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外伤影像诊断
颅脑外伤的影像诊断

线形骨折可是一条、多条锐利清晰的骨折线,以冲 击点为中心向外延伸。 儿童颅骨愈合能力较差,骨折时骨折线处硬脑膜撕 裂,蛛网膜进入骨折线内,形成活瓣作用,脑脊液 易流出而不易返回,形成局部液体潴留,加重对骨 折处的压迫,骨折缘逐渐吸收,骨折线不断扩大, 形成囊性脑膨出,为颅骨生长性骨折。
*需注意骨折线是否通过上矢状窦、横窦及脑膜血管沟, 是否通过鼻窦、中耳,是否通过神经管或孔
急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新月状高密 度区,少数为等密度或低密度; 范围广,可跨越颅缝; 常伴脑挫伤,少数与硬膜外血肿并存; 占位效应较明显。 亚急性表现为稍高密度、等密度或双重密度。 慢性表现为新月形或梭形等密度、低密度影。CT 增强扫描可显示脑表面血管强化或血肿包膜强化 有助于亚急性、慢性血肿的显示,MRI有优势。
术后
女,44岁,车祸后5天
急性硬膜外血肿手术指征: ①急性硬膜外血肿>30毫升,颞部>20ml,需立刻开颅 手术清除血肿;②急性硬膜外血肿<30毫升,颞部 <20ml,最大厚度<15毫米,中线移位<5毫米,GCS评 分>8分,没有脑局灶损害症状和体征的病人可保守 治疗。但必须住院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行头部CT动 态观察血肿变化。一旦出现临床意识改变、颅高压 症状、甚至瞳孔变化或CT血肿增大,都应该立刻行 开颅血肿清除手术。
迟发性血肿
硬膜下血肿
是指外伤后发生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出血或 血肿,多见于冲击伤,着力点对侧的暴力冲击导 致皮层桥静脉撕裂、出血,形成血肿。由于蛛网 膜无张力,血肿范围较广泛,血肿可以跨颅缝, 但不跨越硬脑膜附着点,多为单侧,根据血肿形 成的时间及临床表现不同分为急性、亚急性、慢 性。急性和亚急性较多见,部分慢性血肿可以再 出血。急性发展迅速,颅内高压、脑疝表现出现 早。
颅脑外伤的影像诊断

弥漫性轴索损伤
• 通常与旋转有关,损伤重
五、脑外伤继发性疾病
•脑疝 •外伤后继发性脑缺氧、缺血和梗死 •外伤后继发性脑内血肿 •外伤后感染 •外伤后继发性脑干损伤 •弥漫性脑肿胀 •外伤后继发性脑血管损伤及其并发症
超急性期硬膜外血肿CT可表现为等密度灶
额部硬膜外血 肿止于冠状缝
硬膜外血肿不跨颅缝
跨越中线的急性硬膜外血肿 硬膜外血肿可跨中线和天幕,但不跨颅缝
硬膜下血肿 subdural hematoma(SDH)
• 出血积聚于硬脑膜 和蛛网膜之间的硬 脑膜下腔内。
• 为对冲伤引起皮质 桥静脉撕裂、出血, 形成血肿。由于蛛网膜无张力,血肿范围 较广,形状多呈新月形。
脊柱作用于头部致脑损伤。 • 胸部挤压伤:胸内压↑→静脉压↑→脑
损伤。 • 挥鞭样损伤:脑干损伤多。
2019/11/13
5
颅脑外伤影像学检查方法的选择
• 颅脑平片:显示颅骨骨折,诊断价值有限。 • CT:目前最常用,急诊首选CT检查,显示
颅内出血及骨折最佳。 • MRI:显示骨折不如CT,亚急性和慢性期
表现不成比例。
弥漫性轴索损伤CT表现
• 部分病例首次CT扫描即见出 血;首次CT扫描阴性者,再 次扫描可显示点状出血灶, 应注重随访。
• 半球弥漫性脑水肿及脑肿胀, 胼胝体、第三脑室旁、中央 白质、脑干及小脑有点片状 出血。
• 大脑皮质、髓质交界部位出 现多发点状高密度灶,可结 合临床作出诊断。
弥漫性轴索损伤
硬膜下血肿临床表现
• 多有昏迷,单侧瞳孔散大等,昏迷可逐 渐加深或清醒后再昏迷,严重者可脑疝。
• 腰穿可见血性脑脊液。 • 慢性者外伤史常较轻微,颅内压增高出
现较晚。 • 可伴有骨折,骨折多位于血肿对侧。 • 可合并脑挫裂伤和脑内血肿。
