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高等教育自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第三节讲义
第三节 无产阶级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1、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 ( 1) 第一,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最有政 治远见、最大公无私、最有纪律性。 第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受剥削、受 压迫,是最革命的阶级。 第三,工人阶级是在斗争中不断成长成熟,从自 在的阶级走向自为的阶级。
(一)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 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一)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2、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 (1) 工人运动的发展; (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第三国际的任务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团结各 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为推翻帝国主义和 资本主义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剥削制 度而斗争。
以后随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原有组 织形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经各国共产党一 致同意,第三国际于1943年6月正式解散。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第二国际:在第二国际内部,因对时代和无产阶级 革命的认识分歧而形成3派:
右派,即修正主义派,以E.伯恩施坦为 代表;
左派,即坚决反对修正主义的马克思主 义派,以V.I.列宁、R.卢森堡和K.李卜克内西为代 表;
中派,即对修正主义采取调和折衷态度 的中间派,以K.考斯基为代表。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党的议会党团在
(二)在建设中领导作用的体现
1.需要党的思想领导。
2.需要党的政治领导。
3.需要党的组织领导。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三)坚持和改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六章(3)

列宁时期的党内民主 可以作观点不同的副报告 可以在适当的场合提出自己的意 见,可以按纲领选举党代表 可以将重大分歧问题,交给全党 讨论表决 领导层可以和最高领袖争论并且 可以批评他 可以讨论和批评党的错误。 在可能发生重大的失误时,下级 党组织可以信任与不信任中央的 表决。
为什么要“严格党员标准“?
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
■ 马克思主义政党
是科学社会主义 与工人运动相结 合的产物 ■ 马克思主义政党 是工人阶级的先 锋队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
■ 马克思主义政党
是科学社会主义 与工人运动相结 合的产物 ■ 马克思主义政党 是工人阶级的先 锋队
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
建设的领导核心
1.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党的思想领导 2.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党的政治领导 3.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党的组织领导 4.社会主义建设是与改革连在一起的,改 革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三)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首
要内容。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党的先 进性建设。
坚持党员标准关系到党的性质。 严格党员标准关系到党组织的战
斗力。 严格党员标准关系到党与群众的 关系。
正确处理领袖、政党、阶级和群众的 关系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袖,不是在群众上,而是
在群众之下;不是在党之上,而是在党之中。 无产阶级政党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 一种工具。
它以无产阶级为阶级基础,由无产
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代表无产阶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必须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没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不能取得胜利。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意志,有独立的纲领、路线、策略,为参与或掌握政权而斗争的政治组织。
政党是阶级的一部分,是由本阶级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分子所组成。
政党不是从来就有的。
政党是社会经济和阶级斗争发展到资产阶级时代的产物,它作为一种政治组织,代表着一定的阶级、阶层或政治集团的利益,是进行阶级斗争的有力工具。
资产阶级在推翻封建统治和镇压工人反抗的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的政党,使他们具有联合的力量来维护自身的统治。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或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工人运动的发展,二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
前者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阶级基础,后者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思想基础。
只有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产生马克思主义政党。
工人运动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
科学社会主义是工人运动的理论表现。
但是自发的工人运动不能产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由“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理论、历史理论和经济理论中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实现世界观根本转变的基础上,在总结工人运动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就产生了马克思主义政党。
1847年6月成立的共产主义者同盟,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建立的第一个国际性的党组织。
1869年成立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是最早在一个国家内建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1898年,列宁把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创立了与第二国际各党完全不同的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
2015年10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的相应代码除涂黑。
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其中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理论来源的是B.德国古典哲学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承认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3.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D.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4.唯物辩证法的总证有两个,一个是联系的观点,另一个是A.发展的观点5.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这表明A.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性6.能动反映论区别于机械反映论的根本标志是D.认为认识过程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肯定思维能正确地反映存在B.认为认识过程是纯粹的观念创造7.“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句话说明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8.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承认实践标准D.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9.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提出者C.马克思10.“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这句话强调的是A.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11.在生产关系的诸要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D.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12.阶级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首先是一个A经济范畴13.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D.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4.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15.资本积累的源泉是B.剩余价值16.社会总产品是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生产C.全部物质资料的总17.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是C.国家制度18.垄断资本主义社会大体可分为B.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19.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资本是指D.茎断的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形成的资本20.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总任务是C.促进市场总供需平衡21.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是A.为一个更高级的生产形式创造物质条件22.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公开面世的蜊领性文件是B.《共产党宣言》23.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归根结底是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24.下列选项中体現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要求的是A.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25.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是B.按需分配第二部分非选择题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26.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

