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赏析论文-论中国山水画的特点
艺术赏析论文-论中国山水画的特点

论中国山水画的特点【摘要】中国山水画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绘对象,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可谓是人们思想感情最厚重的沉淀。
中国山水画的特殊传统是创造形神交融、天我合一的意境,即不但表现丰富多彩的自然景物,且往往由有限的取景来表现对整个宇宙自然的由表及里的认识,或于山水之中寄托对于国土家园的感情,因而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和社会审美意识,也可以说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所以说中国山水画并非简单的再现自然景观,而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给自然赋予文化的内涵、审美的观念以及情感的表达,从而,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关键词】山水画哲学气自然艺术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山水画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绘对象,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可谓是人们思想感情最厚重的沉淀。
中国山水画的特殊传统是创造形神交融、天我合一的意境,即不但表现丰富多彩的自然景物,且往往由有限的取景来表现对整个宇宙自然的由表及里的认识,或于山水之中寄托对于国土家园的感情,因而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和社会审美意识,也可以说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所以说中国山水画并非简单的再现自然景观,而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给自然赋予文化的内涵、审美的观念以及情感的表达,从而,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中国山水画之所以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能成为国画中的精华,主要有一下特点:一、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中国哲学的基础是天人合一,所以中国艺术是‘情化’了的情化艺术,它以有意味和有气势为其美学特征;西方人的哲学是人定胜天,强调人主观上的深入细致和数理值的准确关系,其美学特征是‘理化’了的科学艺术”。
人与自然的亲和,也是中国山水画的艺术哲学,成为国画山水的基础。
哲学方式决定了中国人关于自然的定义,宗教则为哲学方式增添了生命和精神,天地与我并生,天地与我合一,庄子和屈原打开了人与自然的屏障,人开始了与天地精神往来。
山水画艺术的特色与鉴赏

山水画艺术的特色与鉴赏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
与写实的人物肖像画和花鸟画相比,山水画更加注重表现自然山水的气息,展现出中国文化中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之情。
本文将从山水画的特色和鉴赏两个方面来分析和探讨。
一、山水画艺术的特色1. 以意传形,含蓄而美丽传统山水画并不强调通过形式表达出真实的物体轮廓,而更注重表达出意境和情感。
山水画师追求的是以笔墨、色彩、构图等方面的表现来传递出自己心灵深处对山水和自然的感受。
这种以意传形的技法在画面中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中所倡导的“含蓄而美丽”的审美理念。
2. 凝练而精微,寓意深刻山水画常常通过凝练的画风表现出山水的精神面貌。
画家以自己的笔调、笔墨和色彩来表现出山水的特征,同时将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色凝练成一种意蕴深刻、意味悠久的鲜明风格。
从藏山纳石、千里岑峒的构图中不难发现,山水画作品中蕴含着许多更深刻的寓意。
3. 取法自然,讲究情景山水画大都以山水自然风光作为主题,但这并不是按照现实再现的形式展现出来的。
山水画师在构图和造型上一般会取法自然,但更注重展现其中的情景和精华。
如青花瓷山水画家郑板桥就经常将自己的生活情感注入到创作之中,使其作品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人文情感。
二、欣赏山水画的技巧1. 选秀作品看欣赏山水画,首先要选好作品。
要欣赏好的山水画作品,就需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山水画作品要讲究表现技巧和审美观赏,选作品要以知名度、艺术价值、前后期代表性、个人感觉等因素综合考虑。
2. 对照实地观察欣赏山水画作品时,可以对照着实地观察,从而更好的领会画家的创作意图。
对大自然的观察可以激发观众的情感理解和审美欣赏,使得欣赏过程更加充实。
3. 深入了解历史文化山水画作品蕴含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欣赏山水画不仅要能够分辨画家属于哪个艺术流派,还要拥有深入的人文历史知识。
