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自用教案
宋徽宗赵佶精选 课件

一种"补入"制度,但这是徽宗朝特有的现象.通过对 以上问题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北宋的翰 林图画院.
• 黄荃(?-965年),五代十国西蜀画家。字要叔,四川成都人。主要创作活 动在后蜀时期。擅画花、竹、翎毛、佛道、人物和山水,是一位技艺全面的 画家。
• 宋初花鸟画两大主要流派。黄筌多画宫中 异卉珍禽,徐熙多写汀花水鸟,故有“黄 家富贵,徐熙野逸”之谚,据《梦溪笔谈》 说:“诸黄画花,妙在赋色,用笔极精细, 几不见墨迹,但以五彩布成,谓之写生。” 对后世花鸟画影响极大。又因黄筌及其子 居实、居宝、居寀,弟惟亮等画格调富丽, 遂成为北宋初翰林图画院优劣取舍标准, 被称为“院体”。
• 黄荃在中国古代花鸟画水、松石、墨竹师孙位,他能自出新意,不重蹈抄袭他 人的陈迹,创出一种新体并使工笔花鸟画达到成熟期。黄荃的《写生珍禽图》 其表现翎毛、昆虫等自然物态的精确性及其作为艺术形象的审美趣味性,确 已达到妙造自然、形神兼备的地步。黄荃还继承和发展了边鸾描写活禽生卉 的传统,以优美的笔致和赋色技巧表现动植物的生动情态。黄荃也能画山水、 人物。与徐熙并称“徐熙野逸 ,黄家富贵
人”。
图 二 花 押
图一 瘦金书
• 画院应该创始于太祖建国初,至太宗雍熙元年(984) 才最终完成建置,其终时应在徽宗宣和七年(1125); 画院职掌的内容包括出题"考校天下画生",绘画全 国各州、府、军、监、县、镇地图等,这都是前人 不曾注意到的;画院的一些职名容易产生混淆,通过
考证可知,"学生"也是画院中有一定官品的职名,"直
品读经典,古画新作——宋徽宗《瑞鹤图》

品读经典•古画新作
——《瑞鹤图》学案
目标引领:
1、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宋人工笔画,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宋人工笔画的学习探究热情。
2、品读《瑞鹤图》,使学生了解宋代,认识宋徽宗,从三方面体会《瑞鹤图》的形式美感。
3、古画新作《瑞鹤图》白描稿,切身体会中国绘画艺术的精髓,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升学生文化理解自信。
学思静悟:
品读《瑞鹤图》,合作探究并理解其表现手法、经营位置和设色,体会其形式美感。
体会宋人工笔画的精微传神,感受中国绘画以形写神、诗情画意之美感。
交流互动:
初识《瑞鹤图》
1、对话宋徽宗,回望北宋,了解作品的社会历史背景
创设对话:你为什么要画这幅作品?
2、对话宋徽宗,认识宋徽宗,了解美术家的艺术观点和生活经历
3、对话宋徽宗,品读《瑞鹤图》,体会形式美感
精讲点拨:
再品《瑞鹤图》
学生展示探究情况并交流从三方面鉴赏《瑞鹤图》,教师总结并详细讲解《瑞鹤图》的表现手法、经营位置和设色
另:左侧瘦金体题跋,独出心裁“诗画同源”,一诗一画,相得益彰,无不将中国绘画的诗情画意展示的淋漓尽致。
总结出宋人工笔花鸟画的雅致意蕴,“ 淡逸而不入于轻薄,沉厚而不流于郁滞”,中国绘画的以形写神,诗情画意的美感。
目标达成:
1、欣赏以《瑞鹤图》为设计元素的形式多样的创意产品,让传统文化与我们生活的近距离,重拾传统文化兴趣,去传承她的滋养,成就她最灿烂的辉煌!
