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实与证伪
证伪与证实

证伪与证实证伪与证实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两种方法。
科学方法的核心在于通过实验证据来判断某个理论是否正确。
证伪是指通过反例或者实验结果来验证一个理论的错误性;证实则是通过实验证据来验证一个理论的正确性。
这两种方法的存在和运用,保证了科学研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证伪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它通过找到反例或者实验证据来否定一个理论的正确性。
证伪的思路是,一个理论的正确性无法完全验证,只能通过找到一个反例来证明它的错误性。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提出之初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而是经过一系列的实验证据的检验后才得到广泛接受。
其中一个重要的实验证据是1919年的日食观测实验,这个实验验证了相对论的关键观点,进一步验证了相对论的正确性。
证伪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筛选出错误的理论,从而推动科学的进步。
科学不是绝对的,所有的理论都有一定的假设和局限性。
通过证伪,我们能够找到错误的理论,并且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它们。
证伪也是科学与伪科学之间的重要区别。
伪科学常常避免或者拒绝验证,而科学则鼓励证伪和自我修正。
与证伪相对的是证实。
证实是指通过实验证据来验证一个理论的正确性。
一般来说,证实要比证伪更具有挑战性,因为一个真理可以通过许多实验证据来验证,但只需要一个反例就可以证伪。
证实仍然是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不断的实验证据的积累,我们可以逐步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
证实的过程常常包括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等步骤。
实验要求遵循科学的原则和方法,确保实验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是验证一个理论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推理,可以得出对于一个理论正确性的结论。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是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数据分析来证实的。
证伪和证实并不是对立的关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的。
证实建立在证伪的基础上,而证伪则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并且为证实提供了可能性。
科学研究的实践证明,只有通过不断的证伪和证实,我们才能不断地纠错和完善科学理论,推动科学的发展。
证实与证伪的科学例子

证实与证伪的科学例子1.引言1.1 概述概述在科学研究中,证实与证伪是两个基本概念。
证实是指通过实验证据来支持某个假设或理论的正确性,而证伪则是通过实验证据来否定某个假设或理论的正确性。
科学的核心精神在于通过观察、实验和逻辑推理等方法来不断验证和修正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本文将重点讨论证实与证伪的科学例子。
通过具体案例的介绍,我们将深入了解科学研究中验证和推翻理论的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对于推动科学知识的发展和进步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引用一些著名的科学实例来说明证实和证伪的过程。
这些实例将涉及各个科学领域,从物理学和化学到生物学和社会科学。
我们将详细介绍每个例子的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结论,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原理。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将探讨科学方法的重要性以及其对于推动科学知识的进步所发挥的作用。
我们将讨论科学方法中的观察、实验、假设和验证等关键步骤,以及科学家们如何通过不断地进行实证和反驳来提出新的理论和假设。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本文所介绍的证实与证伪的科学例子,并对科学方法的重要性进行讨论。
