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矿产地质形成条件与找矿标志分析与找矿标志探索

金属矿产地质形成条件与找矿标志分析与找矿标志探索
金属矿产地质形成条件与找矿标志分析与找矿标志探索

金属矿产地质形成条件与找矿标志分析与找矿标志探索

发表时间:2018-08-10T16:20:06.073Z 来源:《科技中国》2018年6期作者:魏海平张世勇

[导读] 摘要:现如今,随着各种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创新,我国对于地球上的事物的了解越来越全面与深刻。尤其是对于在地球上存留时间很久的矿产更有着深入的研究。与此同时,相关的矿产地质学说逐渐被提出了,

摘要:现如今,随着各种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创新,我国对于地球上的事物的了解越来越全面与深刻。尤其是对于在地球上存留时间很久的矿产更有着深入的研究。与此同时,相关的矿产地质学说逐渐被提出了,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了一系列寻找矿产的方案与途径。故本文就针对金属矿产地质形成条件进行探讨,并在其找矿探索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找矿标志进行阐述。

关键词:金属矿产;地质形成;找矿标志

前言:金属矿产是我国工业与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的重要矿产资源,对我国的经济健康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金属矿产地质是需要在很多的因素促使下才能形成,而且这个过程极其漫长;与此同时,从发现、开采到运用矿产的整个过程也是极其繁琐复杂的。所以,为了使我国的经济工业发展能够有足够的金属资源来支撑,就需要我国对金属矿产进行科学有效的运用,对金属矿产地质形成条件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还要明确好找矿标志,才能使相关人员对金属矿产的寻找有迹可循,提高寻找矿产的效率,从而使金属矿产更好的为我国的国民经济服务。

1.金属矿产的类型和地质形成的条件找矿产

1.1 接触变质的作用

在岩浆进行上侵的活动的过程中,会与地质表面内的其他变质进行接触,而且在接触的过程中,由于压力与温度一系列因素的变化,并且会与其他变质在接触时发生各种各样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使其发生了变质现象。经过变质现象后会出现许多不同的矿物质,就比如我们都熟悉的硅酸物、钙以及碳酸物皆是变质物质。各种变质物又经过矿化作用形成我们熟悉的铜矿、铁矿与煤炭等矿物质。

1.2 风化的作用

风化的作用具体是指对地质表面的岩石与矿体产生效果的一个重要的常见因素。风化作用大致又可分为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以及物理风化三个种类,这三种风化作用都能够对地表上的岩石进行分离作用,从而使得某些金属物质逐渐富集而形成矿床。而矿床在经过长时间的接触变质与热液作用等各种复杂漫长的地质形成条件下,就会形成许多不同类型的金属矿产,比如稀土、铁以及银等金属矿物。而这些物质的形成离不开风化的作用[1]。

1.3 热液作用

热液作用同样是形成金属矿产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热液又被称为汽水热液,是水通过一系列的地质作用下所形成的高温热汽溶液。热液又可分为变质成因热液、大气水热液、建造水热液以及浆成因热液四种主要类型。尽管这四种主要热液的金属离子与特殊性能有差别,但他们都有同一个功能属性,就是在运动过程中能够与地质中的变质物质发生相应的化学变化,使得在进行不同的化学反应下,不同的金属化合物之间进行不同程度与效果的结合沉淀,从而形成各式各样的矿物质。正是因为这个共同点才使得他们都能作为热液,起到形成金属矿产的用途。与此同时,热液中往往还含有金属元素。所以在其与海水接触被冷却后,产生的大部分物质是热液硫化物,即我们所说的金属硫化物,而且这些物质就是海水中常见的矿产形成的主要物质。

2金属矿产的找矿标志

2.1 间接性找矿标志

围岩蚀变就是间接性找矿标志之一,具体是指在岩浆中的热液形成的岩石

,而且他的分布范围比矿床要广泛的多,非常容易被发现,所以,在实际岩石勘测工作中,相关研究人员经可以利用它进行找矿工作。具体来说,不同的形貌与结构的围岩蚀变,其中蕴含的物质与矿产有很大的差异,如石英岩化、硅石等矿物,在这些的不同围岩的帮助下,可以帮助相关科研人员找到不同的矿产。因此在对金属岩石勘查的实际过程中,在不同的围岩蚀变的引导下,可以顺利地找到不同的金属矿产,极大的提高了寻找矿产的效率,便于金属矿产的开发的正常进行。

除了观察围岩的不同形貌与构造能够帮助相关科研人员找到金属矿产,另外,还可以根据围岩颜色的不同,也可以找到不同类型的金属矿产。比如,围岩是蓝绿色的或白色的等其他类型的颜色,往往能够体现出它们周围存在的矿体种类。相关勘察专业工作人员在进行了多次的勘测工作后,对于不同颜色的围岩,已具备相应判断不同矿产的能力。如红色土层或是蓝绿高岭石层周围是铬矿床的可能性相对要大一些,这一点充分展示了矿围岩是寻找金属矿石的重要标志。在围岩的帮助下,能够在最快时间内寻找到金属矿产。从而使得勘测工作能进行的更为顺利。

3.2直接找矿标志

直接性的找矿标志具体是指,在直接用可以肉眼看到可能存在的矿产的迹象与地点的指示下,相关专业人员去实地寻找矿产,这是一个常用的勘测矿产的方式。一般来说,金属矿质的直接性的找矿标志是指铁帽、矿体露天部分以及风化体现等多种类型。而且大多数情况下,这些都是由直接暴露在地标外面的找矿标志体现,就比如原生矿体以及被氧化矿体的露头就是最常见的直接找矿标志。虽然这两种露天矿体给矿产的寻找带来了直接性的参考与指导,但在这两种找矿标志的帮助下找到的矿产,是否符合相关的开发条件、开发价值以及他的保护价值等方面的了解,还需要相关专业人员进行诸多的商榷与更深入的研究下才能进行相应的验证,才能对所发现的矿产进行专门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使得矿产的价值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2]。

直接找矿标志也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下才能形成,比如风化壳的形成就是在风化的作用下,铁、镍等不活波的化学元素残余与堆积而逐渐形成的矿产氧化物,并且这些矿产氧化物又堆积在矿床表面,使得它们成为寻找矿产的最直接矿产标志。可以帮助相关科研人员寻找金属矿石。与此同时,利用风化壳与基性岩以及酸性岩石之间的关系来进行相应的研究工作,可以有效的对所发现的矿产处是否存在镍矿、稀土矿及铁矿等进行判断,使得开发工作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3]。

结语:

总的来说,对金属矿产或是其他类型的矿产在进行准确的寻找过程中,只是一味地遵循前人的经验与方法是难以提高矿产勘查的准确率与精确性的。所以,就要要求相关人员根据已有的寻找方法与经验为基础,在实际寻找金属矿产的过程中,对相应的矿产找矿标志进行最大化的利用与综合性的考虑与商榷,再去寻找金属矿产。这样一来能够极大的提高寻找金属矿产的精确性与准确率,使得实时勘测过程

