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4首
课外古诗词四首原文注释

课外古诗词四首原文注释寒食——韩翃(lí)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青烟散入五侯家。
作者背景韩翃(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唐代诗人。
南阳(今河南南阳)人。
一直在军队里做文书工作,擅长写送别题材的诗歌,与钱起等诗人齐名,时称“大历十才子”。
后来皇帝选拔他担任起草诏令的中书舍人,当时有两个韩翃,大臣问选谁,皇帝说要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那个韩翃,可见这首诗在当时是多么有名。
注词释义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御柳:皇城中的柳树。
斜:为了押韵,此处可以按古音读作xi。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宫。
传:赐给。
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极、王逢时五人为侯,受到特别的恩宠。
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古诗今译暮春的长安城里漫天舞着杨花,寒食节东风吹斜了官中的柳树。
黄昏开始宫里颂赐新蜡烛,青烟先升起在皇帝贵戚家。
名句赏析——“春城无处不飞花。
”这是一首寓意非常委婉地讽刺诗。
在唐代以前,汉朝最为强大,所以唐人做事都喜欢借汉来比唐,这里也是借汉代的故事来讽刺本朝。
寒食三天焚火,本应第四天才可用火。
但皇宫里在第三天的黄昏就将传火种的蜡烛赐给了皇帝贵戚。
这件小事说明皇帝对贵戚近臣的特别恩宠,但诗人写得很委婉,而且用春城飞花的绮丽景致开头,用东风拂柳的描写自然引出皇宫,好像是在称颂皇上的恩典,所以连皇帝都很喜欢。
像这样不用一字指斥,就达到讽刺效果的写法,就叫含蓄。
我们仔细一琢磨,就能品味到里面暗含的讽刺意味。
七步诗——曹植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二(后人缩略版)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作者背景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第四子,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著名诗人。
少年时就很有才华,得到曹操的喜爱,因此受到他的哥哥曹丕的猜忌,后来郁郁而死。
他的诗语言精练,词采优美,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
初一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四首

初一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四首《观沧海》【】曹操【朝代】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朝代】唐在容易的容易的秋天之后,布谷鸟钟,我听见你经过五条溪流。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王湾【朝代】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朝代】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主旨,体会思想感情。
2.通过朗读,我们可以欣赏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并学会如何把握诗歌的意象。
3、激发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
重难点:1、《观沧海》中“大海”这一意向的准确把握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的理解3、《次北固山下》中重点分析颈联蕴含的自然理趣4、《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结合《观沧海》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
3.品味语言,体验诗中描绘的壮丽景象。
4、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的博大胸怀和英雄气概。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代枭雄曹操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这一切都缘于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调宣布--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课外古诗4首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课外古诗4首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 4 首原文1.《月夜忆舍弟》1.原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2.注释:1.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2.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禁止行人走动。
3.边秋:秋天的边境。
4.露从今夜白:从今夜起就进入了白露节气。
5.有弟皆分散:兄弟们因战乱而离散。
6.无家:因为战乱,家乡已不成家。
7.寄书长不达:寄往家里的书信常常不能送到。
8.况乃:何况,况且。
9.未休兵:战争还没有停止。
3.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2.《长沙过贾谊宅》1.原文: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2.注释:1.谪宦:被贬官。
2.栖迟:停留,居留。
3.楚客:这里指贾谊,也可泛指客居楚地的人。
4.人去后:贾谊已经去世。
5.日斜时:傍晚时分,夕阳西下。
6.汉文:指汉文帝刘恒。
7.有道:有作为、有道德的君主。
8.恩犹薄:指汉文帝对贾谊的恩遇并不深厚。
9.吊:凭吊。
10.寂寂:寂寞、冷落。
11.摇落:凋零,指秋天草木凋零的景象。
3.译文: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的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
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
汉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情?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飘零?3.《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1.原文: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2.注释:1.左迁:降职,贬官。
2.朝奏:早晨向皇帝上奏章。
课外古诗四首

