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概论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旅游学概论》笔记_学习笔记

《旅游学概论》笔记第一章:旅游学基础1.1旅游的定义与特征1.2旅游的历史与发展1.3旅游的类型与分类1.4旅游的社会经济影响第二章:旅游市场与需求分析2.1旅游市场的概念与构成2.2旅游需求的特点与影响因素2.3旅游者行为分析2.4旅游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选择第三章:旅游资源与产品3.1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估3.2旅游产品的概念与特征3.3旅游产品的开发与管理3.4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四章:旅游业的组织与管理4.1旅游企业的类型与功能4.2旅游业的管理模式与结构4.3旅游业的人力资源管理4.4旅游业的营销策略第五章:旅游政策与法规5.1旅游政策的制定与实施5.2旅游法规的内容与作用5.3旅游安全与风险管理5.4旅游可持续发展政策第六章:未来旅游发展趋势6.1数字化与智能旅游6.2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6.3文化旅游与体验经济6.4全球化对旅游业的影响第1章:旅游学基础1.1旅游的定义与特征旅游是指人们为了休闲、观光、探险、文化体验等目的,暂时离开通常居住地,前往其他地方并返回的活动。
旅游的定义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目的性:旅游是有明确目的的出行。
过程性:包括出发、旅程和返回的全过程。
临时性:旅游者在目的地停留时间相对较短,通常不超过一年。
动态性:旅游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时间、空间及个人因素影响。
旅游的特征:文化性:旅游活动常常涉及不同文化的交流与体验。
经济性:旅游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社会性:旅游活动通常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休闲性:旅游旨在放松身心,享受生活。
旅游者的分类:按目的:休闲旅游、商务旅游、探险旅游、宗教旅游等。
按出行方式:跟团旅游、自助旅游、背包旅游等。
旅游的价值:文化价值:促进文化传承与交流。
经济价值: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社会价值:增进人际关系与社会和谐。
1.2旅游的历史与发展旅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旅游形式不断演变。
原始社会:人类为生存迁徙,旅游活动以寻找食物和栖息地为主。
旅游学概论 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际旅行社在北京诞生。自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特别是 1955年“万隆会议”的召开,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空前提高, 国际影响日益扩大,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的数量明显增加。 1954年以后,该社开始接待外国自费旅游者。
1923年8月15日,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正式宣告成立。经过苦心经营,业务 有了明显发展。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开创了中国旅游发展史上四个第一:办理第一艘旅美学 生专轮,举办国内第一个游览团,组织第—个国外游览团,发行中国第一张旅行 支票。
1927年6月1日,旅行部从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独立出来,正式领取了营业执照, 成立了中国旅行社,这是我国第一家旅行社。
农业部落间的产品交换现象便已开始萌发,但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劳 动剩余物甚少,这种交换实际上并不普及,而且这不多的交换也仅限于 在相邻部落间进行。 商朝为中国奴隶社会经济繁荣时期。 旅行与交通是密不可分的。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陆路交通建设也有很大的发展。
《旅游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旅游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马可.波罗旅行线路图
《旅游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三)世界近代旅游发展的特征
第一,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生产率的提高、财富的增加扩 大了旅行和旅游的人数。
第二,近代旅游产生于近代交通工具发明之后。陆地旅游除继续 使用以马车为主的交通工具以外,铁路成了主要的旅游交通工具。
《旅游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奴隶社会时期——人类旅行的发展时期
(原始社会末期——476年)