颅脑损伤影像学诊断

颅脑损伤影像学诊断颅脑损伤影像学诊断引言颅脑损伤是指头部受到外力或者内力作用后引起的脑组织损伤的临床病症。
在颅脑损伤的诊断中,影像学检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影像学技术能够直观地观察脑部损伤的位置、范围及严重程度,为临床医生提供有效的诊断依据。
CT扫描CT(计算机断层扫描)是颅脑损伤影像学诊断的常用方法之一。
CT扫描通过使用X射线束在不同的角度扫描头部,然后利用计算机技术将这些扫描数据转化为图象。
CT图象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清晰度,能够显示头部骨骼、脑组织、血管等结构。
在颅脑损伤的诊断中,CT扫描可用于检测颅骨骨折、脑出血、脑水肿等。
颅骨骨折颅骨骨折是颅脑损伤中常见的一种病症。
通过CT扫描,可以清晰地显示颅骨骨折的位置、形态和数量。
不同类型的颅骨骨折如线性骨折、粉碎性骨折、脑沟裂伤等,都能够在CT图象中得到准确的表现。
脑出血脑出血是颅脑损伤中危(wei)险性较高的一种病症。
CT扫描可以检测出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积血、脑实质内出血等不同类型的脑出血。
在CT图象中,脑出血通常呈高密度区,通过密度的变化可以评估出血的时间和程度。
脑水肿脑水肿是颅脑损伤中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CT扫描可显示脑水肿引起的颅内结构移位、脑室扩张、脑沟变浅等异常表现。
根据CT图象的特征,可以判断脑水肿的程度和类型,为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MRI扫描MRI(磁共振成像)是另一种常用于颅脑损伤影像学诊断的方法。
与CT扫描相比,MRI扫描能够提供更详细的脑部解剖信息,并且不需要使用X射线。
通过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MRI能够产生高对照度的图象,显示脑组织、脑血管、神经系统等结构。
脑損傷顯像MRI扫描在诊断脑损伤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通过MRI扫描,可以清晰地显示脑部组织的损伤情况,如脑干、脑白质、脑室等结构的异常。
MRI图象的灰度值可提供关于脑损伤的详细信息,为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结论颅脑损伤影像学诊断在临床中具有重要意义。
颅脑外伤及脑血管疾病的影像学诊断n图文

通过注射造影剂,对脑血管进行精确的成像,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
颅脑外伤及脑血管疾病影像学研究的未来展望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
无创性血管功能评估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影像学资料进行 分析,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发展无创性技术,对脑血管功能进行 评估,为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 疗提供依据。
详细描述
虽然MRI在软组织分辨率方面优于CT,但由于颅脑外伤后常常伴随颅内出血或水肿 等继发性改变,这些改变在MRI上呈现的信号变化较为复杂,容易造成误诊或漏诊。 因此,在急性颅脑外伤的情况下,一般不推荐使用MRI进行诊断。
颅脑外伤的X线诊断
总结词
