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剂萃取分离法
第二章萃取分离法1

第三节 萃取条件
1. 常用的螯合剂
N=O
N
O NH4 +
1 3
Fe3+
N=O
N O
Fe
3
+
NH
+
4
C 2H5 C 2H5
N
C
S S Na + 1 Cu2 +
2
C 2H5
S
C 2H5 N C S
Cu/2
+ Na +#43; 1 Ni2+ 2
O CH3 C N
Ni / 2 CH3 C
取体系中的分配比是多少?
解:
E m o m o m n m m o o m m n o 设 m o 1 g , 则 E 1 : m n
0 .8 7 1 ( v W )5 0 .8 7 1 ( 10)0 5
D O V V W
D 1 0 100
D = 5.0432.
8-羟基喹啉HL在某萃取体系中的分配系数 KD= 720,H2L+在水中的解离常数Ka1、Ka2分别为1.0× 10-5,2.0×10-10。 (1) 导出8-羟基喹啉的分配比与水相中H+浓度的关
……
n 次萃取, 水相中剩余的量为mn g , 则:
Vw
n
mn = mo(
)
D V o +V w
EA A在 在有 两机 相相 中中 的的 总 mo总 量 m om 量 和 n
例2. 有100mL含I210mg的水溶液,用90mLCCl4分 别按下列情况萃取(D=85):(1)全量一次萃取; (2) 每次用30mL分3次萃取. 求萃取百分率各为多少?
在萃取分离达到平衡时溶质在两相中的浓度比称为
第三章 溶剂萃取法

[I2]O KD = D = ——— [I2]W 不符合分配定律的体系:KD≠D 分配比除与一些 常数有关以外,还与酸度、溶质的浓度等因素有 关,它并不是一个常数。
分离与富集方法介绍
例如:
醋酸在苯—水萃取体系中
• 在两相间的分配: [CH3COOH] W ====[CH3COOH] O • 在水相电离: CH3COOH ====CH3COO- + H+ • 在苯相中缔合: 2CH3COOH(O)====(CH3COOH)2(O)
分离与富集方法介绍
一、萃取分离法的基本原理
利用化合物在两种互不相溶(或微溶)
的溶剂中溶解度或分配系数的不同,使化
合物从一种溶剂内转移到另外一种溶剂中。
经过反复多次萃取,将绝大部分的化合物
提取出来。
分离与富集方法介绍
1.萃取过程的本质 就是将物质由亲水性转化为疏水性的过程。
2、萃取物 亲水性物质:离子型化合物,易溶于水而难溶于 有机溶剂的物质。如无机离子,含亲水基团OH,-SO3H,-NH2…的物质。 疏水性或亲油性物质:共价化合物,具有难溶于 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的物质。如许多有机化合物, 酚酞,油脂等(含疏水基团-CH3,-C2H5,苯基等)
[OsO4]O + 4[(OsO4)4]O
分离与富集方法介绍
(3)分配系数与分配比关系
• 当溶质在两相中以相同的单一形式存在,且溶液较 稀,KD=D。否则KD≠D。 • 分配系数与萃取体系和温度有关,而分配比除与萃 取体系和温度有关外,还与酸度、溶质的浓度等因 素有关
分离与富集方法介绍
(4) 萃取百分率
分离与富集方法介绍
有机化合物在有机溶剂中一般比在水中溶解
度大。用有机溶剂提取溶解于水的化合物是萃
第一节 溶剂萃取

萃取分离法是将样品中的目标化合物选择 性地转移到另外一相或选择性保留在原来 相(转移非目标化合物)的分离方法。
2.1. 溶剂的萃取 2.2. 反胶团萃取 2.3 超临界萃取 2.4. 固相萃取 2.5. 双水相萃取
第一节 溶剂萃取法
利用物质在两个基本上不相混溶的液相中的分 配作用,使某些组分由原液相转入另一液相,而 另一些组分则仍留原液相中,从而达到分离的目 的。
下标 Water 在水相中 Organic 在有机相中
HA (w)
HA (o)
萃取平衡
[HA] o KD [HA]w
分配定律
KD——分配系数
热力学常数
HA (w) Ka A
HA (o) 缔合 (HA)i
C HA, o D C HA, w
