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彩的百年清华
百年清华从何说起(0205)

百年清华,从何说起孟凡茂一所学校经历百年的历史,在大庆来临之际,总会有人对学校的历史进行一番探究。
记得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前,陈平原教授写了一组文章细说北大的老故事,而其中有一篇的题目是,“北京大学,从何说起”。
陈教授以“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劲头探讨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的第一次开学。
在综合考察了档案材料、校史著作、报刊记载之后,陈教授认定大学堂于清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十八日即1898年12月30日开学,但这个日子并没有为北大校方所认同。
为纪念建校110周年,北大出版了《北京大学纪事》,书中认定开学日期是1898年12月31日。
郝平教授所著《北京大学创办史实考源》(修订版)是研究北大早期历史的专著,该书虽认为京师大学堂的第一次开学的准确日期尚不能认定,但在附录中给出的开学日是1899年1月30日。
或有一天之差,或有一月之差,“从何说起”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笔者想借用陈平原教授的这个题目,谈谈清华大学前身——清华学堂的第一次开学以及清华大学的校庆纪念日。
一、清华学堂的开办日目前见诸于各种载体的清华学堂开办日期大致有三个:第一个日期,清华学堂于1911年3月30日(清宣统三年三月初一日)暂行开学。
第二个日期,清华学堂于1911年4月1日(April 1)举行了中国形式的开学典礼。
第三个日期,1911年4月29日(清宣统三年四月一日),清华学堂在清华园正式开学,这就是清华历史的开端,以后,学校规定每年四月最末的星期日为校庆日,延续至今。
现在需要搞清楚,开办日的三个日期3月30日、4月1日和4月29日,其中哪一个日期才是正确的?1. 第一个日期,1911年3月30日这个日期出现于历史档案和近年出版的书籍中:(1)来自历史档案,1911年4月9日(清宣统三年三月十一日)外务部会同学部的奏折中说:“已传世诸生分起入堂,于三月初一日暂行开学,俟其余工程一律完竣,于暑假后定期举行开学礼式”。
当日奉朱批“依议,钦此”。
总结百年历史 传承清华精神——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档案工作纪实

的盛况 。9 0周年 的活动为我校百年校庆活 立清华大学 、 长沙临时大学 、 西南联合大学 20余件 , 0 在百年 校庆组委会 支持下 , 案 档 动积 累了丰富 的经验 。9 0周年校庆档案为 和清华大学等各历史时期的文书档案 ; 清华 馆组织了校园内碑碣 匾额的拓制工作 , 全部
百年 校庆 的组织工作 ,由于活动周期 留学生的留美预备学校 , 迅速崛起为国内一 物 、 照片图表等。通过对这些珍贵档案的展 长, 涉及部门多 , 活动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 , 流 的综合大学 , 从红色工程师 的摇 篮 , 向 示 、 到 考证 , 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清华大学创 可 组织难度大。档案馆完整保存着我校 9 0周 世界一流大学迈进 , 过了百年 曲折而辉煌 建 、 走 变迁 、 发展的奋斗历程 , 使清华师生 、 校
年的时间跨度 内,选取了 10件珍 贵档案 , 0
包括记载学校发展 、 变迁的公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章, 聚 规 凝
庆活动。档案馆依靠馆藏档案 , 充分发挥档 案 的 自身优势 , 为学校各部门开展校庆活动 提供 了翔 实、 准确 的信息支持 。
二、 挖掘档案资源 , 展现档案风采
从建校伊始 , 清华便始终同 国家的兴衰 前辈大师心血的文稿 、 迹 , 录莘莘学 子 手 记 和民族 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 从一所选派 学习 、 成长 的学籍 、 成绩 , 伟人 题字 、 名人 实
二、 黄埔 军 校 文物 保 护探 讨
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然而 , 当前对文物及周 和管理 , 规划要 明确保护 范围 、 近期环境整
最初 的黄埔军校早 已在多次 战火 中被 边环境的“ 建设性破坏 ” 相当突 出。 新的超高 治方案及长期 的规划 目标 , 注意历史文脉的 毁, 但置身在 旧址 , 那些遗迹 和后人按其原 建筑不断 出现 , 新建建筑和市政建设破坏文 延续性。 我们应该从高层次上认识和搞好保 貌重 建整修 的校舍依然 能让 我们 感受到当 物周边环境 , 影响文化遗产 的整体格局和历 护文物 的工作 , 到四个保护 , 做 即原状保护 、 年师生们磅礴 的战斗激情 。步步走过 , 仿佛 史肌理 , 与文物建筑风格不协调 , 甚至不经 长远保护 、 整体保护和有效保护。
