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学 总结笔记
实验诊断学重点

实验诊断总结//酱油坊本资料来源不明,可靠性未知实验诊断学重点一、名词解释1、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晚幼粒或早幼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成为核左移。
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
白血病和类白血病,也可出现核左移现象。
2、核右移:周围血中中性粒细胞出现5业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
主要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物。
在炎症回复期,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
如在疾病进展期突然出现核右移的变化,则表示预后不良。
3、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改变:在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如猩红热)、各种化脓性感染、败血症、恶性肿瘤、中毒及大面积烧伤等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可发生中毒性和退行性变化。
包括细胞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及核变性。
4、棒状小体:为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的一个或数个红色细杆状物质,长约1~6μm,故称为棒状小体。
棒状小体一旦出现在细胞中就可拟诊为急性白血病。
棒状小体在鉴别急性白血病类型时有重要价值。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无此种小体,而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则可见到。
5、异性淋巴细胞:外周血中有时可以见到的一种形态变异的不典型淋巴细胞,成为异性淋巴细胞,根据细胞形态学分类可以分为泡沫型(浆细胞型)、不规则型(单核细胞型)、幼稚型3型。
异性淋巴细胞在正常人外周血中偶尔可以见到,但不会超过2%。
6、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的细胞。
由于细胞内还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染色,呈现浅蓝色或深蓝色的网织装细胞而得名。
网织红细胞较成熟红细胞稍大,其参考值为:百分数0.005%~0.015;绝对数(24~84)x(10)9/L。
其增多表示骨髓增生旺盛,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7、A PT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在受检血浆中加入试剂(接触因子激活剂和部分磷脂)和Ca离子后,观察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
(完整版)实验诊断学笔记(第八版诊断学)

实验诊断第一节概述一、实验诊断的概念实验诊断(laboratory diagnosis)指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预后评价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
二、实验诊断的影响因素和质量体系※(一)实验诊断的影响因素:分析前:检验项目选择、患者准备、标本采集与处理分析中:仪器、试剂、实验方法、人员等分析后:记录、书写、计算机输入(二)实验诊断的质量保证体系1. 室内质量控制(internal quality control, IQC)指在实验室内部对所有影响质量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系统控制。
保证检验结果的精密度。
2. 室间质量评价(external quanlity assesment, EQA)是指多家实验室分析同一标本,有外部独立机构收集、分析和反馈实验室检测结果,评定实验室常规工作的质量,观察实验的准确性,建立起各实验室分析结果之间的可比性。
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度。
3. 全面质量管理:患者准备、标本采集、设施与环境、仪器、试剂、标准操作规程、室内质控、室间质评、人员、记录、临床实验室信息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 LIS)。
※(三)检验报告的临床应用在一项临床实验应用之前,应选择参考人群确定合适的参考区间和医学决定水平,以便在临床应用时参考。
在临床医疗实践中,一些实验在建立参考区间后,就可以开始应用;但是,医学决定水平往往需要在不断的临床医疗实践中反复验证后才能确定。
1.参考区间(reference interval)是指用稳定、可靠的实验方法,在特定的条件下检测健康人群所得的包括95%测定值(正态分布)的范围。
对一个测定值呈正态分布的参考区间,只能代表由健康者组成的小样本中95%的人的实验结果,而5%的健康人可出现假阳性结果。
因此,在实验结果轻度偏离参考区间时,应注意结合临床解释为真正的异常或是假阳性。
