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发布时间:2011-07-27 11:04

摘要:汇率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当前世界经济恢复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主要集中在有毒资产和虚拟经济这两部分。应对金融危机,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要缩小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比。我们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面临的更多的是通货膨胀问题,而且这一次通货膨胀又有其特殊性,这种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很难在短期解决,是一个长期的问题。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最早是2002年十六大的时候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新的中央领导走上工作岗位时提出来的,当时提出来要抓住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是指在国际经济环境中有很多有利的因素,我们应该抓住它来促进国内发展。十六大以后国内国外都经历了很多大的事件,“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我们仍然处于这样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就是党中央在十六大作出的判断现在依然是有效的。但是毕竟从2002年十六大到现在将近十年过去了,有新的情况出现,我们如何来理解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提法?在“十二五”规划里讲两个方面,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就是说一方面有机遇、有利,另一方面还是有挑战、有风险的,而且这种挑战和风险难以预见。

当前国际经济恢复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国际方面看,一方面是国际环境总体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

首先,国际经济开始恢复但还没有恢复到危机之前的水平。

第一,主要发达国家信贷规模的情况。在危机之前,发达国家的信贷规模是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受危机的影响急剧下降,特别是美国下降最厉害,从2010年后期开始,信贷规模逐步回升,但是还远远没有回升到危机之前的水平。

第二,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股市的情况。在危机之前,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估值达到一个比较高的峰点,在危机过程中急剧下落,现在有所恢复,但是还没有恢复到危机之前的水平,同时还不太稳定,波动比较大。新兴经济体也是这样的,像拉美、亚洲、东欧等国家在危机之前也是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危机中跌下来,现在有所回升,但是还没有回升到原来的水平。在这一次美国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出现了一个新的特点,就是新兴经济体和发达国家的经济状况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差别,新兴经济体贸易量的恢复状况明显高于发达国家。但在危机之前新兴经济体总量和发达国家差别不大,在这样一个新的情况下我们理解“经济全球化”会出现一些新的内容。

第三,大宗商品价格的情况。在危机中国际市场的石油、矿产等大宗商品的价格急剧下跌,但是现在又处于一个回升的趋势。

了有效需求的矛盾,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但是这种说法只讲了问题的一方面,人民币的汇率还有问题的另一方面,如果人民币过快升值,我们东西卖得贵了,这样会降低我们的出口竞争力,进而影响到出口,接下来就会影响到国内生产,接下来就会影响到就业。问题还不是就停在这儿,如果就业状况恶化以后,接下来会出现社会不稳定的问题。所以,从经济角度来讲,汇率升值绝对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但是从政治和社会角度去看,汇率过快升值会带来社会不稳定。

第五,世界经济增长趋势情况。联合国做的世界经济增长图表明,金融危机之前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大概是3.5%—4%之间。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跌到1.6%,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是负2%。从二次大战结束到2008年世界经济从来没有出现过负增长,即使美国、日本、欧洲经济出现过问题,但是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强劲增长能够把世界经济拉成正增长。但是这一次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太厉害了,中国拉不动了,以至于世界经济在2009年出现了二次大战结束以来的第一次负增长。由于我们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使中国经济率先回升,仅一年时间就带动世界经济走出负增长的低谷。2010年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大概是3.6%,联合国预测今年是3.1%,每年是3.5%的增长趋势。除了联合国之外,IMF、世界银行等大型金融国际金融机构普遍预测世界经济趋势是今年比去年差一点,但是明年会比今年好一点。具体的国家,如美国经济在2009年是-2.6%的负增长,2010年是2.6%的正增长,今年预计能增长2.2,明年会再高一点到2.8%。日本也是这样,2009年的下降最

严重,下降了5.2%,去年2.7%,地震之前预测今年1.1%,地震之后人们说日本经济会跌一个百分点,那就是说今年日本的经济可能是零增长,但是明年会高一点。如果今年日本零增长的话,明年的增长速度会明显加快。因为大的自然灾害之后半年到一年的期间内,经济受灾害的影响明显下降,但是一年之后要恢复重建,增长速度会明显加快。

第六,西方国家的失业情况。法国、意大利和美国几个国家的失业率比较高,但预测美国失业率是逐年下降的趋势,预测意大利失业率是逐年上升,比较糟糕。美国经济经常出现衰退或者叫做增速下降,从每一次衰退8个季度后的恢复水平来看,相对于1975年、1991年的衰退,这一次经济衰退八个季度以后的恢复程度是最差的。我们看美国经济衰退后的就业恢复状况,1980年的那次经济衰退用了11个月恢复就业、1973年的那次用了17个月、1981年那次用了25个月、1990

年的那一次用了32个月、2001年那次用了29个月,这一次金融危机已经36个月了,它的就业还在低谷中。经济总量的恢复情况和就业的恢复情况可以说明这次金融危机对美国影响之严重,是最近三四十年里面影响美国经济最严重的一次危机。

其次,世界经济环境还存在很多问题。

世界经济环境在金融危机之后有所恢复,但还没有恢复到以前的水平,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在财政方面,西方国家财政状况严重恶化,已经到了不能再继续维持下去的程度。在金融方面,也存在着虚拟资产和有毒资产等问题。金融危机之后有很多关于国际金融体系重建的讨论,但是到现在都是说的多、做的少,真正能够见效有意义的行动

还很少。

第一,财政上西方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的债务问题严重影响世界经济稳定。

金融危机后,各国采取的对策基本相同,就是积极的财政政策,政府增加财政赤字。我们的财政赤字2008年只有1700亿,2009年全国人大批准的政府财政赤字是9500亿人民币,2010年是10500亿人民币。为什么我们2009年、2010年敢提高这么多,而认为它不会严重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定?根据世界上其他国家特别是欧盟国家的经验,一个国家的财政赤字不能超过GDP的3%,我们财政状况是可以把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控制在3%以下。美国、欧盟、日本等西方国家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都是7%—9%。全国人大批准给我们政府的9500亿、10500亿的财政赤字只是一个额度,政府可以把批准的额度拿去发国债变成钱,根据欧盟国家的经验,政府发行国债有一个非常严格的标准,就是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不能超过60%,除了德国之外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做到,美国的国债余额占GDP比重接近100%,最严重的国家是日本,日本的国债余额占GDP比重达250%。我们在2009年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时,国债余额占GDP比重只有20%多一点,也就是说那个时候我们还可以增发三倍的国债才达到欧盟设定的60%的标准,说明我们的财政状况是比较好的,这也是我们在这次应对美国金融危机中能够率先实现企稳回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有利条件。

西方国家的财政问题相当严重,美国政府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接近9%,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已经接近100%,就是国债已经达到了

国会批准的顶点,前一阵子美国政府差一点因此关门,最后美国国会两党达成妥协,把这个顶稍微提高了点,才使得美国政府得以继续运行下去。欧洲国家的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最高的是希腊,希腊政府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已经超过了140%,相当的危险。接下来是爱尔兰、葡萄牙这些国家的主权债务风险大大提高。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这些国家的经济总量比较小,出了问题还有救,但是西班牙由于规模太大出问题就不好救了。美国如果出了问题谁也救不了它,只能自己救自己。

第二,国际金融体系存在有毒资产和虚拟经济问题。

有毒资产典型的例子就是次贷,次贷危机是引发金融危机的源头。我们把“次贷”翻译过来,从名字上就告诉你是次的东西,但美国当时为了资本扩张,把次的、不好的东西也发出去了,这就是有毒资产引发了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在这次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一个任务就是要对有毒资产进行消毒,把有毒的变成无毒的、把次的变成好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计这样的有毒资产有2.8万亿美元,联合国估计说有2.2万亿美元,到现在只清理了四分之三,还有四分之一仍然处于有毒状态。也就是说,现在国际上还有五千多亿美元是有毒资产,没有消化掉,这些有毒资产碰上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再一次成为兴风作浪的导火索。