写作背景
根据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 谱》,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 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上任途中。 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 芝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 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 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岑参也不知走了多 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 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 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 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此诗就 描写了这一情景。
读诗歌
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竹里馆 王维
huáng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再读诗歌,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幽深的竹林。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这里指“幽篁”。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 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
2.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走近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 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 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 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 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 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 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 《行路难》《蜀道难》《将进 酒》《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课外古诗四首
1.《竹里馆 》 2.《春夜洛城闻笛》
3.《逢入京使》 4.《晚 春》
学习目标
1.通过作家生平、作品背景了解诗歌内容。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 3.培养朗诵、赏析诗歌的能力。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四首一、第一首《秋词》秋词刘禹锡〔唐代〕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赏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这首诗开篇就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直截了当地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
“自古”和“逢”,说出了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
“秋日胜春朝”,使用对比的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充满生机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直接说出自己的观点的方式抛出自己的看法。
为什么秋胜过春呢?先说了自己的看法,再作解释。
第三句体现了五言绝句中的第三句破局转折的结构性特点。
用一个场景感很强的画面来把诗歌的情感丰富度拉开。
诗人用特别典型有动感的具体事物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
蓝天白云秋高气爽一只飞速上升的白鹤冲破云霄,这句就一个感觉,动感十足。
这幅画面可以是看做对“秋日胜春朝”的解释。
第四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里的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
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
如果说,上句侧重写秋的“形美”,那么这句则突出秋的“神韵”,使“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得更鲜明,更有力度。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这样的描写里面根本找不到什么悲凉的气息。
诗人随着自己的“诗情”,和想象驰骋于碧空之上。
于是,白鹤一飞冲霄是“实”,自己的诗情得旷远是“虚”。
这样的两句把“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自然而然就得出一种充满激情的感受。
这首诗,读起来根本读不到悲凉的感受,体会到的是博大的胸怀和高昂激越的气概。
二、第二首《夜雨寄北》夜雨寄北李商隐〔唐代〕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四首

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四首
1. 《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 《武陵春·春晚》宋·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4. 《观刈麦》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四首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四首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一、解析。
1. 首联。
-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 你看啊,戍楼上的更鼓响起来了,这鼓一敲啊,就像一道禁令,路上的行人都不能走了。
为啥呢?因为这是在打仗的时候,到处都要戒备森严。
这时候呢,秋天的边境上,一只大雁孤孤单单地叫着。
这大雁多可怜啊,就像那些离乡背井的人一样,而且它的叫声在这安静又紧张的氛围里,显得特别凄凉,让人听了心里直发毛。
2. 颔联。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这天啊,从今夜开始就进入白露节气了。
白露这个时候,天气已经有点凉了,露水也开始变得白白的。
可是诗人说“月是故乡明”,这就很有意思啦。
你想啊,月亮其实到处都是一样的亮,但是在诗人眼里,故乡的月亮就是最亮的。
这就好比我们出去旅游,吃了很多山珍海味,可还是觉得妈妈做的菜最好吃一样。
诗人这是想家想疯了,心里觉得故乡啥都好,连月亮都比别的地方亮呢。
3. 颈联。
-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 诗人说自己的弟弟们啊,都分散在各地。
因为战争嘛,大家都流离失所的。
这时候家都没了,想问问弟弟们是死是活都不知道该去哪里问。
这多悲哀啊,亲人都联系不上,在那个战乱的年代,就像断了线的风筝,飘得没影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聚在一起。
4. 尾联。
-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 诗人想给弟弟们写信,可是呢,信常常寄不到。
为啥寄不到呢?因为战争还没停啊。
这就像我们现在发个快递,结果快递公司说因为打仗了,路都不通,没法送。
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就更绝望了,想联系亲人都不行,只能在这月夜思念着他们,真是可怜巴巴的。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一、解析。
1. 首联。
-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 诗人说贾谊啊,被贬官到这儿来住了三年。
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四首

