茭白胡麻斑病的识别与防治
【茭白病虫害防治】茭白胡麻斑病如何防治?

【茭白病虫害防治】茭白胡麻斑病如何防治?茭白胡麻斑病有什么症状?茭白胡麻斑病发生原因是什么?茭白胡麻斑病用什么农药可以防治?以下就作简单介绍,供网友们参考。
一、茭白胡麻斑病症状及危害茭白胡麻斑病又叫茭白叶枯病,是茭白的一种主要病害。
发病株茭白瘦小,减产15%~30%。
特别是在大棚覆盖栽培发生普遍,蔓延迅速,发病率达50%,严重大棚叶片发病率高达90%以上。
1、叶片受害症状:初为针头状褐色小点,后扩大为圆形、椭圆形和梭形病斑,其大小和形状如芝麻粒,中间变灰白至黄色,边缘深褐色,外围有黄色晕围。
严重时病斑密密麻麻布满叶片,且相互愈合成块状,造成较大的坏死区,致死叶片由叶尖或叶缘向下逐渐枯死。
2、叶鞘受害症状:病斑大而少。
多雨潮湿时,病部两面产生黑霉,即病原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二、茭白胡麻斑病传播途径茭白胡麻斑病的病原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茭白残体上越冬。
病原随风雨侵染茭白叶片,病叶上不断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三、茭白胡麻斑病发病原因1、茭白胡麻斑病的病害蔓延与温度密切相关,气温在15℃以下,病害仅零星发生,扩展缓慢。
气温在20~32℃时,即5月中旬至7月上旬的梅雨期,病情迅速蔓延,病叶率急剧上升,7月中旬后,进入35℃以上的高温干旱天气,病情有所抑制。
8月中旬后,秋雨期来临,气温下降,病害进入第2个流行期,也是全年的发病高峰期。
2、凡连作多年,土壤偏酸缺钾缺锌,长期灌深水,缺氧还原性强,管理粗放或长势衰弱的植株,极易发病成灾。
3、高温多湿的天气,偏施氮肥徒长,造成田间通风透光性不良,可使病害加重。
四、茭白胡麻斑病预防措施1、结合冬前割茬,收集病残老叶集中烧毁,减少菌源。
2、实行轮作,夏茭收获后换茬。
3、在种后20天左右和植株封行前各耘田1次。
加强肥水管理,做好冬季施腊肥,春施发苗肥,特别注意增施磷钾肥和锌肥,适时适度晒田,提高根系活力,增强茭株抵抗力。
4、茭白生长期间应经常剥除植株基部黄叶、病叶和无效分蘖,以减少菌源并改善株间通风透光条件。
茭白胡麻叶斑病怎样防治

使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注意轮换使用,防止产生抗药性。
改善茭白生长环境,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浇水,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加强茭白胡麻叶斑病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并控制病害的传播和蔓延。
选用抗病性强的茭白品种,培育和推广抗病性强的品种是防治茭白胡麻叶斑病的重要途径。
04
CHAPTER
防治效果和评估
通过防治胡麻叶斑病,可以有效地保护茭白叶片,减少病斑和枯萎现象,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有利于茭白的生长发育。
保护茭白叶片
通过防治胡麻叶斑病,可以增加茭白的产量和质量,提高种植茭白的经济效益。
增加茭白产量
胡麻叶斑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如果不及时防治,会迅速蔓延,给茭白生产带来严重的威胁。通过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止病害的蔓延,减少损失。
防止病害蔓延
在茭白生长期间,定期观察茭白的病情,记录病斑的数量和分布情况,以及病情的发展趋势。
观察病情
在茭白种植区,随机选取一定数量的植株进行调查,统计发病率和病情指数。
调查发病率
在防治前和防治后,对茭白的产量进行比较,评估防治效果。
比较产量
根。
植株整体受害
03
如果病原菌侵染整个植株,会导致茭白叶片枯黄,植株生长缓慢,甚至死亡。
通过观察茭白叶片的颜色、形状、大小以及是否有黑色小粒点等特征,初步判断是否患有胡麻叶斑病。
观察症状
采集患病组织样本,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以确定病原菌种类及病情严重程度。
实验室检测
02
CHAPTER
疾病发生的原因
注意事项
使用化学防治时要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进行,注意安全操作,避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植物免疫诱抗剂对茭白胡麻叶斑病的控制效果