关于清华大学的简介-清华大学介绍

关于清华大学的简介|清华大学介绍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简称“清华”,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选“珠峰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为九校联盟、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亚洲大学联盟、清华大学—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低碳能源大学联盟成员。
清华大学诞生于1911年,依托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因北京西北郊的清华园而得名,初称“清华学堂”,是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翌年更名为“清华学校”;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年设立大学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1952年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先后恢复或新建了理科、经济、管理和文科类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
清华大学是中国乃至亚洲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在长达百年的办学历史中,2位共和国主席、7位中央政治局常委、14名两弹一星获得者、600余名院士从这里走出,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一大批学术巨匠曾在此执教,恰如清华园工字殿内对联所书——“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
感谢您的阅读!。
【另一面】百年清华富贵之家

【另一面】百年清华富贵之家导语:热闹的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本周进入高潮。
此间媒体大篇幅回顾了这所名校与国家命运、时代浪潮密切相连的光荣历史,尽情畅想清华早日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荣景。
然而,审视当下的清华大学,万千学子们削尖脑袋想要获得的,其实已远非知识那么纯粹。
(延伸阅读:何必为北大痛心疾首?)清华的“家底”建校优势:清华系美国退1千多万战争赔款创办清华大学一出生就是“贵气逼人”的,其前身为清华学堂,曾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
据史料记载,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11国代表签定了《辛丑条约》,这一不平等条约规定美国可分得3200多万两(合2400多万美元)的战争赔款。
出于“造就一批为美国从知识和精神上支配中国的新的领袖”的目的,美国国会决定将庚子赔款退赠一半用于教育,随后选址清华园设立学堂,即赴美留学前的预科。
尽管后来的清华学子习惯将这段建校史看作激励其发奋图强的“国耻”,但在整个20世纪上半叶,时局动荡的中国少有机构像清华这样有充沛、规律、不贬值的资金来源。
据投资业人士的测算,清华100年前拿到的1000多万美金粗略按4%年息相当于今日的5.24亿美元。
大手笔的办学投资成为清华得以加速发展的主要条件之一,这是同期其他大学难以相比的。
品牌优势:“清华系”叱咤股市,“造富”能力全国第二百年后,时事俱变,清华大学的财力依然让其他大学艳羡。
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清华大学成立清华控股,这个涉及多领域的投资集团拥有数家上市公司和28家控、参股企业,2008年总资产达353.24亿元。
另有研究机构发现,一群与清华大学有历史渊源的高管群体控制了接近100家上市公司,总市值约为14105.46亿元,占股市总值为5.02%,“清华系”整体能量不容小觑。
拥有清华紫光、清华同方这样耳熟能详的企业,加之如此多贴着清华标签的董事长、总裁、总经理,清华已不仅仅是一所大学,它还是注册商标,成功品牌。
清华大学校史

清华大学校史清华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可溯至民国前一年(公元一九一一年)的「清华学堂」。
最初之酝酿,是在前清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一年间,我国驻美公使梁诚,因美国国务卿海约翰(John Hay)氏有「美国所收庚子赔款原属过多」之语,一方面分向美当局劝请核减,一方面上书清廷请以此款设学育才。