虚拟经济的问题就是虚拟资产和实体经济的比太高。虚拟经济或者叫虚拟资产主要有银行资产、股票市值、债权余额和金融衍生品四项。实体经济是全球各个国家的GDP之和。世界虚拟资产和实体经济

的比在1990年是2.19倍,2000年是5.52倍,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是14.2倍,就是说我实体经济每生产出来一块钱,就有14.2元等着要从这一块钱来分好处,而且从法律上来讲他们是完全应得的,因为我要么借了人家的钱,或者是人家买了股票了,我不还本至少得付息。但这一块钱我自己还得至少花掉八毛钱用于维持生命,不能全给这14.2元去分,因为如果你把一块钱全拿走了不让我消费,我饿死了你什么也得不到。也就是说,其他什么事情都不干,我顶多给你两毛钱,那么14.2元来分两毛钱的回报率就是2%。大家知道,任何一个资本的持有者绝对不会满足于2%的回报率,他一定要千方百计想办法提高自己的回报率,但是总量只有这两毛钱,如果你成功提高了你的回报率,那就必然会降低他人的回报率。由于大家都不择手段、千方百计提高自己的回报率,就出现金融危机了。所以在这一次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要缩小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比。马克思讲资本主义经济或者商品经济的波动周期有繁荣、衰退、箫条、复苏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里最重要的是箫条阶段,因为只有在箫条的时候,才迫使你去变革,否则你就活不下去,只有那些抓住变革机会的人才能发展下去。这次遇到美国金融危机冲击,我们由于应对得当,很快就走出了金融危机的阴影,这让我们避免了一些损失,是一个好事。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没有充分经历箫条阶段,失去了变革的机会,还是按老路在走。

2008年,美国的虚拟资产和实体经济的比是18.9—20倍,日本比较低只有8到9倍,所以虽然日本经济不怎么样,但是人们更愿意相信

日元,它的可靠性可能更高一点。中国2009年虚拟资产和实体经济的比是3.7倍,相对来说是最低的,这也是我们能够有效应对美国金融危机冲击的一个有利条件。当然虚拟资产和实体经济的比不是越小越好,马克思曾经充分论证过虚拟资产对于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它能够有效促进实体经济的增长,所以我们3.7倍的比肯定还是低的,还需要提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还要大力发展股指期货、融资融券,要发展创业板和国际板,这些东西的实施实际上都是在扩大我们的虚拟经济。但是像世界经济总体的14.2倍和美国接近20倍是太高了,到底多少合适,目前还没有一个能得到多数人公认的结论,但是我想这肯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是一个绝对的数,要根据其他的环境、其他条件的状况动态决定多少是合适的。

当前国内经济恢复面临的主要形势

首先,当前国内经济环境存在好的方面。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这段话非常清楚地将我国当前国内环境好的方面描述出来了,具体情况我们来看下面几组数据。

2003年到2007年,我国GDP连续五年的增长速度在10%以上,这是一个很了不得的成绩。因为从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全世界所有的国家和地区只有过四次经济连续五年增长10%以上:第一次是日

本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经济倍增计划期间;第二次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新加坡;第三次和第四次都在中国,第三次是在1992年到1996年,但是那五年是高增长、高通胀,我们不满意;第四次就是2003年到2007年这一次,而且这段时间没有太严重的通货膨胀。所以,我们讲2003年到2007年的中国经济增长,是全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从二次大战结束以来最好的一段增长。这个成绩的取得是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带领全国干出来的。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跌下来了,2009年跌到最低,但是我们采取的积极应对措施,到了2010年增长速度就恢复到了10%以上了,2010年我们GDP增长10.3%。

我们看最近两年的季度GDP增长情况,2009年第一季度我们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长跌到最低是6.1%。之后我们采取应对措施,增长速度明显回升,2010年第一季度增长速度达到11.9%,但是二、三季度增长速度又出现了下跌,第三季度到第四季度又稳住了,三季度9.6%、四季度9.8%,今年第一季度是9.7%,所以连续三个季度我们的增长速度是比较稳的。

我们工业增加值月度数据趋势线虽然水平不低,但是出现了向下的趋势。月度CPI比较高,达到了百分之五点多,但外国人给我们算的核心CPI只有2%,核心CPI是什么呢?发达国家认为真正影响消费价格变动的是工业制成品的价格,就是不管吃的,只管工业制成品的价格的波动。按照这样一个概念算出来的中国的核心CPI只有2%,这也说明这一次价格上涨压力主要来自食品。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吃不

是一个问题,但是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吃是一个大问题,所以我们虽然核心CPI不高,但是总体的CPI是比较高的。月度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下降,商品零售额月度数字趋势线也是下降的。所以,当前我国工业、投资、消费都是下降的趋势,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事情。这是趋势还是波动?如果是波动的话好说,有下还有上,如果是趋势就是一个方向性的问题需要重视了。

我们看国际上一些知名的金融机构对于中国经济所做的预测,国外知名金融机构对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预测的平均数是9.2%,对明年的预测平均数是8.9%,总体来说这两个数是挺高的,但问题是他们预测中国明年会比今年低,但前面说了对世界经济的预测是明年比今年要好点。这就是一个问题了,我们要抓住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世界经济在涨,咱们怎么降呢?现在有一种认识认为我们现在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了,所以增长速度得慢,这种说法就是把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与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对立起来,实际上这二者是不应该对立的。我们转方式调结构不是为了慢,而是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为了更科学的发展。如果把这二者对立起来就错了,这是一个应该引起我们重视、要讨论的问题,要尽快把认识扭转过来。

其次,当前国内经济发展还存在很多矛盾和问题。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到,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这是把问题定性为“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这些问题表现在哪里?我们每年有三个重要的会,一个是中央全会,一个是中央经济工作会,一个是两会。我们来

看看这三个会对于我们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是如何表述的。

第一个是2010年十七届五中全会,十七届五中全会对于我们当前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进行了全面概括,主要有十个方面:一是环境和资源的约束强化,二是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失衡,三是收入分配差距加大,四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五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六是农业基础薄弱,七是区域城乡发展的不协调,八是就业存在问题,九是社会矛盾,十是体制、机制障碍。这十个问题里没有明确的提出来通货膨胀问题,就是说在2010年秋天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时候,通货膨胀还没有凸现出来。

第二个会就是2010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由于中央经济工作会的重点是关注经济问题,所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上对于当前我们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的描述就比较概括,主要有五条:一是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形势复杂;二是粮食的增产和农民的增收基础不牢;三是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大;四是资源环境约束;五是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我们注意到,在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上仍然没有着重讲通货膨胀问题。

第三个会就是今年三月份的两会了,今年的两会上通过了两个很重要的文件,一个就是政府工作报告,还有一个就是“十二五”规划纲要。由于政府工作报告要覆盖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军事、外交、民族等所有方面,所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当前存在问题的描述又恢复到了十七届五中全会那样的描述,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描述是十条,在这儿讲了九条,差的是五中全会提到的第九条社会矛盾明显

