疟疾的病原学诊断技术

合集下载

疟疾的诊断与防治【54页】

疟疾的诊断与防治【54页】


活动性Ⅰ级
活动性Ⅱ级
疟疾监测主要内容
• 流动人口疟疾管理:当地居民外出回归
外来流动人口
• 蚊情监测: 密度或叮人率
人血指数和媒介能量 对杀虫剂敏感性
薄血膜虫体形态完整,结构清晰,容 易辩认。但虫数少,容易漏诊; 厚血膜疟原虫较集中,易于检查,但 疟原虫形态不典型,鉴别困难。
实验诊断
• 血清学检查:IFA法检测特异性抗体,辅助 诊断和流行病调查时应用。
• 快速检测:澳卡、Dipstick、ParaSight-F 等。
• DNA探针和PCR方法需进一步简化、完善
• 适用于镜检或实验室技术质量难以保
证、亟待确定疟疾流行范围、疟疾呈 低度传播、需避免药物滥用以减少抗 性发展的地区。
• 局限性:用此法难以检出尚处于潜伏
期或血中仅含成熟配子体的恶性疟原 虫。
3.以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的诊断 方法
• 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300000 399 64
中国疟疾发病情况(千例)
600
500
1985-2000年
Number of malaria cases reported
400
300
200
100
0 85 87 89 91 93 95 97 99
无疟 发病率 < 1/ 万 发病率 >1/万 发病率> 10/万 发病率>100/万
3. 以分子生物学为基础,通过基因扩增,检测疟 原虫某特异片段的DNA序列,从而大大提高检 测 的 敏 感 性 和 特 异 性 , 如 探 针 技 术 和 PCR- ELISA等。
1. 以显微镜镜检为基础的方法

疟疾的诊断与治疗

疟疾的诊断与治疗
(二)临床表现
1、典型疟疾 呈周期性发作,每天或隔天或隔两天发作一次。发作 时有寒颤、发热、出汗等症状。发作多次后可出现脾 大和贫血。
2、不典型疟疾 具有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但热型和发作周期不 规律。
3、重症疟疾 昏迷、重度贫血、急性肾功能衰竭、肺水肿或急性呼 吸窘迫综合征、低血糖症、循环衰竭或休克、代谢性 酸中毒等。
• 疟疾的诊断 • 疟疾的治疗 • 抗疟药使用原则和治疗方案 • 重症疟疾的诊断与治疗
一、疟疾的诊断
• 基本原则: • 早期诊断,规范治疗 • 标准: • 疟疾病人在发生症状的24小时内接受正确、经济、、规
范的治疗。 • 好处:
–治愈病人 –防止病情恶化 –减少传播
一、疟疾的诊断标准
(一)流行病学史
• 曾于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有夜间停留史;
• 近二周内有输血史。
• (母亲有疟疾感染史)
• 疟疾流行区:主要分布在非洲、加勒比海地 区、中美、南美、东亚、东南亚、中东、南 亚次大陆、南太平洋地区和东欧等。我国有 24个省具备疟疾传播条件,目前仅云南中缅 边境和西藏林芝地区有一定感染风险。
一、疟疾的诊断标准

蒸馏水
1000 ml
• 贮备液Ⅱ 1/15M磷酸二氢钾 (KH2PO4 )溶液

KH2PO4 9.07 g

蒸馏水
1000 ml
(2)缓冲液的配制
PH M/15 Na2HPO4 M/15 KH2PO4
DW
(ml)
(ml)
6.8
49
51
7.0
63
37
7.1
68
32
7.2
73
27
7.4
81

