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苏教版语文第七册第一单元电子备课教案

苏教版语文第七册第一单元电子备课教案

苏教版语文第七册第一单元电子备课教案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七〕教学要求:⑴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使学生了解阅读课外书籍要有选择和如何选择,初步掌握选择课外读物的方法,培养选择课外读物的良好习惯。

⑵使学生初步了解读书要做记号和如何做记号,初步掌握做记号的方法,培养不动笔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⑶使学生初步了解留心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掌握选择课外读物和读书做记号的方法。

难点:让学生了解留心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⑴说出有哪些途径可以找到图书。

⑵说出在图书馆中如何找到自己需要的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⒈启发学生互相交流有关书籍的名人名言。

⒉总结:知识如同大海,人一生不可能读完所有的书,更何况书有好坏之分,这就决定读书要有选择。

板书课题。

二、指导学生选择图书⒈了解选择图书的渠道。

⒉观察的一页最上面的图。

讨论:⑴图中的同学是根据什么选择图书?⑵确定好自己所需要的书是哪一类后,又应该怎样在书架上查找呢?⑶教师讲解帮助学生了解。

为了方便读者选择图书,图书馆或书店的图书都是分类摆放的,我们要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书,首先要确定是属于那一类的,然后在书架上按类查找。

拿一本书讲解:封面、书脊、根据书脊确定自己是否需要。

⑷指导观察书上第一页上面的特写图:找到自己需要的书以后,应该怎样拿书?又应该怎样放回去?为什么?⑸观察下面的图,讨论这名学生在做什么?三、作业课后到书店或图书馆去选择自己要的书。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⑴能说出读书时应有怎样的姿势?⑵能分析出应该在什么地方做记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一堂课,我们学习了该如何选择图书,读书不但要有选择,而且要认真,怎样认真读书呢?要做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边读边思考,还要边读边做记号,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板书课题。

二、训练⒈观察第三页上面的图,说说这位女同学在干什么,这位同学是怎样坐的,怎样拿笔的,书摆放在什么位置,文具盒放在什么地方。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册)全册教案蒲公英[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流利、正确地朗读课文。

3、精读课文的第一小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学习课文的第一小节。

[教学难点]:在识记生字新词的基础上,让学生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有关蒲公英的一些图片。

[教学过程]:一、看图揭示课题。

1、出示蒲公英的图片。

图上画的是什么植物?谁能看图说说蒲公英的样子及有关知识?(相机出示词语:蒲公英绒球降落伞)2、教学生字:蒲、绒、降、伞。

3、板书课题11、蒲公英如果叫你写这篇课文,你会写些什么?二、初读课文1、自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画出生字字,读准生字音。

(3)标出自然段序号,难读的句子多读两遍。

2、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词语。

嘱咐迷惑湖泊泥土两颗黑黝黝宝贝富翁干死茁壮波光粼粼(2)出示:优美的词组:波光粼粼的湖面银花朵朵的湖泊金光闪闪的沙漠黑黝黝的泥土随风飘荡的小降落伞竞相开放的蒲公英(3)指导读长句。

出示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第四自然段的第三个长句。

(练读)(4)范读课文。

(5)指名逐段试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6)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三、细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1、自渎课文的第一小节。

2、指名读。

3、欣赏绒球慢慢开放的样子。

4、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看到的画面。

5、再指名读,评议。

6、齐读。

四、布置作业。

8、蒲公英[教学目标]:1、读懂蒲公英的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有哪些不同的态度,结果都怎样。

2、懂得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事实求是、脚踏实地地,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练习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1、读懂太阳公公的话及蒲公英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有哪些不同的态度,结果怎样。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练习复述。

[教学难点]:练习用自己的话表达文中的内容,即复述课文的练习。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单元单元备课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单元单元备课教案

第一单元
【学习内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包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7)”;课文4篇(《老师,您好!》、《但愿人长久》、《古诗两首》、《秋天》);“习作”一篇和练习一个。

【学习目标】:
1、学习读课外书籍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本单元的课文内容,学会本单元的生字新词。

2、背诵本单元的重点段落;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尊敬师长、热爱大自然的道德情操。

3、在习作中按照自己的心愿设立一个节日,培养写作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本单元的练习,培养“处处留心”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写字、读背、口语交际等能力。

【学习重点】:学习课文内容和生字新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良好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处处留心和口语交际的训练。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思维和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和提高。

【教具准备】:小黑板等。

【课时安排】:17课时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七)” 3课时
《老师,您好!》 2课时
《但愿人长久》 2课时
《古诗两首》 2课时
《秋天》 2课时
“习作” 2课时
练习1 4课时。

望洞庭教学设计精选8篇

望洞庭教学设计精选8篇

望洞庭教学设计精选8篇《望洞庭》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诵读古诗,于品词析句、想象意境中熟读成诵。