增多。这不是政府工作报告回避了社会矛盾问题,而是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更强调社会矛盾问题,它把社会矛盾问题展开讲了四个方面问题:一是教育和医疗问题,二是物价上涨的预期,提出通货膨胀的问题,三是违法征地拆迁,四是腐败问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更着重社会问题的表述,而且首次明确提出价格上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看“十二五”规划纲要对当前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的表述,是完全把十七届五中全会的那十条全搬过来了,仅仅增加了“物价上涨压力加大”一句话,其他和五中全会一点都不差。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两会期间的两个重要文件里都分别明确指出了通货膨胀的问题。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通货膨胀是一年的事儿,但是在“十二”五规划纲要里提到物价上涨问题就是五年的事儿了,是一个中长期的事情,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另外,多种原因引发了通货膨胀压力。

为什么我们在“十二五”规划五年期间都要高度重视抑制物价上涨的工作呢?除了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1998年—2000年这几年是通货紧缩问题之外,其他的多数年份我们遇到的都是通货膨胀问题,就是我们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的更多的是通货膨胀问题,而且这一次通货膨胀压力出现又有其特殊性,要认真分析产生这次通货膨胀压力的具体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输入型通货膨胀。今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被问到通货膨胀问题的时候,他第一句话就说这个通货膨胀是输入型的。怎么理解“输入型”呢?一方面就是国际市场上能

源、矿产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涨了,咱们国内的汽油就得涨。但是我们理解输入型的通货膨胀的因素时,更重要是去理解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QE2)对我们的影响。如何理解美国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呢?一方面美国是不得已而为之。美国经济虽然有所恢复,但是远远没有达到危机之前的水平,恢复的基础还相当脆弱,所以美国不能完全退出政府的刺激政策来解决国内的经济问题,特别是失业率居高不下的问题。美国政府想保持一定的刺激政策,只有两条政策可选择,一个是财政政策,一个是货币政策,我们刚才已经分析了美国的财政状况是相当危险的,美国政府因为债务问题都差点要关门了,所以财政政策对美国已经无效。只剩下一个货币政策,在货币政策的执行中最有效的工具是利率,但是现在美国的利率水平不到1%,没有继续下降的空间了,所以利率工具又没法用,只剩下“量化宽松”一个工具了,即强行向经济中注入美元。从去年11月到今年六月,美国经济注入了六千亿美元,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去年下半年美国经济面临就业和通货紧缩两个问题,他的就业率已经36个月恢复不上去了, CPI只有1%多一点,再往下跌一点就是通货紧缩了。从经济学上讲,我们宁可要点通货膨胀也不要通货紧缩。要降低失业率、提高CPI,解决这两个问题就是往经济中注入六千亿美元。我们不应该简单去批评这个做法,因为它采取这种量化宽松政策是不得已的一个做法,毕竟是针对美国经济的具体问题采取的措施,如果这些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美国的经济困难,对于世界经济应该是一个利好,而中国又是世界经济的一分子,对中国也不是坏事儿。现在一

些具体的统计数据出来以后,我们发现确确实实美国经济的问题是有所缓解,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美国采取的量化宽松政策所针对的问题和我们不同,我们是CPI太高了要降低,美国当时是CPI太低了要提高,所以必然会给我们带来一些价格上涨的压力。这种压力大概有两个渠道来传播,第一个渠道就是量化宽松政策产生的庞大货币进入了美国的实体经济,必然会带来价格上涨,从而影响到我们国家;第二个渠道就是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都是以美元定价的。

第二个原因是我们的农业基础太薄弱。21世纪以来,我们已经有过三次通货膨胀问题,第一次是2003年,然后2007年,还有最近的这一次,这三次价格上涨的出现都直接和农业有关。2003年,非典结束后大家出去吃饭发现北京的烧饼涨价了,这是这次发现通货膨胀的最早苗头。烧饼涨价是因为粮食涨价了,粮食涨价是因为粮食的供求关系紧张了,粮食的供求关系紧张是因为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我们的粮食播种面积逐年下降,粮食产量逐年下降,累计几年下来2003年出现通货膨胀了。所以,我们判断那一次出现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粮食生产,而采取的加强宏观调控的对象也是千方百计增加粮食生产。2003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开始新一轮加强宏观调控,采取的一系列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措施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一条政策就是震惊世界的取消农业税,结束了中国老百姓种地要交皇粮的历史;第二条政策就是建立了粮食的最低收购保护价,如果市场粮价低于保护价的水平,政府粮库敞开收购;第三条政策就是种粮直补,农

民种地不仅不需要交税,而且种一亩地政府补几十块钱;此外农民买粮种、化肥、大型农业机具国家都给补贴。就是这样强有力的刺激农业生产的政策,使得我们国家从2004年一直到2010年连续七年粮食增产,连续七年粮食产量一年比一年多。2007年那次通货膨胀首先是因为猪得蓝耳病,老母猪不下崽导致猪肉价格上涨,很快波及整个价格体系。这一次的价格上涨从一开始的“豆你玩”、“蒜你狠”等都是直接和农业有关。所以说,我们农业基础薄弱是引起价格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

那么我们农业基础薄弱到什么情况?一方面,我们的农业非常脆弱,重要的农业产品处于一种相当脆弱的紧平衡状态,经不起一点风吹草动,有点问题就会出现崩溃。虽然我们粮食七年连续增产,但是人均粮食占有量并没有明显的变化,特别是人均棉花占有量是明显的下降趋势。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增加农民收入,如何去增加农民的收入?转移支付、扶贫救济、靠慈善事业不是根本的提高农民收入方法,也不可能、不现实。要想真正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提高的问题,就是要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提高农民劳动成果的价格。现在我们的粮食最低收购保护价的上涨幅度明显高于CPI,就是说我们想保持农业生产的稳定,要想提高农民的收入,我们付出的一个代价就是把农副产品的价格往上提一提。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农业基础薄弱的问题,每年中央的一号文件都是讲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但是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个问题没解决,这是我们在“十二五”期间仍然面临的一个问题。

第三个原因是劳动力要素成本上升。去年这个时候沸沸扬扬的一件事就是富士康职工跳楼,这件事情直接结果就是各地大幅度提高工资水平。这个问题是与我们的收入分配状况相联系的。我们现在存在的很多所谓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最终的原因都可以在收入分配上找到解释,所以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是一个重要的改革方向和内容。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我们党也是在不断的深化的。2002年十六大对收入分配政策的表述是“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的比重,提高低收入的水平”,这几句话的重点是“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一个比较合理的国家收入分配结构应该像一个枣核形,就是高收入是少数,低收入也是少数,多数人是在中间这儿,叫做中等收入,这样的收入结构稳定,能较好地促进经济发展。我们国家的结构是鸭梨形,高收入的是少数,低收入的一大堆,中等收入挺不起来,所以十六大时,我们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并表述出来了,但是现在回过头去看当时的表述显然是不够的,虽然指出了问题,但没有讲如何去提高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从哪儿去提高、提高多少等。五年之后到了十七大,对于收入分配问题的表述就大大进步了,叫做“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明确了从哪儿去提高,也明确了提高的下限,但也应该有个上限,上限就是工资提高不能超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如果超过了就是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所以十七届五中全会对这个问题的表述就叫做“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个两个同步既要理解成一个高另

一个也要高。同时还要理解成一个高离不开另一个高,就是说既有下限也有上限,只有这么做才能够避免出现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当然,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是由于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收入分配领域存

在比较严重的问题,我们现在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明显偏低,我们的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比重明显偏低,我们有必要通过矫枉过正的办法把偏低的比重调整回来,就意味着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程度上使劳动报酬的提高高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但是如果把这种提高作为一个长期的政策就错了,必然会引起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压力。

第四个原因就是土地要素成本上升。我们土地的交易价格长期明显高于CPI,这是造成我们价格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个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土地问题,而是和我们的财政体制、政治体制相关的,也是短期内很难解决的一个问题。