D——分配比 条件常数
分配系数KD与分配比D
只有在简单的萃取体系中,溶质在两相中的存在 形式又完全相同时,D= KD;在实际情况中,情况往 往比较复杂.所以D≠ KD 。 例如碘在四氯化碳和水中的分配过程,是溶剂 萃取最典型的简单示例。如果水溶液中有I-存在,I2 和I-形成络离子: I2+I- →I3 [ I 3 ] 稳定常数Kf= [ I 2 ][ I ]
如, CCl溶剂 3、不与被萃取的物质反应
加入萃取剂
例,8-羟基喹啉-CHCl3对Al3+ 的萃取
3+ A l ( H O ) + 2 6
N 3 O H
N O
+ Al +H 3 +H 6 O 2
3 溶于CHCl3
亲水
水合离子的正电性被中 和,亲水的水分子被疏 水有机大分子取代
2. 液-液萃取
有机溶剂萃取法_生物分离工程

萃取剂对溶质A和B分离能力的大小可用分离因 素(β)来表征。
分离因素(β)
分离因素表示有效成分A与杂质B的分离程度。 KA
β= KB
β=1 KA = KB 分离效果不好; β>1 KA > KB 分离效果好; β越大,KA 越大于KB,分离效果越好。
弱酸的表观分配系数:K=K0 /(1 +10 pH - pK ) 弱酸的表观分配系数: K=K0 /(1 +10 pK - pH )
举例:
青霉素 ( pK2.75 ) 工业钾盐 :
预处理及过滤
发酵液
滤洗液
萃取
调 pH2.02.5 1/3 v/v
丁酯逆流萃取
萃取液
NaCl 盐析脱水
活性炭脱色
丁酯逆共流萃沸取蒸馏结晶
结晶液
pen-k 成品
红 霉 素 ( p K 9.4 ) :
预处理和过滤
发酵液
滤液
萃取
调 p H 9.8 10.2, 1/4V /V
=K0 /(1 +10 pH - pK )
对于弱碱性电解质
K K0
Kp
Kp H
=K0 /(1 +10 pK - pH )
K0-只与T、P有关; K-与T、P和pH有关 K可通过实验求出,而K0不能,可由公式求出。
思考题: 将青霉素由水相萃取到丁酯相中,其pK=2.75,萃取条 件:pH=2.5,T=10℃,VF∶VS = 1∶1,测得萃取前发酵 液(水相)效价20000 u/ml,平衡后废液效价645.2 u/ml,求分配系数K和K0
分配定律推导
根据相律(F=C-P+2),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萃取达到 平衡时,溶质在两相中的化学位相等:μL=μH
第三章溶剂萃取分离法(2)

§3-6 胺类萃取剂一、胺类萃取剂和萃取机理Smith 和Page 首先报道了长碳链脂肪胺能萃取酸的性质,并首先发现其萃取行为与阴离子交换树脂极为相似,因此有液体阴离子交换剂之称。
胺类萃取剂具有达到萃取平衡所需时间短,又具备阴离子交换分离选择性等优点。
与磷类萃取剂相比。
它的萃取容量高,耗损少,选择性较好。
因此在分析化学和放射化学中,他们常用于分离、提纯、富集各种金属离子。
但胺类萃取剂的缺点是,他们的胺盐在有机相中易于聚合,形成三相和乳化,使相分离困难。
此外,他们萃取金属离子的机理比较复杂,以致对其规律性不易掌握。
胺类萃取剂是指氨分子中三个氢原子部分或全部被烷基所取代,分别得到伯胺、仲胺、叔胺和季铵盐,其结构如下:N HH R N H R'R N R R''R'N R R''R'R'''A -伯胺仲胺叔胺季胺盐此处R 、R'、R''和R'''代表不同的或相同的烷基,A -代表无机酸根,如Cl -、NO 3-、SO 42-等。
按烷基的化学结构又可区分为直链胺、支链胺和芳香胺。
低碳链胺易溶于水,不适宜用作萃取剂,随着烷基取代物的增加和碳链的增长,他们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
通常作为萃取剂的是含有8-12个碳原子的高分子量的胺,他们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伯、仲、叔胺的分子中都具有孤对电子的氮原子,能和无机酸的H +离子形成稳定的配位键而生成相应的胺盐。