全国2012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41.简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以及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
答:(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又有能动的反作用。
(2)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但却忽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反作用。
42.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答: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下:(1)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
(2)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
(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43.简述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答: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方法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两种基本方法:(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44.简述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
答:其内容包括:(1)生产全球化(2)贸易全球化(3)资本全球化4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答: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1)思想领导方面。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需要不断探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2)政治领导方面。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中,在对社会各项事业进行政治领导的实践中,党要起到政治领导核心的作用,保证社会主义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年真题及答案

精品文档.2014年10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于它的( )。
A .实践性 B .阶级性 C .深刻性 D .批判性 【答案】A【解析】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又反过来知道工人接近和广大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2.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 )。
A .培根和洛克B .黑格尔和费尔巴哈C .斯密和李嘉图D .圣西门和傅里叶 【答案】C【解析】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法国社会空想主义是圣西门和傅里叶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
A .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B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C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D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答案】D【解析】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一方面,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另一方面,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所谓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的条件下、一定的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总之,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规律的两个特点是( )。
A .客观性和普遍性 B .客观性和历史性 C .普遍性和持久性 D .普遍性和自觉性 【答案】A【解析】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是运动着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规律的普遍性是指,规律不是只在个别的、特有的事物和现象里起作用,而是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起作用。
5.“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强调的是( )。
2018年4月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真题及答案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课程代码03709)一、单选题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历史时代及其提出的各项任务,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A.主观条件B.客观条件C.理论基础D.理论前提【答案】B【解析】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历史时代及其提出的各项任务,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考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既表现为它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又表现为它具有()A.完整的理论体系B.严密的逻辑结构C.鲜明的政治立场D.崇高的社会理想【答案】C【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科学性表现在,首先它不带任何偏见,其次在于它具有深刻性,再次它还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2)其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
【考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在于如何问答()A.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B.世界可否被认识的问题C.世界的存在是怎样的问题D.世界统一性的问题【答案】A【解析】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考点】物质世界和实践4.实践作为一种感性物质活动,强调的是()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B.实践具有主观性C.实践具有能动性D.实践具有历史性【答案】A【解析】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考点】物质世界和实践5.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中,本质和现象反映了()A.事物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B.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的关系C.事物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关系D.事物的根本性质和表面特征间的关系【答案】D【解析】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六 七章 笔记

目录 一、二、三、二、本节知识点及考频总结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第一节 社会主义五百年历史进程【知识点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1.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2.《共产党宣言》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标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公开面世。
3.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是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知识点2】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A.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
B.无产阶级革命是最终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C.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D.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
【知识点3】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知识点4】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政权、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民主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无阶级社会。
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领导核心: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
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工农联盟。
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知识点5】社会主义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发展的历史贡献和经验教训①社会制度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演进②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改变了世界格局,遏制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世界的扩张③社会主义力量推动着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时代潮流④社会主义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知识点6】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知识点7】八大明确1.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3.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4.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5.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6.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7.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8.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 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
自考365 中国权威专业的自考辅导网站
官方网站: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联合力量的斗争中,只有把自身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不同的、相对立的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
为保证社会革命获得胜利和实现革命的最高目标——消灭阶级,无产阶级这样组织成为政党是必要的。
——马克思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并出现了各种社会主义思潮。
但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自发的工人运动都以失败而告终,空想社会主义改革社会的尝试也屡遭挫折。
实践证明,工人运动、社会主义事业必须有科学的指导思想,有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才能走上正确的道路,赢得胜利。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现代社会中存在着众多的政党。
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和意志,有自己的纲领、路线、方针、策略,为参与或掌握政权而斗争的政治组织。
政党的出现,政党政治的发展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
资产阶级政党代表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中的某些阶层和利益集团的利益,是资产阶级维护自身统治、进行阶级斗争的工具。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资产阶级政党有本质区别。
它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它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为无产阶级的事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一是工人运动的发展,二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
工人运动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阶级基础,只有工人运动产生并发展到一定程度,工人阶级具有一定的组织程度和觉悟程度,形成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的时候,才需要组成一
个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以便带领群众有组织地进行斗争,以争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解放。
马克思和恩格斯即是这样的知识分子,他们在实现自身世界观转变的基础上,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就产生了马克思主义政党。
l847年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工人运动相结合,建立的第一个国际性的党组织。
1869年成立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是最早在一个国家里建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l898年,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创立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不同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共产党、工人党或是其他的名称,但其性质都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最简要最明确的表述。
它表明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一方面形成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另一方面也使得工人阶级发展壮大起来。
工人阶级代表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
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肩负着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
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由其历史地位决定的:
第一,工人阶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最有前途的阶级。
作为阶级整体,它最有政治远见,最有组织纪律性,最大公无私,是一支生气勃勃的社会力量。
第二,工人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他们与资产阶级直接对立,具有革命彻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