铂族金属常用的选矿方法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铂族金属常用的选矿方法 目前就铂族金属的提取而言,工业上采用的主要是重选、浮选和它们的联合工艺,其中应用最多的是浮选。 (1)重选铂族金属矿物密度都在7 克/立方厘米以上,特别是自然金属和金属互化物都超过10 克/立方厘米,常见的自然铂、粗铂矿、锇铱矿还高达15~22 克/立方厘米,不仅远高于常见的脉石(一般密度为2.5~2.75 克/立方厘米,少数可达4.3 克/立方厘米),且高于常见的贱金属矿物(一般密度为3.6~5.5 克/立方厘米,仅个别矿物如方铅矿为7.2~7.6 克/立方厘米,但在铂矿石中很少见)。因此,只要粒度较大(一般指大于0.04 毫米),能够单体解离就可以用重选方法加以富集。一般用于处理砂铂矿和原矿中铂族金属粒度较大的铂族金属。对于一些铂矿石,往往还辅以混汞或磁选工艺以提高精矿品位和回收率。 (2)浮选铂族矿物多具有疏水性而可附着在气泡上,且现在开采的大多数资源中,细粒铂族矿物通常都是铜、镍硫矿矿物共生,因此浮选已成为当今含铂族矿物最重要,也是应用最广泛的选矿手段。但因铂族矿物密度大,当粒度较大时,则辅以重选方法,即用重、浮联合工艺才能更有效地全面回收。浮选目前主要用于处理硫化铜矿,使铂族矿物和铜、镍硫化物一并回收。铂族金属矿物的选别效果与磨矿细度、介质酸度、药剂种类及用量、工序安排等多种因素有关。通常都需要针对不同矿石的特点进行实验,以确定合理工艺流程和技术条件。 (3)重、浮联合流程对于铂族矿物粒度较大的矿石,采用重选和浮选联合法,可充分利用二者的优点,获得较好的效果。南非吕斯腾堡铂矿公司早在20 世纪30 年代就用重-浮联合法处理含铂的氧化及硫化矿石,60 年代所属的瓦特威尔选厂在浮选后,用绒面溜槽重选,获得吕斯腾堡铂矿物(含铂30%~35%,

铅锌矿主要类型和找矿标志

铅锌矿床类型及找矿标志常见的铅锌矿物主要是:方铅矿、硫锑铅矿、车轮矿、白铅矿、铅钒、彩钼铅矿等。锌矿物主要有:闪锌矿、纤维锌矿、菱锌矿、异极矿等。铅锌矿床主要在中低温热液作用过程中一部分由火山成矿作用和外生成矿作用形成。主要矿床类型有碳酸盐岩类岩石中的层控铅锌矿床、矽卡岩型铅锌矿床,以及火山岩系中,块状硫化物型多金属矿床。一、矽卡岩型铅锌矿床这类矿床一般产于中酸性侵入体与碳酸型盐岩类岩石的接触带或其附近。成矿过程复杂,铅锌硫化物是成矿作用的晚期阶段产物。矿体往往离开矽卡岩而产于板岩和白云岩中。矿体形状复杂,一般呈不规则囊状、柱状、脉状、透镜状有些情况下,也有似层状。金属矿物主要为方铅矿、闪锌矿还有黄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有时还含有白钨矿、锡石、辉钼矿和回铋矿铅锌矿床中常含银、铟、锗、镓、铊、硒等可综合利用。矿床规模以小型为主,但分布广泛。二、碳酸盐岩层控铅锌矿床是最重要的一类矿床,世界铅锌主要来源。多数矿床具有石灰岩—铅锌特定组合。少数产于与石灰岩共生的砂页岩中。研究证明矿床是形成与石灰岩礁有关。成矿时代比较广泛,从欧盟和寒武纪—侏罗纪白垩纪均有成矿。从总体观察是呈层控的,但真正的层状矿体规模很小,多数情况下矿体表现为后生特点。呈不规则的脉状、囊状、岩溶溶洞以及作为角砾岩(崩塌及其他成因)胶结物而出现,矿物的晶体常大而完好。成矿温度通常在100~150℃范围内。在矿床分布的广大范围内,常不见火成岩体出露。矿体特征大多呈层状,似层状。产于石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中,围岩蚀变现象不明显。有些地方可见到弱的白云石化和硅化。主要金属矿物方铅矿、闪锌矿也常有一些胶状黄铁矿和白铁矿。脉石矿物:方解石、萤石、重晶石、石英。铅锌品位变化大,多为复矿,矿床规模巨大。找矿标志:不能仅局限与岩浆发育的地区。一套厚大的碳酸盐岩地层如不整合地覆盖于古老基底之上。而这套地层的下部如有黑色页岩发育二碳酸盐岩层,本身有生物礁发育时,应在断层附近,寻找有

某铅锌矿地质特征、成矿及找矿标志

某铅锌矿地质特征、成矿及找矿标志 [摘要]文章主要针对某铅锌矿区地质特征、成矿原因及找矿标志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铅锌矿;成矿模式;矿床成因;找矿标志 1、矿床地质特征 1.1 区域地质概况 某矿区岩体是一面积较大的酸性侵入岩基,地层出露有中三迭统杂谷脑组(T2Z)、上三迭统如年各组(T3r)、第四系(Q)等,除局部地段有扭曲外,地层总体走向NNW,倾向NE。位于牦牛沟一卡子复式向斜构造的西翼,次级褶皱主要有背斜及热桑山向斜;主要断裂属北西向的炉霍一道孚一康定断裂带与北东向的木居断裂的组成部分。 1.2 矿体特征 通过地质勘探,区内共圈出3条工业矿体,即西矿带I号矿体和东矿带Ⅱ、Ⅲ号矿体,3条矿体大致平行产出,自上盘至下盘分别为Ⅲ、Ⅱ和I号矿体。 I号矿体为矿区主矿体,矿体走向长1150m,自7勘探线至12勘探线以南,厚度平均231TI,走向NW,倾角37°,矿体总体向西侧伏、侧伏角10°~15°;矿体赋存于喜山期折多山碱长花岗岩体的含矿碎裂花岗岩相带(r53-Tr2)中,矿体产状与含矿层产状基本一致,顶板为花岗糜棱岩、碎裂花岗岩。矿体顶板与围岩多由断裂破碎带分开,底板界线不清晰,通过试样分析成果确定。矿体沿倾向分支现象明显,矿体总体厚度变薄,倾角变小。 Ⅱ号及Ⅲ号矿体分布在矿区东侧,赋存于三叠系中统杂谷脑组角岩层(T2Z-HS)中,两条矿体均规摸小,延深不大。 1.3 构造特征 矿区内构造以断层为主,褶皱次之,节理发育。矿区断裂较为发育,属于区域北西一南东向压扭性炉霍一道孚一康定断裂带构造体系所派生的一系列不同力学性质所产生的不同方向断层;节理、裂隙,构成矿区基本构造格架,这些不同性质、不同序次的构造都与矿体的形成和矿物组分富集密切相关。北西向压扭性断裂破碎带是主要断裂,位于矿区东部I矿带上盘,沿山岩体东部边缘展布,纵贯矿区,规模较大;主要将大山岩体边缘相细粒黑云母花岗岩挤压呈糜棱结构,形成了花岗糜棱岩带,由于受强烈的区域挤压、扭裂作用,使糜棱岩带蚀变具强

