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指导:心悸(心血瘀阻)的治疗
心悸的中医治疗方法

心悸的中医治疗方法心悸是指心脏跳动不规律或强烈的感受,常伴有气喘、胸闷、心慌、出冷汗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心悸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情绪压力、内脏功能失调、气血不足、痰湿内蕴等。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
1.针灸疗法针灸是一种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节人体气血运行的方法,具有活血化瘀、调节心脏功能的作用。
对于心悸症状明显的患者,可以选择针灸治疗。
常用的穴位有心包经的内关、神门、心俞等,以及肝经的太冲等。
2.草药治疗中草药具有调理气血、平衡阴阳的功效,对于心悸症状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常用草药有茯苓、酸枣仁、丹参、百合等,可以通过煎煮成汤剂或制成颗粒剂服用。
3.推拿按摩推拿按摩可以刺激经络穴位,调节气血运行,改善心脏功能。
常用的按摩方法包括心脾按摩、心俞穴按摩等。
可以辅助草药治疗或针灸治疗,增强疗效。
4.气功调理气功是一种通过调节呼吸和意念来平衡人体气血的方法。
心悸患者可以通过练习简单的气功动作,如深呼吸、腹式呼吸等,来缓解症状。
中医认为心悸与心火旺盛有关,可以通过气功调理来降火。
5.饮食调理中医饮食调理注重养生保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吃一些具有滋补作用的食物来改善身体状况。
心悸患者可以多吃一些养心安神的食物,如枸杞、龙眼、麦冬等,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和咖啡因的摄入。
6.情绪调节中医认为情绪波动是导致心悸的重要原因之一、心悸患者可以通过学习一些情绪调节的方法,如冥想、放松训练等,来保持心情稳定,缓解症状。
在中医治疗心悸的过程中,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中医的治疗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患者需要有耐心,并且配合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
总之,中医治疗心悸是以整体调理为基础的,通过调节气血、平衡阴阳来改善心脏功能。
除了药物治疗外,针灸疗法、推拿按摩、气功调理、饮食调理和情绪调节等方法都可以作为治疗手段,帮助患者缓解心悸症状。
如何通过中医疗法缓解心悸

如何通过中医疗法缓解心悸心悸是指心跳加快或者出现不规律的现象,伴随有心慌、气短、胸闷、头晕等症状。
一般情况下,心悸不是疾病本身,而是某些疾病的症状。
当身体出现心悸症状时,很多人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去看心脏科,但是其实很多身体调节失衡的情况也会导致心悸症状,如兴奋、焦虑、失眠、营养不良、贫血、神经衰弱等等。
而中医作为一种药食同源的医学体系, 对于这些导致心悸症状的身体调节失衡也有其独到的疗法。
本文将介绍通过中医疗法缓解心悸的方法。
一. 温中化痰中医认为,身体内部湿邪较重,容易使脾胃功能失调。
而脾胃功能失调会导致体内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影响到了心脏功能的正常运行。
因此,对于这类导致心悸症状的情况,中医疗法的治疗方法就是温中化痰。
具体方法为,采用朱砂、黄连、黄芩等中药材,通过煮水或者煮茶的形式来进行治疗。
此类中药材有助于调节中脘气机, 活血化痰, 促进脾胃消化吸收功能,从而减轻心悸症状。
二. 补肾益气在中医理论中,望闻问切是判断一人体内气血质量的有效方法。
如果中医师发现患者的身体形态、神态、甚至病史都有肾气不足的症状,那么就可以考虑采用补肾和益气以防治心悸。
现代医学认为,肾的功能和心脏息息相关,如果肾亏,会影响心脏的正常运转。
中医治疗心悸时可以用当归、黄芪、枸杞子、熟地黄等配合使用,以补阴益气、滋养肝肾、改善体内气血失调状况。
三. 调整情绪现代医学认为,心理状态对心脏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而中医理论也认为,肝与情绪是紧密关联的。
人的情绪如果波动过于激烈,就会引起肝气紊乱,从而导致血液不畅,引起心悸症状。
因此对于那些由于过度焦虑、失眠、抑郁等情绪问题导致心悸症状的人,在中医中则采用调经理气的方便进行治疗。
具体方法包括可花草茶等神经安定剂,马上消除紧张和焦虑的感受,从而平衡身体内的气血运行状况。
四. 锻炼身体锻炼身体在现代医学中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赞同,其中有进行有氧运动可以帮助心血管健康的效果。
同样,中医也非常提倡散步、打太极、练气功等运动方式,这些方式可以使身体内部的气血畅通无阻,对于缓解心悸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药治疗心悸适应症及使用建议