2、掌握临摹中国传统工笔画白描画法、技法中感受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魅力,并借鉴古今工笔画家白描技法和创作方法,通过临摹和吸收进行创作,并展示与他人交流学习体会。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5篇模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5篇模版)第一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北宋建立、杯酒释兵权的史实。
②掌握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③知道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和表现,知道宋朝科举制发展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②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我们做的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学习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使学生认识到这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
②通过深人分析、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都与赵匡胤有关。
他建立北宋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北宋的政治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宋初的皇帝为什么要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学习(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北宋的建立(PPT播放宋太祖赵匡胤画像)建立时间:960年建立者:赵匡胤都城:东京(开封)2.黄袍加身(PPT播放黄袍加身视频)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崩,八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
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掌握了军权。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
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义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教案 教学设计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陈桥兵变及北宋的建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重文轻武的政策、作用和影响,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
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作用及影响为立足点,以史导论、史论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使学生认识到这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
通过深人分析、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实行重文(臣)轻武(将)的措施,一扫五代十国以来“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局面,从而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
教学难点: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正确认识北宋重文轻武的影响。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赵匡胤图片、北宋形势图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观看赵匡胤图片和《沁园春.雪》请出宋太祖,从而导人本课。
二、讲授新课(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北宋的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龙袍加身,建立北宋,赵匡胤即宋太祖。
并和继任者宋太宗通过先南后北局部统一南方及中原地区。
学习这一内容时要注意结合《北宋形势图》和电视剧《天龙八部》讲清:北宋的版图只局限于原五代十国范围,并未统一全国,当时历史特征是:民族政权并立。
2、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1)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通过“杯酒释兵权”,先引导学生宋太祖本人极具几尽完美的人格魅力:心地清正,嫉恶如仇,宽仁大度,虚怀若谷。
本节内容侧重分析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必然性。