DOI:10.3865/j.issn.1001-3547.2018.10.014柯卫东男,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兼水生蔬菜研究室主任,推广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水生蔬菜行业计划及“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首席专家,主持国家及省、市重大科研项目多项,《植物遗传资源学报》、《长江蔬菜》编委。
长期从事水生蔬菜种质资源及育种研究,在水生蔬菜种质资源保护及创新、新品种选育、微型种苗繁殖技术研究与应用等方面有创造性贡献,有力推动了我国水生蔬菜学科建设及产业发展。
发表论文、论著100余篇(部),制定农业行业标准9部,取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四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等。
,。
、,。
参考文献[1],,.:()[M].:,2008:69.[2].[M].:,2012:207.[3].[M].:,2014:53.[4].[M].:,1990:80.[5].:[M].:,2001:111.[6],,,.[J].,2015(2):33.[7],.[J].,2010(7):27.[8],,.(3)[M].:,2007:611.(Turcz),、、,,。
,。
,,。
,。
(Nisk),,、[1,2],。
,、。
(、、、)植物免疫诱抗剂对茭白胡麻叶斑病的控制效果摘要院4。
,205g/L100023300g/L·10003;50032,10003;、。
,。
2018.10 38--表2不同处理下茭白胡麻叶斑病病情指数的计算结果/%kg911918925A 43.7940.749.359.0354B 33.9015.751.258.3304C 53.5532.026.729.1264D34.14 1.222.955.8235E 46.3325.829.555.8268F40.369.6 4.810.3223G28.42012.70223H 52.419.923.926.4274I43.0523.617.417.9273J 36.5539.861.929.5334K34.390260,,、、、,,[3,4]。
浙南区茭白主要病虫害及优化防治技术

浙南区茭白主要病虫害及优化防治技术据调查,浙南山区茭白病虫害有胡麻叶斑病、锈病、纹枯病、长绿飞虱、二化螟等,严重影响茭白的优质高产。
要控制茭白病虫害,应实行合理轮作,清洁田园,调酸增钙,健身栽培和选用对口药剂等综合措施相配套的优化防治技术。
1、茭白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1)胡麻叶斑病又名叶枯病,该病由长蠕孢属真菌侵染引起,是茭白的主要病害。
病害初起时叶部产生竭色小点,后扩大成椭圆形,大小如芝麻粒,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
天气潮湿时,病斑表面生暗灰色黑竭色霉层,随着病情加重,病斑密布,互相联成不规则的大病斑。
病叶由叶尖向下干枯,后期常引起叶片半枯黄至全叶枯死,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和养分输送,病株茭白内质嫩茎瘦小,一般减产15%--30左右。
该病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茭白残体上越冬,翌年春暖时产生分生孢子随风雨侵染茭白叶片,以后病叶上不断形成大量的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
病害发生蔓延与温度密切相关,据多年观察,气温在15℃以下,病害仅零星发生,并扩展缓慢。
当气温在20--32℃时,即5月中旬至7月上旬的梅雨期,病情迅速蔓延,病叶率急剧上升,7月中旬后,开始进入35℃以上的高温干旱天气,病情有所抑制。
8月中旬后,秋雨期来临,气温下降,病害再次进入第2个流行期,也是全年的发病高峰期,此期间病叶率高达95%--100%,病指50--70之间。
凡连作多年,土壤偏酸缺钾缺锌,长期灌深水,缺氧还原性强,管理粗放或长势衰弱的植株极易发病成灾。
(2)锈病该病由茭白苹胞锈菌侵染所致,是茭白上的重要病害。
茭白锈病主要为害叶片,开始在叶片及叶鞘上散生黄竭色小斑点,随着病害的加重,黄褐色隆起疱状斑逐渐增多,受害叶面积增大,叶片疱状斑破裂,散出锈色粉状物,后期叶片、叶鞘上均布满黄褐色疱斑,严重时疱斑连成一片,全叶枯黄,肉质茎瘦小。
病菌以菌丝休及冬孢子在田间老株,病残体上越冬,第二年茭白移栽时及分蘖期夏孢子借气流传播引起初侵染,病部产生的夏孢子成熟后易脱落,借气流传播不断进行再侵染,使病害蔓延流行。
茭白病害防治方法

