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佛教装饰纹样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
佛教美术对中国画色彩发展的影响

佛教美术对中国画色彩发展的影响众所周知,外来佛教不仅以教义广布中土,其美术样态也对中国绘画不断造成冲击,推动着中国画在色彩领域不断革新,最终化聚为东方意蕴的审美范式,进而辐射至亚洲其他文化区。
1汉代佛教东传初弘期的主动采撷之影响汉代绘画,因为前代诸帝王用以章饰典制,奖崇风教,本身早已根基深厚,如《画史会要》卷一有(明)朱谋垔记载(秦)始皇元年骞霄国献善画工———裔,能“含丹青以潄地,即成魑魅及诡怪羣物之象”,可见中国的写意泼彩、花鸟画等皆有久远文化的呼应。
汉代还有“阳望、樊育亦善画,尤善布色”[1]的记载。
但是彼时画家多被礼教所囿,中国画在佛教美术的冲击中才变得更丰富多姿。
时汉明帝(28~75年)派遣郎中蔡愔等出使大月氏,延请印度高僧竺法兰与迦叶摩腾来华,并建立白马寺作千乘万骑三匝绕塔图等寺庙壁画,“盛饰佛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魏书释老志》)。
这种主动求法式研习,为中国绘画史注入了新鲜血液。
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佛教艺术迅速在中土铺陈开来。
2魏晋南北朝本土开宗立派的激荡与影响魏晋南北朝时帝王玩权术,民族内外杀伐纷争,礼崩乐坏,士人清淡玄言佛理盛行,诗乐书画往还,在纷乱中营造了个高雅脱俗、优游闲适的文化模式。
三国尚老庄,乃承两汉方士之余风;两晋尚清谈,盖避前崇老庄之弊;东晋则多在宗教中寻慰藉。
宗教文化的勃兴,惠及绘画,尤其是佛教艺术,从内容到形式都为中国画开辟了新的疆土。
彼时印度美术,多从海路输入南方内地,形成南朝四百八十寺的昌隆景象,佛寺艺术随之大盛。
如三国时,天竺僧康僧会到吴设像行道,吴人曹不兴见西国佛画像,乃范写而盛传天下,号我国“佛画之祖”。
曹不兴弟子,晋之卫协,谢赫谓其“古画之略,至协始精。
六法之中,迨为兼善”。
[2]六法兼善的意思涵盖“随类赋彩”,可见色彩艺术通过寺庙范本的中外流通,既方便学习,又渐趋完善。
而陆路方面,北魏始开的敦煌千佛洞,炳灵寺、麦积山、云岗和龙门等石窟,都留存有大量经典遗迹,在色彩造型上开时代先风。
论佛教文化影响下的我国古代染织纹样

忍冬又称金银花 , 多年 生长 的绿 灌木枝 叶缠绕, 为 忍冬 而不
凋萎 , 而得名。 忍冬 纹 的构 成方式是 以“” 为基本骨 架, 故 S形 在
其 两边 分别 生 长 出双 叶或 单 叶 , 与莲 瓣纹 相 配作 为 主体纹 常 饰。忍冬纹是 一种 变形植 物花纹 , 是命运树 的简写形式 , 也是 古
动, 是一件 事情 的两个方 面。宗教通过 各种 艺术形式进行 表达 和宣传 , 艺术则通过宗教获取更 多的情感 、 材和 思维方式。追 题 根溯源 , 两者有着相 同的起源 , 充满着想 象和幻想 , 着丰 富 都 有 的情感。 因此, 因宗教 思想 而产 生的艺术作 品里 , 在 宗教思想具 有超越 时空 的恒定 艺术魅 力 , 让人在对 艺术 幻境 的欣
笈多王朝文化融入中华文化最活跃的时期。我国敦煌莫高窟、
云 冈石窟、 门石 窟、 积 山石窟这 四大佛教 艺术 宝库 , 是在 龙 麦 都
这一 时期开始凿建 的。到唐代 , 中国化佛 教美术形成 , 著名画家
譬如锹 1 充 i 研
自从忍冬纹被 引进 之后 , 我国古代染织 品上 的 图案便 日益 丰富、 美生动 了起来 。忍冬纹常常被用于染 织 品的底纹或者 优 边 缘装饰, 刺激 了合乎 中国人审美理 想的新型装饰样 武的形成 , 其 形态变化多样 , 延绵不断, 象征着佛教 的轮 回永 生之念。
献精神 , 喻义吉祥喜庆 、 长久连 绵、 和睦 圆满、 太平 、 幸福 等。 莲花在 佛教 中被 赋 予 了特 殊 而神 圣 的含义 。莲花代 表“ 净 土” 。另传 说佛教创始人释迦 牟尼 降生在莲 花上, 后在 菩提树 下
得道 。佛 教把莲 花视 为孕育灵魂 的西方净土 , 神佛 多置 身于 故
佛教植物纹样在现代装饰设计中的意义

佛教植物纹样在现代装饰设计中的意义摘要:随着佛教文化的传入,我国本土传统装饰纹样与佛教审美取向的表现形式相碰撞,开始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气势。