中间虽因发生粤汉铁路废约之关系而生阻,但梁氏努力不懈,卒得美国国会之赞同,将处置赔款全权付与总统罗斯福。
照条约我国应付美国赔款二千四百四十四万七百七十八元八角一分,经总统决定将当时尚未付足之一千零七十八万五千二百八十六元一角二分,从一九0九年一月起退还我国。
光绪三十四年(公元一九0八年)七月十一日,美国核减赔款之文告由驻华公使柔克义送达我国,我外务大臣庆亲王答复上述公文说:「体会新近贵国总统希望鼓励我国学生赴美入学校及求高深学问之诚意,并有鉴于以往贵国教育对于我国之成效,大清帝国政府谨诚恳表示此后当按年派送学生到贵国承受教育。
」同日,外务部致美国公使馆函称:「从赔款退还之年起,前四年我国将次第派送一百学生;迨四年终局,我国将有四百学生在美,从第五年起,直至赔款完毕之年,每年至少派送五十名学生。
」并派唐绍仪为特使赴美表示谢意。
民国前三年(宣统元年,公元一九0九年)是为美国退还赔款之第一年,外务部与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商定学生游美细则后,会同学部奏请设立「游美学务处」及附设「肄业馆」。
六月初四日游美学务处奉准设立,派外务部丞参周自齐为总办,主事唐国安及学部郎中范源廉为会办,驻美公使馆参赞容揆为驻美学生监督。
初赁北京东城侯位胡同民房一所为办公处,后又迁入史家胡同。
九月奏准将北京西直门外「清华园」作为游美学务处兴建「肄业馆」馆舍之用。
是为清华得名之始。
清华园原系道光帝赐其第五子惇亲王(奕综)之赐园,俗称小五爷园。
惇亲王死后,长子载濂袭爵为王。
庚子之乱,拳匪曾集于园中设坛,事后载濂被削职,赐园为内务府收回。
因外务部在呈奏游美学生办法内,建议在京城外清旷地方设立肄业馆,中堂那桐等颇表赞同,派员各处觅地,认为清华园比较相宜,即拨作馆址。
清华大学简介-历史人物篇

铁路“搬家” 校园东扩
京张铁路东移 800米 4.04平方公里 全国单个的、 有围墙的大学 中面积最大
历史上的清华人
讨论国家大剧院设计方案
中国第一座试验原子反应堆, 设计者平均年龄23岁。
清华大学校长 陈吉宁
同学们,莫负东风嗟容易,逐梦清华写春秋。我在世 纪清华园、百年“梦工厂”欢迎你的到来,欢迎你来 放飞自己的人生梦,共铸华夏儿女的“中国梦”!
莫负年华,铸梦清华
联系我们
1949年赴台后建立台湾新竹清华大学。
清华人物:蒋南翔校长
蒋南翔(1952年-1966年)
创办高新技术专业:实验核物理、电子学、无 线电物理、空气动力学、固体物理、自动控制、 精密仪器、工程物理、工程化学 “因材施教” “真刀真枪”毕业设计
“双肩挑”与政治辅导员制度
1946年5月4日,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完成战时联合办学 使命,宣布结束,三校北上复校。
西南联大 1937-1946
清华大学
1948年12月,毛主席指示部 队注意保护清华校园,解放 军战士同敌人展开近战和肉 搏,12月15日,清华园解放。
1950年6月,毛主席应时任教 育部部长张奚诺的请求,亲 笔题写校名“清华大学”。
历史与人物
清华园
清华学堂与国立清华大学
西南联大
清华大学
清华人物
百年清华
清华园历史考
清华大学校园
在几处满清皇家园林遗址上发展而成。
关于北京清华大学的导游词5篇

关于北京清华大学的导游词5篇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20_年,因水木清华而得名,是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其建校的资金源于1920_年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清华大学导游词,欢迎借鉴参考。
关于北京清华大学的导游词1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北京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_。
清华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著名学校,是清政府于民国前一年(1920_年)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在北京所建立。
最初称为“留美预备学堂”,是第一所用于被政府派送到美国学习的中国青年而建立的预备学校。
毕业生直接进入美国大学三年级留学。
1920_年,始创四年制本科教育。
清华大学现致力于建设多学科的综合大学。
