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大院》读后感心得体会
李家大院游记作文

李家大院游记作文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我决定去李家大院逛逛,好好感受一下这座古老宅院的独特魅力。
还没走进李家大院,远远地就看到那高大的门楼。
门楼气势恢宏,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门口蹲着两只威风凛凛的石狮子,瞪着大眼睛,张着大嘴,像是在守卫着这座大院。
买了票,我迫不及待地走进了李家大院。
一进去,就被那宽敞的院落给震撼到了。
院子里铺着青石板,石板上有着岁月留下的痕迹,一道道细纹仿佛在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沿着石板路往前走,我看到了一间间错落有致的房屋。
房屋的门窗雕刻得十分精美,那细腻的纹路,栩栩如生的花鸟人物,让人不禁感叹工匠们的精湛技艺。
我走进其中一间屋子,里面摆放着古朴的家具,有雕花的床榻、沉重的木箱、还有那带着铜锁的衣柜。
我轻轻抚摸着这些家具,仿佛能感受到当年住在这里的人们的生活气息。
再往里走,是一个大大的花园。
花园里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
正值春天,花儿们争奇斗艳,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丛中,蝴蝶翩翩起舞,蜜蜂嗡嗡地忙碌着。
一棵古老的柳树矗立在花园中央,柳枝随风摇曳,就像一位优雅的女子在轻舞。
我走到柳树下,找了块石头坐下,闭上眼睛,感受着微风拂面的惬意,听着鸟儿欢快的歌声,心里别提有多舒畅了。
接着,我来到了李家大院的厨房。
厨房里的炉灶很大,锅碗瓢盆一应俱全。
灶台上还放着几个油罐和盐罐,罐子上有着斑驳的痕迹。
我想象着当年厨师们在这里忙碌的身影,为一大家子人准备美味佳肴的场景。
走出厨房,我碰到了一位在这里工作的老爷爷。
他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
他看到我对李家大院这么感兴趣,便热情地给我讲起了李家的故事。
原来,李家曾经是当地的大户人家,乐善好施,深受人们的尊敬。
老爷爷讲得绘声绘色,我听得入了迷。
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午。
阳光洒在院子里,给整个大院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
我来到了一处偏厅,这里现在被改成了一个小茶馆。
我找了个位置坐下,要了一杯茶。
茶是当地的特产,清香扑鼻。
我一边喝着茶,一边欣赏着窗外的景色,心里无比宁静。
关于著名景点李家大院的作文

关于著名景点李家大院的作文一直就听说李家大院的大名,终于有机会亲自去感受一番。
李家大院坐落在一个不算偏远的地方,刚到那附近,就能感觉到一种与平常不同的氛围。
周围的小商贩们吆喝着,售卖着各种特色小吃和纪念品,那热闹劲儿一下就把人吸引住了。
买了票,走进李家大院的大门,仿佛瞬间穿越到了过去。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古色古香的建筑,一砖一瓦都透着岁月的痕迹。
大院里的房屋布局特别有意思。
一间间屋子错落有致,有的相连,有的相对。
走在那狭窄的过道里,抬头能看到屋檐上精美的木雕,那细腻的纹路,活灵活现的图案,让人不禁感叹工匠们的巧夺天工。
我仔细瞧了瞧,有雕着凤凰的,那凤凰展翅欲飞的姿态,就好像随时能从那木头上冲出来;还有雕着花朵的,一朵朵娇艳欲滴,仿佛还散发着花香。
再往里走,就到了一个大院子。
院子中间有一个大大的水缸,听旁边的导游说,这水缸一是为了防火,二是有聚财的寓意。
我凑近看了看水缸里的水,清澈见底,水面上还飘着几片落叶,给这平静的水面增添了几分诗意。
院子的角落里有一棵老槐树,那树干得几个人才能合抱过来。
树枝上挂着些红布条,估计是游客们系上去许愿的。
我站在树下,抬头看着那茂密的枝叶,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斑,照在脸上暖洋洋的。
这棵老槐树就像一位慈祥的老人,静静地守护着这座大院,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接着走进一间屋子,里面摆放着各种老式的家具。
有雕花的床,那床可漂亮了,床围上刻着各种人物故事,像是在讲述着过去的点点滴滴;还有木质的椅子,那椅子的扶手被磨得光滑发亮,一看就知道经过了无数人的使用。
我忍不住用手摸了摸这些家具,感受着那岁月留下的痕迹,心里想着在过去,这里的主人们是怎样在这些家具的陪伴下度过每一天的。