艺术作品往往是反映社会、时代、文化和心理等多方面的,康熙时期的清流派山水画所追求的是温柔雅致,而明代的四大家更注重刚劲峻拔,从不同历史背景中把握画家创作的特色必将使欣赏者对艺术作品有更全面的了解和感悟。
中国山水画的特点

中国山水画的特点中国山水画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绘画形式,起源于二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
它以山水为主题,以笔墨勾勒山川的形态和自然景色的美丽,以表达画家的情感和思想。
中国山水画在中国绘画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中国山水画强调“神似”而非“形似”。
中国山水画不是为了完美地再现自然景色的细节,而是追求以线条、墨色和构图的方式表现山川的精神和气韵。
中国山水画希望画家能透过艺术手法抓住大自然的本质,捕捉大山大水的灵动和壮丽,以达到超越客观世界的境地。
画家通过抽象和简化的手法,将山水的形象转化为抽象的线条和笔墨,通过意象和象征表达画家的情感以及对自然的理解。
第二,中国山水画追求心灵的宁静与平和。
中国山水画是一种意境画,强调画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心境,注重传递画家内在的情感和思想。
画家在创作山水画时,常希望展示大自然的宁静、祥和和谐的一面,以此引导观者进入一种舒缓的心灵境地,带来思考和启发。
中国山水画常用寂静、融洽和谐的空间氛围来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传递一种宁静、平和的情绪。
第三,中国山水画追求“气”。
中国山水画追求自然气息的传递,以丰富的墨色和线条勾勒出山川的特点和氛围。
中国山水画鲜明地表现了山川水势的力量感和山水的变幻多样性。
画家通过运用“凹凸有致”的笔墨技法和明暗对比,创造出山水画独特的气势和魅力。
在中国山水画中,画家通过描绘山川的巅峰与悬崖,水势的奔流与湍急,来表达大自然的壮丽与伟大。
第四,中国山水画追求意境的象征。
中国山水画往往以具体的山水景色为基础,通过意象与象征的手法表达画家的情感和思考。
画家通过山水的布局和构图、通过画家对山水题材的选择和处理,传递一种超越现实的哲学意味和深远的思考。
中国山水画常用一些特定的符号和象征物来表示情感和主题,如松树和石头象征坚韧和稳定,云雾和雾气象征飘渺和神秘等。
总之,中国山水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意境而享有盛誉。
它通过抽象和简化的手法表达了画家对自然的理解和展示内心情感的愿望。
中国山水画鉴赏500字

中国山水画鉴赏500字
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形式之一。
它是通过笔墨和色彩表
现自然界山水景色的画作。
中国山水画的特点是它的神韵和意境,它
不是简单的描绘自然景观,而是通过抒发画家的心情和情感,表现出
至美至雅的自然景色。
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其创始人是王维。
王维的山
水画,具有极富诗意的绘画风格,被誉为“诗画两痴”。
宋代山水画
取得了更大的发展,以南宋“四家”为代表,即潘岳、马远、夏圭、
李唐,他们的山水画把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细腻
唯美的表现风格。
中国山水画的画家们在绘画时注重自然界景色的气氛和色彩的统一。
他们通过笔墨的运用,并掌握特定的绘画技巧,使画作具有独特
的韵味和气息,使人在观赏画作时产生一种无以言状的愉悦感。
例如,山水画中的“点染”技法,就是画家用点和染色的方式表现出自然界
的气息,使人感受到山川、林木、水流、云雾等自然景色的壮美和静谧。
总之,中国山水画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代表了中国优美而
充满想象力的文化传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值得我们
去欣赏和珍惜。
山水画赏析

山水画赏析
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门类之一,以山水为题材,塑造出壮丽
的自然景观。
以下是一篇对山水画的赏析。
首先,山水画的中国传统特色体现在它的创作理念上。
作为中国绘画
四大门类之一,山水画注重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意,创造出独特
的自然景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是最为重要的意象之一,被视作人
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
因此,山水画作为艺术形式,体现了中国文化中
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其次,屏风、卷轴等形式的山水画,往往是令人感知局限性和深入性
的有力证明。
在山水画的创作中,艺术家通常采用透视和宏观处理,将景
物和人物比例缩放,并对深度进行加强或削弱,以便实现栩栩如生的效果。
这种方法使得绘画中呈现出的景象更加宏大、高远。
山水画通常为几面屏
风或者一条卷轴,整个及其中的部分场景或图像,犹如画卷一般展开,整
体意象宏大,景深鲜活。
最后,在山水画的具体表现形式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山水画可以
分为工笔和写意两种风格。
工笔山水画追求细致精美的描绘,注重色彩和
线条的勾勒,力求让观者对景象细致入微的了解。
而写意山水画则注重泼