首先,有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其次,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要巩固统治,扩大势力,铲除其他割据政权,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记住北宋建立的时间、都城和建立者;知道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理解其对北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影响;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21·世纪*教育网通过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和实施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原因和结果的概念,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通过运用动机与后果的概念,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北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产生的影响.通过补充史料,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和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和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评价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学习,认识到制度创新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与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2.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2. 重文轻武的时代特征.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和实施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3教学准备1.下载截取视频:纪录片《陈桥兵变》与《杯酒释兵权》片段.2.制作课件《北宋政权示意图》《宋朝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4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解法,图示法,师生共同分析归纳的综合法.5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课件《百家姓》片段.只截取前四句"赵钱孙李,周吴X王,冯陈诸卫,蒋沈韩杨",教师提出问题"这段文字出自哪本书,为什么赵姓排在第一位?"如果学生回答出来,教师则继续新的内容,如果学生答不出来,教师则适当补充,这段文字出自《百家姓》,该书中赵姓排在第一位是因为当时的皇帝姓赵.教师:这个王朝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我们今天通过学习来了解.学习新课:一、北宋的建立<课件或板书展示>首先让学生观看视频《陈桥兵变》 ,如无条件可阅读教材第 37 页的小字部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注意力,进入学习状态.[出处:21教育名师]教师提出问题:通过视频和教材上的内容,大家是否知道陈桥兵变之后成立的政权的名称、时间、都城和建立者?学生回答: 960年,赵匡胤在东京<今河南##>建立宋朝.教师课件展示《北宋政权示意图》 ,让学生找一找北宋的疆域X围和北宋的都城,并适当补充北宋称呼的由来:主要是因为宋朝分为北宋与南宋两个阶段,今天所学习的朝代是北宋.[所有:21教育]教师进一步讲解:陈桥兵变中产生了一个著名的成语"黄袍加身",赵匡胤通过兵变这种手段登上了皇帝的宝座.那么当上皇帝的赵匡胤是否能够稳定住自己的统治?他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自己的政权?由此导入下一子目.21教育网二、中央集权的加强<课件或板书展示>1.历史背景通过继续观看《北宋政权示意图》 ,让学生思考当时北宋的统治区域与唐朝相比有哪些变化?教师应让学生知道当时北宋的情况并不乐观,与唐朝时期的大一统不同,北宋政权周边存在着多个大大小小的政权,所以北宋的形势并不安全.教师提问:陈桥兵变有没有什么危害? 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得出结论,教师进一步总结,危害就是武将专权,这是唐朝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也是导致五代十国动乱的主要原因之一.那么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 宋太祖赵匡胤是如何解决的呢?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请学生代表发言. 教师在听取学生回答后,让学生阅读宰相赵普的献策,进行汇总,从赵普的话中学生归纳出:第一,集中军权;第三,集中行政权;第三,集中财政权.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2.具体措施<1>军事上,集中兵权.教师: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削弱朝中大将的权力.<组织学生观看视频"杯酒释兵权",进一步了解该事件的经过.>教师:中央设置枢密院,代替原来的机构管理军事.地方上将强壮的士兵调入中央军队禁军,地方不得另行征兵.<2>行政上,集中行政权,加强皇权.教师:中央设置政事堂管理政务,设置三司管理财政,对皇帝负责,加强了皇权.地方上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即知州知县,由皇帝统一任命.<3>财政上,集中财政权于中央.教师:地方设置转运使,收地方财政于中央,只留少量收入给地方.