X线诊断在颅脑外伤的诊断中已经逐渐被淘汰,因为其分辨率较低,无法准确 显示颅脑内部的损伤。
颅脑外伤影像学诊断的新技术
计算机断层扫描(CT)血管成像
通过CT扫描,对颅脑血管进行无创性成像,有助于诊断颅内血管损伤和出血。
核磁共振成像(MRI)
利用MRI技术对颅脑进行多序列、多参数成像,能够更准确地诊断颅脑外伤,尤其是脑震荡和脑挫伤 。
脑血管疾病影像学诊断的新技术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利用磁共振技术对脑血管进行无创性成像,能够检测脑血管狭窄、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 等病变。
详细描述
CT扫描能够清晰地显示颅骨骨折、颅内出血、脑挫裂伤等颅脑外伤的直接征象,同时还能显示脑水肿、颅内压增 高等继发性改变。对于急性颅脑外伤的患者,CT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估预 后。
颅脑外伤的MRI诊断
总结词
MRI诊断对于颅脑外伤的诊断价值有限,一般不作为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
详细描述
传统的X线平片检查对于颅骨骨折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但对于颅内损伤的诊断 能力有限。由于X线诊断的局限性,现在已经被CT和MRI等更先进的影像学检查 手段所取代。
脑外伤影像诊断

慢性硬下血肿
平扫
增强 扫描
影像诊断 (MRI扫描)
血肿形态与CT相似,为脑外新月形异常 信号
急性期:T1、T2加权像均为低信号, 随时间推移,T1像信号与脑实质相仿, T2像为低信号
亚急性期:T1和T2像均为高信号
慢性:呈不均匀混杂密度,少数无症状 血肿呈均匀等或低密度
增强:血肿内缘膜状强化
急性硬膜外血肿
硬膜外血肿 (MRI扫描)
与CT所见相似为脑外梭形异常信号 急性期:T1:信号强度与脑实质相近,
T2:为低信号 亚急性期:T1、T2:均呈高信号 慢性期:T1:不均匀等信号或均匀低
信号,T2:呈低信号
脑干损伤诊断
CT:基底池消失,中脑桥脑内高密度影 MRI:T1像 脑干内低密度影
T2像 高密度影 比较:MRI为最理想检
查方法
脑外伤并发症、后遗症
外伤性颅内积气(外伤性气恼) 鼻窦积液 外伤性海绵窦A-V漏 外伤性脑软化、脑萎缩 脑积水
外伤性气脑
骨折线通过含气空腔或脑穿通伤使气 体逸入颅内;颅内积气提示颅内、外 交通,为骨折间接 表现
临床;外伤后博动性突眼
海绵窦瘘导出静脉路线图
外伤性海绵窦A-V瘘诊断
血管造影:患侧海绵窦扩大 动脉期大量 造影剂充盈,眼静脉增粗;有时大脑中V、 基底V显示,但同侧大脑前、中A显影不 良
外伤性海绵窦A-V瘘诊断
CT增强扫描:眼静脉明显增粗, 患侧海绵窦增大
2-47
外伤性海绵窦A-V瘘诊断
早期:挫伤水肿:T1低信号,T2高信 号,占位征象 出血:T1和T2均呈低信号,内部 欠均匀
颅脑外伤的CT诊断-影像学课件

• 多发混合血肿,脑水肿,脑轴索断裂, 外伤后迟发性脑梗塞。颅底外伤。
• 少数血肿不均密度,系血块退缩血清混 合所致。
• 硬膜下血肿:依发生时间不同,可将它 分成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硬膜下血肿。
• 3天(急性)。 • 4天—3周(亚急性)。 • 大于3周(慢性)。
• 硬膜下水瘤:由于蛛网膜活瓣损伤,脑 脊液只能进入硬膜下腔而不能出来,或
液体进入硬膜下腔后,蛛网膜破裂处被 阻塞。
• 脑挫裂伤:
• 指脑各颅骨内面撞击所致。常发生在着 力部位及其附近,亦可发生于对冲部位。
• 脑挫裂伤包括脑质表层或深层小出血灶, 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肿,脑肿胀,蛛网膜下腔出血。