疟疾的诊治知识与消除技术课件

疟疾的诊治知识与消除技术课件
疟疾的诊治知识与消除技术
2013年全国疟疾疫情
201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全国共报告疟疾病例4109例,较去年 同期(2672例)上升53.78%。
卵形疟 未分型疟疾 三日疟
疟疾的诊治知识与消除技术
病例感染来源情况
全国4109例疟疾病例中: 本地病例44例,占1.07%。 输入病例病例3984例,占96.96%。 待核实以及未分型病例81例,占1.97%。 国外输入病例中,非洲国家约占78.84%,东南亚
疟疾的诊治知识与消除技术
非洲的主要传疟媒介
非洲主要的传疟媒介为
冈比亚按蚊(An. gambiae) 致死按蚊(An. funestus) 阿拉伯按蚊(An. arabiensis)
其中冈比亚按蚊媒介能量高、分 布广泛且难以控制。
疟疾的诊治知识与消除技术
按蚊成蚊与库蚊、伊蚊的区别
疟疾的诊治知识与消除技术
疟疾的诊治知识与消除技术
一、概述
全球的疟疾形势 疟疾广泛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及温带边缘
地区的107个国家。全世界有超过三分之一 的人口目前仍居住在疟疾流行区(23亿/64 亿),每年患疟人数为3.5亿~5亿,导致 110~270万人口死亡,即每天3000多人死 于疟疾。
疟疾的诊治知识与消除技术
一、概述
按蚊成蚊与库蚊、伊蚊的区别
按蚊
库蚊
伊蚊
体色: 大多灰色 大多棕黄色 多黑有白斑
活动: 多在夜间 多在夜间 多在白天
疟疾的诊治知识与消除技术
按蚊成蚊与库蚊、伊蚊的区别
按蚊
库蚊
伊蚊
静态:体与停落面 体与停落面 体与停落面
成角度
平行
平行
疟疾的诊治知识与消除技术
(二)、传播途径

疟疾诊断的金标准

疟疾诊断的金标准

疟疾诊断的金标准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疟疾的诊断对于治疗和预防疟疾的传播至关重要。

在疟疾的诊断中,金标准是指最准确、最可靠的诊断方法。

本文将介绍疟疾诊断的金标准。

一、血液学检测
血液学检测是疟疾诊断的金标准之一。

目前,最常用的血液学检测方法是显微镜检查。

这种方法通过检查患者的血液样本,观察其中是否存在疟原虫,以确定是否感染疟疾。

显微镜检查的优点是准确性高,可以检测出低浓度的疟原虫。

但是,这种方法需要专业技能和设备,且需要时间和精力。

二、分子生物学检测
分子生物学检测是疟疾诊断的另一种金标准。

这种方法通过检测患者的血液样本中的疟原虫DNA,以确定是否感染疟疾。

分子生物学检测的优点是准确性高,可以检测出低浓度的疟原虫,且速度快。

但是,这种方法需要专业技能和设备,且成本较高。

三、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史
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史也是疟疾诊断的重要参考标准。

疟疾的临床症
状包括发热、头痛、寒战、肌肉疼痛等。

如果患者有这些症状,并且
有旅行史或居住在疟疾流行区域,那么就应该考虑疟疾的可能性。

但是,这种方法的准确性较低,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

综上所述,疟疾诊断的金标准是血液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

这两
种方法都具有高准确性和可靠性,可以检测出低浓度的疟原虫。

但是,这两种方法需要专业技能和设备,且成本较高。

因此,在疟疾诊断中,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法,以确保准确诊断和有
效治疗。

疟疾诊断标准

疟疾诊断标准
,在前后两次发作的间歇期,患者体温可
不回复正常。三日疟隔2日发作一次,且较规律。疟疾的发作多始于中
午前后至晚9点以前,偶见于深夜。)
临床表现
3.2.2 具有发冷、发热、出 汗等症状,但热型和发作 周期不规律。
3.3 假定性治疗
▪ 用抗疟药作假定性治疗,3天内症状得到 控制。
▪ ( 在单一间日疟流行区,成人用氯喹总量0.6g(基质)顿
服或两次分服,每次0.3g;在有恶性疟流行区,可用派喹 0.6g(基质)顿服。确诊后按疟疾病例给予规范治疗。)
3.4 实验室检查
▪ 3.4.1显微镜检查血涂片查见疟原虫。 ▪ 3.4.2 疟原虫抗原检测阳性。
4 诊断原则
▪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 检测结果等,予以诊断。
出血、低血糖、酸中毒等 )
2.3 带虫者 Carriers
▪ 血中有疟原虫而无临床症状者。
3 诊断依据
▪ 3.1 流行病学史(参见附录A)
▪ 曾于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住宿、 夜间停留或近二周内有输血史。

(间日疟有长短潜伏期,短者为12~30d,长者可达1年
左右;卵形疟与间日疟相仿;恶性疟为11~16d,三日疟为
2.1 疟疾 Malaria
▪ 是由疟原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 传染性寄生虫病,包括间日疟、恶 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等四种。
2.2 重症疟疾 (Severe Malaria)
▪ 疟疾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并 需住院治疗。其中,脑型疟多见。
▪ (脑损害、胃肠损害、休克、溶血、严
重的肝/肾损害、肺水肿、严重贫血、异常
疟疾诊断标准(行业标准)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Malaria
▪ 1 范围 ▪ 本标准规定了疟疾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