第五个原因就是物流成本高。据国家发改委统计,我们的物流费用占GDP的比是18%,而发达国家都是一位数。世界银行的数据说中国的流通费用占商品价格的50%,占农副产品价格的70%。所以前一阵子蔬菜价格很高,政府在高速公路上开辟绿色通道,运菜的车不用交高速费,蔬菜价格马上就下来了。还有一个数据显示,全世界收费公路有82%在中国,这个数字让我们觉得很惭愧。物流成本高昂是我们目前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原因。发展物流业应该是降低成本促进生产,而我们的物流业在很多场合变成某些特殊利益集团谋利益的手段。

通货膨胀有两种,一种叫做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

是因为供给和需求不匹配,供不应求,可以通过抑制需求来缓解供不应求造成价格上涨的矛盾。而我们前面分析的这五个原因都是成本推动的原因,和供求关系没有直接联系,很难通过降低需求来解决成本上升的问题,所以这种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很难在短期解决,是一个长期的问题。

第六个原因就是涨价的翘尾因素的影响。就是说去年的CPI上涨不是年初一下子涨上去的,是逐月慢慢涨上去的,上涨的影响会产生翘尾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去年6月份我们的翘尾因素是4,即使今年6月一点都不涨价,仅仅由于去年涨价的翘尾影响,今年六月份的CPI 至少得是4%,那么如果其他因素再涨点的话,就是5%、6%了。随着翘尾因素的逐步减弱,到了12月份就是0了,翘尾因素逐步减弱,我们工作就做得好一点,看下半年是不是能够把价格往下控制一点。

第七个原因就是货币供给太多。我们在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过程中,货币政策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际执行的结果有人说不是“适度宽松”而是“非常宽松”了,确确实实我们的货币供给是太多了,造成了“国内货币存量较多,对价格的影响逐步释放”,这个因素形成了价格上涨的导火索。但是我们不能盲目去批评当时所采取的政策,我们需要从总结经验教训的角度出发去分析当时哪些事情做得不对,需要加以改进。现在回过头去可以分析,当时的目标模式有两种选择:一种目标模式的选择是时间最短,就是说经济增速跌下来了,要尽快回去,这样一种目标模式选择的结果很可能就是要超出一点。就好象我们跑百米,你最快的速度跑完这一百米,在撞线的时候肯定

停不住,会超出去,超出去的那一段就是你多跑的,就是问题。我们现在出现的价格上涨就是问题,超出去了。第二种目标模式的选择就是成本最低,我一步不多跑,平静的恢复到这条线上来,但是如果以这样的目标模式处理,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这条线上来。就好象你跑百米,我要求在撞线的时候速度是零,我就停在那个线上,一步都不多跑,你想想你这个百米的速度是多快?所以当时我们采取的政策的目标模式选择显然是第一种,因为那个时候不知道金融危机会搞多久,金融危机的影响会多大,我们当时首先想到的问题是先活下来,再想怎么样活得更好,所以我们采取的是第一种目标模式的选择,现在出现的由于货币供应太多而产生的通货膨胀压力是我们要付出

的代价。

最后,“十二五”规划里提到了要防止地方积极性,就是借“十二五”第一年盲目铺摊子上项目。有这样一个数字,比如说今年全国的预期经济增长指标是8%,但是除了北京和上海是8%之外,其他省、市、自治区增长速度都在8%以上,多数都是在10%以上,像重庆、内蒙、贵州都提出是13%,这样一个状况也是值得我们警惕的,中央和地方在宏观经济管理上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地方发展经济不需要考虑价格,我们好多指标都可以分解到各地,唯独CPI没法分解。所以这样一种任务目标的区别也是我们要防止的一件事情,怎么把今年的工作做好,缓解通货膨胀压力,有效保持我们宏观经济持续稳定较快增长,是今年的一个重要的目标。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已近30年的中国内地,在长三角、珠三角、浙江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区域经济的活力丝毫不弱于任何小“龙”小“虎”。 温州进入“凯恩斯主义”时代? 曾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教科书式范本的“温州模式”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温州这个令人惊叹的地方,生产出了占全国市场份额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的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电器、泵、拉链、五金制品、汽摩配件、文教具等产业在国内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以“小商品、大市场”6字概括了“温州模式”,称其重要意义在于激活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大市场,并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流通网络。 近年来,温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面的标兵越行越远,后面的追兵咄咄逼人”,传统产业的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成为影响温州竞争力和成长性的重要因素。 “温州模式”扬名世界的三件“利器”也出现了钝化的迹象:一是温州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频繁遭遇国际贸易壁垒,出口受阻;二是温州资本难寻出路;三是温州第一代创业者的市场精神在第二代接班人中已难觅踪迹。 温州市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的施政理念为温州民营经济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无为”的旗帜下受到削弱。 2005年之后的温州经历了政府职能的一次巨大转变,从一向奉行的“无为”到“有为”,从“不管”到“强管”,招商引资成为这个地级市的“一号工程”。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表示:“如果没有外来资金的投入,没有先进设备的引进,没有先进智力的引入,温州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难度很大。”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时代的结束,温州在经过20多年的自由发展之后,是否也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凯恩斯主义”时代呢?一个强势的政府又会将“温州模式”引入怎样一条道路? 苏州模式只长骨头不长肉? “只长骨头不长肉”,对于多年来中国最耀眼的城市经济明星苏州而言,可能是最具争议的一种评价了。 所谓“苏州模式”,实际上是类似于早年日本和韩国“政府主导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政府除了提供制度和政策环境外,还通过制定非常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来吸引外资。有外商笑称,“在苏州办事,找厂长、经理没有用,要找局长、找书记”。

浅谈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浅谈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崔宝林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经济实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迎来改革开放的第三十三个年头之际,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抱有足够的信心和满心的期待。 下面浅谈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的个人见解。 我们国家在过去几十年经济的快速增长时期,主要是依靠投资带动。而这种集中于基础设施、机器设备和厂房等方面的资本投入,不仅获得了相应的回报,同时也得到了市场认可。在参与全球贸易分工过程中,随着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劳动力和劳动技能的持续提高,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的是资本投入与GDP产出同步增加的现状,而没有出现资本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的效应。因此我们不需过于担心世界经济放缓和外贸出口的下降会对中国GDP增长产生太大影响。 虽然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GDP总量约6万亿美元,美国约为15万亿,但人均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十一分之一。主要因为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延续“黄金发展期”态势的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的凸显、各种挑战日趋严峻的态势,社会、经济的整体转轨正在经受历史性的考验的缘故。 尽管如此,中国经济的增长势头并没有改变。目前正处于调整和改革期,虽然增速出现一定幅度回落,但也只是经济增速的短期回落,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了新的衰退阶段。而且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已

经表现出积极向好的变化: 首先,挤出了“泡沫”,缓解了通胀压力。制造业购进价格指数显示,上游产品价格涨势明显减缓。从目前来看,一些行业产品价格回落到较低水平,影响了企业的正常效益,对此企业要引起自身发展的关注点,不可以盲目扩张的方式获取利益。 其次,结构向优化改善方向发展。从PMI来看,当前第三产业发展好于第二产业。今年以来,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保持在较高水平,与去年同期相差不大,发展较为稳健。在第二产业当中,制造业发展势头好于采掘业。而在制造业领域,装备制造业又好于基础原材料加工业。1-5月份,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PMI平均为55.7%,明显高于钢铁、有色、化工等行业,这些行业PMI平均为48.9%-52%之间。这些方面反映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在不断优化,不断改善。 第三,就业保持稳定增长。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自3月份以来,一直保持在50%以上,5月份为50.5%;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自年初以来稳定地保持在50%以上。两组数据均显示出就业保持稳定增长,有利于提高公民收入、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使经济发展保持稳定增长动力。 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由于经济增速回落、结构调整,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经济增长基础尚需巩固。另一个方面是小企业发展困难增加。小企业受政策利好带动,年初曾出现短暂回升,最近三月持续回落,反映小企业在经济增速回落过程中,受到的影响更为显著。

