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都市圈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把脉南京都市圈

把脉南京都市圈

成 各 种 要 素 的 合理 分 配



政 府对都市

,
全部靠市场来进行资源配置与流
,
圈 形成 的 主 导 只 会造 成 更 多的 矛 盾与 缺
,
动 的方式
目前 的 条 件 下 并 不 具 备
,


德 阳 的 发 展 思 路 在 都 市 圈 热 中很 有 代 表性 越 来 越 多 的城 市 正 在 鼓 噪
,
存 在一 些其 它 方 面 的 因 素 有观点认为
值 得 推敲
使 得各 个城 市 与 核 心 在 规 划
制订 和 买 施方 面 更加 容 易 协调
想 在经 济上 有很 大的 发展
就 必 须 先接
极 京
,
镇 江 的 态 度 之 所 以不 积 是 怕 句 容 有 一 天 会 弃镇 江 而 奔 南

其实
,
的 采访 因 为 这 个问题 在规 划层 面 就 开 始 敏感 起来 譬 如 对产 业 布局 进 行规 划
的 时候 矛 盾 凸现 周边城 市会发 出这 样 的疑 问 为 什 么 这样 的产 业放 在南 京
,
,
,
发展
,
而 不是 自己 的城 市,

都 市 圈 的形 成 础设施
了要 求
,
在空 间 组 织 基 生 态 建 设 和 环境 保 护上 提 出
对于这个问题 邹 军 给记 者讲 述 了 日 本 东京都 都 市 东 京都都 市 圈 曾 由中央 次 出面来 进行规 划 但 是都 没 有
, 。
参与整个南京都
江苏省建设厅
,
市圈规划编制的邹军 规划处副处长王学锋
% ’ 市 , 吕 圈

南京人居环境城市更新案例

南京人居环境城市更新案例

南京人居环境城市更新案例南京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南京的居住环境逐渐面临各种挑战。

为了改善南京的居住环境,南京市政府积极推进城市更新工作,通过改造老旧社区、提升居住品质、改善交通配套设施等措施,致力于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

以下是南京人居环境城市更新的十个案例:1. 仙林新城:位于南京东郊的仙林新城是南京市政府重点打造的现代化城市。

通过规划建设高品质住宅区、商业中心、科技园区等,仙林新城成功吸引了大量人才和企业,提升了南京的整体居住环境。

2. 石头城小区改造:位于南京市鼓楼区的石头城小区是南京市政府重点改造的老旧小区之一。

通过拆除老旧房屋,建设新型住宅楼和配套设施,石头城小区焕发出新的生机,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

3. 鼓楼区历史文化保护区:南京市鼓楼区历史文化保护区是南京市政府重点保护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

通过修缮古建筑、恢复传统文化活动等措施,鼓楼区历史文化保护区保留了南京的历史记忆,为居民提供了更好的文化环境。

4. 江东新城:位于南京市江东新区的江东新城是南京市政府打造的现代化城市。

通过建设高品质住宅、商业中心、公园绿地等,江东新城吸引了大量人才和企业,提升了江东地区的居住环境。

5. 雨花台区生态城:南京市雨花台区生态城是南京市政府推动的生态城市建设项目。

通过规划建设生态公园、绿道系统等,雨花台区生态城提供了更多的绿色空间,改善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6. 高淳区农村改造项目:南京市高淳区农村改造项目是南京市政府推动的农村发展项目。

通过改造农村住房、提升基础设施等,高淳区改善了农民的居住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7. 江北新区城市更新:南京市江北新区是南京市政府推动的城市更新项目之一。

通过规划建设高品质住宅、商业中心、科技园区等,江北新区吸引了大量人才和企业,提升了江北地区的居住环境。

8. 栖霞区科技城:南京市栖霞区科技城是南京市政府重点打造的科技创新区。

南京都市圈城市用地扩展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南京都市圈城市用地扩展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南京都市圈城市用地扩展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熊圆圆;李禕【期刊名称】《湖北农业科学》【年(卷),期】2024(63)2【摘要】以南京都市圈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20年5期遥感影像提取的土地利用数据,从扩张强度及扩张强度差异指数、聚类分析、景观格局指数及多元回归模型对南京都市圈城市群城市用地扩张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表明,基于扩张强度指数分析,2000—2020年南京都市圈城市用地面积持续增加,扩张强度呈“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2015—2020年城市用地扩张强度最高。

