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地理总复习必考的160个自然地理知识汇总(精华版)
2020年高考地理知识点最新汇总

2020年高考地理知识点最新汇总高考地理知识点汇总1、地球运动规律(1)注意从绕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和地理意义等方面比较自转与公转的差异,侧重理解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差异、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等难点内容。
(2)地轴北端指向北极星附近,因此能看到北极星的地点必定在北半球,且看北极星的仰角等于当地纬度。
(3)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虽然从南、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时针方向不同,但都是自西向东。
(4)注意地球公转轨道上近日点(1月初)与冬至日(12月22日)、远日点(7月初)与夏至日(6月22 日)的区别。
2、正午太阳高度(5)注意区别正午太阳高度和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是特殊时刻(地方时为12时)的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与物影长度的关系:太阳高度越大,物影越短;反之,物影越长。
(6)任意一天,与太阳直射点纬度差相等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相等;正午太阳高度数值相同的两条纬线关于直射点所在纬线对称。
(7)注意极昼区极点的太阳高度的日变化特征:太阳高度无日变化,其数值等于当日太阳直射点纬度。
(8)判读光照图和统计图时,要注意利用图中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如光照图中的晨线和昏线、太阳直射的纬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中央经线,统计图中的横坐标名称和纵坐标名称、数值的正负、线条的升降等。
3、时间计算(9)一般而言,凡涉及到日出时刻、日落时刻、正午时刻、昼长、夜长等则为地方时的计算;凡没有特别说明的都为计算区时。
(10)北京所在的时区(东八区)、伦敦所在的时区(零时区或中时区)要当常数记忆。
(11)北京时间是我国全国通用的时间标准。
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E的地方时,所以北京时间不等于北京(116°E)的地方时。
(12)地方时计算中的时间早晚要和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时间早晚区分开。
日常生活中的时间早晚往往是针对同一地点来说的,因而时刻数值越小时间越早;而地方时计算中的时间早晚是针对不同的地点来说的,一般来说是根据同一纬线上看到日出的早晚来区分的,因而时刻数值越大地方时越早。
高考地理总复习必考知识点大全

高考地理总复习必考知识点大全1.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基本概念。
2.地球的形状和尺度:地球的形状为近似于椭球体,并存在赤道、经线、纬线等具体特征。
3.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导致了地球的自然日、太阳时、恒星时以及各种时区等概念的形成;地球公转导致了地球的太阳日、季节、地球日等概念的形成。
4.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的特征:地球内部结构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部分,地壳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5.板块构造与地壳演化: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地壳由相对运动的板块构成,地壳演化主要包括构造演化、岩浆活动和地壳变形。
6.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
7.地球的陆地和海洋:地球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形态、演化以及地形地貌等特征。
8.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动物和地形地貌等要素。
9.全球气候体系:全球气候体系包括大气环流、气候区划、气象要素和气候变化等内容。
10.全球水文体系:全球水文体系包括水的循环和储存、水资源和水环境等内容。
11.全球生态系统:全球生态系统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服务和自然环境保护等内容。
12.人文地理要素:人口、农业、工业、交通、城市和区域发展等要素。
13.人口与城市:人口与城市的分布、结构、迁移与规模、城市化进程和城市问题等。
14.经济地理:经济地理包括资源利用、产业布局、贸易与合作、城乡差异和区域经济发展等内容。
15.交通与通信:交通与通信的发展、运输网络、流通网络、信息通信网络和交通与通信问题等。
16.农业与农村发展: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区划、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问题等。
17.工业与区域发展:工业发展的地域差异、工业区划和工业问题等。
18.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类型、分布、利用与保护。
19.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技术、应用和发展趋势等。
20.地理思维与方法:地理思维方式、地理研究方法、地理学科的交叉与综合研究等。
2020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高中地理全部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全部知识点归纳,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下载打印)自然地理第一单元地图专题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单元地球运动专题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高考地理必背常考知识点整理