现在中国的国际形势

看看现在中国的国际形势,南海问题上,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等国家已经在美国的教唆下联合起来,挑衅中国的神经,越南更可恨,竟然公然和中国的死敌印度联合搞什么南海开发。和印度的关系更是不用说,随时都有开战的可能。东部的韩国、日本也是对我们虎视眈眈,钓鱼岛问题更是日本经常提出的话题。韩国也在借口朝鲜问题和我们搞对立。北部的俄罗斯现在虽然表面上还是很好,但是领土争端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周边国家已经将我们孤立起来。加上还有台湾问题悬而未决,也一直我们的一块心病,当然也是日本和美国的一块心病,他们是坚决不会让中国收回台湾的。 非洲问题上我们已经大大的输了一局,中东只有伊朗现在可以联盟,国际形势已经相当的悲观,除了朝鲜、巴基斯坦恐怕就是伊朗、委内瑞拉和古巴了,看看这些国家,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他们都无法和北约抗衡,为什么现在美国还一直封锁古巴,古巴就是进入美国的一个跳板,美国能让他好过吗?我们国家当然也是绝对不能! 为什么南海小国敢于和中国叫板,背后除了美国的撑腰外,就是他们也断定了你中国不敢开打,他们认为,一旦开打肯定又是一次世界大战,美国的军事支持是必须的,因为本来美国的武器就卖不出去,为什么不支持战争呢?另外还有一点就是我国一直以来的柔弱的外交政策,那就是我们承诺首先不使用武力,绝对不开南海上的第一枪,所以一旦你使用武力就是“搬自己的石头砸自己的脚”,国际舆论会大肆宣扬你背信弃义,没有人道主义。

就拿南海问题来说,反正你中国承诺了绝对不先开第一枪,那好啊,我也不开枪,就是派军占领你的地盘,看你中国政府怎么办?这就是问题来了,我们能怎么办呢?我们只能是呼吁和平解决,问题是,呼吁有谁会听呢?所以南海问题得不到解决,钓鱼岛问题也得不到解决,台湾问题更得不到解决,这些问题都不是和平解决的事情,中国政府也不要太乐观了。现在的社会能源是第一位的,伊拉克因为石油被打,利比亚因为石油被打,叙利亚因为石油被打,伊朗因为石油被打,而核问题只是借口。 国内:西藏,新疆(少数民族武装突袭) 阿富汗(恐怖份子)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泰国(南海问题,同中国争夺岛,海域)韩国(朝鲜半岛问题)日本(钓鱼岛)俄罗斯(领土问题)缅甸(政府军南上,大量难民涌入云南)印度(联合搞南海开发) 154768933

当今国际形势下中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今国际形势下中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011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渐渐收尾,各国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不同程度地展开经济复苏的道路,一些具有规律性的特点和趋势进一步显现。利比亚战火、日本地震海啸、韩美五月军演、欧拉能源合作、中日友好交流……国际环境对我国利与弊,积极因素多于消极因素的总体状况没有改变,但某些挑战和问题有了新的发展,值得关注。 作为行进中的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四个方面应该又怎样的突破似乎更应该被提上日程,无论一个国家选择怎样的道路,归根到底是在和平安定的条件下调整发展战略,提升综合国力,弱国无外交,弱国更没有能力捍卫属于自己的权利和人格,历史告诉中国,发展才是硬道理,强大才是拥有话语权的武器。 那么在当今国际形式上中国又该何去何从呢?我总觉得不仅要关注现在,学习各国发展的历史也是强国的不二捷径。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在政治改革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的斗争不断,因为体制不同衍生矛盾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时机。 中国的政治体制现在符合中国,符合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因为中国以多民族为特色,民主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互相苏联那样有解体危机,所以目前的一党专政是符合当前经济发展的。也因此产生了官僚主义、腐化奢侈、滥权主义……面对美国的民主制度中国人民不禁会羡慕,殊不知独立战争、南北战争、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进步运动、六七十年代的社会运动,对于一个在美洲大陆上新起的政权美国什么都焕然一新,没有自己的根基和束缚,走得相对稳妥,而中国传统历史悠久,任何一个时期都有一个方向和领导核心,因此当领导阶级有魄力思想的时候中国自然走得更远。就有了崇拜和权利的绝对统一。所以有一天权力实现分散、制约、平衡,我们也许就大跃进了。 现而今我觉得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另一块基石应该提上日程,像政治体制改革一样,道路漫长,可是如果人民有了必要的保障,社会在和谐的状况下国家会更高速的发展。 1933年经济危机时期,富兰克林·罗斯福向公众提出了公民应该享有“免于匮乏的自由”,因为真正自由的人,必须有基本的经济保障。罗斯福的提出的这一自由,意味着摆脱贫穷不再是个人的行为,也就是说,政府应该承担起保障人们免于贫困的责任。这使得拥有希望的感觉和对于未来的期待又开始回到美国人心中。 毕竟任何一个国家只有各个阶层有为国家经济繁荣发展贡献力量和具有适合本国发展体制的时候,才可以迅速发展壮大。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在高速发展的经济时期,任何一个国家拥有强大的经济实体都会在贸易中独占鳌头。现而今的美国不仅控制着国际油价还一定程度上控制着各国的经济发言权。 回想美国在建国后的一百多年中,一直奉行由英国传承而来的私有经济和自由竞争,也就是由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左右经济运行,任由企业自由发展、优胜劣汰,而政府并不对经济生活加以干预。优势企业通过联合、并购、重组等手段,可以同时控制生产、市场和价格,以追逐高额、稳定的利润。而在危机时刻必要的政府及时干涉,让经济更加健康有序。 在日本1868年归国任财政部长的涩泽荣一,利用在欧洲游历积累的经验和天生的理财能力,参与了新政府的货币制度改革、废藩置县、发行公债等几乎所有重大政策的酝酿和制定。政府还直接从西方拿来了法国式的缫丝场、德国式的矿山冶炼厂,英国式的军工厂。除了购买机械,政府还聘请了大量国外技师。当时,一个外籍专家的月薪最高可以达到两千日元,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来源:宣讲家网站报告发布时间:2011-03-15 03:12 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我国的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是下降了而是上升了。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重新洗牌,中国要集中精力把经济发展好,把社会建设好,进一步在国际舞台上寻找更大的发展机会。 现在我们到美国或欧洲去考察,会发现和30年前大不一样,和10年前都大不一样。我们到法国凡尔赛宫都有中文说明书, 10年前就没有,这说明中国到国外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在发展,中国的各种文化、政治、经济的交流也在加强,中国到国外去的人越来越多。外国人也要为中国服务,重要的旅游景点、场所都要补上中文说明书,他们欢迎我们去学习、考察,说明中国的力量越来越大。 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提供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国际经济格局、政治格局在调整,中国应该在这个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中抓住机会,有所作为。一是2010年我们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虽然人均GDP还很少,撵上美国还要好多年的历史。但是总的GDP能在全世界由过去的几十位上升到世界第二,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大的事件。中国的地位也在上升,政治、经济、文化地位都在上升,给我们提供了大的机会。二是西方强势国家现在面临大的挑战,进入缓慢发展时期,这也给我们提供了发展机遇。三是亚非拉国家、非洲的发展中国家非常希望跟中国建立友好的关系,这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稳定,包括我们和这些国家进行资源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也创造一个好的条件,为我们争夺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战略空间。四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很深远,整个全球经济出现大调整,围绕着市场、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讲座心得 短短一下午的时间,我们聆听了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振霞教授的精彩授课,刘教授讲的主题是《当前国际国内形势》讲座,国际关系变幻莫测,新型的力量正在崛起,刘教授主要从四个方面为我们展开讲解,分别是:看世界、看中国、抓机遇、迎挑战。 当前,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国际形势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世界还很不太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中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以新的炮舰政策和新的经济殖民主义为主要特征的新干涉主义严重损害了许多中小国家的主权独立和发展利益,也给世界和平和国际安全造成威胁。与此同时,因种族、宗教、领土等问题引起的地区冲突此起彼伏,国际犯罪、环境恶化等跨国问题远未解决,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还很多。但从总体上看,国际形势缓和的大趋势没有改变,多极化进程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任何旨在建立单极世界的图谋都是注定要失败的。当然不能孤立的看世界,要联系中国看世界,这样有些问题才能看的清晰,看的明白。 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发展最快、最活跃的一支力量。世界各处都能看见“中国元素”的身影,中国文化也成了世界文化的主流。近几十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飞速的提升着,这主要是有着强大的国力作基石的。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沿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现在的辉煌,中国的经济与综合国力得到了空前的壮大。中国与世界的关联度空前增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及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中国怎么从经济大国,变成政治经济大国,怎样从地区大国变成全球大国,这是一个重大问题,所以中国硬实力和软实力都要抓,习总书记用“三个前所未有”和“三大危险”,概括了目前我国面临的双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 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 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 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剧区域经济的矛盾。 (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4)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4、落后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挥自身优势,赶超发达地区。所谓落后地区,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下层次的地区。它包括以下含义:① 落后地区是一个相对的地域概念。

