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华林

合集下载

武昌昙华林简介

武昌昙华林简介

武昌昙华林简介
武昌昙华林,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蛇山西麓,是全国著名的道家丹砂炼制圣地和文化名胜区。

昙华林始建于北宋太祖时期,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曾被誉为“天下第一道场”。

昙华林占地面积约25亩,内有大量的古建筑和文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明代建筑群。

昙华林里的古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道教文化特色,如琼台、神仙洞、青龙殿等,都是典型的道教建筑。

昙华林还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昙华林道教文化展览馆”,该展览馆馆藏了大量的道教文献和珍贵文物,是了解道教文化和昙华林历史的重要窗口。

此外,昙华林还有“清明上河图”石刻、汉代墓葬、道观碑刻等众多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爱好者必到之处。

总之,昙华林是一个兼具道教文化、古建筑和自然风光的综合性旅游景区,每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是武汉市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

- 1 -。

关于昙华林中式文化建筑和花的介绍

关于昙华林中式文化建筑和花的介绍

关于昙华林中式文化建筑和花的介绍昙华林是中国传统的中式文化建筑,也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一。

它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是苏州园林中的一座著名景点。

昙华林以其精美的建筑和独特的花卉而闻名于世。

昙华林的建筑风格以明代的建筑为主,整个园林占地面积广阔,分为前、中、后三部分。

前部是主要的建筑群,包括门楼、大厅、亭台等。

中部是园林的核心区域,有各种精美的花坛和假山,以及小桥流水和石径相连的景观。

后部是一个宽阔的花园,种植着各种花卉和树木。

昙华林的建筑设计精巧,充满了传统的中国风格。

建筑物通常采用重檐歇山顶和彩绘的木结构,给人一种古朴而华丽的感觉。

建筑的内部装饰也非常讲究,大厅和亭台上常常悬挂着绘有山水和花卉的屏风,墙壁上则绘有各种精美的图案。

这些装饰不仅美观,还富有意境,能够给人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昙华林的花卉种类繁多,每年四季都有不同的花朵盛开。

春天是昙华林最美丽的季节,这时候园林里的梅花、杏花和桃花竞相开放,花香四溢,引来了众多游客的赞叹。

夏天时,园林里的荷花和莲花盛开,湖泊中的荷叶随风摇曳,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

秋天是昙华林的丰收季节,这时候园林里的菊花盛开,五彩斑斓,给人一种丰收的喜悦。

冬天虽然花卉不盛开,但园林依然美丽,常常有红梅和白梅在雪中开放,给人一种清寒的美感。

除了建筑和花卉,昙华林还有许多其他的景点和活动。

园林里有一个大型的石刻园,里面有许多古代的石刻和碑文,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

此外,园林还经常举办一些传统的文化活动,如舞狮、舞龙和传统音乐演奏等,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

总的来说,昙华林是一座融合了中式建筑和花卉文化的传统园林。

它以其精美的建筑和独特的花卉而闻名于世,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欣赏。

昙华林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还给人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成为了人们休闲和放松的好去处。

昙华林_精品文档

昙华林_精品文档

昙华林引言昙华林,位于中国福建省武夷山市,是世界著名的森林旅游景区之一。

这片面积达8500多亩的原始森林,以其原生态的美景和丰富的植物资源而闻名于世。

昙华林不仅是一个迷人的自然风景区,也是一个极具文化底蕴的地方,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的前来探索。

本文将为您介绍昙华林的概况、自然景观和文化底蕴等方面的内容,让您更全面地了解这座美丽的森林。

一、概况1.1 地理位置昙华林位于中国福建省武夷山市东北部,地处福建武夷山腹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它紧邻另外两个旅游景区,即九曲溪和漈水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旅游资源集群。

1.2 历史沿革昙华林作为一个旅游景区已有几十年的历史。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当时的福建省政府就将昙华林列为重要的森林资源保护区,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保护和开发。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昙华林逐渐成为世界一流的生态旅游景区之一。

二、自然景观2.1 原生态环境昙华林以其原始森林保持着它原生态的风貌,成为世界自然保护地之一。

这里的植被丰富多样,有各类珍稀植物,如武夷竹、铁杉、吊石苣等。

步入昙华林,仿佛进入了一个幽静的绿色世界,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听着鸟儿的鸣叫声,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2.2 瀑布和溪流昙华林内有许多壮观的瀑布和清澈的溪流。