疟疾的诊断与治疗

疟疾的诊断与治疗
)静注, 12h重复使用,清醒改口服; 2.蒿甲醚:首日320mg,后2日160mg肌注。 对症治疗 1.抽搐-安定、氯丙嗪 2.脑水肿—脱水 3.低血糖-补糖 4.超高热—激素 5.黑尿热-停奎宁伯氨喹、激素、输血、血透
预防
1. 管理传染源:报疫卡、根治病人带虫者; 2. 切断传播途径:灭蚊、蚊帐 3. 保护易感人群:预防用药
超高热型:42°C,气促,烦躁,谵忘, 昏迷,抽搐,便失禁。
凶险发作临床表现
冷厥型:体温血压下降,呼吸浅促,脉 细,苍白发绀,胃肠症状。
胃肠型:高热,恶心呕吐腹泻,血便, 里急后重;后期血压降,少无尿,死于 循环衰竭、肾衰。
水肿型:突发呼吸困难,口鼻血性泡沫
临床表现(其他)
再燃
乙胺嘧啶每周25mg 哌奎每20天500mg
思考题
1. 疟原虫人体内阶段生活史 2. 脑型疟疾的发病机理 3. 间日疟典型临床表现; 4. 脑型疟疾的治疗方案。
最重要的鉴别诊断方法:病原学的确定
常用抗疟药物(1)
杀红细胞内裂殖体疟原虫
1. 氯喹:磷酸氯奎首剂1g,口服6-8h后再服0.5g, 第2、3日各再服0.5g,总量2.5g;
2. 青蒿素:首剂1g,第2、3日各0.5g,总量2.5g; 3. 蒿甲醚:首剂0.3g im,第2、3日各0.15g; 4. 青蒿琥酯:首日0.1g,Bid,第2-5日0.05g,
疟疾
疟疾(malaria) :
疟性寒战、
高热、出汗、贫血、脾肿大。 人体内2个繁殖期-肝细胞内、红细
胞内
病原学
感染人体疟原虫有四种:
间日疟原虫
三日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
卵形疟原虫
疟原虫生活史包括两个阶段:

疟疾诊断技术进展与应用

疟疾诊断技术进展与应用

疟疾诊断技术进展与应用疟疾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疟疾对全球范围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造成了严重的健康威胁,尤其是在非洲地区。

疟疾的及时诊断对于病患的治疗和预防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疟疾诊断技术经历了许多进步和应用,使得疟疾的诊断变得更快捷、准确和便利。

本文将重点讨论疟疾诊断技术的进展与应用。

一、传统的疟疾诊断方法传统的疟疾诊断方法主要包括镜检和快速诊断试纸。

镜检是通过显微镜观察血液中的寄生虫来诊断疟疾,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确定寄生虫的种类和数量,但缺点是需要经过训练的医务人员进行操作,且需要较长的时间。

快速诊断试纸则是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疟原虫特异性蛋白来进行诊断,操作简单,结果快速,但对于低感染量和混合感染的敏感度较差。

传统诊断方法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操作复杂、耗时长、准确性不高等,因此需要开发出更加快速、准确和便捷的疟疾诊断技术。

二、基因检测技术的应用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基因检测技术逐渐应用于疟疾的诊断当中。

传统的疟原虫检测方法需要经过繁琐的血样制备、DNA提取和PCR扩增等步骤,操作复杂且耗时较长。

近年来,一些基于基因检测技术的疟疾诊断产品逐渐问世,例如LAMP技术、PCR技术等。

LAMP技术是一种基于等温酶链反应的核酸检测技术,相比于传统PCR技术具有操作简便、时间短、准确性高等优点。

通过LAMP技术可以快速检测出疟原虫的DNA,对于疟疾的早期诊断和快速筛查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已经有一些商业化的LAMP试剂盒用于疟疾的诊断,相比传统方法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和特异性,且不需要昂贵的实验室设备,可以在基层医疗单位和偏远地区使用。

PCR技术在疟疾诊断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传统PCR技术需要昂贵的实验室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操作,限制了它在基层医疗单位的应用。

但是随着PCR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商业化产品的推出,一些快速PCR仪器和试剂盒已经可以实现短时间内进行疟疾的诊断,大大提高了诊断效率。

疟原虫的镜检技术.

疟原虫的镜检技术.