浅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需面对的问题

浅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需面对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然而,不可忽视的是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等待处理的问题: 1、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 过去我国长期实行的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靠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拉动经济增长。再加上在发展过程中,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时至今日,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问题也接踵而来。很多地方都因为环境问题而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当我们在强调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注重社会和环境效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制造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格局没有根本性转变。 3、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改革开放后, 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呈现出不断加剧的局面。城乡收入差距逐年扩大,调查显示中国农业从业者的收入增幅一直在下降,粮食产品价格下降,即使收成增产了,但收入却不见增加,地方政府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对农业的关注。另外,行业收入差距的扩大,贫富差距问题的深化,造成的社会分配不公平现象的剧增,也令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有所增加。除此之外,我国东中西部发展差距也较大。 4、就业和失业问题 中国是个经济大国,同时也是个人口大国。虽然我国GDP水平已达世界前列,但人均GDP 水平在世界上始终居于落后位置。就业问题也一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受人民币升值,取消出口退税与实行紧缩货币政策的负面效应影响,沿海地区大量出口企业倒闭,金融危机爆发后情势进一步恶化。企业用工需求急剧下滑、现有就业岗位流失严重,失业数量骤增。再加上近年来高校扩招,大学生数目激增,求职者供过于求的现象,致使我国的就业问题进一步恶化。除此之外,我国人才和劳动力市场不规范,以及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相对滞后,这都加大了我国的就业压力。 这些都是中国发展壮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些问题,我国经济才可以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同样存在着不少隐患: 1、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偏大 目前,中国CPI涨幅虽有所回落但仍在上涨,而工业品出厂价格处于历史高位,价格上涨的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同时,一些地区和行业增长速度出现回落,

浅谈中国当前面临的国际形势

浅谈中国当前面临的国际形势 当今世界日新月异,飞速发展。各种国际势力相互激荡,以下是我从政治、军事、经济方面对当前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形势的一些较浅的认识。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继续发展。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的基本态势。 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发生新的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我们仍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 当前国际格局分三大块::美国领导的单一实力比较强的国家、还有以欧盟为代表的实力较中的国家、还有就是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国际发展趋势在和平与战争中胶着。 当今的国际形式对我国及存在有力的因素,有存在不利的因素。 当前的国际形势,有利因素主要包括: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 不利因素主要包括: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

本改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世界格局总是会随着一些大事件的发生而发生深刻的变化。各种势力对比可能会因此发生微妙的变化。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进入一个旧格局被打破,新格局尚未形成的转换期。各种力量不断分化组合,国际关系特别是大国关系深入调整,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有了新的发展,各种区域性、全球性的组织和国际会议空前活跃,许多国家都承认世界多极化是一个趋势。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促进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促进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但是,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同时增大了各国各地区经济的运行风险。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经济力量较强、政策措施运用得当的国家,能较好地适应并利用全球化带来的有利条件发展本国经济,经济弱小的国家则发展更加困难. 经济方面 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后,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广泛而

国际形势与中国

国际形势与中国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听了学校的形势政策课,我对当前的国际形势深有感慨。经过课后查找了一些实事资料和时政视频的观看,我想在此也谈谈自己对当下国际关系的看法。当前,国际关系进入新世纪以来发生的深刻变化正在继续,一些具有规律性的特点和趋势进一步显现。国际环境对我国利大于弊、积极因素多于消极因素的总体状况没有改变,但某些挑战和问题有了新的发展,值得我们关注。 一、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 当前,大国关系继续以合作为主调并保持相对稳定。美欧、美俄之间因伊拉克战争出现的矛盾有所缓和,虽然双方之间深层次的矛盾和分歧并未消除;中美关系在台湾问题、经贸问题等方面面临新的考验,但双方的合作领域与共同利益仍在扩大,双边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进一步加强;中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巩固,合作关系继续加深;中日政治关系虽因日政界对二战态度、双方领土争端等问题而受到较大干扰,但双方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仍然高潮迭起,足见中日友好与合作基础深厚,日趋成熟,双边关系发展大势已不为局部问题所左右;中印政治与经济关系均保持积极态势,对促进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对稳定的大国关系,反映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不可逆转。 然而,当前国际形势亦有相当严峻的一面。地区性的战争和暴力冲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当今世界很不太平,和平与发展面临的问题愈加紧迫。局部性的战乱、动荡与紧张已从多个方面对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地区性冲突、战乱的增多和加剧,必然导致大国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对大国关系构成负面冲击,在一定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引起大国之间矛盾的激化,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二、霸权主义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美霸权主义在伊拉克虽遭受挫折,但元气未伤,美谋求单极世界霸权的势头仍将延续相当一段时期;单极与多极之间的国际秩序之争,仍是国际斗争的主线。 目前,由于在伊拉克遭受一定挫折,美霸权战略的策略和手法有所调整。美在伊战后治理问题上面临的困境超出布什政府当初的想象。伊战后,美在伊拉克迅速稳定局势、以美式民主改造伊拉克社会以及将投放在伊拉克的大批美军战略力量抽出他用等计划 不仅一一落空,而且不得不面对伊战带来的种种问题和压力。美在伊拉克等问题上的姿态变化虽暴露美难以单枪匹马独步世界,但与越南战争不同,在伊拉克受到的挫折并未使美伤筋动骨,没有动摇美推行强权政治所依赖的实力基础,亦难以使布什政府对其霸权战略进行全面反思,从根本上吸取教训。 三、国际形势变化趋势对我国的影响 首先,从总体上看,当前国际形势对我国仍是机遇大于挑战,有利于我国继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时代特征、世界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革命新浪潮给我国发展提供的巨大动力和机遇,是长期性、可持续的。只要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这些机遇就会继续促进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其次,台湾问题对中国保持和利用重要战略机遇期构成的不利影响呈增大趋势,已成为中国在本世纪国家安全面临的最大隐患。涉台外交在维护中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农经081 ) 摘要:“统筹区域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要求之一。当前,我国正在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在此发展进程中,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区域发展特色。怎样正视我国东南西北地区的差距和发展潜力,是统筹区域发展的前提之一。 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1.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概述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目标的需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应的是:启动经济高速发展的车轮,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进一步加速经济发展,实行全局较均衡但局部不均衡的发展战略;保持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实行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走向共同富裕的需要。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需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精髓就是从“先富到后富再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先富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的发展。”在视察南方讲话中,小平同志又一次强调了这个问题,他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同时,他又指出:“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其实质是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允许而不是限制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而其最终目的则是实现共同富裕。中央对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关系高度重视,明确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进一步提出,“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发展和协调发展。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实现现代化。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和开发,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企业”,要“从多方面努力,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在“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方针的指导下,党中央下决心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这将使我国地区经济结构发生重要变化,与此相适应,将逐步形成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并为最终实现全国的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2.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国情 2.1 我国是个大国,经济区域众多,条件千差万别,因而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状况有差异。

