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大众文化中的文化霸权

合集下载

论美国的文化霸权思想

论美国的文化霸权思想

论美国的文化霸权思想葛兰西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就是他的“文化霸权理论”。

当代美国的文化霸权在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冷战的胜利让美国更加确信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理念,它积极推行文化霸权对他国的渗透和入侵,企图使其他国家都认可美国的意识形态。

标签:文化霸权;好莱坞;影视;文化帝国主义有一位诗人曾经说过:“世界上的电影院都是美国的大使馆。

”好莱坞与华盛顿一直保持了一种特别的关系。

每当好莱坞电影需要拓展海外市场,华盛顿就会挺身而出,不惜借用经济、政治、外交等手段为其护航。

美国的影视作品占据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偏僻的电影市场。

1 文化帝国:好莱坞征服世界1.1 美国的“文化帝国主义”好莱坞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不仅仅是雄霸世界的美国电影的代名词,更是事实上的“文化帝国主义”的同义词。

当它以汹涌之势席卷世界电影市场,被许多国家视为洪水猛兽的时候,它也超越了电影的界限,成为影响世界文化、政治、经济,乃至民族观念的重要文化现象。

“美国电影业不仅占领了欧洲许多地方,还控制了远东、南美和大洋洲。

” 这也就是说,好莱坞争霸世界的强大动力,不是单一的来源于外部压力,更多的是源自于内在的强大商业法则和工业化力量。

目前,世界电影市场已经被寡头所垄断,好莱坞电影占据了世界影视市场80%的份额。

世界上许多国家对进口美国电影采取了限制措施。

美国影视产业在美国政府的强力支持下,不惜采取一切手段强迫撤销限制,如乌拉圭回合谈判时,美国就试图把影视作品自由贸易写入WTO条款中。

美国学术界也旗帜鲜明的提出了自由贸易理论以回击法国、韩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配额限制政策。

在自由贸易理论看来,是全球化的主题导致了产品和服务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通,美国一位教授就在一篇论文中质问:“政府在文化产业中所进行的这些干预有效吗?法律和壁垒就能挡住迈克杰克逊的摇滚和麦当娜性感的脸吗?……在这个互相联系的世界上,对其他文化的限制会起作用吗?” 美国学者说:“如果一个国家感到它的文化具有与美国文化相同的力量,它就应该向美国学习,向国内外的人民普及它的文化,而不是把它保护起来。

文化霸权

文化霸权

————互联网中的文化霸权
一、在向信息社会过渡阶段 ,互联网的发展已成为社会信息传播的主 要方式,这种方便快捷的信息交流渠道,使全球化、“地球村 ”成为 可能。
————互联网中的文化霸权
二、互联网成文化入侵重要途径 文化入侵的目的:一是经济 利益,从销售文化产品中获取丰 厚利润;二是政治利益,推广自 己民族的文化和国家意识形态, 支撑本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一些文化入侵完全是潜移默 化的,甚至是相当隐蔽的,西方 国家利用所有能利用的文化载体, 利用所有能利用的机会,推行其 价值观、政治理念、文化理念, 进行着一种“隐性”的文化侵略。
文化霸权的理论内容 统治权和领导权
葛兰西认为,一个社会集团的霸权地位表现在 “政治统治权”和 “文化领导权”两方面,文化领导权起着比政治统治权更为根本 的作用。 政治统治权:统治阶级依靠军队、警察、法庭等组成的暴力工具 在政治活动领域进行统治的权力。 文化领导权:在文化伦理和意识形态领域取得主导权。 文化霸权:所给予我们的就不是一种静止的或静态的统治模式, 而是一种动态的统治方式,一切都正在进行中,是统治与反抗之 间的一种不断变化的动态的平衡,或如葛兰西所说的“运动中的 平衡”。
文化霸权溯源
1883—1884 年 普列汉诺夫 首次提出“文化领导权”概念。 文化霸权,或称“文化领导权”、“领导权”,其希腊文和拉 丁文分别是egemon和egemonia。雷蒙德·威廉斯在《关键词》( Keywords)中,从词源学角度考察了“文化霸权”这一概念的产生 与发展。威廉斯指出,文化霸权这个词最初来自希腊文,指来自于 别的国家的统治者,到了十九世纪之后,它才被广泛用来指一个国 家对另一个国家的政治支配或控制。而到了葛兰西手里,这个词又 有了新的含义,被用来描述社会各个阶级之间的支配关系。但这种 支配或统治关系并不局限于直接的政治控制,而是试图成为更为普 遍性的支配,包括特定的观看世界、人类特性及关系的方式。由此 ,领导权不仅表达统治阶级的利益,而且渗透进了大众的意识之中 ,被从属阶级或大众接受为“正常现实”或“常识”。