高考地理必背常考知识点整理高考地理一直是学生们比较重要的科目之一,而地理学科中又有许多常考知识点需要我们重点掌握。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整理出一些高考地理必背的常考知识点,帮助大家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地球基本特征的认识1. 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形状基本上是近乎于球体的,只是在极轴处略有扁平,其地球几何是一个椭球体。
2. 地球的大小:地球的赤道半径为6,378.14公里,极半径为6,356.78公里,平均半径为6,371公里。
3.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3小时56分钟4秒,公转周期为365.24天。
4. 地球的地理位置:地球的纬度和经度是我们记忆中常考的知识点,纬度是指从地球中心的赤道垂直映射到地球表面的角度,经度是指通过考察海洋群山和其他地貌特征的基准线。
二、地球的自然环境1. 气候特征:气候包括温度、降水、风、气压、湿度、云量。
还要考虑一些其他因素,比如气候边界线和气候区域。
2. 实际控制线:实际控制线是指国家依据军事、政治、经济和历史等因素,对其政治行政的有效控制线。
3. 地形和地貌:地形是指地球表面上所呈现的高低峰差,而地貌则是指地球表面上的各种地形特征。
三、人口与经济1. 人口分布与人口问题:全球人口分布不均衡,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数量远远超过了其资源所能支撑的本质。
2. 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城市化带动了人口的向城市迁徙,而农村地区则在利用现代科技资源的情况下转型升级,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
3. 经济体制与分工:全球经济发展呈现出区域性分化的特点,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快,而另一些地区则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这使得全球的经济体系更加动态和多样。
四、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1. 农业与农业问题:农业是人类生活最重要的基础之一,但目前农业领域面临着粮食紧缺、水资源分配不均、土地、化肥和农药污染、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生抗问题等一系列挑战。
2.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非常重要,人类需要在满足其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保护自然环境,确保可持续发展。
高考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2020

高考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2020一、自然地理知识点1. 地球基本知识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有一个直径约为12,742公里的球形。
地球分为北半球和南半球,通过赤道线将地球分为东半球和西半球。
地球有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地壳上有大陆和海洋两种地貌。
2. 大气环流系统大气环流系统由地球自转和太阳辐射造成。
地球热量不均匀分布,热量从赤道向两极传递,形成了寒冷的极地区域和炎热的热带地区。
大气环流系统分为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
3. 水文循环水文循环是指地球上水从海洋、大气、陆地和生物体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太阳能使水蒸发成为水蒸气,然后水蒸气形成云层,最后降水到地表。
水文循环对地球上的气候和生态系统都起着重要作用。
4. 地震与火山活动地震是地球板块发生移动引起的地壳震动,地震的活动不断塑造着地球表面的地貌特征。
火山活动是地球内部的岩浆喷发到地表形成的现象,火山口喷出的岩浆会形成火山岩。
5. 气候与气象气候是指特定地区长时间的气象状况的统计,气象是指短时间内的天气变化现象。
气候受地球形状、纬度、海洋、陆地、地形和大气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气候差异较大。
二、人文地理知识点1. 人口与城市化人口是指居住在特定地区的人的总数,人口分布在地球上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河流流域。
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城市化程度可以通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衡量。
2. 经济地理经济地理研究地理空间上的经济活动,包括原材料的获取、加工制造和商品流通等过程。
经济地理影响着地区的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不同地区的资源与产业分布也有所不同。
3. 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是指人员和物品在地球上的运输过程,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陆地交通包括公路和铁路,水运交通包括河流和海洋运输,空运交通则是航空运输。
4. 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城市规划是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城市的功能和居住质量,制定的城市布局和建设规划。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可复印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可复印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公转产生四季更替和昼夜长短变化。
2. 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与注记。
比例尺表示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值,方向通常以北为基准,图例是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注记是文字说明。
3. 地图类型: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遥感图像等。
自然地图包括地形图、气候图等,社会经济地图包括工业图、农业图、商业图等。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层的组成与分布,对流层、平流层的特点。
- 气候类型:热带、温带、寒带气候,以及各自的特征。
- 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表性质等。
2. 水文循环与洋流:- 水文循环的环节:蒸发、凝结、降水、径流。
- 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 河流的特征、流域划分、河流的利用与保护。
3. 地貌与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
-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 地貌类型:山脉、平原、盆地、峡谷等。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的规律,人口密度的计算。
- 人口问题:人口过多或过少的影响。
- 城市化进程,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
2. 农业与工业:- 农业的分类: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
- 农业的分布与区位因素:气候、土壤、水源、市场等。
- 工业的分类与分布,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3. 交通与贸易:- 交通方式的选择与布局:公路、铁路、航空、水运。
- 贸易的类型与流向,国际贸易的影响因素。
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遥感图像的获取、处理与应用。
2. 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收集、存储、管理、分析与展示。
3. 全球定位系统(GPS):定位原理、应用领域。
五、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 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2.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
3. 环境保护措施:节能减排、绿色能源、生态农业等。
2020高中地理全部知识点归纳:97个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

