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4首
初一语文上册第四课

初一语文上册第四课是《古代诗歌四首》,包括《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和《天净沙·秋思》。
这四首诗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朝代和不同的诗人,展示
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
1. 《观沧海》是东汉诗人曹操的一首四言诗,描述了作
者在观赏大海时的感受。
诗歌通过生动的描绘和雄浑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向往。
2.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一首五言律诗,描
写了作者在北固山下游玩时所见的景色。
诗歌通过对自然景
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的感慨和思念之情。
3. 《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言律诗,
描写了作者在钱塘湖畔欣赏春天景色的感受。
诗歌通过细腻
的描绘和生动的刻画,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向往。
4. 《天净沙·秋思》是元代诗人马致远的一首散曲,通
过描绘秋天景色来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诗歌以简练的语言
和深情的表达,感染着读者。
这四首诗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初一学生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语言艺术的良好教材。
通过学习这些诗歌,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韵律、意境和表达
方式,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同时,这些诗歌也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能力,让他们更好地
理解自然、感悟人生。
4首简短古诗

4首简短古诗1.要四首简单古诗没有任何要求?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小池作者: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弄轻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自己创作4首简短的小古诗随便什么样都行《如梦令·春思》宋代苏轼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
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
居士,居士。
莫忘小桥流水。
《月儿弯弯照九州》宋代佚名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夫妇同罗帐,几个飘零在外头?《如梦令》宋代石孝友照水粉梅开尽。
春残峭寒犹甚。
秋气著人衣,斗帐玉儿生晕。
那更。
那更。
帘外月斜风横。
《营州歌》唐代高适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3.10首五字四句的简短古诗1、《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3、《终南望余雪》唐·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4、《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5、《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6、《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7、《江上渔者》宋·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8、《夏日绝句》宋·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9、《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0、《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初一语文古诗四首

初一语文古诗四首
初一语文古诗四首,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们分别是《春晓》、《登鹳雀楼》、《静夜思》和《江雪》。
这些古诗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更是初一年级学生们必备的语文素养。
首先,我们来简要赏析这四首古诗。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描写春天景象的诗篇。
诗人以抒情的笔调描绘了春天的美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清新,给人以愉悦的享受。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描绘楼观景象的诗篇。
诗人通过描绘楼外江水、山色的变化,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为初学者树立了志向。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描绘夜晚景象的诗篇。
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夜晚的宁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字字珠玑,意蕴丰富,是初一年级学生必学的诗篇。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创作的一首描绘江边雪景的诗篇。
诗人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江边渔翁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这首诗形象生动,寓意深刻,为初学者展示了诗人的品格。
在学习这四首古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文学素养和人生哲理。
首先,我们要学会欣赏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
其次,要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心境,从而更好地领悟诗歌的内涵。
最后,要善于运用诗歌中的优美词句,丰富自己的表达能力。
总之,初一语文古诗四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应当认真学习,传承并弘扬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对这四首古诗的学习,不仅能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更能激发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课外古诗4首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课外古诗4首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 4 首原文1.《月夜忆舍弟》1.原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2.注释:1.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2.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禁止行人走动。
3.边秋:秋天的边境。
4.露从今夜白:从今夜起就进入了白露节气。
5.有弟皆分散:兄弟们因战乱而离散。
6.无家:因为战乱,家乡已不成家。
7.寄书长不达:寄往家里的书信常常不能送到。
8.况乃:何况,况且。
9.未休兵:战争还没有停止。
3.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2.《长沙过贾谊宅》1.原文: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2.注释:1.谪宦:被贬官。
2.栖迟:停留,居留。
3.楚客:这里指贾谊,也可泛指客居楚地的人。
4.人去后:贾谊已经去世。
5.日斜时:傍晚时分,夕阳西下。
6.汉文:指汉文帝刘恒。
7.有道:有作为、有道德的君主。
8.恩犹薄:指汉文帝对贾谊的恩遇并不深厚。
9.吊:凭吊。
10.寂寂:寂寞、冷落。
11.摇落:凋零,指秋天草木凋零的景象。
3.译文: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的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
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
汉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情?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飘零?3.《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1.原文: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2.注释:1.左迁:降职,贬官。
2.朝奏:早晨向皇帝上奏章。
语文必备古诗四首

语文古诗
1、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2、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4 古代诗歌四首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先说这两句所写的景象。
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
2、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都描 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 3、这两种景物跟诗人的乡愁有关吗?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 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 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
三、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 博大的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观沧海》怎样总写?怎样分写?最 能反映作者博大胸襟的是哪几句?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 字展开观海所见、所听、所感。诗人先勾勒水 和山的全景,再写树木、百草分承山景,写秋 风、洪波分承水景。最后写所感。
2、诗人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 青莲居士。盛唐最 杰出的诗人,也是 我国文学史上继屈 原之后又一伟大的 浪漫主义诗人,素 有“诗仙”之称。 他经历坎坷,思想 复杂,既是一个天 才的诗人,又兼有 游侠、刺客、隐士、 道人、策士等人的 气质。儒家、道家 和游侠三种思想, 在他身上都有体现。
王昌龄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边塞诗 和送别诗,其诗以七绝见长,后人誉为 “七绝圣手”。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 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他的送 别诗不重伤离重慰别,格调高昂爽朗大气
元曲:
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 不同的体式,如唐诗、宋词、元曲。《天净沙• 秋思》就是元曲中的一首佳作。元曲是继唐诗 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 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 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 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 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 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 平仄、韵脚。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小令的 曲牌常是一个,即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 外的。《天净沙•秋思》属于散曲中的小令。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7年级古诗词四首

