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7---名人故居
清华大学的早期建筑

作为百年名校之一的清华大学,有一批早期建筑名列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之中。
这些建筑,反映了西方学院建筑对中国大学的影响,建筑风格有一定的典型性,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集中了一批中国早期建筑师较为优秀的建筑作品,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01,清华园——工字厅,原为清代贝勒府之一,咸丰御题园名,可以说是清华的“史前建筑”,经1909-1911修缮后,长期作为清华的校机关办公地。
该园正中为两进大院,东西有两套三进偏院和西北跨院,共计有房屋100余间。
庭院中曲廊萦回,各种花卉树木交相辉映,清幽雅致。
因其前后主殿间用过殿相连,从上方俯瞰呈一“工”字,故俗称“工字厅”,这样亦可区别于后人将整个清华大学校园统称为清华园之叫法。
工字厅北面有清末官员、道光进士殷兆镛撰书的轩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皆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其横批为“水木清华”四字,故此处的池塘假山称为“水木清华”。
02,古月堂,清华园的附属建筑,左右两跨院,幽静清雅。
早年间,清华园前面还有甲、乙、丙所三座木构暖阁,后被拆除。
记得我儿子小时候还在丙所里面上过托儿所呢。
03,在大礼堂草坪南,日晷两边有国家重点文物和北京市重点文物两块标志碑,北京市重点文物碑背后有一段说明文字,介绍了清华大学早期建筑的概况。
但讲得不够仔细,特别是关于校门的讲述也不准确。
另有说现存早期建筑二十座,但这段文字只提到了十八处,很可能还会包括工字厅和古月堂吧;或者是加上土木工程馆和水力实验馆?04,二校门,原为1911竣工的青砖白柱三拱"牌坊"式建筑。
1933年,校园扩建,园墙外移,有了新的大门——西校门。
此后,这座最早的校门就被称之为"二校门"了。
其门楣上书刻有参与清华选址的清末重臣那桐的手迹"清华园"三个大字。
因其位置显要、古典优雅,一直被作为清华大学的标志之一。
文革开始后,被老红卫兵当作“四旧”于66年8月24日强行拆毁。
中国名人故居

中国名人故居一中国十大古代名人故居1、屈原故居湖北秭归,中国战国时代楚国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故乡,楚文化发源地之一,国家5A级旅游景区,拥有全国最大的屈原庙和屈原祠。
2、贾谊故居位于长沙市太平街(解放西路与太平街口交汇处)。
贾谊故居始建于西汉文帝年间,为长沙王太傅贾谊的府邸。
3、王羲之故居位于临沂市兰山区洗砚池街20号,为古典园林式建筑,占地约5亩。
故居四面青墙环绕,绿树如荫,园内溪水潺潺,垂柳依依,翠竹滴翠,锦鱼游泳。
4、李白故居位于四川省江油市青莲镇,1994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青莲不仅因为哺育造就了旷世奇才李白而且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现今世界上反映李白文化最完整的地方。
5、李鸿章故居位于安徽省合肥市是晚清军政大臣李鸿章的家宅,位于合肥市繁华的步行街中段,是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区民居建筑,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是合肥市仅存的规模最大的名人故居,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点。
四川成都西门外,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6、王安石故居位于南京市,是南京旅游景点,在清溪路附近的半山亭,今南京海军军事学院内。
7、陆游故居位于浙江省绍兴镜湖新区东浦镇(原绍兴县鉴湖乡)塘湾村。
村在行宫、韩家、石堰三山环抱之中。
8、魏源故居位于湖南省邵阳市,是一座两正两横的木结构四合院,院前有木结构槽门,四周用干打垒土墙围绕,形成一个独立的院落。
其坐落在隆回县司门前镇学堂弯村之沙洲上,始建年代约为清乾隆初年。
9、曾国藩故居位于娄底市,曾国藩故居富厚堂坐落在双峰县荷叶镇(旧属湘乡),始建于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
整个建筑像北京四合院结构,包括门前的半月塘、门楼、八本堂主楼和公记、朴记、方记3座藏书楼、荷花池、后山的鸟鹤楼、棋亭、存朴亭,还有咸丰七年曾国藩亲手在家营建的思云馆等等,颇具园林风格,总占地面积4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
名人故居--清华邓以蛰

【名人故居】艺术科学映故园——邓以蛰故居邓以蛰曾栖居清华园西院十五载,时常喜欢穿行茂林,漫步荷塘,或至圆明园,融入自然与历史的景致,感悟人文精神与人生真谛,毕生追求真善美的艺术境界。