我们将强调科学研究的基于证据和逻辑的特点,以及科学研究中不断进行实证和反驳的重要性。
同时,我们也将探讨科学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和推动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并展望科学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介绍和讨论,我们希望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原理,以及证实与证伪在科学中的重要性。
同时,我们也希望本文能够激发读者对于科学研究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科学领域的学习和研究中去。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来编写: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概述了本文的主题和目的。
首先,我们将总览证实与证伪的概念在科学领域中的重要性,并介绍本文的章节安排。
正文部分将重点介绍证实和证伪的科学例子。
我们将分别列举一些证实和证伪的实际案例,通过这些例子来说明证实和证伪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和意义。
证伪与证实

证伪与证实在科学研究和逻辑推理中,证伪和证实是两种相对的概念,它们关乎着我们对事物真实性的判断和认知。
在科学领域中,证伪和证实是对理论或假设进行验证的重要方法,通过对假设进行实验和观察,科学家可以验证这些假设的有效性,并进而不断完善和提高对事物的认知。
下面将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对证伪和证实进行详细解释。
证伪是指通过实验证据或逻辑推理来反驳某个假设或理论的过程。
在科学研究中,证伪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它可以排除一些错误的理论或假设,从而促进科学的发展。
证伪理论最早由奥地利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提出,他提出了“脱胎于经验(experience)”的科学方法,主张科学研究应该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通过不断地证伪错误的理论来逐步接近真理。
证伪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科学家提出一个假设或理论,然后通过实验、观察或逻辑推理来验证这个假设,如果实验证据或逻辑推理能够反驳这个假设,那么这个假设就被证伪了。
通过不断地证伪错误的假设,科学家可以逐步接近真理,提高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
证实则是指通过实验证据或逻辑推理来验证某个假设或理论的过程。
证实是科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加强一个假设或理论的可信度,为科学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不过在科学领域中,很少有绝对的证实,大部分情况下都只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持和证实。
证伪和证实也不仅仅适用于科学研究,它们在日常生活中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需要不断地对事物进行验证和判断,以便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
通过证伪和证实的方法,我们可以更加客观地认知和判断事物,避免被一些错误的观点和信息所误导,从而提高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和把握。
证伪和证实不仅适用于科学研究,也适用于我们日常的认知和判断。
证伪与证实

证伪与证实
证伪与证实是哲学和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证伪是指对某一理论或假设提出反证或反例,从而否定其正确性或有效性。
而证实则是指通过实验或观察得出的事实或数据支持某一理论或假设,并验证其正确性或有效性。
在科学研究中,证伪和证实是不可或缺的步骤,它们帮助科学家不断完善和修正理论,推动科学知识的进步和发展。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证伪与证实的意义、方法和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让我们来探讨证伪和证实的方法。
在科学研究中,证伪和证实通常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完成。
证伪方法主要包括提出反例和反证。
