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论文

合集下载

现当代文学论文参考范例

现当代文学论文参考范例

现当代文学论文参考范例中国现当代文学主要运用现代的文学语言和形式来表达中国现当代的思想感情的文学。

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古典文学在之前造成的的文学封闭和隔绝的现象,能够将文学在内容和表达感情方面与中国当代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现当代文学论文参考范例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现当代文学论文参考范例篇1浅谈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英译目前,我国具有很多出色的当代作家,怎样才能将我国优秀的现当代作品向外译介,使我国的作家走出国门,使我国的文学能够在世界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这将是我国进行国际文化交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英译的不足之处第一,英译作品的国外影响力比较小。

长期以来,我国很多翻译家、作家总会翻译大量的外国文学著作,,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拿来主义,但是在这期间,我国翻译家将本国的优秀文学作品进行翻译并将其推出过门的却少之又少,和国外译作相比,不管是从量上还是质上,我国文学作品的影响力都是不高的。

对我们来说,很多外国作品、外国作家都是非常熟悉的,但是很多外国读者对中国很多著名的文学作家了解的却不多。

第二,译文的翻译质量良莠不齐。

一般而言,很多名著都是在名译的作用下产生的。

经过著名翻译家叶君健、朱生豪等对罗曼罗兰、安徒生、莎士比亚等西方作家作品的翻译,我国读者对这些西方作家都是非常熟悉的。

但是,我国很多的中译英翻译者们,因为本身的英语基础比较差,导致翻译水平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

由于翻译问题的影响,大大降低了我国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如果我国对我国优秀作品的翻译不到位,就会出现很多不良后果,轻则使外国读者在理解上出现偏差,使文学作品远远偏离文学译介的标准,重则损害国家民族的文化形象。

对于汉学家来说,因为他们并不是非常熟悉我国各种民俗风情,所以在译文中出现一些错误也是避免不了的。

在Recollections of West Hunan 中一共有11篇沈从文的作品,由于翻译作者对在二三十年代的湘西情况、湘西的方言并不是非常熟悉,导致在翻译过程中出现一些在理解上的错误。

现当代文学的论文

现当代文学的论文

现当代文学的论文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以不同形式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下文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现当代文学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浅谈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婚姻观中国传统社会婚姻制度是由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根源决定的。

包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夫一妻多妾和男尊女卑等具体表现。

传统社会,女性处于劣势地位。

在恋爱之前,被男性观赏,供男性取悦的角色;在涉及谈婚论嫁时,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甚至也没有离婚的自由,只有男性才能“出妻”;在家庭关系中,处于最低端的地位,要遵从三从四德的礼序。

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将妇女解放和婚姻变革提到了新的高度,妇女解放、恋爱自由、婚姻自由思想得以席卷全国。

在新时期的婚姻观里,家庭和个体是两个部分,家庭包括实体的财富、资产,个体包括个人的精神性,即无形的个人情感和现代人格。

三部小说都涉及家庭和个体的关系,二者之间的矛盾构成小说的主要矛盾,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找一种平衡,维持良好的家庭关系,就成为需要思考的问题。

1夫妻双方良好的交流是维持婚姻的重要条件《伤逝》中夫妻双方都是具有现代独立人格的,子君说“我是我自己的,你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置办家具时,她坚持要卖首饰出一份力。

她和涓生恋爱的时候,两个人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身世、缺点,无所不聊,是完全纯真热烈地相爱。

但结婚后,两个人温习的时间越来越少,生活被琐事占据,从两人连谈天的功夫都没有,子君将自己的全部精力用于家庭琐事,越来越颓唐,以至于不大开口。

子君和涓生都意识到了双方的变化,然而当二人想鼓起勇气改变时,对方都退缩了。

子君从爱情当中平等的关系中回归家庭,两个人的交流减少,无法抵御社会经济的压力,最后婚姻和爱情都走向悲剧。

小油鸡就像是两人爱情的写照,可爱诗意而养的油鸡,难逃经济压力,被吃掉。

阿随就像是一个预示,狗被抛弃了,兜兜转转又回来了,自由恋爱到婚姻的摸索道路还有很长很长。

现当代文学论文(5篇)