1934年邓以蛰子女在北京,右一为邓稼先艺术为民众而存邓以蛰(1892-1973),字叔存,安徽怀宁人,美学家和艺术理论家。
他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之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与宗白华并称“南宗北邓”。
其六世祖邓石如是清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家学渊源深厚。
1917年,邓以蛰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尤重美学。
1923年回国任教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与鲁迅、朱光潜、闻一多等人投身新文艺创作。
1929年,他受聘为清华教授,住进西院9号(1933年西院新旧住宅统一编号后为21号)。
邓以蛰在哲学系开设美学、中国美学史、西洋美学史、中国美术史等课程,系统讲授中西方艺术理论与艺术史。
他从哲学的高度观照艺术,强调艺术超功利性的同时,注重沟通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民众、艺术与社会间的内在联系。
此时,他还常住在西单丰盛胡同北沟沿甲12号,与北平城内的艺术家往来交流。
他强调艺术具有“陶熔薰化”和“激扬砥砺”的特质,将艺术作为改造社会的力量。
1928年出版《艺术家的难关》,指出:“中国人目下的病症是索漠涣散枯竭狭隘忌刻怨毒;而要的音乐须是浓厚紧迫团聚丰润闲旷隽永豁达诸风格。
”呼吁“社会需要艺术家,艺术家也需要社会”,并提出“艺术为民众而存在”的主张。
他在“民众的艺术”文章中指出:“民众所要的艺术,是能打动他的感情的艺术。
艺术哪一件不是民众创造的?哪一件又不是为着民众创造的?艺术根本就是民众。
”意琢神磨化精髓邓以蛰认为,“艺术家研究艺术,是把前人的作品意琢神磨,化为精髓,炼成种子,深深的注入他的手技心灵里面,再蜕变成新艺术,使历史上的艺术在这新艺术里面生成着。
”因此,他秉承家学潜心书画研究,提出包含“体、形、意;生动、神、意境”的美学理论体系,认为意境是“生动”与“神”融合统一的产物,“意境”重在心灵,揭示了中国绘画发展的内在逻辑,在中国现代美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北大清华景点指南

北京北大清华景点指南清华大学:理科楼、图书馆、大礼堂、同方部、清华学堂、水利实验馆、土木工程馆、世纪鼎、日晷、二校门、闻一多像、清华池、水木清华、工字厅、古月堂、荷塘月色、近春园遗址公园。
工字厅,古月堂工字厅、怡春院、古月堂,是目前清华园内仅有的几所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
工字厅原名工字殿,在赐给亲王后改名为工字厅。
原为清皇室园林建筑,现用作校行政办公。
工字厅是清华园的主体建筑。
因其前、后两大殿中间以短廊相接,俯视恰似一工字,故得名。
工字厅西有垂花门,额曰“怡春院”。
怡春院西南有房屋一所,曰“古月堂”,是工字厅的西跨院。
古月堂建于清道光,与工字厅一巷之隔。
初建时是园主的专用书房。
梁启超、朱自清等都曾在这里居住。
现在是学校各总务机关所在地。
(北京北大清华景点指南)与工字厅西院一巷之隔,有一处独立的小庭院,称“古月堂”,总建筑面积670平方米。
它正面的垂花门至今尚保存完好。
这所庭院建于道光二年以后,初建时是园主的专用书房,建校后也成为教师宿舍。
梁启超、朱自清等都曾在这里居住。
1928年,本校初招女生,这里被辟为女生宿舍,曾有许多趣话流传,古月堂原来被清华男生称作“狐堂”。
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说来也有意思。
按中国的拆字游戏,古月加在一起,便是一个“胡”字,和狐狸的“狐”字谐音。
当时的古月堂是清华女生的闺房,男生们总能够感到她们难以抗拒的魅力,所以把古月堂称为“狐堂”了。
水木清华水木清华是清华园内最引人入胜的一处胜景,地处工字厅后门外。
四时变幻的林山,环珑着一泓秀水,山林之间掩映着两座玲珑典雅的古亭,正额“水木清华”四字,庄美挺秀。
“水木清华”四字,清华。
”正中朱柱上悬有清道光进士,咸、同、光三代礼部侍郎殷兆镛撰书的名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南西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
”中国的风景名胜中,随时可以看到亭子挺拔俊秀的身影。
它们或踞山颠,或临湖畔,玲珑剔透,宛若天成,成为迷人的游览景点。
北京大学参观游览攻略

北大清华旅游攻略1、天安门推荐理由:不用说你也应该知道:我们都爱北京天安门滴推荐人群:所有人,尤其第一次来京的老年人游览建议:可以早起看升旗仪式,之后到天安门广场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
一定不要赶在周末去,不然人会很多。
年轻人的话,可以去周边的国家大剧院看演出;老年人可以去前门感受一下老街的韵味。
