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关键能力”考查

2020年高考“关键能力”考查
2020年高考“关键能力”考查

【2020高考历史关键能力】

从考查“关键能力”展望2020高考历史

“关键能力”是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力,主要包括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此外,关键能力也是课程标准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考历史的关键能力可概括为三大类,即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探究能力。

一、论证和探讨问题目标

论证和探讨问题是指在获取图文信息的基础上,通过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归纳、概括历史事物,以达到培养考生发现问题、论证问题、独立提出观点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包括三项能力:发现历史问题、论证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

二、发现历史问题

发现历史问题是指考生对文字、图表、漫画等史料所表达的历史事物,在解读和提取有效信息的基础上,通过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历史问题并给予说明、论证。

三、高考真题专练、说明及解析

1、(2018全国1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宾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 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

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宗教信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是他的个人财产。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说明】本题考查考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是近年来修改后的历史学科高考考试大纲新增的要求,旨在引导培养学生从发现问题入手的自主学习、创新思维和能力。

本题考查考生的思维过程。小说情节反映出历史现象,但本身并非历史真实。本题要求要求考生首先从小说中提取一个情节,然后指出该情节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最后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展现出将阅读文学作品与分析历史现象联系在一起的思维过程。本题考查考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对历史学科各项能力的全面考查。首先,考生在发现问题过程中,需要对小说梗概进行整理,从中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其次,需要考生将提取的信息即小说情节与所学知识中的历史现象相联系,从中找到契合点;再次,需要考生客观完整地叙述所学必备知识中的历史现象,考查了考生运用归纳概括方法分析问题的这一关键能力;最后,需要考生在唯物史观指导下,正确评价和解释历史现象。因此,试题考查的范围涵盖了考试大纲中多层次的能力要求,包括了必备知识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核心价值,体现了考试的综合性这一方向。

【答案】示例:

情节:鲁滨逊遇险漂流到海岛上,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领地。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近代早期的西欧殖民扩张。

概述和评价:近代西方殖民扩张始于新航路开辟,在亚非拉地区依靠武力等方式强占殖民地,掠夺财富,进行移民,开展贸易。殖民扩张掠夺的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资本主义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给遭受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极大

灾难,客观上带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评分细则】

本题要求考生从所给材料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该情节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因此,考生在答题时,必须紧扣题干,满足一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提取小说情节,指明历史现象;

二、概述改历史现象;

三、评价该历史现象。

【评分细则】

1.小说情节+历史现象(4 分)

(1)小说情节 2 分

考生从材料中提取的必须是故事情节,只提取个别字词并引申某种不符合题干要求(“近代早期”)的历史现象,不给分。

(2)历史现象 2 分

从材料来看,属于“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的主要有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奴隶贸易和宗教改革等。考生提取的小说情节何历史现象是一一对应关系,所阐述的现象何评价的现象要从逻辑上首尾一致。若考生未提取小说情节,只写出历史现象,亦可给 2 分。

【评分细则】

2.概述历史现象(4 分)

在概述该历史现象时,必须做到准确何全面,应该阐明该历史现象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代表性的事件等等

如果考生对该历史现象有一定了解,但概述不够全面,不够准确或存在某些错误表述,可给2分;如果概述既全面又准确,可给 4 分。

3.评价历史现象(4 分)

如果考生对历史现象的评价有一定道理,但不够准确或不够全面,可给 2 分;若全面且准确,可给 4 分。

【评分细则】

示例一

小说情节: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是“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历史现象:欧洲宗教改革。

概述:16 世纪欧洲兴起宗教改革,产生了不听命于罗马天主教会的各个新教派。新教反对罗马教廷的精神垄断,主张:信仰即可得救;《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源泉,每个信徒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自由理解和解释;每个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对话。

评价:宗教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确立适应资产阶级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打破天主教会的精神垄断,发展了人文主义,推动思想解放,促进科学文化发展。

【评分细则】

示例二

小说情节:鲁滨逊在巴西开办种植园,去非洲贩卖黑奴。历史现象: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创建种植园,进行三角贸易。

概述: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创办种植园、开采金银矿藏。由于美洲需要大量劳动力,贩卖黑奴的三角贸易兴起。三角贸易以欧洲廉价商品到非洲换取黑奴,满载黑奴的船只越过大西洋到达美洲,换取美洲的金银和农产品,运回欧洲。

评价:种植园经济掠夺的财富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黑奴贸易,破坏非洲社会经济的发展,使非洲丧失大量精壮劳动力;为美洲种植园提供大量劳动力,为美洲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2、(2018全国2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1889 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

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 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 年后收归国有。

——据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说明】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发现和论证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的能力,其中发现问题的能力是重中之重。在所给的历史材料中能够发现或发掘出有价值的问题,是历史思维的较高层次,也是解题的关键所在。本题材料讲述了一个非常著名的洋务企业――汉阳铁厂的建立、生产的曲折过程,在当时众多的洋务企业中具有代表性。这个过程的细节可以以小见大,反射出许多耐人思考的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经验、教训,即历史的启示,这些历史的启示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以史为鉴是本题的另一个立意。

【答案】示例一

启示:市场、资金、技术与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工业化成功之路。

说明:在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陷入困境之际,盛宣怀接手经营后,他采用市场经济手段,募集资金,解决资源问题,并有效改进技术,最终使汉阳铁厂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家近代化钢铁企业,为中国近代化作出重大贡献。

20 世纪70 年代末开始,我国逐步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发挥市场功能,吸收外资,引进技术,利用国内各种资源,使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结论:综上所述,市场、资金、技术与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工业化发展必须遵循的经济规律。

【答案】示例二

启示:官商不分的体制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

说明: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创办的官办企业隶属总督、巡抚,形同官僚衙门,导致官商不分、政企不分。企业经营管理上存在官僚主义作风,在汉阳铁厂的筹建过程中,存在设备购置盲目、选址不当导致生产成本提高等问题,投产六

年后企业濒临破产。由此可见,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洋务企业,官商不分的体制是问题和弊端的根源。洋务派实现工业化、富国强兵的目的,最终幻灭。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四大家族凭借掌握国家政权,垄断国家经济命脉,形成官僚资本,官商结合,阻碍民族工业发展和近代化进程。

结论:在旧中国,官商不分的体制,成为中国经济近代化的重要阻碍因素。

【解析】现代化是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一百多年仍在进行的伟大事业,今天,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前景更加辉煌。中国现代化要追溯到内忧外患的近代。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沉痛地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为了免遭外国列强的侵略和欺凌,中国必须富强,而富强只能走现代化之路。现代化是历史交给中国人民的任务。开始于19 世纪60—90 年代的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目标,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化(近代化)最早历程,汉阳铁厂在洋务企业中具有代表性。这是本题的立意所在。

在题干所给的材料中,包含着若干历史的启示,有正面的经验,也有沉痛的教训。例如,现代化是一个艰难曲折的复杂过程需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不怕失败的勇气。洋务运动著名代表人物张之洞等所办的汉阳铁厂正是克服了资金不足、人才短缺等重重困难,从不懂到懂,从失败到成功,建立起中国近代著名钢铁企业的典型实例;又例如,科学的态度和按规律办事是现代化建设事业成功的保证。张之洞初办汉阳铁厂时缺乏按科学和规律办事的态度,结果生产不出合格的产品,浪费了大量资金,遭受很大挫折,这样的教训仍然有现实意义;还例如,官僚主义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障碍,张之洞不听专家意见,不调查研究,靠想当然决策,导致挫折,等等。开放思维,发现问题,从各个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探讨张之洞建立汉阳铁厂对现代化的启示,是本题的核心要求,也是本题的又一个立意。

