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禅与禅宗 禅与中国文化 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禅宗文化与禅学思想

中国古代的禅宗文化与禅学思想

中国古代的禅宗文化与禅学思想中国禅宗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禅宗又称为禅宗佛教,是佛教中的一种宗派,其思想体系强调觉悟,注重禅修和直接体证,因此非常受到人们的追捧。

禅学思想的诞生和发展与中国古代时期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密不可分。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禅宗文化与禅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对中国文化和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禅宗文化承载着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中国禅宗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左右。

禅宗佛教最早起源于印度,随着佛教的传播传入中国,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禅宗文化。

禅宗文化主要包括禅宗佛教、禅宗艺术、禅宗诗歌等领域。

禅宗佛教的核心是“观心”,即通过禅修达到对自己和宇宙的真实认知。

禅修是通过禅坐、默想、禅打等方式进行的。

禅宗艺术指的是以禅修为主题的艺术创作,如禅画、禅剧、禅曲等。

禅宗诗歌则是借助诗歌形式表达禅学思想的艺术形式,如苏轼的“庐山谣”、杨万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等。

禅宗文化承载着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贡献。

禅宗文化的思想和精神,传达了人们对自然、生命、人类存在等问题的认知和思考,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世界,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命运。

二、中国古代禅学的思想体系中国古代禅学的思想体系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对生命、宇宙和自我存在的思考。

禅学主张的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即认为每个人都具有悟道的本能和潜力,只要经过适当的修行,就能够觉醒,了悟佛性,超越生死,达到无上的境界。

禅学思想的核心是“一念清净”。

禅宗认为,人们应当通过禅修将自己的自我意识转化为“智慧的目盼”,使自己的“心”得到调和,达到真正的安定和平静。

禅宗认为,“无心”即“无念”,是达到涅槃的境界。

禅宗所追求的不止是一种对世界的看法,更是一种对世界、自我、他人的感知。

三、禅宗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禅宗文化的发展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推动了中国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丰富了中国文学、艺术等领域。

禅宗文化

禅宗文化
禅宗是中国佛教中一个重要、有特色的宗派,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紧密。赵朴老说过,谈中国的宗教文化离 不开禅宗。禅宗如一股源头活水,曾一度为中国文化带来过活泼生机,对中国文人画、山水诗、性灵文学乃至宋 明理学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把历史上的中国文化带入了一个注重自然、和谐、灵性、气韵生动的崭新意境。这样 一个历史文化的宝藏,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去挖掘、整理、研究、借鉴。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规模大,影响深远, 传播广的宗派之一。它东传韩国、日本,影响遍及东南亚,近代更向西欧、北美传播。
禅宗文化
一种佛教传统文化
01 分类
目录
02 简况
基本信息
禅宗文化是指以中国佛教禅宗思想为基础所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文化。
分类
诗歌文化
禅茶文化
诗歌文化
《少林禅修歌》
少林禅院复古风,枯树新芽迎春生;直指人心观本性,见性成佛定禅宗;禅文禅武禅医生,禅茶禅食禅农耕; 禅语禅诗禅公案,禅书禅画禅乐鸣;禅慈禅孝禅法通,禅堂禅师禅宝经;皈依三宝佛法僧,皈依自性觉正净;清规 戒律谨守持,依教奉行渡众生;自力更生勤劳动,依法依己证修行;行住坐卧戒定慧,消灭妄念是大乘;少林弟子 要牢记,爱国护教佛法兴。
《少林精神》:南拳北腿少林棍,卫国保寺健自身;崇禅尚武少林人,爱国护教少林魂;不争和合少林心, 止恶扬善少林根;以德服人消贪瞋,后发制人少林门。孝顺师僧父母亲,守法持戒遵祖训;农禅立寺为根本,医 禅济世救穷困;慈悲为怀尽施舍,放下名利不是贫;武医为媒弘佛法,少林弟子正精神。
憨山大师《醒世歌》
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 谨慎应酬无懊恼,耐烦作事好商量。从来硬弩弦先断,每见刚刀口易伤,惹祸只因搬口舌,招愆多为狠心肠。是 非不必争人我,彼此何须论短长,世界由来多缺陷,幻躯焉得免无常。吃些亏处原无碍,退让三分也不妨,春日 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生老病死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当。人从巧 计夸伶俐,天自从容定主张,谄曲贪瞋兴,诗借茶功清雅之至,佛茶品饮文人可论学,议事,佛门则叙道参禅,唐 时以茶为题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华章。唐李白“江上一望”,“得九华之目”,“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 河挂绿水,秀山九芙蓉”,“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眼润肌骨”(仙人掌茶诗)唐刘禹锡“山 外一见”使九华“尤物”兼备雄奇。更有赏茶之诗为千古绝唱“生抽芳茸鹰嘴芽,老郎封寄福仙家,今将更有湘 江月,照山霏霏满碗花。”,“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全摘鹰嘴。斯须炒 米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唐大诗人白居易的《两碗茶》“食休一觉睡, 起来两碗茶,举头看日影,日复西南斜,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饮茶之乐跃然纸 上。另外一大诗人元稹,用生花之笔把茶叶描绘得淋漓尽致,其形式在唐诗中也别开生面,以单行排列犹如诗塔: 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面对朝 霞,淘洗古人今不倦,将知醉生丰堪垮。”唐文学家柳宗元酬友诗曰:“犹同甘露饮,佛事熏毗邻,咄此蓬瀛侣, 无乃贵流处。”唐政治家,独创颜体的大书法家颜真卿也在月夜啜茶与其挚友陆羽,僧皎然等以诗唱和,高雅之致: “泛花邀坐客,酒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不颜攀月桂......”至于在九华山吟茶之作则不胜枚举:“霜过收松 实,春深摘茗芽”;“犬吠披云客,花还看竹翁,山家供玉乳,一碗便生风”。“春山细摘紫英芽,碧玉瓯中散 玉花”描绘了九佛茶的采摘和品质,“频年飘泊在天涯,又信萍踪上九华,云拥奇峰天欲滴,家春乱石涧生花, 傍林鸟语捣灵药,隔岸人声摘闵茶。今日探函具乘兴,不知何处谪仙家。”清白元亮诗描绘更为详尽。“华僧虚 云也身体力行”:“山中忙碌有生涯,采罢山樵又采茶,此刻别无玄妙事,春风一夜长灵芽”。