勘查地质找矿标志

4.3.1矿产勘查地质条件 矿产勘查的工作对象是矿床和矿体。找矿是矿产勘查的简称。一个矿床的形成往往是各种地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矿床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是受到一定地质因素所控制。因此,在矿产勘查工作中,把这些控制矿床形成和分布的各种地质因素称为矿产勘查地质条件。 矿产勘查地质条件主要有:岩浆岩、地质构造、地层、岩相古地理、岩性,变质作用、地球化学、风化、地貌条件等。 (1)岩浆岩条件:矿床的物质来源(特别是内生矿床)的重要方面是由岩浆活动所提供的。一定类型矿床的形成及分布与一定类型的岩浆活动有关。因此,在矿产勘查中,某些岩浆岩体的存在,可以作为预测与其有关的矿床的地质条件。 a.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矿床:与其有关的金属矿产主要有铬、镍、钴、铂、钛、铜、铁等;非金属矿产有金刚石、石棉、滑石、冰洲石等;与碱性超基性岩有关的矿产有铌、钽、铈族稀土、磷灰石、金云母等。 b.与中酸性、酸性岩有关的矿床:与中酸性、酸性岩有关的矿产种类很多,如钨、锡、钼、铜、铅、锌、金、银、铁、铀等矽卡岩矿床或热液矿床。 c.与碱性岩有关的矿床:岩石化学成分Na2O+K2O﹥Al2O3的岩浆岩即称为碱性岩。碱性岩体岩性复杂,通常产于深断裂带中。与碱性岩有关的矿产有铌、钽、锆、铪、铀、钍、铝:和稀土等,且多为岩浆矿床。 d.与火山岩有关的矿床:火山岩为岩浆岩条件的一个特殊条件。火山岩型铁矿仅次于沉积变质和风化壳型而位于第三。与火山有关的矿产有铁、

铜、铅、锌、金、银、汞、铀、稀土、金刚石、沸石、明矾石、叶腊石等。 (2)岩浆岩的空间分布条件: 1)岩体的规模及形态:对基性、超基性和碱性岩体来说,通常岩体规模越大,矿床可能越大。中酸性侵入岩体的规模往往是中小型的与成矿关系密切。 2)岩体形成深度:中酸性、酸性的侵入岩体不同的冷凝深度,有不同的矿化情况。深成相以伟晶岩矿床为主,浅成相则以矽卡岩型矿床及热液矿床形成为主。 3)岩体剥蚀深度:为数众多的热液矿床和矽卡岩型矿床,产于中酸性侵入岩体的顶部及其附近的围岩中,当剥蚀程度浅,未及岩体顶部时,是找铅、锌、汞、锑等低温矿床有希望地区。当剥蚀程度中等,达到岩体顶部,岩体呈岛状分布时,各种变质作用较强烈,是找寻各种热液矿床和矽卡岩型矿床的有利地区,中酸性岩体大面积出露,剥蚀深度很深时,对找矿一般不利。 4)矿床与岩体的空间位置: a.产于岩浆岩体内部的矿床:主要是分布于超基性、基性、碱性岩体中的矿床,也有一些铜、钨、锡矿床分布于中酸性岩体中。 b.产于岩体与围岩接触带及其附近的矿床:多为在成因上与中酸性岩体有关的矽卡岩型矿床、高温热液矿床。其矿体一般分布在岩体接触带及附近的构造或岩性有利部位。矿种繁多,如铁、铜、铅、锌、钨、锡、锂、铍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矿床。

萤石矿控矿因素

(一)矿床的时空分布 中国萤石矿床,从大地构造位置看,产于酸性-中酸性岩浆岩接触带的矿床和产于火山岩、潜火山岩中的矿床,多分布于我国东南部中-新生代岩浆活动频繁地带,即扬子钱塘准褶皱带以南,江南古陆以东和以南地区。产于各种沉积岩(除产于浅变质碎屑岩)中的矿床多分布于以上构造以北和以西地区,如产于古生代海相火山沉积岩地区的热水沉积和交代矿床分布于我国北部中蒙交界的两大板块地缝合线的边缘和西南基性火山岩发育地区。产于沉积碳酸盐地区交代矿床多分布于西南和华北碳酸盐岩发育地区。 从地理位置上看,华中、华南、华东地区集中了我国大部分萤石矿床,其次是华北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部分地区(如甘肃、新疆等地)。其中产于酸性-中酸性岩浆岩接触带的矿床,主要分布于华中、华南。产于火山岩、潜火山岩中的矿床,主要集中于华东地区。其余类型主要集中在华北和西南地区。 中国萤石矿床赋矿岩层从太古宇、元古宇至中生界都有,但比较集中于古生代的奥陶系、二叠系和中生界。从矿床成因考虑,萤石矿床(除沉积萤石矿床外)多在成岩以后,由热液活动引起。因此,即使矿床赋存于古老变质岩地层,其成矿时代也比较晚。经统计可知,我国萤石矿床的90%与中生代燕山期造山运动有关。同时在燕山期内,又以燕山晚期成矿最为有利。那些产于酸性-中酸性岩浆岩及其内、外接触带的矿床,多数与燕山晚期花岗岩有生成联系,

只有少数萤石矿床与印支期或海西期花岗岩有关。这种趋向于晚期岩浆活动有关的现象,不但从总体上看,而且从某一局部地区看也存在这一规律。广西资源县双渭江萤石矿床,矿床所在区域内有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三个时期花岗岩出露,但矿床却明显与燕山期花岗岩有关;山东蓬莱巨山河萤石矿区,燕山期有三次岩浆侵入活动和一次脉岩侵入,但与萤石矿有关的是第二次以后的岩浆侵入活动及晚期脉岩。至于那些产于中生代火山岩和潜火山岩中的萤石矿床更是较新的地质年代中地质作用的产物。 (二) 矿床的控矿因素 同其他种类矿床一样,控制萤石成矿作用的主要是岩石类型和构造。适宜的岩相和岩性往往是萤石成矿物质来源的重要基础,一定褶皱和断裂,为成矿溶液提供通道和有利的容矿空间。在这些因素中,对不同类型矿床而言,各自所起作用程度也不同。 (1)岩石类型的控矿作用岩浆岩类型对萤石矿化的影响因矿床类型而异。对于产在酸性-中酸性岩浆岩内、外接触带的矿床,特别是那些成矿物质来自岩浆岩本身的矿床,总的来讲,对围岩的选择性不强,而往往岩体本身的性质对能否构成萤石矿化或矿床起着重要作用。一般与萤石矿化有关的岩浆岩多为酸性或中性,很少与基性岩浆有关,以酸性花岗岩(包括黑云母花岗岩,花岗斑岩)及某些中酸性岩石(如花岗闪长岩、闪长岩)等富sio2的钙碱性岩

实习二 《矿产勘查学》--典型矿床找矿标志研究报告

实习二典型矿床找矿标志研究报告——以德兴斑岩Cu-Au矿床为例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老师: 2012年3月12日 1 成矿地质背景 地层岩性特征:德兴铜矿位于江南台隆东南边缘赣东北深断裂带的

上盘。矿田范围内,出露基岩全为基底浅变质岩(九岭群九都组),按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为上、下两段,上段以千枚岩和凝灰质千枚岩为主,下段以变质沉凝灰岩为主。 构造特征:构造是控制矿田成岩成矿的重要条件之一,早期生成的EW向构造系统和NE向长期继承性活动的深大断裂带及其伴生、派生构造系统(图Ⅱ一1),是成矿前的构造,控岩控矿作用十分明显;晚期NNE向断裂系统是成岩成矿期和成矿后的构造。 岩浆活动:矿田内岩浆活动频繁,形成复杂多样的岩浆岩,与铜矿成矿有关的是燕山早期第二阶段的中酸性杂岩体,花岗闪长斑岩是这一杂岩体的主体,在矿田范围内呈3个大小不等的岩株及一系列小岩脉产出。 成矿物源分析:德兴斑岩铜矿床在时空上和成因上与侵位于上元古界浅变质千枚岩中的燕山早期花岗闪长斑岩体密切相关。花岗闪长斑岩与围岩中的Cu、Mo等成矿元素富集系数的差异及矿化晕分带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花岗闪长斑岩岩浆本身。通过对铜厂斑岩铜矿床矿化特征、元素地球化学、蚀变分带、流体包裹体和H、O、Sr、Nd 等同位素的综合研究,我们认为铜厂成矿热液体系中至少存在三种不同来源的热液流体,包括岩浆流体、深部非岩浆流体和大气降水参与的晚期流体。出溶最早的流体是与残余熔体相平衡的高温(520℃~570℃)、高盐度(31.0~63.3wt%NaCl)的和富CO2低盐度(7.5wt%NaCl)的岩浆流体.