当前国际形势发展的新特点及中国应对策略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发展形势 班级:830112 姓名:周晓刚 引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也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在走过新生发展的六十年,我国已将“缓和与稳定”列为维持国家周边安全环境的基本特征和主流;然而,总体稳定的局面下局部依然动荡或者存在潜在的威胁,这严重阻碍着社会主义的稳步发展。在如今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形势的发展及其特点是什么?我们应当坚持和实施怎样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国际形势发展的新特点 (一)当前国际局势多极化发展明显,总体来讲是稳定中有动荡 当前的国际局势发展是逐步走向多极化,虽然美国称霸一方的局面没有得到彻底改变,但是世界上很多其他的国际政治力量也逐步发展成为了世界多极中的一极,比如有迅速崛起的中国,国力得到大大恢复的俄罗斯及不断壮大崛起的印度及欧盟等等。可以说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日趋明朗。另外,在世界多极化发展的大趋势中,我们可以断定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发展的

主流趋势,但是国际局势还是呈现出了稳定中有动荡的局面,尤其是局部性的动荡与紧张还是不断出现,甚至说很多地域性的动荡和不稳定还在有所加剧,这样的国际局势也严重影响到了世界和平与发展。 (二)世界经济全球化及区域经济合作化深入发展 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技术及生物技术等高科技的日益突破,各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当前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有效配置和优化,经济全球化及区域经济合作化也得以深入发展,这将会为各国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机遇。另外,经济区域合作化也不但对于提高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自身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还非常有利于促进全球经济的多元化及多极化发展。当然经济全球化及区域经济的合作化也给世界各国增加了风险和挑战,同时还加剧了部分国家内部的贫富差别,甚至因此还会产生严重的社会冲突。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一贯强调文明对话的重要性,主张各国在面对冲突或问题的时候都能相互了解和友好合作,都能通过谈话来解决争端。 (三)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国际地位也得以稳步提升 中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我国的经济得以持续稳定发展,这对整个世界的经济增长起到了非常大的拉动作用,同时这也为世界的和平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因此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当前中国经济现状及未来形势

当前中国经济现状及未来形势 多数中国的经济学家认为,无论是从GDP的增长、固定资产投资还是工业生产的增长来看,中国经济基本上已经呈现比较明显的回落趋势,宏观调控效果明显。但是,根据谢国忠等人的分析,官方公布的GDP数据似乎与经济的总体表现不一致:三季度固定资产比上季度增长了%;商品贸易余额比上季度增加了104亿美元;M2供应量再次回升;人民币新增贷款加速增长;工业生产减速也很有限.过度投资、盲目建设、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不良反应开始出现,主要是企业拖欠贷款、产成品积压等问题。鉴于此,要说中国经济已经实现了软着陆还为时过早。 因此,为了避免出现新一轮的经济过热,宏观调控的力度不能放松。 中国经济减速有限 GDP数据似乎表明今年中国经济会实现软着陆。2004年三季度GDP增长率为%,比预期的略高,但比2004年二季度和2004年一季度的%和%已有所下降。截止到目前,中国GDP年增长率为%,但仍远远高于过去五年平均8%的水平。鉴于上两个季度经济增长减速不明显,在我们看来,紧缩政策的效果有限,明年出现硬着陆的可能性增加。由于官方对去年GDP数据进行了向上修正,从%修正为%,我们调低了2004年GDP增长率的预期,从%下调至%。但对2005年的预测保持不变,GDP增长率仍为7%。 从名义值来看,2004年三季度GDP总计为万亿人民币,年增长率达到%,比二季度放慢了个百分点。然而,官方公布的名义增长率似乎与三季度的经济总体表现不一致:1)2004年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季度增长了个百分点,零售业仅下降了个百分点;2)三季度商品贸易余额达到了115亿美元,而二季度时仅为11亿美元,因此,四季度企业收入应会大幅增长。 再来看看三季度的工业情况,第一产业实际增长率为%,大概是自1990年以来增长最强劲的一个季度,主要原因是中央政府实行了农业改革政策。同时,三季度服务业增长率从二季度的%加速至%。但是,三季度制造业和建筑业总体增长率从二季度的%下降到%。 最新经济数据显示紧缩政策效果有限

当前国际形势及中国的应对措施1解析

当前国际形势及中国的应对措施 学号:200948310201 姓名:王满 班级:广告0902 在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的世界大势之下,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了解当前国际形势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对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面胜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7年发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在全球化浪潮下,迅速波及全球,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场金融危机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影响到实体经济,美国、欧元区、日本以及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相继陷入衰退,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下降到2.5%,2009年更是出现了二战以来首次的负增长。中国在也是这次危机的受害者。 面对危机,全球各主要经济体联手应对,包含了主要发达国家和重要发展中大国的20国集团(G20取代原有的七国集团,成为世界经济协调的重要组织。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积极倡导下,金融危机后,20国集团先后召开了3次首脑峰会,并达成共识共同制定刺激世界经济增长的行动计划,刺激本国经济,以配合全球应付金融危机。在全球的联合干预下,这些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取得初步成效,特别是到2009年下半年,各国经济出现复苏迹象: 2009年第3季度美国经济增长了2.8%,中国增长了8.9%,而作为经济晴雨表的国际原油价格也在2009年10月回升至80美元一桶,创下了自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因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由2009年的-1.1%上升至3.1%,世界银行也预测2010年全球GDP的增长将达到2.7%。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内容提要: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面临着众多的问题,不仅面临着世界的巨大问题与挑战也面临着国内和国内各区域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着我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幸好我国有着良好的经济前景,因此我国对相应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以保证我国的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词:发展问题/对策 虽然中国经济改革和制度转型是通过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农村到城市、由体制外到体制内的改革方式使得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效率的改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过去20年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近几年来,随着种种原因,已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通货紧缩现象。导致经济低迷既有经济周期和盲目投资造成的生产能力过剩、消费。心理倾向发生变化所引起的需求疲软、外部经济环境恶化导致的出口下降这些原因,也有经济体制软件落后及经济体制硬件结构的不合理使得经济增长后劲不足的原因。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与民众预期收入信心不足的措施相互配套、刺激广大民众的消费需求的同时,采用各种刺激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企业)的投资热情及扩大外贸出口等措施尽量给予人们经济自主权,尽量减少政府干预经济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解决经济低迷的事半功倍的效果,促使经济持续性长久发展。 经济发展是一个综合问题,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时间下,起基本作用的因素是不同的。当今中国的经济面临的挑战也是有目共睹的。 第一个挑战就是资源的挑战。我们的各类矿产资源、能源、包括水资源,都是非常紧缺的。我们现在铁矿石基本上进口一半;我们原油进口接近1亿吨,已经超过了日本,居全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要应对资源的挑战,包括水资源的挑战、矿产资源的挑战、能源的挑战,中国将来一定要发展节约型的经济。我们曾经说了很多建立节约型经济的思路,比如我说过中国应该提倡住比较小的公寓,比如三口之家,住100平方米就可以了,因为你的公寓冬天要烧暖气,夏天要用空调,要排放,但现在全国各大城市的建筑趋势和老百姓的住房需求是远远超过这个标准的,这是令人担心的。要看看日本人是怎么生活的,日本人的生活方式是怎么样的,要舒适,但要比较小。可以建设停车场、电梯,但公寓本身都是比较小的 第二个挑战,中国目前有很多的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贫富差距过大,比如中国基尼系数已经非常高了,达到0.45了。我认为对这个问题要重视。但是我觉得目前中国的贫富差距主要是在城乡的差别,而城乡的差别主要在于城市的各个要素已经货币化了,而农村没有。如果你按购买力平价,按照农村生活质量来算,中国实际上的贫富差距没有这么大,实际上我们的基尼系数没有那么高。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已经有的人在大声疾呼,发表一些耸人听闻的言论。我们一方面要注意它,但一方面要看到中国基尼系数计算出来比较高,主要是