在李家大院里,还有一处特别吸引我的地方,就是那墙上的壁画。
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山水风景,有人物故事。
其中一幅画的是一群小孩在放风筝,那一个个小孩的表情生动极了,有的兴奋地大喊大叫,有的专注地盯着风筝,还有的在奔跑中不小心摔倒了,却顾不上疼,赶紧爬起来继续追。
浅析李家大院善文化

浅析李家大院善文化作者:杨照刚来源:《艺术科技》2020年第23期摘要:位居山西万荣的李家大院是慈善世家河东李氏的旧宅。
李氏家族是一个以善为先的家族,它的发展足迹堪称中国近代史上经济文化的缩影。
其以农耕起家,兴盛于商业,后又创办工业,在很短的时间内以一个家族连续实现经济的3个跨越,与时俱进,这在同一时期并不多见。
李氏家族急公好义,倾其家底,赈济灾民,广做善事,历世相继,方圆数百里人称“李善人”。
本文旨在探讨河东李氏的发展历程中所体现的善文化,进一步引出其对现代社会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李氏家族;善文化;李道行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23-0-021 河东李氏家族善文化的伦理基础晋商文化在近几年经过大力宣传,祁县的乔家、榆次的常家、灵石的王家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但万荣的李家却犹如一颗被岁月掩埋的珍珠,鲜为人知,现有的研究多以中西合璧、古色古香的李家大院建筑风格以及乐善好施、博施济众的善文化为主。
1.1 历史地理基础万荣地处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上,自然生产状况也不容乐观,虽然有黄河以及汾河流经,但坡陡沟深,地势较陡,无法充分利用水资源,导致用水不便,水资源缺乏。
万荣县经常发生旱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十年九旱,一直有“干万荣”之称,新中国成立之前,农业完全靠天吃饭,若是碰上旱年,就会颗粒无收,碰上涝年,则会墙倒屋倾。
万荣地域灾害频发是形成李家善举的客观因素。
据《万荣县志》(1995年版)记载,从金崇庆元年(1212年)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前,颗粒无收的大旱年就有63次,从唐永徽五年(654年)到新中国成立前,有据可查的水灾35次,此外,还有风灾、冻灾、虫灾、震灾等种种自然灾害不下数百次[1],因此万荣县的情形是年年遭灾荒,岁岁成灾年,而且其受灾面积甚广,并非一个村一片区,且灾情经常很严重。
天灾总是一种人类无法抵抗的毁灭力量,一旦发生,常常会造成灾区民不聊生、财物毁坏、灾民流离等无法挽回的后果。
万荣县李家大院作文

万荣县李家大院作文《李家大院之旅》万荣县的李家大院可是个很有趣的地方。
刚一到李家大院的门口,就能看到那气派的大门楼,门头上的雕刻十分精美。
大门两边的石狮子就像是两个威风凛凛的守卫,只不过它们总是安静地站在那,不会跑来跑去逮人的。
我当时就想,这石狮子要是活了,肯定是个管纪律的好手,那些调皮捣蛋的小家伙肯定都得乖乖听话。
走进大院,院子一个接着一个,就像迷宫似的。
房屋的建筑都是那种古色古香的风格,房顶上的瓦整齐地排列着,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微光。
我好奇地这里瞅瞅那里看看,发现墙上还有一些褪色的壁画。
壁画上的人物和景致虽然有点模糊了,但是还能看出当年的精细。
其中有一幅画着一个小孩拿着糖葫芦,那糖葫芦画得可真像,我当时馋得口水差点都流下来了,真恨不得伸手到画里把糖葫芦拽出来吃。
再往院子里走,就看到院子中间的小花园了。
花园里有几棵老槐树,树干特别粗,我和小伙伴两个人合抱都抱不过来。
树下有几张古老的石桌和石凳,感觉像是在等着人们来这里喝茶聊天。
我凑过去一摸,冷冰冰硬邦邦的,还坐了一下,感觉自己就像个古代的书生一样。
这时候,一阵风吹来,树叶沙沙作响,就好像在给我讲着李家大院以前的故事。
这李家大院呢,真是个充满历史韵味儿的地方。
在这里,每一块砖、每一片瓦好像都在诉说着曾经的故事。
从那些精致的雕刻和古朴的建筑中能感受到当年李家的繁华。
而且啊,在这个大院里我还碰到了一个特别热心的老伯伯。
他给我们讲了好多李家大院以前的事情,什么李家的家训啦,以前住在这里的人的生活习惯啦等等。
他讲得那叫一个生动,就像他亲身经历过一样。
听他讲着这些故事,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了过去,看到李家大院里人来人往的热闹景象。
走在李家大院里,就好像在翻阅一本厚重的历史书。