2 控矿因素分析 2.1控矿地层 该地区震旦纪—侏罗纪地层都有出露,其中震旦纪分布较广。与铜矿床有关的围岩层位主要是震旦纪岩层,岩性为上段以千枚岩和凝灰 质千枚岩为主,下段以变质沉凝灰岩为主的岩石。

铂矿的类型和找矿标志

铂矿的类型和找矿标志 铂族元素包括钌、铑、钯和锇、铱、铂六个元素。具亲硫性和亲铁性,其亲铁性从属于亲硫性。硫、砷、碲、铋等元素对铂族元素的富集成矿起重要作用。 铂矿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铂矿体既可形成于基性、超基性岩体之中,也可形成于基性、超基性岩体的接触带或断裂带内。 已知有经济价值的铂矿床,绝大多数与岩浆型硫化铜镍矿床共生,其余来源于铬铁矿床、砂铂矿床等。当前生产的铂族金属以铂、钯为主,其次是锇和铱。 铂族元族的产出形式有三种:一是呈硫、砷、碲、铋、锑等化合物的铂族独立矿物,此类占铂族总量的90%以上,矿物种类很多,但最主要的是砷铂矿和铋碲钯矿;二是铁镍铜等的天然合金或金属互化物;第三种是类质同像混入物。 铂族元素在矿石中的含量低,其矿物粒度细小,肉眼一般不易识别。因此寻找铂矿须根据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对可能含铂的部位,通过拣块或刻槽取样,进行试金光谱分析或化学分析确定其含量。区调阶段,对风化的超基性岩,有时采用人工重砂法也能简便达到寻找和圈定矿化带的目的。对含铂矿石的矿物及赋存状态的研究,常用显微镜观察、X 光粉晶分析及电子探针测定等方法。 1 .铂族金属矿床类型及地质特征 铂族金属主要富集在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硫化铜镍矿床、铬铁矿床和砂铂矿床内,单一的铂矿床很少。现将几种主要类型分述如下: (1)基性、超基性铜镍硫化物型铂族金属矿床 该类型是目前世界上铂族金属矿床的主要类型和开采对象。矿床的地质特征与相应的铜镍硫化矿床一致。在我国这类含铂岩体多产于华力西期,岩体形态呈单斜岩墙、岩盘及岩盆。含矿岩体类型主要是超基性岩体,基性-超基性杂岩体,少数为基性岩体。岩石类型主要为单辉(二辉)橄榄岩--单辉(二辉)辉石岩及辉橄岩--纯橄榄岩,均属铁质基性、超基性岩类。岩体常由多岩相组成,这些岩相有的是多次侵入的,有的是就地分异的,而含矿岩相常常是较晚贯入的富挥发分的超基性岩。岩体常具同心环带构造、层状或带状构造。粒度较粗,基性程度高,含矿较好。矿体多产于岩体的边部、底部,矿体常富集于岩体的膨大部位、凹槽和产状变缓部位。也有产于上部岩相或充填交代围岩产于外接触带中的。 铂矿体多呈似层状、板状、透镜状、脉状。 与铂钯成矿有关的硫化物组合,一般为黄铜矿--磁黄铁矿--镍黄铁矿-方黄铜矿,简称“四黄”硫化物组合。铂矿物主要是砷铂矿,

广西凤凰山银矿主要控矿因素及找矿方向

广西凤凰山银矿主要控矿因素及找矿方向 黄君振 (广西第四地质队,广西南宁 530031) 【摘 要】对凤凰山银矿地质特征进行总结和分析,认为银矿成矿主要受层位及断裂构造双重因素控制,地层提供了矿源,构造提供了进一步富集的动力条件和成矿空间,在对矿床的地质特征和主要控矿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对进一步寻找银矿体的勘查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银矿体;地质特征;控矿因素;找矿方向;凤凰山 【中图分类号】P618.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151(2008)06-0129-02 广西凤凰山银矿属断裂破碎带充填交代脉型单银矿床,矿体主要受断裂破碎带及层位控制。自1987年至1995年经过广西地质矿产局第四地质队的曲折探索,探明银资源量达到大型规模。1995年组建“广西凤凰银业有限责任公司”,设计采选能力为300t/d,经历年开采、扩产,矿山银矿资源日渐减少,公司发展面临压力,寻找外围及深部矿体,扩大银矿资源储量的任务日益紧迫。本文从地质成矿特征为起点,对成矿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寻找银矿体的勘查方向。 (一)区域地质成矿背景 凤凰山银矿床地处广西隆安县与扶绥县交界的凤凰山北东侧。所属构造单元为华南准地台之西大明山—大瑶山隆起,是一个由加里东褶皱形成的弧形背斜区。矿区处于西大明山凸起的北东部。 区域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寒武系和泥盆系。其中寒武系为一套海相类复理石建造,构成西大明山复式背斜的基底。自下而上分为小内冲组(?x)、黄洞口组(?h),进一步可根据旋回或岩性组合各细分为三个岩性段即小内冲组第一段(?x1)、第二段(?x2)、第三段(?x3);黄洞口组第一段(?h1)、第二段(?h2)、第三段(?h3)。泥盆系构成西大明山复式背斜的围翼,自下而上分为莲花山组(D1l)那高岭组(D1n)及郁江组(D1y),在矿区,主要分布于北部边缘。 西大明山地区岩浆岩出露甚少,仅有少量酸性岩脉和基性岩脉沿裂隙或断层侵入,分布零星。 区内褶皱构造以小明山复背斜为主,次级褶皱不太发育,较大的有渌郁山背斜,为小明山复背斜的次一级褶皱。其北翼,在凤凰山矿区F1、F4断层的北盘及北部的黄洞口组第二段(?h2)中稀疏发育一些近东西向次级褶皱。断裂构造发育,矿区西南部、西北部和东南部有区域性断层罗维北西向断裂、马村北东向和小明山—新六厘北东向断裂通过。 (二)矿区地质 1.地层 矿区范围内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地层为寒武系黄洞口组。其北面与泥盆系莲花山组为不整合接触,而南西与小内冲组整合接触。根据沉积旋回及岩性组合将其分为两个岩性段。第一段又分为下部和上部两个岩性层。各岩性段、岩性层之间均为整合接触关系(见图1)。 第一段下部(∈h1-1):分布于矿区南部,从下往上可细分两个沉积旋回,下部旋回由含泥中- 细粒砂岩、不等粒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夹少许泥岩,逐步过渡为砂岩泥岩互层到泥岩夹砂岩。上部旋回由含泥中- 细粒砂岩逐步过渡为砂岩、不等粒砂岩夹泥岩到泥岩夹砂岩。厚度480.39m。 第一段上部(∈h1-2):是矿区赋矿层位,分布于矿区中偏北部,下部以含泥中-细粒砂岩为主夹泥岩,中及上部则以泥岩夹砂岩和砂岩夹泥岩韵律性交互产出。厚度267.48m。 第二段(∈h2)分布于矿区北部。底部有一层长石质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泥岩和粉砂质泥岩。下部、中部为含泥中-细粒砂岩、细砂岩夹泥岩和粉砂质泥岩或互层,未见顶,厚度>442.75mm。 2.构造 矿区构造形迹以断裂为主,褶皱不甚发育,仅见一些小褶曲。矿区内断裂构造比较发育,数量较多,方向各异,规模大小不等,且多次活动,力学性质十分复杂。其方向有近东西—北西西向、北西向、北东向和近南北向(图1),其中近东西向和北西向断层较发育,而北东、南北向则不很发育且规模较小。 矿区内的EW向断层为主要容矿断层,由F1、F2、F3、F4、F A、F10组成一长约3200m,宽约800m近EW向的断裂破碎带,其间尚发育多条EW、NE、NW向次级小断层。其中F1规模最大,西起31线,东至40线,延长2km,总体走向108°,由数条次级断层构成破碎带,宽度最小4.5m,最大89.85m,是矿区内的主要容矿断层,产I-①、I-②及若干小矿体,倾向SSW,局部可见反倾现象。下断面倾角48~83°,平均64.5°;上断面倾角55~89°,平均71.2°。破碎带内部陡缓不一,方向各异的次级断裂结构面普遍可见。属逆冲性质断层,经历多次活动叠加改造,具早期压裂,中期伸张和晚期压扭几个演化过程。 【收稿日期】2008-04-20 【作者简介】黄君振(1971-),男,广西南宁人,广西第四地质队地质工程师,从事地质找矿工作。 - 129 -