这些胺盐和季胺盐中的阴离子与水溶液中的金属络阴离子发生交换,使被萃取物进入有机相,因此这种萃取机理主要是通过阴离子交换反应,下面以叔胺为例,进一步讨论胺类萃取剂对金属离子的萃取机理。
1.对酸的萃取萃取酸是胺类萃取剂的基本特性,其反应式为:R 3N 有+H ++A -R 3NH +. A -有R 3NH +.A -是一种极性离子对,在有机相中具有高的离子缔合常数。
溶剂萃取法

10 溶剂萃取法在液体混合物溶液中加入某种溶剂,使溶液中的组分得到全部或部分分离的过程称为萃取。
溶剂萃取法是从稀溶液中提取物质的一种有效方法。
广泛地应用于冶金和化工行业中。
在黄金行业中,用溶剂萃取法提取纯金、银已有许多研究[1~3],在国外,其成熟技术已经工业应用多年。
用萃取法从含氰废水中提取铜、锌的研究也多有报导[5~6]。
在我国,直到1997年才由清华大学和山东省莱州黄金冶炼厂合作完成了萃取法从氰化贫液中分离铜的工业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9.1 溶剂萃取法的基本原理溶剂萃取法也称液—液萃取法,简称萃取法。
萃取法由有机相和水相相互混合,水相中要分离出的物质进入有机相后,再靠两相质量密度不同将两相分开。
有机相一般由三种物质组成,即萃取剂、稀释剂、溶剂。
有时还要在萃取剂中加入一些调节剂,以使萃取剂的性能更好。
从氰化物溶液中萃取有色金属氰络物一般用高分子有机胺类,如氯化三烷基甲胺(N 263)、稀释剂为高碳醇、溶剂是磺化煤油。
水相即是要处理的废水。
与吸收操作相似,萃取法以相际平衡为过程极限。
这与离子交换法和液膜法也是相近的。
但离子交换法使用固体离子交换树脂做吸收物质;而液膜法使用的是油包水(碱溶液用于吸收氰化氢)组成的吸收物质。
萃取法所用的吸收剂均由有机物组成,其质量密度一定要与水溶液或称萃取原料液有相当大的差别,以使两相靠重力就能较容易地分离开,有机相还要有较高的沸点,以保证有机物在使用过程中不至于损失太大。
萃取过程是一个传质过程,溶质从水相传递到有机相中,直到平衡。
因此要求萃取设备能充分地使水相中的物质在较短时间内扩散到有机相中,而且要求有机相的粘度不要过大,以免被吸收物质在有机相内产生较大浓度梯度而阻碍吸收进程。
萃取过程得到的富集了水相中某种物质或几种物质的有机相叫萃取相。
经过萃取分离出某种物质或几种物质的水相叫萃余液。
通过反萃将萃取相的被萃取物分离出去才能使有机相循环使用。
对于含铜氰络离子的萃取相,可用烧碱溶液将铜络离子从萃取相中反萃出来,得到含铜氰络合物浓度极高的溶液。
1.2-3溶剂萃取分离法-

一、萃取分离的相关概念
二、萃取体系的分类和萃取条件的选择
三、蒸馏分离技术
一、萃取分离的基本原理
1. 萃取分离的原理与特点: 液-液,固-液,气-液
定义: 被分离物质由一相转入互不相溶另一液 相的过程称为萃取。 原理:被分离组分在两相中的溶解度具有较大 的差异; 特点:分离体系由互不相溶的两相组成。 亲水性物质:易溶于水而难溶于有机溶剂的物质,如无机盐 类、含有一些亲水基团的有机化合物:一 OH ,一 SO3H ,一 NH2,=NH 等; 疏水性或亲油性物质: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的物质。 如有机化合物、 有疏水基团有烷基如 一CH3,一C2H3,卤代 烷基,苯基、萘基等; 物质含疏水基团越多,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其疏水性越强。
4. 分离系数β
为了达到分离目的,不仅要求萃取效率高,还 要求共存组分的分离的分离效果好,可用分离系 数β表示分离效果,其定义是:
DA β DB
(19-7)
式中,DA和DB分别是溶质A和B 在相同萃取条件下的分配比。
分离系数β大,表示A、B两组分的分配比值相 差大,两组分可定量分开,分离效果就好。
分配比
分配系数用于描述溶质为单一形式存在的情况,
如果有多种存在形式,则引入分配比:
D = c有 /c水
(19-4)
c有 、 c水 分别表示 分配平衡后,溶质(包括所
有的存在形式)在有机相和水相中的总浓度。
