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态分析11111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康复医学-步态分析医学课件

康复医学-步态分析医学课件

儿童生长发育中的步态分析
儿童脑瘫
儿童脑瘫患者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剪刀样步态等。
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儿表现为双下肢不等长、跛行等。
05
步态分析的未来发展
步态分析和其他康复技术的结合
步态分析与物理治疗技术的结合
01
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步态分析将更加注重与物理治疗技术的
步态周期与步态阶段
步态周期
指行走过程中一个完整的步行周期,通常被分为支撑相和摆 动相两个阶段。
步态阶段
包括首次触地、承重期、后蹬期、支撑中期、支撑末期、摆 动前期、摆动中期和摆动末期。
步态基本要素
步长
指一次步行周期中左右脚着地两点 之间的距离。
步宽
指行走时两足间的横向距离。
步频
指单位时间内行走的步数。
步态分析可以提供关于个体行走能力、行走姿态、行走速度 、步数等信息,帮助医生、康复治疗师等评估患者的行走功 能。
步态分析的发展历程
步态分析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随着医学技术和计算机技 术的发展,步态分析技术也不断发展和完善。
现代步态分析技术运用计算机视觉、生物力学等手段,能 够实现大批量、快速、准确的数据采集和分析。
02
步态分析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行走功能和障碍程度,进而
制定出更加科学和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
步态分析还可以用于评估康复治疗效果,以及监测患者康复进
03
展情况,为医生提供客观和准确的依据。
未来步态分析与康复医学的发展趋势
01
未来步态分析将不断深入研究,拓展其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范围,包括在脑瘫 、截瘫、骨关节炎等疾病中的应用。
康复医学 - 步态分析医学 课件

步态分析 ppt课件

步态分析  ppt课件
屈曲受限 下肢内旋位 下肢外旋位 下肢内收位 下肢外展位
髋膝的屈曲挛缩,屈髋肌过紧张
髋屈曲受限,髋屈肌减弱 臀大肌减弱,内旋肌减弱,外旋肌痉挛,对侧骨盆过 度前旋 对侧骨盆过多后旋 髋屈肌内收肌痉挛 臀中肌挛缩、无力 髋屈肌减弱的代偿 短缩下肢的代偿 代偿屈膝、踝背屈功能的减弱 代偿下肢伸肌痉挛 对垂足的代偿
ppt课件
7
支撑中期 (mid stance):为人体下肢承受最大的 负重,足完全接触地面,膝、髋关节均过渡到 伸展位,骨盆处于中间位。
ppt课件
8
足跟离地 (heel off):是为过渡到摆动期做准备。足跟离地,
膝、髓关节继续保持伸展,骨盆向后旋转。从支撑中期到 足趾离地,足部完全负重到身体重心前移,足背屈、足跟 内翻,距舟、跟骰关节活动轴不平行,足部活动度受限, 稳定性增加,足弓得到加强,跖腱膜因跖趾关节过伸而被 拉紧,足部形成坚强杠杆,小腿外旋。同时小腿后侧肌肉 收紧,足跟迅速离地,此后由于胫骨后肌、跟腱、腓骨长 短肌、趾屈肌的共同作用,足跖屈、内翻,体重负荷分布 于跖骨上并朝前推移,背伸肌也起作用,足离开地面
ppt课件
踢出期
无踢出,从足跟外侧部 向前掌部移动体重不充 分 足趾拖地、背屈不充分
摆动期
过度足内翻
20
谢谢
ppt课件
21
ppt课件பைடு நூலகம்
摆动期
划圈 上提骨盆 过度屈曲
18
膝关节
步行周期 异常模式 足底着地 膝反张 原因 股四头肌肌力减弱或痉挛 比目鱼肌肌力减弱 对尖足的代偿
支撑中期 膝反张 同上 摆动期 膝过度屈曲 对尖足代偿 屈曲反射 膝屈曲受限 膝痛、膝活动度减少、伸肌痉挛、髋环 转
ppt课件