• 颅骨骨折:CT检出率低于颅平片。但对 颅底骨折,内陷骨折,粉碎骨折等复杂 骨折,CT较平片优。
• 颅脑外伤后遗改变:脑软化,脑萎缩, 脑积水,脑穿通畸形,颅骨骨膜下血肿 钙化影。
颅脑外伤的CT诊断-影像学课件
• 硬膜外血肿:临床表现为头部外伤,原 发昏迷,中间意识清醒,继发昏迷。
• 直接着力点常有骨折,因硬膜动脉破裂, 亦可是损伤脑膜静脉,静脉窦或颅骨内 板板障静脉。
• 形态呈张力形,范围局限。大部分不超 出颅缝。
• CT平扫呈梭形或双凸透形状的高密度区, CT值约50-90HU。血肿边缘锐。
颅脑外伤影像学诊断PPT课件

23
硬膜外血肿
• 颅内出血积聚于颅骨与硬膜之间 • 损伤部位多伴有骨折 • 大多是骨折导致脑膜中动脉破裂所致,少数为静脉
窦破裂引起 • 血肿范围局限,不跨越颅缝 • 典型血肿呈双凸形(梭形) • 多不伴有脑实质损伤
61
男,6岁,车祸外伤致人事不省4小时 62
SWI 63
颅脑损伤合并症和后遗症
• 脑脊液漏(鼻腔、耳道或开放创口流出,好发于颅底骨折) •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 颅神经损伤 • 外伤性癫痫 • 颅脑损伤伤后感染 • 其他合并症
64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 外伤性动静脉瘘常发生在静脉或静脉窦附近的动脉内 分离或剥离,常因颅底骨折而致。引起汇入海绵窦的 眼静脉怒张、扭曲,同侧眼球突出,海绵窦增宽。瘘 口盗血严重者可致局部脑缺血。
31
32
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
1.急性硬膜下血肿: 新月形高密度影,范围广,可 跨越颅缝,占位效应较明显。
2.亚急性硬膜下血肿:① 可为高密度、混杂密度或等 密度新月形影;②等密度血肿有时与脑皮质难于分辨, 注意脑回受推内移征象,有助于诊断。
33
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
3.慢性硬膜下血肿: ①一般呈低密度,但血肿包膜的 毛细血管可破裂发生再出血而呈混杂密度; ②形态 可为新月形,半月形甚至双凸形,后者是因液体大 量进入而使血肿张力甚高。 ③血肿包膜呈线条状 稍高密度,时间很长的慢性血肿可见包膜钙化。
34
硬膜下血肿的MR表现: 形态同CT,信号同硬膜外血肿
35
男性,51岁,外伤后头痛、呕吐1天
36
T1
颅脑损伤的影像学诊断ppt课件

编辑版ppt
36
右额硬膜外血肿(外伤后1天)
编辑版ppt
37
右额硬膜外血肿(外伤后2周)
编辑版ppt
38
右额硬膜外血肿(外伤后1月余)
编辑版ppt
39
左颞顶区急性硬膜外血肿并颅骨骨折
编辑版ppt
40
右颞区硬膜外血肿(亚急性早期)
编辑版ppt
41
右额硬膜外血肿亚急性期晚期
编辑版ppt
42
硬膜下血肿(subdural hematoma)
挤压伤—头部相对固定,两侧相对的 外力挤压
编辑版ppt
3
编辑版ppt
4
编辑版ppt
5
编辑版ppt
6
概述
间接暴力 挥鞭样损伤 颅颈连接处损伤 胸部挤压伤
机理
编辑版ppt
7
编辑版ppt
8
编辑版ppt
9
概述
分类
编辑版ppt
10
概述
分类
原发性颅脑损伤:伤后即出现的损伤
头皮撕裂和血肿、颅骨骨折或颅缝分离、脑外出血 (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内损伤(弥漫性轴索损伤、皮质/脑深部灰质及 脑干的挫裂伤、脑室/脉络丛出血、颅内血肿)
CT和MRI 与其他原因脑内出编辑血版p相pt 同
52
左颞外伤性脑内血肿
编辑版ppt
53
右顶叶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