基于城市用地扩张强度差异指数分析,南京都市圈高速扩张区域集中在都市圈边缘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北与西南方向,城市用地扩张布局向均衡化发展。

基于聚类分析模型分析发现,南京都市圈城镇用地扩张2000—2010年呈随机分布,2010—2015年城镇用地扩张呈高值聚集,2015—2020年用地扩张呈随机分布。

基于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发现,南京都市圈城市用地扩张集聚度逐渐提高,斑块分布愈发集中化,斑块形状在不断整合扩张中趋向复杂化,城市用地斑块内交通连接度不断提高,南京都市圈城市用地扩张向协同化发展。

基于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人口增长、城市经济发展和交通建设等因素为推动城市用地扩张的主要因素。

【总页数】10页(P101-110)【作者】熊圆圆;李禕【作者单位】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3.2【相关文献】1.徐州城市用地扩展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1949-2007年)2.住房价格与城市发展质量耦合协调度分析——以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徐州都市圈为例3.时空视角下都市圈创新活动分布特征与对策——基于南京都市圈的实证分析4.南京都市圈城市用地扩展特征分析5.南京都市圈居民非通勤出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都市圈经济形成中的政府定位_以南京都市圈为例_刘志甫

都市圈经济形成中的政府定位_以南京都市圈为例_刘志甫

一、南京都市圈的形成所谓南京都市圈通常的界定就是以南京为中心,以一小时的路程,相当于100公里为界线的一个区域,也称为“南京一小时都市圈”。

该区域总面积约4.4万平方公里。

南京在长三角都市圈中,由于地理位置距离上海较远,受上海经济辐射微弱,南京的发展与苏锡常相比,更多的依托自身及其周边腹地。

南京的地位目前也受到很大的挑战,在以上海为中心的大的长三角都市圈中,南京和杭州并列为副中心,但从经济的发展状况看,南京却落后杭州很多。

同时同作为长江流域的城市,南京与上海,重庆,武汉比较,在国家经济格局中地位稍逊。

而在省内南京的经济也不如距离上海较近受上海经济辐射大的苏州,无锡等地。

这就促使南京为了加快发展,从2001年起就进行很多调整。

首先调整自身城市布局,扩展发展空间。

如加快郊县城市化进程等。

同时也在谋求向外部扩展。

与此同时,地处南京周边的镇江,扬州,芜湖,马鞍山等地也亟待谋求机遇发展。

芜湖的建材、家电制造和汽车工业、马鞍山的钢铁工业、巢湖、滁洲的农业、镇江的化工、造纸工业、扬州的汽车、化工工业等,均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市场地位。

南京与上述城市间在产业结构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协同发展是有基础的。

因此构筑南京都市圈,就其本身而言能加强彼此之间合作,提升彼此的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对外来说,东面与苏锡常都市圈乃至上海相联系,西面挺进安徽,扩展南京发展的腹地空间,增强南京都市圈的对外竞争力,加强南京都市圈在国家经济格局中的地位都大有裨益。

同样,对于周边城市而言,在经济上向南京靠近,有助于更为充分地吸取南京的资金、科技、人才等要素来做大经济总量、促进结构调整,有利于充分利用南京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也有利于其企业与南京的大企业联合在一起从而增强竞争力。

因此南京都市圈应运而生。

可以说南京都市圈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二、南京都市圈的现状南京都市圈是目前国内最为成熟的都市圈之一,《南京都市圈规划》已于2003年获批准并开始实施,其最大的特点是拆开了行政区划这个“围墙”,跨过省界将安徽省的马鞍山市,芜湖市,滁州市纳入区域规划当中。

南京都市圈产业合作园高质量发展研究:模式、经验与建议

南京都市圈产业合作园高质量发展研究:模式、经验与建议

南京都市圈产业合作园高质量发展研究:模式、经验与建议作者:王先柱黄河来源:《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22年第01期[摘要]产业合作园作为跨区域合作的重要载体,其高质量发展对南京都市圈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以产业合作园为切口,探讨推进南京都市圈跨省域产业合作的有效举措。