当今国际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精编版

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众所周知,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逐渐融为一体,但是我们越来越容易看到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同时责任也越来越重。这一切对于正在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带来了挑战,更要看到其中蕴含的机遇。我们要看清世界局势,跟随世界潮流,迎接一切挑战,同时更要抓住机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当今世界形势、我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应对措施 一、当今世界形势 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当前,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国际形势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世界还很不太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中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以新的“炮舰政策”和新的经济殖民主义为主要特征的“新干涉主义”严重损害了许多中小国家的主权独立和发展利益,也给世界和平和国际安全造成威胁。与此同时,因种族、宗教、领土等问题引起的地区冲突此起彼伏,国际犯罪、环境恶化等跨国问题远未解决,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还很多。但从总体上看,国际形势缓和的大趋势没有改变,多极化进程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任何旨在建立“单极”世界的图谋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同时,经济全球化给各国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带来巨大风险。但利用机遇,防止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不一样的。全球范围内南北差距继续扩大,贫国愈贫,富国愈富。如此种状况持续下去,不仅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发达国家的经济也难以实现稳定增长。改革和完善国际金融体制、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和一致要求。 当前,国际关系进入新世纪以来发生的深刻变化正在继续,一些具有规律性的特点和趋势进一步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二)、霸权主义仍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三)、国际恐怖主义反弹强烈,国际反恐斗争形势严峻;(四)、全球性军事战略深入调整;(五)、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六)、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七)、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二、中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自从学习了形势与政策后,对中国面临的环境又多了一些了解,总的来说,还是那句老话,机遇与挑战共存,在当前的相对稳定的世界大环境下,虽然有很多的事在影响中国的发展,但是,宏观上来说,基本状况还是没有本质上的变化. 今天的中国仍然是具有一定社会主义色彩的国家,这使得我们在当今由西方资本主义

应用文-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布局调整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布局调整 '中国区域 战略与布局调整 一、前言 区域发展战略的贯彻发展,大大促进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我国促进各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取得的成就 1、推动着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不断完善 世纪之交,为缩小东西差距,我国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形成了东西协调发展的新模式,拉开了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序幕。在统筹解决其他“问题”区域的 中,我们逐步认识到,完善的区域战略不能够仅仅追求缩小东西经济差距,而是要各区域协调发展,共同驱动,由此,形成了四大区域板块共同驱动的总体发展战略。在贯彻落实区域总体发展战略中,又进一步认识到要增强各区域发展活力,而必须结合各自特点进行细化、实化、差异化,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区域和增长极。随着对新时期区域发展新格局的定位,我们又拓展和完善了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内涵———实施陆海统筹和主体功能区战略。至此,我们形成了覆盖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陆地到海洋,从宏观到微观,从经济到、生态等方面的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各区域优势将进一步得到释放,区域间的协调性必将进一步增强,也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打下了坚实的空间基础。 2、保证了中国经济的持久活力 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有力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使得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再是东部地区“一马当先”,而是“万马奔腾”、“协同并进”,不仅传统先行地区进一步焕发青春与活力,尤其是一批地处中西部地区新的增长极陆续涌现,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有效地化解了国际国内不确定性因素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保持了中国经济活力。如中部地区本文由 联盟 收集整理通过构建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环鄱阳湖城市群、太原城市圈等形成产业和人口高度集聚、充满活力的六大城市群,已经成为了推动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西部地区通过推动呼包鄂榆、广西北部湾、成渝、黔中、滇中、藏中南、关中-天水、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经济区加快发展,培育了西部新的经济增长极,带动了周边地区发展。同时,国家还鼓励一地方“先行先试”探索出符合各地实际的新模式。如在上海浦东、重庆、成都、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的基础上,增设了天津滨海、沈阳和山西综改试验区,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试验区。 3、增强了我国各区域发展的协调性 在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演变进程中,“区域发展的状况逐渐发生积极变化。特别是东中西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增长的差距开始缩小,区域发展的协调性逐渐增强”,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相对均衡发展的时期。特别是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主要发展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据 ,“十一五”期间,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均在13%以上,比东部地区快0.5~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经济增速自2007年首次超过东部地区后,中部、西部和东北地连续6年超过东部地区。2013年经济增速继续呈“东慢西快”的格局。东、中、西部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同比增长了17.8%,25.8%和24.2%。就各区域占全国GDP的比重来看,中西部地区占全国的比重由2002年的18.8%、17.2%提高到2012年的20.2%、19.8%,提高了1.4~2.6个百分点,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后,中部地区GDP占全国的比重自2005年起扭转了

浅谈对当今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浅谈对当今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认识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连续放缓,引发国内外观察家的种种关注,其中不乏有人担忧其潜在的长远影响。而沉寂一段时间的中国经济崩溃论、危机论、硬着陆论、滞胀论等种种说法,也开始浮出水面。 这些担忧有没有道理?如何正确看待增速放缓?为何会出现增 速放缓?未来我国经济发展趋势怎样? 一、中国经济放缓缘由何故 中国经济现在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增长速度迅速回落,连续六个季度的GDP增长速度持续下行,已经从9.7%掉到7.6%。中国经济现在出现增速持续下行,大的原因是两个。 一个是我们出口受阻,整个实业经济衰退。我们没有认识到世界金融危机的长期性,忧患意识不足。中国的出口依存度为25%多一点,也就是说,这么庞大的经济,有四分之一和出口紧密相关。现在整个世界经济萎缩,我们不可能不受影响。今年我们的出口增长目标是10%,但是7月份是1%,我觉得今年的目标确实难以实现。中国这么庞大的经济体,其增长的根本点不可能也不应该放到外部需求里,所以我们要扩大内需。过去的增长方式是依赖低成本打天下。我们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有问题,这些才是我们应该下大力气去解决的。只有解决了增长方式问题,中国经济才能保持持续增长。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自身的问题。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投资、消费和出口。现在看来,这三驾马车全都遇到了新情况。除了出口这驾马车指望不上了外,消费长期不振,而现在投资这驾马车也出现了新问题。 那么怎么来看经济增速下行?应该把握三点。第一,一定要看到经济增速的适度下行不是坏事。“十六大”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时候,讲了这么一句:“中国经济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主要问题不是数量问题,还是质量问题、效益问题。”中国经济增长的数据还是偏快、偏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