编辑版ppt
54
四、硬膜下水瘤/积液
(subdural hygroma/ fluid accumulation)
外伤引起蛛网膜撕裂、形成活瓣,使脑 脊液进入硬膜下间隙不能回流
分为急性、慢性,慢性常见 首选MRI或CT检查,平片无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速性损伤:运动的物体撞击于静止的 头部(打击伤)。
减速性损伤:运动的头部撞击于静止的 物体(坠落伤)。
挤压伤:头部两侧同时挤压所致脑损伤
间接损伤
1 。传递性损伤:如双足或臀部着地,外 力通过脊柱作用于头部,所致的脑损伤。 2 。 甩鞭样损伤:头部运动落后于躯干所 致的脑损伤。 3 。胸部挤压伤:胸内压↑→静脉压↑→ 脑损伤。
CT增强:
仅用于亚急性或慢性硬膜下血肿。特别对 诊断等密度硬膜下血肿有帮助。 (3)等密度硬膜下血肿: ①双侧侧脑室体部对称性缩小 ②双侧侧脑室前角内聚,“兔耳征” ③脑白质变窄塌陷 ④皮层脑沟消失 ⑤诊断有困难,可行CT增强或MRI
MRI: ①急性期:T1WI等信号,T2WI低信 号。 ②亚急性期:高信号。 ③慢性期:T1WI低信号,T2WI高信 号。
粉碎性骨折
凹陷性骨折
凹陷性骨折
颅底骨折分类:
(一)前颅底骨折:眼眶周围淤血(熊猫 眼)、损伤颅神经 I.II (二)中颅凹骨折:蝶骨骨折伴脑膜破裂 时,血液和脑脊液经蝶窦鼻腔流出。损 伤颅神经VII.VIII (三)后颅凹骨折:骨折累及颞骨岩部后 外侧时,伤后2日出现乳突皮下淤血 (Battle征)。损伤颅神经 IX--XII
颅骨骨折
按骨折是否与外界相通分为闭合性和开 放性。 按骨折的形态分为线性、凹陷性、粉碎 性和穿通骨折。 按部位分为颅盖骨折和颅底骨折。
颅骨骨折征象
急性硬膜外血肿或硬膜下血肿; 脑挫伤、脑内血肿; 颅内积气; 局限性脑肿胀; 头皮损伤和血肿。
*需注意骨折线是否通过上矢状窦、横窦 及脑膜血管沟, 是否通过鼻窦、中耳,是否通过神经管 或孔
颅脑损伤影像表现
1
概念
颅脑外伤是外力(机械运动的动能)
作用于头部,导致头皮、颅骨、脑 血管、脑组织发生变形、破裂所形 成的损伤。 按损伤发生的先后不同分为原发性 和继发性。
2017/1/13 2
颅脑外伤的分类
解剖:颅部、脑部外伤 硬脑膜是否完整:开放性、闭合性 时间:急性(<3天)、亚急性(3天-3 周)、慢性(>3周) 病情:轻型、中型、重型、特重型
甩鞭样损伤:头部运动落后于躯干所致 的脑损伤。
胸部挤压伤:胸内压↑→静脉压↑→脑 损伤。
影像学检查的目的:明确外伤的范围、 类型、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评 价预后。 影像学检查方法:平片、血管造影、CT、 MRI
颅脑损伤影像学检查程序
急性期首选CT检查 亚急性期、慢性期及对脑干损伤的显示可 选用MRI检查
30D
男,61岁,伤后24天
脑挫裂伤
脑质表层或深部散在小出血灶、静脉淤 血、脑水肿、脑肿胀为挫伤。如伴有脑 膜、脑或血管撕裂则为脑裂伤。二者常 合并存在,统称为脑挫裂伤。常发生在 着力或对冲部位,常伴有珠网膜下腔出 血。
影像学表现
CT:1、损伤区局部低密度。 2、散在点状高密度出血。 3、蛛网膜下腔出血。 4、占位及脑萎缩表现。 5、合并脑内血肿、脑外血肿、 颅骨骨折、颅内积气等。
骨膜下血肿
来源于骨折或骨膜剥离,骨膜与颅骨粘 连紧密,骨膜与颅缝融合,血肿局限, 张力高。梭形或新月形高密度影紧贴于 颅外板,常伴颅骨骨折。
男,3岁,车祸
头皮损伤
头皮撕裂伤:头皮在帽状腱膜下层或骨 膜层分离,与头皮撕脱伤区别是皮瓣没 有完全离断,有一定的血液供应。 头皮撕脱伤:常发生于转动的机器将头 发卷起,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一 起撕脱,颅骨暴露。