3、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重点:感情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难点:对“两相和”、“镜未磨” “白银盘里一青螺”景象的感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师板书“洞庭湖”:你们领略过它的美景吗?2、让我们来游览一番(播放课件)。

相机请去过的同学做小导游简略介绍。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欣赏“月夜图”时,请学生尝试用词语形容所看到的景象,如:水平如镜、波光粼粼、月光如水、皓月当空、月明星稀、风清月朗……二、学习古诗(一)知作者1、板书:刘禹锡、望。

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诗人(指板书)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眺望了月夜下的洞庭湖美景,于是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佳作——《望洞庭》。

2、关于刘禹锡,你们了解多少?(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代表作:《乌衣巷》、《陋室铭》。

)(二)明诗意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所吟诵的景象中去。

1、要求学生自读全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汇报读,正音。

3、小组竞赛形式朗读古诗,指导评价。

4、引导学生回忆理解诗句内容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5、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内说说诗句的基本意思。

6、全班交流诗的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

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7、重点把握:“两相和”——〉湖光与秋月之“和谐”。

苏教语第七册全册教案

苏教语第七册全册教案

苏教语第七册全册教案练习内容:本次练习安排了7道题目,内容包括ü上两点的省略,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把句子补充完整,熟记成语,读读背背、口语交际、写毛笔字。

其中,读读背背和口语交际是训练重点。

练习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能按照题目要求,独立完成各题。

教学过程:一、完成第一题1. 自读,读准字音。

2. 指读,正音。

3. 带点字的韵母中都有什么韵母?4. 为什么有的韵母加两点,有的不加?二、完成第二题1. 自己做题。

2. 汇报练习情况,集体订正。

3. 小结音序查字法。

三、完成第三题1. 读题。

2. 第一句缺少什么?你能针对第一题提出什么问题?3. 指名补充完成句子。

4. 用这种方法完成以下各题。

四、完成第四题1. 读词语。

2. 同桌交流,理解词语。

3. 讲你所理解的词语告诉同学们。

不理解的词语教师解释。

五、完成第五题1. 自读。

2. 谈谈对语句的理解。

3. 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能结合不同的环境用不同的音量说话。

教学过程:一、读题,明确题意1. 读题,看看题目中说了什么?2. 生活中我们说话的音量是否保持不变?3. 题目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二、结合场景练习1. 看第一幅图,这是在什么地方?2. 在这个环境中,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音量说话?3. 学生用“我们的教室”这个题目说说。

4. 观察2、3幅图,说说该用什么样的音量说话,并练习。

5. 指名上台练习,看看说的音量最合环境要求。

第三课时学习目标:能按照题目要求,独立完成各题。

教学过程:一、观察字形1. 仔细看书,明确练习内容。

2. 观察木字旁和提手旁有什么特点?3. 看看指示线显示这两个偏旁该怎么写?二、指导书写教师板书,并讲授书写要领。

三、学生练写,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习作1教学方案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习作1教学方案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习作1教学方案设计本次习作要求学生按自己的心愿设立一个节日并写出。

可以写是什么事情让你想到要设立这个节日,也可以写想象中自己或别人是怎样度过这个节日的。

1.读懂习作要求,知道本次字作是写按自己心愿设立的一个节日,而不是现实中的一个节日。

2.能把设立的这个节日的原因和怎样渡过这个节日的过程说清楚。

教学重点、难点:能把设立的这个节日的原因和怎样渡过这个节日的过程写清楚。

想象人们怎么渡过节日的情景,交待详细。

师生有关节日的来历和传说。

3课时。

第一课时
1.读懂习作要求,知道本次字作是写按自己心愿设立的一个节日,而不是现实中的一个节日。

2.能把设立的这个节日的原因和怎样渡过这个节日的过程写清楚。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节日很多,大家说说看,你知道哪些节日?
2.学生谈谈自己知道的节日名称。

3.教师相机询问节日的来历、传说或节日里的特殊活动,学生交流。

4.每个节日的创设无不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情感与愿望,刚刚大家说到的那些节日,寄托了人们怎样的情感呢?
学生知道哪个就说哪个。

二、展开想象,指导说。

1.引导学生看图,让学生自己联想是要设立什么节。

如:(1)设立“爱鸟节”——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它。

苏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案——练习一

苏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案——练习一

苏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案——练习一教材内容概述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风筝”的文化内涵以及风筝艺术的发展历史。

在了解了风筝的相关知识后,学生需要根据教材中的要求制作自己的风筝,并在课后展示给同学和家长。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风筝文化的内涵;2.了解风筝制作的基本方法;3.掌握如何制作一个漂亮的风筝。

技能目标1.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1.理解风筝文化的内涵;2.掌握如何制作一个漂亮的风筝。