(完整版)旅游学概论课件优化版(李天元第七版)第1章-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

人类早期的旅行活动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旅游活 动。
1.原始时代早期的社会经济
生产力低下, 缺少剩余食物, 生存条件恶 劣 , 当时人们活动基本上限于在自己的氏族 部落, 人类不存在有意识地自愿外出旅行的需 要。
2.人类早期迁徙活动的特点
罗马帝国(BC753-476年)在公元前2世纪达到全 盛。罗马人修建了四通八达、总长8万多公里的宽阔公 路网: 北到德国,南到埃及,东至波斯湾,路边有住宿 设施。罗马人可以到西西里、希腊、特洛伊、埃及旅行。 罗马人推出了导游手册,用不同符号表明各个客栈的等 级。
2.2.东方的旅行活动
夏、商、周的商旅活动: 夏朝——“始牵牛羊远服贾” 商朝——“商人” 西周、春秋——商旅“摩肩接踵”
1、内燃机技术与汽车旅行 19世纪末出现了采用液体燃料的内燃机,结
构紧凑,体积小巧,功率大。
2.内燃机技术与航空旅行 1919年8月15日,英国伦敦与法国巴黎之间客
运航班首航。 20世纪50年代,喷汽式客战结束以来, 特别是自20世 纪60年代以来, 普及于世界各地的旅游活动。
有旅游必定有旅行, 有旅行不一定有旅游。
1.人类最早旅行需要的产生
人类最初的外出旅行并非度假和休闲, 而是 出于交换的需要而产生。
著名的古老旅行线路, 如“丝绸之路”、 “香料之路”、“琥珀之路”、“食盐之路”等 都与商旅活动直接相关。
古代丝绸之路
2.奴隶制时代的旅行发展
由于种种基础设施建设, 旅行活动的规模和 范围有明显扩大。
全面振兴时期
(1)1978-80年代中期: 接待入境旅游为主 (2)80年代中期至1997年: 入境游、国内 游并 行发展 (3)1997年至今,入境游、出境游和国内游全面 发展 这一时期的主要大事: 1978年10月至1979年7月,邓小平5次专门讲话,要 求尽快发展旅游业。
旅游学概论——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思考:原始人类为什么要不断的迁徙?这 种迁徙活动能不能算旅行活动?为什么?
原始社会早期的社会经济特点
生产力低下,缺少剩余食物 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效率有了很大的 提高。出现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迁徙活动:人们出于谋生的目的,或者出 于自然原因(如气候、天灾等对人类生存 环境的破坏),或者出于人为原因(如战 争)的威胁而被迫离开定居地,在新的定 居点定居下来,不再回到原来的定居点。 迁徙与旅游的区别:
(一)奴隶社会时期的旅行发展
商业旅行是奴隶社会最为普遍的一种旅行方式 腓尼基人——世界上最早的旅行者 古埃及——荷赛普赛特女王访问旁特地区 古希腊——奥林匹亚庆典和竞技会,宗教旅行鼎盛 古罗马——世界古代旅行的全盛时期 古中国——周穆王八骏游昆仑
(二)欧洲封建社会时期的旅行发展
黑暗的中世纪和马可ㆍ波罗 15世纪中后期,哥伦布、麦哲伦和地理大发现时代
公元1275年,马可﹒波罗随其父亲、叔叔 经两河流域,越过伊朗高原和帕米尔高原来 到中国,得到元始祖忽必烈的信任,先后任 职长达17年。
在任职期间,他几乎游遍了中国,还作为中国 的使节出使印尼、菲律宾、缅甸、越南等国进 行外交访问。 在《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下,西方的航海 探险家们主动按着游记中指引的方向探索通向 东方的海上航行线,导致了世界大规模的航海 旅行。
宗教朝圣活动、温泉旅行、以教育或求知为目的的旅行
黑暗的中世纪和马可ㆍ波罗
“中世纪”是欧洲封建制度形成、发展和衰落崩溃 的历史。由于罗马帝国的崩溃,各种族之间、国家 之间为争夺土地、扩充疆域开始了长达几个世纪的 战乱,战争使得各王族间的疆域不断发生着变化, 社会秩序更加动荡并对社会经济产生着恶劣的影响, 欧洲的旅行和旅游因此而一落千丈。 然而在这个时期,仍然有一些旅行活动值得称颂, 那便是基督徒的朝圣之旅和马可•波罗的东方之旅。
旅游学概论

第一章一、人类旅行的产生1旅行是人们处于迁徙以外的任何目的而发生的离开其常住地到异地作暂时停留并按计划返回的行为(如游说,经商等),是自愿的。
2产生的时间:人类社会最早的外出旅行活动是产生在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旅行经商活动,这是人类社会最早的,有意识或自愿的外出旅行活动3特征:a人们外出是处于自愿的b离开自己的经常居住地前往另一地,但并不以到另一地居住或生活为目的,并在一定的时间后返回原居住地c人类社会最早旅行活动产生的根本条件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活动的需要二、我国封建时代的旅行发展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旅行活动:士人漫游(李白,杜甫等),帝王巡游(隋炀帝,乾隆),公务旅行(张骞,郑和),宗教旅行(玄奘,鉴真),观光旅行,修学旅行,商务旅行,考察旅行(徐霞客)部分事例简述:1秦汉时期出现最早的文史考察旅行,其中以西汉历史家和文学家司马迁的游历活动最著名。
此外,西汉时期的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则可以说是秦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公务旅行。
2唐宋时期,除了商贸旅行之外,各种非经济目的的旅行活动都有记载。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这一时期士人漫游和宗教旅行的发展。