首先,探究产业合作园成立基础、类型、动力以及效应;其次,分析南京都市圈内合作园发展现状,重点对宁马产业合作园发展情况加以剖析,并总结产业合作园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最后,基于都市圈内各城市的比较优势,提出南京周边地区合作园应该做好产业配套工作以更好实现地区分工等政策建议,以期推动都市圈内产业合作园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南京都市圈;产业合作园;高质量发展;比较优势[中图分类号]F129.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 1672-1071(2022)01-0090-07引言“十四五”开局之年,《南京市都市圈发展规划》成为国家批复的第一个都市圈规划,这标志着南京都市圈建设上升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入高质量发展的过渡阶段,重塑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对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江苏省会的南京,一方面,地理位置优越,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尤其在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上较周围地区具有明显的优势。

另一方面,南京土地成本与劳动力成本高昂,不利于制造业的大范围生产,且其城市型经济不利于农业发展,农副产品的自给率较低。

而南京周边城市的生产要素价格相对较低,生产技术相对落后,与南京的互补性较强。

这为都市圈内城市群展开协调配合奠定了重要基础。

产业合作是城市间形成合理分工体系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

地区间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无序竞争、存在行政壁垒等,制约着跨省产业合作进一步深入。

因此,在南京都市圈这一大的区域框架下,发挥苏皖各市政府的引领作用,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打破要素资源空间优化配置的地域行政壁垒,引导各地企业合理参与分工合作,是提升南京都市圈经济聚集度,培育更强劲地区增长极的基本策略。

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热点微专题3第3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热点微专题3第3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3)作为城市发展目标之一,武汉将打造国家级的综合物流枢纽中心, 从交通条件分析其区位优势条件。
【答案】武汉位于汉江与长江的交汇处,京广铁路与长江黄金水道 穿城而过,能够实现江海联运和水陆联运;武汉市位于中国内陆腹地, 是联结东西南北的交会点,是中部东西交通必经之地,也是中国南北交 通的枢纽。
(4)武汉正从传统“钢城”向“芯城”转型,说明这一产业结构调整 的合理性。
A.扩大企业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B.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加速城镇化发展 C.积极鼓励人口外迁,疏散城市职能 D.实施产业转型,发展第三产业 【答案】1.C 2.D
【解析】第1题,由三角坐标读取可知,甲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 主,乙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丙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区域产 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乙→甲→丙,C项正确。第2题,根据上题分析可 知,甲地区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应该积极实施产业转型,发展第 三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D项正确;扩大企业规模, 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A项错误;当地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并不 意味其资源密集,B项错误;鼓励人口外迁,疏散城市职能是特大型城 市缓解城市问题、促进城市发展的措施之一,当地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 为主,应该不是特大型城市,C项错误。
(4)试提出推进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主要措施。 【答案】完善交通运输网,加强城市间联系;做好资源整合和整体 规划;加强区域合作,发挥大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 促进城市功能互补,产业错位布局。
微专题 地区产业结构
[知识分析] 1.产业结构示意图的判读
图1 某市1978年和2010年产业 结构变化图
南京都市圈连南接北、承东启西,地理位置特殊,城市类型丰富, 是长三角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传导区域,在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 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南京都市圈基础产业实力雄厚、金融体系完整、 科教优势明显、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家重要的基础产业、制造业、旅游 业、金融业、科教和文化中心,历史上是吴楚文化的交汇地带、南北文 化的交融区域,同时也是近代文明兴起之地,集历史、近代、现代特色 文化于一身,融吴楚文脉、南北文化、中西文明于一体,具有兼容并蓄、 富有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多元文化特征。

南京、上海城市综合体案例

南京、上海城市综合体案例

02
03
按规模分类
大型城市综合体、中型城 市综合体、小型城市综合 体等。
按功能分类
商业综合体、办公综合体、 居住综合体、文化综合体 等。
按建筑形态分类
单体式城市综合体、群落 式城市综合体等。
02
南京城市综合体案例
南京新街口城市综合体
概述
南京新街口城市综合体位于南京市鼓楼区 ,是南京市的中心地带,集购物、餐饮、 娱乐、办公等功能于一体。
该项目的建设始于2015年 ,预计将于2020年完成。
总建筑面积达到40万平方 米,其中商业面积约18万 平方米,办公面积约10万 平方米,酒店面积约7万平 方米。
该项目以科技创新为主打 ,将引进众多科技企业和 创新型企业入驻,打造南 京的科技创新中心。
03
上海城市综合体案例
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上海虹桥商务区
总结词
新兴商务区,现代化建筑群
详细描述
上海虹桥商务区是近年来新兴的商务区之一, 以现代化建筑群和高端商务配套设施为特色。 该区域汇集了众多国内外企业和机构,成为 上海乃至全国的商务中心之一。同时,虹桥 商务区还注重生态环境建设,打造了优美的 绿色景观和公共空间。
上海虹桥商务区
总结词
交通枢纽,连接国内外
详细描述
上海虹桥商务区交通十分便利,附近有虹桥国际机场和高铁 站等交通枢纽,方便连接国内外。此外,该区域还拥有完善 的公共交通体系和道路交通网络,方便企业和机构员工出行 。
上海虹桥商务区
总结词
创新发展,产业升级
详细描述
上海虹桥商务区注重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 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 意产业等新兴产业。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和完 善配套设施,吸引了许多国内外优秀企业和 投资项目入驻。这种创新发展模式不仅推动 了区域经济的增长,也为上海市的整体发展