当溶质以为单一形式存在时,KD = D
大多数情况, KD≠D
3. 萃取效率
不同溶剂对溶质的萃取完全程度可用萃取效率E来表示。
有机相:碳烃化合物、醚、酯等
溶剂的选择原则:“相似相溶”
第三章、萃取分离法(一)

配位键O→M越强,则G3P=O的萃取能力越强。由于烷氧基RO 吸引电子的能力比烷基R强,其配位能力就较弱,所以中性磷类萃 取剂的萃取能力按下列次序递增
R
OR
(RO)3P O < (RO)2P O < R2P O < R3P O
中性磷类萃取剂萃取金属离子的特点是:被萃取物在萃取 过程中以中性分子形式存在与萃取剂结合,生成中性络合物而 进入有机相 。
中性磷类萃取剂是指磷酸
HO
OH PO OH
分子中三个羟基全部为烷基酯化或取代的化合物,按其酯 化或取代的不同可分为四个类别
类别 磷酸三烷基酯(磷 酸酯)
烷基膦酸二烷基酯 (膦酸酯)
二烷基膦酸烷基酯 (次膦酸酯)
通式
(RO) 3P O
R (RO)2P O
OR R2P O
三烷基氧化膦 (膦氧化物)
R3P O
[ A]O,总 [[ A]O,总 VW ]100% [ A]W ,总 [ A]W ,总 VO
D 100 % D VW VO
设R=VO / VW(相比)
E
D D
1
100%
R
萃取率E与分配比D及相比R有关
R一定,D越大,E越大; D一定,R越大,E越大,萃取越完全
当R=1,即用等体积有机溶剂进行萃取时, E D D 1
2.特点
(1)历史悠久,1842年…; (2)应用广泛,常量、微量、痕量分离均可; (3)回收率高、选择性好; (4)仪器设备简单; (5)操作较为烦琐费时; (6)萃取剂价格较昂贵,有机溶剂易挥发易燃,有毒。
第一节 溶剂萃取分离法的一些 定义及特征参数
一、萃取剂和萃取溶剂
萃取剂:指与被萃物有化学反应,而能使被萃物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积V水;有机溶剂体积V有。
萃取一次,平衡时:水溶液中A总浓度C1,有机 相中A总浓度C1’,
C0V水 C1V水 C1'V有 C1V水 C1DV有
C0V水 V有
C0V水 若V有=V水 C1 V水 DV有 V水
V有
C0 1 C0 D 1 D 11
萃取二次,平衡时:水溶液中A总浓度C2
二 、溶剂溶解度的相似原理
结构相似的化合物易相互混溶,结构 相差大的化合物不易互溶。
三、 各类溶剂的互溶规律
液体分子间的作用力,有范德华分子引力和 氢键作用力两种,而氢键作用力比范德华引力 要强。
各类溶剂的互溶程度决定于形成氢键的数目和 强度。当两种液体混合后形成氢键的数目或强度比 混合前大时,则有利于互溶或增大溶解度;反之, 则不利于互溶或减小溶解度;在混合前后均无氢键 生成,则相互溶解度的大小决定于范德华引力大小, 即分子的偶极矩和极化率越大,则溶解度增大;反 之,溶解度减小。
En (%) [1 (1 E1 %) ]100
n
D 10 E1 100% 100% 90.91% D V水 / V有 10 1 / 1
E3 (%) [1 (1 E1 %) ] 100%
3
[1 (1 90.91%) ] 100%
3
99.92%
[ I 3 ]w I3 K f [ I 2 ]w[ I ]w
稳定常数
I2分配在两种溶液中:I2(w) I2(o)
[ I 2 ]o KD [ I 2 ]w
分配系数
分配比:
[ I 2 ]o KD [ I 2 ]w
[ I 3 ]w Kf [ I 2 ]w[ I ]w
[ I 2 ]o KD D [ I 2 ]w [ I 3 ] w 1 K f [ I ] w
讨论(1)在分析工作中,一般常用等体积的溶 剂来萃取。V有=V水
D E 100% D V水 / V有
D E 100 % D 1
(2) 分配比D大,萃取率E大,萃取就进行完全。 若 V有=V水 D=1000时, E=99.9% D=100时, D=10时, E=99.5% E=90% 萃取完全 当组分含量较少可认为 萃取完全 一次萃取不完全
4、萃取剂
指能与被萃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形成能溶于 有机相的萃合物的试剂。