3、(2018全国3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表4 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 4 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说明】本题为开放型试题,意在考查考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包含《考纲)要求的多方面能力。就每一位考生来说,具备其中一种能力,就不难对材料提出自己的看法。而提出看法,是本题成功的关键。

【答案】

看法:主流思想影响史书的记录和历史人物的评价

说明:东汉时,儒家思想占据主流地位,儒家倡导的仁政等思想理念影响班固对历史人物的记录和评价;《汉书》将尧、舜、周文王、孔子列为上上等的圣人,这些人均是儒家所推崇的“内圣外王”的贤明君主,体现儒家“法先王”的理念;奉行法家思想的秦始皇、李斯被列为中下,昏庸无道、腐败亡国的夏桀和商纣王被列为下中、下下等的愚人,这些人的理念与儒家所倡导的“仁政”思想相违背,通过历史批判弘扬儒家施仁义、行王道的政治主张;陈胜起义推翻暴政的秦王朝,被列为中下,这与儒家提倡的“仁义忠孝”观念冲突,通过史书批判,弘扬忠君思想,鞭挞“乱臣贼子”。综上所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上升为社会主流思想,儒学深刻的影响着史书的修撰和历史人物的评价。

【解析】考生可以将材料作为一个整体,全面把握所含信息,可以评价“人分为等级”这一历史现象的渊源或影响,也可以综合提取材料中九等人的信息;运用归纳、概括、比较等历史学思维方法,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历史环境下,概括并说明材料中等级排列的标准、时代原因,也可以就材料中某类、某等、某个具体人物的等级排列的原因、合理与否等提出看法,并调动所学历史知识,予以说明。

4、(2017全国1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表 4

表4 为14~17 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说明】本题以年表的形式向考生展现了14~17 世纪中国与外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发生的若干历史事件,要求考生从列表中选择有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提炼出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符合史实、有理有据的论证,进而考查考生发现历史问题、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此题延续了该题型既有的命题主旨,即考查学生从给定的材料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本题的内涵较为广泛,能够提供多个有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让考生进行选择,因此既能够考查考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也能够让大部分考生觉得有话可说。

【答案】

论题: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开辟新航路。

阐述: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开辟新航路均发生在15 世纪,前者比后者早近100 年。郑和的船队船只多,船体大,比较先进;哥伦布船队船只少,船体小,相对落后。郑和下西洋与所到之国和平交往,促进了贸易和文化交流;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在美洲进行屠杀和掠夺。这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于西欧;明朝着力以和平的方式处理对外关系,西欧国家则更多采用暴力和战争。同一时期的两种航海产生了不同的历史影响。

【答案】

论题:全球化有利于文明的交流。

阐述: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世界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文明的交流。新航路的开辟后,中国的茶叶、瓷器大量输往欧洲,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明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美洲的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有利于中国人口的增值。欧洲传教士东来,传播了天主教,也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同时传教士也把中国文化传播到欧洲,推动了欧洲的进步。总之,新航路开启了全球化进程,加速了人类不同文明间的交流,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答案】

主题:14-17 世纪新航路开辟影响中西方社会发展。

阐述: ①政治:中国封建专制制度下闭关锁国,开始遭到西方侵略;西方以英国为代表的新秀国家开始在亚洲、美洲开展殖民活动,建立殖民统治;②经济:中国仍以传统农产品茶叶赚取美洲白银,说明仍以封建自然经济为主体;西方向外扩张寻求手工业品市场、原料与资本,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③国际交往:中国主要只与邻国交往,郑和远航最远到达非洲,美洲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西方国家开放远航世界,加强与世界各地区进行全方位交往;总结:新航路开辟,促进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社会改革进步;而封建的中国成为西方侵略对象,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中西方差距逐渐拉大。

【参考论题】

1、新航路开辟给明代的影响

2、全球化有利于文明的交流

3、文明在碰撞、交融中发展

4、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路的差异性

5、明代朝贡贸易与殖民贸易的差异性

6、明代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的差异性

7、明代东西方人文主义作品的差异性

8、1500----东西方社会发展的分水岭

9、14-17 世纪东西方两大文明的相似性

10、14-17 世纪东西方两大文明的差异性

【解析】14~17 世纪可以说是人类走向近代化的初始,东西方文明都在经历着

不同轨迹的变化过程,表中所列各项即是这些变化的反映。表中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十分丰富,以“示例”为例,该“示例” 以东西方走向海洋世界为切入点,选择了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开辟新航路这两个中外关联的历史信息。在此基础上,对这两次航海活动进行了比较,如航海活动发生的时间、船队规模,两次航海活动的历史作用、历史影响,等等。除此之外,考生还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诸多层面提炼出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如茶叶输往欧洲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成立、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等,并进行阐述.

评分标准:论题部分0~3 分,阐述部分0~9 分,具体赋分要求如下。

5、(2017全国2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说明】本题旨在考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供了钟表历史演变的年表,要求考生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即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独立提出观点,进行简要阐述。这是对考生能力最高层次、最全面的考查。

【答案】

论题:物理学的发展与钟表

阐述:近代早期,经典物理学处于形成时期,研究对象是物体,机械钟表计时不够精确;从19 世纪末开始,物理学研究逐渐深入到物质内部,出现原子物理学,在此基础上制造出原子钟,精确度得到极大提高。这表明物理学的发展推动了钟表的进步和升级。

【答案】

论题:科技的发展推动钟表功能的多样化。

阐述:①钟表最早的功能就是计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需要,钟表的功能逐渐多样化。②从伽利略时代力学物理学取得的成就,到原子物理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均推动了钟表功能的多样。③从简单的计时到成为装饰品,一直到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反映了在科技影响下钟表功能的变化。综上所述:钟表的演变是科学技术发展推动的结果,科技的发展推动钟表功能的多样化。

【解析】钟表的演变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科学技术等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密切相关,相互作用。本题以钟表演变为切入点,要求考生将其从更广阔的社会发展中加以考察分析。试题是开放性的,考生可以自主选择角度,拟定论题加以阐述。如“科技进步促使钟表精度提高;科技进步促使钟表普及;科技进步促使钟表功能多样化”等。试题的评分标准是等级分制,根据提取信息、拟定论题、史论结合等基本要素划分等级赋分。

评分标准:论题部分0~3 分,阐述部分0~9 分,具体赋分要求如下。

6、(2017全国3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历史园地网

材料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说明】本题设计涵盖了考试大纲中所要求的发现历史问题、论证历史问题和独立地提出观点的能力。考生作答本题时应该按历史学小论文的基本要求来展开自己的阐述,要求有三:一是有明确的论题和论点,二是结合题干中的材料以及所学知识,三是具体的论证围绕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论证的逻辑要清晰、语言文字要流畅通顺等。这种开放性试题实际上是对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史论结合、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探求历史问题等综合素质的考查,因此具有较强的学科思维和能力考查力度,有利于考试选拔,并对中学历史教学有着较好的指导作用。

【答案】

论题:传统小农经济的解体和近代工业的兴起

阐述: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以后,洋货涌入,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19 世纪六七十年代近代工业兴起,传统的小农经济进一步遭到冲击。尽管近代工业在中国经济结构中不占主导地位,并不断受到阻碍,但依然艰难地发展,推动中国逐步向近代社会转型。(“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答案】