全球化与文化冲突演讲稿

全球化与文化冲突演讲稿

全球化与文化冲突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有关全球化与文化冲突的话题。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忽视的趋势,它将世界各地的人们联系在一起,使得信息、商品和人员流动更加便捷。

然而,随之而来的文化冲突也是不可避免的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全球化使得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了世界各地的经济发展。

同时,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更加频繁,人们可以更容易地了解和体验其他国家的文化,这对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友谊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全球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其中文化冲突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冲突也日益频繁。

这种冲突主要体现在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习俗习惯等方面。

例如,一些发达国家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可能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文化产生冲突,这种冲突可能会导致社会矛盾和文化隔阂的加剧。

那么,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突,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首先,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

我们应该
学会欣赏和理解其他文化的特点,而不是盲目地否定和排斥。

其次,政府和国际社会也应该加强沟通和合作,共同解决文化冲突带来的
问题。

最后,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不做出冒犯他人的行为。

总之,全球化与文化冲突是一个复杂而又严峻的问题,但我们
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
就一定能够化解文化冲突,实现世界各国的和谐共处。

让我们携起
手来,共同努力,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包容的世界而奋斗!
谢谢大家!。

浅论文化帝国主义与文化霸权思想考察

浅论文化帝国主义与文化霸权思想考察

‎‎‎‎浅论文化帝‎国主义与文‎化霸权思想‎考察论文‎关键词:‎文化‎帝国主义‎文化霸权‎统治论文‎摘要:‎西方有‎关文化帝国‎主义的文化‎霸权理论,‎其形态与立‎场都比较复‎杂,本文所‎考察的有关‎文化帝国主‎义的理论中‎,萨伊德的‎东方学理论‎与后殖民文‎化批判理论‎对文化帝国‎主义是持批‎判与否定态‎度的,汤林‎森的文化帝‎国主义理论‎、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以及福山的‎历史终结论‎都暗中支持‎了一种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文化霸‎权观。

‎‎一、文化帝‎国主义法‎兰克福学派‎是从对实证‎主义、工具‎理性的批判‎人手阐述了‎科学技术与‎文化工业的‎关系,认为‎文化工业与‎科学技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制造了‎消费主义观‎念,从而不‎仅资本主义‎的文化工业‎、甚至科学‎技术本身都‎成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如果说‎法兰克福学‎派还只是对‎西方国家内‎部的文化霸‎权进行批判‎的话,那么‎,与此相对‎应,有关对‎国际上西方‎大国对不发‎达国家的文‎化统治的批‎判,也形成‎了对“文化‎帝国主义”‎的批判理论‎。

文化帝国‎主义批判理‎论始于法兰‎克福学派激‎进批判开始‎时的20世‎纪60年代‎,在70-‎80年代得‎到发展,其‎中以萨伊德‎的(东方学‎》最为突出‎。

90年代‎对文化帝国‎主义的批判‎达到高潮,‎1991年‎美国学者汤‎林森写出专‎着《文化帝‎国主义》,‎1993年‎萨伊德发表‎了《文化与‎帝国主义》‎。

此后,有‎关这方面的‎着作不断问‎世,人们对‎文化帝国主‎义的研究与‎认识日益深‎人。

如果说‎从60年代‎直到冷战结‎束前,帝国‎卞义反映了‎资本卞义时‎代的特征的‎话,那么现‎在,全球化‎则取代了这‎个概念。

这‎样,“文化‎帝国主义”‎批判最近的‎话语描述又‎是和“后殖‎民文化批判‎”对欧洲中‎心主义的批‎评紧密相联‎的。

‎“文化‎帝国主义”‎,最常见的‎用法大概就‎是指在帝国‎主义原来政‎治、经济、‎军事的殖民‎统治意味以‎外,再加上‎文化的殖民‎、侵略与霸‎权。

对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认识

对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认识

对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认识文化霸权又称文化领导权,这一概念是在一八八三至一八八四年间由普列汉诺夫作为推翻沙皇制度的策略的一部分而首次提出,涉及到无产阶级在联合其他团体,如资产阶级、农民和想推翻沙皇的知识分子时所应有的文化领导权;而后来列宁再次使用了这一概念,他强调大众的参与,不放弃对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权;直到葛兰西把文化霸权最终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形成了极富影响力的文化霸权理论。