教师分析:这些措施对于宋朝中央政府的统治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教师提问: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措施对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那么我们想一想它们是否存在什么弊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请学生代表发言. 教师进行补充和汇总:军事措施的危害是造成了军队战斗力的削弱,尤其是地方抵抗外敌的力量薄弱.行政措施的危害是设置的大量新机构新增了很多官员,加重了政府的负担,各种机构职权混乱,造成政府行政效率低下.财政措施的危害是财政收归中央,地方没有财力解决当地的各种问题,加大了人民的负担.教学活动:编写《宋朝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进一步强化对中央集权措施的认识.学生自己先进行总结,教师提醒学生图示可以用不同的样式展现,并选出较好的作品进行展示.最后教师可展示已经准备好的例图让学生观看.三、重文轻武的时代<课件或板书展示>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 39 页的小字部分, 教师提问:针对文中提出的情况,宋朝的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重文轻武.教师继续提问:宋朝实施的重文轻武政策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回答: <1>重文教:中央和地方均重用文臣,科举制度日趋完备. <2> 轻武事: 抑制武将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实施重文轻武政策会产生哪些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有利影响:继续削弱武将权力,保证了宋朝的政权稳定;对于文人的重视,让北宋社会科学文化事业得到发展,诸如天文学、数学、医药学、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造船技术等硕果累累,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同时在文学艺术方面也发展到新的水平,涌现出众多的文学家、画家和词人,宋代的名著和名作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不利影响:由于对于武将的过度压制, 整个宋朝经常遭到其他少数民族政权的入侵, 最终成为导致北宋灭亡的重要原因 .本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新王朝的崛起,这个王朝就是宋朝,北宋的中央集权措施让其快速地巩固了政权,而重文轻武的时代特征让宋朝成为一个文化繁荣但是军事积弱的国家,那么这个国家接下来会遇到什么情况, 我们下节课继续进行学习.教学设计后记1.七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历史学习,初步掌握了历史的一些基本素养,因此在本课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各种历史素养.2.本课新课导人,教师希望通过对于古代启蒙用书《百家姓》的使用,让学生有意识地去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蕴含的历史要素 .对于北宋的建立这一环节,教师希望通过对于视频和史料的分析,强化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21世纪教育网所有3.中央集权的加强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以教师讲述分析为主,但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希望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锻炼学生的能力,指导学生自己创作历史框架,这对于学生掌握历史脉络、熟悉历史图表有一定的好处,应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尽可能地制作不同形式的图表.4.本课对于一分为二看待历史事件的历史观有一定的要求,所以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可以适当进行引导..。
北宋教案1

北宋教案1第一篇:北宋教案1二、教案(一)、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北宋的建立;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评价;科举制的发展。
2、要求学生认识(1)、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2)、北宋政府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效地防止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3)、北宋科举制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政权基础,也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作用及影响为立足点,以史导论,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影响的评价(三)、教学方法讲述法、问题启发、讨论法(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设问: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回顾已学过的内容归纳我国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小史。
学生回答:秦朝确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课件展示:本课的课题2、讲授新课:课件展示:图片简介宋太祖学生介绍北宋的建立过程。