禅宗正解

禅宗正解

一、禅、禅宗和禅宗文化(一)、什么是禅禅是禅那的简称,汉译为静虑,是静中思虑的意思,一般叫做禅定。

主要作法是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以期证悟本自心性,这叫参禅。

禅的种类很多,有声闻禅、菩萨禅、次第禅、顿超禅。

这个“禅”字本来是从巴利文音译来的,但到了中国人这里,实际上意义有很大差别。

“禅那”是指一种精神的集中,是指一种有层次的冥想,而“禅”以中国祖师所了解的,那是指对本体的一种领悟,或是指对自性的一种参证。

他们一再地提醒学生,冥想和思索,都会失去禅的精神。

胡适曾说:“中国禅并不来自印度的瑜伽或禅那,相反的,却是对瑜伽或禅那的一种革命。

”也许这不是一种有目的的革命,而是自然的转变,但无论是革命或是转变,“禅”不同于“禅那”却是事实。

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曾说:“像今天我们所谓的禅,在印度是没有的。

”他认为中国人把禅解做顿悟,是一种创见,也足以证明中国人不愿囫囵吞枣似的吸收印度佛学,他说:“中国人的那种富有实践精神的想象力,创造了禅,使他们在宗教的情感上得到了最大满足。

”(二)什么是禅宗和禅宗文化1、禅宗是佛教的一个宗派,其修行方法是通过禅定的方式将心专注在一法竟上,一心参究,以期证悟,本自心性。

我国佛教按语系分为汉传佛教、藏教佛教和南传佛教。

汉传佛教又分成三论宗、法相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等八个宗派。

而禅宗是八大宗派中的最大一派,它与其它宗派相比,追求的终极目标都是通过福慧双修,定慧等持,来成就圆满。

但各宗在修持方法上存在差异。

如净土宗以念佛为方便,强调阿弥陀佛之愿力的殊胜;律宗重研究学习戒律,以戒为师;而禅宗强调实践,认为每人都“具足如来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应“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因此,禅宗强调真修实悟,以期内心觉悟。