2.医学决定水平(medical decision level , MDL)是一种诊断实验的阈值或限值,可在疾病的诊断中起确诊或排除的作用,或对某些疾病进行分类或分级,或预示将出现某些生理或病理变化、评估某些疾病的预后等。
实验诊断学重点总结,很有用

PPT文档演模板
实验诊断学重点总结,很有用
(2)病理性增多
③急性大出血 可高达20×109/L (内出血)
④急性中毒
⑤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肿瘤
PPT文档演模板
实验诊断学重点总结,很有用
2.中性粒细胞减少(neutropenia)
PPT文档演模板
实验诊断学重点总结,很有用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MCV RDW 贫血类型
常见疾病
增高 正常
正常 增高
正常 增高
大细胞均一性 大细细非均一性
部分再障 巨幼细胞性性, MDS
正常细胞均一性 正常细胞非均一性,
急性失血性贫血 再障, PNH
减低 症
PPT文档演模板
正常 小细胞均一性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球形细胞增多
临床意义:
造血物质不足或骨髓造血功能↓所致。常见于营养性巨 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
PPT文档演模板
实验诊断学重点总结,很有用
中性粒细胞型白血病与慢粒的区别
类白血病反应
慢粒白血病
明确的病因 临床表现 白细胞数及分类
嗜碱及嗜酸性 粒细胞中毒 粒细胞及血小板 骨髓象
中性粒ALP Ph’染色体
有原发病 原发症状明显 <100 ×109/L,以分 叶及杆状核为主
常见于VitB12、叶酸缺乏引起的巨幼红 细胞性贫血
5 RBC大小不均:RBC红细胞之间大小相
差
悬殊,直径相差一倍以上,常见于各
种
增生性贫血
PPT文档演模板
实验诊断学重点总结,很有用
PPT文档演模板
(二)红细胞形态异常
实验室诊断学知识点

实验室诊断学知识点实验室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中的重要学科,通过实验室检查对疾病进行辅助诊断和监测。
本文将介绍一些实验室诊断学的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这一领域。
一、实验室常用标本及其采集方法1. 血液标本采集血液是一种重要的生物体液,包含丰富的生物信息。
常见的血液标本采集方法有针头穿刺、静脉留置针等。
2. 尿液标本采集尿液是另一种常用的生物体液,反映了人体的代谢和排泄情况。
尿液标本采集方法一般为清洁中段尿,避免采集首末尿。
3. 痰液标本采集痰液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标本,可以通过咳出或者支气管镜等方法采集。
4. 组织标本采集组织标本采集主要通过手术或穿刺等方法进行,用于病理学检查和诊断。
二、常见实验室检验项目1. 血常规检验血常规检验是检测血液中不同类型血细胞数量和形态的检测项目,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等。
2. 生化检验生化检验主要检测血液中各种生化指标的浓度,常见的有血糖、肝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等。
3. 微生物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主要用于检测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等。
4. 免疫学检验免疫学检验是检测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方法,包括抗体检测、免疫球蛋白测定等。
5. 检验标本的保存与运输为确保实验室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标本的保存和运输至关重要。
常见的方法有冷藏、冷冻等。
三、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1. 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是指通过标本品质的控制、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精密度的控制,确保实验室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质量保证质量保证是在实验室检验过程中保证质量的一系列措施,包括日常质量控制、仪器校准与维护等。
四、临床应用与疾病诊断1. 实验室诊断与疾病监测实验室诊断在临床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辅助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和监测,提供及时、准确的实验室检验结果。
2. 常见疾病实验室诊断实验室诊断学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辅助诊断,例如血液系统病变、肾脏疾病、肝脏疾病等。
3. 新技术在实验室诊断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的实验室诊断技术不断涌现,例如基因检测、分子诊断等。
实验诊断学笔记

肝功能检查LFT:包括血清蛋白代谢检查,胆红素代谢检查,染料(dye)吸收与排泄检查,血清酶检查和肝炎病毒检查。