2、故宫推荐理由:紫禁城皇家风范,来到皇城根,怎能错过!推荐人群:所有人,尤其对中国古代文化、历史与建筑强烈喜好的人。
游览路线建议:1)两小时游览路线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绘画馆-钟表馆-乾清门-陶瓷馆-青铜馆-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钦安殿-神武门2)半日游览路线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绘画馆-钟表馆-军机处-养心殿-永寿宫-长春宫-翊坤宫-储秀宫-御花园-坤宁宫-交泰殿-乾清宫-陶瓷馆-青铜馆-乾清门-宁寿宫-畅音阁-宁寿宫花园-符望阁-珍妃井-神武门3)一日游览路线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绘画馆-钟表馆-军机处-养心殿-永寿宫-长春宫-体元宫-太极殿-翊坤宫-储秀宫-御花园-坤宁宫-交泰殿-乾清宫-陶瓷馆-青铜馆-斋宫-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延禧宫-永和宫-景阳宫-九龙壁-皇极殿-宁寿宫-畅音阁-宁寿宫花园-符望阁-珍妃井-神武门3、颐和园推荐理由: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推荐人群:所有人,尤以喜好人文历史的老年人可以慢慢散步路线安排建议:1)东宫门入园:东宫门>>仁寿殿>>德和园>>文昌院>>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长廊>>排云殿>>佛香阁>>石舫>>耕织图景区>>如意门。
(约3小时行程)东宫门>>仁寿殿>>德和园>>文昌院>>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长廊>>排云殿>>佛香阁>>石舫>>乘船至南湖岛>>十七孔桥>>铜牛>>新建宫门。
特稿:聚焦“上合”共襄盛会

聚焦“ ” 共襄盛会A Grand Event of Global Attention in QingdaoSPECIAL 特稿青山连碧海,岛城聚远朋。
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帆船赛之后,世界目光将再次聚焦这里。
6月上旬,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将在青岛举行。
从黄浦江畔到黄海之滨,旨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努力,在这里接力。
诗意青岛韵味浓“青山绿树,碧海蓝天,中国第一。
”这是在青岛居住过多年的近代名人康有为对这座城市的赞誉。
中国科学院2016年发布的《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显示,在被调查的40个城市中,青岛宜居指数最高,名列第一。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当下青岛,开始进入最美季节。
走出青岛火车站,踏上滨海栈道,便仿佛走进一幅画卷。
海风阵阵,海浪声声,游人款款;山海之间的小鱼山、八大关,一座座欧陆风情的建筑,栖身于花影树荫;飞帆渺渺的奥帆中心与青岛地标性雕塑--“五月的风”近海相望;中国海岸线上海拔最高山--崂山,一边碧海连天,波涛拍岸,一边山岩耸秀,林木蓊郁……黄海明珠,诗意青岛。
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去年达8800多万人次,他们不仅是来找寻着各自的诗与远方,更是感受浓烈的文化气息。
上世纪初,老舍、沈从文、臧克家、萧军、萧红、梁实秋、闻一多等文化学者,都曾在青岛寓居。
留下了诸多描绘青岛风土人情的瑰丽篇章,让海内外游人慕名而来。
千面之城,韵味十足。
从“异国建筑群”到近代名人故居,从碧海蓝天红瓦绿树到鳞次栉比摩天大楼,从鸥鸟翔集千帆点点的白昼到光影变幻五彩缤纷的夜色,从游人如织的热闹景点到恬适静雅的24小时书屋……一片街区,一段记忆。
移步换景,时光穿越。
来自内蒙古的游客谢晓静第二次带着家人游览青岛,她说:“在这里,风仿佛都慢了下来。
”青岛的多元之美,既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绿色发展的结晶。
去年7月,青岛市委、市政府开展“全面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建设美丽青岛三年行动”。
到2020年,青岛将建设成为“让本地人自豪、让外地人向往”的更加美丽的海滨城市。
清华大学简介-历史人物篇

铁路“搬家” 校园东扩
京张铁路东移 800米 4.04平方公里 全国单个的、 有围墙的大学 中面积最大
历史上的清华人
讨论国家大剧院设计方案
中国第一座试验原子反应堆, 设计者平均年龄23岁。
清华大学校长 陈吉宁
同学们,莫负东风嗟容易,逐梦清华写春秋。我在世 纪清华园、百年“梦工厂”欢迎你的到来,欢迎你来 放飞自己的人生梦,共铸华夏儿女的“中国梦”!