7年级古诗词四首7年级古诗词四首:《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
1、《观沧海》曹操东汉末年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代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
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后两句抒情。
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
3、《次北固山下》王湾唐代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了,取象宏大。
春来雪融,江水漫涨,崖岸宽阔,和风劲吹,船帆鼓起,何其壮也!诗人将“海日”、“残夜”、“江春”、“旧年”四个意象并置,使读者体会出时序交替的绝妙情景,流露出诗人的赞叹之情。
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感获得普遍的社会意义。
课外古诗词诵读四首

【理解诗意】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 月色有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赏析】
本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 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 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 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 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 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 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有《岑参 集》十卷,已佚。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 八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
【理解诗意】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强:勉强 强 欲 登 高 去, 无 人 送 酒 来。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 遥 怜 故 园 菊, 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怜:可怜 应 傍 战 场 开。
2、请写出对“落花时节”的三中理解。
(1)明写相逢的季节。 (2)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 (3)作为人生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 节的暮年。
3、赏析后两句诗“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 又逢君”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时世和沉沦身 世,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 零的感慨之情。
【主旨归纳】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 诗歌通过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从多角 度表现了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 哀愁之情。
【练习题】
1、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 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
“沙似雪”和“月如霜”两个生动 的比喻描绘出一种寒冷、凄凉的环境特 点。
2、“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
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通“正”。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1)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
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1)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均为E级。
颔联主要从野菊的生长环境、际遇来表现野菊馨香、高洁。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
(2)修辞:对偶,借代。
炼字:“逢”“忙”等。
色彩:“碧”与“黄”映衬。
情感:喜爱之情。
(2)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情感。
(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
(3)采菊东篱下。
率性自然、超凡脱俗。
(3)考查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野菊的形象隐含了诗人不媚俗邀宠,不孤芳自赏,且狂放不羁的情怀。
春思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请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4分)
(1)(4分)先写景,后抒情:(2分)先选取草色、柳色、桃花、李花等典型春景表现春日之美,(1分)再用东风不消愁,春日惹恨长来点明春思。
(1分)
(先写春天的色彩;(1分)次写春天的繁花;(1分)接着写不解愁的春风;(1分)最后写春日惹恨,点明春思。
(1分))
(2)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3分)
(2)(3分)反衬(乐景衬哀情)(1分)前两句写春天美丽的景色来反衬后两句所表现的愁情(1分),使愁情显得更加强烈(1分)。
(3)有人评价“春日偏能惹恨长”有“避平见奇之妙”,为什么?(3分) (3)(3分)这句诗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赖,产生度日如年之感(1分),却反过来迁怒于春日,说春日惹恨,把恨引长(1分),立意新奇,造词巧妙。
(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⑴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珠翠”,妇女佩带的首饰,这里指代宫女。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
⑵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
⑶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解析】这首词创作时代较耳熟能详的“怒民冲冠”词略早,写于岳飞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时。
全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层次分明。
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
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
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
“想当年”三字点目。
“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
“珠翠绕”、“笙歌作”,极力写作了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
“珠翠”,妇女佩带的首饰,这里指代宫女。
“珠翠绕”当然也是夸张说法。
第二段由“到而今”字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
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
与上段歌舞升的景象强烈对比。
“铁蹄满效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
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
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
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
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
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
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
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
表示今日“靖康耻,犹未雪”,未能尽游兴,“待重新收拾旧山河”后,定再驾乘黄鹤归来,重续今日之游以尽兴。
乐观必胜的精神与信念洋溢字里行间。
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以时间为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快。
纵观全题:题目考点实实在在,考查难度适中适度。
秋宿湘江遇雨
谭用之①
湘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②。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注释:①谭用之:唐末五代时人。
②刘琨:晋代人,当时北方被少数民族所统治,刘琨和好友祖逖胸怀统一大志,为报效国家,他们常常闻鸡鸣而起舞。
(1)这首诗第一句“湘上阴云锁梦魂”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这句话在全诗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3分)
(1)比拟(1分)为诗歌营造了一个沉重的氛围(1分),同时又烘托了诗人孤舟受阻的怅然愁绪(1分)。
(回答“奠定全诗怅惘基调”也可)
(2)诗歌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景象?(3分)
(2)描绘了一幅风雨交加、夜色降临、旷野辽阔的湘江秋景图(3分)。
(3)诗的最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3)既表现了诗人宦游他乡的羁旅之愁(1分)(第5句),又表现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慷慨不平之气(1分)(第6句),还表现了不被理解的悲愤郁闷之情(1分)(第7、8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