发展前景与趋势
市场需求
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 关注度不断提高,茭白病 害防治技术的需求也将不 断增加。
技术创新
未来将继续加强茭白病害 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创新, 提高防治效果和智能化水 平。
产业升级
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 推动茭白产业升级,提高 产业的竞争力和附加值。感谢您的Biblioteka 看THANKS防治方法
加强田间管理,保持茭白田的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在 发病初期,可以使用三唑酮、苯醚甲环唑等杀菌剂进行喷雾 防治。
胡麻斑病
症状识别
胡麻斑病主要侵染茭白的叶片。发病初期,叶片出现小的椭圆形或长椭圆形 病斑,病斑边缘深褐色,中间灰白色,后期病斑上产生黑色小粒点。
防治方法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茭白残叶和枯株,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在发病 初期,可以使用苯醚甲环唑、丙环唑等杀菌剂进行喷雾防治。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茭白病害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01
茭白病害会导致产量下降、品质变差,影响农户的经济效益和
市场竞争力。
病害发生规律和防治关键期
02
针对不同的病害,需要明确其发生规律和防治关键期,采取科
学合理的防治措施。
防治策略与技术
03
综合运用农业、生物和化学等多种防治策略与技术,以提高防
治效果,减少对环境和产品的污染。
VS
使用生物农药
选用高效、低毒、无残留的生物农药,如 井冈霉素、春雷霉素等,对茭白病害进行 防治。
化学防治
预防为主
在发病初期及时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预防和治疗,防止病害扩散蔓延。
合理选用农药
选用低毒、高效、安全的化学农药,如代森锰锌、甲基硫菌灵等,严格按照用药量和用药次数进行施 用,确保安全间隔期。
茭白生长期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40/植保技术版/·植保农技·茭白生长期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茭白又名茭瓜、茭笋,以洁白肥嫩、味道鲜美的肉质茎供食用,它是禾本科多年生宿根水生蔬菜。
在生长期中茭白容易遭受病虫危害,因此必须加强管理,以提高茭白生产的产量和质量。
其生长中的主要病虫害有以下几种。
纹枯病。
该病多在高温高湿、偏施氮肥、长势密茂、灌水过深的条件下发生。
一般病株率30%~50%,重病田块发生率在80%以上。
先在露出水面的叶鞘上产生椭圆形暗绿色水渍状斑,之后病斑逐渐扩大成云纹状,中部灰白色,潮湿时变为灰绿色。
病斑由下向上扩展,逐渐增多,尤其是在高温高湿灌深水的情况下,有利于纹枯病的发生和发展。
一般在7月中下旬为发病高峰期,严重时叶鞘变褐、腐烂,叶片提早发黄枯死,茭肉干瘪。
湿度大时病部可见灰白色蛛丝状物,并逐渐缠绕成棉絮状团,最后变成黑褐色如油菜籽大小的菌核,掉落土壤中成为下年的初侵染源。
该病属高温高湿型病害,温度在25~31℃,相对湿度在97%以上发病重;长期深灌的茭白田发病重。
茭白生长前期氮肥过于集中,引起茭白植株猛发,提早封行;后期施氮肥过量,出现生长过旺,贪青徒长,田间荫蔽,有利于病菌入侵,引发田间纹枯病的大发生。
防治方法。
重病区实行3年以上的水旱轮作,防治效果在90%以上;在种植茭白前,清除田间的浪渣,特别是在下风口处的浪渣中混有大量的菌核,打捞干净有利于减少田间发病的菌源基数,防病效果很显著;在水浆管理上不宜灌深水,水分管理上应是前浅、中晒、后湿润,在茭白孕茭期控制水位,一般水深不宜超过20厘米;结茭以后及时清除田间黄叶、老叶,改善通风透光,优化田间小气候环境,减轻纹枯病的发生。
在发病期间,适时开展药剂防治,发生初期用5%井冈霉素1000~12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喷雾防治,或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每亩用水量80~100公斤,施药时在药液中加入适量洗衣粉,提高药液的附着性,每10-15天一次,连续防治2~3次。
岳西县茭白常见病虫害种类及防治技术(精)

