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认定及管理办法
创新型科技团队”认定及管理办法

附件1“创新型科技团队”认定及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创新型科技团队”(以下简称“创新团队”)是河南省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规范和加强创新团队的管理工作,根据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财政厅、人事厅、教育厅、科协《河南省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创新团队的宗旨是:以我省优势产业、重点学科和研究基地为基础,以优秀领军人才为核心,支持培育一批“道德素质过硬,专业贡献重大,团队效应突出,引领作用显著”的创新团队,形成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和资源的当量凝聚。
第三条创新团队的工作目标和范围:重点支持、吸引以院士为主体的杰出人才参与我省的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培养,实现到2010年形成由院士、领军人才带领的100个左右的创新型科技团队。
支持、培养在自然科学领域从事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类研究的创新团队。
第二章基本条件第四条创新团队的学科方向必须是省确定的重要创新方向,是我省优先发展的领域、重点学科和优势产业;是重大科学前沿热点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重点、难点问题;团队学术水平在国内外同行中处于优势地位,已取得突出成绩或具有明显的创新潜力。
第五条创新团队必须具备良好的工作基础和实验条件,所在单位有良好的科研环境,能提供必要的支撑条件。
一般以国家或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为依托。
第六条创新团队必须是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或省重大科技项目的主要执行者,并具有一定的经费支持和持续发展能力。
第三章人员组成第七条创新团队的带头人应具有明确的创新性学术思想,较高的学术造诣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在创新团队中有较强的凝聚作用,并具有充分的时间从事创新团队的科研和组织管理工作。
原则上创新团队的带头人应符合“中原学者”或“河南省杰出人才计划”申请者的条件。
第八条创新团队的核心成员一般应由三个层次的人才梯队组成,且不少于5人,其他人员按需组合,总体规模不少于10人(全职全时人员)。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河南省科学技术厅关于评选全省科技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的通知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河南省科学技术厅关于评选全省科技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河南省科学技术厅•【公布日期】2021.11.08•【字号】•【施行日期】2021.11.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人力资源正文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河南省科学技术厅关于评选全省科技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的通知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科技局,省直有关单位: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地方党委、政府、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省科技系统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在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技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
为表彰先进,弘扬正气,振奋精神,倡导改革创新和团结奉献精神,进一步激励广大科技系统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性,为打造国家创新高地,提升河南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中的地位作出积极贡献,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科技厅决定评选表彰一批全省科技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评选范围和表彰名额(一)评选范围1.先进集体评选范围:全省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含内设机构)及其直属事业单位,省直有关单位(含省属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管理部门,以及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科技管理部门及其直属公共服务机构等。
2.先进工作者评选范围:全省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含内设机构)及其直属事业单位的正式在编在岗人员,省直有关单位(含省属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管理部门的正式在编在岗人员,以及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科技管理部门及其直属公共服务机构的正式在编在岗人员。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自评标准(基础研究类)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自评标准
(基础研究类)
— 1 —
说明:“知识贡献”中论文分区采用论文收录年度中科院JCR期刊分区标准,并在附件中提供具有资质文献检索机构出具的检索报告,如出现大类和小类所在分区不一致的,以小类所在分区为认定分区。
— 2 —
河南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
自评标准(应用研究类)
团队带头人:依托单位:所属领域:
— 3 —
— 4 —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自评标准
(软科学类)
— 5 —
系统中增加了“团队成员排名系数”,具体数值为:团队成员排名系数:带头人1.0、成员第一0.9、成员第二0.8、成员第三0.7、成员第四 0.6、成员第五 0.5、成员第六 0.4、成员第七 0.3、成员第八 0.2、成员第九 0.1。
成员第九及以后团队成员排名系数均为0.1。
— 6 —。
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认定及管理办法

附件三:“创新型科技团队"认定及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创新型科技团队”(以下简称“创新团队”)是河南省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创新团队的管理工作,根据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财政厅、人事厅、教育厅、省科协《河南省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实施方案(2011—2020)》,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创新团队的宗旨是:以我省优势产业、重点学科和研究基地为基础,以优秀领军人才为核心,支持培育一批“道德素质过硬,专业贡献重大,团队效应突出,引领作用显著”的创新团队,形成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和资源的当量凝聚.第三条创新团队的工作目标和范围:重点支持、吸引以院士、中原学者等领军人才为主体的杰出人才参与我省的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培养,实现到2020年形成由院士、中原学者等领军人才带领的400个左右的创新型科技团队。
支持、培养在自然科学领域从事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类研究的创新团队。
第二章基本条件第四条创新团队的学科方向应是我省优先发展的领域、重点学科和优势产业;是重大科学前沿热点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重点、难点问题;团队学术水平在国内外同行中处于优势地位,已取得突出成绩或具有明显的创新潜力.第五条创新团队必须具备良好的工作基础和实验条件,所在单位有良好的科研环境,能提供必要的支撑条件。
一般以国家或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为依托.第六条创新团队一般应承担过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或省重大科技项目,并具有一定的经费支持和持续发展能力。
第三章人员组成第七条创新团队的带头人应具有明确的创新性学术思想,较高的学术造诣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在创新团队中有较强的凝聚作用,并具有充分的时间从事创新团队的科研和组织管理工作。
原则上创新团队的带头人应符合“中原学者"或“河南省杰出人才计划”申请者的条件.第八条创新团队的核心成员一般应由三个层次的人才梯队组成,且不少于5人,其他人员按需组合,总体规模不少于10人(全职全时人员).团队成员能保证投入到共同承担研究项目所需的时间和精力。
河南科技攻关计划重点项目