现当代文学论文(5篇)

现当代文学论文(5篇)现当代文学论文(5篇)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文第1篇一、以“文”为点,解读经典众多的“文”形成了特定的“史”,因此,以“文”为点进入文学史,是学好文学史的关键,也是让文学课堂富有生气的方法之一。

中国古代的教育与外国的文学教学始终都很重视文学作品的解读,古代文学中的“批注法”与“点评法”可以证明文本学习的重要性。

20世纪20至50年月在英美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新批判”派也强调文本的重要性,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独立的有机体。

文学的感性及其人文关怀都是在详细的作品中体现的,同学的文学修养及其力量的培育也是在对文本的分析解读中形成的。

因此,解读经典既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文学“史”的学问点,也是更好地实现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目标的保证。

不能为了学问的积累而忽视了同学发散思维力量的培育。

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首先是培育同学对文学作品的爱好。

目前,由于网络、影视等媒体的发达,纸质文本的阅读受到很大的冲击,同学阅读量不足和同学不爱读是如今文学课教学中的普遍现象。

因此,选择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是先选择同学爱读的还是选择文学“史”爱选的,是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

假如同学之爱与文学“史”之爱存在着很大的跨度,该怎么办?笔者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实行“过渡法”,也就是说在两者之间建一座可以走向彼此的桥。

先让同学列出自己喜爱的作家与读过的文学作品,以便对同学的观赏趣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在对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进行解读时,查找两者的相像点。

比如说“十七年文学”中的《林海雪原》,现在的90后高校生很难宁静地读完这部“红色经典”,也不情愿读。

但他们对“英雄传奇”类的网络小说和网络嬉戏很感爱好,因此,先从中国传统通俗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说岳全传》等谈起,谈报恩与报仇的观念,谈传统观念上英雄人物的形象,或是张飞、武松式的粗豪英雄,或是诸葛亮式的儒将。

逐步引出《林海雪原》中的“英雄形象”———少剑波,然后再分析这部作品,论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及影响。

现当代文学本科论文

现当代文学本科论文

现当代文学本科论文篇一:现当代文学教学价值论摘要:在重功利、轻人文的氛围下,现当代文学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通过现当代文学的学习能让学生掌握和运用现代汉语言文学,了解现当代文化,具有认识价值;能提高学生鉴赏评论现当代作家作品的能力,培养审美意识,提高美学修养,具有审美价值;在此基础上,培养现代大学生的现代人文精神,使当代大学生参与建构有利于中华民族发展的永久性精神。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价值人文精神精神建构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商潮的冲击,社会的转型,社会价值观念转化,文学遭遇冷落,社会对文学的热情减少了,文学开始走向边缘化。

这种大环境下,学生为了更好地就业,注重对技能的学习和对各种证书的追求,即便是中文系的学生,也把文学课的学习当成副业,鲜有学生读原著,讨论文学。

高校也相应的调整培养目标,,缩减文科教学课程、压缩文科教学课时。

更多注重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复合应用型人才,以此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于是作为中文系的主干课程现当代文学教学便处于尴尬的处境。

这种情况本科学校尚且如此,更不用说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院校了。

在这种尴尬的氛围下,文学教学者也产生困惑,文学的价值何在?如果说本科院校的文学教学尚且存在这样的困惑,那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高专院校,文学的价值何在?而作为中文专业的主干课程现当代文学又具有教学的哪些不可替代的价值呢?再让我们来反观现在大学的校园,在重功利、轻人文的氛围下,我们看到了校园中人文精神失落,人文意识淡泊,道德热情下降。