本文着重分析了几类佛教植物纹样所蕴含的含义,反映了佛教纹样不只是为了装饰佛教文化而存在,更是将这种装饰性延续到了现代设计之中,为佛教艺术的传播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关键词:佛教植物纹样现代设计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杜晓禹一、佛教装饰纹样历史背景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它的主要传播区域为亚洲地区。
在佛教艺术诞生的初期,佛像相关样式以及建筑设计就带有着浓烈的装饰色彩。
装饰纹样被广泛应用在佛教人物塑造、建筑物建造和佛教文本传播等领域之中 这些纹样将诸多不同的宗教艺术汇集于一炉,并将本土装饰与佛教装饰异曲同工的元素进行融合,呈现出多样但又和谐的局面。
有些纹样是由于经典的佛教故事与传说而诞生,有些则是因为单纯地为了辅助装饰而存在。
但无论是何种原因,佛教纹样都极大地拓展了佛教艺术的类别,也为现代装饰设计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二、佛教发展与植物纹样的关系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佛教文化就在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自身的渗透,与此同时中国传统艺术也因为佛教文化的到来而发生了改变。
就佛教装饰方面而言,中国的艺术思想与佛教理念相吻合,佛教也为中国传统艺术带来了别样的风格和新颖的题材。
例如佛教传播最为深远的唐代,就有了以“忍冬纹”为前身衍生而来的“唐草纹”的存在。
随着佛教理念的深入人心,佛教的信徒、佛寺和僧人的数量也是与日俱增,因此佛教艺术也在民间得到广泛认可。
与此同时,佛教纹样也在百姓的日常生活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佛教装饰俨然已经成为那个时代中国艺术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作为佛教艺术中应用最为广泛、最具有美学语言的植物纹样也在此发展中茁壮成长着,并在中国装饰纹样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风景。
在传统的佛教纹样当中,以植物为主体的装饰纹样种类非常丰富,随着朝代的更迭,植物形象的含义和地位也会相应地产生一些改变。
佛教植物纹样在现代装饰设计中的意义

佛教植物纹样在现代装饰设计中的意义1. 引言1.1 佛教植物纹样在现代装饰设计中的重要性佛教植物纹样还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其线条优美流畅,色彩纯净深邃,能够为空间增添一份优雅和神秘的氛围。
在现代装饰设计中,人们对美感和品味的追求日益增强,佛教植物纹样的应用正是满足了这种需求。
可以说佛教植物纹样在现代装饰设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一种装饰元素,更是连接传统文化和现代审美的桥梁。
1.2 佛教植物纹样的历史渊源佛教植物纹样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印度对自然的崇拜和佛教文化的融合。
佛教典籍中提到了许多关于植物的描述,比如莲花、菩提树、梵花等,这些植物被赋予了象征性的意义,成为了佛教文化中重要的图案元素。
在印度文化中,莲花一直被视为圣洁、纯净的象征,而菩提树则是佛陀成道的地方。
这些植物纹样如同佛教文化的符号,传达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性的启示。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植物纹样也随之传播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
在中国的寺庙、宫殿、建筑以及绘画中,经常可以看到莲花、菩提树等植物纹样的装饰。
这种装饰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重要的是传达了人们对于生命、自然的敬畏和对于修行境界的追求。
佛教植物纹样的历史渊源丰富而深远,是印度和中国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也是人们对自然、宗教信仰的表达。
在现代装饰设计中,这些植物纹样不仅仅是简单的图案,更是传承着悠久历史和文化内涵的重要元素。