而要很好的理解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我觉得需要明确解读几组概念,这也是我在读了相关文化权的资料后得出的认识。

这几组概念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理论,同时也明确的指出了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特色之处。

首先是对霸权的表面意义解读。

霸权也就是领导权,是一种支配力量,葛兰西在这里更加强调的是对于知识和道德的领导权。

而“霸”这个字通常是作为一种政治上的意义解读,在这里放到文化中来,是因为葛兰西认为文化在政治化、意识形态化以后便有了“霸”的含义。

霸权又有强制性和非强制性之分,比如法院、监狱等等是强制性的,而文学、艺术等意识形态的东西是非强制性的,在政治社会中,政权的强制性存在使得霸权不可避免,而文化霸权更加注重的是非强制性的那部分,便是制造同意。

其次是对于文化霸权理论中关于国家和市民社会的概念。

葛兰西的霸权理论被誉为当代西方大众文化理论中影响最大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说之一,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对马克思的思想有所继承,也有所发展。

马克思和葛兰西都强调了阶级的概念,但是葛兰西对于国家的概念做了相关论述。

这一点,葛兰西在上层建筑中做了区分。

葛兰西认为国家分为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前者是要靠强制和统治来领导的,具有政治领导权;而后者是通过制造同意来实现,具有同意领导权,也就是说领导权也是分为强制和同意两个方面的。

葛兰西继承了马克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论断,但同时他又反对这种庸俗的决定论,他认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是复杂的,不是简单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文化霸权

文化霸权

美国的文化霸权李怀亮刘悦笛原编者按:这本书是李怀亮、刘悦笛等同志所撰写的研究性著作,2005年4月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该书反映了美国在世界上推行文化产业霸权的情况,揭示文化产业是美国实施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输出其价值观的有效工具。

该书认为,美国的文化产业霸权给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安全带来了很大威胁。

一、美国在世界各地形成了文化产业霸权(1)美国作为一个文化产业大国,形成了巨大的文化产业链、文化市场和文化消费群体。

自1983年至今,美国文化产业一直保持连续增长态势,其影视产品出口值已超过了航空航天工业的产值。

1994年,其视听产品(影视和音像)成为仅次于飞机的第二大出口商品,占国际市场的40%。

美国文化已占据了全球文化输出的高地。

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品,尤其是好莱坞的电影、几大电视网的肥皂剧及娱乐节目、“自由”的无线广播,在世界各地形成了媒介霸权。

(2)电影方面,美国的电影生产总量只占世界电影产量的 6%—7%,却占据了世界总放映时间的一半以上,全球正在放映的电影有85%来自美国好莱坞。

好莱坞大片,特别是那些投资巨大的娱乐影片,抢占了全球大部分的票房。

好莱坞影视业在海外市场的年收入达30多亿美元。

在20世纪初,法国电影曾占到美国电影票房收入的70%,曾几何时,乾坤倒转,现在,美国电影市场上外国电影的份额不足3%。

在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中,青年人对好莱坞电影所营造的“美国形象”更是趋之若鹜。

印度是世界上年产电影最多的国家,也面临着失去本土市场的问题,原因就在于美国电影排挤了印度本土的创作。

(3)电视方面,美国控制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与制作,每年向别国发行的电视节目总量达30万个小时。

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电视中,美国的节目高达60%—80%,成了美国电视节目的转播站。