莫负年华,铸梦清华
联系我们
1949年赴台后建立台湾新竹清华大学。
清华人物:蒋南翔校长
蒋南翔(1952年-1966年)
创办高新技术专业:实验核物理、电子学、无 线电物理、空气动力学、固体物理、自动控制、 精密仪器、工程物理、工程化学 “因材施教” “真刀真枪”毕业设计
“双肩挑”与政治辅导员制度
1946年5月4日,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完成战时联合办学 使命,宣布结束,三校北上复校。
西南联大 1937-1946
清华大学
1948年12月,毛主席指示部 队注意保护清华校园,解放 军战士同敌人展开近战和肉 搏,12月15日,清华园解放。
1950年6月,毛主席应时任教 育部部长张奚诺的请求,亲 笔题写校名“清华大学”。
历史与人物
清华园
清华学堂与国立清华大学
西南联大
清华大学
清华人物
百年清华
清华园历史考
清华大学校园
在几处满清皇家园林遗址上发展而成。
原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给100年校庆之际的清华大学写的公开信-大学需要有反思精神

原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给清华大学的公开信清华,您好!清华大学即将迎来百年华诞的喜庆,我借此机会,向清华大学的师生员工表示衷心的祝贺:祝贺你们在过去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向为这些成就做出贡献者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希望你们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在中国,清华大学有着“中国麻省理工”之称的美誉,说明贵校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
我也一直认为,清华大学是我国重点大学的“排头兵”,是最有希望最早建成的世界一流大学之一。
这说明,贵校重任在肩,千万不要辜负了自己所承担的重大使命。
十分巧合的是,今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也迎来了建校150周年的纪念,我看了两校为庆祝校庆的安排,这不能不引起我的反思。
据麻省理工学院宣布:“自1月7日至6月5日,将举行一系列盛大的庆祝活动,在持续150天的校庆中,麻省不但要向以往的成就和贡献者致敬,而且将举行严肃的反思活动,思考如何继续走近研究的前沿及世界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
”然而,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筹备工作,早在5年以前就成立了筹备委员会,后又改为组织委员会,下设11个专项工作组。
此外,还成立了发展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3年以前就开始了1000天的倒计时活动。
筹备工作不谓不充分,舆论不谓不大。
可是,整个校庆活动依然没有摆脱传统格式化的思维窠臼——大造舆论,邀请名人捧场,极尽评功摆好之能事。
自去年以来,该校就开展了“百年赋”、“我爱清华”、“百年清华、行健不息”、“两岸同心”等活动,而且还把舆论造到了国外去了。
去年,该校派代表团访日,举行了“东京大学—清华大学周”和“早稻田—清华大学日”活动。
在美国的造势的范围更大,先后在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举办了“清华周”,在芝加哥大学、麻省理工、哥伦比亚举办了“清华日”,在哈佛大学举办了“清华大学与哈佛大学学生论坛”。
但是,我却没有看到清华大学有任何一项反思活动,更没有像麻省那样“严肃的反思”,这就是清华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之间在思想境界上的巨大差距。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对反思有过很多的论述,他说:“哲学认识的方式只是一种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年清华——清华校庆系列之七名人住宅
(2011-04-28 07:36:16)
转载▼
标签:
分类:【风光摄影】
百年校庆
风光摄影
清华大学
名人故居
清华与北大的不同点有许多,但在日常生活中有一点不同就是清华的教职工家属宿舍早期大部分都是在清华大学院里面,因此在清华也留有许多名人居住过的地方,并且也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
P1 照澜院始建于1921年,当时由10所西式丹顶洋房和10所中式四合院组成,是清华大学早期的教授住宅群,当时称为南院,1934年后改称旧南院。
此座房子为照澜院1号。