所谓士人漫游,是指当时以一些名人骚客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处于逃避和排忧的目的而四处游历的旅行活动,李白,杜甫,陆游以及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人都是图书代表。
宗教旅行方面,以玄奘和鉴真两位高僧的宗教旅行活动最为后人称颂。
同时唐宋时期外国来华访问的人数也空前增多。
3明清时期,表现最为突出的要数航海旅行和科学考察旅行的发展。
郑和下西洋是航海旅行方面的典型代表。
专业性较强的自然科学考察表现十分突出,明代李时珍的药物考察和徐霞客的地学考察为典型代表三、旅游产生的条件1产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为旅游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2产业革命使阶级关系发生新变化,使更多的人获得了外出旅行的机会3产业革命带来了人口的急剧增长,加速了西方社会的城市化进程,从而刺激了旅游的发展4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了交通工具的革命,既缩短了旅行时间,也使大规模人员流动成为可能。
【2024版】旅游学概论课件:第九章-旅游发展的模式和战略

2、战略重点
要进一步扩大规模,而扩大规模的重中之 重,就是大力培育国内旅游市场,积极发 展国内旅游。
为了促进国内旅游的发展,国家旅游局已 经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促进措施:
(1)突出加强国内旅游的产品体系建设。 (2)继续加强国内旅游的市场体系建设。 (3)大力加强国内旅游的经营体系建设。 (4)进一步加强国内旅游的管理体系的建 设。
二、资源永续利用
资源永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从 旅游发展所需要的资源看,主要包括两大 类,一类是通常所说的旅游资源,即可以 形成旅游吸引物的资源;一类是发展中所 需的各类经济资源,主要是旅游设施和经 营中的所需资源。
三、经济效益、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①增进人们对旅游所产生环境影响 与经济影响的理解,加强人们的生 态意识,推行绿色经营,开发和推 广绿色旅游产品。
第二节 旅游发展战略
◎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 指满足当代人旅游需求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 代为满足其旅游需求而进行旅游开发的可能性。
◎旅游发展的跳跃式非均衡战略:
跳跃式发展:
是指旅游业发展在历史阶段上的超越性, 在较短的时间内走完常规发展历程,这是 在时间意义上的发展;
非均衡发展: 是指旅游业发展在地区分布上的不均匀状 态,使旅游业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地位与 作用不同,这是在空间意义上的发展。
旅游业创汇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原因3:加快发展国民经济的需要。 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特点。
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动一定范围内国民经 济的全面发展。
二、从国内与国际旅游发展次序看旅游发展模式
(一)世界各国旅游业发展模式
1、国内旅游向国际旅游延伸方式:
先发展国内旅游,以国内旅游发展为基础向出国
旅游、国际接待旅游延伸的方式。(常规型发展)
旅游学概论 第二章 旅游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古代人类的旅行与旅游活动

➢结论:在最初的 年代中,主要是 商人开创了旅行 的通道。
2.奴隶制经济的发展是旅行 活动发展的物质基础。
3.古代国家的形成为旅游活动 提供了社会保障。
➢四大文明古国:
➢四国前后建立起了统一的奴隶制国 家,国家的统一结束了混战和争夺, 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空间移动的基 本条件越来越完备,为旅行活动的 发展创造了条件。
(2)商代:航海旅行开始出现。
➢夏商时期,人们外出旅行的主要 交通工具是舟、车。舟主要是木 板船,车主要以牛马为动力。主 要是帝王巡游,商务旅行。
(3)西周至战国,我国奴隶社会的旅游 达到鼎盛。
➢西周的道路有水路和陆路之分。
➢战国时,马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 到战国末期的时候,原来作为军事、政 治需要的驿站,也可以作为供旅客住宿 的旅社了,这一时期,出现了民间旅 馆——逆旅。
➢旅行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特点。艺术 鉴赏、疗养、徒步行走、参观庙宇、 欣赏建筑、游览古迹以及自然观光 等都可以成为出行的目的。
罗马竞技场
➢罗马斗兽场,建于公元72至82年 间,是古罗马文明的象征 。这座
庞大的建筑可以容纳近九万人数的 观众。
➢罗马帝国的货币为各国所接受,拉 丁语成为通用的语言,为旅行的发 展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条件。
➢当时,也存在着一
些人类迫于自然因素
或特定的人为因素而
被迫从一个地方到另
一个地方的转移现象,
这种空间的转移只能
被称为迁徙,而非旅
行,更说不上是旅游
了。
原始人迁徙
早期人类历史上有几 次大的社会分工?