而美国自己的电视节目中,外国节目仅占1%—2%。

目前,美国的影视产品已经占据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偏僻的市场。

甚至在非洲贫民区里,人们每晚都在争相观看美国电视剧《豪门恩怨》,以穷人的视角去感受其中的美国富人的气息。

文化霸权主义的新特征

文化霸权主义的新特征

2006年第1期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季刊) No.1.2006J OURNAL OF GU I Y ANG COLLEGE(总第1期)Social Sc iences(Quarterl y)(G enera lNo.1)文化霸权主义的新特征晁丽华(昆明学院马列部,云南 昆明 650031)摘 要:在世界历史上,大国的对外经济、军事扩展往往伴随着文化扩展,只有文化上的征服才会实现长治久安。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竭力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在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文化和政治体制、生活方式等内容上,通过媒体、文化教育交流、经济技术和军事援助等手段,达到了武力难以征服的效果,体现了不同以往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文化;霸权主义;特征;全球化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The N e w Features of CulturalH ege monis mC HAO Li hua(D epa rt m en t ofM arx i s m and L en i n i s m Study,K un m i ng Co ll ege,K un m i ng,Y unnan,650031Chi na)Abstrac t:In t he hist o ry o f the wo rld,the foreign economy and m ilitary expansion of t he m a i n pow ers usua ll y go tog et her w it h cult ural expansi on,for on l y t h rough cu lt ura l conquer,can a sa fe and steady pub lic o rder o f soc i ety be m ade.In to day s'g l obalizati on era,t he Ame rica-centered w este rn countr i es are try i ng t he ir eve ry e ffort to popular i ze their cultural heg e m on is m by m eans o f m ed ia,cu lt u ra l exchanges,econo m ic techno log ies and m ilitary ass i stances i n the aspects o f ideo l ogy,cu lt u ra l v al ues,i deas and cultures,politica l syste m s as w ell as life sty les,so as to get the goals which can t' m ade by m ilitary forces,through which so m e different features of ti m es are e m bod i ed.K ey word s:Cu lt u res;H ege m onis m;Features;G loba liza tion文化霸权是指霸权国家从本国的利益和战略目标出发,立足于自身的文化强势地位,向世界上其他国家尤其是落后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和扩展,迫使别国接受其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以达到制约、影响世界事务以及发展中国家内部发展的一种国际霸权行为。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霸权研究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霸权研究
基础。
() 3 是建 立 国家 文 化 安 全 预 警 系统 。
() 建 立 突 发性 公共 文 化事 件 和 重大 5是 规
市场 。
2文化全球 化与文化 霸权
个 人 主 义 : 方 文 明 最 重 要 的 价 值 观 文 化 冲 突 应 急 机 制 。 西
全 球化 作 为一 种 内 涵丰 富 的 历 史 发 展 念 是 个 人 主 义 , 是 欧 洲 新 兴 资 产 阶 级 反 它 趋 势 , 端 于 经 济 领 域 , 含 着深 刻 的 政 治 对 封 建 贵 族 专 制 的 思 想 武 器 , 逐 步 成 为 发 包 并
意 味 , 生 强 烈 的 文化 效 应 。 方 国家 作 为 产 西
Q Q:
Sci enc e en Te d chno ogy n l fnovaton i Her d al
研 究 报 告
文化全球化 背景下的文化霸权研 究
陈 妮 ( 深圳 广播 电影 电视 集团 深圳 5 8 0 ) 1 0 0 摘 要 : 着经济全球化 的扩张 和深化 , 化已经成 为一股 不可忽视 的重要 力量 。 随 文 一些 西方发达 国家凭借 其在 当代 国际社会 中的政 治 , 经 济 主 导 地 位 , 用各 种 手段 向 全 世 界 推 销 其 文 化价 值 观 和 文 化 产 品 , 此 实 施 西 方 文 化 霸权 主 义 , 发 展 中 国 家 的 传 统 文 化 . 会 观 念 利 借 对 社 和意识形态领域 产生 了P大的冲击 。 _ - 本文 的 目的就是通过 对文化全球化 背景下 的文 化霸权 的研究 , 探索我 国应对 西方文化霸权主义之路 。 关键词 : 文化 文化全球 化 文化 霸权 中 图分 类 号 : G0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6 4 0 8 ( 0 oo () 0 1 -0 1 7 — 9 X 2 I ) 5b 一 0 2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三峡学院,重庆 404000)
摘要: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是当前进行大众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它进一步开拓了大众文化的研究领域,赋予了大众文化的政治性。