论题:近代中国的反抗与探索。(2 分)

阐述:近代中国由于闭关锁国而落后于世界发展大势,东西方列强竞相侵略中国,在巨大的变故面前中国人前赴后继不断的探索救国之路,由军事而政治,由政治而思想文化,探索的主体由资产阶级而至无产阶级,最终走上了光明之路。(4 分)

明清之际,中国衰落,西学东渐之势渐强,鸦片战争迫使中国人开始主动向西方学习军事技术,中体西用成为主流。但后来的一系列中外战争的失败使后继的先进的中国人再次觉醒,进而掀起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不仅学习西方的军事,更重要的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但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最终历史选择了无产阶级来完成任务,从而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4 分)

【答案】

论题:近代以来东西文明冲突与交流。(2 分)

阐述:工业革命后,已经成为工业文明国家的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大门。以林则徐为首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西方船坚炮利,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先进武器和技术。中国开始了文明的大进化。(4 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利,清政府受到极大震动,洋务派觉醒,发起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历程。(4 分)洋务运动过程中,部分中国人认识到了西方西方先进的根本在制度与文化,开始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并经由甲午战争惨败的刺激,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同时期,西方民主启蒙思想传播,中国开始了近代以来真正的思想解放,全面学习西方文明。(4 分)庚子之难后,清政府逐步被抛弃,资产阶级革命革命派发起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仿效西方,就建立起中华民国。(4 分)民国初,工业文明与中国农耕文明全面交流,并产生了新文化运动,主张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以西方文化来作为改造国民的手段,实现与西方文明全面并轨。(4 分)

【解析】本题是开放型试题,材料整合了吕思勉《中国通史》和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两部著作中有关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两段经典论述。材料的大意是:近代以来,中西接触,西方列强凭借“强大的武力”和“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使中国长期以来的发展道路发生根本性改变,出现前所未有之大变局,由此中国的国家和民族遭遇重大灾难,同时新的发展希望和前途也出现在国人的面前。本题要求考生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材料文字浅显易懂,内容高度概括,涉及的中国近代史发展特征也是考生相

当熟悉的,支撑材料表述的历史事实和现象非常多。因此对于此题,考生基本上都有话可说,可以选择的论题相当多,如示例所举的“传统小农经济的解体和近代工业的兴起”,又如“传统儒家思想的危机和文化革命”“传统政治制度的衰落与共和政体的发展”“民族危机和社会转型”,等等。论题的选择和相应的阐述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近代以来西方势力东来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二是中国应变的艰难曲折,三是新事物、新制度的出现及近代中国向现代国家的发展或转型。

7、(2016全国1卷)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否则

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说明】本题是开放型试题,材料提供了近代法国思想家卢梭民主思想的要旨,要求考生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对历史学科学习与探究的所有重要环节:解读材料、发现问题、形成观点、完成论证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进行了全面考查。

【答案】

论题:制度构想与实践相互促进,相互完善

阐述:(1)工业革命后,资本家为了追求利益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导致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的矛盾尖锐,出现了空想社会主义,构想出一个理想社会的蓝本。1871 年巴黎公社成立,这是一个无产阶级人民政权,一定程度上实践了空想社会主义,结果失败。(2)1848 年《共产党宣言》出版,这是科学合理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有无数次工人运动实践得出的理论成果。(3)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得到实践并最终成功。

【解析】本题呈现出三大亮点

(1)紧扣主干知识。民主是世界近现代变迁的主流。该题的考查范围覆盖了必修

I 中政治制度部分和必修Ⅲ中政治思想部分关于民主的知识,可以启迪学生扩大视野、拓宽思路,具有塑造学生思维方式的意义。

(2)可以提升考生综合概括能力。该题以“制度构想与实践”作为导引,要求考生将世界史中的政治制度的设计构想与政治制度的构建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自我命题,写一篇短文,旨在引导培养考生关注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思维方式和驾驭史料、综合概括的能力。

(3)能够全面考查学生素质与能力。该题力求做到最大限度的开放,只给出少量材料和一个思考方向——“制度构想与实践”,要求考生自拟论题,有理有据地完成论证。同时,该题又给予考生以宽广的选择空间,诸如,考生可以联系古代希腊民主制度验证卢梭的直接民主制构想;可以联系近代初期民族主权国家的建立,结合卢梭的相关理论认识主权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可以联系美国的三权分立制衡制度,批判卢梭的主权不可分割的观点等。该题可以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培养和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提出问题的能力,并有可能引领中学历史课的教学改革。

【评分说明】

8、(2016全国3卷)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

——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说明】本题旨在考查考生从试题提供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发现历史问题,进而结合所学知识对所发现问题进行阐释、论证的能力,要求考生能认识历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并能对其做出正确解释。

本题所提供的材料包含文字与图片,围绕晚清“自开商埠”这一历史现象,涵盖了自开商埠设置的时代背景、基本目的、设置数量及在全国范围内的地理分布信息等。上述信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其一为设置信息,其二为分布信息。两类信息中又各自有诸多子信息,试题要求考生认识上述信息,形成历史问题,进而结合所学知识对该问题进行系统阐释和论证。试题设计涵盖了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因而具有较强的思维和能力考查力度。

【答案】

评分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3 分)

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6 分)

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3 分)

示例:集中于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已有众多被迫开设的通商口岸,交通相对便利、经济相对发展;自开商埠,可分洋人之利,且可利用便利条件,促进地区发展并抵御外侵。

【解析】本题的文字材料实际上是图片材料的补充,两者有机结合,要求考生予以全面理解。“自开商埠”是一个新的情境设计,但文字材料清晰地给出暗示和思考线索,即晚清一系列通商口岸的出现,它们均是近代列强侵华、签订不平等条约的产物。但毫无疑问的是,晚清通商口岸地区又是中国近代社会、经济领域变革最为剧烈的地区,最终也成为中国近代较发达的区域;与此同时,通商口岸、一系列中国主权和利益的丧失也最为突出和严重。理解了这一背景,考生便可对“自开商埠”这一历史现象有充分的认识。围绕“自开”与“约开”的不同,考生可以对两种商埠口岸的开放做出对比,在比较中认识自开商埠。

图片中提供的是关于自开商埠地理分布的信息,考生从中可以发现一系列关于商埠方面所呈现出的特征,如自开商埠多分布于沿海、沿边地区;自开商埠在全国范围内分布较广;自开商埠具体到每一个省份数量又偏少,分布稀疏等。针对此类信息,考生只要理解到“自开商埠”是既可与通商口岸分利、又可借自开商埠维护自身利权的双重工具,即能对自开商埠的多种分布特征予以正确解读。

从图中考生还可以分析出其他信息,如自开商埠多为各省的非中心城镇等,只要言之有理,阐释和论证充分即可得分,这也体现了该类试题的开放性特点。与近代通商口岸相比,自开商埠所选择的城镇在规模上一般要小许多,出现此类现象的原因:其一在于近代通商口岸已选择了各地的大中型城市,留给自开商埠选择的余地不大;其二是自开商埠既然要与通商口岸分利,当然要充分利用前者提供的便利条件,故自开商埠的开放以靠近通商口岸为便利。

9、(2015全国2卷)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表2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说明】本题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发现问题,发现历史事物发展趋势,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探究和论证的能力。本题通过表格形式列出了从建国初期到2008年我国法定节假日的变化。这些变化中隐含着多种变化的趋势或方向,题目要求学生通过材料的比对、分析,发现其中一个变化的趋势或方向,自己发现问题。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而言,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常常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