肝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肝细胞损伤的标志物胆汁淤积肝的代谢功能血清蛋白代谢的检查:血清总蛋白是最普遍的实验室检查之一,血清总蛋白包括清蛋白(60%)和球蛋白(40%)参考值:TP 60-80g/L, A 40-55g/L,G20-30 g/L ,A/G正常值:1.5-2.5:1血浆蛋白总量的改变可能由于合成或分解代谢的改变,或是蛋白质的丢失;血清总蛋白的改变可能是清蛋白或是球蛋白的改变或是两者都改变。
测定A/G比值会很有意义。
A降低的可能原因:①合成减少(肝脏疾病)②过度丢失(肾综)③Third spacing(渗出,腹水)(任何原因导致的慢性肝脏疾病都使清蛋白的合成减少)几个因素影响蛋白的浓度:液体平衡中的改变,合成或分解代谢的变化,丢失慢性肝病可导致低蛋白血症,常伴有γ-G的合成增加。
G升高而A降低(翻转的A/G):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血清蛋白电泳(SPE)几种常见病理的电泳图型肝酶:ALT, AST, ALP, GGT, LDHand 5’NT(5’nucleotidas) ,用于确定肝功能。
None of these markers is specific for any single disorder. Then, It is appropriate to consider a panel of markers.(无一标志物对单一的异常状态是具有特异性的。
因此,它们是一组专门标志物)肝细胞损伤的标志物(转氨酶):位于肝细胞里,在肝细胞损伤后释放出来。
2个类型:AST(在肝细胞内是非特异性的),ALT(较有特异性,但肌病时也升高)Interpretations of ALT levels in these disorders are usually made in conjunction with levels of AST(半衰期:47hrs)The adult reference range for both AST and ALT is roughly 10-40 U/L, when measured at 37℃.急性肝细胞损伤的最有价值的标志物是AST和SLT。
实验诊断学全套笔记完整精华版

第一章1、危急值 某些检验结果出现异常超过一左界值时,可能危及患者得生命,医师必须紧急处理, 称之为危急值。
灵敏度 某检验项目对某种疾病具有鉴别、确认得能力。
特异性某检验项目确认无某种疾病得能力。
参考值对抽样得个体进行某项目检测所得得值。
参考范围所有抽样组测得值得平均值加减其标准差。
第二章临床血液学实验诊断 第一节血液得一般检查一红细胞检测30〜60g/L:重度 60〜90g/L:中度 >90g/L:轻度缺铁性贫血 巨幼细胞贫血 溶血性贫血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巨幼细胞贫血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DIC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镰形细胞性贫血 骨骷纤维化 棘细胞增多症 微血管病性溶血 多发性ma红细胞内含有细小嗜碱性点状物质,就是核糖体蛋白聚集或沉淀而成得蓝色颗 粒。
对见于铅中毒。
红细胞内含有圆形紫红色小体,直径约0、5~lPm, —个或数个,就是核得残余 物质。
多见于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内得环形或8字形红色终状物,为有核红细胞失核后核膜得遗迹。
常含 于嗜多色性红细胞中,见于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比容测定(Het)定义在一立条件下经离心沉淀压紧得红细胞在抗凝全血标本中所占体积得比值。
Het 增加:外种原因引起得血液浓缩,如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而积烧伤等,使红细 胞相对增多。
在纠正脱水及电解质平衡失调时,常需检测Het 作为治疗参考。
另外 在真红、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及慢性心肺疾患时,Het 常可达60%以上。
Het 减低:见于^$类贫血。
2、 3、4国内划分贫血严®程度得血红蛋白标准Hb<30g/L:极重度 红细胞形态改变 小细胞低色素性RBC 巨细胞高色素性RBC 大细胞嗜多色性RBC 球形RBC 椭圆形RBC 口形 RBC 靶形RBC 镰形RBC 泪滴形RBC 棘形RBC 裂细胞 缗钱形RBC 红细胞结构异常 嗜碱性点彩染色质小体卡波特环红细胞平均值参数1、 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每个红细胞得体积,以fl 为单位。
福医大《实验诊断学》重点总结

福医大《实验诊断学》重点总结via 毛线师哥(结合第8版)第一章(概论)1.选择检验项目需要遵循的四大原则:有效性,针对性,经济性,及时性。
2.实验诊断:指医师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预防、治疗和预后评价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
3.医学决定水平:指不同于参考值的另一些限值,通过观察测定值是否高于或低于这些限值,可在疾病诊断中起排除或确认的作用。
4.危急值:是指某些检验结果出现异常超过一定界值时,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医师必须紧急处理,称之为危急值。
第二章(临床血液学检测)第一节(血液的一般检验)名词解释1.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 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