文化霸权不是一种赤裸裸的支配关系,而是建立在自愿同意的基础上的领导权。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多元文化格局的重组和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的重构,共同促进了文化霸权主义的历史性出台。

大众文化既是文化帝国主义的进行全球性扩张的战略要地,也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抵制文化霸权主义的战场。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要坚决抵御文化霸权主义的侵蚀,发展中国家就必须大力发展民族的大众文化,执政党必须通过文化方式牢牢掌握大众文化的领导权。

关键词:文化霸权;大众文化;葛兰西
中图分类号:G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3-0029-02
一、文化霸权理论的提出
安东尼奥.葛兰西(Gramsci. Antonio)在《狱中札记》一书中,吸取了意大利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提出著名的“文化霸权(culture hegemony)”理论。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主义理论包括三个主要的理论层面,即统治权和领导权,市民社会,以及知识分子阶层。

本文则主要阐述其文化霸权中的文化领导权思想。

所谓文化霸权实质就是一种意识形态领导权:“一个社会集团的霸权地位表现在一下两个方面,即‘统治’和‘智识与道一个社会集团能够也必须在赢得政权之前开始行使‘领导权’(这就是赢得政权的首要条件之一):当它行使政权的时候就最终成了统治者,但它即使是牢牢地掌握了政权,也必须继续以往的‘领导’。

”[1]这里,“智识和道德的领导权”与“统治”有本质不同,“智识和道德的领导权”也就是“文化领导权”是统治集团在文化伦理和意识形态领域对被统治阶级的所实行的一种间接统治,表明的是一种思想意识的社会关系。

而“统治”也就是“政治统治权”是指统治阶级依靠统治阶级的暴力和国家机器的强制能力对社会政治领域进行统治。

政治统治权和文化领导权并总是在同一时间取得,当一个阶级获得政治统治权时,它有可能没有争取到文化领导权。

葛兰西认为文化领导权能为政治领导权的获得奠定思想基础,所以一个社会集团应该在赢得政治领导权之前取得文化领导权。

葛兰西认为文化霸权并不是一种简单和粗暴的压迫与反压迫的关系。

在一定程度上,为了获得文化霸权,统治集团被迫向被统治阶级的利益和需求做出妥协和适当的让步,让被统治阶级逐渐认同统治集团的世界观,最后甚至同化到霸权(意识形态)中来。

因此在葛兰西看来,文化霸权不是稳固不变的,而是在与被统治阶级的斗争达致妥协的动态领域。

可见,霸权的形成即领导权的获取,是通过“赢取积极的认可和信任”,而不单是靠领导者手中的权力强迫被统治阶级违背自己的意愿和良心屈从。

葛兰西所提出的文化霸权理论开拓了大众文化的研究领域,赋予了大众文化巨大的政治可能性。

大众文化作为市民社会的一种主导文化形式,在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那里,实现的复杂程度决定了大众文化的差异。

葛兰西的理论原本是描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文化领导权形成过程,赛义德受到这种分析方法的启示,把这一理论扩展到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东方国家的文化霸权关系上,就是因为他敏锐地发现到了当前全球化状态下国际政治的新特点,看到了政治与文化的密不可分。

在此,“文化霸权”演变成了“文化霸权主义”。

文化霸权是统治者在国内进行文化统治时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通常在政治上具有中性意义。

而当扩展到文化霸权主义,其通常是指西方发达国家利用文化优势和发达的传媒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实行文化思想上的控制。

二、文化霸权主义在全球化大众文化中的表现
在全球化的平台,某些强势文化凭借强势的大众传媒,控制和压抑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的文化创新能力,从而中断发展中自主发展文化的进程,逐步丧失对本民族身份的认同。

近年来,全球化平台上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又急切地想融入到全球
化进程中。

这两者共同决定了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向。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势必须和国际社会紧密结合,融入到全球化的进程中来。

这毫无疑问给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其它强势文化的入侵。

“如果说自由贸易是经济强大的国家渗透、统治经济弱小的国家的机制,那么信息自由流通是美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强加给贫穷、弱小的社会的渠道。

”[2]尤其是美国作为世界顶级的文化工业强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扮演这支配性角色。

美国通常在全球化旗号的掩盖下,在世界范围内大势销售蕴含着美国主流价值观的文化产品,试图把美国的文化符号强加于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而美国的本土文化市场又是文化全球化的最大绝缘体。