墨和自由的笔触,追求抒发情感和内心的直觉反应,让人们能够自行感受
到其中的意象和情感。
总之,山水画是中国绘画中的重要门类之一,反映了自然与人文的和
谐关系,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工笔和写意,但无论哪种风格,都带有强烈的个性和情感色彩。
通过欣赏山水画,我们
能够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艺术家们的创造力。
浅谈中国的山水画

浅谈中国的山水画中国的山水画是中国绘画传统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精髓所在,也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
山水画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中国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是中国人对自然、生活和人生的理解与表达。
本文将从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和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能更全面地展现中国山水画的魅力。
中国的山水画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壁画、青铜器等艺术形式,但真正成型于唐宋时期。
唐代的山水画以香山为代表,主题多为高山险峻、溪水潺潺,气势宏伟,布局疏阔,造型简笔,着重表现山川风貌。
而宋代山水画的代表作品则以黄山、庐山、山水草木反复构成的“文人画”为主,擅长以墨迹轻重、干湿、淡浓、远近来表现山石树木的立体感。
至明清时期,山水画进入了熟练阶段,其作品在构图、线描、着色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中国山水画以“山水”为主题,以山涧、江河、潭泊等景物为背景,再以亭台、桥梁、人物、植物等为点缀,通过线条、色彩、层次等手法来表现景物的形态、气韵和情感。
其画面一般布局明快大气,取意南北风物,布景深远高远,有时则显出襟怀汹涌澎湃之势。
中国山水画在表现手法上,兼顾了写意和工笔两种风格,以写意为主,追求“神似”与“形似”相结合的艺术表现方式。
绘画的精髓在于“墨到草率”。
正所谓“水墨画,一勾三许”,执笔不离纸面三寸,泼墨不出纸面三寸,以求古人所谓“以纸为牯牛,笔触为朱砂,笔管为龟肋,罗盘为牯卵”。
中国山水画的意义可以从多个方面来阐述。
中国山水画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山水画的主题是人们对自然景观的美好向往和赞美,这与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和处世态度密切相关。
中国山水画承载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表现了中国文化中关于自然、人文、宇宙等方面的感悟和思考。
中国山水画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山水画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意境表达,成为中国绘画的一大特色,对中国绘画史和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山水画有什么特点

中国山水画有什么特点1.自然与心灵的融合:中国山水画不仅着眼于描绘自然景色,更注重表达艺术家的内心感受。
在中国文化中,山水被视为最能表达人类情感的艺术形式之一、山水画家通过审视自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并通过画作中表现自己的心灵境界。
画家不满足于对山水的客观描绘,而是追求通过形象的再创造来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2.质疑现实与追求理想:中国山水画往往以山水为题材,而不仅仅是物象的描绘。
在一些山水画作品中,虽然画家以现实的山水为基础,但通过自由的创作,将山水表现为画家理想中的境界。
这种追求理想的精神反映了中国文化中总是追求超越现实、寻找精神自由和人类理想的传统。
3.平衡与对称的组合:中国山水画追求的是一种平衡的美感。
所有的元素,在画面中协调、平衡地呈现出来。
画家会根据自己的主题和意图,在绘画中通过合理的构图和布局来实现平衡感。
通过画家的笔触、色彩和形式感,画作能够给观者一种稳定、和谐的感觉。
4.虚实结合的技巧:中国山水画运用了夸张和隐喻的手法,以增强画作的艺术效果。
在表现山川河流时,画家通常使用线条来表达山峦的宽广、河流的回旋等,画面中不一定有实际的物体。
这种虚实结合的技巧,通常以线条和色彩的运用来实现,给画作增添魅力和内涵。
5.线条与墨韵:中国山水画通常以墨制作,以线条勾画来表现形态和表现力。
线条在山水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勾勒出山峦的轮廓和水势的波澜,还能表现气势磅礴的景象。
墨的使用可以表现出深浅不一的明暗变化,为画作增添质感和层次感。
线条和墨韵的运用是中国山水画的核心技法。
6.师法自然的观念:中国山水画强调艺术家应当师法自然,观察自然并学习自然。
山水画家常常在自然环境中写生,通过亲身体验,深入了解山川河流的出奇之处。
中国山水画强调笔墨和技巧的独特性,而绘画对象则是取之于自然,传神地表现出自然现象的美与伟大。
以上是中国山水画的一些特点。
中国山水画通过笔墨技法和艺术家的感悟来表现大自然,同时又表达人的情感和思想。