步态分析ppt演示课件

步态分析ppt演示课件

揭示肌肉的电生理活动与步态的关系。
.
14
sEMG(表面肌电图)
.
15
.
16
髋关节(hip)
• 髋伸肌:臀大肌、腘绳肌
• 髋屈肌:髂肌、腰大肌(髂腰肌)
• 髋外展肌:臀中、小肌、梨状肌、
• 髋内收肌群:耻骨肌、长/短收肌、大收肌
• 髋内旋肌:阔筋膜、臀小肌、臀中肌前部
• 髋外旋肌:臀中肌、臀大肌后部,梨状肌、 闭孔内肌
. 45
.
46
当摆动腿向前迈步时, 骨盆向前及向对侧发生 一定的旋转,正常约5°
.
12
正常步行周期中骨盆和下肢各关节 角度的变化
关节运动角度
步行周期 骨盆 首次着地 承重反应 站立中期 足跟离地 足趾离地 5°旋前 5°旋前 中立位 5 °旋后 5 °旋后 髋关节 30 °屈曲 30 °屈曲 30 °屈曲 ~0 ° 0 °~10 °过度伸展 10 °过度伸展~0 ° 膝关节 0° 0 °~15 °屈曲 15 °~5 °屈曲 5 °屈曲 5 °~35 °屈曲 踝关节 0° 0 °~15 ° 15 °跖屈~10 °背屈 10 °背屈~0 ° 0 °~20 °跖屈
. 27
观察法
• 一般采用自然步态,即最省力的步行姿态。观察包括前 面观、侧面观和后面观。需要注意全身姿势,包括步行 节律、稳定性、流畅性、对称性、重心偏移、手臂摆动 、诸关节姿态与角度、患者神态与表情、辅助装置(矫形 器、助行器)的作用等。 • 在自然步态观察的基础上,可以要求患者加快步速减少 足接触面(踮足或足跟步行)或步宽(两足沿中线步行 ),以凸现异常;也可以通过增大接触面或给予支撑( 足矫形垫或矫形器),以改善异常,从而协助评估。
• 股直肌、缝匠肌也参与屈髋活动

步态分析ppt课件

步态分析ppt课件

步态周期
首次着地 (足跟着地)
承重反应 (足放平)
站立中期
站立末期 (足跟离地)
迈步前期 (足趾离地)
迈步初期 (加速期)
迈步中期
迈步末期 (减速期)关节Fra bibliotek动角度骨盆
髋关节
5°旋前
30°屈曲
50°旋前
30°屈曲
中立位 5°旋后
30°屈曲~00 0°~10°过伸
5°旋后
10°过伸~0°
5°旋后
0°~20°屈曲
精选课件
23
10、帕金森
(Parkinson) 步态: Parkinson)病 或其它基底 节病变时, 步幅短而急 促,有阵发 性加速,不 能随意立停 或转向,又 称为前冲步 态或慌张步 态。
精选课件
24
11、截瘫步态
精选课件
25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步态分析
精选课件
1
一、定义
步行牵涉全身众多关节和肌群的一种协调、 对称、均匀、稳定的周期性运动。因此,步态分 析是康复评价中重要的一环,用在诊断与评估神 经骨骼肌肉系统疾病上有其优点与必要性。而藉 由步态分析技术发展的治疗方法、辅具、假体等 则可回馈到治疗与矫正异常步态之上,以协助病 人恢复正常行动功能。
股四头肌向 心性收缩以 稳定膝关节 伸展位,为 足跟着地作 准备
腓肠肌、比目 鱼肌腓骨短肌、 足拇长屈肌收 缩引起踝关节 屈曲 背屈肌收缩使 踝关节呈中立 位,防止足趾 拖地
背屈
精选课件
14
(四)常见的异常步态
1、疼痛步态 如果患肢负 重时产生疼痛,患者常试 图缩短患肢支撑期,以减 轻疼痛,表现为对侧下肢 摆动加速.步长缩短,致 使左、右不对称,故又称 为短促步。腰部有疼痛时, 患者常小步慢行,以减少 震动。腰椎间盘突出症病 人为了减轻神经跟疼痛而 有脊柱侧弯,从而导致躯 体倾斜,患侧支撑期时足 跟轻轻触地。