课件展示:北宋建立的时间、地点、建立者、事件及陈桥兵变地图教师讲述陈桥兵变的故事教师设问:北宋建立后,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有没有结束?课件展示:北宋建国时期的地图学生回答:(略)教师归纳:北宋建立后,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并没有结束。
北面,是强大的辽和辽扶植下的北汉,南面和西南面分布着南唐、吴越、后蜀、南汉、南平等较大的割据政权,另外泉州、漳州也有一些小的割据政权,北宋只是占有后周统治的地区。
课件展示:板书:“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结束”教师讲述:北宋建立后,并没有马上投入统一全国的军事行动,先花了三、四年时间解决内政,然后将统一全国提上日程。
话说:“一大雪之夜,宋太祖与其弟赵光义登宰相赵普之门,赵普见风雪之夜皇帝亲临舍下必有大事呀,忙问。
3.2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教案-高中美术美术鉴赏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湘版教材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二课《美术家眼中的自己》,内容主要是美术家的自我认知以及和社会的关系,所以本课题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美术家如何认识“自我”的问题。
本课的设计体现了美术学科的人文性特征,学生在文化的情境中鉴赏美术作品,在生活的情景里发现艺术之美。
教材用三组美术作品反映美术家表现自己的不同方式,展示了美术家从无意识的自我认同到追求完整独立的人格和个性、所走过的漫长道路。
(二)学习目标1、审美感知:兴趣-理解-创造,从对唤起学生自我意识入手,结合各种形式的自画像的分析和讲解,思考、探讨画家的生活与身心状态,加深学生对“自我与社会关系”这个问题的认识和表现,进一步结合自身的体验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2、创意实践:引导学生了解艺术家是如何在自画像中表现自我的,并能通过本课的欣赏让学生尝试着为自己画一幅自画像。
3、艺术表现:结合艺术家的自我认同和表现方法,让学生也进行自我的认识和评价。
4、文化理解:激发学生对肖像绘画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能主动积极走进艺术大师的内心世界,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美术作品。
(三)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案学生:教材、白纸和笔(四)课时一节课40min(五)教学方法讲授法、比较分析法、情境教学法(六)教学重点理解自画像中美术家自我意识的表达,学会联系美术家的生活、生存环境分析、鉴赏美术作品。
探究画家在自画像上表达的情感、想法,通过鉴赏提高审美水平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七)教学难点通过对美术家自画像的鉴赏,培养立足人文精神,多元地分析、鉴赏美术作品的能力。
(八)教学过程导入:我们每个人都有爱美的时候,爱美之心,人人都有,美术家也喜欢将心目中的自我形象通过某种特定的方式诉诸画面,展示自我。
那么美术家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子呢?他是通过哪些形式来展示自我形象的呢?板书-美术家眼中的自己欣赏体会: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东西方名画家的自画像,多媒体展示16位美术家不同画派、不同国籍、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画家的自画像作品。
《北宋的政治》参考教案

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荔湾实验学校毛姣荣一、教学背景分析(一)课程标准内容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二)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第二单元开篇之课,与单元内容各课密切联系。
北宋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经过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改革,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武将擅权、军阀割据和地方豪强割据等顽疾被革除,中国在世界上率先建立起文官制度,促进了社会稳定,有利于国家统一。
同时,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还促进了宋代文化的繁荣。
但是,这些新的措施也带来了诸如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军队战斗力减弱等社会弊端。
本课主要学习两个子目的内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和重文轻武的政策。
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是本课的核心,重文轻武既是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延伸,也是其结果。
第一个子目介绍宋朝为了维护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与秦汉唐朝以及后来的明清采取的措施呈现出知识上的连续性,便于学生形成知识的体系。
第二个子目介绍宋朝实行重文轻武国策的原因及影响,体现了宋朝政治的特点。
