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三高二历史1.2-汉代儒学(共22张PPT)
合集下载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一第2课 汉代儒学 课件(共24张PPT)

教育 设置太学、表彰六经
3、影响/评价: 积极:
1)适应了汉武帝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为 其提供理论依据。
2)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3)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 史文化的进步。
消极:
结束了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 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3、特点:
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 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4、影响:
A、有益于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 B、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C、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和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D、导致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 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 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 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 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 段是利禄的诱引。
治者的需要。
影响 儒学发展进入低潮
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目的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相
同 实质 文化专制
点
作用
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思 想的自由发展
小结升华 儒学的发展及其地位的演变过程
孔子的创立,孟子荀子的发展
春秋战国
成体系,遭冷遇
秦朝 汉代 隋唐
焚书坑儒
1)秦政治统一的需要 2)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学经典批评时政 3)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2、概况:
焚书——前213年,丞相李斯提出焚书建议
并被秦始皇采纳
坑儒——秦始皇将460多名儒生坑杀于咸阳。
①焚书的范围: 六国的历史记载+私人收藏的书+严禁私下谈论
+严禁私藏禁书。
②不焚的书: 为什么不焚? (1)秦《王秦朝记焚》书+博的士目官的管是理为的了文遏献制+知有识实分用子价的值思的想, (2)医书学籍、(卜医筮药、种卜树筮之、书种是树实)用。之学,对社会国家 直接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
3、影响/评价: 积极:
1)适应了汉武帝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为 其提供理论依据。
2)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3)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 史文化的进步。
消极:
结束了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 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3、特点:
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 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4、影响:
A、有益于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 B、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C、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和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D、导致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 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 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 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 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 段是利禄的诱引。
治者的需要。
影响 儒学发展进入低潮
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目的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相
同 实质 文化专制
点
作用
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思 想的自由发展
小结升华 儒学的发展及其地位的演变过程
孔子的创立,孟子荀子的发展
春秋战国
成体系,遭冷遇
秦朝 汉代 隋唐
焚书坑儒
1)秦政治统一的需要 2)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学经典批评时政 3)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2、概况:
焚书——前213年,丞相李斯提出焚书建议
并被秦始皇采纳
坑儒——秦始皇将460多名儒生坑杀于咸阳。
①焚书的范围: 六国的历史记载+私人收藏的书+严禁私下谈论
+严禁私藏禁书。
②不焚的书: 为什么不焚? (1)秦《王秦朝记焚》书+博的士目官的管是理为的了文遏献制+知有识实分用子价的值思的想, (2)医书学籍、(卜医筮药、种卜树筮之、书种是树实)用。之学,对社会国家 直接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
人民版.必修三 1.2 汉代儒学 (共26张PPT)

2、概况 ⑴焚书:
①前213年,丞相李斯提出焚书建议并被秦始皇采纳。
②焚书的范围: 六国的历史记载+私人收藏的书+
严禁私下谈论+严禁私藏禁书
③不焚的书: 《秦记》+博士管理的文献+有实用价
⑵坑儒:
值的书籍(医药、卜筮、种树)
①秦始皇将460多名儒生坑杀于咸阳。 ②目的:警告文化人
课堂探究2 为什么儒学在 秦时受到严厉打击?
问题探究
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政策有何不同?导致不 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对儒学的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这两种政策又有何相同之处?
政策
不 同 原因 点
影响
目的 相 同 实质 点
作用
秦始皇
汉武帝
排斥、打击
尊崇
秦刚刚统一,需要巩 固君主专制; 秦统治受到儒士攻击
国力强盛,建设大一统 的政治需要; 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 了统治者的需要
本课知识体系
汉代儒学兴起的背景 ——焚书坑儒,儒学发展遭到打击;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太学的出现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儒家思想全面影响社会;
4、影响:
积极:⑴儒生即是文化舞台上的主角,也是政治舞台上的 主角,儒学因此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⑵有益于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和体现公平公正原则;使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 力量;
,消极:(1)儒生成为专制政治的仆从;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 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2)导致文人学士醉心于功名利禄;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 量相对薄弱
积极 1、“大一统”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仁政思想有利于关注民生。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课件:1.2汉代儒学 (共28张PPT)