人类社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
➢(1)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劳动生产 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农业开始从畜牧业 中分离出来,出现社会第一次大分工。
旅游学概论教案 第二章旅游的产生和发展

题 目
教学方法
与手段
教学方式主要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
教学手段主要包括教具、多媒体教室等。
主要教
学内容
及过程
【旧课复习】
旅游季节性的成因
【导入新课】
提问: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经历那几个阶段?
【教学过程】
一、古代旅行产生的前提条件
人类的旅游活动究竟始于何时?
是否从人类开始出现之时起,就有了旅游活动?
旅游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举世瞩目,世界各国政府都普遍重视发展旅游业。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各国都纷纷采取了各种有效的扶持措施。如政府投资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政府积极组织和参与旅游产品的推广、税收优惠、简化出入境手续等。
二、现代科学技术对旅游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三世界现代旅游业的发展
1、世界现代旅游业发展概况
(六)教育事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使人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憧憬与期待
教育的发展使人们增加了对外部世界的了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也使他们克服了对异国他乡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对外出旅游变得更有信心。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旅游信息的传递变得更为方便快捷,人们可以通过更多的媒体来了解世界各地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
1)商品交换的出现是旅游需求产生的根本前提
(2)奴隶制经济的发展是旅行活动发展的物质基础。
(3)古代国家的形成为旅游活动提供了社会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5
第一节 早期的旅行活动
一、原始社会的人类迁徙活动
思考:原始人类为什么要不断的迁徙?这 种迁徙活动能不能算旅行活动?为什么?
原始社会早期的社会经济特点
生产力低下,缺少剩余食物 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效率有了很大的
提高。出现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迁徙活动:人们出于谋生的目的,或者出 于自然原因(如气候、天灾等对人类生存 环境的破坏),或者出于人为原因(如战 争)的威胁而被迫离开定居地,在新的定 居点定居下来,不再回到原来的定居点。
迁徙与旅游的区别: 目的是求生存而不是消遣游玩 永久离开原来居住地而不是暂时
被迫性和求生性的迁徙活动不是旅行,更不是旅游。
二、人类旅行的产生
含义:旅行是人们出于迁徙以外的任何目的,可以是经商、学习,也可以 是旅游,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到异地作短暂停留并按原计划返回的行为。
时间:原始社会瓦解和奴隶社会形成时期
黑暗的中世纪和马可ㆍ波罗
“中世纪”是欧洲封建制度形成、发展和衰落崩溃的 历史。由于罗马帝国的崩溃,各种族之间、国家之 间为争夺土地、扩充疆域开始了长达几个世纪的战 乱,战争使得各王族间的疆域不断发生着变化,社 会秩序更加动荡并对社会经济产生着恶劣的影响, 欧洲的旅行和旅游因此而一落千丈。
然而在这个时期,仍然有一些旅行活动值得称颂, 那便是基督徒的朝圣之旅和马可•波罗的东方之旅 。
公元1275年,马可﹒波罗随其父亲、叔叔 经两河流域,越过伊朗高原和帕米尔高原来 到中国,得到元始祖忽必烈的信任,先后任 职长达17年。
在任职期间,他几乎游遍了中国,还作为中国 的使节出使印尼、菲律宾、缅甸、越南等国进 行外交访问。
在《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下,西方的航海 探险家们主动按着游记中指引的方向探索通向 东方的海上航行线,导致了世界大规模的航海 旅行。
难点: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旅行”一词自古就有,《礼记.曾子问》中有“三年之 丧练,不群立,不旅行。”在这里,旅行的意思是成 群结队地行走。