【论文】美术鉴赏论文浅谈中国山水画

【关键字】论文浅谈中国山水画【摘要】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
游山玩水的大陆文化意识,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
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
再没有那一个画科能像山水画那样给国人以更多的情感。
若说与他人谈经辩道,山水画便是民族的底蕴、古典的底气、人的性情。
【关键词】山水画中国底蕴文化古典一、中国山水画的起源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可追溯到三国时代,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中所叙述的《云台山图》证实了我国不但有山水画,而且起源于三国。
顾恺之,字长康,江苏无锡人,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博学多才,艺术造诣很高,素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他的《论画》极大的促进了隋代以后我国山水画的发展,而后而后宗炳的《画山水序》王微的《叙画》,进一步的证实了我国的山水画的由来,且证实了山水画的素材来源于真山真水的写生,绝非人为臆造。
---《洛神赋图》之一,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宋摹)二、中国山水画的独立隋朝的时候,由于政教的关系,因此绘画受到重视。
隋朝绘画扔以人物或神仙故事为主,但山水画已发展成独立的画科。
展子虔与董伯仁齐名,与东晋顾恺之、南朝陆探微及南朝梁张僧繇并称前唐四大画家。
展子虔历经北齐、北周与隋朝,曾在隋朝任朝散大夫,后任帐内都督。
画过佛教画《法华经变》,风俗画《长安车马人物图》,但均没有传世。
其山水画《游春图》,用勾勒刷法,著大青绿。
空间透视安排合理,注意远近关系和山树人物的比例,能够于咫尺之中,具备千里之趣。
这证明了隋朝的山水画已经彻底解决“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空间处理问题,成为卷轴山水画兴起的代表作。
二、中国山水画的老练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随着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体育、音乐、外交……的发展,山水画教育开始设科,学画的人越来越多,王维、李思训、李明道、吴道子、阎立木、张萱、张燥邓等是最有名望的画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山水画的特点
【摘要】中国山水画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绘对象,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可谓是人们思想感情最厚重的沉淀。
中国山水画的特殊传统是创造形神交融、天我合一的意境,即不但表现丰富多彩的自然景物,且往往由有限的取景来表现对整个宇宙自然的由表及里的认识,或于山水之中寄托对于国土家园的感情,因而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和社会审美意识,也可以说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所以说中国山水画并非简单的再现自然景观,而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给自然赋予文化的内涵、审美的观念以及情感的表达,从而,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关键词】山水画哲学气自然艺术
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山水画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绘对象,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可谓是人们思想感情最厚重的沉淀。
中国山水画的特殊传统是创造形神交融、天我合一的意境,即不但表现丰富多彩的自然景物,且往往由有限的取景来表现对整个宇宙自然的由表及里的认识,或于山水之中寄托对于国土家园的感情,因而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和社会审美意识,也可以说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
会生活。
所以说中国山水画并非简单的再现自然景观,而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给自然赋予文化的内涵、审美的观念以及情感的表达,从而,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中国山水画之所以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能成为国画中的精华,主要有一下特点:
一、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中国哲学的基础是天人合一,所以中国艺术是‘情化’了的情化艺术,它以有意味和有气势为其美学特征;西方人的哲学是人定胜天,强调人主观上的深入细致和数理值的准确关系,其美学特征是
‘理化’了的科学艺术”。