附件1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申请书团队名称:团队带头人:工作单位:(公章)申请日期:年月日河南省科学技术厅填表说明1、表一中基本信息为团队带头人个人信息。
2、表一中团队简介内容应包括团队的研究领域及方向、形成背景、规模、“标志性"成果和创新性贡献、培养计划、在国内外所处地位以及成果应用推广情况、未来目标等。
3、表三1中主持的科研项目包括团队各成员主持的科研项目,排列格式为:项目类别、编号、名称、研究起止年月、资助金额、主持人、立项部门、进展情况等。
4、表三2中近年来取得的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或突破性进展情况限填10项,包括科研论文、科研奖励、重要专利以及在国内和国际上取得的荣誉等。
5、申请书页面用A4纸,内容用宋体5号字打印。
表中各栏目填写不下的可另附页.一、基本信息表二、团队主要成员4三、近年来取得的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或重大突破性进展四、团队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奋斗目标及依托单位提供的支持五、推荐审核意见附件2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以下简称“创新团队”)是河南省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加强和规范创新团队的建设与管理,根据《河南省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2011-2020)实施方案》(豫科〔2011〕117号)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创新团队是指围绕共同的科研目标和方向,以优秀科技领军人才为核心,以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为依托,有稳定的科研基础条件,由一定数量的科技人员组成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科技创新群体.第三条创新团队建设紧密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科技发展规划,在重点学科领域、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优先发展领域,支持培育一批“道德素质过硬,专业贡献重大,团队效应突出,引领作用显著”,在自然科学领域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应用的科技创新群体,形成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和人才资源的优势整合.第四条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遵循“公开遴选,择优支持,动态管理”的原则.第五条河南省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科技厅,由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相关人员组成,负责日常工作。
创新型科技团队”认定及管理办法

附件1“创新型科技团队”认定及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创新型科技团队”(以下简称“创新团队”)是河南省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规范和加强创新团队的管理工作,根据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财政厅、人事厅、教育厅、科协《河南省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创新团队的宗旨是:以我省优势产业、重点学科和研究基地为基础,以优秀领军人才为核心,支持培育一批“道德素质过硬,专业贡献重大,团队效应突出,引领作用显著”的创新团队,形成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和资源的当量凝聚。
第三条创新团队的工作目标和范围:重点支持、吸引以院士为主体的杰出人才参与我省的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培养,实现到2010年形成由院士、领军人才带领的100个左右的创新型科技团队。
支持、培养在自然科学领域从事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类研究的创新团队。
第二章基本条件第四条创新团队的学科方向必须是省确定的重要创新方向,是我省优先发展的领域、重点学科和优势产业;是重大科学前沿热点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重点、难点问题;团队学术水平在国内外同行中处于优势地位,已取得突出成绩或具有明显的创新潜力。
第五条创新团队必须具备良好的工作基础和实验条件,所在单位有良好的科研环境,能提供必要的支撑条件。
一般以国家或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为依托。
第六条创新团队必须是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或省重大科技项目的主要执行者,并具有一定的经费支持和持续发展能力。
第三章人员组成第七条创新团队的带头人应具有明确的创新性学术思想,较高的学术造诣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在创新团队中有较强的凝聚作用,并具有充分的时间从事创新团队的科研和组织管理工作。
原则上创新团队的带头人应符合“中原学者”或“河南省杰出人才计划”申请者的条件。
第八条创新团队的核心成员一般应由三个层次的人才梯队组成,且不少于5人,其他人员按需组合,总体规模不少于10人(全职全时人员)。
河南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河南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正文:---------------------------------------------------------------------------------------------------------------------------------------------------- 河南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各省辖市科技局,各相关县(市)科技局,各产业集聚区,省直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为指导和培育我省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并加快发展,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的实施意见》(豫政〔2010〕70号)精神,经省政府同意,省科技厅制定了《河南省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管理办法(试行)》,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O一O年九月一日附件河南省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切实增强我省产业集聚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集聚区走创新驱动的科学发展道路,根据《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集聚区科学规划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豫发〔2009〕14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2009-2020年)的通知》(豫政〔2009〕78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的实施意见》(豫政〔2010〕70号)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省政府确定的产业集聚区。
第三条创新型产业集聚区是以产业集聚区为依托,以创新发展为主要驱动力,有效聚集创新资源和要素,形成以高新技术企业和高加工度企业集群发展为特征的主导产业或充分体现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基本形成有效支撑企业自主创新的科技服务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
第四条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的实施意见》(豫政〔2010〕70号)要求,政府有关部门重点支持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发展。
河南省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对2008年度

