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答题考察的大部分是XXX上升或下降的临床意义。

血液学检查

网织红细胞计数Rct

临床意义

1)增高:提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见于多种增生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

2)减低:提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如再障、肾病、内分泌疾病、骨髓移植等。

中性粒细胞数目变化(教员上课讲过像这类题目要写出具体疾病的,至少要写出一至两个)

1)中性粒细胞增高

生理性增高

1.见于妊娠期、分娩时、新生儿

2.剧烈运动、淋浴

3.严寒、高温(午后高于清晨)

4.饮食后高于饮食前等

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高

1.急性感染:如肺炎、扁桃体炎、急性阑尾炎G+

2.严重组织损伤、大量细胞破坏:如外伤、术后、急性心肌梗死及急性溶血后12~36h(WBC 常>10.0×109/L,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

3.急性大出血:如脾脏破裂或宫外孕输卵管破裂后,WBC迅速增多常达20.0×109/L

4.急性中毒:如安眠药、滴滴畏中毒,WBC可高达20×109/L以上,代谢性酸中毒:如糖尿病、酮体症、酸中毒及慢性肾炎尿毒症时,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5.白血病及恶性肿瘤:急、慢性白血病、肝癌、胃癌等

2)中性粒细胞减少

1、感染:特别是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可低至2.0×109/L);病毒感染(流感、淋病、肝炎、水痘、风疹、巨细胞病毒时);原虫感染(疟疾、黑热病等)

2、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恶组);急性非白血性白血病;PNH.

3、脾功能亢进:破坏过多、脾素抑制骨髓生成

4、慢性理化损伤:电离辐射、X线、放射性核素;苯、铅、汞;服氯霉素

5、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要求掌握概念和临床意义)

1)核左移

概念(名词解释):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或早幼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称为核左移。

临床意义: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反应等。

2)核右移

概念(名词解释):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

称为核右移。是造血功能衰退或造血物质缺乏的表现。

临床意义:常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和使用抗代谢性药物后,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提示预后较差。

缺铁性贫血(重点掌握概念、检查项目及其临床特点)

概念(名词解释):是用来合成Hb的贮存铁缺乏,从而影响Hb合成所引起的一类贫血。

血象特点

1.Hb 含量、红细胞计数均低于正常,Hct相应减少,MCV、MCH 均降低;

2.网织红细胞百分数正常,铁剂治疗后7–10天可达“高峰”;

3.血涂片中红细胞变小,中心淡染区扩大、或呈环状;

4.白细胞和血小板系统无改变。

骨髓象特点

1.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红降低;

2.红系增生明显,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

3.粒系细胞百分率相对减少;

4.巨核细胞系无明显变化;

5.铁染色显示细胞外铁明显降低或消失

铁代谢检查特点

1.血清铁蛋白降低

2.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

贫血这一块的其他内容如溶血性贫血教员虽然没有画出来,但仍然可能考,希望学有余力的同学自行掌握。

骨髓细胞学检查(难度较大)

过氧化物酶染色POX(考察鉴别诊断那种疾病)

临床意义:用于急性白血病类型鉴别

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多呈阳性反应

2)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呈强阳性反应

3)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多呈弱阳性反应

4)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呈阴性反应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eutrophil Alkaline phosphatase NAP)(鉴别诊断疾病用到的项目)

临床意义

增高:严重化脓性感染、类白血病反应、真红、骨髓纤维化、ALL 、慢粒急变、MM、再障、恶性淋巴瘤、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减低:CML、AML 、PNH 、恶组

鉴别诊断:1)CML 与类白血病反应↑

2)PN H↓与A A↑、ALL↑与AM L↓

3)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真红↑与继红无变化

骨髓增生程度的意义(考察不同活跃程度所反应的是那种疾病)

1.增生极度活跃:反映骨髓造血功能亢进,常见于白血病,尤其是CML。

2.增生明显活跃: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白血病、骨髓增生疾病脾亢、ITP、以及正常儿童和青年的骨髓象。

3.增生活跃:反映骨髓造血功能基本正常,见于正常人,增生性贫血,部分慢性AA。

4.增生减低:见于AA、粒缺或粒细胞减少症、骨纤等,也可见于老年人。

5.增生极度减低:反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见于急性AA、骨髓坏死等

凝血机制(要求掌握内外源凝血途径、启动方式、内外源筛查指标APTT、PT、INR临床意义)

内外凝血途径的主要区别:

在于启动方式及参加的凝血因子不同,结果形成两条不同的因子X激活通路。

(一)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与凝血的因子不完全来自正常血液中,部分由组织中进入血液,包括从TF与FVII结合直至FXa形成的过程

是体内凝血的主要途径,也是发生止血血栓病理改变的主要部分。

外源凝血系统最常用的筛选试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

【参考值】11-13秒,超过正常对照3秒有临床意义

INR值:国际标准化比率指受检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正常参比血浆凝血酶时间的平均值,参考值为1.0±0.1

【临床意义】

1)延长:见于外源凝血系统的因子先天性减少、缺乏,纤溶亢进,血中抗凝物质增加,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症等。

2)缩短:先天性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血栓前状态及血栓形成性疾病。

3)监测口服抗凝剂量

口服抗凝剂治疗的最佳浓度是:INR为2.0-3.0

(二)内源性凝血途径

是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正常血液中存在的凝血蛋白和Ca++ ,包括从FXII被激活至FXa形成的过程。

内源凝血系统最常用的筛选试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

【临床意义】

1)延长:内源凝血系统因子缺乏、肝素、狼疮抗凝物。

2)缩短:血栓前状态、DIC等。

3)监测肝素抗凝治疗的首选指标。

在血浆肝素浓度为0.1-1.0 IU/ml时有较高的敏感度,治疗的安全有效范围是APTT检测值为同时检测的正常对照值的1.5~2.5倍。

(三)共同凝血途径

是指从FX的激活到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它是内、外凝血系统的共同凝血阶段包括凝血酶原的激活纤维蛋白的形成

尿液检查

尿量(必须记住)

正常成人:1000~2000 ml / 24小时尿,平均为1500 ml,昼夜之比为3~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