实行仁政(对先秦儒学的继承)
材料六: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天道”就是“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尊卑秩序是永恒不变的 。
三纲五常
思想主张
1.大一统;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2.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3.实行仁政 4.三纲五常
5)对政坛: 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
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二、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选官制度的变化 世官制 时间
方式 依据
察举制
汉代
九品中正制 魏晋
科举制 隋唐
考试 成绩
先秦
世袭 贵族
推举兼有考试 德才 门第
科举制考什么? 为什么? ——儒家经典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 通谊也。
大一统
材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 ,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 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 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2. 汉武帝时期虽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
但急需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3. 汉武帝“举贤良对策”;
4. 董仲舒改造儒学,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
需要。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 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 利禄的诱引。” ————顾颉刚
导学: 为什么儒学会在汉代成为正统?(背景)
二、汉代哪些因素推动儒学成为正统?
汉初“无为而治”政策 材料一:“至汉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 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 廪庾(lǐn yǔ,指粮仓 )尽满,而府库余 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
人民历史必修3专题一2汉代儒学(共26张PPT)

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政策有何不同?导致不同的原 因分别是什么?对儒学的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两 种政策又有何相同之处?
秦“焚书坑儒”
汉“罢黜百家”
原因
秦刚统一;统治 汉国力强盛;董仲舒发展
受儒士攻击
儒学,适应统治者需要
不 对儒 同 学态 排斥、打击 点度
尊崇
作用
儒学发展进入低 潮
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大一统意识
维护中华民族统一
价 民本意识 值 和谐意识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谋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道德意识 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背景:焚书坑儒的批判
汉 代 儒 学
罢黜百家
表现
太学出现
科举选官
1.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二者的根本着眼点是( D ) 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律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感悟历史:
材料一:有人认为,儒学的本质是消极的、保守的,中国社会 要进步,必须彻底“打倒孔家店”。然而儒家思想在今天东亚、 东南亚一些国家仍被广泛推崇,新加坡甚至用儒家思想来治国。
材料二、“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人协调、和与中”
结合本课你认为儒学的现代价值在哪?我们该怎样对待儒学?
做出了重大贡献。
阅读材料归纳董 仲舒的主张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 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大一统 材料二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 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 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 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 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 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人民历史必修3专题一2汉代儒学(共22张PPT)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 引导学生回顾新课标历史教科书必修一:
从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制、察举制,再到隋唐开始的科举制。
2、科举制的实行对儒学的影响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儒学全面影响了社
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儒学因此而荣,同时也成 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3、科举制对文化影响 让学生联系课本资源如“学习思考” 、“资料卡片”
4、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
史料分析
史料一: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 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 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 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 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
3、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应批判
3、董仲舒新儒学呈现的新特点
与先秦儒学相比,董仲舒新儒学呈现出的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 一体。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 以神权色彩。 (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 政”思想。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 社会正统思想。 (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
“有为”
加强中央集权, 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
董仲舒生平(前179 ---前104年)
汉代儒学代表、大学问家
三次应对策问《天人三策》受赏识、为官 晚年著《春秋繁露》 创制新儒学体系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出背景和内容
历史教学课件: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节 汉代儒学 (共22张PPT)

(2012年天津) “《春秋》大一统者, 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 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 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依据材料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 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 古代社会的影响。
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 儒学体系。
——《汉书·董仲舒传》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021/9/142021/9/14Tuesday, September 14,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021/9/142021/9/142021/9/149/14/2021 7:14:54 AM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021/9/142021/9/142021/9/14Sep-2114-Sep-21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021/9/142021/9/142021/9/14Tuesday, September 14, 2021
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汉代儒学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史实。
依据示例填空
孔子说:我 克己复礼 孟子说:我___民___贵___君___轻________ 荀子说:我___君___舟____民___水_______ 老子说:我___以___柔____克___刚_______ 庄子说:我____顺___其___自___然_______ 韩非子说:___把___他___们___全___杀____了_ 墨子说: 别打了 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一第2课 汉代儒学 课件(共24张PPT)