南京新街口地下商业街案例分析

南京新街口地下商业街案例分析

南京新街口地下商业街案例分析南京作为我国的“新一线城市”,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都,更是一座非常重要的商业城市。

位于南京市中心的新街口,商场林立、人流如织,因此还有着“中华第一商圈”的美誉,也是游客来到南京旅游必须要打卡的一个地方。

说到南京新街口的著名商场,大家应该都会马上想到营业额最高的“四大金刚”,那就是德基、新百、金鹰和中央商场等等。

可实际上,在南京新街口的核心地段,还有一家地下商场,相信很多南京人应该都不会感到陌生,那就是“时尚莱迪”。

“时尚莱迪”这家地下商场在南京新街口的地理位置可以说是得天独厚,就位于“四大金刚”中的新百和中央商场之间。

而“时尚莱迪”作为南京新街口唯一的地下商场,从2005年开业至今,也已经有些年头了,算是南京新街口最老牌的商场之一。

“时尚莱迪”商场共分为地下两层,总建筑面积两万多平方米,规模还是相当大的。

不过,相对于南京新街口其他大型商场而言,“时尚莱迪”就显得档次比较低了,里面基本上都是个人商铺,质量也参差不齐,让人感觉似乎不太像是在南京新街口了。

虽然很多游客都不知道南京新街口还有这么一家名叫“时尚莱迪”的地下商场,但大多数南京人应该还是相当熟悉的,据说以前“时尚莱迪”里的人气也是特别旺,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家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时尚莱迪”似乎就变得有些萧条了。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尚未利用自身优势去整合周边地区生产和消费资源。
8
▪ 城市化进程加速
❖城市化水平较高
• 城市化水平:80.23% (2012 年底)
• 城镇个数:440个左右 省内240个,省外200个
• 县城以上城市:30个 省内14个, 省外16个
• 城镇密度:10个/千km2 省内12个/千km2 ,省外8个/千 km2
最重要的市场之一
17
▪ 核心型都市圈
❖地处长三角西翼,
依托江苏省省会
18
▪ 文化型都市圈
❖吴楚文脉的交错,南北文化的融合 ❖历史文化的厚积,近代文明的兴起 ❖山水城林的交融,科教文化的基础
19
五、空间结构
1.总体结构
❖总体结构:一个核心、 两个圈层
❖发展重点:一带一轴三 通道
❖ 发展策略:强化核心、 提高沿江、带动纵深
4
相关政策
• 《南京都市圈区域规划》 • 《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 • 《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 •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专业转移示范区
规划》
• 南京都市圈规划实施有利于引导加工制 造环节,在沿江带和江北地区集聚布局, 推进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同城化。
5
二 、 南京都市圈的发展特点
▪ 人文基础相近
11
南京在商贸等方面对周边城市具有较强辐射力
• 2001年南京市批发零售贸易商品销售总额为1022亿元,
占都市圈的81%
• 南京商圈的辐射范围东至常州,北到淮安,西及合肥,
南抵芜湖,双休日南京市的主要商场外地消费者占总 客源的30%-50%。
12
• 南京已经具备作为都市圈文化中心的地位
——南京为江苏省省会,具有强大的文化辐射力。 ——逐步形成高标准的文体卫设施
❖ 1.相同的吴楚文化底蕴 ❖ 2.南北文化的交融 ❖ 3.“山水城林”的特色 ❖ 4.南京、镇江、扬州、马鞍山、芜湖历史上
联系紧密 ❖ 5.南京经济协作区的合作基础
6
▪ 工业化加速发展
❖ 制造业 • 基础工业雄厚:南京的电子、石化生产规模居全国第二
位,汽车居第三位,扬州的化纤、汽车,马鞍山的钢铁, 芜湖的建材,镇江的造纸在全国均具有一定地位,都市 圈的重工业产值比重超过工业产值的50%
都市圈案例分析 ——南京都市圈
李家华 张玉婷 武聪聪 魏燕荣
1
一、都市圈背景与发展基础
• “南京都市圈”是江苏省委、省政府近年来提 出着重建设的该省三大都市圈之一,且是第一 个跨省的都市圈,其范围锁定在南京周边10 0公里左右,由于驱车往来只需1个多小时, 故又被称为“南京一小时都市圈”。“南京都 市圈”不是行政区划意义上的城市概念,而是 一个被发达的交通网络紧密联系起来的城市群 落。其实质是以南京为中心形成一个经济区域 带,在这个区域带里,大家共同发展,共同做 强做大,即以一个城市为龙头来带动一大批城 市及周围农村发展 。