熟练工作者的推片姿势
厚血膜的制作
• 厚血膜 用推片的左下角,从取血部位刮取①约 4~5微升血量(相当于火柴头大小),使血滴 与平置的载玻片接触,再由里向外一个方向旋 转,转2~4圈,涂成②直径0.8~1cm大小圆形 厚血膜(厚血膜的厚度以一个油镜视野内可见到 5~10个自细胞为宜),③厚血膜的位置,位于 玻片右1/3处[中央偏右(或6等份中的与贴标签 的1、2份相邻的第3份中部)] 。④厚血膜外观: 圆形厚薄均匀,无划痕。过厚易于脱落,过薄 达不到检出率的要求,以油镜视野5-10个WBC 为宜。
我们主要用吉氏染液,它具有方便,染色效 果稳定,便于长期保存的优点。瑞氏染色,染色 时间短,但染色效果不如吉氏稳定,主要在门诊 量大的门诊实验室使用。
染液的种类及染色原理
注意:蛋白质和氨基酸都是两性电解质,要求染液 的pH值7.0-7.2较好。
染液偏酸时,所带的正电荷增加,易于伊红结合,使 红细胞和疟原虫的核染成鲜红色,而淋巴细胞和原虫的胞 浆着色较差;反之,当染液偏碱时,红细胞和嗜伊红白细 胞的颗粒等被染成紫蓝色,不易观察。
★ 快速诊断试纸条可与镜检 疟原虫相互补充。
疟原虫抗原检测
• (一)原理
• 快速检测试剂是通过在硝酸纤维素膜(NC)试纸条上产 生可见的条带来检测抗原的一种“免疫-层析”试剂。染 色标记抗体与疟原虫抗原结合,复合物由试剂条检测线上 的抗体捕获后,形成一条可见的条带(检测线)。 • 检测的第一步是将溶血剂与血液混合,破坏血红细胞释放 疟原虫蛋白,便于与标记抗体靶蛋白结合;然后将血液与 标记抗体的混合液置于硝酸纤维试纸条上,并通过毛细管 作用和缓冲液/清洗剂推力,使混合液在试纸条上移动并 通过检测线与对照线。
血膜的制作(取血操作)
在采集标本、制作血片前,首先要核 对患者的姓名、年龄和住址。 • 采血部位和方法:采血部位一般人为耳 垂,指头;一人一针,常规消毒、采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8~1cm大小、圆形厚血膜。

厚血膜要求:外观:圆形厚薄均匀,无划痕。镜下 观察其厚度,以每油镜视野5-10个WBC为宜。过厚
易于脱落,过薄达不到检出率要求。

厚血膜位置:位于玻片右半部分左1/2处
血膜编号
血膜制成后,立即在玻片面 上写上受检者的个人编号,以防 差错;待薄血膜干后玻片头可粘 贴患者信息,亦可用铅笔在薄血 膜头写上血片种类的代号,依次 顺序插入标本盒内。


影响因素:速度快慢、血滴大小、推片与载玻片夹角
大小等影响血膜的厚薄、大小。
要求:制成的薄血膜外观:厚薄均匀,无划痕,无起伏,
边缘整齐光滑舌状血膜;在镜下看RBC平铺互相接触而 不重叠。 薄血膜位置:薄血膜位于载玻片左1/2处。
厚血片制作

厚血膜 : 用推玻片的一角,从取血部位刮取约4微
升左右血量,使血滴与平置的载玻片接触,接着用推 玻片角由里向外一个方向旋转2~4圈,涂成直径
间日疟
间日疟环状体 (薄血膜)
间日疟滋养体(薄血膜)
涨大,可达正 常 的 1.5-2 倍
薛 氏 点 可 出现
阿米巴样滋养 体,浅蓝色, 活泼
金棕色 不明显
12-24
平均 = 16
卵形疟原 虫
涨大,可达正 常的 1.5倍 1.25-
薛 氏 点 可 出现
卵 圆 形 滋 养 体 , 深棕色 明显 蓝色较深,核 较大
4-12
平均 = 8
三日疟原 虫
各期滋 养体 裂殖体 和 配子体



感染人的疟原虫有四种:
恶性疟原虫 间日疟原虫 三日疟原虫 卵形疟原虫
P. falciparum P. vivax P. malariae P. ovale
恶性疟 P.falciparum
● 分布热带、亚热带,是非洲的重要疾病 ● 我国流行区域为云南省和海南省 ● 四种疟原虫中致病力最强,无免疫力者 感 染后出现急性症状,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薄血膜中常见的血液细胞
中 性 粒 细 胞
嗜酸性粒细胞
红细胞
淋巴细胞
血小板
单核细胞
疟原虫的生活史
及其 各发育阶段的基本特点
疟原虫生活史