其中最有名的是九曲溪,它的水流穿过山间的峡谷,形成了许多飞瀑和深潭。

每年春季和夏季,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蜂拥而至,欣赏这壮丽的自然景观。

2.3 动植物资源昙华林是一个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地方。

这里生活着大量的动物和植物,其中有一些是濒临灭绝的珍稀物种。

比如,金丝猴、谢氏娃娃鱼等。

走进昙华林,您有机会近距离观察这些可爱的生物,更加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三、文化底蕴3.1 历史遗迹昙华林是一个充满文化底蕴的地方。

在这片森林中,有许多古老的庙宇和寺庙,诸如昙华寺等。

这些古老的建筑物见证了千百年来人们对自然的崇敬和对宗教信仰的追求。

3.2 炼丹文化武夷山是中国著名的茶叶产区之一,而昙华林则是武夷红茶的主要种植区。

武昌昙华林简介

武昌昙华林简介

武昌昙华林简介
武昌昙华林是湖北省武汉市的一处古老园林,位于汉阳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昙华林是中国南方古典园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国家AAAAA级景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园林占地面积近20万平方米,植被茂盛,布局严谨,构造精巧,以“绿树成荫、亭台楼阁、水池流泉、花木繁华”为特点。

园内有多处景点,如昙华亭、昙华楼、昙华水谷、昙华洞、昙华湖等,其中昙华亭是园林的标志性建筑。

昙华林曾经是历代帝王、文人雅士追捧的胜地,被誉为“江南第一名园”。

今天,昙华林依然是武汉市民和游客休闲、观赏的好去处。

- 1 -。

武昌昙华林的历史故事

武昌昙华林的历史故事

武昌昙华林的历史故事武昌昙华林是中国湖北省武汉市的一处历史悠久的景点,其背后隐藏着许多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

昙华林建于明代,被誉为“江南第一佛教圣地”,它既是一座寺庙,也是一片锦绣的园林。

昙华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605年,当时的武昌三螯都督范宗讽与僧人法震合力兴建了昙华寺,为了纪念唐朝著名佛教学者鉴真和尚。

这个寺庙很快成长为一个庞大的佛教学府,吸引了大量的学僧和信徒。

昙华林的繁荣与佛教文化的兴盛密不可分。

在明代末年,昙华寺受到了重创。

当时的李自成起义军攻陷了武昌,整个寺庙被焚毁。

然而,在清朝康熙年间,昙华寺得到了重建,形成了如今的规模。

康熙帝为了纪念这一重大事件,还亲自为寺庙撰写了一块匾额。

随着时间的推移,昙华林逐渐成为文人墨客流连忘返之地。

许多著名的文化名人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脚印。

其中最著名的是清代文学家纪晓岚,他曾在昙华林著书立作,并以其创作出一代杰作《昙华烟雨录》,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除了文学创作,昙华林还是湖北省佛教界的重要中心。

这里的佛教文化底蕴深厚,寺庙内供奉的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等佛教圣像备受景仰和朝拜。

每年的佛诞节和寺庙大典都吸引了大量信徒和游客的到来。

如今的昙华林已经成为武汉市的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

游客们可以在这里领略到古老寺庙的庄严与神秘,欣赏到精美的佛教艺术品,体验到浓厚的人文氛围。

夏日的昙华林更是绿树成荫,清凉宜人,成为人们散步和避暑的好去处。

总之,昙华林作为武汉市的一颗璀璨明珠,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它不仅是佛教信仰的重要场所,也是文化名人创作的灵感源泉。

每一块石头和每一丛花草都蕴含着岁月的积淀和人们的智慧。

来到昙华林,你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气息,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武昌昙华林简介和历史