步态分析 ppt课件

步态分析  ppt课件
(4)足角 指贯穿整个足底的中心线与前进方向所形成的夹角。
ppt课件
8
LOREM IPSUM DOLOR
(5)步频 单位时间内行走的步数称为步频,成人约110~120步/分,快步可到140步分。
(6)步行速度 单位时间内行走的距离称为步行速度。
ppt课件
9
(二)步行周期
指人在行走时,从一侧足跟着地起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为止所用的时间称为 ------步行周 期。
必要的依据 评定康复治疗的效果
ppt课件
3
一、基础知识
(一)自然步态 1、步行的基本功能: 从某一地方安全、有效地移动到另一地方。 2、自然步态的要点:
合理的步长、步宽、步频。 上身姿势稳定。 最佳能量消耗或最省力的步行态。
ppt课件
4
3、生物力学因素:
具备控制肢体向前运动的肌力; 支撑相有合理的肌力及髋、膝、踝角度 摆动相有足够的推动力、合理的足接触地面的姿势控制。
触时称“双支撑期”
ppt课件
12
2、分期
1、站立相 包括:首次着地
承重反应 站立中期 站立末期 迈步前期
2、迈步相 包括:迈步初期
迈步中期 迈步末期
ppt课件
13
ppt课件
14
1、站立相包括
首次着地 足跟或足底的其它部位接触地面的瞬间,站立相的起始点。 承重反应 一侧足跟着地后到对侧下肢离地时。 站立中期 从对侧下肢离地到躯干位于该侧(支撑)腿正上方时。 站立末期 从站立中期到对侧下肢足跟着地时。 迈步前期 从对侧下肢足跟着地到支撑腿离地之前。
ppt课件
5
4、常用的术语
正常步行必须完成三个过程:支持体重,单腿支撑,摆动腿迈步。 步态分析中常用的基本参数包括步长、步幅、步频、步速、步行周期、步行时相,

步态分析精品PPT课件

步态分析精品PPT课件
2.臀大肌: 收缩活动始于摆动相末期,并于支撑相中期达到高 峰。在摆动相后期臀大肌收缩,约在步行周期的85%.
3.髂腰肌: 髋关节于足跟离地至足趾离地期间伸展角度达到 峰值(10°~15°)。
4.股四头肌: 股四头肌收缩活动始于摆动相末期,至支撑相 负重期达最大值。
5.缝匠肌: 在支撑相末期和摆动相初期,作用为屈膝、屈髋, 在摆动相末期和支撑相初期,使膝关节旋内。
屈 30°~0°
完全伸直
屈 15°
屈 15°~0°
中间位
跖屈 15°
背屈 10°
支撑末期 向后 4°~5°
过伸 10° 完全伸直 中间位
支撑腿足趾离地的瞬间,标志着站立相结束和迈步 相开始。
骨盆 :5°后旋
髋关节:0°- 10°过伸展
膝关节:0°
踝关节:10°背屈-0°
趾关节:0°- 10°过伸展
是利用力学原理和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知 识对人类行走状态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研究 方法,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步态(gait)是指人体步行时的姿势 步行(walking) 跑(running)
在临床工作中对患有神经系统或骨骼肌肉 系统疾病而可能影响步行能力的患者需要进 行步态分析,以评价患者是否存在异常步态 以及异常步态的性质和程度,为分析异常步 态的原因和矫正异常步态、制定康复方案提 供必要依据,并评定步态矫治的效果。
稳定性 周期性 方向性 协调性 个体差异性
支持体重
单腿支撑
摆动腿迈步
步长: 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到紧接着的对侧足跟着 地所行进的距离 跨步长
步宽:在行走中左右两足间的距离,通常以足跟 中心为测量参考点
步频: 行走中每分钟迈出的步数
步速: 行走时单位时间内在行进的方向上整 体移动的直线距离