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急性期—— 持续昏迷; 亚急性期、慢性期—症状出 现较晚。占位效应比硬膜外血肿明显。
急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新月 状高密度区,少数为等密度或低密度; 范围广,可跨越颅缝;常伴脑挫伤,少 数与硬膜外血肿并存;占位效应较明显。
亚急性表现为稍高密度、等密度或双重 密度。慢性表现为新月形或梭形等密度 、低密度影。CT增强扫描可显示脑表面 血管强化或血肿包膜强化有助于亚急性 、慢性血肿的显示,MRI有优势。
头皮损伤
头皮下血肿 位于皮下和帽状腱膜之间,出血受皮下 纤维隔的限制血肿较局限,血肿体积小, 张力较高。 CT表现为局限性头皮肿胀,密度增高, 可均匀或不均匀。
帽状腱膜下血肿
帽状腱膜下层是含有连接头皮静脉、板 障静脉、静脉窦导血管的疏松组织,当 出血时破裂的血管无阻力,沿疏松的组 织层扩散,严重者范围可波及整个头部。 血肿范围广泛似帽状,呈高密度。
CT表现为新月状均匀的脑脊液密度位于 脑组织与颅骨之间,老年人多为双侧, MRI呈长T1长T2信号,邻近脑组织受压 。
伤后当天
伤后4天
患者外伤后12天
脑内血肿
(1)脑实质内出血形成脑内血肿。 (2)血肿常见于额颞叶或邻近骨折部位 ,常伴发脑挫裂伤。 (3)血肿常较表浅。 (4)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和神 经系统体征。
外伤后听力下降、左耳流脓
男,46岁,重物砸伤头部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颅脑外伤 导致蛛网膜下腔内的血管断裂、脑挫裂 伤的渗血以及颅内血肿的血液进入蛛网 膜下腔所致。
蛛网膜下腔出血在CT上显示最佳,常见 在基底池、侧裂池、脑沟的高密度影, 沿大脑镰分布时需要与大脑镰钙化区别。 蛛网膜下腔出血常导致脑血管痉挛,造 成脑缺血和脑梗死。
伤后意识不清,10天,40天
男,43岁,车祸后20小时入院
弥漫性轴索损伤(DAI)
在重型颅脑外伤中发病率较高,是头颅 在加速运动中,脑内轴索积聚区发生的 以神经轴索肿胀、断裂和轴球形成为特 征,并伴有脑实质点状、灶状出血的颅 脑外伤。
临床上表现为持久性意识障碍、植物状 态生存、早期死亡。旋转暴力产生的剪 切力是造成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根本原因 。目前认为DAI是指伤后昏迷6小时以上 的非局灶性脑损伤,可造成持续昏迷或 严重神经功能缺损。
漩涡征=急性活动性出血。
男,20岁,头外伤后头痛10h, 3天、8天、45天
女,44岁,车祸后5天
迟发性血肿
硬膜下血肿
血肿积聚于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出血可 来自静脉窦或窦旁桥静脉的破裂。血肿位 于受伤同侧或对侧。无颅骨骨折或骨折位 于受伤处。常合并脑挫裂伤和脑内血肿, 甚至可出现脑疝。血肿范围广,多位于额 颞部,跨越颅缝。不可跨越硬脑膜如大脑 镰和天幕。
脑脊液漏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颅神经损伤 外伤性癫痫 颅脑损伤伤后感染 其他合并症
脑脊液漏
为颅脑损伤严重合并症,硬脑膜和蛛网 膜撕裂,脑脊液经鼻腔、耳道或开放创 口流出。可导致颅内感染。好发于颅底 骨折。CT有助于发现有无气颅,颅底有 无骨折。CT脑池造影有助于明确漏口, MRI也可以提供信息。
慢性硬膜外血肿
为等密度或低密度,内缘包膜有强化效 应。可同时存在硬膜下和硬膜外血肿, 着力点下方多发生硬膜外血肿,对侧发 生硬膜下血肿。
急性硬膜外血肿
急性硬膜外血肿
急性硬膜外血肿
急性硬膜外血肿、骨折
.
