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_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感悟差异】

导入: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播放视频)

通过视频,我们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山山水水,期间你既可以领略西北大漠的壮美也可以体会江南水乡的柔美。中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人文环境千姿百态,地理差异显著。我从刚才的视频中截取四组图片,请同学们把它们贴在图中(黑板上中国山脉空白图)大致位置。

活动:贴图

1.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图片应该贴在图中大致哪个位置,并说明理由?

2.小组代表上台把相关图片贴在图中大致位置并说明理由。

A.大漠、牦牛(降水、地势)

B.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气候)

C.南北方民居(气候)

D.种植业和畜牧业(降水)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的形式,培养学生空间定位能力,从而体会地理差异。

同学们成功的把这些图片送回了家,我们来研究一下,从江南水乡到西北大漠这体现降水递减的规律,这个过程中在某个位置总会有某个地理事物(或山脉或河流)其两侧降水差异明显,这就是800毫米年降水量线(大致沿秦岭——淮河延伸)和400

毫米年降水量线(大致沿大兴安岭延伸)。同学们回忆我们前面学过哪些类似的地理界限。

学生回忆:人口密度分界线(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阶梯分界线、1月0℃等温线……这些界限的两侧地理差异明显,我们回顾梳理秦岭——淮河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

【明晰界限】

活动要求:

依据学案中的图文资料

或课本P2图5.1、P4图5.4,

梳理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的自然、人文差异。

先独立完成,再小组合作交流

(组长组织、确定发言人,上台指图展示)

秦岭淮河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非常明显,因此其可作为划分区域

的界限。

设计意图:通过秦岭淮河这个典例明确地理差异,并明白秦岭淮河可以作为区域划分的界限(地理差异非常明显)。

【规划区域】

前面我们学过很多的区域比如:行政区域、气候区域、温度带、经济区域等,但是这些区域都是考虑单个地理要素,我们综合来考虑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依托各种地理界限,自主进行区域划分(2-4个);并说明理由。

学生独立思考

小组交流作品,选择代表准备展示作品。

学生展示作品,在空白图中标画。学生将的有理有据,非常不错。

黑板上有一幅空白中国地形图,提供学生彩笔,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在展板上标画界限并命名,讲解划分依据,阐述理由。教师小结学生的展示成果,并出示得到大家认可的中国区域的划分图,强调三条分界线的位置并明确划分的依据。进一步在展板上标画。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主对中国进行区域划分。学生中可能出现几种划分方案。无论学生怎样划分,划分完毕后可以与课本进行对比,然后验证、分析划分的主导因素,比较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差异。此过程让那个学生在“做中学”,在观察、

实践和综合中获取知识,利于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利于知识的迁移能力,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结束语:今天的学习到这里,我们总结一下今天的学习,知识当面:我们明确了中国的区域划分、界限、划分因素;能力方面:同学们的空间定位能力、地理差异感知能力以及地理要素综合分析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多动脑多动手,大胆创新,那你一定会越走越远,更加优秀!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思维能力,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学生对区域的划分并没有深刻的理解。我认为学生具有一定的运用知识的前后联系综合分析的能力,但比较归纳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教师设计相应的学生活动进行指导和锻炼。

效果分析:

本节课在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学生的基础上,确定好重难点,把“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作为学生探究的重点来处理,方式合适恰当,效果比较好!

本次授课都是以学生活动贯穿其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这一知识点,通过设计画图,让学生自己探索、探究,并自己动手画图,即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又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本节课从《美丽中国》唯美视频中开始,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让学生在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中开始本节课的学习,进而又从学生熟悉的地理事物,景观图片入手,进行区域差异以及空间感知的学习,学生的认知以及学习积极性以及效果非常好。

总而言之本节课的三维目标都得到很好的达成。

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部分的衔接点。在七年级上册讲述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的基础上,开始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区域的地理差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作为开篇部分,从宏观上介绍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的重组应用,可以整体上感知四大地理区域的差异,为后面认识各分区的地理特征做知识上的铺垫。

中国的地理差异

1.下列地理界线,不在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分界线上的是()

A.400mm等降水量线

B.800mm等降水量线

C.地势一、二级阶梯的界线

D.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线

2.右图AB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下列景观属于该线以北的是()A.漫山遍野荔枝林B.甘蔗扯起青纱帐

C.椰林婆娑菠萝香D.旱地麦浪大豆香

3.图5所示区域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是()

A.①B.②C.③D.④

4.②区域自然环境的突出特征是()

A.干旱B.湿热C.高寒D.酷寒

5.关于北方地区的位置描述正确的是()

A.位于黄土高原以南 B.东临渤海和东海

C.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西 D.秦岭—淮河以北

6. 北方地区的地形类型主要是()

A.盆地和山地 B.高原和平原 C.丘陵和平原 D.高原和盆地

7.北方地区主要气候类型是()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高原山地气候

8.下列地形区不属于北方地区的是()

A.内蒙古高原 B.华北平原

C.东北平原 D.黄土高原

8、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及甲、乙两幅景观图,完成下列问题。

(1)A、B、C、D分别代表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甲图是区域的景观,乙图是区

域的景观。

(2)山脉①是该山脉大致与我国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相吻合。

(3)干旱是A区域的主要自然特征,主要原因是 .

(4)确定B区域的主导因素是,该区域成为我国大江大河发源地的原因

课后反思:

本节课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活动设计紧紧围绕课标

进行。本节课通过“贴图”“绘图”等活动,实现学生从知

识的被动吸收转变为知识的主动采集者和创造者。学生积极

参与其中,乐在其中,这个过程中学生学生独立思考、自主

探究,体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当然,整个过程也有一些遗憾,比如:自主区划环节,对于有些学生难度偏大,很难一时间回忆梳理各种知识并进行综合分析,并且在知识的落实方面还是有些欠缺的,并且课堂的检测囿于时间问题,没有达成。

课标要求:

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课程标准是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和准则。结合教材内容和实际学情,我对课标进行如下分解: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知识体系方面包括(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自然差异;秦岭、淮河的位置和意义)。行为过程主要有,通过景观图片指出所在的大致位置,培养其空间差异的感知能力;通过阅读地图以及回忆梳理说出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依据各种界限结合区域差异进行区域划分,明确区域界限及其自然差异。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