2
▪ 都市圈范围
❖省内: 南京、镇江、扬州 的全部以及淮安的南部。
❖省外: 马鞍山、芜湖、滁 州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部以及巢湖的部 分地区。
3
• “南京都市圈”源于国家计委一份关于 中国大都市圈的研究报告。这份报告提 出:南京可以联合安徽几个城市和扬州、 镇江、共同构造一个长江中下游大都市 圈。报告认为,以南京为中心的都市圈 地区具有相对完整的大工业体系,这里 距上海有一定距离,又与安徽的经济往 来密切,从人口、地理位置和经济总量 等方面都具备形成大都市的条件。
• 2)产业布局、物流中心建设和旅游一体化发展 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协作
• 3)各城市在高校、科研机构、人才和科技资源 等方面有较强的互补性
14
❖ 南京为核心、沿江为主导的“放射圈层状”结构初具雏 形
• 1)以南京为核心的放射 状高等级公路格局初步形成 • 2)圈层状城镇分布已具 雏形(核心圈层、紧密圈层) • 3)沿江城市带发展迅速
亿元
120 101.64
100
80
60
40
20
10.08 10.6 8.76 8.63 3.1 2.67
0
南京 镇江 扬州 马鞍山 芜湖 滁州 巢湖
10
三、与周边的联系
• 与都市圈周边地区的合作:
• 都市圈区域交通的互联互通,将有效减 小产业发展环境落差,有效推动各地优 势资源互补利用,在都市圈内形成分工 有序、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9
❖核心城市地位突出
• 南京的GDP占都市圈39%,财政收入占53%,实际利
用外资占64%,进出口总额占75%。
南京都市圈中心城市市区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1200
982
1000
800
600
400 200
233 165 132 110
57
58
0 南 京 扬 州 镇 江 芜 湖 马鞍山 滁 州 巢 湖
南京都市圈中心城市市区地方财政收入
• 新兴服务业兴起:南京第三产业在总体发展上具有较明
显的集聚优势(占都市圈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5.3% ), 主要体现在商贸、文化教育、金融保险等方面。
• 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2000年,南京有会展公司20
多家,且规模小,而同期深圳有300多家。
• 传统服务业的区域扩展较为保守:以商贸业为例,核心
15
四、功能定位
长江流域与东部沿海交汇地带的枢 纽型都市圈、 江苏省核心型都市圈、兼 容并蓄、开放多元的文化型都市圈
16
▪ 枢纽型都市圈
❖战略性区位:地处中国沿
长江与沿海的交汇地带, 东部与中部经济发展的转 换地带,南北经济发展的 交融区域
❖交通枢纽型区域:国道干
线、过江通道密集
❖生产、销售集散基地国内
20
▪ 一个核心:南京都市发展区
• 主导产业发展集群化:沿江的石化、机电、建材具有集
群化发展趋势
•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南京综合科技实力雄厚,
但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比重较低
• 以国有经济为主 :工业国有控股比例超过50%
7
❖ 服务业
• 总体发展水平较高 :200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1202亿元,
占GDP的40.64%(苏锡常38.72%)
类别
南京
扬州 镇江
最大图书馆建筑面 积(m2)
每百人公共图书馆 藏书量(册)
最大体育中心 (座位数)
三级医院(个)
普通高校在校学生 (万人)
85000
317
60000 (在建 )
19 27.8
3430 16000
165
107
20000 10000
2
2
3.41
3.7
13
❖ 城市间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
• 1)长江港口、铁路、金融等方面已经建立了各 种区域性管理机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