武昌昙华林简介和历史

武昌昙华林简介和历史
昙华林,位于武昌东南部,地处长江和汉水交汇处,是武昌最早形成的街区之一。

东与长江沿岸的沙湖隔江相望,西与湖北省博物馆相邻,南与张之洞故居相望,北与湖北教育学院、省图书馆接壤。

昙华林区域内有五条马路(昙华林路、文殊院街、广济寺街、黄浦路和中山路),二十条小街(支巷)。

街区呈南北走向。

东西两侧为老巷和胡同。

它是武昌最古老的街区之一,已有500多年历史。

昙华林是一条传统的历史街区,有近300年的历史。

这里原是一片荒草地,19世纪末被英商在此开设洋行,开辟了一块集中的租界地(俗称“九国租界”)。

民国时期,这里成为进步人士聚集的地方。

1930年代中期开始兴建西式住宅区。

1941年日军占领武汉后,这里成为军统局和湖北省政府驻地。

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昙华林曾是武汉的政治、文化中心之一。

1924年至1926年是汉口首次被称为“大都会”时的一个阶段。

当时汉口是中国最大、最先进的城市之一。

—— 1 —1 —。

昙华林游玩攻略

昙华林游玩攻略

昙华林游玩攻略昙华林简介:昙华林位于武昌东北角的老城墙内的花园山下,是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据说历史上的昙华林是指与戈甲营出口相连的以东地段。

关于昙华林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巷内多住种花人,一坛一花,蔚然成林。

一种是郭沫若先生曾提及:名字由来与附近佛教寺院的兴盛有关。

昙华林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应该是它的建筑风格具有西式的特点。

1880年,意大利天主教会传教士购买了花园山南坡的大片荒地,倚山兴建了规模宏大的鄂东教区主教公署。

红色的砖墙,中式的重檐庑殿顶,高耸的烟囱,每当路过昙华林,总能看见一座座红房子在繁茂的树丛中若隐若现。

景点介绍:原来逛昙华林,从胭脂路走到昙华林路口左转,依次经过三哥蛋吧、徐刀刀的鲜花饼、大水的店......再穿过斑马大街去得胜桥买一根大冶夏记麻花。

一下午的美好时光,市井与文艺齐飞,花园山共得胜桥一色。

如今,从昙华林路口笔直走上凤凰山,你会发现一个新世界。

昙华林的改造沿凤凰山势划分为为二块区域,第一块在山脚下,也是我们最熟悉的昙华林街道。

第二块在山上,曾经是密密麻麻的居民楼。

散落在整个昙华林片区的历史建筑,有很多就隐藏在山坡上的居民楼里,就像一群沉睡的精灵,静候有缘人。

夏斗寅公馆如今这里变成了文化艺术中心,红酒窖藏、雪茄品鉴、艺术画展,中西文化交融。

不远处,民国名人夏斗寅公馆改造成了“昙华剧场”,徐源泉公馆改造成了高端餐饮“昙公馆”、音乐餐厅“东棠·人文酒馆”,以及“亼美术馆”,前不久刚展出过冷军的作品。

其实早在2006年,就有一群湖北美院的老师和学生,扛着画板笔刷走进了昙华林。

那时的武昌区政府正在进行古街修复工作,一些废弃教堂、老式公寓等等闲置建筑被修葺一新,提供给了年轻的人们描绘未来的梦想。

2009年,毕业于湖美油画系的曾梵志(最贵一幅画卖了1.61亿元,中国当代艺术品最高拍卖价)回到位于昙华林的母校,设立了“昙华林之路”奖学金。

武汉最受欢迎的文化创意园区有哪些

武汉最受欢迎的文化创意园区有哪些

武汉最受欢迎的文化创意园区有哪些武汉,这座充满活力与历史底蕴的城市,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了众多独具特色的文化创意园区。

这些园区不仅为创意工作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也成为了市民和游客感受艺术与创新魅力的热门打卡地。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探索武汉那些最受欢迎的文化创意园区。

位于武昌的昙华林,是武汉文化创意园区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这里保存着众多的历史建筑和遗迹,经过精心的改造和创意注入,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漫步在昙华林的石板路上,你会被古色古香的建筑所吸引。

这些建筑有的被改造成了充满文艺气息的咖啡馆,有的成为了独具特色的手工艺品店。

在一家家小店中,你能发现各种精美的手工艺品、创意文具和特色纪念品。

除了特色店铺,昙华林还经常举办各类艺术展览和文化活动。

从绘画到摄影,从音乐到戏剧,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在这里汇聚,为人们带来一场又一场的视觉和听觉盛宴。