【答案】评分说明:正确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变化趋势,如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等,根据史实对变化趋势原因的说明充分恰当。

示例:

趋势: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

原因: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增加假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政府更加注重民生。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在表中,可以分析出的一种变化趋势是:法定假日的天数,有着不断增加的趋势。从表中可以看出,1950年至1995年的45年间法定假日基本没有变化,1995年至2008年间,先是增加周六为假日,后又增加“五一”和“十一”黄金周,再后又分散“五一”假日增加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假日。可见,这段时间法定假日有增多的趋势。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5年,经过近20年的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丰硕成果,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对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成为法定假日增加的基础和推动力。可以说,国家法定假日的增加本身,就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之一,也表明我国政府十分关心和注重民生,使社会福利不断提高。

从表中还可以分析出其他多种趋势,只要考生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这体现了该题的开放性特点。例如,从表中可以看出,1950年至2007年,我国法定的传统节假日只有春节,2008年又增加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传统节假日增加的趋势,说明政府和人民更加重视我国历史悠久、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还可以从经济角度分析:从表中并结合生活实践可以看出,2000年增加了劳动节和国庆节两个黄金周的小长假,2008年又分散为5个,这方便和鼓励了人们外出旅游,从而拉动假日经济,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从表中看出变化是较浅显的,但从一个个变化中探索、分析出变化的趋势

或规律,则是更深人地考查考生观察、比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正是该题的意义所在。

10、(2014全国1卷)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两条战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说明】此题旨在考查学生提取、解读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探究和论证问题并从总体上把握历史事件的能力。考生首先要正确解读材料,明了本题的立意在于考查学生从材料中发现问题和调动历史知识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答题时先要给出修改建议,然后层层分析,说明修改建议的理由,注意从具体到宏观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答案·评分说明】

示例:建议:增加“淞沪会战”一目。

理由: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军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全貌。

【解析】本题给出了I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关于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要求学生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理由。题目设置开放,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修改之处,运用材料和知识予以说明。

不同的时代会对同一历史事件有不同的认识和解释。这个目录的布局、选材以及叙述都反映了I960年那个时代中学历史教科书乃至史学界对抗日战争的认识和观点,而这些认识和观点与今天人们对抗日战争的认识和观点有着明显的不词,题目的意图恰恰是要求学生从这些不同中找出问题,提出修改建议。此题开放的力度很大,完全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可以从许多角度给出修改建议,可以是结构的,也可以是某条目的。可以是整体的,也可以是具体的,都在题目的允许范围。

在说明建议的理由时,考生不得不从抗日战争史的宏观上去考虑。无论增、删、合并任何一处的建议,都要紧密围绕抗日战争的整体把握和目录的缺点来说明。

例如建议:增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理由首先是从宏观上说,中国的抗战是全民族的抗战,所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抗日战争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本身的作用说,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全民族同仇敌忾,共同抗战的局面,这是抗战能够取得胜利的基础。第三,结合材料说,目录中缺少此内容,导致抗日战争的叙述不完整。

11、(2014全国2卷)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山东年度高考基本能力信息技术试题(doc 8页)

山东年度高考基本能力信息技术试题(doc 8页)

2007 23.(1分) “知之为知之,不知Google之”。一学生谈Google在生活学习中的作用时如是说。过去人们习惯于去图书馆查阅资料,而现在人们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网络。Internet信息检索工具有很多,如果不用Google搜索引擎,下列可以替代的是 A.QQ、E-mail B.Word、WPS C.百度、Yahoo D.Photoshop、Flash 24、(4分) (1)“神舟”六号载人飞船上,宇航员用湿纸巾“洗脸”而不能跟在地面上一样用水洗脸,为什么? 失重。水在失重状态下处于悬浮状态,受外力作用,会发散为悬浮水滴,人吸入肺中会对人造成危害。 (2)航天员在太空进行科学实验获得的实验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通常需要采用复杂的密码技术进行加密。对数据加密就是将被保密的数据(称为明文)按一定规律进行重新编码,

B.较之文字信息来说,声音和画面信息的存储不需要太大空间 C.上述“天地语音系统”既包括硬件设备也包括软件系统 D.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交流方式,打破了时空限制 25.(3分) 学习了信息技术课程后,某同学在老师的帮助下制作了个人网站。为了使网站内容丰富,图文并茂,他把自己的一些学习心得、照片及班级活动的歌曲和录象等信息一起放到了网站上。 (1)该同学的个人网站包含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类型的媒体信息。 文本/文字、图像/图片、音频/声音、视频 (2)他还想把自己购买的正版软件上传到网站上以供其他同学下载,但老师说不可以,这是因为 A.信息不具备共享性 B.光盘信息只可读取不能随便复制

全国高考山东基本能力测试题

目录 1.0Introduction (1) 2.0Data Analysis (1) 3.0Using Data and Charts to represent data (3) Charts type (4)

1.0Introduction From the data of Jelly Bean analysi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colors for different bag weight, I analyzed the data. This report will show you the analysis. 2.0Data Analysis From the following form of Jelly Beans distribution of colors in different bags, I can know some information. Blue Jelly Beans and red Jelly Beans’ amounts are the same in bag one. The most widely used color in bag one is orange, which has eight Jelly Beans. The second most widely used color is green which has seven, then is the blue and red, the final is black and yellow which has both five Jelly Beans. In bag two, the amount of green and yellow Jelly Beans are both six. Blue and black are the least widely used color in bag two. Both the amount of orange and red Jelly Beans are seven, which are the most widely used color in bag two. In bag three, blue, red and green are all 12. Orange is the most which is 15. In bag four, orange is the most which is 18. The black is also the lowest which has 4. In bag five, the red has the most that has 16. The lowest is 8. The most widely used color in bag six is orange, which has 16. Overall, the black is always the lowest in each bag.

信息技术高考知识点大全

信息技术高考知识点大全 一、信息技术基础(必修) 1. 物质、能源和信息(information)是人类社会的三大要素。 2.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等是信息的载体,也是信息的常见表现形态。纸X可以承载文字和图像,磁带可以承载声音,电视可以承载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所以也把纸X、磁带、广播、电视、光盘、磁盘等称为信息的载体。载体就是承载信息的事物。 3.信息的特征:载体依附性、传递性、共享性、相对价值性、时效性、真伪性。 4.信息编码:即将各种信息用二进制位来表示,计算机只能识别和处理由“0”、“1”两个符号组成的数字代码(即机器语言)。 5.冯·诺依曼:“电脑之父”,提出“程序存储和程序控制,即数据和程序都采用二进制代码表示”的经典计算机系统结构。“信息论之父”:申农 6.eniac爱尼阿克:1946年2月14,世界上第一台电脑,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 7.计算机发展:(未来的发展方向是第五代,智能化和网络化) 代次年份主要采用的元器件 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7 电子管 第二代计算机1958-1964 晶体管 第三代计算机1965-1977 小规模和中规模集成电路 第四代计算机1978至今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8.计算机存储基本单位:字节,byte简写“b”;最小单位:位,bit简写“b”。8位=1个字节 9.1b=8b;1kb=1024b;1mb=1024kb;1gb=1024mb。

