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据

作者:王金情

来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年第01期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所在,只有深入人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取得好的效果。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人的需要的产生、特征、分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内容架构、评估标准等都密切相关。因此,人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人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重要依据

中图分类号: 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1-0025-05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是客观存在的,它与人的思想、动机和行为密切相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既是教育者按照社会需要积极组织进行施教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内在需要接受教育并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与人的需要密切相关。无论从理论分析的角度还是从实践考察的角度看,人的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都存在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加强对人的需要的分析和研究,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前提。

一、人的需要的内涵

关于人的需要至今尚无众所公认的定义,布达佩斯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A·赫勒甚至认为,企图为需要下一个全面定义的人是在妄图“取代上帝的地位”。然而我们研究人的需要问题,还是要对人的需要做一个界定。目前我国学界关于人的需要涵义的界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反映说。认为人的需要就是人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对物质生活条件(要素)和精神生活条件(要素)的依赖关系的反映,是对需要对象的明确指向,并以主观愿望的形式表现出来”[1]。

二是状态说。认为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某种摄取状态。“需要(Needs)作为一般范畴,是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有机体所共有的一种特性,这是有机体为了维持正常运转(生存、发展)必须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而产生的一种摄取状态。这种状态,一方面表示了有机体对周围环境的依赖和需求;另一方面又表示了有机体具有获取和享用一定对象的机能”[2]。

三是依赖说。认为人的需要是人为维持内部及其与外部环境的平衡而产生的一种依赖关系。是“人对其生存、享受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的依赖和需求。它反映的是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贫乏状态,可以理解为人反映现实的一种形式、积极行动的内在动因”[3]。

这几种界定都有一定的道理,它们之间并不是毫无联系的,而是有交叉的,比如说反映说、状态说都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依赖说。但总的来看,这几种界定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比如说反映说说明了需要具有主观性,但如果把人的需要完全等同于主观意识,那么人的需要也就不存在合理与不合理的问题,实际上,需要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需要不等于需要在意识中的反映。摄取说认为需要产生的基础就是基于缺乏,它是基于缺乏而产生的一种摄取状态,这种观点确实有一定道理,但是它的缺陷在于,它没有看到缺乏的另一面即充盈。人的需要有时并不是基于缺乏,利他本身也可以是一种高级需要,现实中也看到很多人做好事、做慈善,这是他们的需要,但这种需要的产生并不是基于缺乏而产生的摄取状态。所以,把需要狭隘地理解为“摄取”,这是很成问题的。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以为李德顺、马俊峰在《价值论原理》中对人的需要的界定更为合理,即认为,“需要所体现的正是人的生理结构、心理结构和精神-文化结构所构成的人的整体性存在与周围环境的一种关系,是基于人与环境的不平衡而产生的趋于平衡的一种自觉倾向”[4]。这个界定就克服了上述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人的需要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不会肯定一个而否定另一个;二是人的需要并不是仅仅基于缺乏,而是基于人与环境的不平衡,这就把两方面都兼顾到了,而且,这个界定还看到了人的需要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因此,本文对人的需要涵义的理解就采用这一界定。

二、人的需要的特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1.客观性

首先,需要的客观性源于需要的形成机制。“‘人的需要’和‘欲望’不同,它不是主观偶然的,也不是现在的,而是在文化共同体的历史发展中自然形成的,在此意义上说,它是客观的”[5]。其次,需要的对象是客观的。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正是由于满足需要的对象的客观性而使人成为受动的存在物。人的需要是客观的,但由于人总是把自己作为意识的对象,因而他的需要总是被意识到的需要,总是以愿望、目的、动机等主观意识形式而存在,所以使得人们往往“习惯于以他们的思维而不是他们的需要来解释他们的行为”。实际上,需要并非人主观自生的东西,而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一个人有什么样的需要,并不仅仅取决于他的主观意志,更为根本的是取决于他的客观存在,如所处的历史时代、社会条件和个人的受教育水平等。所以说,需要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范畴。

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社会矛盾和人们思想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需要。“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6]。可以说,人的需要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存在;人的需要变更,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更新。人的需要的客观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客观性,它是一定社会、阶级和个人发展所必不可少的。

2.自觉性

人的需要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能动的需要,而动物的需要则是无意识、无目的、本能的需要。自觉性是人的需要区别于动物需要的一个界标。动物与外部自然环境是直接同一的,动物的需要一般是由自然条件直接决定的,所以需要的内容和范围都很狭窄,而且,同类动物的需要几乎是无差别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一窝蜜蜂实质上只是一只蜜蜂,他们都生产同一种东西”,而“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人的需要之所以具有“无限性和广泛性”,归根结底还在于人的需要具有自觉性。动物并没有把它与它需要的对象区分开,动物的活动往往是受本能驱使进行的,动物的类的需要与个体需要之间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可以说,动物物种需要的界限也就是动物个体需要的界限;但人不同,人可以意识到自己与环境的区别,可以把自身与自身需要的对象区别开来。所以,不但个体需要在需要的内容和层次上千差万别,而且个体需要与类的需要之间也可以发生很大的差异。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人的需要才是严格意义上的需要。

人的需要具有自觉性这对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也有重要启示意义。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只重视外在灌输,而忽视从人的需要的角度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在人们主体性日益增强的今天,要注意把外部灌输和重视人的需要的自觉性结合起来。外部灌输主要是社会教化的过程,而通过人的需要的自觉性来培养人的需要、引导人的需要的发展,这是实现个体内化和自我教育的过程,这对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更为根本的意义。

3.社会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人,既来自自然界又高于自然界,所以人具有双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首先有自然属性的一面。“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但是,人的自然需要已经不是纯粹的自然需要,而是“历史上随着一定的文化水平而发生变化的自然需要”[7]。马克思举例说“饥饿总是饥饿,但是用刀叉吃熟肉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齿啃生肉来解除饥饿”[8]。可见,人的需要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性的需要,即使是自然需要也都打上了社会性的烙印。而且需要的内容、需要的产生和发展程度以及需要的满足方式等都要受到社会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制约。可以说,社会性是人的需要的最根本的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社会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主要是指它具有维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功能。因为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那么在做思想政治教育时就要注意密切结合人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来进行。除此之外,思想政治教育还要与时俱进,注意结合社会热点和重大事件来整合教育资源,积极开展社会性思想政治教育。

4.历史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