人与自然的亲和,也是中国山水画的艺术哲学,成为国画山水的基础。
哲学方式决定了中国人关于自然的定义,宗教则为哲学方式增添了生命和精神,天地与我并生,天地与我合一,庄子和屈原打开了人与自然的屏障,人开始了与天地精神往来。
因此,常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二、以气主生
中国山水画是中华民族用以表现自然环境的一种形象语言,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十分突出的区域性文化特点。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对气的理解、认识和应用。
中国古代哲学中,"气"是一种很宽泛的概念,抽象一点的说,是指组成宇宙万物和人身的物质性元素,有类似古希腊哲学家"原子"的概念。
《周易·系辞上》:"精气为物,游魂为变"。
南齐谢赫《古画品录》曰:"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谢赫是中国古代著名美术理论家,其
六法的论述被历代美术家奉为经典。
细品谢赫的"六法",大致概括为两个层面:第一个是精神气质层面,也就是气韵生动;另一个是技术层面,就是用笔、象形、赋彩、构图和模写。
谢赫提出统揽作品的是"气韵生动",并将其作为绘画技法中的第一要义,可以看出当时的绘画理论对气的认识已有一个相当的高度。
谢赫以后,荆浩《笔法记》、张庚《图画精意识》、方薰《山静居画论》、汪珂玉《珊瑚网》、笪重光《画筌》、恽格《南田画跋》等都有对"气"的专门论述。
在这些理论的光照下,加上由玄言诗演变为山水诗的影响,佛教禅宗与传统的老庄哲学对大自然的亲近,中国山水画呈现出以气主生,流派纷呈,气象万千的局面。
从我国现有的最早的山水卷轴画隋代展子虔《游春图》来看,桃红柳绿,青山白云,阳光明媚,游人潇洒。
"暖风吹浪生鱼鳞,画图仿佛西湖春",一种和煦之气从一开始就弥漫于中国山水画坛。
三、是诗境与禅境的完美结合
中唐山水诗的美学成熟,从不同角度深化了人们对诗意美(特别是诗境)的认知,以诗入画成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式;禅宗美学的发展,诗境与禅境一经交汇,中国山水画的大象、大音之境便油然而生。
应该说,独设道场的中国山水画,基此才成为一个系统的思想构架。
儒、释、道的美知火花,在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中得以闪现升腾。
四、中国山水画运用勾斫之法:宋朝有“出篮”之美的关仝,相传其出笔的《关山行旅图》和《山溪待渡图》,“石体坚疑、杂木丰茂、台阁古稚、人物幽闲”,成关家风范。
被称为“宋画第一”的范
宽,得山之骨法,其《雪景寒梅图》则被称为天上神品,而《溪山行旅图》则被徐悲鸿评为“中国所有之宝者吾最倾倒者。
”可见范宽的代表性。
其峰峦浑厚、势壮雄强、落笔老硬、与山传神的风范,把山水画的壮美之境推于极致。
被一些人称之为“古今第一”的李成,气象萧疏、烟云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
其独擅的平远风格,朝野珍视,遗憾的是至今未见真迹。
总之,中国山水画的勾斫之法可谓由成熟而达一新的高峰,说其百代标程、里程碑式的建树,一点也不为过。
五、确立了学科表现的语法规则
任何一个画种,要想独立于艺术之林,必须在语法结构上满足复杂性与丰富性的要求。
即本书多次强调的,必须藉助复杂的视错觉结构实现自然物象的简化。
青绿山水的历史意义在于:一方面它让绘画从宫室壁画的人事为用、宗教理说中解脱出来,让山水不再成为人事宗法的环境与陪衬,成为主要的精神寄托。
另方面它在表现语言上第一次为山水画定立了法度规则,系统地在构图、设色、树法、石法、水法、笔法、论说上进行了建树。
应该说系统的有学术的山水画认知从这一时段起才真正进入了广延与深刻。
特别提及吴道子的疏体山水。
一个著名的故事:千里江陵,吴道子一日而就;李思训数月始成。
说明疏密二体的山水画在方法论上是截然不同的。
疏体估计是边际线的艺术(可能尚未触摸到轮廊线)。
由于这类画作只缘于传说,未见真迹,对于主张认真看而不是听的我来说,实在无法想象,只能把猜测留给想象力丰富的人,我所能做的是用自己的眼睛去看。
六、与自然山水相对疏离
宋代画家郭熙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这不是单纯的物理空间观,而是置身于天地间的充满诗意的空间概念,也就是中国画家所寻求的“神游”意境。
因此,中国画所要求的画面意境是以有限的画面,表达无限的空间,“绘画成为人们认识自己反思生活的一种形式。
”画中山水是“人人眼中所无,而人人心中所有”的山水意象,并不是自然山水的真实摹写和客观映照。
这种山水是意识流动的意象的而非定格固化的自然,它往往随着时代、地域、作者的诸多因素而变幻,虽然离不开“师法自然”的物质存在,但更重要的是“妙造自然”的精神思维。
因此,国画中的山水不是自然界实体存在的山水景观的真切临摹,而是与之相对疏离,通过典型集中、变形夸张、寓言象征等艺术手段使审美产生阻拒的人文山水和“文化的自然”。
中国山水画有厚重的哲学背景,鲜明的民族特色,独特的艺术形式以及强烈的人文魅力,只有深入研究,系统建构,才能艺高术精,山奇水秀,天广地阔。
愈是民族的东西愈是世界的,只有通过这些独特的层面与西方文化进行审美沟通和嫁接,才能广泛地被接纳,被仿效,才能更利于国粹的繁荣与发展。
【参考文献】[1]论元代山水画的历史与艺术特征. 臧丕文;
[2]论中国山水画之气.叶建新;
[3]论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的阶段性及其特点. 2005年.浙江林学院.杨絮飞,李国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