第一单元地图专题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单元地球运动专题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2020年高考地理总复习必考的230个自然地理知识汇总(精华版)

范文2020年高考地理总复习必考的230个自然地理知1/ 9识汇总(精华版)2020 年高考地理总复习必考的 230 个自然地理知识汇总(精华版) 1、气候对生物分布的影响光(喜光植物、喜阴植物)、热、水(森林、草原、荒漠) 2、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莲(水生)、骆驼刺(旱生)、矮牵牛(二氧化硫)、树(风向) 3、光合作用的意义把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糖类),并释放出氧气4、生物循环的作用①物质迁移②能量流动③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 5、原始大气的成分二氧化碳、甲烷、氢、氨和水汽。
6、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①改造大气②改变陆地水③促成土壤形成④创造生物物质⑤环保7、土壤的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8、土壤的作用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9、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10、土壤的肥力特征供应和调节植物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11、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12、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13、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14、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5、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6、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 11 年。
1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18、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19、月相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 20、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
21、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 1957 年 10 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22、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 1981 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23、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1970 年东方红一号、2005 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
24、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文
2020年高考地理总复习必考的160个自然地理知
1/ 9
识汇总(精华版)
2020 年高考地理总复习必考的 160 个自然地理知识汇总(精华版) 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风浪)、潮汐(大潮和小潮)、洋流 2、洋流的概念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
3、洋流的成因分类风海流、补偿流(大多南北向)、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
4、风海流的成因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
5、世界洋流模式(低、中纬)反气旋型。
北半球为顺时针流动,南半球为反时针流动。
6、世界洋流模式(中、高纬)北半球中高纬是气旋型大洋环流,呈反时针方向流动。
7、北印度洋洋流的分布规律冬逆夏顺。
冬季洋流向西流,夏季洋流向东流。
8、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
9、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秘鲁寒流。
10、南印度洋的洋流分布南赤道暖流、厄加勒斯暖流、西风漂流、西澳大利亚寒流。
11、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12、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
运动
3/ 9
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13、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14、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5、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6、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 11 年。
1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18、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19、月相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 20、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
21、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 1957 年 10 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22、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 1981 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23、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1970 年东方红一号、2005 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
24、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25、保护宇宙环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26、地球的平均半径 6371 千米 27、地球的赤道周长 4 万千米28、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
每 1 个纬
度为 111.1 千米;0-30、30-60、60-90。
29、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
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30、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31、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32、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3°26′和66°34′纬线 33、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34、南北方向的判断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35、东西方向的判断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36、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37、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38、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39、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 小时 56 分 4 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 小时。
40、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41、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
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42、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5/ 9
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43、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365 日 6 时 9 分 10 秒)、回归年(365 日 5 小时 48 分 46 秒) 44、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45、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46、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47、晨昏线的判断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48、地方时的计算每往东1°,时刻增大 4 分钟。
49、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 15,再四舍五入。
50、区时的计算每往东 1 个时区,时刻增大 1 个小时。
51、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E 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52、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53、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
5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55、太阳直射点的判断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 12 点。
56、春分日(3 月 21 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7、夏至日(6 月 22 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58、秋分日(9 月 23 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9、冬至日(12 月 22 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7/ 9
60、夏半年的概念:3 月 21 日至 9 月 23 日 61、冬半年的概念:9 月 23 日至 3 月 21 日
62、地球侧视图的判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63、地球俯视图的判读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极。
64、昼夜长短的计算: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 15 度为 1 小时。
65、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根据昼长以标准日出(6 时)和标准日落(18 时)前后推算。
66、昼夜长短的判断: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67、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68、天文四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季。
69、我国传统四季:以立春(2 月 4 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四季。
70、欧美传统四季: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
71、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72、五带的名称和范围: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7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9/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