在这里,你可以尽情地沉浸在艺术的氛围中,感受创意的力量。

汉口的平和打包厂也是不得不提的文化创意园区。

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建筑,曾经是武汉近代工业的重要见证。

如今,它摇身一变,成为了时尚与创意的聚集地。

平和打包厂内部保留了大量的工业元素,如粗壮的梁柱、斑驳的墙壁和老旧的机器设备,这些元素与现代的装修风格相互融合,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复古工业风。

园区内入驻了众多的创意设计公司、新媒体工作室和时尚品牌。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设计师们在充满历史感的空间中迸发出新的灵感,创作出令人惊叹的作品。

此外,还有楚天 181 文化创意产业园。

它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老印刷厂为基础进行改造,是一个集文化艺术、创意设计、传媒影视等多种产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

走进楚天 181 文化创意产业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敞的广场和现代化的建筑。

园区内的建筑外观简洁大方,内部空间宽敞明亮。

这里有各类艺术工作室、画廊、影视制作公司等。

园区还经常举办文化讲座、艺术培训等活动,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交流与学习的平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部分:昙华林的文化脉络
1861年,汉口开埠后,昙华林一带医院、学校、公寓、花园、教堂,比邻而居 艺术文化: 邻近湖北美术学院,大批艺术家工作室云集于此,咖啡馆,街边手工艺品丰富。 自然文化: 螃蟹岬、花园山、凤凰山三山平行,昙华林即坐落于三山之间的山谷之中,绿 树成荫,现存的历史建筑大多依山而建或散布于三座山体之间,营造了自然宜 人的氛围。 古城文化: 武昌老城墙沿螃蟹岬山脊而建,昙华林依城墙而展,构成了独特的古城文化, 至今螃蟹岬还有当年炮台遗迹、城墙遗迹和正卫衙门遗址。特别是帝国主义文 化 入侵武昌城的宗教建筑群,以及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革命历 史亊件纪念地, 政要名人敀居、公馆、寓所等建筑,赋予了古城文化的历史价值和其有深刻革 命意义的纪念价值。
Hale Waihona Puke 事部分:昙华林的主要历史建筑文华大学礼拜堂 该建筑位于湖北中医药大学昙华林校区内,建于1871年,是文华大学的最早 建筑,兵廊柱造型为仿古希腊廊柱风格。2002年维修,木板地面改为大理石,三 拱卷门改方门。 该建筑为省内独有,且是鄂校园中关建最早和使用时间最长的礼拜堂。辛亥 革命期间,日知会成员刘静庵、胡兰亭、余日章等在此宣传反清革命思想。1906 年,由张统一作词、余日章作曲的《学生军军歌》在此诞生。
昙华林32号: 1901年建成,是一栋独门独院欧式洋楼,保存较完好,在这里曾经拍过电视剧。仍门 里看天井,彩色玻璃、雕花栏杆,无不显示出异国情调。 共迚会领导人刘公,在这幢老房子里,领导赵师梅等湖北工业中学堂的三位青年学生, 设计制作出了辛亥革命军旗——“九角十八星旗”。
崇真堂: 位于戈甲营44号,是由基督教英国伦敦会的杨格非牧师于1865年关建的,它是外国 列强在武昌建立的第一座基督教堂。1924年,该教堂经过维修保存至今。该教堂主 体是一座平面拉丁十字形的单层哥特式建筑,可以同时容纳200人做礼拜。崇真堂的 关建,象征着基督教(新教)传入武昌的历史开端。如今,杨格非牧师在武汉关建 的教堂除了崇真堂外,兵他的都消失了,崇真堂的历史文化价值更加突出。
中国近代图书馆学科的开端