•人类旅游活动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 ,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旅游发展三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1840年-第二次 世界大战前
19世纪40年代 以前
现代旅游 近代旅游 早期的旅行活动
1、中西方旅行发展不平衡 2、商务旅行居主导地位;其他非经济目的的旅行活动
中,又以宗教旅行为主要形式。(如,伊斯兰教规定 :全世界有经济能力的穆斯林平生都要作一次长途旅 行,到麦加去朝觐) 3、从参加旅行的人数及其成员看,参加人数较少,主 要是统治阶级、少数富人和一部分文人。因此此时的 旅游活动不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四)古代旅行的特点
4、落后的交通工具限制了人们的旅行活动 范围,主要是以自然力、人力、畜力为主 的船、车等
5、农业劳动的季节性特点及其对人们生活 方式的影响使得人们在主观上缺乏对主动 旅行意识
第二节 近代旅游的产生和发展
19世纪初,旅行的发展开始具有了今天意义上的旅游的 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因消遣目的而外出旅行的人 数大量增加,开始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第二,人们大 都借助专业性的商业服务来完成自己的旅行活动;第三 ,团体旅游开始出现。
近代旅游时期是指工业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时期 。
一、工业革命对近代旅游的影响
➢ 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 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性质 ➢ 带来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 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蒸汽技术在交通运输中
的应用,使较大规模、较远距离的旅行成为可能
詹姆士·瓦特是英国近代著 名的科学家、改良蒸汽机 的发明者,他生于1736 年1月19日。瓦特总结了 前人的经验,经过反复改 革和试验,花了十年的精 力,终于发明了新型蒸汽 机。新型蒸汽机的广泛使 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前 进。
二、托马斯·库克的活动与近代旅游的产生
产业革命的影响为更多人外 出旅游提供了机会,同时也创造 了一种社会需要:即人们迫切需 要一种专业性的服务,作为能够 联系旅游者和旅游对象的媒介。 英国人托马斯·库克预见到这种社 会需要,因而设立了相应的组织 机构来满足这种需要,从而开创 了近代旅游及旅游业的先河。
旅游学概论旅游的产生与发 展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人类旅行和旅游活动 的发展,认识人类旅行和旅游活动是社会经 济发展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这一最基本的旅游发展规律。
重点:中国古代旅游的类型;产业革命对近 代旅游的影响;托马斯·库克被尊为旅游业 先驱的原因;现代旅游的特点。
(三)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旅行发展
主要形式 帝王巡游 文人漫游 宗教云游 学术考察 官吏宦游 商务旅行 佳节庆游
典型代表 秦始皇、汉武帝、隋炀帝 屈原、谢灵运、李白 法显、玄奘和鉴真 司马迁、李时珍和徐霞客 张骞通西域和郑和下西洋 陆、海两条丝绸之路 春节庙会、清明踏青、重阳登高等(四) Nhomakorabea代旅行的特点
客观条件: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实质: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人们产生了旅行经商或外出 交换产品的需要
旅行与迁徙的区别:
目的不同; 离开后一般还要返回原来住地。
旅行与旅游的区别
目的不同 离开时间不同 内容不同
有旅游必定有旅行,有旅行不一定有旅游 ;旅游者同时是旅行者,旅行者不一定是 旅游者。
三、古代旅行的发展概况
古代旅行是从原始社会末期到产业革命初期这 一历史时期。
古代旅行的发展水平较低,在形式上表现为偶 然、个别的现象,其旅行目的与其他目的交织 在一起。
(一)奴隶社会时期的旅行发展
存在着以消遣为目的的旅行,主要表现为奴隶 主阶级的享乐旅行。在西方,这种享乐旅行的 参加者还包括自由民(多出于宗教目的外出旅 行)。少数奴隶主等特权阶层的外出消遣活动 已经有了现代旅游的意义。
(一)奴隶社会时期的旅行发展
商业旅行是奴隶社会最为普遍的一种旅行方式 腓尼基人——世界上最早的旅行者
古埃及——荷赛普赛特女王访问旁特地区 古希腊——奥林匹亚庆典和竞技会,宗教旅行鼎盛
古罗马——世界古代旅行的全盛时期 古中国——周穆王八骏游昆仑
(二)欧洲封建社会时期的旅行发展
黑暗的中世纪和马可ㆍ波罗 15世纪中后期,哥伦布、麦哲伦和地理大发现时代 宗教朝圣活动、温泉旅行、以教育或求知为目的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