10.n个位能最多表示2n个数,能表示的最大十进制数是2n-1。进位制标识:二进制(b),十进制(d),十六进制(h)。十六进制转换为二进制时,每一位十六进制数对应4位二进制数 1. 二进制——十进制:按权展开。如(110101) 2=1*25+1*24+1*22+1*20=53 2. 十进制——二进制:除2取余法。如(26)10=(11010 )2 13.计算机内的英文字符编码采用ascii码。该编码使用一个字节(byte)中的后7位二进制数,最左用“0”填充,可以表示27=128种编码。1个字符(包括英文字符)占1字节。 14.在计算机内汉字以代码形式表示,这些代码称为汉字编码。1个汉字占2字节,2字节=2*8位=16位,我某用gb2312-1980标准进行汉字编码。 1. 汉字输入码:将汉字输入计算机的编码称为输入码,又称外码。 2. 常用的输入码:音码、形码、音形码(以字音为主)、形音码(以字 型为主) 3. 交换码:又称为区位码,在计算机中,用第一个字节标记区码,第二 个字节标记位码。 18.模拟量:连续、平滑变化的量称为模拟量(或模拟信息)。容易失真受外界干扰。 19.数字化:将模拟量变成一系列二进制数据(或数字信息)。如计算机处理的信息,光盘里记录的信息等。数字技术将逐步取代模拟技术。 1. 声音信号是通过采样和量化实现模拟量的数字化。这个过程称“模数转 换(a/d转换)”, 2. 数模转换(d/a转换):即将数字化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 3. 采样:就是按一定的频率,即每隔一小段时间,测得模拟信号的模拟 量值。如cd采用的采样频率为44k hz,即每秒钟要采样44000次。 4. 数字化声音的质量取决于采样频率和量化分级的细密程度,采样频率 越高,量化的分辨率越高,所得数字化声音的保真程序也越好,数据量(即储存空间)也越大。 5. 像素(pixel):图像数字化的基本思想是把一幅图像看成由许多彩色 或各种级别灰度的点组成的,这些点按纵横排列起来构成一幅画,这些点称为像素(pixel)

2020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90个

2020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90个 在政治的考试中,通过总结,可以发现很多的知识点是必考的内容,针对这些知识,我们应该使自己必须记会,可以帮助我们在考试的时候变得简单。今天来看看高中政治考试必背的90个知识点,或许会对你有用哦! 经济 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两个属性:价值和交换价值 1.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 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越大,价格也越高,越小,价格也越低,成正比 3. 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如铅笔的使用价值是可以用来写字,面包的使用价值是可以用来充饥,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4. 货币:货币也是一种商品,但它比较特殊,它用来充当一般等价物(苹果与面包价格不同,用货币衡量出来的货币有两个职能:一是价值尺度,二是流通手段 5.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发行量需要符号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如果印的钱过多,导致通货膨胀,影响社会稳定。印的过少,导致通货紧缩,影响商品流通,所以钞票不是想印多少就可以印多少 6. 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当供不应求时,出现商品太少,买商品的人多的情况,这时候价格上涨,形成卖方市场。当供大于求是,出现商品太多,买的人少的情况,这时候价格下降,形成买方市场 7.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比如李凯生产一部汽车需要花30天的时间。李凯生产一部手机的时间需要花10天时间,那么这部汽车在市场上的价格是这部手机的价格的3倍(可以假设汽车3万元,手机1万元)。也就是说生产一件东西,如果花的时间越多,那么它的价格也就越高。但是价格也受供求关系影响,当市场上卖汽车的很多,卖手机的相对少的时候,这时候汽车价格可能会稍低于3万,手机稍高于1万,但汽车价格基本还是手机价格的3倍 8. 当一件商品价格上升时,买它的人会减少,这种商品的生产规模也会相应地减少;价格下降时,买它的人会增多,这种商品的生产规模会增大 9.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越低,说明生活水平越高,因为系数低,说明花在吃饭上的钱很少,剩下的钱可以用在娱乐上、装修、购买奢侈品 10. 中学生的消费观: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适度消费,同时不可以盲从别人,消费的时候要理智,平时消费中;要有保护环境的意识,比如尽量少买或者不买对环境有危害的商品。时刻保持勤俭节约的作风,每一分钱都是用汗水换来的,不能随意挥霍。

2013年高考基本能力测试备考

分析学情统筹兼顾 务求实效扎实备考 嘉祥县第一中学

把握考纲分析学情统筹兼顾扎实备考 ——2013年高考基本能力测试备考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2012年高考刚刚过去,在过去的一年里经过全校上下的辛勤努力,嘉祥一中又取得了辉 煌的成绩。在这种形势下,我校“基本能力”在2012高考中也取得了优异成绩,成绩的取得 一方面得益于市、县两级教研室和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重视和关心,一方面得益于兄弟学 校的支持、帮助和我们全体高三基本能力教师辛勤的创造性的活动。成绩凝聚了我们的心血 和汗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为使2013年基本能力成绩更上一层楼,现就我们2012年的备 考情况以及2013的努力方向与大家共同交流,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回顾 1.回眸2012年高考 理科:平均分:44.8 一本平均分:49.1 59.5% 二本平均分:47.5 62.7% 文科:平均分:41 2.下面就近六年来技术学科高考试题简要统计如下: 信息技术试题简要统计分析

通用技术试题简要统计分析 二、启示 1.命题整合性减弱,转移到“学科本位” 前三年,命题的思路打破学习领域与学科界限,围绕某一主题借助一定情境对各相关领域与学科知识进行适度的整合,以特定主题的形式随机考查有关的学科知识、能力与素养。从2010年起,逐步立足学科,坚持学科本位,2012年题目尤为突出学科本位。站在学科知识与能力考查的需要看待学科知识。淡化学科的交融、综合、交叉。 2.所赋分值基本趋于稳定,但涉及内容越来越多。 某品牌电热水壶(右图)设有防烧干装置,当壶中水盘低于一定值时,电源会自动断开;壶盖经过特殊设计,水烧开时,蒸汽会使水壶发出蜂呜声,起到提醒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壶中水温为防烧干系统的输入量(控制) B.蜂鸣声体现了人机工程学中的人机信息传递(人机关系) C.设计该水壶时,不必考虑壶盖的重量(设计分析) D.设计该水壶时,主要避循了美观性原则(设计原则) 3.题目越来越多的体现了技术的实践性,引导考生联系生活实际并解决实际问题。 近几年的信息技术试题中均有信息加工与处理的相关内容。通用技术多次涉及工具的选

浙江信息技术高考知识点总结

期末考试知识点总结:一、概念 1.信息:指数据、信号、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信息的特征:(1)载体依附性(2)可加工可处理性(3)可存储性(4)可传递性和共享性(5)时效性(6)真伪性(7)价值性 2.算法的特征: (1)有穷性(2)确定性(3)能行性(4)有0个或多个输入(5)有一个或多个输出 3.算法的表示方法:(1)流程图(2)自然语言(3)伪代码。算法的三种基本结构:(1)顺序模式(2)选择模式(3)循环模式 4.人工智能软件有语音识别、手写文字识别、光学字符识别和机器翻译 5.典型的网上的数据库应用系统有:①搜索引擎程序(百度、谷歌);②列车时刻查询网站; ③论坛(BBS);④在线图书馆;⑤邮箱和博客系统等 6.信息表达方式:语言、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和形体动作;信息表达技术:书籍、报纸、广播、电视、计算机和网络 7.收发电子邮件:如右图所示,假如小王同时给小李与小张发送了一封电子邮件,那么:小王使用了SMTP协议(过程1)将邮件从电脑发送到自己的邮件服务器;小王的邮件服务器使用了SMTP协议(过程4)将邮件发送到小张的邮件服务器;小李和小张打开电脑登录邮箱后,他们的邮件服务器使用了POP3协议(过程2和过程3)将邮件从邮件服务器接收到自己的电脑上。 8.媒体指承载信息的载体,如数字、文字、声音、图形和图像等。多媒体技术的特征:(1)集成性(2)交互性(3)实时性 9.多媒体作品的设计过程: 10.常见的多媒体数据文件格式