岳西县茭白常见病虫害种类及防治技术摘要:简述了岳西县茭白常见病虫害种类,总结了其防治技术,以期为茭白病虫害防治提供自然生态环境,适宜于发展高山无公害、无污染的高山茭白,便利的国道保障了茭白的及时运输。
岳西县的茭白生产已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功的样板。
2010年全县高山蔬菜种植面积达7 666.67 hm2,较2008年增长11.7%。
高山茭白产量7.5万t,产值达1.4亿元。
茭白系禾本科菰属多年生宿根水生草本植物,喜多湿环境,产品器官为肉质嫩茎。
茭白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保健价值,具有降血糖,去烦热,止渴,消酒毒,利大小便,促消化等功效。
食用菜谱上有焖、炒、煸、烧、凉拌等方法制作的几十种菜肴。
根据收获季节的不同,茭白品种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双季茭白,夏秋季采收,采收期长达5个月;一类为单季茭白,秋季采收,采收期只有1个月。
茭白在田间又分为雄茭、灰茭和正常茭3种。
1茭白常见病虫害种类茭白常见病害:一是锈病。
叶反面初呈褪绿小点,后稍大,呈黄褐色隆起的小疱斑,为夏孢子堆,叶反面小疱斑破裂后产生黄色锈粉,为夏孢子,之后叶鞘和茎上也出现病斑,严重时全叶逐渐枯黄干死[1]。
二是胡麻叶斑病。
发病初期叶片散生许多褐色小点,后扩大为褐色椭圆形至长形病斑,如芝麻状,外围有黄晕,发病从下部叶片开始,渐向上部叶片扩展,病叶由叶尖向下枯黄,最后造成大片茭白叶片枯死。
三是纹枯病。
发病初期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出现水浸状、暗绿色椭圆形病斑,中后期扩大为云纹状,病斑中央黄褐色,湿度大时呈墨绿色;后为害叶片,感染肉质茎,病部有蛛丝状菌丝或小粒褐色菌核。
四是茭白灰心斑病。
在茭白叶片和叶鞘上形成椭圆形或长椭圆形、梭形病斑,病斑中心灰绿色,边缘褐色。
高湿时病斑中心产生灰绿色霉层,严重时叶片枯黄。
茭白田常见虫害有:福寿螺、二化螟、大螟和飞虱等[2]。
2防治技术2.1农业与物理防治农业防治:一是选用抗病品种。
选择抗病性好、结茭整齐、无病虫害的健壮植株为种茭。
茭白胡麻叶斑病病原菌分离与鉴定

茭白胡麻叶斑病病原菌分离与鉴定作者:黄婉琴李勤覃章辉来源:《植物保护》2020年第02期摘要茭白胡麻葉斑病发生普遍且严重,已成为茭白的常见病害。
为了明确病原菌,先后从茭白主产区采集胡麻叶斑病病叶,各产区分离纯化5~10株病原菌。
通过对菌株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基因、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PDH基因、延伸因子EF-1α基因的序列进行分析。
结合形态学观察、致病力测定等方法对茭白胡麻叶斑病病菌进行鉴定。
结果表明,茭白胡麻叶斑病病原菌为稻平脐蠕孢Bipolaris oryzae,与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一致。
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茭白胡麻叶斑病的防治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关键词茭白胡麻叶斑病; 病原菌鉴定; 稻平脐蠕孢中图分类号: S 436.45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6688/j.zwbh.2019060Abstract Zizania latifolia leaf spot disease is a common and serious disease.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pathogen, we collected infected leaves from different main production areas of Z. latifolia and selected 5 to 10 strains in each area. Identification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based on DNA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 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 (GDPH) and elongation factor EF-1α gene sequences and morpho log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athogen of leafspot of Z. latifolia was Bipolaris oryzae, which was the same as the pathogen of rice flax leaf spot. This study provides a new idea for the control of leaf spot of Z. latifolia.Key words Zizania latifolia leaf spot disease; pathogen identification; Bipolaris oryzae茭白Zizania latifolia,又名高笋、茭瓜,是我国第二大水生蔬菜,也是我国特有蔬菜,经济效益非常显著[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