2.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
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
3.棒状小体:白细胞细胞质中出现呈红色的杆状物质,长约1-6um,1 条或数条不等,称为棒状小体,其对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如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部分亚型呈阳性,而急淋则不出现棒状小体。
4.网积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
表明骨髓造血功能的指标。
5.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6.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
对贫血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7.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深蓝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为中毒颗粒,多见于较严重的化脓性感和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8.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低限的一种病理状态或综合征,称为贫血。
临床《实验诊断学》笔记重点知识总结

实验诊断学第一章、血液学1、红细胞(RBC)计数(选择)【参考值】成年男子:4.0-5.5成年女子:3.5-4.0新生儿:6.0-7.0临床意义:(1)生理上:新生儿、气压降低、精神因素、剧烈运动、年龄与性别差异、妊娠(2)病理上:1)RBC↓:贫血A.急、慢性RBC丢失过多;B.RBC寿命↓:溶血;C.造血原料不足;D.骨髓造血能力↓。
2)RBC↑:A. 原发性RBC↑:骨髓增生性疾病;B.继发性RBC↑:机体缺氧;C.相对性RBC↑:体内水分丢失。
2、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低于参考值底线。
以血红蛋白(Hb)为标准:成年男子HGB<120g/L,成年女子HGB<110g/L轻度:90——110(120)中度:60——90重度:30——603、网积红细胞: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内残存有嗜碱性物质(RNA),是表明骨髓造血能力的指标。
网织红细胞计数(Ret)的临床意义:(1)反应骨髓造血能力:1)增多:表示骨髓造血能力旺盛,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
2)减少:表示骨髓造血能力低下,再生性障碍、白血病。
(2)贫血疗效观察;(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造血恢复。
4、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红细胞沉降的速率,沉降速率和红细胞本身、血浆成分相关,后者为主要因素。
血沉增快的临床意义:1)生理上:老人、儿童、孕妇。
2)病理上:炎症、组织损伤及坏死、恶性肿瘤、高球蛋白血症、贫血、高胆固醇血症。
5、血细胞比容(PCV):又称“血细胞压积”,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比值。
临床意义:增高:血液浓缩;减少:贫血。
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是指每L血液中平均所含血红蛋白浓度(克数),用g/L表示。
7、粒红比例:是指粒细胞系的百分数÷有核红细胞系的百分数所得的比值,正常值为(2—4):1。
8、类白血病反应:是指机体因某些刺激产生的类似于白血病的血象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实验诊断学概论及质控(一)检验全过程质量控制1.分析前质量控制分析前过程是指从医生开出检验医嘱开始,到实验室收到标本这一阶段,包括检验申请、患者准备及标本采集、运送到实验室。
分析前过程大部分由医生、护士、护理人员在实验室以外完成。
(1)实验的准确性受下列因素干扰/影响:①标本因素:全血、血浆、血清、体液等。
②生理因素:年龄、性别、饮食、运动、服用药物、应激状态等。
i.昼夜周期变化举例:清晨:皮质醇↑、ACTH↑、血清铁↑、胆红素↑入睡时:生长激素高峰,皮质醇最低午夜:蛋白质最低垂体激素:多在入睡1~2小时开始升高,在睡眠的中段达高峰ii.月周期变化性激素:女性按月经周期而变化胆固醇:月经前高,排卵时最低纤维蛋白原:月经前增高iii.长周期影响维生素 D夏天高,冬天低副甲状腺激素、钙有轻度的相同变化③运动因素长期运动可导致: CK↑,AST↑,LDH ↑,尿酸↑(男性, 可能因排泄减少),内分泌素↓(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泌乳素、性激素)(停止运动后数日可恢复正常)④饮食因素⑤药物因素药物对血、尿等成分及试验结果的影响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2.分析中质量控制3. 分析后质量控制(二)检验结果的临床评价(流病学过)1.确立金标准2.诊断方法的对比3.列出四格表4.诊断性实验的评价真实性、精确性、实用性(诊断效果、成本-效益)(三)循证实验医学的概述二、循证实验医学(evidence based laboratory medicine, EBLM):是根据临床应用的经验和当今研究的最佳证据,结合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合理明确评估和应用实验室检验项目和检验结果,使病人获得最大的利益。