教学难点1.学生的风筝设计和制作能力;2.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风筝图片以及录制好的视频,向学生介绍风筝的相关知识,并让学生发表自己对于风筝的看法和想法。

二、教学重点讲解(10分钟)1.风筝文化: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筝文化,强调风筝所代表的文化内涵。

2.风筝的制作方法:介绍制作风筝的基本方法,包括制作材料、制作工具、制作步骤等。

三、制作风筝(25分钟)1.分配小组: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制作一架风筝。

2.具体制作内容:老师在黑板上简要呈现风筝制作流程,指导学生进行风筝制作。

–初步设计:小组成员商定风筝的构思,画出初步设计图;–制作骨架:按照初步设计图,制作风筝的骨架,并将其固定;–安装面纸:学生将不同颜色的纸张面纸裁成相应形状,用胶水粘贴到风筝骨架上,设计出想要的图案;–装饰细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风筝的装饰。

四、展示和讲评(15分钟)每个小组展示自己设计和制作的风筝,其他小组评价和提出改进意见,教师对每个小组进行点评,指出各小组的优点和不足,以及下一步改进的方向。

五、总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风筝制作中体会到团队协作和创造力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生活中多参与团队合作,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常见问题解答1.为什么需要学习风筝制作这门“手工艺术”?风筝制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全册教案

天安门广场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4—6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结合有关词语理解句子。

3、练习给自然段分层,概括自然段意思。

4、知道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在理清天安门广场各建筑物所在位置的基础上,理解天安门在各族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的精神。

教学难点:在学习课文中场面描写的基础上,练笔写仪仗对清晨升国旗时的场景。

教学准备:1、利用班队活动课收看《开国大典》电影片段。

2、投影片、小黑板、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任务: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结合有关词语理解句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天安门广场各建筑物所在位置。

一、揭示课题:1哪些同学去过天安门广场?你在那儿看到了什么?其他同学想不想去游览一次?2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游览天安门广场。

指名说(学生简介“天安门”)建于明代,名“承天门”,重建于清代,改称“天安门”。

放投影片板书课题二、初步感知课文1自读课文,思考天安门广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2检查自学效果领袖宣告纪念碑政府沸腾博物馆雕梁画栋尽收眼底姹紫嫣红曙光晨曦旭日辉煌3出示长句:碑身正面是毛泽东主席提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

东西两侧,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与巍峨壮丽的人民大会堂,遥遥相对。

自读课文:开火车读生字,及时纠正错误读音4、指名分段试读课文齐读课文出示: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划生字,注意读准字音.2)、读通句子,注意长句子之间的停顿.学习课文2、3自然段1、天安门广场到底有哪些雄伟的建筑物呢?默读课文2、3自然段,完成课文练习A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B介绍毛主席纪念堂C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人民大会堂2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她雄伟壮丽?理解:雕梁画栋\汉白玉\华表\蟠龙花纹\格外挺拔指导朗读,用赞美的语气默读课文,完成练习细读课文,做好记号,交流指名说评说再说练读课文1划出建筑物的名称2找出方位词3完成练习说话训练现在我们全班一起来到天安门广场,哪位小导游愿意向我们介绍?(介绍时,可加入自己找到的资料) 四人小组讨论练说指名说三、了解每个自然段意思说说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1天安门广场的地理位置2、3天安门建筑的相对位置4天安门的象征意义5五心红旗与旭日一同升起6节日中的天安门广场更加美丽.指导书写注意:栋、博、袖作业1练读课文2选词填空(1) 宽广、宽大、宽阔汽车在()公路上穿梭往来.( )的会议室里,整整齐齐的排列着四百张椅子.( )的田野一望无际.3造句壮观4书写词语第二课时教学任务: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老师,您好!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理解并熟记词语。

3、通过朗读,感悟,对学生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的障碍进行诊断与矫治,使学生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教师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的含义,激发学生热爱老师。

2、重点词语的理解。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理解并熟记词语。

3、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教具准备让学生去了解教师。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调动情感。

1、汇报走访教师的感想,主要谈谈他们教书育人的感受。

2、教师在你们心目中的形象?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启发谈话。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就要来了,我们中队决定举行一次庆祝教师节的活动,大家来出出主意,你想出什么节目?生自由交流。

想唱的就唱两句,想说的就说两句。

2、相机引导出诗朗诵。

三、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学。

2、出示内容。

3、指读、抽读、齐读、分组读。

4、用钢笔描红。

四、自由练读。

1、师配乐范读。

2、小组合作,自由练读。

(1)自学生字词,分析字形,简单记忆。

(2)小组互读,纠正读音,初步确定朗读感情。

(3)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小组表演,生生互评。

4、师生评议。

5、小结。

五、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熟读诗歌。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教师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朗读,感悟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教师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