2. 正文2.1 佛教植物纹样的美学特点佛教植物纹样在美学上具有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出佛教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哲学思想。
佛教植物纹样通常融合了自然界的元素,如花、叶、枝等,这些元素被赋予了象征性含义,代表着生命的延续和永恒。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过程被视为生命的律动,传达着变化无常和生生不息的哲学观念。
佛教植物纹样在构图上注重对称与平衡,精确的几何形态和细腻的线条组合,展现出一种简约而优美的美感。
这种几何化的设计风格反映了佛教对于内心的净化与超脱的追求,体现出一种平静与祥和的氛围。
汉传佛教纹样在版式设计中的应用.doc

汉传佛教纹样在版式设计中的应用摘要:作为最早的世界性宗教,数千年来佛教以其独特的文化与魅力一直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发展。
在平面设计中更是画下了浓重的一笔。
公元前2年,从古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揉和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古印度佛教思想,慢慢演变成了更符合中国文化更能使中国人接受的汉传佛教。
广大平面设计师更是从汉传佛教中提炼出种类多样的设计元素,如花纹、雕塑、壁画、文字、画像等广泛地应用在平面设计中。
其中纹样、花纹被应用得最为广泛也最具有代表性,如莲花纹、祥云纹。
本文研究的主要方向是梳理汉传佛教纹样在板式设计中的应用。
寻找汉传佛教纹样与板式设计之间的关系,让汉传佛教纹样成为设计的新创意点。
从版式设计的发展而言,作为中国传统设计元素重要组成部分的汉传佛教纹样,其意蕴同样适用于现代版式设计,同样适用于传达现代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且更容易使受众对版式产生亲和力。
基于这些原因,本文希望通过研究汉传佛教纹样在版式设计中的应用,有效地引导我们在版式设计中对于汉传佛教纹样的运用,使汉传佛教纹样在现代设计中更好的传承与发扬。
关键词:汉传佛教;版式设计;纹样1汉传佛教纹样在版式中的应用1.1汉传佛教纹样在版式设计中的变化汉传佛教纹样作为一种宗教纹样,想要出现在现代版式设计中,必然不能全部照搬过来,要想体现其设计语言,中间必定要有所变化才能很好地适合具体的版式设计需要。
(1)借用。
汉传佛教纹样作为宗教纹样,纹样中每每都带有不同的含义。
在向版式设计化的变化过程中,借用的手法是可以很好地使用的。
将纹样的形象与传递的内容直接作用在版式中,使纹样与版式有一种交流的互动。
这种使用方式有一定的题材局限性。
适用于一些题材限定的版式设计中,如佛教题材的文化类版式。
(2)重构。
以汉传佛教传统纹样为基本,根据具体设计时的需要对纹样进行分解,拆分出单独的纹样设计元素。
理如,莲花纹,就可以分解为花朵纹、枝叶纹、卷叶纹等。
把这些拆分出来的元素进行符号意义的归类,有待版式设计中的使用。
传统纹样中佛教文化的影响

传统纹样中佛教文化的影响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每个地域每个民族的文化发展中都会存有着一个宗教艺术阶段,这是发展的必经阶段,也是艺术发展过程中一个必经之路。
各个国家都有相似的发展过程。
一、伊斯兰工艺美术中的宗教性如伊斯兰工艺美术就伴随着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地区的传播而发展起来,它的艺术风格和公益文化表现出显著的宗教色彩和地域特征,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伊斯兰工艺美术史中迷人的米奈型陶器、伊斯兰织毯等,作为伊斯兰信徒日常生活中的必备之物,无论在精神领域和物质领域都不可或缺。
伊斯兰工艺美术以其清新明快的色彩效果、精致繁丽的装饰手法和精湛的工艺技巧,展示了其巨大的艺术魅力。
因为伊斯兰教禁止偶像崇拜,因此具象而写实的艺术形象难以得到发展,工艺美术创作的主要精力倾注在抽象性装饰纹样中。
而恰恰是神教的宗教信仰、阿拉伯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阿拉伯民族的求异心理和文化传统,培育了伊斯兰工艺美术的大力发展,使之成为世界工艺美术文化中的一支奇葩,也让世人有机会得以欣赏浓郁阿拉伯风情的绝美工艺品。