或指能与亲水性物质反应生成可被萃取的疏水 性物质的试剂。
5、萃取溶剂 指与水不相混溶且能够构成连续有机相的液体。 活性萃取溶剂——可与被萃取物发生化学反应, 形成配合物、离子缔合物或溶剂化物。 例:磷酸三丁酯,正丁醇等。
惰性萃取溶剂——本身不与被萃取物发生化学
(3)E由D、V水/V有决定, D↑ 、V水/V有↓, E↑
(4 )连续萃取 连续萃取:溶质经一次萃取后,分离两相,再用 新鲜的有机溶剂萃取剩余在水相中的溶质,再 分离,如此反复。 问题:为什么用连续萃取数次的方法,要达到 单次萃取同样的萃取率,只需用较少量的有机 溶剂?
连续萃取 设D =10,原水溶液中溶质A的总浓度C0
C0 V水= CV水 + Cˊ V有= CV水 + CD V有 C = C0 V水/ (V水 + D V有) = C0/(1+D) =10-2/4=2.5×10-3mol/L
C’=DC=3× 2.5×10-3mol/L= 7.5×10-3mol/L n= CV水 = 2.5×10-3 × 100 ×10-3 = 2.5×10-4 mol
常见的亲水基团:-OH,-SO3H,-NH2,=NH等。
(3)物质含疏水性基团越多,其疏水性越强。 常见的疏水基团:烷基、芳香基等。 反萃取 有时需要采取与萃取相反的步骤,把有机相 的物质再转入水相中,这一过程称为反萃取。
二、萃取分离的基本参数
1 、分配定律,分配系数
当某一种溶质在基本上不相混溶的两个溶剂之 间分配时,在一定温度下,两相达到平衡后,且溶 质在两相中的分子量相等。则其在两相中的浓度比 值为一常数。
由上式可得:
lg(100 En ) 2 n lg(100 E1 ) 2
很有 用
假定一次萃取的E1(%)=50%(即D=1),欲 达到En(%)=99%,必须连续萃取几次?欲达 到En(%)=99.9%,又必须连续萃取几次?
解:
lg(100 99) 2 En(%)=99%, n lg(100 50) 2 7
即:当某一溶质A同时接触到两种互不混溶的溶剂 时,例如一种是水,另一种是有机溶剂时,溶质A 就分配在这两种溶剂中。
A(w) A(o)
分配过程达到平衡:
A(w) A(o)
KD——分配系数 KD 为 常数
[ A]o KD [ A]w
说明(1) KD只在一定温度下 (2)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很低 (3)溶质在两相中的存在形式相同时 浓度高,达平衡时:
n’=C’ V有=7.5×10-3 × 100 ×10-3 = 7.5×10-4 mol E= D/(D+V水/V有)=D/(D+1)=3/(3 + 1)=75%
(2) V有= 1000mL V水= 100mL C0=10-2mol/L C = C0 V水/ (V水 + D V有) = 10-2/(1+3×10)=3.22×10-4mol/L E= D/(D+V水/V有) =3/(3 + 100/1000)=96.8%
三、 萃取体系的分类
1 金属螯合物萃取体系 2 离子缔合物体系 3 酸性磷类萃取剂萃取体系 4 共萃取体系 5 熔融盐萃取体系 6 协同萃取体系 7 三元配合物萃取体系
§3.1 概述
一、基本概念 二、溶剂溶解度的相似原理 三、各类溶剂的互溶规律 四、特点
一、基本概念
1、溶剂萃取分离
就是使溶液与另一种不相混溶的溶剂密切接 触,以使溶液中的某一种或某几种溶质进入溶剂 相中,从而与溶液中的其它干扰组分分离。
2、被萃取物 指原先溶于水相,然后被有机相萃取的物质。 (萃合物)。 3、萃取液和萃余液 萃取分层后的有机相称为萃取液,此时的水 相为萃余液。
10、抑萃络合剂:
指溶于水且与被萃金属离子形成溶于水而不 溶于有机相的试剂。
抑萃剂的存在常降低萃取率和分配比。由于抑 萃剂常用来提高分离的选择性,有时在溶剂萃取 中又称掩蔽剂。 11、无机酸:
用于控制水溶液的酸度,或参与萃取反应, 或防止金属离子的水解,使待萃取金属离子得到 较好得分离。 常用的无机酸:HCl, HNO3, H2SO4, HClO4, HBr.