11.数据冗余 12.压缩方式 13.图形与图像的概念 (1)图形:指用计算机绘制的由简单的点、直线、曲线、圆、方框等基本元素组成的图。(2)图像:指的是实际景物的映象(例如用数码相机、扫描仪等输入设备获取的景物的映象)。

高考政治经济生活必背知识(最完整版)

必修一《经济生活》必背知识 1、我国为什么要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1)内涵: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2)意义: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哪些? 消费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水平。 (1)①居民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居民收入越多,消费水平越高。所以要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②居民的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预期收入的影响。 ③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人们收入差距扩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2)物价的变动影响人们的购买力。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物价下跌,人们购买力提高。(3)居民的消费还受消费观念的影响,要提高消费水平还要转变消费观念,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3、怎样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要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反对过度超前消费;过于紧缩消费会使人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也不利于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反对滞后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盲目跟风,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绿色消费的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体现,对个人发展和国家、民族振兴都具有重要意义。 4、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 ③消费为生产创造动力。④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 5、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怎样发展? 为什么: (1)必要性: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②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③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意义:①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②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③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怎么样: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2)必须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加快科技发展,推进科技进步与

山东高考基本能力试题

2011山东高考基本能力试题------------------------------------------------------- 来源:张学贤Copper的日志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 基本能力测试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共12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共30分) 注意事项: 第I卷共30小题,全部为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队形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不得分。 一.神奇壮丽的大自然,生命的摇篮,孕育着万物茁壮成长。 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江上如画,景象万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风向因素决定小麦的成熟 B.“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潮起潮落与月球密切相关 C.“月下檐西,日出篱东”,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绕地球运动周期相同

D.“山下桃花山上雪,山前山后两重天”,南坡暖北坡寒是世界各地都存在的现象 2.气候对自然景观影响颇多,“气候”与“天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下列选项描述气候的是 A.天空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B.云南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C.今晨寒风凌烈,气温骤降 D.昨日晴空万里,艳阳高照 3.画家常常用画笔表现神奇的自然。优化《黄山云海》生动描绘了黄山的秀美景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黄山地处热带地区 B.黄山是“五岳”之首 C.该画运用了散点透视中的高远法 D.作品表现出山色苍茫、云海弥漫的意境 4.美丽的大自然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钻石是经过琢磨的金刚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金刚石比石墨的硬度高 B.金刚石是一种金属单质 C.金刚石是可再生资源

高三复习信息技术知识点总结

一、计算机系统及其组成 1、一个完整的计算机应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主板motherboard 主板是整个电脑的基板,是CPU 、内存、显卡及各种扩展卡的载体 主板是否稳定关系着整个脑是否稳定,主板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整机的速度 是计算机各部件的连接工具 ◆中央处理器(CPU)由运算器+控制器组成 ◆运算器计算机中执行各种算术和逻辑运算操作的部件 ◆控制器计算机的指挥中心,负责决定执行程序的顺序,给出执行指令时机器各部件需要的操作控制命令 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 发展:286、386、486、奔腾、 PⅡ、PⅢ、PⅣ等 品牌AMD intel等 ◆存储器分为内存储器( RAM+ROM )和外存储器(软盘1.44MB、光盘650MB、U盘、硬盘等 ◆内存:电脑的核心部件,重要性仅次于CPU,它的容量和处理速度直接决定了电脑数据传输的快慢。通常内存容量为1G、2G、4G是勾通CPU与硬盘之间的桥梁 RAM:随机存储器。可读出写入数据断电信息丢失 ROM:只读存储器。又叫固化存储器,断电信息不丢失 ◆硬盘 程序、各种数据和结果的存放处,里面存储的信息不会由于断电而丢失 存储容量大,硬盘为40、60、80 、160、300GB 等 2、其中硬件系统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 和输出设备由五部分组成。 3、软件系统是指在计算机上运行的各种程序、数据及有关资料。包括系统软件(如Dos、Windows 、 Unix等)和应用软件(如Word、Excel、Wps等)。 二、信息技术及其基础 1、信息是无处不在的,本身并不是实体,必须通过载体才能体现,但不随载体的物理形式而变化。 3、二进制:有0和1两个代码,逢2进一,各位有不同权值。计算机采用二进制存储和处理数据,因其易于电子原件的实现。存储基本单位字节 bit 二进制位简写为 b

2020高考政治必背知识总结

2020高考政治必背知识总结 对于高中生来说,高考是最重要的考试。其中政治学科的复习,需要学生们掌握好每个知识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高考政治必背知识要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用! 2020高考政治必背知识要点总结个人收入的分配(1)我国的分配制度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此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⑴按劳分配的含义: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⑵地位: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因为公有制是我国经济的主体,在公有制经济中就业的劳动者占多数。多种分配方式并存⑴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①含义: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②特点: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⑵按生产要素分配①含义: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②具体形式: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

管理.等。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2)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收入分配的公平①:公平的含义:这里说的公平指收入分配的公平。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②公平的收入分配的作用: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只有提高经济效率,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才能实现社会公平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③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正确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高考政治必背知识财政与税收(1)国家财政财政及其作用国家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集中力量办大事⑴国家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和工程的建设,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高考化学综合实验(高考真题及模拟汇编)

高考热点专题训练 物质制备实验和探究实验(高考真题及模拟汇编)1.【2019北京】化学小组实验探究SO2与AgNO3溶液的反应。 (1)实验一:用如下装置(夹持、加热仪器略)制备SO2,将足量SO2通入AgNO3溶液中,迅速反应,得到无色溶液A和白色沉淀B。 ①浓H2SO4与Cu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试剂a是____________。 (2)对体系中有关物质性质分析得出:沉淀B可能为Ag2SO3、Ag2SO4或二者混合物。 (资料:Ag2SO4微溶于水;Ag2SO3难溶于水) 实验二:验证B的成分 ①写出Ag2SO3溶于氨水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 ②加入盐酸后沉淀D大部分溶解,剩余少量沉淀F。推断D中主要是BaSO3,进而推 断B中含有Ag2SO3。向滤液E中加入一种试剂,可进一步证实B中含有Ag2SO3。所用试剂及现象是__________。 (3)根据沉淀F的存在,推测SO42-的产生有两个途径: 途径1:实验一中,SO2在AgNO3溶液中被氧化生成Ag2SO4,随沉淀B进入D。 途径2:实验二中,SO32-被氧化为SO42-进入D。 实验三:探究SO42-的产生途径 ①向溶液A中滴入过量盐酸,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溶液中含有________:取上层清液 继续滴加BaCl2溶液,未出现白色沉淀,可判断B中不含Ag2SO4。做出判断的理由:_______。 ②实验三的结论:__________。 (4)实验一中SO2与AgNO3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