两个子目间有机联系、自成一体,但交叉重叠,需要老师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
(三)学情分析1.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七年级学生初步掌握了历史学习的方法,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古代史知识,但他们的分析、理解能力偏弱,也不善于理清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不能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2.部分学生能够说出北宋时期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和有趣的历史故事,但历史叙述不够清晰准确,对宋朝缺乏客观、全面的认识,也比较难以理解北宋政治重文轻武的特点。
教学中需充分利用课本的辅助栏目,适当增加视频、文献等材料,加强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二、教学目标1.知道北宋建立及统一中原的史实,认识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2.结合史实说明宋太祖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利用表格归纳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术学科课程教学方案《中国美术史》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并把握宋徽宗在绘画以及书法上的艺术特色及成就,进一步理解在文化大力发展的宋代宫廷美术在统治阶级干预下呈现的发展态势。
在此基础上深入了解宋徽宗创建的我国古代第一所属学校性质的美术教育机构所具备的教育理念及教育体制。
教学重点:1.宋徽宗花鸟画特色2.画学的建设、教育理念及制度教学难点:宫廷画院美术教育教学方法:讲授法图像演示法讨论法视频资料演示法教学内容:在重文抑武的宋代,绘画种类大体可分为宫廷绘画、文人绘画、工匠绘画,其中宫廷绘画在宋代发展成就尤为突出。
宫廷绘画的成就主要体现在画院这一皇家绘画机构中,而画院的兴衰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统治阶级的口味。
在宋代由于统治阶级的重视甚至于亲历而为,画院得到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在宋徽宗时期,达到了鼎盛,甚至出现了我国古代唯一一所学校性质的美术教育机构—画学。
这节课我们就先了解下这位出现在宋代,在中国2000多年封建历史,364位皇帝中最赋艺术气质、最才华横溢的皇帝宋徽宗。
一、宋徽宗个人简历宋徽宗,名赵佶(公元1082~1135年),神宗11子,哲宗弟。
哲宗病死,太后立他为帝。
在位25年,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
北宋第八代皇帝。
1100~1125年在位。
在位期间,政治上昏庸无道,重用蔡京、王黼、童贯、高俅、朱□、梁师成、杨□、李彦等奸臣,横征暴敛,骄奢淫逸,是北宋最荒淫腐朽的皇帝。
置造作局,专门制造供皇室享用的奢侈品。
又设苏杭应奉局,搜括民间奇花异石,用大量船只一批批运至开封,称为花石纲。
其中有些石头十分巨大,在河运过桥的时候,为了能使石头整块通过而不受损伤,甚至于把桥拆掉。
徽宗的腐朽统治,激起了方腊、宋江等农民起义。
四大名著《水浒传》讲述的就是这个事件。
由于宋朝政治的腐败与军事的无能。
最终导致了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变,宋徽宗在靖康二年(1127)与钦宗同为金朝所虏,押解北上。
后死于金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
二、宋徽宗的艺术成就作为皇帝,宋徽宗赵佶的政治生涯灰暗而短促,但作为艺术家,宋徽宗却是中国2000多年封建历史,346位皇帝中最赋艺术气质、最才华横溢者。
宋徽宗赵佶本人在绘画史上就是一个杰出的画家。
赵佶初登基时,就对周围人说:“朕万几余暇,别无它好,惟好画耳”。
这确实是肺腑之言,他在未作皇帝之前就经常与驸马王洗等人有所往来,对绘画情有独钟,且有一定造诣,以致青年时期便“盛名声誉在人间”。
在艺术方面他可谓是一代宗师,他精书法,能作诗填词,对于金石考古也有一定的研究,在绘画方面,能画人物、山水,花卉翎毛尤为专精, 元汤垕在《画鉴》中赞道:“历代帝王能画者,至徽宗可谓尽意”,他还运用权力推动和发展绘画艺术,使中国的绘画展现出辉煌的成就。
他个人的艺术才能在花鸟、人物、山水及书法上均有体现,下面我们将从绘画及书法两个方面讲解下他的艺术成就。
绘画成就:绘画方面,宋徽宗可算得上是全才,花鸟、人物、山水上均有成就,尤其是在花鸟上成就最高。
1、花鸟其画风基本上分为两种,一种用浓丽的色彩精工绘制而成,极具“黄家富贵”的传统,一派艳丽富贵的情调。
他的这种风格对画院的画家影响很深,如韩若拙,每画一只鸟,自嘴到尾皆有名称,连鸟的羽毛都有一定数目。
《瑞鹤图》--北宋政和二年上元之次夕(即公元1112年正月十六日),都城汴京上空忽然云气飘浮,低映端门,群鹤飞鸣于宫殿上空,久久盘旋,不肯离去,两只仙鹤竟落在宫殿左右两个高大的鸱吻之上。
引皇城宫人仰头惊诧,行路百姓驻足观看。
空中仙禽竟似解人意,长鸣如诉,经时不散,后迤逦向西北方向飞去。
当时徽宗亲睹此情此景兴奋不已,认为是祥云伴着仙禽前来帝都告瑞——国运兴盛之预兆,于是欣然命笔,将目睹情景绘于绢素之上,并题诗一首以纪其实。
为绢本设色画,纵51厘米,横138厘米。
绘画以庄严耸立的宣德门为背景。
画的上方,云蒸霞蔚,用淡石青烘染天色,十八只仙鹤在城门上空自由翱翔,各尽其态,栩栩如生。
画的下方,两只仙鹤一左一右落在宫殿的鸱吻上,一只在引颈高歌,一只回首相望,构成了一幅精美“仙禽告瑞图”。
宋徽宗又用他独创的瘦金体书撰文,记述了绘画《瑞鹤图》的经过并赋诗一首,表达喜悦心情:清晓觚棱拂彩霓,仙禽告瑞忽来仪。
飘飘元是三山侣,两两还呈千岁姿。
似拟碧鸾栖宝阁,岂同赤雁集天池。
徘徊嘹唳当丹阙, 故使憧憧庶俗知。
”《芙蓉锦鸡图》绢本设色纵81.5厘米横53.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占据画面主要位置的是秋天不怕霜冻的木芙蓉和枝上停留的美丽的锦鸡。