最近热映的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系列在中国受到极大的欢,这个系列电影表面上包含了很多中国文化符号,比如熊猫,中国功夫,春节等,然而在种种中国文化符号包装下传输的却是美国人的主流思想和信念,比如个人英雄主义,追求自我理想的实现,可以说,大众文化是文化帝国主义的殖民入侵同本土民族文化的奋起抵抗的场域。

我们让观看影片的同时,也被灌输了西方的文化,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认同西方社会的价值观,甚至向往西方文化,从而自下而上地冲击我国的的传统文化。

费斯克曾提出大众消费中包含两种经济,第一种是金融经济,第二中是文化经济。

大众消费的文化经济中大众消费的不是物质财富,而是文化符号意义和社会意义。

文化经济的意义在于消费者可以辨证地对大众文化进行不同的理解和消费,消费者在享用文化产品时不一定就全盘接受生产者原本要赋予它的意义,可以部分同意甚至反对文化产品所呈现出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大众文化消费呈现多元性,是对自上而下的文化统治另类的反抗。

因此,多义性和不确定性成为了大众文化的主要特征。

大众文化所包含的意义与快感,永远处于形成和变化之中。

[3]大众文化产业化的现代意义不仅表现在信息交流模式方面,更是扩展到在文化空间方面。

在美好和公正的的掩饰下,全球化的实质却是西方发达国家和广大发达国家之间交流的不平等性。

在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史中,西方国家并不使是总占据优势。

当西方中产阶级掌握了文化领导权后,发现语言体系中处处有不利于本阶级的词汇,再加上文化领导权掌握不牢固,于是为了文化霸权主义的推行,资产阶级利用手中既得权利,常常用单薄的新词汇来取代内涵丰富的旧词汇。

[4]当今,“中产阶级”,“小资”等词汇已流行于大众文化的语言之中。

通过词汇替换,文化霸权主义改写了大众文化的语言体系;通过全球化,文化霸权主义侵蚀到广大发展中国家;通过本土化,文化霸权主义企图在发展中国阻碍其本土文化发展。

三、文化霸权主义在中国大众文化中的表现
我国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市场经济浪潮的袭来,大众文化逐渐兴起,并且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连精英文化也要吸取其营销策略和表现形式。

因大众文化而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一度威胁到社会主义文化的领导权。

我们大众文化所面临的最严重的威胁,不是文化产品的匮乏,而是精神空虚,信仰缺失,享乐主义盛行所导致的领导权旁落。

因为大众文化和微观政治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在市场化运作中鼓吹消费主义,并趁机建构自身话语权,同时阻碍其他文化的发展和语言体系。

大众文化发展至今,与政治意的关系愈加明显。

这样以来,我们就应当正确指导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向,将其融入到当代文化发展框架中来。

要合理指导大众文化的发展,在可控制范围内协调好大众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平衡关系,有利于大力发扬社会主义世界观和本民族传统文化,巩固和发展主流文化。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人就初步提出了中国大众文化的正确战略思想——“民主的科学的大众文化”,表明着党中央已经在国内掌握文化领导权。

正确的战略思想凝聚了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号召广大的人民群众开创新中国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党中央能取得文化领导权与民众的忠心拥护密不可分。

当中国进入到改革开放新时期,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新的战略思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培养“四有”新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等。

到世纪之交,中共中央新一代领导人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和谐社会、科学发展的文化理念。

特别是中共
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主流意识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升国家“软实力”,进一步明确了21世纪的中国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和战略构想。

四、结束语
文化霸权主义的提出揭示了文化和政治之间的隐蔽关系,尤其是随着全球化的展开,西方发达国家趁机将本民族的主流文化渗透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大众文化中,以达到逐渐削弱发展中国家的本土化发展和民族意识。

然而为尽快加入到全球化的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并未清晰地意识到本民族文化正逐渐被西方文化同化。

因为文化霸权主义并不是简单的暴力统治,而是一种缓慢的而有意识的侵蚀。

对此,广大发展中国家要警惕西方国家运用文化霸权主义阻碍其民族文化发展,同时又要善于借鉴文化霸权市场化运作方式,大力发展本民族的大众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