二、临床一般检验与疾病(一)血液1.血液常规检验(1)红细胞参数①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②红细胞比容的测定(Hematocrit,HCT)男性:42~49%,女性:37~48%③红细胞平均值参数MCV、MCH、MCHC——用于贫血的形态学诊断平均红细胞容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80-10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MCH):27-34pg,MCHC):320-360g/L④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Red blood cell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RDW)参考值: RDW-CV : <14.9%Clinical significance: 缺铁性贫血与轻型ß地贫的鉴别诊断;用于贫血的早期诊断;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2)白细胞参数①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成人:(4.0 -10.0)×109/L新生儿:(15.0-20.0)×109/L6个月- 2岁 : (11.0-12.0)×109/L②白细胞分类计数(Differential count)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 淋巴细胞Lymphocyte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单核细胞Monocyte(3)血小板参数①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100-300×109/L(4)血细胞形态①红细胞形态i.红细胞大小(cell size)异常①小红细胞Microcyte红细胞直径<6μm见于低色素性贫血,主要为缺铁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珠蛋白代谢异常、也见于小球形红细胞增多症②大红细胞Macrocyte红细胞直径>10μm见于溶贫、急性失血性贫血及巨幼细胞性贫血③巨红细胞Megalocyte红细胞直径>15μm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④红细胞大小不均Anisocytosis红细胞直径相差一倍以上见于病理造血,反映骨髓中红细胞系增生明显旺盛,见于中度增生性贫血、低色素贫血、溶贫、MDS等ii.红细胞形态改变iii.红细胞染色异常iv.细胞中出现异常结构②白细胞及其分类形态i.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改变:细胞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核变性,见于严重感染性疾病,如猩红热、化脓性感染、败血症、恶性肿瘤、中毒及大面积烧伤等病理情况。
ii.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iii.与遗传有关的形态异常iv.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杆状核粒细胞增多,甚或出现杆状核以前更幼稚阶段的粒细胞称为核左移。
常见于急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
中性粒细胞核右移分叶核粒细胞分叶在5叶以上的细胞超过0.03时称为核右移。
(由于DNA合成障碍或造血功能衰退所致)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抗代谢药物治疗后,感染恢复期,也可一过性中性粒细胞核右移,疾病进展期出现右移,提示预后不良。
v.异形淋巴细胞(5)网织红细胞计数(reticulocyte)2.血液常规检验与疾病(二)尿液1.尿液的形成(Urine formation)2.尿液标本的收集与保存(Collec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urine)3.尿液的一般检测(General examination of urine) (1)尿量(urine volume)参考值:成人1000-2000ml/24小时i.尿量增多>3000ml/24小时暂时性多尿:水摄入过多、应用利尿剂和某些药物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溶质性利尿)、尿崩症(抗利尿激素ADH不足或肾小管对ADH反应性降低) 肾脏疾病:慢性肾盂肾炎、慢性间质性肾炎、慢性肾衰早期、急性肾衰多尿期等ii.尿量减少少尿(oliguria):成人尿量<400ml/24h或<17ml/h无尿(anuria):成人尿量<100ml/24h病因分类:肾前性: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的病症,导致肾小球滤过减少如休克、心衰、失水等肾性:各种肾实质疾病肾后性:尿路结石、狭窄或受压所致梗阻、或排尿功能障碍所致(假性少尿)(2)尿液外观(urine appearance)正常:新鲜尿液清澈透明(3)气味(urine odor)氨臭味:尿久置新鲜尿出现氨臭味多见于慢性膀胱炎或慢性尿潴留烂苹果气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蒜臭味尿:有机磷中毒时鼠臭味:苯丙酮酸尿症(4)尿酸碱度(pH)(5)尿比密(SG)又称尿比重或相对密度,指4℃下同体积尿与纯水的重量比。