山东年度高考基本能力信息技术试题

2007 23.(1分) “知之为知之,不知Google之”。一学生谈Google在生活学习中的作用时如是讲。过去人们适应于去图书馆查阅资料,而现在人们越来越多地依靠于网络。Internet信息检索工具有专门多,假如不用Google搜索引擎,下列能够替代的是A.QQ、E-mail B.Word、WPS C.百度、Yahoo D.Photoshop、Flash 24、(4分) (1)“神舟”六号载人飞船上,宇航员用湿纸巾“洗脸”而不能跟在地面上一样用水洗脸,什么缘故? 失重。水在失重状态下处于悬浮状态,受外力作用,会发散为悬浮水滴,人吸入肺中会对人造成危害。 (2)航天员在太空进行科学实验获得的实验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通常需要采纳复杂的密码技术进行加密。对数据加密确实是将被保密的数据(称为明文)按一定规律进行重新编码,变换成难以读明白的乱码字符(密文),从而隐藏原信息,使非授权用户无法获得真实内容。假设明文仅由英文字母组成,加密规则:①如下图,将明文中出现的字符A替换成E,B替换成F,

C替换为G。…,W替换为A,X替换为B,…,②将明文中出现的字符进行大小写转换。 那么,密文mpSZIgLMRE解密后的明文应是ILoveChina 。 (3)2005年10月15日16时28分,胡锦涛总书记通过“天地语音系统”和宇航员进行了通话。“天地语音系统”的地面设备有通信设备、数据传输设备、光纤网、分组交换设备和卫星地面通信站等,飞船上则配备了无线通信、视频传输及数据记录等设备,航天员之间、航天员与指挥中心随时都可进行信息交流。[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8e6037471.html,] 依照上述材料,下列讲法不正确的是 A.信息技术的迅猛进展为多媒体信息的远距离实时传输提供了可靠保证 B.较之文字信息来讲,声音和画面信息的存储不需要太大空间 C.上述“天地语音系统”既包括硬件设备也包括软件

江西省信息技术高考知识点

江西省信息技术高考知识点(必修) 第一单元信息与信息技术 一、信息的概念及特征 1、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信息是指数据(Data)、信号、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要会判断什么是信息) ☆信息与载体密不可分,没有无载体的信息,没有载体便没有信息,信息必须通过载体才能显示出来。 2、信息的一般特征 (1)载体依附性 信息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且,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信息按载体不同可分为(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视频)。 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使信息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的特点。 (2)价值性 ☆信息是有价值的,人类离不开信息。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信息与物质、能量不同,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它可以满足人们精神领域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另外,信息是可以增值的。 ☆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而有些信息的价值则可能尚未被我们发现。 (3)时效性 信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如交通信息,天气预报等。时效性与价值性紧密相连,信息如果没有价值也就无所谓时效了。 (4)共享性--同一信息同时或异时、周地或异地被多个人共享,信息共享一般不会造成信息的丢失,也不会改变信息的内容。 (5)普遍性—普遍存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二、信息技术及其发展 1、信息技术(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指在信息的获取、整理、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 现代信息技术是以电子技术,尤其是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为核心,以通信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为支柱,以信息技术应用为目的的科学技术群。 2、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产生; 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发明,使信息的存储和传递首次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提供了更可靠的保证; 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进一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使用和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结合,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了数字化信息时代。

最新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

2020年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 必修一《经济生活》 1、影响价格的因素?价格变动的影响? (1)影响价格的因素: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 (2)价格变动对人民生活的影响:①一般来说,商品价格上升,需求会减少;②对生活必需品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影响较大;③当一种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其替代品需求量增加,互补品需求量会减少,反之,其替代 品需求量减少,互补品需求量增加。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①调节产量。②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2、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措施? ①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决定消费。 ②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未来收入预期、收入差距) ③人们的消费行为还受到消费观念的制约。——应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3、恩格尔系数的内涵、影响?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减小,通 常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4、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 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5、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和措施? (1)原因:解决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 之间的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的要求。 (2)措施:大力发展生产力:①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②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③加快科技发展;④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7、企业经营成功的重要因素? 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手段,形成竞争优势。 ③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④遵纪守法、遵守职业道德,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承担社会责任。 ⑤积极“走出去”开展国际化经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⑥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转变企业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管理者、经营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者的素质;实行“强强联合”; 8、为什么重视就业?解决措施? (1)重视就业的原因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党和政府 要高度重视就业问题。

高考化学必看综合实验题解题技巧

高考化学必看综合实验题 解题技巧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化学综合实验试题的解题策略 角度1:以常见有机物的制备、分离提纯的综合实验试题 【题型解读】 有机物的制备、分离提纯在近几年的高考实验试题中已出现,并且有发展的趋势。这类有机物的制备反应来源于教材中化学反应,反应原理不是太难,故此类综合实验的难度属于中档水平。 近两年高考试题的命题角度主要有 ①实验装置中各部分的特点组装要求; ②实验步骤中的反应原理及除杂方法和原理; ③有机物的提纯方法和某些试剂的作用; ④有机物产率的计算。 阅卷人忠告 1.审题忠告 (1)审清反应原理(试剂要求、反应条件、产物性质) (2)审清装置的设计问题 ①球形冷凝管中的水流方向(下口进水,上口出水)。 ②温度计的位置。

③烧瓶、三颈瓶的容量大小。 ④尾气处理、加热方式(水浴、油浴等)。 (3)审清实验步骤 ①加试剂顺序; ②反应制备; ③除杂分离提纯试剂和方法。 (4)审清反应物的量,确定过量反应物,用少量反应物计算产品的理论量,再算产率。 2.答题忠告 (1)对试剂的作用或目的答题时要具体、全面、不漏要点。 (2)对冷凝管中冷却水的流向要从低端进水。 (3)有机物的干燥剂常用一些吸水的盐如CaCl2、MgSO4等。 (4)对于补加沸石要注意“停止加热、冷却后”再补加。 (5)对有机物的产率要注意有效数字。 角度2:以实验探究为主题的综合试题 【题型解读】

以实验探究为主题的综合试题以能力立意,把化学知识与能力的考核融为一体。试题源于教材实验,但又高于教材。主要考查考生思维的敏捷性、缜密性、统摄性、灵活性和创造性。试题难度较大。 近几年高考的命题的角度主要有 ①气密性检查; ②仪器连接; ③反应原理涉及的方程式; ④各仪器的作用; ⑤各部分的现象; ⑥装置的缺陷及其改进措施。 阅卷人忠告 1.审题忠告 (1)明确涉及气体和新物质制备实验的思路(实验流程):气体的发生―→除杂质―→干燥―→主体实验―→尾气处理。 (2)仪器连接的顺序要明确: ①仪器是否齐全:如制备有毒气体及涉及有毒气体的实验是否有尾气吸收装置。 ②仪器连接顺序是否合理:如气体净化装置中不应干燥后又经过水溶液洗气。

10年山东高考基本能力全面解析版

2010年山东高考基本能力全面解析 版 2010年山东省普通高考各科试卷评析-基本能力2010年基本能力试卷整体上第I卷的“天、地、人、和”和第II卷的“足迹、融合、思辨、践行、创新”等九个主题词建构的九个主题句构成。试卷在九个主题词的统领之下架构成一个前后紧密衔接、环环相扣的有机体,显得大气而庄重,清新而活泼,命题空间游刃而有余。试卷贴近社会、富有时代性的特色更为显著。从题目类型和考查知识与能力力度来看,经过前三年的实践探索,在逐渐走向成熟的命题道路上,今年的试题几乎每个学科都实现了新的突破和创新,涌现出许多闪光点,呈现出新的气息一、充分体现考试说明的命题要求2010年基本能力的考试说明在前三年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调整与补充,使得命题指导思