一些同学价值观念混乱,不懂得尊重人,理解人,也不懂得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

前段时间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和药家鑫杀人事件就是例子,让人警醒。

这是人文精神极度缺乏的恶证。

大学校园极需要有一种精神,高职高专院校也不例外。

文学课的教学目标看上去与社会实际需求有一定距离,其实是“无用之大用”,它使学生在文学的熏陶下不仅能提高文学修养和审美鉴赏能力还能使大学生们在文学领悟中具有较为深厚的人文知识,形成较为深刻的人文思想。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三篇)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三篇)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选篇)1.探讨白先勇小说的创伤叙事2. 探讨汪曾祺作品中的中华人文精神3. 浅析余华小说的先锋叙事及其转型探讨白先勇小说的创伤叙事一、白先勇的创伤经历(一)年幼多病:“被人摒弃,为世所遗”白先勇出生于贵族之家,父亲白崇禧是国民党高级将领,母亲马佩璋是官家大小姐。

贵族的血统和优裕的生活本该注定着他人生的一帆风顺、无忧无虑。

可是,年纪轻轻的白先勇却患上了肺病。

在那个谈痨色变的年代,白先勇被单独隔离在一幢小房子里,过上了与世隔绝的生活。

他孤零零地躺在床上养病,偷偷窥探外面的欢声笑语。

白先勇自己回忆这段生活时,感伤地写道:我在山坡的小屋里,悄悄掀起窗帘,窥见园中大千世界,一片繁华,自己的哥姊,堂表弟兄,也穿插其间,个个喜气洋洋。

一霎时,一阵被人摒弃,为世所遗的悲愤兜上心头,禁不住痛哭起来。

①繁华与孤寂的强烈反差,使得白先勇年幼的心中油然而生一种“被人摒弃,为世所遗”的悲愤感。

虽说这时他对人生和世界的认识仍停留在混沌的阶段,但这段生病的创伤经历便使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了雏形。

(二)历史动荡:历史沧桑感白先勇出生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爆发,持续八年的抗日战争,接着又是四年国共内战。

他的童年便是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里度过的。

白先勇随同母亲在广西老家,躲空袭、跑防空洞已经成为“家常便饭”。

湘桂大撤退和国共内战爆发后,白先勇举家迁移,辗转各地,先后在重庆、南京、上海、香港等地居住。

白先勇回忆时说:我重回“人间”之后,就碰到一连串的动乱,随着家人的迁徙,从上海到广州到香港再到台湾。

你知道,青少年每到一个新环境,总会产生适应的问题。

而且当时我在语言上也不适应,一下子是上海话,一下子是广东话,一下子是台湾话,令我更感觉无所适从,到处都自觉outofplace。

276动荡不安的时局和“逃亡”式的生活对白先勇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冲击和创伤,在被遗弃感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挥之不去的历史沧桑感和不安定感。

在大陆的时候,白崇禧得势,白氏家族力量雄厚。

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文

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文

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文中国现当代文学主要运用现代的文学语言和形式来表达中国现当代的思想感情的文学。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现当代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文一:我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趋势一、现当代文学研究目的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上世纪八十年代成为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以和平经济建设为中心时期,文学队伍主要是由两代作家构成。

一代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作家,他们大部分是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遭到不公的批判和打击,并在社会底层度过了一段苦难日子的,他们的创作里充满对现实政治生活的干预精神和对人性的赞美。

另一代是在““””中成长起来的作家,其中大多数人曾在“上山下乡”中感受了民间生活和民间文化的熏陶,因此他们在写作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从农村经验中汲取创作素材,由最初的知青题材到稍后的寻根文学,呈现出新的民间化创作趋向。

两代作家们胸中涌动着知识分子新生的对现实生活的热情与自信,他们在揭露社会弊病的同时,把希望寄托于批判的社会效果,在这种希望之中正滋生着已经消失了近三十年的知识分子的主体意识。

这使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充满了生机勃勃的创新精神和活跃气氛。

而今天的当代中国作家,一部分忙着追逐“诺贝尔”文学奖,期望以此来奠定自己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另一部分则忙于追逐市场。