找矿方法

找矿方法概述 主要讲三个方面:控矿因素、找矿标志和找矿技术方法。 一、控矿因素 控矿因素一般是指控制矿床形成和分布的各种地质因素,如构造、岩浆活动、地层、岩相、古地理、区域地球化学因素、变质因素、岩性、古水文、风化因素等。 一个矿床的形成往往是多种控矿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针对具体的某一类矿床则控矿因素对成矿的贡献是有主次之分的。例如,内生矿床主要受到岩浆岩、构造的控制,外生矿床则着重与地层、岩相、古地理、构造等有关,变质矿床则主要受到变质因素的制约。控矿因素研究是预测、找矿工作中最基本的工作内容之一。 二、找矿标志 找矿标志是指能够直接和间接地指示矿床的存在或可能存在的一切现象和线索。找矿标志按其与矿化的联系一般可分为直接找矿标志和间接找矿标志,前者如矿体露头、铁帽、矿砾、有用矿特重砂、采矿遗迹,后者如蚀变围岩、特殊颜色的岩石、特殊地形、特殊地名、地球物理异常等。 ㈠地质标志 1 矿产露头 矿产露头可以直接指示矿产的种类、可能的规模大小、存在的空间位置及产出特征等,是最重要的找矿标志。由于矿产露头在地表常经受风化作用改造,因此据其经受风化作用改造的程度,可分为原生露头和氧化露头两类。 原生露头是指出露在地表,但未经或经微弱的风化作用改造的矿化露头。其矿石的物质成分和结构构造基本保持原来状态。一般来说,物理化学性质稳定,矿石和脉石较坚硬的矿体在地表易保存其原生露头。 多数的矿体的露头,在地表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氧化,使矿体的矿物成分、矿石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变化,这种露头称之为矿体的氧化露头。在对金属氧化露头的野外评价中,要注意寻找残留的原生矿物以判断原生矿的种类及质量,另外也可以据次生矿物特征判断原生矿的特征(表3-2-3)。

矿体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矿体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一、区内含金地质体特征本区位于井冈山—陈山隆褶断束的西南端,万洋山—诸广山隆起区东缘;遂川—抚州断裂带的北西侧。区内岩浆活动强烈,主要为加里东晚期花岗闪长岩、斜长花岗岩和燕山期花岗岩,分布于矿区北部边缘,呈北西西的腰形展布,岩性以花岗闪长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等为主。岩体围岩为中、上寒武统地层。岩体内部相以花岗闪长岩为主,边缘相以黑云母花岗岩为主。岩体外接触带硅化、钾化、绿泥石化等发育。加里东晚期岩浆呈岩株状产出,侵入接触关系明显且形成较宽的热接触变质晕。基底出露地层主要有上寒武统水石群(€ 3sh),中寒武统高滩群(€ 2gt), 下奥陶统爵山沟组 (01j),盖层为中泥盆统跳马涧组(D2t), 其不整合于基底及花岗岩之上。 本区主体构造为北西—南东向的金竹山复向斜,其核部地层为爵山沟组、两翼地层为水石群,其轴面向南西倒转。出露的断裂构造较发育,主要以北东向、北西向两组断裂为主,见图1。其中F1-1 为区域性断裂,属压扭性质,控制矿区构造。北西向断裂有两条:即北部长坑—源坑洞断裂带和中部锡坑—石角里断歹u d+f;裂带。 构造表现形式为硅化破碎带、石英脉或蚀变(挤压)破碎带等,具膨胀、分支、尖灭、再现现象,构造内及两侧发育硅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褐铁矿化、碳酸盐化及碳化等。该类断裂构造是区内主要含矿构造。断裂构造中硅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及碳化发育,草林地区金矿点即受该类构造控制。

1、泥盆系中统跳马涧组; 2、奥陶系下统爵山沟组; 3、寒武系上统水石群; 4、加里东晚期花岗岩; 5、石英脉; 6、硅化破碎带; 7、实测、推测地质界线;8、实侧不整合界线;9、断裂及编号; 10、地层及断裂产状;11、倒转地层产状 二、区内金矿体矿化特征 (一)矿化类型及特征。综合草林成矿带多个岩金矿区情况,根据金矿石产出形式状态,可将区内的矿石金矿化分为两种类型,即石英脉型和蚀变破碎带型。 1.石英脉型金矿化特征。石英脉型金矿体其特点是矿脉规模小,长度5—20 米,厚度4—15 厘米,呈细脉状、透镜状或团块状分布,矿脉具分支复合现象,矿化极不均匀,也不连续。金矿化品位较高,为3.8-45 克/ 吨,最高品位可达101.92 克/ 吨。矿石矿物主要有黄铁矿、磁黄铁矿、方铅矿、毒砂、闪锌矿及少量的黄铜矿。脉石矿物有石英及少量绿泥石、绢云母、方解石等。 2.蚀变破碎带型金矿化特征。蚀变破碎带金矿化产在北西向的破碎蚀变断裂带中。其特点是矿体(化)规模较大,长度50-120 米,宽度0.2-1.5 米,矿体(化)的形态呈透镜状或带状,品位一般为4.5-25.2 克/ 吨,最高品位可达79.6 克/吨。金银矿物以银金矿、金银矿和自然银为主。矿石矿物主要有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少量磁黄铁矿、黄铜矿、毒砂,脉石矿物有石英、绿泥石、方解石等。金银矿物中含金量在75%以下,含银量25%以上。矿石构造以网脉状和角砾状为主,结构为半自形粒状或他形粒状。金银矿物分布在石英脉中及石英脉