各种景物的布局宾主分明,疏密有致。
芙蓉花的妩媚鲜艳,秋菊的萧疏挺立,蝴蝶的翩翩起舞,也都刻画得生动传神,极富真实感。
画的右上方有赵佶题诗:“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鹥。
”这便点明了此画通过描绘五彩斑斓的锦鸡,是为了颂扬它们具有的儒家五种伦理品德—文、武、勇、仁、信。
造型精致,设色浓丽,晕染细腻,也传达出皇家的雍容富贵气派。
另一种是用水墨渲染而成,崇尚清淡的笔墨情趣,这是从徐熙、易元吉、崔白等人处接受来的画法。
在他绘事启蒙的时候,深受王晋卿、赵大年以及吴元瑜、黄庭坚等人的影响,特别是经过吴元瑜的传授,继承了崔白的风格。
《柳鸦芦雁图》纸本,设色。
纵34厘米,横223.2厘米。
图卷连缀2段,前段画柳鸦,后段画芦雁。
鸦的头顶和腹部施以白粉,鸦身敷浓墨,黝黑如漆。
柳树的斑驳老干,富有质感。
柳鸦的墨彩极酣,笔势很壮,显示出赵佶用墨的特色。
后段4只芦雁在芦草蓼花边栖息,以浅赭设色,增强了秋天萧疏的气氛。
整幅画采用了以墨为骨的画法,并把粗笔写意和精湛写生融合在一起,是研究花鸟画由着重色向墨笔画过渡的典型作品。
《腊梅山禽图》绢本设色纵82.8厘米横52.8厘米台湾故宫博物院藏此图写一株腊梅枝干略弯而劲挺直往上伸,极富弹性,互相交错而有变化。
枝头几点黄梅开放,似乎有阵阵清香袭来。
腊梅枝头上的一对山雀相互依偎均向着左侧画面,将观者视线引向画外。
刻画工整细致,富有生活情趣。
腊梅枝干以劲细墨笔钩勒,再用水墨渲染;山雀、萱草均用水墨画出。
笔墨的细粗、干湿配合协调和谐。
左下有画家以瘦金书的题诗一首:“山禽矜逸态,梅粉弄轻柔,已有丹青约,千秋指白头。
两种画法又各有粗细、工拙、繁简的不同。
他的创作“独于翎毛尤为注意,多以生漆点睛, 隐然豆许,高出纸素,几欲活动,俗史莫能也”。
同时运用工整研丽的作风,表现出花和鸟的精神特质,给人以优美高贵和愉快的感觉。
因而形成自己一种独特的风格。
折枝花鸟以小见大,以少胜多,淡墨勾勒,用色柔和,“具天纵之妙、有晋唐风韵”。
2、山水赵佶的山水画传世极少,但有相当的造诣,如《雪江归棹图》是一幅非常美丽的山水画长卷,是他山水画中的代表作。
《雪江归棹图》是其山水画的杰作,纵30.3厘米,横190.8厘米,绢本长卷,墨笔。
图绘寒江两岸的雪景,极富手卷层层深入、峰回路转之情趣:开卷是茫茫寒江,远山飘渺,底下是江岸,向内延伸,一石突出河岸,有篷舟靠其旁,两人在忙碌,应是“归棹”之点题。
再向内,渐见土岗、山丘,而后群峰突起,层峦叠嶂,画面向纵深演绎,有楼阁村舍隐匿山后,栈道、小桥点缀其中,依稀有人行,或骑驴,或肩挑,再往后则又见水岸,复归寒江浩渺。
构图上不乏北宋全景山水之大气,而笔墨上则自创新意:勾、皴简略,重在以层层烘染体现雪景之冷峻。
图上有赵佶瘦金体自书“雪江归棹图”、“宣和殿制”,并押“天下一人”。
看来他自己对这幅画是相当重视的。
尽管有后人疑惑赵佶身处宫闱,何来如此冷漠萧瑟的感受,其实不尽然。
赵佶继位后亲掌画院及画学,每十天从藏画中取出两幅古画供学者临摹,以至现今传为唐画者,有一些就是当时的临摹品,如《虢国夫人游春图》乃直指赵佶所临。
唐时以及北宋的多幅雪图应该为他所熟悉。
可惜的是,按蔡京在卷末的题跋,赵佶同时画了四时四图,而现在只得欣赏冬景,不然,看赵佶如何以水墨画春、夏、秋、冬四景,一定非常赏心悦目。
而赵佶在身体力行地推动重彩的“古图”的同时,依然为画坛保留了水墨画的空间,也充分显示了他对绘画精深的理解3、人物《文会图》描绘了文人会集的盛大场面。
在一个豪华庭院中,设一巨榻,榻上有各种丰盛的菜肴、果品、杯盏等,九文士围坐其旁,神志各异,潇洒自如,或评论,或举杯,或凝坐,侍者们有的端捧杯盘,往来其间,有的在炭火桌边忙于温酒、备茶,其场面气氛之热烈,其人物神态之逼真,不愧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郁郁乎文哉”时代的真实写照《听琴图》轴是一幅优秀的中国人物画。
画中主人公,居中危坐石墩上,黄冠缁服作道士打扮。
他微微低着头,双手置琴上,轻轻地拨弄着琴弦。
听者三人,右一人纱帽红袍,俯首侧坐,一手反支石墩,一手持扇按膝,那神气就像完全陶醉在这动人的曲调之中;左一人纱帽绿袍,拱手端坐,抬头仰望,似视非视,那状态正是被这美妙的琴声挑动神思,在那里悠悠遐想;在他旁边,站立着一个蓬头童子,双手交叉抱胸,远远地注视着主人公,正在用心细听,但心情却比较单纯。
三个听众,三种不同的神态,都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这幅画的背景和道具处理得十分简练,主人公背后,画松树一株,女萝攀附,枝叶扶疏,亭亭如盖。
松下有竹数竿,苍翠欲滴,折旋向背,摇曳多姿。
道具除琴案外,仅一几,几上置薰炉,香烟袅袅。
主人公对面,设小巧玲珑山石一块,上有一小古鼎,中插花枝一束,除以上这些外,别无它物。
使人感觉到,这是一个高级的园庭,但却经过了作者精心剪裁。
所有布景、道具以及次要人物的位置,都是围绕着主人公的演奏而安排的。
整个画面的气氛,仿佛使人觉得,在这静谧之中,有一阵阵的琴声,混合着微风吹动松枝竹叶之声,从画中传出。
借用白居易的一句诗来形容,其妙处那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画面上方,有"六贼"之首蔡京所题的七言绝句一首,右上角有宋徽宗赵佶所书瘦金书字体的"听琴图"三字,左下角有他"天下一人"的画押,这样一来,这幅作品就成了他的了。
其实这一幅作品是他画院里的画家绘画赵佶本人行乐时的状况。
让学生总结概括宋徽宗绘画的艺术特征?宋徽宗绘画的艺术特色:a.提倡形似、格法创作上提倡“形似”、“格法”,具有相当的写实功底,对物象作尽精入微的描绘,力求表现出对象的自然形态。
b.构思上讲求含蓄巧妙,达到诗情画意相得益彰;在构思上讲求含蓄巧妙,达到诗情画意相得益彰。
在笔墨技巧上重视传统但又不泥守古法。
“高洁为工”的鲜明风格特征, 给后来的传统绘画以良好影响;当然其绘画也有局限性,“萎靡柔媚之处当舍”(鲁迅语)。
书法成就赵佶除了一些传世的名画外,还有一定数量的书法作品,其作品有《楷书千字文》、《草书千字文》、《草书团扇》、《禾农芳诗贴》、《欲借风霜二诗贴》、《牡丹诗帖》、《怪石诗帖》、《夏日诗帖》、《闺中秋月帖》以及《详龙石图序并诗》、《瑞鹤图序并诗》等大量的绘画题跋和题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