参考值:成人在1.015-1.025间,晨尿最高(一般>1.020)临床意义:增高:血容量不足导致的肾前性少尿、糖尿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降低:大量饮水、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衰竭、肾小管间质疾病、尿崩症4.尿液的其他检测( Other examination of urine)(1)尿酸碱度urine acidity参考范围:新鲜尿pH多在6.0-6.5间,有时呈中性或弱碱性临床意义:生理变化大,肉食者尿液偏酸,素食者尿液偏碱。
pH降低:见于酸中毒、高热、痛风、糖尿病;口服氯化铵、维生素C等酸性药物;低钾性代谢性碱中毒排酸性尿为其特征之一。
pH升高:见于碱中毒、尿潴留、膀胱炎、应用利尿剂、肾小管性酸中毒等。
尿液收集后久置,尿变碱。
(2)尿蛋白检查定量参考值:0 ~ 80mg/24h尿;定性参考值:阴性蛋白尿(proteinuria):定量>120 mg/24h尿;定性:阳性生理性蛋白尿:见于剧裂运动、发热、紧张等应激状态所致的一过性蛋白尿。
其形成机制可能肾血管痉挛或充血而使肾小球毛细积压管壁的通透性增加所致。
体位性蛋白尿:出现于直立尤其脊柱前突体位,而卧位消失的轻、中度蛋白尿,又称直立性蛋白尿,见于瘦高体型轻少年。
脊柱压迫肾静脉,或肾下移,使肾静脉扭曲而致肾脏处于瘀血状态,淋巴、血流受阻有关。
病理性蛋白尿:肾小球性蛋白尿:量>2 g/24h尿,白蛋白为主肾小管性蛋白尿:量<1 g/24h尿,小分子量为主混合性蛋白尿:兼有上述两种蛋白尿的特点溢出性蛋白尿:血浆中出现异常增多的小分子量蛋白质,超出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所致蛋白尿。
如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多发性骨髓瘤、浆细胞病、轻链病假性蛋白尿:由于尿中混有大量血、脓、粘液等成分而导致蛋白定性试验阳性。
一般不伴有肾脏损害,经治疗很快恢复正常。
肾以下泌尿道感染如:膀胱炎、尿道炎、尿道出血及尿内掺入阴道分泌物时,尿蛋白定性试验可阳性。
(3)尿糖检查原理: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8.88mmol/L );血糖虽未升高但肾糖阈降低参考值:定性阴性尿糖增高的临床意义:血糖增高性糖尿:糖尿病;其它引起血糖增高的内分泌疾病(继发性),如Cushing综合征、甲亢、嗜铬细胞瘤、肢端肥大症血糖正常性糖尿:又称肾性糖尿,见于家族性糖尿、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妊娠等暂时性糖尿:生理性糖尿(大量进食碳水化合物等(一过性))应激性糖尿:见于颅脑外伤、脑出血、急性心梗、肾上腺素或胰高血糖素分泌过多或延脑血糖中枢受到刺激,可出现暂时性高血糖其他糖尿:乳糖、半乳糖、果糖、甘露糖及一些戊糖等,进食过多或体内代谢失调使血中浓度升高时,可出现相应的糖尿。
(4)尿酮体检查ketone bodies糖尿性酮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服用双胍类药物治疗者非糖尿性酮尿:高热、严重呕吐、腹泻、长期饥饿、禁食、过分节食、妊娠剧吐、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等,因糖代谢障碍而出现酮尿;(5)尿胆红素与尿胆原(6)亚硝酸盐(7)尿液潜血(8)尿白细胞5.尿液显微镜检查(1)细胞①红细胞参考值:玻片法:0-3个/HP;定量检查: 0-5个/μl临床意义:镜下血尿(尿沉渣镜检红细胞>3个/HP)。
分类:肾小球源性血尿:急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炎、慢性肾炎、紫瘢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等非肾小球性血尿:肾结石、泌尿系统肿瘤、肾盂肾炎、多囊肾、急性膀胱炎、肾结核等②白细胞参考值:玻片法:0-5个/HP ;定量检查0-10个/μl临床意义:多为泌尿系感染如肾盂肾炎、肾结核、膀胱炎或尿道炎成年女性生殖系统有炎症时,常有阴道分泌物混入尿内,除有成团脓细胞外,并伴有多量扁平上皮细胞。
③上皮细胞(2)管型Urine cast(3)尿结晶体Urine crystal①碱性尿中的结晶:磷酸钙、碳酸钙和尿酸盐晶体,一般性况下无特殊临床意义。
②酸性尿中的结晶:尿酸结晶:痛风及食入富含嘌呤食物者;草酸钙:尿路结石及常进食植物性食物者;胆红素:胆汁淤积性和肝细胞性黄疸者;酪氨酸、亮氨酸:见于急性磷中毒、急性肝坏死、白血病等。
胱氨酸:遗传性胱氨酸尿症患者;胆固醇:见于肾淀粉样变,尿路感染或乳糜尿内;磺胺结晶:服用磺胺类药物、解热镇痛药及使用造影剂6.尿液自动化仪器检测尿试纸条中每个项目的试验敏感性与特导性是很重要的,在应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特点:蛋白质膜块只对白蛋白敏感,对球蛋白不敏感,对本周氏蛋白不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