四
特点
(1)简便快速。有分液漏斗即可。
(2)有较高的灵敏度、选择性。 (3)应用广泛 (4)手工操作,工作量大。 (5)所用有机溶剂易挥发、易燃和有毒。
§3.2 萃取分离法的基本原理
一、 萃取过程的本质
二、萃取分离的基本参数 三、 萃取体系的分类
§3.2 萃取分离法的基本原理
一、 萃取过程的本质
V有=3V水
萃取一次,平衡时:水溶液中A总浓度C1
C0V水 C0 1 C1 C0 V水 DV有 1 30 31
与连续萃取3次相比,消耗同量的有机溶剂, 但效果不及连续萃取。
D 10 E 100% 100% 96.78% D V水 / V有 10 1 / 3
若连续萃取3次,D=10,V有=V水 思考:n次连续萃取的萃取率? 自己 推导
设某脂肪酸HA,在乙醚与水中的KD=103 Ka=10-5
(1) [H+]≫Ka时,即pH≪5
(2) [H+] ≪ Ka时,即pH ≫ 5
lgD = lgKD= 3
lgD = 8 - pH
以lgD ——pH作图,可知: (1)pH<5,可得最大分配比,D=KD=103 (2)pH>5,得一直线。
综上所述: 分配比不是常数,它随萃取条件的变化而变 化。因而改变萃取条件,可使分配比按照所需的
ao [ A]o o o PA KD aw [ A]w w w
PA——热力学分配系数
2 、 分配比
• 分配比:表示溶质在两相中以各种形式存在的 总浓度的比值。
有机相中溶质总浓度 C A(o) D 水相中溶质总浓度 C A( w)
例1:碘在CCl4和H2O中的分配过程 在水溶液中: I2 + I-
萃取剂: DAPM;萃取溶剂: CHCl3;
助萃剂: SCN-
7、反萃取剂
一种新的不含被萃取物的水相与萃取液接触, 使被萃取物返回水相的过程叫反萃取;使被萃取 物返回水相的物质叫反萃取剂。 8、盐析剂
指易溶于水而不被萃取,但能促进萃取物转 入有机相,提高萃取效率的无机物盐类。
9、相比: 指有机相和水相的体积比。常用符号Vo/Vw表示;
Ka
w w
[ HA]o பைடு நூலகம்D [ HA]w
[ H ]w[ A ]w Ka [ HA]w
[ HA]o D [ HA]w [ A ]w
[ HA]o /[ HA]w KD D 1 [ A ]w /[ HA]w 1 K a /[ H ]w
结论:分配比受水溶液pH的变化而变化
例3 用100mL乙醚从100mL10-2mol/L的某药物水 溶液中萃取该药物后,计算在每一相中的物质量 和浓度及萃取效率。(假设该药物在乙醚和水中 的分配比为3.0)。如果用1000mL乙醚萃取,萃 取效率又怎样?
解(1)V有= 100mL V水= 100mL C0=10-2mol/L
设萃取后乙醚相中药物的浓度Cˊ 水相中药物的浓度C D=Cˊ/C
1 1 2 1 C2 C1 ( ) C0 ( ) C0 1 D 1 D 121
同理
萃取三次,平衡时:水溶液中A总浓度C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