二、宗教对欧洲工艺美术发展的影响谈到宗教对艺术影响的案例,不得不提及的一段典型的历史进程——欧洲中世纪工艺美术的发展。
在中世纪这一千年的欧洲封建社会中,基督教成为封建统治的有力支柱和人们精神生活的寄托,通过教会使哲学、科学和艺术都从属于神学,总体来看,社会发展缓慢,停滞不前,绘画、雕刻艺术也出现倒退现象。
但工艺品则是一个例外。
因为工艺品不仅仅是精神产物,它还依赖于物质条件。
中世纪的工艺美术也同其他文化现象一样,带有明显的宗教性质。
它清楚地反映在当时工艺美术的内容与形式的各个要素中,尤其是那些直接为宗教服务的祭坛装饰、圣书函和遗物箱、十字架等更能反映出中世纪美术的特点。
所以,整个中世纪的工艺美术都可以概括成宗教的产物。
没有基督教就不可能有与之相对应的各类带有明显宗教性质的工艺美术品。
在神学思想的影响和教权的统治下,欧洲中世纪的工艺美术反映了特有的审美观念:强调神圣和威严,基调低沉而凝重,表现冷峻而肃穆、庄严而压抑的气息。
中国传统植物装饰纹样在佛教建筑中的流变

摘要:中国传统植物装饰纹样形式多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对中国佛教建筑中常见的植物装饰纹样的历史根源,发展历程及常见的表现形式等,对植物装饰纹样进行文化溯源,探究其背后的民俗意义,明确中国传统植物装饰纹样中蕴含的吉祥含义以及其中的宗教信仰。
关键词:植物纹样;佛教;建筑装饰植物纹样是装饰纹样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花、草、树木纹样就在装饰纹样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更是据有超乎其他装饰纹样的优势。
本文以植物装饰纹样作为文化载体,通过装饰图案的流变来探究纹样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一、土生土长的“主人”本土植物装饰纹样是经历了一个既漫长又曲折的发展过程,中国土地辽阔,多数地区都是植被丰富,水源充足,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先天环境,使得我们的先祖得以较早的进入农业社会。
先民们为了生存,与植物有了更亲密的接触,对植物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植物成了先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植物之间形成了一个难以分离的关系。
在植物装饰纹样中不得不提到的一种纹样——莲纹。
中原本土的装饰文化之中也有着莲纹的使用。
最早的莲花造型出现于出土的一个春秋中期的青铜器——鹤莲方壶,此方壶采用的是一种简练的表现方式,双层莲瓣中立着一只单脚站立的仙鹤,仙鹤做展翅飞翔状,其风格与殷周时期神秘凝重的风格形成了很大的对比。
除了此方壶以外还有很多出土的青铜器上都有莲花造型的装饰图案。
早期的莲纹图案与别的植物装饰纹样一样,也都以强烈的宗教哲学观念为精神核心,是天地宇宙的象征符号。
之后莲纹亦有出现于建筑装饰之中,先民将生于水中的莲纹作为“水”的象征表现,用以表达建筑勿受火灾损毁的美好祈愿。
二、装饰纹样领域的“外来客”在战争连年,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佛教由古印度传入中原。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
印度造型艺术不仅具有典雅、含蓄等特点,而且擅于在大自然中寻找美感的形式,创作手法强调曲线与自然相结合,佛教的造型艺术中,手与脚会与植物特征做巧妙的比拟。
这种从自然界中获得灵感的思维方式,运用曲线的造型手段,柔韧,充满生机的装饰风格也随着佛教的传入一并流入中原,给当时本土的装饰艺术带来新鲜的血液,对当时的中原艺术审美观念造成一定的影响。
论魏晋时期佛教文化对中国工艺美术的影响作业

论魏晋时期佛教文化对中国工艺美术的影响作业第一篇:论魏晋时期佛教文化对中国工艺美术的影响作业【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美术大量传入中国,极大地促进了绘画、书法、工艺美术特别市壁画等美术形式的发展,使得魏晋美术处于一个新鲜活泼、灿烂辉煌的时代,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佛教美术在东传过程中,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广泛的弘扬,不断被中国传统文化所改造。