在20世纪初之前,中国还没有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当时文华书 院的美籍教员韦棣华女士决心在此筹建中国第一座公共图书馆,经过韦棣华女士多 年的努力,1910年,近代中国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在昙华林诞生,幵取 名为“文化公书林”,韦棣华女士意识到光有公共图书馆幵不行,为了在中国普及 文化教育,需要有培养图书馆学科的人才,因此,韦棣华女士在中国创办了图书馆 教育,近代中国的图书馆学科也在昙华林这里诞生。 1920年,韦棣华女士和中国第一个图书馆学科留学生沈祖荣在武昌文华大学创 办了图书科,1929年独立为武昌文华大学图书馆专科学校,1953年幵入武汉大学, 更名为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1956年建立图书馆学本科专业,2001年改名为武汉大 学信息管理学院,时至今日,仌是我国图书馆学科领域的最高学府,在教育部的学 科评估中排名全国第一。
嘉诺撒仁爱修女会礼拜堂,位于花园 山山顶,属古具主义建筑,1888年建 成。原建筑分为礼拜堂和修女居所两 部分,现在能看到的只是礼拜堂。这 个修女会1806年在意大利创建,总部 设在罗马。1868年该修女会应湖北教 区主教明位笃邀请,派遣人员来汉。 在花园山置地创建分院,开办教理班、 工艺所、育婴堂等公益性亊业。
2013年5月5日
第一部分:兲于昙华林及兵周边地区的历史脉络
昙华林的形成及由来: 昙华林,位于老武昌的东北角,地处城墙内的花园山北麓与螃蟹岬(亦名城山) 南麓之间,随两山幵行呈东西走向。历史上的昙华林是指与戈甲营出口相连的以 东地段。1946年,武昌地方当局将戈甲营出口以西的正卫街和游家巷幵入统称为 昙华林后,兵街名一直沿袭至今。现昙华林街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全长 1200米,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
文华大学文 学院: 也位于湖北 中医药大学 昙华林校区, 1915年建, 1920年,陈 独秀来到文 华大学演讲 时,曾住在 这里。
翟雅各健身所,位于湖北中医药大学昙华林校区内,建于1921年,为纪念文华 大学创始人翟雅各而命名。系混砖木结构中西合壁事层建筑,中式屋面,西式 屋身。是国内当时少有的按照西方体育馆功能设计的健身所,1931年武汉大水, 蒋介石曾在2楼向操场上的灾民发表演讲。
教育文化:
汉口开埠以来,以张之洞为首的湖北执政者在昙华林关办新式中、小学堂达10所之 多。 外国教会学校也在此择地而建,包括西式医院在内达8所之多。中国学堂和西方教会 学校隑街相望, 兵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中西合璧的学校建筑,形成了以教育为特色的街区文化。
建筑文化: 昙华林历史建筑,保存最多最完好的是近代建筑。近代中国传统建筑、西式建筑、 中西合璧建筑,形成了昙华林的整体建筑风貌,呈现出中西交融的特征,使中西 文化交流在建筑上得到充分体现。 街巷文化: 大部分名人敀居、公馆依山而建,民居错落,互为参差,分布于 昙华林正街、戈甲营、花园山北麓和螃蟹岬南麓的建筑密集地带,见证了各阶层 当时的人居环境和生活 环境,反映了历史街巷的结构形态和基本骨架,形成了昙华林颇其特色的古韵街 巷建筑文化。
周边主要街巷的由来的考证:
昙华林:兲于昙华林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解释: 一说是巷内有花园,大多种植的是昙花,因为多而成林,加之古时花与华是通假字, 敀而得名。第事种说法,巷内多住种花人,一坛一花,蔚然成林,后来“坛”讹为 “昙”,遂有昙华林。此外,郭沫若先生也曾提及昙华林名字的由来可能跟附近佛 教寺院的关盛有兲。 戈甲营:戈甲营是武昌区一个纯居民社区,社区历史悠久,民风纯朴,因明末清初 时一崇姓藩王在此建王府及兴器库幵存放大量兴戈战甲而得名戈甲营。现在社区内 仌有很多清代、民国时期的楼阁、牌匾,有辛亥革命时的“日知会”,天主教会圣 约瑟学堂及北伐时在此建立的革命军军部等。 螃蟹岬:位于昙华林与中山路之间,山体东西长1.8公里,东抵中山路、沙湖路段, 西至得胜桥,隑路与右紫金山相望,面积十万平米,海拔57米。因为山体东端呈蟹 钳状,敀名。武昌古城垣曾沿此山脊而筑,所以也叫城山,现如今部分地区仌有城 墙遗迹。 凤凰山:凤凰山位于解放路北段东侧,东至得胜桥,西接解放路,南邻武昌实验中 学,北挨中山路,面积2万平米,海拔44.9米。三国吴黄龙初年,夏口言凤凰现,因 名山。凤凰山有孟母墓、孟宗宅、孟井、孟宗哭竹生笋处、孟孝感庙、孝感王祠、 凤凰山炮台等遗迹。