2、禅宗文化的主要内容禅宗文化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在我国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与我国儒、道文化相互交融,成为了具有中华特质的禅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课件
第五讲 佛家文化简介
第一节 佛教文化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佛教文化的演变和发展 中国的佛教——禅宗 第三节 中国的佛教 禅宗
第一节 佛教文化的基本概念
释迦牟尼及其佛教的创立
释迦牟尼(约前566释迦牟尼(约前566566 486) 前486)原古迦毗罗卫国的 一位王子,名叫乔达摩· 一位王子,名叫乔达摩·悉 达多。释迦,是种族名; 达多。释迦,是种族名;牟 是尊称; 尼,是尊称;合起来的意思 释迦族的圣人” 是“释迦族的圣人”。至于 他的本姓乔达摩, 他的本姓乔达摩,意思是 最好的牛” “最好的牛”,名字叫悉达 意思是“ 多,意思是“达到目的的 释迦牟尼略早于孔子, 人”。释迦牟尼略早于孔子, 他与孔子、 他与孔子、耶稣基督和穆罕 默德并称为“ 默德并称为“世界四大圣 人”。
二、禅宗的基本观点
1.见自性 见自性 2.顿悟 顿悟 3.无念 3.无念 4.证实相 证实相 5.自由 自由
三、佛家文化的理想人格
(一)面对大千世界,心如古井 面对大千世界, (二)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处逆如顺 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四、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寺塔建筑 (二)石窟艺术 (三)小说文学 至于佛教在诸如绘画、雕塑、音乐、诗歌、 至于佛教在诸如绘画、雕塑、音乐、诗歌、文学等 方面的广泛影响,更是不胜枚举,。此外, ,。此外 方面的广泛影响,更是不胜枚举,。此外,佛教的 某些语言,也产生了广泛影响。 苦海无边, 某些语言,也产生了广泛影响。如“苦海无边,回 头是岸”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僧多粥 善男信女” 芸芸众生” 罪孽深重” 少”、“善男信女”、“芸芸众生”、“罪孽深重” 等等,至今仍为人们所使用。 等等,至今仍为人们所使用。
(一)四谛经

古代中国的禅宗与佛教传播

古代中国的禅宗与佛教传播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的传入也促进了中国与印 度、中亚各国的文化交流和贸
易往来。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约公元前2世纪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阶段:初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落期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方式:通过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途径传入中国, 并逐渐在中国传播开来
单 击 此 处 添 加 副 标 题
汇 报 人 :
XX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 达摩祖师在少林寺面壁九年 慧能创立南宗禅 禅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思想
禅宗的起源:印度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禅宗的传播途径:通过僧侣和信徒的流动和交流 禅宗的传播方式:通过佛教寺庙、石窟、壁画等艺术形式 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对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禅宗认为心性本净,佛性本无 间,觉悟不假外求,强调自性 觉悟
禅宗反对执着于文字和形式, 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禅宗的教义与儒家思想有相似 之处,都强调内心的修养和人
格的完善
禅修方法:坐禅、行禅、念佛、参话头等 禅修境界:初关、重关、末后关,以及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等境界 禅修目的:去妄念、净习气、开智慧 禅修对人生的意义:提高定力、培养慈悲心、助我心境宁静
禅宗强调内心修行, 认为通过静坐冥想可 以获得开悟,对佛教 的修行方式产生了影 响。
禅宗注重实践,强 调在日常生活中领 悟佛法,促进了佛 教的世俗化。
禅宗的传承方式是师 徒相传,注重心传心 印,对佛教的教义传 承方式产生了影响。
禅宗在唐代以后逐渐 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 ,对佛教的发展和传 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禅宗汲取了佛教的修行方式,强调 静修和领悟

学习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禅宗和道教思想

学习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禅宗和道教思想

学习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禅宗和道教思想一、禅宗思想1.禅宗的起源和发展–禅宗的起源: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禅宗。

–禅宗的发展:从达摩东来到五家七宗,禅宗在中国逐渐繁荣起来。

2.禅宗的主要思想–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强调内心的觉悟,通过顿悟达到成佛的境界。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强调禅宗的教学方法,不依赖于经典文字,注重口头传授和心传。

3.禅宗的重要人物和著作–达摩:被认为是禅宗的祖师,提出了“二入四行”的说法。

–慧能:禅宗六祖,提出了“顿悟”的思想,代表作有《坛经》。

4.禅宗的修行方法和实践–坐禅:静坐冥想,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觉悟。

–公案:禅宗师父用来启发学人的话语或故事。

二、道教思想1.道教的起源和发展–道教的起源:道教起源于中国本土,以黄老道家思想为基础。

–道教的发展:从道教经典的出现到道教组织的形成,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2.道教的主要思想–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无为而治:主张统治者无为而治,减少干预,让人民自发地遵守道德规范。

3.道教的重要人物和著作–老子:被认为是道教的祖师,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等著名观点,代表作有《道德经》。

–庄子:道家思想家,提出了“逍遥游”等思想,代表作有《庄子》。

4.道教的修行方法和实践–内丹修炼:通过修炼内丹,追求长生不老和仙道的境界。

–道教仪式:包括道教法术、斋醮、道教音乐等,用于祭祀神灵和求得福祉。

三、禅宗和道教思想的比较1.禅宗和道教的相似之处–强调内心的修行和觉悟。

–都追求超越尘世的境界。

2.禅宗和道教的不同之处–禅宗属于佛教体系,而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

–禅宗注重顿悟,道教注重顺应自然和长生不老。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禅宗和道教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哲学和宗教的发展,以及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习题及方法:1.习题:禅宗的创始人是谁?解题方法:回忆课本或教材中关于禅宗起源的部分,找出禅宗的创始人。