由于读者的欣赏情趣和阅读趋向主导了市场,市场的需要又左右着作家的文学创作,导致现在的文学市场化、快餐化、娱乐化、庸俗化、视觉化倾向。

在现当代文学中,以两种文学思想表现最为突出。

1、精神溃败型:在这种精神溃败之中,有的作者干脆放弃信仰,放弃寻找精神出路的企图。

如余华就在《活者》中传达了“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是胜利”这样一种人生哲学。

正如余杰所说,只有肉体的“活着”而没有灵魂的求索。

2、性文学进入文坛:90年代末期,性文学卷土重来进入了中国文坛,在这些描写性的文学中声势最响的是贾平凹的《废都》和王小波的《黄金时代》。

它们都描写了男人在生存困境中表现出的依赖性和脆弱性。

现当代文学类论文

现当代文学类论文

现当代文学类论文现当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一个比较特殊的位置,它的基本特点是,运用现代的文学语言及表达形式,对现当代的中国思想情感进行描述展现。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现当代文学类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现当代文学类论文篇1现当代文学中的理性精神体现如果想对某段社会的现实情况加以了解,那从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就能找到蛛丝马迹,文学对于社会变革与社会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而对于现当代文学来说,因为和理性精神的不断融合而使文学作品在精神上得到了升华。

所谓理性精神其实也是各种各样的,这中间包括浓厚的人文精神,感性的理性精神以及科学的理论精神等等。

下文就对现当代文学中的理性精神体现进行讨论。

一、在现当代文学中的科学理性(1)关于科学性如果对现当代文学的内容和结构有所了解,就可以知道:现当代文学在主题和思路的创作中始终都贯穿着科学理性精神。

在现当代文学的形态构建中,科学理性思维对其因影响重大。

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有很大一部分曾经占重要地位的文学作品都对理性精神有所体现。

而在现在,让人高兴的是,这种理性精神已经渐渐地被现当代文学所接受,还发挥出了良好的作用。

对现当代文学进行改写,也是为社会发展带来好的思想引导。

(2)关于现实性因为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受到了理性精神的影响,所以我国当代文学开始逐渐向现实性发展。

在向现实主义过渡时,文学作品也在向自然主义逐步靠拢。

注重文字和生活的相结合是现当代文学的原则,所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体验,这种现实性的创作就为作者提出了新要求。

对于作者来说,就应该把真实生活描绘出来,在经营文字的过程中加入生活化的元素,用心来对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引导。

(3)关于进化性如果要问理性精神何时在现当代文学中开始快速发展的,那要追溯到五四运动之后,在自然科学的理性引导下,文学开始进行发展。

天演论的推广,让中国文化受到了现实自然科学理性的冲击。

在五四运动过后,中国文化发展之门就被一部进化论所打开,这对我国的文学创作也有所影响。

关于现当代文学的论文

关于现当代文学的论文

关于现当代文学的论文文学与人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现当代文学,由于与当下人们的生活联系紧密,更容易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现当代文学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现当代文学的论文范文一:当代文学海外译介理念一、意识形态对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影响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的传播主要是指改革开放以后,国内翻译界和海外汉学家翻译介绍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少部分作品,国外广泛接受的译本大部分出自于汉学家。

国外汉学界和中国文学不同步,他们的阅读和我们落后于我们的创作5年左右。

国外的汉学研究受意识形态影响,与中国政治、经济影响不断扩大和海外国家对中国的了解需求关系密切。

在美国,汉学研究被称为“地区研究”,美国的学术研究重视实用性,那些汉学家所从事的中国研究就是为现实服务、为美国利益服务。

例如开创美国现代中国学研究的费正清,其研究受到美国政府的支助,目的是为美国制定对华政策做参考。

当代中国文学是了解中国政治、思想、文化的材料,也是中国输出文化影响力的途径。

20年来,“左派”学术是美国学术界的主流,“白种人优越”和“欧洲中心论”成为“左派”学者攻击的对象,他们需要寻找欧洲中心之外的文化参照系,印度、非洲、中国就成了他们关注的对象,目前美国的中国文学研究不可避免地卷入了这个潮流之中。