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每一页都散发着古老的气息。
这一趟李家大院之旅,真的是长了不少见识,开了不少眼界。
《再探李家大院》我又一次来到了万荣县的李家大院。
这次来感觉和上次又有点不一样了。
一进大门,我就急匆匆地朝着我上次没仔细看的地方奔去。
李家大院善字的感悟

李家大院善字的感悟走进李家大院,那一个个醒目的“善”字,就如同岁月留下的深深印记,让人感慨万千。
你瞧,那高悬的“善”字,是不是像一盏明灯,照亮了过去与未来?它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曾经的故事。
李家大院因善而兴,这善可不是挂在嘴边说说而已,那是实实在在做出来的呀!想想看,我们的生活中不也需要这样的善吗?就好比在一个大家庭里,大家互相关爱、互相帮助,这就是一种善。
当你看到别人遇到困难,主动伸出援手,那不也是善吗?善其实很简单,可能就是给老人让个座,给环卫工人递上一瓶水,或者给迷路的人指个路。
这些小小的举动,就像一颗颗善的种子,种在了人们的心里。
李家大院的善还体现在对他人的包容和理解上。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有摩擦和矛盾,那时候善就像是调和剂,能让一切变得平和。
我们在与人相处的时候,能不能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计较呢?能不能像李家大院的先辈们一样,用善去化解那些不愉快呢?再看看现在的社会,有些人总是那么自私,只想着自己的利益,这怎么能行呢?我们难道不应该从李家大院的善字中汲取力量,让自己变得更加善良、更加有爱心吗?善就像一阵春风,可以吹走人们心中的阴霾;善又像一场细雨,可以滋润人们干涸的心灵。
李家大院的善字,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熠熠生辉。
这是多么了不起啊!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让善在我们的生活中绽放光彩呢?不要总是抱怨这个世界不够美好,其实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多做一点善事,这个世界就会变得不一样。
我们不要小瞧了一个小小的善举,它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呢!就像蝴蝶效应一样,你在这里扇动了一下翅膀,可能在遥远的地方就会引起一场风暴。
那我们为什么不多扇动几下这善的翅膀呢?让善的风暴席卷整个世界。
李家大院的善字啊,是我们永远的榜样。
让我们带着这份善,去温暖身边的每一个人,去照亮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让我们都成为善的传播者,让善的力量在我们手中不断传递。
难道我们不应该这样做吗?难道我们不想让这个世界因为我们的善而变得更加美好吗?。
散文《善在李家大院》

散文《善在李家大院》对于万荣李家大院,对于大宅主人“李善人”,并不陌生,少年时代已知晓,源于其当时是运城师范阎景分校所在地。
在那个年代,中专师范类的院校,颇受来自农村的学生青睐的,因为早早毕业就能为家里分忧的。
李家大院,曾经是我们为之奋斗向往的神圣地方。
初中毕业的我,报考了阎景师范,也通过了学校严格的面试。
可后来父母说男孩子还是上高中吧。
就这样,惜别了与李家大院的缘分。
当时在心里还许久埋怨父母包办我的事儿。
当李家大院开发对游客开放时,心里那个尘封的情结重新打开,说什么也要去拜访拜访我们这位河东的李善人。
金风爽,假日长。
宽敞的国道上,车流如梭;加油站内,偶闻问答:“去哪?”“去看李家大院!”去看李家大院似乎成了一种时尚。
曾闻有一种旅游方式名曰“占领”。
人们意切切,步匆匆,只待人身一到,快门一按,使自己的影像与当地名胜合于一帧,便完成了“占领”之游,确也是来去如风,潇洒如云,无可厚非。
私忖之:既已轻身出门,为何不能更从容、更充实,让心的寰宇、思的天地容纳古今变迁、地域风情?窃以为我们这片黄土地,最先从混沌中醒来,几经灿烂,几经昏暗,几经辉煌,凡凝结成一景一胜,必有耐人寻味之处,但愿你能去追寻、去品味,去承接数千年一脉相连的潺潺清流。
像养在深闺无人知晓一样,当李家大院解开她盖头时,便展现出中式建筑的古朴,西式建筑的典雅,官宦花园的大气和宅主人的睿智与善举。
我急切的脚步迈进李家大院暗藏玄机的迷宫,李家大院的故事,与孤山的风一起,轻轻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明永乐年间,一位名叫相里百泉的陕西省韩城县人(后演变为李姓),东渡黄河,挑着两个箩筐只身落户原万泉县薛店村,以缠簸箕扎箩底为生。
又看到其子孙李文炳开始弃农经商,做起了土布的生意。