某一理论在实验中得到不符合预期结果或者观察到与理论相悖的现象,就可以被认为是被证伪了。
而证实方法主要包括通过实验或观察得出的数据和事实来支持某一理论或假设。
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的数据与某一理论的预期结果一致,就可以被认为是被证实了。
证伪和证实的方法都是基于实验和观察的,科学家通过不断实验和观察来验证和修正自己的理论和假设。
证伪和证实是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和方法。
通过证伪和证实的方法,科学家可以评估和验证自己的理论和假设,不断完善和修正科学知识,推动科学的进步和发展。
证伪和证实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推动科学知识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证伪与证实

证伪与证实证伪与证实一直是人们研究问题、辨别真伪的重要方法。
在科学研究、法律案件、历史事件等方面,证伪与证实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帮助我们理性思考,明辨是非,推动着知识的前进。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分别探讨证伪与证实的重要性和应用。
一、理论探讨1. 什么是证伪与证实证伪和证实是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归纳而言,证伪是指通过试验、观察、实验等方法,找出一个命题的矛盾或者错误,从而使这个命题不能成立的过程。
而证实则是从实验、观察、实践等角度,得出的结论支持某个命题成立的过程。
在科学研究中,不论是证伪还是证实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它们相互促进,推动着科学的发展。
证伪和证实在理论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为辩证法的基础,证伪和证实促进了科学知识的不断前进。
它们也是推翻错误理论、纠正谬误的重要手段。
正是因为不断的证伪和证实,科学理论才能够逐步完善,不断发展。
2. 证伪与证实的关系在科学研究中,证伪和证实是相辅相成的。
一方面,证实可以帮助科学家们验证和支持某个命题,从而推动科学理论的发展。
证伪则可以帮助科学家们发现某些命题的局限和错误,从而促进科学理论的修正和进步。
正是因为有了证伪和证实,科学才能够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取得新的突破。
二、实践探讨1. 证伪与证实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证伪和证实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我们都需要不断地进行思考、验证、实践,以明辨真伪,推动自己的成长。
在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经常需要进行推理、论证、验证,从而确定某些观点或者理论的正确性。
只有通过不断的验证和实践,我们才能够确定某种观点或者理论的正确性。
也需要不断地进行反思和检验,以发现某些错误和局限,从而实现认知觉悟的提升。
在生活中,我们也需要通过实践和验证,来判断某些事物的真伪。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实践和验证,以判断事物的真实性和可行性。
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验证,我们才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证伪与证实

证伪与证实证伪与证实是科学研究中常常涉及到的一个概念。
证伪与证实指的是科学实验的结论是否可以被证实或证伪。
证实即了证实验结果的正确性,证伪即证明结论是错误的。
科学研究必须遵循证伪原则,即要通过科学实验来证实或证伪假设。
本文将从哲学的角度探讨证伪与证实的意涵和重要性。
一、证实证实是指证明假设是正确的。
在科学研究中,机锋实验必须被科学家证实才能被接受为正确的。
科学家通过实验,来得出某个理论或假设是正确的结论。
证实的结果是一种肯定性结论,即得到了肯定的答案。
证实的过程需要有严格的实验步骤和方法,科学家必须通过实验去证实了某个假设的正确性,从而达到肯定结论的目的。
证实的结果是肯定的,即得到了肯定的答案。
当有数次实验的结果一致时,就会得到一种肯定性的结论。
这种结论对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从而可以确定某个科学假设的正确性,对科学研究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二、证伪证伪与证实是科学研究中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