【步态分析】(共19张PPT)优秀

【步态分析】(共19张PPT)优秀

足跟着地
承重反应 从足跟着地起到对侧足尖离地止。
足平放
站立中期 从对侧足尖离地开始到同侧足跟离地止。
站立中期
站立末期 从足跟抬起到同侧髋屈曲中立位止。
踵离地
迈步前期 从髋开始屈曲起,到同侧足尖离地止。(足尖离地瞬间) 趾离地
迈步初期 从足尖离地起到同侧足到达身体中线止。
加速期
迈步中期 从足到达身体中线起到胫骨垂直地面止。
第十四页,共19页。
摆动早期
❖ 指足离开地面早期的活动,主要作用是足廓 清地面和加速肢体向前摆动,从足尖离地起 到同侧足到达身体中线止(即膝关节屈曲达 最大角度)。参与的肌肉主要为髂腰肌、股 直肌、缝匠肌、阔筋膜张肌、腘绳肌、胫前 肌。
摆动相末期 步频❖(cadence)指平均步数(步/min)。
0°~跖屈15°~0° 正常步态:是通过骨盆、髋、膝、踝和足趾的一系列活动完成的,而躯干则基本保持在两足之间的支撑面上。 从足跟抬起到同侧髋屈曲中立位止。 首次触地异常是造成支撑相异常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从髋开始屈曲起,到同侧足尖离地止。 从足跟着地起到对侧足尖离地止。 跖屈20°~跖屈10°
❖ 一个步行周期可分为支撑相和摆动相。
❖ 支撑期(stance phase) :指下肢接触地面和承受重力的时间,占步行周期的
60%。
❖ 摆动期(swing phase):指足离开地面向前迈步到再次落地之间的时间,占步行周
期的40%。
第五页,共19页。
RLA分期
步态分析内容
传统分期
初始接触 指足跟接触地面的瞬间。
步行概述
❖ 步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人类与其它动物区别的关键 特征之一。
❖ 步态: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因此,它具有个体特 性。步态是人类步行的行为特征。

步态分析(精品课件)