P2 青灰建筑与白色栏杆相间,中西建筑风格融入林木树草,意境清幽。
此为西式住宅。
此为照澜院2号。
P3 1946年抗战胜利清华大学复校,朱自清教授提议将“旧南院”按谐音改称文雅的“照澜院”,照澜院由此得名。
P4 照澜院的中式三合院
P5 这里一直作为教职工的住宅,是清华园中保存最完整的故居群。
P61933至1934年间,学校在南院(照澜院)以南建成教授住宅区,即新南院,1947年命名“新林院”。
P7 夕阳映衬下的新林院8号显得颇为“恢宏”,因梁思成与林微因曾居住而出名。
高高的尖屋顶格外显眼……如今,这里仍作为清华大学的宿舍使用,虽然出现部分私搭建筑,单层坡屋顶的整体格局保存仍较为完好,居室内依然铺着木地板。
P8 新林院是当时清华园内最新设计的西式花园别墅住宅,建筑标准高,质量好,电话、电铃、冷热水等现代化生活设施一应俱全。
P9 新南院一经建成就以其独特的西洋建筑风格和吸纳进的现代生活设施,成为20世纪30年代清华园中住宅的佼佼者。
P10胜因院位于照澜院西南、新林院西边,1946年建。
取名胜因院,盖因西南联大期间清华曾租用昆明胜因寺为校舍,且建造于抗战刚胜利不久,故予双重寓意以纪念。
P11胜因院现已有近一半被拆除,所存住宅旧貌依然。
P12在胜因院居住过的有刘仙洲、汤佩松、吴景超、费孝通、金岳霖、邓以蛰、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等;
P13 那二层砖木结构的小楼周围,时常会看到一群建筑系学生在写生。
P14 胜因院其中一座小楼现为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
P15 保存完好的庭院在鲜花和树丛中风貌依旧。
《你是人间四月天》——林徽因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
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天真,庄严,
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篇鹅黄,
你象;新鲜
初放芽的绿,
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P16 在胜因院建筑群中,近年又增修了陈赛蒙斯楼等两座专家公寓在胜因院建成。
P17 陈赛蒙斯楼的名字源于世界知名数学家赛蒙斯教授一个很重要的数学方面的研究是和陈省生教授一起完成的,所以在楼盖成的时候定名为陈赛蒙斯楼。
P18 杨振宁、姚期智等几位在清华工作的世界著名科学家寓居于此。
P19 外墙上的中式窗棂体现了民族文化的融合。
P20 甲所、乙所和丙所位于工字厅以南,1917年~1919年建。
三所各为独立的西式别墅小院,相互间距10来米,其间树林成荫花草拥簇,周边环境极为幽雅。
三所为学校领导的居处,甲所供校长居住,梅贻琦曾在这里居住多年。
此为甲所
P21 乙所曾是冯友兰的居所,1930年4月至抗战期间南迁,抗战胜利后又一直住在这里。
“一二·九运动”期间黄诚和姚依林在这里度过了搜捕之夜,解放前夕女生裴毓荪躲在乙所的天花板上才幸免。
甲所、丙所两处旧屋被拆改建为学校招待所,乙所则被完全拆除,“只剩下这一片青草覆盖的地方” 。
此为丙所。
P22 本想单做一期清华的学生宿舍介绍,但由于近几年清华建设了现代化的学生公寓——紫荆公寓区,因离开清华多年对学生宿舍特别是紫荆公寓了解不多,所以不再做了。
但是这栋学生宿舍要专门拿出来展示,一是因为本人曾在这里居住过两年时间,更重要的是当年吴邦国委员长在清华念书时也是住在这个楼里,它是10号楼。
P23 同方部,清华大学早期建筑之一,位于清华学堂北侧,清华大礼堂前草坪的东侧。
门向东,门楣上悬刻着“同方部”三个大字的匾额,是一栋单层灰砖墙、红瓦坡顶、欧式风格的矮楼。
“同方”两字
源于《礼记·儒行》中:“儒有合志同方,营道同术,并立则乐,相下不厌”这一句,同方部寓意“志同道合者相聚的地方”。
P24 从礼堂前草坪东甬路一侧看去,同方部显得平常而陈旧,南侧的翠竹丛丛、灌木茂盛,隔开了它和清华学堂。
同方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的8月27日作为祭孔的场所,并用作学校的礼堂。
1949年以前,同方部是支持国民党的学生聚会之地,因此这一派也被称作“同方部派”;相对的一派被称作“大礼堂派”,支持共产党。
P25 建于一九一五年的成志学校,是专为清华早期教职员子弟而设。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著名物理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都曾在成志学校学习过。
P26 冯友兰、朱自清等著名教授都曾先后担任成志学校董事会成员,抗战爆发后,大学南迁,小学暂时解散,直到一九五二年正式命名为清华附小。
清华附中的校史也称其前身是成志学校。
因此清华大学的附属小学和附属中学都有95年的历史了。
敬请关注下一期清华校庆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