铜矿特征及找矿标志

铜矿特征及找矿标志 一、铜矿地质概述 铜系典型的亲硫元素,在自然界中主要形成硫化物,只有在强氧化条件下形成氧化物,在还原条件下可形成自然铜。 目前,在地壳上已发现铜矿物和含铜矿物约计250多种,主要是硫化物及其类似的化合物和铜的氧化物、自然铜以及铜的硫酸盐、碳酸盐、硅酸盐类等矿物。其中,能够适合目前选冶条件可作为工业矿物原料的有16种: 自然元素:自然铜(含铜近100%),一般见于硫化矿床的氧化带。在陆相玄武岩的气孔或裂隙中常见到自然铜的产出,但能构成工业规模的自然铜矿床却极其罕见。不过,美国元古代变质的玄武质火山岩系中,却产有以自然铜为主的基韦诺超大型铜矿,成为了铜矿床的特例。在我国,湖南麻阳铜矿也是一个以自然铜为主的铜矿床,只是其类型为砂岩型,规模为中型。 铜的硫化物:黄铜矿(含铜34.6%,括号指铜含量,下同)、斑铜矿(63.3%)、辉铜矿(79.9%)、铜蓝(66.5%)、方黄铜矿(23.4%)、黝铜矿(46.7%)、砷黝铜矿(52.7%)、硫砷铜矿(48.4%)。但辉铜矿和斑铜矿可以是原生成矿作用的产物,亦可为氧化次生富集的产物。若为次生氧化作用的产物,则辉铜矿可为烟灰状,且多与孔雀石等矿物共生。 铜的氧化物:赤铜矿(88.8%)、黑铜矿(79.9%);铜的硫酸盐、碳酸盐和硅酸盐矿物:孔雀石(57.5%)、蓝铜矿(55.3%)、硅孔雀石(36.2%)、水胆矾(56.2%)、氯铜矿(59.5%)。它们均为原生铜矿物或含铜高的岩石经氧化作用形成的。 目前选冶铜矿物的原料主要是黄铜矿、辉铜矿、斑铜矿、孔雀石等。按选冶技术条件,将铜矿石以氧化铜和硫化铜的比例划出三个自然类型。即硫化矿石,含氧化铜小于10%;氧化矿石,含氧化铜大于30%;混合矿石,含氧化铜10%--30%。 铜矿床的类型主要有:斑岩型铜矿、铜镍硫化物型铜矿、块状硫化物型铜矿、层状铜矿(火山岩型铜矿、砂、页、砾岩型铜矿、碳酸盐型铜矿)、矽卡岩型铜矿和热液脉型铜矿。 二、找矿标志 1、氧化铜矿物。由于原生铜矿物、含铜高的蚀变岩石、古炼铜渣易于氧化,形成格外醒目的翠绿色孔雀石(俗称铜绿)、天蓝色的蓝铜矿(俗称石青)、赤红的赤铜矿、烟灰状的辉铜矿、靓蓝色的斑铜矿等,它们是很好的找铜矿标志。 2、特征植物。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牙刷草和云南开紫花具紫红茎的葡匐草,是很好的找铜矿植物。 3、蚀变组合。如青盘岩化-黄铁绢英岩化-泥化-钾化-硅化、红层(火山红层或砂页岩红层)中的退色化等都是很好的找铜标志。 3、火山机构、细碧-角斑质火山凝灰岩、喷流沉积岩(铁锰硅质岩、铁碧玉岩、层纹状硅质岩)、红层中的浅色砂(砾)岩、矽卡岩、超基性岩、中-中酸性斑岩、迭层石硅质细腻白云岩、含炭的火山凝灰岩层等都是找铜的最好对象。 4、对于斑岩铜矿,一般它是大吨位低品位的矿床,一直是人们寻找的主要对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寻找斑岩铜矿一要看其是否具备露采条件,二要关注其是否具有次生富集带,三要看其是否伴生有较高的金、银、钼元素。如果不便露采又不具高品位的次生富集带,且金、银、钼含量低的话,则因其品位过低而成为呆矿,暂难为人们所利用,因其占用大量的勘查资金,可使矿业公司陷入困境。 5、铜元素的化探异常及其与钼、金、银、铅、锌、铁、锰等综合异常。 6、物探异常。激电(高极化)、电阻率(低电阻)、重力(高重力)可直接反映出铜矿体的存在,磁法异常可圈出火山机构、中-中酸性岩体接触带、超基性岩带来,重力低可圈出

层控热液矿床找矿方法(标志)总结

一.海底喷流沉积型(SEDEX型)铅锌矿找矿方法(标志) 1 地质填图找矿方法 构造、沉积相和热液蚀变的地质填图法很重要。通过详细的地质填图识别出一、二、三级盆地可了解矿床可能成矿区域位置;识别同生断层:同沉积断层,是含金属流体的通道;识别盆地内古生代或元古宙的细碎屑沉积岩区、碳酸盐岩沉积岩区和角闪岩、麻粒岩相变质岩区,这是sedex铅锌矿最常见的容矿岩石。识别可能含矿的地层、层位、岩相以及特有的标志层;识别热液燧石层,有助于发现喷发中心和伴生的硫化物矿床;识别常见围岩蚀变如硅化、电气石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白云母化等等。 2地球化学找矿方法 岩石地球化学找矿法:SEDEX型矿床含有一套成矿元素组合,通常包括Fe、Mn、P、Ba、Ca、Mg、Hg、Cd、As、Sb、Se、Sn、In、Ga、Bi、Co、Ni、T。离开喷口杂岩Zn/Pb比率增加,是sedex铅锌矿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用于新鲜露头和钻孔岩心样品的岩石地球化学方法,可为找隐伏矿指出方向。容矿沉积岩中具Zn、Fe、Mn、Tl异常,容矿碳酸盐岩在近矿更富Fe和Mg.矿床常含金属分带异常。 土壤地球化学找矿法:矿床附近的岩屑和土壤样品有异常的贱金属值,黑色页岩的背景值高,土壤地球化学Pb、Zn有助于确定钻探目标。 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找矿法:河流沉积物和水系样品有成矿元素和伴矿元素异常。 3地球物理找矿方法 重力测量:矿石和围岩的密度差可以通过详细的重力测量识别,详细的重力测量可确定几百米深处有无铅锌矿的存在。 磁法:航空和地面电磁测量可圈定炭质和含黄铁矿容矿沉积相的位置。 4,遥感找矿方法 环形和线性构造解译:遥感物探数据有利于解释盆地构造和掩埋于沉积盖层之下的其他类型岩石的分布;经处理的区域势场数据可以用来确定基底构造、盆地边缘、盆地充填物的性质和厚度,以及生长断层等其他构造。 二.密西西比河谷型(MVT型)铅锌矿找矿方法(标志) 1.地质填图找矿方法 大地构造环境:稳定的克拉通 区域基地构造、基地隆起和断裂、断层和破碎带:为矿床重要控矿因素。 巨大的沉积盆地:MVT矿床通常产在盆地的边缘。 地台碳酸盐岩系:构成MVT矿床的常见容矿岩石。 成矿时代:奥陶纪-第三纪之间,多形成于泥盆-二叠或白垩-第三纪时期。 不整合面:在碳酸盐岩地层中,不整合为岩溶构造、溶解角砾岩等的生成创造了条件,这些构造常构成容矿空间。 存在蒸发岩:对形成卤水方面有重要意义。 地层:常产在碳酸盐岩系的白云岩中,少量在灰岩和砂岩中,白云岩化、有机质、浸染状硫化物的出现为良好的标志。