中药治疗心悸适应症及使用建议心悸是指人体在平静状态下感到的心跳过速、过强或不规则的感觉,常常伴随着焦虑、紧张和不安。
中医认为,心悸是由于心脏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或情志不畅等原因引起的一种症状。
中药在治疗心悸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将介绍中药治疗心悸的适应症及使用建议。
一、中药治疗心悸的适应症1. 心气不足型心悸:主要表现为心悸胸闷、气短懒言、神疲倦怠等。
此类心悸多见于中老年人或虚弱体质者。
常用的中药有参旨、黄芪、党参等,这些药物能够补益心气,增强心脏功能,缓解心悸症状。
2. 痰火扰心型心悸:主要表现为心悸胸痛、舌苔厚腻、口苦咳痰等。
此类心悸多见于痰热郁结、消化不良等患者。
常用的中药有半夏、黄芩、枳壳等,这些药物能够清热化痰,舒缓心脏压力,减轻心悸症状。
3. 血瘀痰阻型心悸:主要表现为心悸气闷、胸痛舌暗紫有瘀斑等。
此类心悸多见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常伴有血瘀和痰阻症状。
常用的中药有桃仁、红花、青蒿等,这些药物能够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改善心脏供血,减轻心悸症状。
二、中药治疗心悸的使用建议1. 确定病因:在使用中药治疗心悸之前,应尽量明确心悸的具体病因,以便确定适当的中药方剂和用药方法。
2. 个体化用药:针对不同类型的心悸,应个体化选择中药,避免盲目使用通用方剂。
同时,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病情等因素,调整剂量和药物组合。
3. 定期复诊:中药治疗心悸需要较长时间的调理过程,患者应定期复诊,与医生进行沟通,调整用药方案,并及时了解疗效。
4. 配合调理:中药治疗心悸仅仅是一种辅助治疗方法,患者还需配合健康饮食和良好生活习惯,如避免熬夜、控制情绪、合理膳食等,才能获得更好的疗效。
5. 注意不良反应:在使用中药治疗心悸期间,患者需密切关注自身的反应情况,如出现过敏、腹泻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总之,中药在治疗心悸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患者在使用中药治疗心悸时,应注意个体化用药和配合调理,定期复诊,并及时报告不良反应。
心内科中医优势病种心悸诊疗方案

心内科中医优势病种心悸诊疗方案
心悸(心绞痛)诊疗方案
一、中医诊断
1.心悸主要由心中实虚、肝郁血瘀、气血两亏、热结湿阻等病机所致,其临床表现有沉重感、胸闷、胸痛、心悸、心慌、出汗、心牵挛、头晕等。
2.根据中医辨证的要求,心悸可分为实、虚、湿、热等,以各类虚势
所致的心悸应把握治疗源头,临床拟定的证型主要有心中瘀血证、心肾不
足证、心血之虚证、心肝不和证、阴阳两亏证等。
3.针对心悸的中医治疗,首先应明确其证型,进而针对具体病机进行
治疗,即以养心安神为主,以补益调和为辅,依据不同病机配伍温补药物,清洁顽症,以提高心肺功能,调节血管紧张素等,综合治疗以达到控制症状,缓解病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的目的。
二、中医药效方案
1.祛暑消湿
(1)复方百合汤:百合、黄芪、水蛭、决明子、黄柏各25克,大枣
8枚,水煎服,分服3次。
(2)淡竹叶羹:竹叶、百合、桑椹各20克,淡豆腐30克,大枣8枚,水煎服,分服3次。
2.止痛安神
(1)和中散宁心汤:桑寄生、半夏、肉桂、芍药各30克,青皮、柴胡、当归、陈皮各15克,连翘、香附各10克。
心悸!中医治起来就是这么简单