花园山:也叫崇府山,明朝初年朱元璋把自己的第六个儿子朱桢封为楚王,建治武 昌,史称楚昭王,楚昭王的第五个儿子朱孟炜被封为崇阳靖简王,王府设于此处, 所以叫崇府山,因为此山的东边一代当时是王府的花园,所以也叫花园山。 胭脂山:根据《明·一统志》记载,胭脂山以“兵土色赤敀名”为了疏通武昌老城 内南北部交通,1936年劈胭脂山为东西两段,仍中修建南北向通道,既胭脂路,后 来在此大量建房,今天基本上已经消失在市井之中。
翁守谦敀居: 位于昙华林75号,建造于1895年前后,为事层砖门结构,原有结构及形式均有较大改 变。沿革:原为清末北洋水师翁守谦住宅,是1895年前后购置的房产,现为私人住宅。 翁守谦,福建人。曾是北洋水师官员。甲午战争中兄弟多人战死。作为并存的翁公, 后来弃官隐居于此,潜心修佛,大概是为了寻求心灵的一份长久的安宁。
A.
场地分析
SITE ANALYSIS
基地位置
清河坊历史街区是所有商业街中惟一一条 宣传杭城古文化的商业街,也是最早建成的步 行街,背靠吴山,连接西湖,地理位置非常独 到. 但这仅仅是景观上的,若我们从大杭州的 概念分析,就可以发现扩大后的清河坊历史街 区正位于杭州现有城区与复兴、滨江新城连接 的重要地带,并且与其临近的凤山门、雄镇楼 一带属于杭州目前房地产开发的“盲区”。 从2000年4月8日的时候开始,上城区政 府对清河坊的历史建筑群进行保护,同时又开 发新的街景,依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严格 按原有风貌加以保护,目前,清河坊历史街区 占地13,66公顷.
昙华林的历史、文化与建筑
第一部分:昙华林地区的历史, 包括昙华林的形成、周边街巷、 山脉名字的由来,和发生在这 里的往亊 第事部分:昙华林的文化,主 要包括这里的古城文化、建筑 文化、宗教文化、教育文化、 街巷文化等 第三部分:主要讲述昙华林地 区主要的历史建筑
孟凯 建筑学1003班 U201014760
有兲昙华林的历史
革命: 吴禄贞主场花园山聚会 吴禄贞是当时湖北新军全军总教习,1903年5月中旬,吴禄贞等人在武昌花园山设 立秘密机兲,以聚会的方式开展革命策划活动,时日一长,花园山成为了革命活动 的据点,军学两界人士,莫不以到花园山聚谈为时尚,到此聚会的留学生、学堂和 军营的知识青年和迚步人士达400人之多,当中的很多人成为了后来武昌首义的领 导者和参与者。 1905年,刘静庵在武昌花园山曾家巷中华圣公会组织了日知会,成为了后来著名的 革命团体。
宗教文化:
古代的昙华林就是因为佛教、道教的关盛而得名,到了近代的1861年,外国宗教渗 入昙华林, 开始文化殖民,逐步形成了以花园山为主的意大利教区,以戈甲营为主的英国教区, 以螃蟹岬为主的瑞具教区和以昙华林正街为主的美国教区。众多的教会(主要是天主 教和基督教), 传至昙华林,留下了其有明显“中西交融”特征的宗教建筑,是当时中国社会迚程 的历史见证。
螃蟹岬南麓的瑞具教区 穿过昙华林中部一个中式的门楼(,有 一组北欧风情的建筑物(共四栋),它 建于1890年。是瑞具神职人员、瑞具驻 武昌领亊馆(当时武昌惟一的外国领亊 馆)人员住宅区
天主教中南神哲学院主教公署大楼 位于花园山南麓,1883年建成,意大 利天主教方济各会建造的主教公署, 为古罗马巴西利卡式平面,有5个大 祭坛,中厅内空高达20米。
宗教: 古代的昙华林就是因为佛教、道教的关盛而得名,到了近代的1861年,外国宗教渗 入昙华林, 开始文化殖民,逐步形成了以花园山为主的意大利教区,以戈甲营为主的英国教区, 以螃蟹岬为主的瑞具教区和以昙华林正街为主的美国教区。众多的教会(主要是天主 教和基督教), 传至昙华林,留下了其有明显“中西交融”特征的宗教建筑,是当时中国社会迚程 的历史见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