铂族金属的矿物原料分布

铂族金属的矿物原料分布 2016-04-09 14:20来源:内江洛伯尔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作者:研发部 铂矿开采早期的铂族金属资源主要为砂矿,如哥伦比亚和俄国乌拉尔的砂矿床。随着砂矿资源的枯竭,人们发现,由于铂族元素与铁、钴、镍的地球化学性质相似而使得它们在地质作用中趋向于富集在一起。因此铂族元素的原生富集几乎专与镁铁、超镁铁岩有成因关系。自1924年南非地质学家H.Merensky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发现镁铁堆积杂岩层的大铂矿(被命名为默林斯基铂矿)以来,在20世纪60~80年代相继在美国的斯蒂尔沃特、芬兰的派尼卡特杂岩体中发现同类的铂矿床,类似的还有津巴布韦的大岩墙等。这类矿床为数不多,但储量巨大。正是南非铂矿的开采,导致世界铂族金属产量大幅度增加。1960年以来,南非成为世界上铂族金属最大的供应国,其中铂占70%~85%,铑的供应也来自南非。含铂族金属的铜镍硫化物矿床是另一类铂族矿床类型,如俄罗斯西 伯利亚的诺里尔斯克铜镍铂钯矿床,拥有千吨级的铂族储量。在与基性岩、超基性岩有关的铬铁矿、钒钛磁铁矿中也常常伴生有铂族金属元素。我国铂族金属探明的储量不大,规模小,品位低,仅为310多吨,占世界总储量的0.6%。主要分布在甘肃金川、云南金宝山和四川。大约90%的铂族金属与硫化铜镍矿伴生,少数赋存于铬铁矿、铁铜矿中。因此,我国的大部分铂族金属是作为铜、镍生产的副产品进行综合回收生产的。

除了铂族金属元素在铜、铁、镍矿石中得到有效的富集之外,某些铂族元素还呈独立的铂族金属矿物而存在于各种硫化物、砷化物等矿物中,它们在许多情况下可能代替了铜、镍或铁;而有些矿床,例如,加拿大安大略省萨德伯里矿区的弗米列昂矿山,铂族金属呈砷铂矿、方铋钯矿或斜铋钯矿的微粒形态出现。铂族元素对碲化物有明显的亲和力,在自然界中至少有三种碲化物。 总之,铂族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比稀散元素低,通常,铂为5×10-6%,钯、铑、铱、锇均为1×10-6%,钌为0.1×10-6%,而且分布极不平衡。

青海北祁连成矿带喷流沉积型铜多金属矿控矿因素与找矿标志

青海北祁连成矿带喷流沉积型铜多金属矿控矿因素与找矿标志 北祁连成矿带为青海省内主要的铜铅锌金等多金属成矿带,本文通过对青海省北祁连成矿带喷流沉积型铜多金属矿特征的研究,结合其成矿背景、含矿岩石等地质特征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加之在对前人研究资料整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两类主要的喷流沉积型铜多金属矿的异同点,提出了青海省北祁连成矿带喷流沉积型铜多金属矿的找矿标志,希望能对以后在该地区寻找同类型的铜多金属矿提供一定的帮助。 标签:北祁连成矿带喷流沉积型铜多金属矿找矿标志 1前言 北祁连是我国西北部的一个重要火山岩带和有色金属成矿带,东西延长1200km,横跨甘青宁三省,具备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和巨大的矿产资源潜力[1]。成矿作用强烈,矿床类型复杂,主要类型有海相火山岩型、喷流沉积型、矽卡岩型、岩浆型、构造蚀变岩型、热液型等,找矿潜力巨大。北祁连成矿带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演化,物质组成复杂,构造变形强烈,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不同属性的各类地质体堆垛混杂,成矿作用复合叠加,造成不同时期的研究工作在许多问题的认识上没有形成统一。 2典型矿床特征 祁连成矿带经历了震旦纪-中寒武世大陆裂谷演化、晚寒武世-志留纪末板块体制演化:洋盆扩张(∈3-O1)-俯冲消减/洋盆闭合(O2-3)-碰撞造山(S-D3)、石炭纪-现代陆内造山的构造演化历史,在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中,由于洋脊扩张、弧后拉张等作用所引发的大规模海底火山喷发和热水沉积作用,在不同的拉张环境下形成了一系列不同的热水喷流-沉积型铜多金属矿床。区内喷流沉积型铜多金属矿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以赋矿岩系为黒茨沟组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段为代表的大柳沟-尕大阪铜多金属矿;另一类是以赋矿岩系为扣门子组火山熔岩段为代表的红沟铜矿,现将该两类代表矿床进行成矿特征分析。 2.1大柳沟-尕大阪铜多金属矿 大柳沟-尕达坂铜多金属矿田是北祁连成矿带中重要的矿床类型,自上世纪60年代发现至今,经过几十年的勘查和开发,浅部矿体已基本枯竭,勘查工作已向深部发展[2]。该矿区位于祁连县城北西约10km处,由郭米寺、大柳沟、弯阳河、下沟、尕大坂、下柳沟、白柳沟等铅锌铜矿床构成,它们构造背景和成矿特点一致,空间分布上有联系,所以纳入一个统一的矿区。 2.1.1矿区地质特征 矿区范围东西长20km,南北宽5-7km,处于野牛沟-清水沟-白柳沟大陆裂谷

乌腊德铁铜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指导意见表 学生姓名:学号:专业:资源勘查工程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乌腊德铁铜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指导教师意见:(请对论文的学术水平做出简要评述。包括选题意义;文献资料的掌握;所用资料、实验结果和计算数据的可靠性;写作规范和逻辑性;文献引用的规范性等。还须明确指出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毕业论文设计整体的结构完整,各部分基本符合写作规范,论文的选题很好,具有现实意义,所提出的乌腊德铁铜矿地质特征和结论能为该地区的矿藏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在全文结构中,搜先强调地质特征,然后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全文体现专业特色要求,但论证的深度还不够。 指导教师结论:合格(合格、不合格) 指导教师 所在单位兰州工业学院指导时间9.16 姓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评阅教师评阅意见表 学生姓名:学号:专业:资源勘查工程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乌腊德铁铜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评阅意见:(请对论文的学术水平做出简要评述。包括选题意义;文献资料的掌握;所用资料、实验结果和计算数据的可靠性;写作规范和逻辑性;文献引用的规范性等。还须明确指出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论文通过简要介绍乌腊德铁铜矿床的区域地质特征、矿床地质特征等,初步探讨了矿床成因类型和找矿标志,并指出矿床类型为典型的矽卡岩型铁铜矿床,且此类矿化应在东昆仑地区找矿工作中应重视。 全文结构较完整,层次较清晰,语言较流畅,然而,全文格式有待规范;论文的摘要和结论部分较一致,应修改;地层和构造不能作为找矿标志;矿床成因的研究有待加强。 修改意见:(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具体修改意见。评阅成绩合格,并可不用修改直接参加答辩的不必填此意见。) 1)完善论文格式; 2)修改论文的摘要; 3)地层和构造不能作为找矿标志; 4)加强对矿床成因的研究。 毕业设计(论文)评阅成绩(百分制): 75 评阅结论:同意答辩(同意答辩、不同意答辩、修改后答辩) 评阅人姓名所在单位资源学院评阅时间2014-10-1