布曰:“欲为帝耳。”
——《史记·黥布列传》 刘邦彻时即期位郡时国郡形国势形图势图
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 意之所予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王道以教化为大务,“以刑罚为辅”。
6.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 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 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A.强化了伦理关系
B.束缚人性加强君权
C.强化了父权社会
D.有利于思想大一统
3.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 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 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汉书·儒林传》
民
太学
间
儒家思想
社
察举制
会
儒
官 方
家意
学识
说
形 态
读书 ——做官
(儒家经典)
百家百争家鸣争→鸣儒→学一独家尊独尊
• 独尊的为什么是“儒学”? • 汉武帝是怎样独“尊”儒学的? • 独尊儒学有哪些影响?
春秋 战国
前221
秦 前206
百家争鸣 焚书坑儒
汉 前140
儒学独尊
自从儒家成为官方承认的学问,并可以作为晋身之阶以后, 表面上看来儒家是胜利了,但实际上却使它逐渐丧失了其 独立的批评与自由,儒生成了皇权之下的官员。
1.2汉代儒学(共20张PPT)

立于唐,大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1905年被废除。 这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选官制度。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确立:隋朝建立,唐朝完善的选官制度。 (2)特点:
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定官员,考试内容主要是是儒学经典 (3)历史影响:
积极
(1)有益于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 (2)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3)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和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竹帛烟销帝业虚, 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
这首诗讽刺了哪一历史事件?为 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
秦始皇
李斯
“焚书“遗迹
坑儒谷
焚书坑儒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一位朝廷的高官淳于 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 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儒生”(读书人)以古非今, 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 以外的列国史书,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 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称赞过去的 而议论现在政策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 为师。这些措施引起许多读书人的不满。
对社会风气: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 传播起了积极作用
对统治基础:一定程度上使大官僚和大地主子嗣垄断官位 的情形得到改变,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 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
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 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 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5.尊儒措施的影响:
积极方面: (1)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达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适 应了汉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其提供理论依据。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确立:隋朝建立,唐朝完善的选官制度。 (2)特点:
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定官员,考试内容主要是是儒学经典 (3)历史影响:
积极
(1)有益于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 (2)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3)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和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竹帛烟销帝业虚, 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
这首诗讽刺了哪一历史事件?为 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
秦始皇
李斯
“焚书“遗迹
坑儒谷
焚书坑儒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一位朝廷的高官淳于 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 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儒生”(读书人)以古非今, 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 以外的列国史书,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 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称赞过去的 而议论现在政策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 为师。这些措施引起许多读书人的不满。
对社会风气: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 传播起了积极作用
对统治基础:一定程度上使大官僚和大地主子嗣垄断官位 的情形得到改变,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 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
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 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 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5.尊儒措施的影响:
积极方面: (1)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达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适 应了汉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其提供理论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 而用之 。
董仲舒像
材料三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
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
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君以权为神诸授不在,天人感应
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
使并进。”
实施仁政
(1)概括董仲舒思想的核心。
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二、罢黜百家(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⑴大一统得到巩固;⑵专制主义政体定型;
1.原因:
⑶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4)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2.目的: 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3.表现:(1)尊儒:起用儒者参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倡儒:①兴办太学——儒学官方化和制度化 ②兴办郡县学——儒学在民间开始处 于独尊地位
标志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2.汉武帝建立郡国学校
汉代教育状况
规定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 ---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兴办太学
---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太学大礼堂
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儒学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 鼓励私家儒学教育 ---为弘扬儒学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讲 经 图
3.汉武帝办学的作用:
• ①太学的兴立,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 风气,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为 普通地主阶层子弟入仕提供了机会。
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感悟历史:
材料一:有人认为,儒学的本质是消极的、保守的,中国社会 要进步,必须彻底“打倒孔家店”。然而儒家思想在今天东亚、 东南亚一些国家仍被广泛推崇,新加坡甚至用儒家思想来治国。
材料二、“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人协调、和与中”
②政治: 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
③儒生: 一些儒生和游士批评时政。
④导火线: 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2)过程
• ①焚书:接受丞相李斯建 议,焚毁除《秦记》及有 实用价值的书籍以外的其 他书籍。为什么?
• ②坑儒:秦始皇疑心一些 儒生反对自己,逮捕、坑 杀了460余人。
(3)秦代“焚书坑儒”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为了维护专制统治,遏止思想文化的泛滥。
(4)先秦儒学处于充实发展中,而董仲舒以后的 儒学则被当作“圣经”。
——翦伯赞《秦汉历史上的若干问题》
先秦之儒和董仲舒之儒的区别
著作 理论基础 思想来源
先秦之儒 《论语》 仁、礼 儒学
董仲舒之儒 《公羊春秋》
天人感应 阴阳、法家
与统治者关系
批判时政
维护统治
探究学习
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 是相同的。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 否有道理?结合秦汉史实指出依据。
秦始皇
汉武帝
政策
排斥、打击
尊崇
不 同 点
原因
秦刚刚统一,需要 巩固君主专制; 秦统治受到儒士攻 击
国力强盛,建设大一 统的政治需要; 董仲舒发展儒学,适 应了统治者的需要
影响 儒学发展进入低潮 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目的 相 同 实质
点 作用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文化专制
• ②郡国学校的建立,初步建立起地方教 育系统。
• ③太学生的参政意识较强,敢于批评时 政,对黑暗的政治势力有一定的限制。
课堂探究 为什么秦 王朝不焚禁医药、卜 筮、种树之书?
秦王朝焚书的目的 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 思想,而医学、卜筮、 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 对社会国家直接有益。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 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结合本课你认为儒学的现代价值在哪?我们该怎样对待儒学?
大一统意识 维护中华民族统一
价 民本意识、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值 和谐意识
谋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道德意识
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太学的出现
1.汉武帝创建太学
(1)性质: 太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 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2)意义:
知识点拔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思想主张
1、“儒学独尊”
作用
思想统一、国家安 宁,中央集权
君权
2、“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
天
=
君
加强君权,服从统 治;爱护百姓
“天人感应”
3、发挥儒家仁政 忠君
思想
减轻负担,缓和矛 盾”
为人处事标准
统一
结论:与时俱进,适应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 既是国家的需要,也是统治者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节
汉代儒学
孔子
孟子
荀子
导入
孔子、孟子、荀子 在儒学的产生、发 展中起到什么重要 作用?
竹帛烟销帝业虚, 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
---(唐)章碣
这首诗讽刺了哪一历史事件?
焚书坑儒
1、秦代“焚书坑儒”(选学)
(1)时代背景
①文化: 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文 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而死气沉沉
(4)评价
A.虽有维护专制统治,巩固统一的目的; 但更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 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B.成为二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5)“焚书坑儒”的实质是什么? 文化专制。
2.汉代以来主流文化对“焚书坑儒” 的批判。
“焚书坑儒”被称之为“灭 学之祸”,它对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 了恶劣的影响。这种批判基本上是中 肯的。
(1)消极:扼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4.影响:(2)积极:①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②促进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思考 董仲舒以后的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
(1)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的 儒学被当成真理而独尊。 (2)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而董仲舒以后的 儒学讨论神学。 (3)先秦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董仲舒以 后的儒学则成为儒者的“政治敲门砖”。
(2)目的: 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维护封 建统治秩序。
(3)实质:借助神权来强化皇权,以思想上的 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是一种思想文 化专制。
(4)特点: ①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②儒学独尊,思想专制; ③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
(5)影响:
①为巩固中央集权,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 提供了理论依据; ②儒学独尊,儒家学说逐步成为封建统治思 想; ③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④董仲舒的新儒学带有神学色彩,导致两汉 神学迷信思想的长期泛滥; ⑤儒学独尊长期以来束缚了人民的思想,不 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