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四首
1、《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3、《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归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4、《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2、在《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以鸿自
喻最能体现苏轼虽贬谪黄州仍高洁自许、不愿随
波逐流的人生态度的句子(通过描写孤鸿选求宿
处的情景,表达清高自许、蔑视流俗的人生态
度):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课外古诗四首 (二)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送友人》李白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 《卜算子·咏梅》陆游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唐) 《送友人》李白(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 《卜算子·咏梅》陆游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 都:全部。 寂:没有声音。
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 轻回荡,以动衬静,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 气氛。
中心思想
这是一首
,描绘了一个景物独
特、幽深寂静的境界,抒发的是作者忘却
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1、诗中将自然之趣与人心愉悦融为一体,奏出 了一曲和谐而完美的交响乐的诗句是: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化用典故,以景结情,暗写了诗人与友人 的离别。
诗歌主旨
这是一首意味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 过描写清丽如画的送别环境,营造出深 情美好的送别气氛,抒发了作者对朋友 漂泊天涯的深切关怀和依依惜别之情。
★
1、李白在《送友人》中,用比喻手法,表 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的诗句: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3、在《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惊恐不已,
心怀幽恨,无人理解的忧愤之情的诗句是: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卜算子·咏梅》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 宋山阴人。12岁即能诗文, 一生著述丰富。 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 最。
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 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 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 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 的爱国诗人。
2、华夏文化常常讲究曲折美,层次美,本诗 中有两句就表现了这种美学思想,它们是: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3、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本诗的哪一句: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简介
李白(701~762),唐 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人称“诗仙”。
与恶势力同流合污。
陆游一生主张坚决抗金、收复中原,因此为统治
集团中求和派所压制。创作本词时陆游正处在人生的 低谷,主战派被排挤压迫,士气低落,这首咏梅词, 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 之作。
★
1、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写梅花即使 遭遇摧折也坚持自己的操守和品行(借写梅花凋 落的情景来表达自己至死不变的爱国之心)的词 句是: 零落成尘碾作泥,只有香如故。
3、“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写出了幽人与孤鸿的什么相似之处?
寂寞、孤独、 孤芳自赏、洁身自好。
4、结合具体词句说说下片写出了幽人与 孤鸿怎样的品质特点?
词人以比兴(象征)手法,匠心 独运地通过鸿的飘零失所孤独缥缈, 惊起回头惊魂未定、怀抱幽恨和选求 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 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肯同流合污、 坚持操守的心境。
5、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词中 “恨”的内容是什么?
恨的内容: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 残。无人理解的忧愤。
中心主旨
• 这首词以孤鸿为喻,感物咏志,把 孤鸿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诗人借 孤鸿把自己当时不便也不好直言的心境 形象贴切地表达出来。表现了自己遭到 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
★ 1、苏轼在《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
2、李白在《送友人》中以浮云孤飞,喻游子之心; 以落日将下,依依不舍,喻故人之情(形容友人行踪飘 忽不定,表现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之情,即景设喻)的
诗句是: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3、李白在《送友人》中借马鸣犹作别离之声, 衬托离情别绪(化用典故,以景结情,衬托离别) 的诗句是: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2、陆游在《卜算子 咏梅》词中描写梅花悲惨 遭遇的词句是: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4、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借梅花盛开 表现自己高洁傲岸的词句是: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歌,默 写完后,红笔对改订正,拍照发 钉钉群打卡。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1961年12月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李白诗歌想象丰富,
意境瑰奇,对后代产生 深远影响,著有《李太 白集》 。
【诗歌背景】
本诗是玄宗天宝末(约754)李
白在安徽宣城送别友人时所作。
宣城,景色优美,李白对此素来
情有独钟。
首联:写景句,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点出送别的地点和环境。“青山”对“白
水”,“北郭”对“东城”,对仗工整,“青”、 “白”相间,色彩明丽。
写作背景
• 由于诗人的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 游览名山古刹,云游四海,寻幽探胜。 竹径通幽,花木掩映,天光、山色、澄波,
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 中间四句不仅写出环境的极静极美,而
且体现出诗人内心的旨趣,富有言外之意。
“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 点。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 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
常建简介
常建(708-765),生卒年、字号不详,唐
代诗人,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一生沉沦失意,交游无显贵。
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 特造诣。
其诗多为五言,常以山林、寺观为题材。 也有部分边塞诗。有《常建集》。
破山寺
破山寺是指佛寺名。在今江苏省常熟市 虞山北岭下。南朝齐始兴五年邑人郴州刺 史倪德光舍宅建,唐咸通九年,赐额“破 山兴福寺”。
用比喻手法,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 切关怀。
颈联:扣题,分析表达效果。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对偶句。“浮云”对“落日”,“游子意” 对“故人情”。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 云”、“落日”作比喻,来表明心意。
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 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
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 诗人与友人难分难舍、依依惜别的心情。
诗人笔下的梅花形象,其实是诗人自己的化 身,这首《卜算子》,也是明写梅花,暗写抱负。 此词咏梅,实际上是借梅花的品格自明心迹,自 抒怀抱。
词作中,一个
字,表现了梅花的寂寞与无
人问津,渗透的更是作者本身的孤独。下阕写梅花的
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被打压的政治遭遇,而最
后一句更是写出了梅花伶仃的孤芳自赏,陆游立志不
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此词为 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 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
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 谢绝交往。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 无一字见及”,彼此音讯,一时尽绝,苏轼不 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
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 定环境下的处境与心情。
“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 幽雅和宁静。
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 以静衬静,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 寂的景色 。
山光:山中的景色。 悦:用作动词,使……欢悦。 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
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 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表达了宁静的 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
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父子三人与唐代的 韩愈 、 柳宗元 和宋
代的 欧阳修 、王安石 、 曾巩 合称“唐
宋八大家”。
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 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 宋四家"。
一、写作背景:
“乌台诗案”:北宋著名的文字狱。元 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 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 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 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 新 党。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 天。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 处罚的达二十二人。
尾联:化用典故,抒发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描写“萧萧班马鸣”的动 人场景。这一句出自《诗经·车攻》“萧萧马鸣”。
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 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 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李白化古典诗句。
品读鉴赏:
1、上片首两句营造怎样的氛围?
上阕选择残缺之月,疏落孤桐,滴漏断 尽,一系列寒冷凄清的意象, 营造出萧疏 凄冷、幽冷寂寞的氛围,为幽人、孤鸿的 出场作铺垫。
“景语即情语”,这一冷色调的描写, 其实是词人内心孤独寂寞的反映。
2.“独往来”“缥缈”写出了一种什么样 的情境?
生命的孤独、漂泊无依、孤傲高洁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卜算子
•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 子瞻,号
“
”,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
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