具有经商灵感的李家子孙,如同江河行舟,博击急流险滩,以自己的睿智、精明,分别在阎景村创建“通顺诚”、“通顺兴”、“敬信义”商号,从现买现卖的小商人转为批零兼营的坐商。
经过几代人的苦心经营,李氏家族生意已遍布山西、陕西、甘肃、宁夏、上海、北京、天津等15个省市。
最美的地方写作文李家大院

最美的地方写作文李家大院厚厚的冬装还未完全卸去,春天的气息已经扑面而来。
这样一个和煦而温暖的下午,我们迎来了院组织的“三八”妇女节的春游,这次去的地方,是离家很近的万荣“李家大院”。
晋商在全国是很有名的,所以晋商的院子也很出名。
以前去过乔家大院,听说要去李家大院,心里很不以为意,觉得乔家大院那么有名的地方都看了,李家大院想来也不会有很特别的地方。
但去了以后,感觉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刚下了车,就感受到了李家大院的华贵美丽、庄严肃穆。
李家大院新建成的大门巍峨壮观,典雅古朴,门楼正上方挂有“修德为善”的匾额,匾额下面嵌青石一块,上书“广善门”三个大字。
门口立有一对高约两米的石狮。
还有一棵被称为摇钱树的树,这种树据说在当时的晋南民居中是很常见的,想来应该是财源滚滚的寓意吧。
走进大门,首先看到的十一条宽阔平坦的大路。
道路两边建有文化长廊,长廊两边的建筑为新建区,里面建有房屋几十间,西边的各间房里布置的是李氏家庭的发展史,东边的则是李氏家庭善行善举史展览。
在灿烂辉煌的山西民居——“大院文化”中,广泛流传了这样一句话:乔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
的确,李家作为富甲一方的家庭,以乐善好施、博施济众为荣,推仁行义,代代相传,未尝间断,家族数人被冠以“李善人”的称号,他们的善行善举在晋、秦、豫等地广为流传。
大道的尽头是李氏家族的“功德堂”。
“功德堂”的西面有个小门,从小门出来,就到了李子用的宅院。
首先看到的是院子里的两个人的雕像,是李子用和他的英国夫人。
正因为如此李家院落风格多以中西合壁式样,反映了中西文化结合的艺术特点。
此时所看到的这个宅院的设计风格体现了十六世纪欧洲的“哥特式”建筑风格。
我们从李子用的“哥特式”门楼走出来,下了一个大坡后,往南走,就到了李家大院真正的精华所在,有很多精美绝伦的砖雕、木雕、石雕等艺术品,就连一个门楼,都有七八层的花雕,它们处处显示着晋南民间的富贵平安,多子多福、松鹤延年、耕读传家等吉祥含义,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李家大院的作文400字

李家大院的作文400字I visited the Li Family Courtyard last summer. 这个夏天我去了李家大院。
The first thing that struck me was the sheer size of the courtyard. It felt like a small city within a city. 它宏伟的规模给我的第一印象很深刻,感觉就像城市中的一个小城市。
As I wandered through the courtyard, I couldn't help but feel the weight of history in the air. 漫步在大院中,我忍不住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
The architecture was stunning, with intricate carvings and beautiful gardens at every turn. 建筑精美,处处都有精美的雕刻和美丽的花园。
I found myself imagining what life must have been like for the Li family centuries ago. 我情不自禁地想象李家几百年前的生活是怎样的。
The stories of love, loss, and triumph that must have unfolded within those walls over the years. 大院内一定发生了许多动人的爱情故事,失落和胜利。
This visit left me with a deep sense of reverence for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that is preserved within the Li Family Courtyard. 这次参观使我对李家大院所保存的历史和文化充满了敬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家大院》读后感心得体会