步态分析(精品课件)
❖ 发生在步行周期的0-10% ❖ 此阶段为第一个双支撑期。
16
精品 PPT 可修改
阶段2负荷反应期Loading Response
❖ 指足跟着地后至足底与地面全面 接触瞬间的一段时间(足放平), 即一侧足跟着地后至对侧下肢足 趾离地,为双支撑期,是重心由 足跟转移至足底的过程。
❖ 膝关节于站立相达到其最大屈曲 角度标志着支撑腿有效地承受了 体重,故又称为承重期。
4
zh精en品gdPaPwTuf可uy修ua改n
行走生物力学与神经学和运动生理学的关系
❖ 行走及步态是CNS的终极目标在生物力学水 平上的体现
▪ 神经学水平(生物学信号的第一级水平的汇 聚):运动单位的许多兴奋性和抑制性信号 汇聚
▪ 肌肉水平(生物学信号的第二级水平汇聚) :肌肉力量的大小通过运动单位募集率的高 低而体现
步行周期
14
精品 PPT 可修改
支撑相早期(early stance)
❖ 指进入支撑相开始阶段的时间,包括首次触地和 承重反应,占步行周期的10%~12%
15
精品 PPT 可修改
阶段1:首次着地Initial Contact
❖ 步行周期和站立相的起始,指足 跟或足底的其他部位第一次与地 面接触的瞬间。
❖ 此时人体重心处于行走时的最低 点
❖ 发生在步行周期的10%-15%
17
精品 PPT 可修改
支撑相中期(mid stance)
❖ 指支撑相中间阶段的 时间。此时支撑足全 部着地,对侧足处于 摆动相,是唯一单足 支撑全部重力的时相 ,正常步速时发生在 步行周期的15%~40%。
❖ 此时重心位于支撑面 正上方
❖ 每个步行周期中包含两个双支撑期,第一个双支撑 期发生在步行周期的前10%, 相当于支撑足首次触 地及承重反应期,第二个双支撑期发生在步行周期 的50%-60%之间,相当于对侧足的减重反应和足离 地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下肢向前摆动的动作过程中,从膝关节最大屈 曲摆动到小腿与地面垂直的时期。
骨盆 :5°后旋 髋关节:0°- 20°屈曲 膝关节:35°- 60°屈曲 踝关节:20°- 10°跖屈
迈步相末期
从与地面垂直的小腿向前摆动到该侧足跟再次着 地之前。此时小腿减速向前摆动。
骨盆 :5°旋前 髋关节:30°屈曲 膝关节:30°屈曲 - 0° 踝关节:0°
骨盆 :中立位 髋关节:30°- 0° 膝关节:15°- 0° 踝关节:15°跖屈-10°背屈
足跟离地
站立相中期过后,支撑腿足跟离地 的瞬间。 骨盆 :5°后旋 髋关节:0°- 10°过伸展 膝关节:0° 踝关节:10°背屈-0° 趾关节:0°- 10°过伸展
部位 骨盆旋转 髋关节 膝关节 踝关节
双支撑相:在一个步行周期中,当一侧下 肢完成足跟抬起到足尖向下蹬踏离开地面的 时期内,另一侧下肢同时进行足跟着地和全 足底着地动作,所以产生了双足同时着地的 阶段。
单支撑相:通常指一侧下肢足跟着地到同 侧足尖离地的过程,一般占一个步行周期的 40%。
对侧足尖离地到对侧足跟离地的过程,即 对侧摆动相
支撑相下肢各关节的变化
支撑前期
支撑初期
支撑中期
向前 4°~5° 向前 4°~5°
中间位
屈 30°
屈 30°
屈 30°~0°
完全伸直
屈 15°
屈 15°~0°
中间位
跖屈 15°
背屈 10°
支撑末期 向后 4°~5°
过伸 10° 完全伸直 中间位
足趾离地
支撑腿足趾离地的瞬间,标志着站立相结束和迈步 相开始。
骨盆 :5°后旋 髋关节:0°- 10°过伸展 膝关节:0° 踝关节:10°背屈-0° 趾关节:0°- 10°过伸展
迈步相初期
从支撑腿离地到该腿膝关节达到最大屈曲时。
骨盆 :5°后旋 髋关节:10°过伸展-0° 膝关节:0°- 35° 踝关节:0°- 20°跖屈 (关键点:膝关节被动屈曲)
迈步相中期
稳定性 周期性 方向性 协调性 个体差异性
支持体重
单腿支撑
摆动腿迈步
步长: 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到紧接着的对侧足跟着 地所行进的距离 跨步长
步宽:在行走中左右两足间的距离,通常以足跟 中心为测量参考点
步频: 行走中每分钟迈出的步数
步速: 行走时单位时间内在行进的方向上整 体移动的直线距离
步幅: 行走时,由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 次着地所进行的距离