美国激进的学者对本土的学术主流进行反省和批判的同时,中国文学似乎提供了某种可能和支持,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称为海外汉学家的一种需求。

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成为时代的主流,中外文化的交流遵循着一个规律:文化水平高的一方会影响文化水平低的一方,低的一方比较容易成为接受者。

中国目前国力充实、文化发达、科技发展迅猛,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提供了契机。

中国在海外建立了上百家的孔子学院,可以发展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

汉学家对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作用不可忽视,汉学是伴随着中西文化的相遇和碰撞诞生的,汉学家的观点必然受到当代思潮的影响。

中国学术界与国际汉学界加强沟通交流,有利于海外人士了解中国当前文化思潮,提升文化软实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女性的爱情观
在中国,自古就有男尊女卑的观点。

但有那么一小部分人不这么认为,她们认为男女是平等的,尤其是在爱情方面。

不少的文人都有作品阐释了男女平等的爱情。

舒婷就是其中的一个人。

舒婷是当代中国女诗人,她经历过下乡插队,当过工人。

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大盘福建省文联工作,走上了专业写作的道路。

她的诗集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等。

她与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人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并成为了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而《致橡树》也是朦胧诗的代表作之一。

在《致橡树》中,出现了不少的形象,它们也有着独特的代表意义。

首先,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

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

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

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

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笠、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其次,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

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

诗人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

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

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语的会意。

《致橡树》讲述的正是舒婷的爱情观。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夫贵妻荣”式的以人身依附为根基的两性关系,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只注重于相互给予的互爱原则,它完美地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性爱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

透过木棉和橡树这两个饱含作者主观感情的意象、舒婷所要否定的一种爱情观是依附:如冰雪花之于高枝,另一种爱情观是奉献:如险峰衬托威仪。

它们都以压抑或牺牲一方为爱的前提。

她所肯定的爱是双方平等的人格独立,形态可以迥异,但却必须“做为树的形象”站在一起。

只有在人格价值上的各自独立,才有在彼此平等基础上的互相扶持。

这样作者透过爱情外观表现出来的便是一个更加普遍深刻的人格主题,是潜藏在爱的表层下的更深沉的感情。

这是舒婷诗歌的一种普遍的观照方式。

她写爱情,表现的是人际关系的理想追求,她写友谊,激荡的是她对人性尊严的呼唤,她写自己的骄傲和寂寞,同时也是倾诉一代人对这落漠命运的不满和抗争……诗人在选择某一题材来抒写时,同时也在努力超越这一题材,力求使自己骚动不安的心灵尽可能广阔和多层次的体现。

《致橡树》很贴切的表达了舒婷的感情观。

她认为:女性在爱情中不应该只做依附、痴情、善良、奉献。

爱一个男子,不应该只是他的外表、物质、名誉、地位甚至才学等,更重要的是这个男子的精神内核,如追求、事业、理想、信念、人格等。

而这些,在传统女性的爱情视野中很少出现或没有。

作者顺前文而点出,这才是与以往不同的“伟大的爱情”,能坚贞不渝,从而卒章显志。

她颠覆了中国传统女性的爱情观。

但是,这样的爱情观,不是所有的人都认可的,就如诗中提到的“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这里却把红硕的花朵比喻成沉重的叹息,整首诗给人优美,积极明朗的感觉。

但这一处却使人心情有些低落,因为有很多人,尤其是男性,并不能理解这般美丽女子的心声。

她那份独立的、特殊的、深沉的爱不被理解,反被灌之以“争强”。

因此有了“沉重的叹息”。

作为现在的女性,我也认同舒婷的爱情观。

在爱情与人性面前,应该是人人平等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