河南省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对2008年度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计划项目进行中期评估的通知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发布部门】河南省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领导小组
【发布日期】2009.03.02
【实施日期】2009.03.0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河南省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对2008年度河南省科技创新人
才计划项目进行中期评估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有效地实施科技人才计划项目管理,根据《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计划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决定对2008年度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计划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
此次评估工作由河南省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河南省科技咨询评估中心(河南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具体承办。
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评估内容
对获资助者的研究工作情况进行中期评估。
评估情况作为今后财政拨款和承担其它科技计划项目的依据。
不按要求参加中期评估,或中期评估不合格者,中止拨款。
1 /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三:
“创新型科技团队”认定及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创新型科技团队”(以下简称“创新团队”)是河南省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创新团队的管理工作,根据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财政厅、人事厅、教育厅、省科协《河南省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实施方案(2011-2020)》,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创新团队的宗旨是:以我省优势产业、重点学科和研究基地为基础,以优秀领军人才为核心,支持培育一批“道德素质过硬,专业贡献重大,团队效应突出,引领作用显著”的创新团队,形成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和资源的当量凝聚。
第三条创新团队的工作目标和范围:
重点支持、吸引以院士、中原学者等领军人才为主体的杰出人才参与我省的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培养,实现到2020年形成由院士、中原学者等领军人才带领的400个左右的创新型科技团队。
支持、培养在自然科学领域从事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类研究的创新团队。
第二章基本条件
第四条创新团队的学科方向应是我省优先发展的领域、重点学科和优势产业;是重大科学前沿热点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重点、难点问题;团队学术水平在国内外同行中处于优势地位,已取得突出成绩或具有明显的创新潜力。
第五条创新团队必须具备良好的工作基础和实验条件,所在单位有良好的科研环境,能提供必要的支撑条件。
一般以国家或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为依托。
第六条创新团队一般应承担过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或省重大科技项目,并具有一定的经费支持和持续发展能力。
第三章人员组成
第七条创新团队的带头人应具有明确的创新性学术思想,较高的学术造诣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在创新团队中有较强的凝聚作用,并具有充分的时间从事创新团队的科研和组织管理工作。
原则上创新团队的带头人应符合“中原学者”或“河南省杰出人才计划”申请者的条件。
第八条创新团队的核心成员一般应由三个层次的人才梯队组成,且不少于5人,其他人员按需组合,总体规模不少于10人(全职全时人员)。
团队成员能保证投入到共同承担研究项目所
需的时间和精力。
第九条创新团队应具有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
团队各成员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和共同研究的科学问题,是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研究整体。
第四章论证与批准
第十条河南省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领导小组办公室聘请专家组成专家论证委员会,负责创新团队的论证工作。
第十一条创新团队的申报由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创新总体目标,发布申报指南,提出认定创新团队的学科领域方向和数量。
第十二条创新团队的认定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进行论证,负责对申报单位申报材料的完整性、人员结构的合理性、研究方向的前瞻性、研究内容的先进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论证,提出结论性意见。
第十三条对通过论证的创新团队,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文件,正式启动。
同时授予“________创新型科技团队”标牌。
第五章组织与管理
第十四条创新团队实行人才、基地、项目相统筹的方式给
予支持。
第十五条创新团队的支持期限一般为3年。
对每个创新团队的支持一般不超过2个周期。
第十六条创新团队的工作条件和运行经费通过多渠道解决,优先由依托单位和推荐部门给予支持。
第十七条鼓励创新团队在遵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采取相对灵活的内部运行模式,发挥团队成员的聪明才智,锻炼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
第十八条创新团队应加强对国内外开放和学术交流,期间应至少组织两次由国内外同行参加的学术研讨会。
第十九条创新团队支持周期内,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创新团队工作动态进行跟踪和了解,并负责组织专家检查运行情况和业绩考核。
对成绩显著、状态良好的创新团队可提出以适当方式给予支持。
创新团队发表、出版与“创新型科技团队”培养有关的论文、著作、学术报告,以及鉴定、上报成果等,均应标注中文“河南省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字样,英文为“Innovation Scientists and Technicians Troop Construction Projects of Henan Province”。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条本办法由河南省科学技术厅和河南省财政厅负
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2007年8月27日发布的《“创新型科技团队”认定及管理办法》(豫科〔2007〕150号)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