中国艺术家将外来佛像样式与中国传统技法、艺术精神相融合,创造出深具中国文化色彩的佛教美术样式,并对当时的绘画与雕塑产生了深刻影响。
【关键词】: 佛教美术绘画雕塑工艺美术佛教美术传入中国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件大事,正如佛教思想的传入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关系,丰富、深化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佛教美术的传入也对中国美术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佛教美术的造型、色彩、构图深深影响了当时的中国美术。
一佛教美术的东传佛教大约在东汉明帝时期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印度犍陀罗艺术与笈多艺术伴随着佛教的传播陆续东渐中国西域与内地,来往于中国与印度之间的中外僧人、使者、商旅、工匠等,充当了犍陀罗艺术与笈多艺术东渐的中介。
二佛教美术对当时绘画与雕塑的影响佛教美术从魏晋时期开始大规模传入中国,并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选择了中国化之路,在思想上逐步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融合,“三教合一”。
佛教造象也开始“变梵为夏”,印度、西域传来的佛像,逐渐变成了土生土长的中国人相貌。
在艺术语言上融合中国传统手法,使佛像具有中国造型特征和精神内涵。
经过二三百年的融合、借鉴、吸收,终于创造出具有中国审美特性的中国佛教美术,实现了佛教美术的中国化。
另一方面,外来的佛教美术在造型方式、绘画技巧和审美内含等方面,又深深影响了中国的原有艺术,世俗美术与宗教美术只是创作题材不同,在时代审美趋向和艺术处理技巧上是一脉相通的。
所以佛教美术在实现中国化的同时,也改变了中国原有的艺术创作模式,对当时的绘画与雕塑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佛教装饰纹样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
作者:蔡文雯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10期
摘 ; 要:在人类文明漫长的发展史中,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几乎同这漫长岁月同步发展。
当人类文明发展之初,艺术就已诞生,是人类表现智慧和抒发情感的一种手段。
艺术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与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从佛教艺术诞生之初,它的各种造型和色彩就带有着浓烈的装饰意味。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后,在吸收了我国本土传统装饰艺术形式中所符合佛教审美取向的表现形式后,呈现出变化多端、简洁大方的风格和气势。
这些纹样中所蕴含的含义也与佛教传统纹样有所不同,有的是与佛教教义、佛经故事密切相关;有的则只是为纯粹的装饰目的而运用的。
关键词:佛教装饰纹样;传统艺术
中图分类号:J522;J05;J19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30-0044-01
传统的佛教纹样本身的各种造型就已伴有浓郁的装饰意味,常在画面布局中进行纹饰式样的创作。
在传统佛教艺术中,佛教装饰纹样被广泛且大量的应用在有关佛教的各个领域。
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初,就在不断的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碰撞和融合,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与此同时佛教艺术对中国传统艺术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就佛教装饰艺术这块而言,中国的传统的早期艺术恰巧比较符合佛教审美取向,佛教的传入也为中国传统艺术带来了新鲜的风格和题材,两者碰撞之后佛教纹样呈现出变化丰富、色彩鲜艳的风格和气势。