在科学实验中,实验的结论只有经过证实和证伪,才能真正被世人所接受为科学。
证实和证伪都是科学理论正确性的重要保证,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
科学家并不是在一开始就去证实一个假设的正确性,而是一开始就去想办法推翻这个假说,即进行证伪的实验。
只有当一个假设在多次的实验中都经过证伪,才会被认为是不成立的。
接着,科学家才会再通过证实的实验,得出某个理论或假设是正确的结论。
总之,在科学的研究中必须同时进行证实和证伪,才能真正保证理论的准确性和正确性。
四、结语证伪与证实在科学研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证实是得到肯定答案的过程,证伪是得到否定答案的过程。
只有经过证实和证伪的科学结论,才能被认为是科学的,从而被广泛的接受和应用。
因此,证伪与证实的概念对科学研究的进步和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证伪与证实

证伪与证实
在科学研究领域中,证伪与证实是两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证实指的是通过实验证明一
个理论或假设是正确的,而证伪则是通过实验证明一个理论或假设是错误的。
证实和证伪是互相补充的过程。
当一个理论或假设被证实后,它就可以被接受为真理,但当它被证伪后,我们就知道它是错误的,这就为更进一步的探索开了一个新的方向。
证实的过程一般会包括构建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等步骤。
如果数据与理论或假
设一致,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个理论或假设被证实了。
例如,在牛顿时期,实验表明如果
一个物体没有作用力的干扰,它将沿直线运动。
这个理论被证实了,即使现在我们已经知
道这个理论只对低速运动是正确的,它仍然是有用的。
然而,证实可能会存在问题。
在某些情况下,理论或假设可能只被证实了一次,而这
个实验证可能并不足够来确定这个理论的正确性。
此外,有时候一个理论或假设可能被证
实了很多次,但之后发现它并不是完全正确的。
这就是为什么在科学研究中,我们需要考
虑证伪的概念。
然而,证伪也可能会存在问题。
有时候一个理论或假设被证伪后,仍然会有一些人坚
持认为它是正确的。
此外,有时候证伪可能并不准确,因为我们可能会犯错或者我们的实
验可能存在问题。
在科学研究中,证实和证伪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在探索科学真理的过程中,我们必须
使用这两个概念来确保我们的研究是严谨的。
无论证实或证伪,都有助于解决问题,促进
科学进步。
论证实与证伪的辩证关系

论证实与证伪的辩证关系证实和证伪既是对前人的理论的态度问题,也是科学思维的重要方法问题。
对前人的理论有两种态度:一种把前人的理论放到实践中去加以证实,用新的材料提供论据,作出解释,加以发挥,可以起到传播科学、批判谬误的作用。
另一种更为科学的态度,就是对前人的理论,既在实践中加以证实,又在实践中加以证伪。
证实就是证明前人理论的确实性,证伪就是证明前人理论的不确实性。
证实了的部分就坚持它和发扬它。
证伪了的部分,就纠正它和改进它。
这种既证实又证伪的做法,可以使理论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
证实与证伪本来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应用和表现。
只有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
可是在理论界有些人,总是把它们两者绝对地对立起来,这样不利于人们对真理的探求和发展,也不利于人们的思维水平的提高。
所以,搞清证实为证伪的辩证关系,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一,证实与证伪是相反相成的关系。
科学史表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并不是在于正确理论的简单相加,更不是某一正确理论的反复证实,而是在证实—证伪—新的证实的循环往复的曲折过程中螺旋式的向前发展。
由此可见,证实和证伪都是认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证实是对前人认识的充实和补充,证伪是对前人认识的修改和突破;证实是对传统学说的继承,证伪是对传统学说的一分为二;证实是消除对前人理论的疑点,证伪是克服对前人理论的迷信;证实是巩固成果,证伪是推陈出新;证实是沿着前人铺设的轨道向前延伸,证伪是另辟蹊径;证实是在历史篇章上加注作释,证伪是重新翻开历史的新的一页。
总之,它们是对立的。
当然,它们也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相反相成的。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证实中有证伪。
比如开普勒证实了哥白尼的日心说,但他又根据观察资料指出:行星绕日的轨道并不是哥白尼的说的正园形,而是椭园形。