人疟原虫完成其生活史需要人和按蚊两 个宿主。 1. 在按蚊体内进行有性繁殖,按蚊 是疟原虫的终末宿主。 2. 在人体内进行无性增殖,人是疟 原虫的中间宿主。


制作血膜的注意事项

3. 血膜让其自然干燥,切忌用太阳晒
或火烤,干透后才能用甲醇固定薄血 膜。夏天标本尽可能24~48小时内固定 染色;冬天也不能超过72小时。放置 时间越久,厚血膜越不易脱血,染色 效果也差。若不能及时染色,膜血膜 宜先用甲醇固定(1~3分钟)然后用过 滤清水对厚血膜溶血,晾干固定后装 入盒内盖严,待以后染色。
间日疟原虫雌配子体 (P.v.G)

虫体较大,占满胀大的红细胞 胞质致密,色深蓝 核小致密,深红色,多位于虫 体一侧 疟色素分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间日疟大滋养体(T)与配子体(G)的区别
T
虫体: 较小
G
较大
胞浆: 边缘不规则可见空泡
核: 较小、不规则
边缘规则无空泡
较大有不染色带 色素分布均匀
色素: 较少、分布不匀,
正常
西 门 氏 点 少见
圆 形 , 蓝 色 深 , 深棕色,粗 明显 核紧缩,滋养 体带状
6-12
平均 = 8 呈菊花状
薄血膜中 P.v 的形态
环状体(P.v.R)
P.v.R P.v.R
约占寄生红细胞的1/3,很少见到一个红细胞寄生 2个环状体和一个环状体有2个核。
大滋养体(P.v.T)



经8~10小时,虫体增大,胞质增多,伸出伪足。 出现黄褐色的疟色素。 红细胞胀大,变形,颜色变淡,并出现数量较多,淡红色的 小点,称薛氏小点
恶性疟(取血时间)

恶性疟:较理想的取血时间是在 发作后至20h内。

初发患者退热后常查不到原虫。 末梢血中检出恶性疟配子体,是 在末梢血出现环状体之后的10天 左右。

制作血膜的注意事项
1. 玻片清洗时,避免玻片碰撞、磨
损。制作血膜的载玻片必须完全清 洁而毫无油渍或污垢。制片时,手 指只能持载片的边缘,不能接触玻 片表面,以免油污使薄血膜产生空 白区以及厚血膜脱落。作为推片的 玻片边缘一定要平滑,才能使推出 的血膜均匀一致。
1. 镜检疟原虫,必须对正常厚薄血膜中各种血细胞的 形态、结构和染色性质能够识别。 2. 镜检疟原虫,首先要会看薄血膜,在基本上掌握薄 血膜中疟原虫形态后,才镜检厚血膜。 3.镜检疟原虫一般只查厚血膜,薄血膜仅作为原虫分类 时参考和血片编号之用。 4.镜检疟原虫必须用油镜头配合5X低倍目镜镜检,当发 现疑难问题时可调换10X目镜进行观察。 5.检查时应从厚血膜的上缘开始,使血膜从上而下,自 左至右,由右至左,一行接一行,一个视野稍叠一个 视野顺序地查完整个血膜。
6.
成熟裂殖体约 含4-12个裂殖 子

周 围 血 中 发 育 阶段
红细胞形态 大小 点彩
疟原虫形态 胞浆 疟色素 裂殖子数
恶性疟原 虫
环状体 配子体
正常
常 见 茂 氏 点
环状体钎细, 常见2个核
粗黑,配子 体中明显
24
6-32
平均
= 10-
间日疟原 虫
各 期 滋 养体 裂 殖 体 和 配子体 各期滋 养体 裂殖体
传播媒介