(04:16 AM)
(11:56 AM)
慢性硬膜外血肿
亚急性硬膜外血肿
亚急性硬膜外血肿
颅脑损伤 分为: 1.头皮软组织损伤 2.颅骨损伤及颅内损伤(硬膜外血肿、硬 膜下血肿、积液,蛛网膜下腔出血) 3.脑组织损伤:脑挫裂伤、 脑内血肿、弥 漫性脑损伤
颅脑外伤的病因
道路交通事故伤、跌伤、坠落伤、打击、 砸伤、火器伤、运动伤、雷电击伤等。
脑损伤的方式和机理
(一)直接损伤 1.加速性损伤:运动的物体撞击 于静止的头部(打击伤)。 2.减速性损伤:运动的头部撞击 于静止的物体(坠落伤)。 3.挤压伤:头部两侧同时挤压所 致脑损伤。
MRI:
1、片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 2、点状、斑片状高信号。 3、晚期形成脑软化灶,呈局灶性边界 清楚之长T1长T2异常信号。 4、伴有相邻部位脑萎缩。
外伤后昏迷12h入院
头部外伤半小时入院
脑干损伤
系严重的损伤,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均 可引起脑组织的冲撞或移动而致脑干损 伤。原发性脑干损伤是外力直接作用于 脑干造成的损伤,继发性则是脑外伤后 颅内血肿、脑挫裂伤、弥漫性脑肿胀、 小脑幕切迹疝导致脑干损伤。
男,8岁,车祸8天入院
对于微出血灶的显示SWI有优 势
45岁男性患者,摔伤后1周
创伤性脑水肿
头部损伤后,过多的液体积聚在脑组织 的细胞外间隙和/或细胞内的一种病理状 态,当其发生在其它颅脑损伤之后时, 称为继发性外伤性脑水肿,伤后有轻重不 同的脑水肿反应。
颅脑损伤合并症和后遗症
影像学表现:
(1) CT表现为不规则高密度肿块,有周 围水肿及占位效应。 (2)MRI ①急性期:T1WI等信号,T2WI低信号 。 ②亚急性期:高信号。 ③慢性期: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
男,64岁,头外伤7h入院
脑室内出血
外伤时,一天、六天、十四天
女,14岁,车祸
3D 5D 13D 18D
男,88岁,
男61岁嗜睡乏力三天,加重1天, 入院时、术后一天、7月
大脑镰、小脑幕旁硬膜下血肿
男,68岁,摔伤当天
伤后第四天
伤后第7天
硬膜下积液
当脑部受力时脑在颅腔内移动,造成脑表 面、侧裂池等处蛛网膜撕裂,脑脊液经过 活瓣状的蛛网膜破口进入硬膜下腔不能回 流,当用力时脑脊液不断进入,多者 >100ml,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硬膜 下积液。
男,4岁,外伤当天和第2天
二、颅内血肿
硬膜外血肿)
硬膜下血肿)
硬膜外血肿:
(1)颅内出血积聚于颅骨与硬膜之间。( 2)发生于损伤部位。(3)损伤部位多 伴有骨折。(4)血肿范围局限,不跨越 颅缝。(5)典型血肿呈双凸透镜形。( 6)多不伴有脑实质损伤。(7)昏迷— 清醒—昏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