想更加明确、具体要求更加完善。2010年的试题是对考试说明“五大具体要求”和“九项考核目标”的充分体现与落实。命题过程中,考点设置始终以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课标中必修范围为命题依据,做到基础性及导向性。各个学科有机融合,以题组、组合选项或“借壳”命题的形式,做到整合性。有效减少了填空选择式的题目,使填空、问答题目数量比2009年有所提高,开放性题目数量比去年增加,保证“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的要求。对于热点问题保持不刻意回避、不刻意追逐的态度。我们的社会千变万化,几乎每天都会产生事关国计民生的新闻和话题。作为2010年的基本能力,面对这些铺天盖地的问题或“热点”话题时,较好地保持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态度,将能够与基本能力命题有关的话题或热点问题纳入思考的空间。命题者着眼于“热点”问题、生活中的话题与相应学科内在本质的联系,将人们关注的问题与要考查的

江西会考信息技术考试知识点大全必修

江西会考信息技术考试知 识点大全必修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信息技术知识点大全一、信息技术基础(必修) 1.二进制——十进制:按权展开。如(110101) 2 =1*25+1*24+1*22+1*20=53 2.十进制——二进制:除2取余法。如(26) 10=(11010) 2 1.汉字输入码:将汉字输入计算机的编码称为输入码,又称外码。 2.常用的输入码:音码、形码、音形码(以字音为主)、形音码(以字型 为主) 3.交换码:又称为区位码,在计算机中,用第一个字节标记区码,第二个 字节标记位码。

19.数字化:将模拟量变成一系列二进制数据(或数字信息)。如计算机处理的信息,光盘里记录的信息等。数字技术将逐步取代模拟技术。 25.视频是由连续的图像帧组成。我国视频使用PAL制,每秒显示25帧。(NTSC国外,30帧)26.压缩可分为有损压缩和无损压缩,有损压缩有:JPG(静态图像的压缩格式)、MP3(音乐信息的压缩格式)MPEG-1(VCD压缩格式)、MPEG-2(DVD压缩格式);文件压缩是无损压缩,常用压缩软件有Winzip(扩展名是.zip)、Winrar(扩展名是.rar) 27.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简称“IT”;PC:个人计算机 28.信息技术: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信息进行采集、处理、传输、存储、 表达和使用的技术。包含①微电子技术、②通信技术、③计算机技术和④传感技术等方 面。 29.人类五次信息革命:①语言的形成?②文字的创造?③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应用?④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等的发明应用?⑤微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30.摩尔定律:每隔18个月左右,微处理器的集成度增加一倍。 31.虚拟现实(简称VR):是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生成的一种具有逼真的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效果的现实模拟环境,可以用人体自身的技能与它进行交互,在交互过程中将体验到“身临其境”的感觉,与人们在相应的实际现实中的“在场”感受相似或完全一致。 32.虚拟现实的应用:如波音777的整机和部件虚拟制造;建筑结构内外部漫游;外科医疗手术;飞行训练;空间遥控;哈佛望远镜的修复;立体多兵种虚拟协同作战演练等。 33.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大众媒体(如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 等)和因特网。 34.因特网(Internet)四个基本功能:远程登录、文件传输、电子邮件和 万维网浏览。 35.万维网:WorldWideWeb,世界范围的网,简写WWW或Web。 36.保存网页内容步骤:“文件”菜单/“另存为”/选择保存位置/输入“文 件名”及选择“类型”/保存。保存时选择“保存类型”不同,保存的内

高中政治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 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必须具备的条件:A、必须是劳动产品。B、必须用于交换。 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2、货币产生:偶然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 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原因: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作用: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货币的基本职能:流通手段,需现实的货币,价值尺度,只需观念上的货币。 3、金属货币与纸币

区别联系 货币货币是商品;货币有价值;货币有五种职能;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纸币是价值的符号,纸币由货币发展而来;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纸币纸币不是商品;纸币没有价值,有使用价值;纸币只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纸币的本质是价值符号;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所代表的价值)。 注: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含义物价总水平全面地持续地上涨。物价总水平全面地持续地下跌。 表现需求旺盛,物价上涨,纸币贬值,经济过热。需求不足,物价下跌,纸币升值,经济衰退。

本质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流通中的纸币量过多。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流通中的纸币量过少。 成因纸币发行过多;社会需求旺盛;成本上升等。纸币发行过少;社会需求不足等。 影响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但通货膨胀使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居民的购买力和生活水平下降,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短期内适度的通货紧缩使得纸币升值,物价上涨,居民的购买力增强,给居民带来实惠。但从长远看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 措施紧缩型财政政策(增加税收、减发国债、减少财政支出); 紧缩型货币政策(提高存贷款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减少货币发行量)。扩张型财政政策(减少税收、增发国债、增加财政支出); 扩张型货币政策(降低存贷款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增加货币发行量)。 5、结算有哪两种方式?结算中常用的信用工具及优点是什么? 结算方式:现金结算;转帐结算。

高考化学专题训练化学综合实验题A

题型特训11第8题化学综合实验题A 1.(2019辽宁抚顺一模)氮化钙(Ca3N2)是一种重要的化学试剂,通常条件下为棕色易水解的固体。某小组在实验室制备氮化钙并测定其纯度,设计如下实验(夹持装置略去)。 Ⅰ.氮化钙的制备 (1)按气流由左到右的方向,下列装置合理的连接顺序为(填仪器接口字母,装置不能重复使用)。 (2)C装置的硬质玻璃管中的现象 为。 (3)用离子方程式和必要的文字说明装置A的作 用。 (4)若用下图装置F替代上述流程中的A装置,请补充以下实验步骤: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后,装入药品。 ②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先点燃装置处酒精灯,再点燃装置 处酒精灯,反应一段时间。 ③先熄灭装置处酒精灯,再熄灭装置处酒精灯,最后关闭分液漏斗活塞。 (5)请用化学方法确定氮化钙中含有未反应的钙,写出实验操作及现象。 Ⅱ.测定氮化钙的纯度

①称取3.9 g反应后的固体,加入足量的水,将生成的气体全部蒸出并通入100.00 mL 1.00 mol·L-1盐酸中,充分反应后,将所得溶液稀释到200.00 mL。 ②取20.00 mL稀释后的溶液,用0.2 mol·L-1 NaOH标准溶液滴定过量的盐酸,到终点时消耗标准溶液 25.00 mL。 (6)所得固体中氮化钙的质量分数为。 2.(2019陕西咸阳三模)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验证反应“Fe+2Ag+Fe2++2Ag”的实验中检测到Fe3+。发现和探究过程如下:向硝酸酸化的0.05 mol·L-1硝酸银溶液(pH≈2)中加入过量铁粉,搅拌后静置,烧杯底部有黑色固体,溶液呈黄色。 (1)检验产物: ①检验上层清液中所含离子的种类,取上层清液,滴加,产生蓝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Fe2+。 ②经检验黑色固体为Ag,检验方法是取出少量黑色固体洗涤后,加入适量稀硝酸使固体溶解,再滴加(填试剂),产生(填现象)。 (2)针对“溶液呈黄色”,甲认为溶液中有Fe3+,乙认为铁粉过量时不可能有Fe3+,乙依据的原理是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针对这两种观点继续实验,取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证实了甲的猜测。同时发现有白色沉淀产生,且溶液颜色深浅、沉淀量多少与取样时间有关,对比实验记录如下: (查阅资料可知,Ag+与SCN-生成白色沉淀AgSCN) (3)实验中溶液变为红色的离子方程式为,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存在(填离子符号)。 (4)对产生Fe3+的原因做如下假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