至20_年4 月,清华大学有理学院、建筑学院、土木水利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法学院、美术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医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航天航空学院等13个学院和53个系,41个研究院(所),35个研究中心和175个实验室,其中包括11个中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4个中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清华大学现有教职工7800余人,其中诺贝尔奖获得者一名、中国科学院院士3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6名,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200余人。
全国重点学科49个;本科专业58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5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2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7个。
在校全日制学生27000余名,其中本科生13000余名,硕士生8000余名,博士生4000余名。
有来自46个国家和地区的在校留学生及进修生1300余名,远程教育学员9000余名。
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很多(据统计约为毕业生的20%)清华毕业生都前往美国留学深造。
在美国大学校园、公司、企业及政府部门里,不难找到他们。
因此近年也开始有对此的批评,认为清华的毕业生应该更多地选择留在中国而不是美国。
对高中毕业生来说,清华是中国大陆竞争最激烈学校之一(另一所学校为北大),每年只有中国各省市最优秀的高中毕业生才有机会被清华录取。
清华校史馆观后感3篇

清华校史馆观后感3篇校史馆位于校内东西主干道与南北主干道交叉点的东北角、第三教室楼南侧,“新清华学堂·校史馆·音乐厅”建筑群的居中位置,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道增先生主持设计。
大家参观了之后都有哪些感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欢。
清华校史馆观后感1在清华大学百岁华诞之际,由校友捐资兴建的新校史馆正式落成开放。
经过历时五年的收集整理汇集而成的清华百年史,开始永久展出。
从晚清到民国,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新中国成立再到如今的飞速发展,每一个历史瞬间,都有清华学子的身影。
新校史馆位于校内东西主干道与南北主干道交叉点的东北角、第三教室楼南侧。
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高度18米。
校史馆共分三层,南侧与新清华学堂和交流中心共用一个大平台。
一层为共享大厅、序言厅、多媒体演示厅以及1000平方米的“百年清华”展览大厅,二层为专题展览大厅,三层为校史研究、资料室及教学用房等。
未入校史馆,校史展其实就已经开始。
“1911、1912……”清华百年中每一个年份都被镌刻在一块铜铸的“时间毯”上,“时间毯”一路延伸,像红毯,似卷轴,缓缓打开百年历史。
“时间毯”在进入校史馆后,开始向上伸延,展开前言:“风雨激鲲鹏,水木湛清华。
清华大学肇基于内忧外患、国势衰微之际,从此与民族共命运、同时代齐奋进、为国家谋复兴,虽道途维艰、辛苦备尝,而矢志笃行、刚毅坚卓。
登高始见万物,积跬方至千里。
百年以来,清华大学秉承爱国奉献、追求卓越之传统,恪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之校训,形成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之特色,倡导又红又专、全面发展之理念。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务实求真,立德树人,创新学术,贡献社会,造就万千志士俊彦,涌现一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栋梁,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砥砺求索、奋发进取,勇任中国高校之先导,争为世界学府之前驱。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巍峨吾校,世纪荣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丰富多彩的百年清华
《挺起胸来:清华大学百年体育回顾(下)》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纪念丰富多彩的百年清华的体育历史的下部,由叶宏开、韦庆媛、冯茵联合编著,要言不烦地梳理了清华百年漫长而辉煌的体育历史,为我们展示了清华人天行健自强不息的精神,揭示了清华人重视体育、强化体育、实践体育的奥秘,呈现了随之而来健康体魄、运动极限和精神面貌的累累硕果。
百年清华丰富多彩的体育历史与众不同之处不胜枚举,其中最重要的就在于清华大学把体育锻炼作为与智育教学和德育陶冶提上