中华按蚊
疟原虫生活史
含成熟疟原虫子孢子按蚊 叮咬人 子 孢子随唾液进入人体血液 约30分钟 侵入肝细胞 裂体增殖 成熟裂殖体 (含数以万计裂殖子) 肝细胞破裂 裂 殖子侵入红细胞(开始红细胞内期发 育) 发育 小滋养体(环状体) 摄食 营养、发育 大滋养体 核分裂、发育 未成熟裂殖体 核进一步分裂 裂殖体 (成熟) 被寄生红细胞破裂 裂殖子 释放入血流
镜检 (1)一般只查厚片,薄片仅作为疟原虫分类 参考和编号用。 (2)可先以油镜头配合5X低倍目镜镜检,有 疑问时可调换10X目镜进行观察。 (3)检查时应从厚血膜的上缘开始,按下图 示意的顺序方向,视野稍叠视野地查完整个血 膜。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间日疟 环状体
感染的红细胞:胀大 不明显,基本正常。 虫体大小:较大,约 为红细胞直径1/3。 胞浆:环状,浅蓝色。 核:红色,一个,偶 有二个。 疟色素:无。
成熟裂殖体约 含12-24个裂殖 子
恶性疟(P.falciparum)鉴定 要点
1. 2. 红细胞不涨大 环状体钎细, 一个红 细胞内可有几个环 状体,环状体内可有2 个核 环状体可贴在红细 胞边缘 血片中没有其他发 育期滋养体 配子体呈新月形或 腊肠形 成熟裂殖体约含632个裂殖子 可出现茂氏点
制片时机掌握(取血时间)

采血时间: 现症病人和流调普查时 可不考虑取血时机。但在诊断或需要 某期疟原虫作标本时,则应掌握适宜 的取血时机。
疟疾典型的临床表现:分前驱期、 发冷(寒战)期、发热期、出汗期和 间歇期五期。

采血时间: P.v —— 发作后10小时内采血, 各期(R、T、S、G)疟原虫均可 查见。 P.f —— 发作时采血可查到 R;发 作后10天左右采血可查见 G。
发热病人血片
标本片
薄血膜的制作

薄血膜 :取一小滴血(约1~1.5微升的血量),将血
滴置于载玻片中部,将推玻片的边缘紧贴载玻片血滴前, 使血液沿推玻片边缘散开约 2cm宽时,使推玻片与平 置的载玻片形成25~350夹角,平稳、均匀由右向左推 片,形成舌型、头体尾分明的薄血膜(约2.0-2.5cm宽 2.5-3.0cm长)。
制作血膜的注意事项

2. 刚涂制的血膜要平放在标本盒内,
厚血膜未干前勿使标本盒倾斜,以免 血膜倾向一侧,造成血膜厚薄不均, 厚处不一溶血和着色而影响检查结果; 晾干血膜时应注意防尘、防止苍蝇、 蟑螂等昆虫吮吸血膜,干后应及时装 入标本盒并盖严,新的木制标本盒需 敞开放置一段时间,让木醇挥发后才 能使用,以免厚血膜红蛋白被其固定, 不能溶血或染色效果不佳。
T
G
P.V 与 P.f 鉴别报告
1、当血膜中发现环状体时,且数量较多,环纤细,此时应 注意观察全血膜有无间日疟的其他期原虫,如无可判定为恶 性疟。 2、当血膜中发现间日疟原虫时,此时应注意观察全血膜有 无恶性疟的配子体,如无可判为间日疟,如有可判为此两型 疟原虫混合感染。 3、当全血膜中出现少数环状体时,且形态不典型,则最好 间隔数小时后再取血检查,如此时无间日疟则可判为定恶性 疟。
血涂片制作 及疟原虫镜检技术
烟台市疾控中心 检验科
授课内容
1.厚、薄血膜血片制作方法。 2.疟原虫的生活史及其各发育阶 段的基本特点。 3.间日疟、恶性疟各期疟原虫的 形态与镜检技术
血膜的制作
用于检查疟原虫的血涂片有两种:一种是将 血液涂呈薄膜状,称薄血膜;一种是血液涂 成圆盘,称厚血膜。无特殊要求的可厚薄血 膜分载玻片涂制。
卵形疟 P.ovale
又称蛋形疟原虫,主要分布非洲。太平洋地区、缅甸、东南亚有 散在报告 在我国已基本消灭 症状与间日疟相似, 有复发
间日疟(P. vivax )鉴定要点
1.
2. 3. 4.
红细胞通常涨 大
薛氏点明显 成熟环状体粗 大 滋养体胞浆有 阿米巴样伪足
5.
6.
血片中可见各 期的原虫形态
间日疟(取血时间)


在前驱期(相当于肝内期疟原虫发育)因原 虫密度太低,镜检多为阴性。 发热期:外周血中以环状体(小滋养体)为 主,也可见到裂殖体; 发冷寒战期(相当于红内期,成熟裂殖体涨 破红细胞期),镜检多为裂殖体和环状体。 出汗期:因原虫密度太低,镜检多为阴性。 发作后数小时,间歇期:外周血中以大滋养 体为主,形态较易辩认,为诊断的有利时机。 发作36-48h,可检出裂殖体。 发作1-2次后,配子体出现较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