导读:读书笔记《李家大院》读后感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李家大院》读后感心得体会
静月清荷所作散文《李家大院》,是篇不足千字的短文。
不经意间读下来,却留在心头久久不去。
这个年本过得平淡,正月初九读了静月的文。
戊戌年里才有了些滋味。
作者笔下《李家大院》的几个镜头,好似时下精致的微电影。
虽短暂得让人不忍,堪称洗练精粹。
如同几缕亮光忽闪:几声玉石轻扣。
让人眼前明媚,心泉涌动。
文字的力量正在这里。
写出了画面,听得到声音,却又令绘画和音乐所望尘。
留给人无限想象。
《李家大院》打动我,促使我提起笔想要写下点什么。
于是,心中摸索着描着个轮廓,冒昧拟了若干小标题。
但愿不会因我的拙笨歪曲了上等的好文。
一、质朴、纯真、鲜活
“生身之地是一幢早已消失得渣也不见的,用碎砖土坯垒起的房.......”这是《李家大院》开始句子。
文字似平淡而起,却是功力所在。
读下去使人仿佛忘记是在看文章。
越过了文字的限制而与作者一起回到了她的童年和过去,一起审视和品评大院砖石草木。
经历那个顽皮活泼的女孩子昔日剪影。
“渣也不见的,用砖垒成的房......”这是多少人记忆中的童年和
过去,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年龄和时间该使多少人压扁淡化和遗忘了自己的过去。
成年乃至中年都是从童年走来。
谁不善回忆和怀旧!人到中年,越到往后,回忆越多。
生命的美好,时光的可贵,更让人们的回忆打上些许感伤和惜惋,或者是美妙与明媚。
大院的日子便是后者。
我们看到的是竟连感冒发烧在那个昔日的小女孩记忆里都是快活的。
“病了发高烧了,指着土墙上凸起的泥巴直嚷嚷:爷,把星星给我摘下来,我要星星。
”
童年的快乐是无所畏惧的。
“粗布做被做褥,还要熬一大锅米汤桨一浆,大冬天往被窝里钻着实是个考验,身子哧溜钻进去,一股凉劲从脚窜到脸。
”这样的生活我也有过的。
但从脚窜到脸的凉劲有算什么呢!孩子就是神仙一样的,快乐便忘记一切。
这些鲜活的描述,贯穿全文。
如一一举例,只好全篇搬过来了。
静月的短文,没有弄笔人的生硬造句,刻意排铺。
所以才更加生动感人。
是一种真粹的美。
二、短小、精粹、自然
短文章往往更难写,因为小,便不好大肆铺陈。
要在有限的文字里表现场景的真切,表达感觉的清新,刻画人物的灵魂。
不具文字的功力与生活体悟的深刻和丰富,是绝做不到的。
然而,静月做到并且做得好!文章通过“小格木窗”“秋天木叶”“蓝白粗布”及“从脚窜到脸”等形象描写,将大院特定的生活场景生动展现在读者面前。
唤起读者对大院的深深眷恋与向往。
“摘星星......发高烧”,还有因
为淘气而在“鼻上留下疤痕”等让人看到当年那个大院里的妹子该是何等天真,何等顽皮。
“爹爹在放粮食的屋子里,给我隔了个小屋”写出了这个亲“闺女”的得意与娇嗔。
这些十分真切和暖人的描写。
把个小文调弄得涟漪微起,久久地远远地扩散去。
“这一隔开,便是二十多年”之后便是老屋的衰败。
时光不给人留下什么情分,当年那个让小女孩留下美好童年的老屋和大院,随着作者的长大和离开,不见了昔日的风光。
人长,物旧。
物是全非。
过去的再也不会回来。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这样的过程。
没有例外。
即便场景依旧而人已新貌。
那感受同样是复杂与难以叙说的吧。
结尾,作者引古人词,并加以改编的拓展。
以半玩笑的口吻,突出一个“好”字。
表达了对童年时光的美好纪念和回忆。
文章用笔极少,效果却甚佳。
堪为短文之范。
三、美的眼睛心灵和文字
谈到写作风格,不好去和什么格式和规制去乱套。
但同是文字,总可以有些东西可作比较。
老舍的作品,是鲜明的京味。
听得出得京话的特点。
却又是经过作者对的语言精熟,加以提炼与凝聚得更好更美的叙事话语。
静月的语言清新自然洗炼,富有一个成熟写字人的特有魅力。
这也是我非常喜欢《李家大院》的原因。
读静月的文字,很顽固地以为她是一个可以用笔写书的人。
一颗美好,温暖,仙子一般纯洁充满人生爱恋的心灵。
一双敏感,十分细仔,能够让文字传达人类情感不一般的眼睛。
透过静月的文字
把她对生活,自然和人生的体悟鲜活地带给了我们。
若将静月的文字拿来与古典文学比较。
同是女性作者。
没有了过去女性的闺中小家女的痕迹。
却是我们现代人所共同感受世界看待生活的情感态度和方式。
作为职场女性,作者的眼界,心胸,文学素养,堪为现代人所娇傲。
我们愿作者以她的笔,写出更多让人感动,因而更加美妙的文字。
静月的文字本少,我的赘笔却无法精简而臃长。
但愿我的感想没有太过偏离《李家大院》的美韵,若稍稍贴边,不胜至喜。
不妥处敬请作者原谅!
(收笔后,又见静月《着遍青山人未老》。
篇幅长于《李家大院》,浓郁甘醇的叙述,如诗。
初读下来,想说许多,意未尽。
)作者:鹿鸣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