金属矿产地质形成条件与找矿标志分析与找矿标志探索

金属矿产地质形成条件与找矿标志分析与找矿标志探索 发表时间:2018-08-10T16:20:06.073Z 来源:《科技中国》2018年6期作者:魏海平张世勇 [导读] 摘要:现如今,随着各种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创新,我国对于地球上的事物的了解越来越全面与深刻。尤其是对于在地球上存留时间很久的矿产更有着深入的研究。与此同时,相关的矿产地质学说逐渐被提出了, 摘要:现如今,随着各种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创新,我国对于地球上的事物的了解越来越全面与深刻。尤其是对于在地球上存留时间很久的矿产更有着深入的研究。与此同时,相关的矿产地质学说逐渐被提出了,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了一系列寻找矿产的方案与途径。故本文就针对金属矿产地质形成条件进行探讨,并在其找矿探索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找矿标志进行阐述。 关键词:金属矿产;地质形成;找矿标志 前言:金属矿产是我国工业与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的重要矿产资源,对我国的经济健康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金属矿产地质是需要在很多的因素促使下才能形成,而且这个过程极其漫长;与此同时,从发现、开采到运用矿产的整个过程也是极其繁琐复杂的。所以,为了使我国的经济工业发展能够有足够的金属资源来支撑,就需要我国对金属矿产进行科学有效的运用,对金属矿产地质形成条件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还要明确好找矿标志,才能使相关人员对金属矿产的寻找有迹可循,提高寻找矿产的效率,从而使金属矿产更好的为我国的国民经济服务。 1.金属矿产的类型和地质形成的条件找矿产 1.1 接触变质的作用 在岩浆进行上侵的活动的过程中,会与地质表面内的其他变质进行接触,而且在接触的过程中,由于压力与温度一系列因素的变化,并且会与其他变质在接触时发生各种各样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使其发生了变质现象。经过变质现象后会出现许多不同的矿物质,就比如我们都熟悉的硅酸物、钙以及碳酸物皆是变质物质。各种变质物又经过矿化作用形成我们熟悉的铜矿、铁矿与煤炭等矿物质。 1.2 风化的作用 风化的作用具体是指对地质表面的岩石与矿体产生效果的一个重要的常见因素。风化作用大致又可分为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以及物理风化三个种类,这三种风化作用都能够对地表上的岩石进行分离作用,从而使得某些金属物质逐渐富集而形成矿床。而矿床在经过长时间的接触变质与热液作用等各种复杂漫长的地质形成条件下,就会形成许多不同类型的金属矿产,比如稀土、铁以及银等金属矿物。而这些物质的形成离不开风化的作用[1]。 1.3 热液作用 热液作用同样是形成金属矿产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热液又被称为汽水热液,是水通过一系列的地质作用下所形成的高温热汽溶液。热液又可分为变质成因热液、大气水热液、建造水热液以及浆成因热液四种主要类型。尽管这四种主要热液的金属离子与特殊性能有差别,但他们都有同一个功能属性,就是在运动过程中能够与地质中的变质物质发生相应的化学变化,使得在进行不同的化学反应下,不同的金属化合物之间进行不同程度与效果的结合沉淀,从而形成各式各样的矿物质。正是因为这个共同点才使得他们都能作为热液,起到形成金属矿产的用途。与此同时,热液中往往还含有金属元素。所以在其与海水接触被冷却后,产生的大部分物质是热液硫化物,即我们所说的金属硫化物,而且这些物质就是海水中常见的矿产形成的主要物质。 2金属矿产的找矿标志 2.1 间接性找矿标志 围岩蚀变就是间接性找矿标志之一,具体是指在岩浆中的热液形成的岩石 ,而且他的分布范围比矿床要广泛的多,非常容易被发现,所以,在实际岩石勘测工作中,相关研究人员经可以利用它进行找矿工作。具体来说,不同的形貌与结构的围岩蚀变,其中蕴含的物质与矿产有很大的差异,如石英岩化、硅石等矿物,在这些的不同围岩的帮助下,可以帮助相关科研人员找到不同的矿产。因此在对金属岩石勘查的实际过程中,在不同的围岩蚀变的引导下,可以顺利地找到不同的金属矿产,极大的提高了寻找矿产的效率,便于金属矿产的开发的正常进行。 除了观察围岩的不同形貌与构造能够帮助相关科研人员找到金属矿产,另外,还可以根据围岩颜色的不同,也可以找到不同类型的金属矿产。比如,围岩是蓝绿色的或白色的等其他类型的颜色,往往能够体现出它们周围存在的矿体种类。相关勘察专业工作人员在进行了多次的勘测工作后,对于不同颜色的围岩,已具备相应判断不同矿产的能力。如红色土层或是蓝绿高岭石层周围是铬矿床的可能性相对要大一些,这一点充分展示了矿围岩是寻找金属矿石的重要标志。在围岩的帮助下,能够在最快时间内寻找到金属矿产。从而使得勘测工作能进行的更为顺利。 3.2直接找矿标志 直接性的找矿标志具体是指,在直接用可以肉眼看到可能存在的矿产的迹象与地点的指示下,相关专业人员去实地寻找矿产,这是一个常用的勘测矿产的方式。一般来说,金属矿质的直接性的找矿标志是指铁帽、矿体露天部分以及风化体现等多种类型。而且大多数情况下,这些都是由直接暴露在地标外面的找矿标志体现,就比如原生矿体以及被氧化矿体的露头就是最常见的直接找矿标志。虽然这两种露天矿体给矿产的寻找带来了直接性的参考与指导,但在这两种找矿标志的帮助下找到的矿产,是否符合相关的开发条件、开发价值以及他的保护价值等方面的了解,还需要相关专业人员进行诸多的商榷与更深入的研究下才能进行相应的验证,才能对所发现的矿产进行专门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使得矿产的价值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2]。 直接找矿标志也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下才能形成,比如风化壳的形成就是在风化的作用下,铁、镍等不活波的化学元素残余与堆积而逐渐形成的矿产氧化物,并且这些矿产氧化物又堆积在矿床表面,使得它们成为寻找矿产的最直接矿产标志。可以帮助相关科研人员寻找金属矿石。与此同时,利用风化壳与基性岩以及酸性岩石之间的关系来进行相应的研究工作,可以有效的对所发现的矿产处是否存在镍矿、稀土矿及铁矿等进行判断,使得开发工作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3]。 结语: 总的来说,对金属矿产或是其他类型的矿产在进行准确的寻找过程中,只是一味地遵循前人的经验与方法是难以提高矿产勘查的准确率与精确性的。所以,就要要求相关人员根据已有的寻找方法与经验为基础,在实际寻找金属矿产的过程中,对相应的矿产找矿标志进行最大化的利用与综合性的考虑与商榷,再去寻找金属矿产。这样一来能够极大的提高寻找金属矿产的精确性与准确率,使得实时勘测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