1、指读词语。

2、指读课文。

二、教师指导,提高朗读1、分句训练。

(1)自由读,体会一下,你最喜欢哪一句话,说说为什么。

(2)其他学生补充说明这句话的精彩之处。

(3)指名朗读这句话,生点评。

(4)生竞赛读这句话,达到朗诵水平。

2、如上,对相关句子进行训练。

3、重点部分,拓展训练。

(1)生质疑:哪些句子不太理解?(2)指名读这些句子,师生共同解决。

(3)再读句子,抒发感情。

(4)重点句子:让春晖和朝霞在心灵闪耀;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地撒向茁壮的新苗。

带学生理解‚春晖‛、‚朝霞‛、‚春蚕‛、‚理想的丝线‛、‚甘露‛、‚茁壮的新苗‛的象征义。

(5)相机出示句子: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a指名读;b理解‚浸透‛、‚蕴含‛的表层意思。

c换一种句式,读一读,比一比,体会有什么不同?d根据你搜集的资料,来证明这句话。

e饱含感情地再读一读。

4、齐读。

三、指导背诵。

1、自由有感情地朗读。

2、根据板书理清层次。

3、自由试背。

4、同桌交流。

5、检查背诵。

四、增强积累调动学生积累,说说赞美教师的诗句。

五、作业1、抄写优美词句2、小组合作,排练诗朗诵。

板书设计:事业崇高老师,您好!工作辛劳2、但愿人长久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含义,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思念之情。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个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教学重、难点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

教具准备朗读磁带教学过程一、朗读导入,简介生平。

1、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带,小黑板出示《水调歌头》全篇。

2、简介苏轼生平,苏轼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拭与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直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缔,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千古绝唱。

并揭示课题。

(板书:6 但愿人长久)二、初读课文1、自读课文,出示要求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师检查自读情况(1) 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小黑板出示)品尝玩耍埋怨睡觉吟诵悲欢离合屈指算来观赏但愿宽慰眼睁睁隐藏阴晴圆缺躺在床上(2) 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婵娟埋怨皓月吟诵等(3) 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三、诗歌诵读比赛1、学生准备,小组之间先进行交流,比比谁读得好,并选一名代表出来准备参加班级比赛。

2、师生选好参赛人员和评委,准备比赛3、比赛正式开始,师和评委打分4、选出一名最佳读手,关配乐朗诵诗四、作业背诵《水调歌头》,并描红。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1 、指名背诵<<水调歌头>>2 、学生齐背<<水调歌头>>二、细读课文1、观察图画,学习第1到第4小节问:我们观察一幅图画,一般都要观察哪些要素?(生: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分别是什么?(师板书)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师生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并完成1-4小节的朗读与理解。

(a 重点理解‚心绪不宁‛和‚手足情深‛,b 突出第3小节朗读的欢迎与第4小节朗读的忧愁 c 理解第四小节的后的省略号表示心里还有许多对月亮埋怨的话)师板书:心绪不宁师总结:晴朗的夜空万里无云,一轮又大又圆的明月高高地悬挂着窗外不时传来家庭中亲人团聚、共赏明月的欢笑声。

可这一切都不属于苏轼,反而更增添他思念分别已久、独居远方的弟弟,他为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师板书:埋怨2、细读5、6小节,理解苏轼心情的转变⑴自由轻声读课文(2)出示句子: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想到这儿‛指想到哪儿?(联系上下文理解)‚宽慰‛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他豁达大度,热爱人生)师板书:宽慰(3) 师生一起背诵<<水调歌头>>(4)再读第5自然段用‚~~~~~~~‛画出表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的句子。

用‚-----‛画出表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的句子。

并进行朗读。

(女生读原句,男生读解释句)三、总结课文1、说说本课表现了苏轼的哪些情感?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 )时候变得这么( )、这么( );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 ),就像天上的月儿( )一样,他祝愿( )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 ),也能共同拥有( )!2、引导学生逐段理清叙述的顺序,练习背诵。

四、作业1、背诵第4~6自然段。

2、《补充习题》板书:2 但愿人长久心绪不宁----埋怨-----宽慰3、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理解诗句,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理解诗句,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1、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搜集李白的诗歌。

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简介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

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二、精读会意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

未:没有。

磨:磨拭。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湖光/ 秋月/ 两相和,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 洞庭/ 山水色,白银/ 盘里/ 一青螺。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望湖光、秋月洞潭面景色优美庭‚白银‛‚青螺‛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诗生字。

3、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具准备朗读磁带教学过程一、复习。

指读、背诵、理解古诗《望洞庭》。

二、导入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3、简单介绍《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

三、边读边悟1、读前启发:两首诗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2、自读,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5、边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

四、理解、诵读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