心悸!中医治起来就是这么简单[cp]张胜兵:你是不是偶尔感觉到自己的心跳?这个叫心悸!中医治起来就是这么简单!有大量的房颤病人心悸难安,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源远流长,依据房颤的临床症状,多归属于中医“心悸”范畴。
对于心悸的治疗经方和时方治疗思路和用药颇有不同,但在临床上都收到了较好的疗效,故作为医家应全面掌握,现将经方与时方治疗此证内容整理如下,希望能帮助中医同仁。
01经方治疗在仲景的《伤寒论》中已有明确的论述和证治方药,其方法既简单又实际,,药物少而精,效力宏而大,且副作用较少,正如民间所云:价廉物美。
现将经方治心悸,结合用药经验,再结合临床上的点滴心得体会,整理如下:1.心阳虚证1.1心阳不足主症:叉手自冒心,心悸或心下悸,欲得按。
治法:温通心阳。
代表方:桂枝甘草汤。
出自《伤寒论》64条云:“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心阳素虚,或发汗过多,更伤心阳,致心虚无主,故而喜按。
“其人叉手自冒心者,里虚欲为外护也。
悸,心动也;欲得按者,心中筑筑不宁,欲得按而止也,是以补助心阳为主”。
方用桂枝、甘草辛甘化阳,使心阳复而心悸则安。
1.2心阳不足,心神浮越主症:叉手自冒心,心悸或心下悸,欲得按,烦躁。
治法:温通心阳,敛摄心神。
代表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出自《伤寒论》118条云:“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若心阳虚而烦躁者,仲景则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疗。
方中以桂枝、甘草温通心阳,以龙骨、牡蛎收敛摄潜心神。
1.3心阳不足,痰浊扰心主症:叉手自冒心,心悸或心下悸,欲得按,烦躁、惊狂、卧起不安。
治法:温通心阳,祛痰敛神。
代表方: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出自《伤寒论》“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
”太阳表受寒邪后医者误用火攻,使寒邪陷里,不能外达,郁而化火,炼津为痰,痰浊扰及心包,发为心悸。
名老中医诊治心悸荟萃

名老中医诊治心悸荟萃
心悸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多发生在急性或慢性心脏病以及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中。
中医认为,心悸是由于心脏功能失调、脏腑气血不足或阻滞等原因导致的。
本文将介绍几位名老中医的诊治心悸经验。
名老中医李时中
李时中是中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他在研究心血管疾病治疗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李时中认为,心悸是由于气血不足或心脏功能失调引起的。
他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以补益为主,同时结合调理心脏功能。
以下是他常用的几个方剂:
1. 番泻叶调制汤:主要成分是番泻叶、人参、骨碎补等。
这个方剂可以起到补益心脏、调和气血的作用,适用于心脏功能衰竭引起的心悸。
3. 葛洪心肾活血丸:主要成分是葛洪心肾活血丸、丹参、桃仁等。
这个方剂可以活血化瘀、补益心脏,适用于心血瘀滞引起的心悸。
2. 茯苓泽泻汤:主要成分是茯苓、泽泻、白术、甘草等。
这个方剂可以利水渗湿、利尿通便、调和气血,适用于脾胃湿气引起的心悸。
心悸的治疗主要是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根据不同的病因来选择相应的方剂进行治疗。
通过补益心脏、调和气血、活血化瘀等方法,可以减轻心悸症状,恢复心脏功能的平衡。
由于每个患者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治疗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中医治疗心悸还需要结合日常调理、注意饮食、合理运动等措施,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心悸治疗最佳方法2篇