7.胫前肌: 足跟着地时,胫前肌离心性收缩以控制踝关节跖屈 度,防止在足放平时出现足前部拍击地面的情况。足趾离地 时,胫前肌收缩,再次控制或减少此时踝关节的跖屈度,保 证足趾在摆动相能够离开地面,使足离地动作顺利完成。
8.小腿三头肌: 主要与站立时小腿与足之间的稳定有关。在支 撑相,能固定踝关节和膝关节,以防止身体向前倾斜。
静态站立时,地面反应力等于体重。走 路时人的重心在不断地上下移动,双支撑相 时重心最低,相当于以双腿为边步长为底的 等腰三角形的高。而摆动相中期的重心最高, 相当于腿长(实际上还要加一个常量)。
足角:在行走中人体前进的方向与足的长轴所 形成的夹角
步行周期:在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 跟再次着地的过程
步行时相:一个步行周期可分为支撑相和摆 动相
1.支撑相 支撑相是指在步行中足与地面始 终有接触的阶段,支撑相包括单支撑相和双 支撑相。
单支撑相:通常指一侧下肢足跟着地到同 侧足尖离地的过程?????,一般占一个 步行周期的40%。
骨盆 : 5° 旋前 髋关节:30° 屈曲 膝关节:0° 踝关节:0°
足放平
整个足底着地的瞬间。即首次着地至支撑腿于站 立相过程中膝关节达到最大屈曲角度的时期。
骨盆 :5° 旋前 髋关节:30° 屈曲 膝关节:0°-15 °屈曲 踝关节:0°-15 °跖屈
站立中期
从对侧下肢离地到躯干位于支撑腿正上方。
摆动相是指在步行中始终与地无接触的阶 段,通常指从一侧下肢的足尖离地,到同侧 足跟着地的阶段,一般占一个步行周期的 40%。
步行周期
正常步态
摆动期
负重
单腿支撑
下肢向前摆动
首次触地 负重反应 支撑中期 支撑末期 摆动前期 摆动初期 摆动中期 摆动末期
首次着地
步行周期和站立相的起始点,指足跟或足底的其 它部位第一次接触地面的瞬间。
3.髂腰肌: 髋关节于足跟离地至足趾离地期间伸展角度达到 峰值(10°~15°)。
4.股四头肌: 股四头肌收缩活动始于摆动相末期,至支撑相 负重期达最大值。
5.缝匠肌: 在支撑相末期和摆动相初期,作用为屈膝、屈髋, 在摆动相末期和支撑相初期,使膝关节旋内。
6.腘绳肌: 主要收缩活动始于摆动相末期。
中间位
步行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下肢及驱赶的肌肉作用,在一个步行 周期中,肌肉活动具有保持平衡、吸收震荡、加速、减速和 推动肢体的功能。
1.竖脊肌: 在步行周期支撑相初期和末期,竖脊肌活动达到 高峰,以确保行走时躯干保持正直。
2.臀大肌: 收缩活动始于摆动相末期,并于支撑相中期达到高 峰。在摆动相后期臀大肌收缩,约在步行周期的85%.
人体在行走过程中承受着来自地面的地反应力 和力矩。地反应力分为垂直分力、前后分力和 侧向分力.
垂直分力支撑中期高足跟离地前低对侧足跟着 地之前高
前后分力地面后前后 侧向分力 垂直分力反映行走过程中支撑下肢的负重和离
地能力,前后分力反映支撑腿的驱动与制动能 力,侧向分力则反映侧方负重能力与稳定性。
部位 骨盆旋转 髋关节 膝关节 踝关节
摆动相下肢各关节的变化
摆动前期 向后 4°~5° 伸1中0°间-位0
屈 35° 跖屈 20°
摆动初期 向后 4°~5°
屈 20° 屈 60° 跖屈 10°
摆动中期 中间位 屈 20°~30° 屈 60°~30° 中间位
摆动末期 向前 4°~5°
屈 30° 屈 30°~0°
是利用力学原理和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知 识对人类行走状态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研究 方法,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步态(gait)是指人体步行时的姿势 步行(walking) 跑(running)
在临床工作中对患有神经系统或骨骼肌肉 系统疾病而可能影响步行能力的患者需要进 行步态分析,以评价患者是否存在异常步态 以及异常步态的性质和程度,为分析异常步 态的原因和矫正异常步态、制定康复方案提 供必要依据,并评定步态矫治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