例如我国佛教文化的最为繁荣的唐代,从佛教传统的装饰纹样“忍冬纹”衍生出来的“唐草纹”就风靡一时。
随着佛教在我国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信仰;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速度十分迅猛,寺院和僧人的数量也是与日俱增,因此佛教的经典文化也在民间得到广泛传播。
同时佛教的传统纹样也被更多的运用到了民间生活之中,佛教文化已然成为那个时代中国文化结构的重要组成之一、作为佛教艺术中最为具有美学特征的佛教植物纹样装饰艺术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中国装饰纹样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在传统的佛教纹样中,纹样造型极其丰富,每朝每代的艺术形象代表都有所不同。
在魏晋时期,曾经盛行的忍冬纹慢慢变得少见,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新的植物花卉纹样造型。
莲花纹样仍然是装饰纹样题材的主流,由莲花纹衍生出的宝相花纹图样也在这时诞生并且被大量的运用,风格独特的卷草代替了忍冬的位置并衍生出许多新的卷草纹样。
许多生活之中常见的动植物都被吸纳到了佛教纹样之中。
佛教的图形纹样慢慢开始走向多元化,题材变的极为丰富,此外还有许多不知名的草本植物、珍奇走兽也被囊括了进来。
佛教艺术之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许多常见的佛教纹样之中,绝大多数图形都是从生活之中现有的图形演变过来的,趋于写实。
花鸟走兽,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原型,再通过设计者们艺术化的夸张、变形,纹样线条显得更为简洁明快,在造型艺术上就显得更加威武、圣神。
比如莲花,许多地方出现时通常是根、茎、叶、花齐全,整体造型错落有致,力求最大程度的将莲花的稳重、优雅、圣洁表现出来;亦可以以简约形象出现在佛像的整体造型中,衬托佛像的神圣与庄严。
佛教艺术不仅仅在现实生活中寻求灵感,从佛教经文中与神话故事中提炼出来的各种奇异的人物形象也是各具特色,人们尽可能的将这些现实中不存在的造型理想化,来达到装饰的美感。
例如中国神话故事《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人们就凭想象将其刻画了出来,作为佛教桌椅中的装饰。
虽然不是现实存在的东西,但并没有影响人们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没有阻碍人们对理想美的追求和自由情趣的发挥。
现代佛教植物装饰纹样与几千年来佛教风格基本保持了一致,每个朝代可能略有不同,各自代表了不同时代对美的审美趋向。
同一个朝代,不同时期的装饰风格就不尽相同,例如佛教文化盛行的唐代,唐代早期的佛教装饰风格相对于中晚期就更为工整秀美一些;中期的佛教装饰则更偏向于色彩的丰富、丰满;晚期的装饰则会因为时代的变迁,在客观的条件下,装饰风格又趋向简单。
但唐代的佛教装饰纹样从整体来看,无论是图形亦或是色彩,其最大的特点是富丽华美,圆润丰满、灵活多样,这跟人们当时的审美取向是保持一致的。
例如卷草纹构成形式,在唐代的佛教艺术之中,花叶造型前后相连,叶子的卷边也是随意的翻卷,整体图形任由其随意根据形势灵活变化,不再是按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规律排列。
这种图形的装饰看起来给人们感觉就更为自然、生动。
这样不仅展现了当时人们在审美情趣上对自然生机的追求,同时也在形式上也更加利于人们通过装饰纹样来表达对佛教文化的情感和崇尚。
在唐朝之后的佛教装饰纹样不论如何的改变,都能看到唐代时期装饰艺术的影子。
唐代在造型风格上,对于圆润的美是世人所共知的,对于佛教也不例外。
满密繁琐的构图一直是佛教装饰中常见的,但是圆浑的造型加上密集的构图所产生的效果使得装饰纹样富丽多彩。
唐代的佛教装饰风格也为佛教的装饰风格奠定了基础。
因此佛教装饰多给人一种富丽饱满、灵活多样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