开普勒证实了日心说,证伪了行星运行轨道的正园形。
其二,在证伪中有证实。
比如爱因斯坦等人证明牛顿力学在宏观高速领域和微观领域不适用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证实与证伪摘要:证实与证伪作为科学的两种划界标准可以归结为科学命题的经验检验,这种检验的实质在于用待检验命题或理论解释用于检验的可观察经验,如此理解检验能避免范式不可通约所引起的检验困难。
证实在逻辑上复杂、在实践中不可行,证伪虽在逻辑上简单、但在实践中同样困难。
证实和证伪的不对称并不表明证伪更可行。
单凭证实或证伪都不足以为科学划界。
关键词:科学;证实;证伪;划界标准Abstract:As two criteria of demarcating science, verification and falsification are the experience test of scientific propositions, and in essence the test is to explain the observable experiences used in the test by the proposition or theory to be tested, thus the test difficulties arising from the incommensurability of paradigms can be avoided. Verification is complex in logic and unfeasible in practice, while falsification is simple in logic but the same difficulty in practice. Verification and Falsification are asymmetrical and this asymmetry does not indicate that falsification is more feasible. Verification or falsification alone is not enough to demarcate science.Key words:science; verification; falsification; criterion of demarcation1科学的两种划界标准:证实与证伪对科学的哲学研究,首先涉及到科学的划界问题,亦即明确“科学是什么”,或者“什么是科学”。
对此,20世纪的科学哲学获得了两个重要成果,即关于“科学”或者“科学的命题”,在经验检验意义上,提出了两种典型的划界标准:一是可证实原则,一是可证伪原则。
实证主义尤其是逻辑实证主义,明确地把可证实性作为“科学的”划界标准,作为“命题有(科学)意义的”标准:一个陈述(命题)当且仅当原则上是可经验地证实的时才是有(科学)意义的。
在他们看来,形而上学命题由于不可以证实而是没有(科学)意义的。
这样,形而上学便和科学划清了界限,并被彻底排斥在了科学之外。
在这里,“证实”就是以经验事实直接或间接地确证命题为真。
鉴于可证实原则在逻辑上的复杂和在实践上的困难(参见下文),波普尔(波珀)提出了与之相反的可证伪性原则:“可以作为划界标准的不是可证实性而是可证伪性。
换句话说,我并不要求科学系统能在肯定的意义上被一劳永逸地挑选出来;我要求它具有这样的逻辑形式:它能在否定的意义上借助经验检验的方法被挑选出来;经验的科学的系统必须有可能被经验反驳。
”[1](黑体系原文所加)按照这一原则,只有能被可观察经验证伪(反驳)的才是科学的。
后来的精致证伪主义对此作了一些修正,它将对单个命题或理论的证伪代之以对理论系列的证伪,并认为,命题和理论的检验至少是两个相互竞争的理论与实验三方之间的决斗,但是可证伪原则本身的意义没有变。
2科学命题的检验及其实质从科学存在的事实可以断定,原则上能够接受可观察经验的检验,的确是科学的一个基本规定性。
波普尔说:“我当然只在一个系统能为经验所检验的条件下,才承认它是经验的或科学的。
”[1]对科学来说,无论是证实还是证伪,其实都是检验,并且最终都必须归结到可观察经验命题的经验检验。
实际上,检验就是将待检验的命题(或理论等)同该命题所试图把握的对象和目标的有关经验事实相比较,以确定二者是否相符合,而关于对象和目标的经验事实是以描述形式出现的,这种描述只能是可观察的检验命题,所以,如果能够通过证实或者证伪确立科学命题,那最终也只有通过可观察经验检验做到这一点,并且,只有可观察经验命题才能直接接受可观察经验的检验。
所谓“理论检验”首先要以该理论本身已经通过经验检验为前提。
因此,理论检验归根到底也是可观察经验检验。
从表面上看,有待检验的科学命题有两类:一类是全称命题,这类命题获得必要的证实后即成为所谓的科学定律;一类是单称命题(如“经过太阳时的星光会弯曲”)或具有特称意义的存在命题(如“夸克存在”),这是原则上可观察经验命题。
实际上,后一类命题是为了用经验事实检验前一类命题而从前一类命题演绎出来的推论(或预言)。
也就是说,真正有待检验的科学命题在形式上都是全称命题,因而在内涵上都超出了经验(否则科学将蜕变成单纯的经验而丧失自身的存在),都是“不可观察的”超验命题,不能直接接受经验检验,只可通过由它们演绎地导出的可观察经验命题加以间接地检验。