关注教师和学人生发展和目标达成的高度,把它们作为全体师生打下扎实的立身之本的三驾马车并驾齐驱。
百年来,不管政治风云变幻,不管社会动荡不定,清华大学依然屹立在祖国的心脏部位,履行自己的职责,实现自己的诺言,奉献自己的全部,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输送给国家,功在千秋,利在当代。
清华大学历届领导机构,不约而同把体育锻炼放到一个突出的位置,继承和发扬了清华大学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优良传统。
清华百年体育史千头万绪,作者经过全面访谈,资料查询,对百年体育史的细节入手,揭示出清华体育事业长盛不衰的原因。
一、学校学科建设以体育为先
百年前,清华大学草创于北京西北郊风景秀丽的清华园,正在清朝末年,国家政治羸弱,列强虎视眈眈,中华民族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
但是多难兴邦,哪里有危险,哪里就生成拯救。
在
建校伊始,清华大学就制定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
把体育锻炼作为智育教学和德育陶冶的排头兵,身体好虽然不能代替知识高和品德好,可是没有身体好这个前提条件,我们空有满腔抱负却只能抱憾终身。
从学科建设的角度,一开始就在制度上和时间上保证体育锻炼的优势地位,把锻炼好教师和学生的身体作为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教师做好体育锻炼的先行者
从历任校长带头跑步开始,教师走在体育锻炼的前列,每年学校展开校级运动会,其中教师矫健的身影总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教师的以身作则,带动了广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的热情,师生在体育场上同台竞技,这就是清华大学独有的风景。
就连一些老教师也不甘寂寞,多年养成的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让他们停不下奔跑的步子。
蒋南翔校长的名言就是“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凭借的不仅仅是对祖国教育事业的执着,而且绝不能离开科学性的体育锻炼而来的强健的体魄。
三、学生成为体育锻炼的主力军
清华大学在培养学生的原则就是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体育锻炼、智育教学和德育陶冶三者不可偏废。
学生刚刚入校就要接受准军事化的三个月的军事训练,十月份开学的时候正是北京秋老虎肆虐的时候,军事教官和训练学生一起在烈日下整队报数、跑步卧倒、匍匐前进,在训练得掉了一层皮的同时,训练出了坚强的意志和不畏困难的精神,为今后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打下了坚实的基
础,为全身心地投入艰苦的学习提供了无穷无尽的能量。
四、运动会成为凝聚清华精神的盛会
在学校正确的方针指导下,群众性体育活动得以蓬勃开展,运动会就是一年一度的盛会,所有清华大学的教师和学生都走到了一起,共同迎接着凝聚着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的盛会,各系都组织建设了高水平体育代表队,经过艰苦的训练,在绿茵场上一争高下。
这已经成为一个传统,大家对体育工作的感情,已经上升到一个高度的责任感,和培养目标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在清华校友许积年、刘裕品访谈录中,我们看到了学校和教师对运动员的关心:“还有一个工作,就是我们对运动员的爱护和保护工作,我认为做得很好。
我们的运动员上场的时候,每个班都有专门的人跟着,每个班的班主任、辅导员都亲临现场,安排好,专门有学生去做后勤服务,递水、拿衣服等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还有当时人们苦中作乐的细节:“当时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我们组织每个班把废报纸回收,用回收废报纸卖的钱买巧克力发给运动员,就这么一小块巧克力,可怜得很。
”
清华百年体育揭示了体育在培养人才过程中的作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百年清华丰富多彩的学生生活及教育特色。
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清华大学何以历经百年而历久弥新。
基金项目:
本文系南通大学人文社科基金(11w41)
作者简介:
沈晓明(1961.8—),男,汉族,江苏南通人,副教授,本科,主要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