心悸治疗最佳方法2篇心悸是指心脏跳动不规律、过快或过缓,使人感到恶心、头晕、心慌等不适。
心悸的发生可能与心理压力、疲劳、饮食、药物、心脏病等因素有关。
因此,治疗心悸需要综合考虑病因,下面介绍几种治疗心悸的最佳方法。
方法一: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目前治疗心悸的较为常用的方法,可缓解心律失常所带来的症状。
常用的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抗心律失常药等,需要遵医嘱使用。
其中β受体阻滞剂可以降低心率,控制心律失常,但不适用于心肌缺血患者。
钙拮抗剂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减少心肌氧供需平衡的紊乱。
抗心律失常药则能够直接干预心肌去极化,调整心肌电生理特性。
方法二: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则可以通过缓解心理压力,减轻焦虑情绪,改善自我调节能力等途径达到治疗心悸的效果。
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催眠疗法、音乐疗法等。
例如,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通过改变个体的认知模式来调整情绪和行为的方法;催眠疗法可以深入潜意识,对产生心悸的因素进行调整;音乐疗法则可以通过听音乐来舒缓情绪,缓解压力。
方法三: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可以通过调整人体经络,改善气血循环,达到治疗心悸的效果。
例如,对于心脏神经官能症引起的心悸,常用的针灸穴位有心俞、神门、气海等;对于急性心悸引起的心绞痛,可以选择穴位足三里、内关等。
针灸能够调节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使心脏节律变得平稳,从而减少心悸的发生。
总之,治疗心悸需要考虑病因,可综合采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针灸治疗等方法。
同时,还应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如适当锻炼、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合理的饮食等,以维护心脏健康。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辅导:心悸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辅导:心悸三、心虚害怕、心血缺乏、心阳不振、水饮凌心、阴虚火旺、瘀阻心脉等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1.心虚害怕证主症: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担心,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听见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代表方:安神定志丸加减。
常用药:朱砂、龙齿、琥珀、酸枣仁、远志、茯神、人参、茯苓、山药、天冬、生地、熟地、肉桂、五味子。
2.心血缺乏证主症: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熟地黄、当归、龙眼肉、茯神、远志、酸枣仁、木香。
3.心阳不振证主症:心悸担心,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代表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
常用药:桂枝、附片、人参、黄芪、麦冬、枸杞、炙甘草、龙骨、牡蛎。
4.水饮凌心证主症:心悸眩晕,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缺少,或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恶心、欲吐、流涎,舌淡胖,苔白滑,脉象弦滑或沉细而滑。
治法:兴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
代表方:苓桂术甘汤加减。
常用药:泽泻、猪苓、车前子、茯苓、桂枝、炙甘草、人参、白术、黄芪、远志、茯神、酸枣仁。
5.阴虚火旺证主症: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病症加重,伴耳鸣腰酸,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象细数。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代表方: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减。
常用药:生地、玄参、麦冬、天冬、当归、丹参、人参、炙甘草、黄连、朱砂、茯苓、远志、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桔梗。
6.瘀阻心脉证主症:心悸担心,胸闷不舒,伤心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代表方: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常用药: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川芎、延胡索、香附、青皮、生地、当归、桂枝、甘草、龙骨、牡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症状:心悸,胸闷不适,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桃仁红花煎。
方中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川芎活血化瘀;延胡索、香附、青皮理气通脉止痛;生地、当归养血和血。
胸部窒闷不适,去生地之滋腻,加沉香、檀香、降香利气宽胸。
胸痛甚,加乳香、没药、五灵脂、蒲黄、三七粉等活血化瘀,通络定痛。
兼气虚者,去理气之青皮,加黄芪、党参、黄精补中益气。
兼血虚者,加何首乌、枸杞子、熟地滋养阴血。
兼阴虚者,加麦冬、玉竹、女贞子滋阴。
兼阳虚者,加附子、肉桂、淫羊藿温补阳气。
兼挟痰浊,而见胸满闷痛,苔浊腻者,加瓜蒌、薤白、半夏理气宽胸化痰。
心悸由瘀血所致,也可选用丹参饮或血府逐瘀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