对科学理论的经验检验也是如此。
据此,这里的讨论虽然限于命题,但是也同样适用于科学理论。
我们看到,科学既不是经验的汇集,也不是超验的汇集,它有经验命题,也有超验命题,而超验命题作为科学寻求的目标对科学更加重要。
根据前面的论述,科学的超验命题必须首先转化为可观察的经验命题才能予以检验。
逻辑实证主义看到了这一问题,并提出分层语言模型说明由超验命题(理论命题)到经验命题(事实命题)的转换。
但是,实际上,超验的理论命题和直接可加以经验检验的经验事实命题之间并没有如此截然的界限,由超验理论命题到其经验推论是一个演绎过程而不是归纳过程,具有逻辑必然性,并且其中的概念也不需要从该理论外部另外赋意。
作为经验命题的推论的经验检验同样不需要另外的赋意规则,因为经验总是为理论所渗透,独立于理论的纯粹经验命题是不存在的。
而概念的经验意义是由它所处的“整个理论”而不是由它当下所在的具体、特定命题所规定的。
就是说,经验推论本身及其所用概念必定具有该理论所规定的明确的经验意义,否则它不可能由作为前提的超验理论命题逻辑地导出。
实际上,科学即便是其中的超验部分,也是具有经验基础的,尽管从经验到超验并不是逻辑必然的。
因此,如果说科学命题尤其是真的理论命题的经验检验需要某些规则,那么这些规则也只是概念的经验意义转变为观察行为的操作规则,而这不过是实际的经验检验过程而已。
这表明,科学命题的经验检验是可能的,但是有一个基本条件,即应将待检验的(包括推论性的)命题和用于检验的可观察经验命题严格限制在同一理论背景中。
实际情况也正是这样:一个理论在导出待检验的经验命题的同时,也规定了用于检验的可观察命题的经验意义,或者获得有检验意义的可观察经验命题的方法。
可以认为,这是可检验性的一个基本原则。
用相对论或者量子力学意义下的观察陈述去检验(证实或证伪)牛顿经典力学的经验推论是没有意义的,反之亦然。
用库恩的说法,就是范式或范型不可通约。
这再一次说明,在科学认识过程中,不需要也不能在待检验的命题或理论之外寻找进行经验检验的意义规则。
但是,按照这种对科学命题的经验检验的理解,范式或范型不可通约会引起一个困难问题。
精致证伪主义要求的检验是经验与(至少)两个相竞争的理论三者之间的“决斗”。
这种“决斗”只要(也只能)通过经验检验进行,也就必须符合上述可检验性原则。
这意味着,这两个理论必须对用于检验的可观察命题的经验意义采取一致的规定,不能各执己见。
为此,它们必须共处于同一个更高层次的理论中,或者在同一“范式”之下。
显然,这样的检验即便结果是证伪,也不能导致更高层理论的更新和范式的变革。
然而,这与科学发展的实际事实并不相符。
从另一方面看,证伪作为科学发现的一个基本表征,必须并必然有助于理论的更新和范式的变革,而事实上也是如此。
以上这一问题要求我们根据科学发展的实际来理解命题的经验检验。
在这里,我们注意到,朴素证伪主义和精致证伪主义明显不同。
以“证伪”为例,前者认为,一个命题或者理论若同一个观察陈述(命题)相冲突(或者人们决定将其解释为相冲突),便被证伪了。
后者认为,“当且仅当另一具有下述属特点的理论T′已被提出,科学理论T才被证伪。
T′的特点是:①与T相比,T′具有超余的经验内容,也就是说,T′预测了新颖的事实,即根据T看来是不可能的、甚至是T所禁止的事实;②T′能够说明T先前的成功,也就是说,T的一切未被反驳的内容(在观察误差的界限之内)都包括在T′的内容之中;③T′的超余内容有一些得到了证认。
”(着重号系原文所加,下同)可以看出,精致证伪主义的证伪是科学理论更新的一个基本条件和方式,朴素证伪主义的证伪则不然。
很明显,前者更符合科学发展的实际。
这就是,所谓“证伪”(一个命题或理论),实际上就是以待检验的命题或理论通过其具体条件下以演绎方式获得的经验推论,去解释用于经验检验的可观察经验陈述(个别事实)。
证实就其实质来看也是这样。
概言之,“检验”的实质就在于“解释”:证实意味着既有的理论或命题能够解释观察到的事实,证伪则表明观察到的事实是既有的理论或命题解释不了的。
因此,应当这样来理解科学命题或者理论的经验检验:以该命题或者理论解释可观察经验(个别事实)。
这对于作为理论的经验推论即其所预见的“新颖事实”也是一样,因为理论预言是在先的,而且预言也同时指明了观察到这“新颖事实”的经验条件或方法。
这正符合前文所说的可检验性原则(其中,可检验性内蕴着可证实性和可证伪性,而证实和证伪是从检验的结果来看的科学的基本规定)。
这样还可以避免范式不可通约所引起的上述困难,从而两个理论通过经验检验而进行竞争也就是可能的了,并且,其中的证伪也将允许(导致)理论更新和范式变革。
因此,虽然范式不可通约,但是新范式下的理论仍然能够利用旧范式下的可观察经验进行检验,只不过这种检验是对原经验事实的重新解释。
如果这样来理解对命题的检验,那么,实证主义所坚持的科学的连续性就能够得到保留,同时证伪主义的不断革命的倾向也能够被克服。
3证实和证伪的逻辑与困难及非对称性首先,可证实原则不仅逻辑上是复杂的,在实践中更是面临难以克服的困难。
可证实原则基于归纳主义科学观。
波普尔看到,可证实性作为科学命题的划界判据实际上依赖于归纳法。
但是,“休谟指出归纳在逻辑上不能成立,是完全对的。
他声称没有什么正确的逻辑论证容许我们确认‘那些我们不曾经验过的事例类似我们经验过的事例’。
”“企图靠诉诸经验为归纳法找根据,必然导致无穷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