《禅宗六祖慧能》课件

《禅宗六祖慧能》课件
他强调了无我(无自性)的观念,认为个 体自我只是一个幻象。
直指心性
他强调通过直接体验心性来寻找觉悟,而 非依赖外在的教导。
慧能的禅修方法
• 即刻参悟:通过直接感知和体验来获得智慧和觉悟。 • 静坐冥想:通过冥想和专注来提升个人的觉知和内在平静。 • 观照看透:通过观察思维和感受的真实本质,超越表面现象。
《禅宗六祖慧能》PPT课 件
欢迎大家来到《禅宗六祖慧能》的PPT课件。这是一个关于禅宗、慧能和他的 经典著作的介绍。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一宝贵的智慧传统。

禅宗概述
• 禅宗,又称为禅门或者禅,是佛教的重要流派之一。 • 它强调通过专注和冥想来直接体验真实。 • 禅宗强调即刻的觉悟和直接的体验,超越文字和概念。
慧能禅宗对后世影响
1 禅修传统扩展
慧能的教义和实践为禅修传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影响和指导。
2 文化艺术上的影响
慧能禅宗对中国文化、绘画和诗歌等艺术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禅宗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慧能禅宗的思想和实践通过世界各地的传教士和学者而传播,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和 人们的生活。
结语
感谢大家参与这次关于《禅宗六祖慧能》的PPT课件。希望我们的探索能够增 加对禅宗智慧的了解,并激发对内心觉知的思考和实践。
3
六祖慧能的出现
慧能作为禅宗传承的最后一位祖师,出现在这个时期。
4
禅宗传统的确立
慧能的教义和实践为禅宗确立了坚实的基础,并影响了后来的禅宗发展。
《禅宗六祖慧能》主要教义
本来面目
慧能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原始的智慧和觉 悟,只需要找回本来的面目。
顿悟
慧能教导学生通过顿悟来直接体验真实, 而非缓慢积累。
无我境界

禅宗、禅学介绍分享

禅宗、禅学介绍分享
1 禅宗、禅学 2 诗歌文化 3 禅茶文化
1
禅宗、禅学
禅宗、禅学
禅宗
禅宗最早源于印度的楞伽师,是汉 传佛教的宗派之一,早期的楞伽师 主要在中国北方活动,以修头陀行 为主,重视实践与禅定,不过并没 有形成很大的影响
北周武帝灭佛,楞伽师南下,将楞 伽宗南传,通过与中观般若学和道 家思想融合,并受到南方重视义理 的佛教风气影响, 最终形成了本土 化的禅宗
美国天主教修道士托马 斯·莫顿曾经说过:「唐 代的禅师才是真正继承 了庄子思想的人。」这 个论断有理可依
可以说,中国禅最根本 的悟力同老庄思想是相 通的,禅宗强调内心的 自证,与庄子的「坐忘 」「心斋」「朝彻」等 观念有着十分微妙的联 系
禅宗、禅学
禅宗在中晚唐后成为 汉传佛教的主流,汉 传佛教宗派多来自印 度, 其中天台宗、 华严宗与禅宗是在中 国独立发展出的三个 本土佛教宗派
禅宗、禅学
禅学
禅学先于禅宗而出现 ,禅宗里有禅学,但 禅学却并非单指禅宗 之学
禅学,从字面上可以 理解为关于禅的学说
禅宗、禅学
《五灯会元》载 :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 。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破 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 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 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 教外别传, 付嘱摩诃迦叶。 」
感谢观看
20XX年XX月
禅茶文化
1饮茶赋诗:
茶助诗兴,诗借茶功清雅之至,佛茶品饮文人可论学,议事,佛门则叙道参禅,唐时以茶为题留下了 许多脍炙人口的华章
禅茶文化
唐李白“江上一望”,“得九华之目”,“昔在九 江上,遥望九华峰 ,天河挂绿水,秀山 九芙蓉”,“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 洒芳津,采眼润肌骨”(仙人掌茶诗)唐刘 禹锡“山外一见”使九华“尤物”兼备雄奇。 更有赏茶之诗为千古绝唱“生抽芳茸鹰嘴 芽,老郎封寄福仙家,今将更有湘江月 ,照山霏霏满碗花。”,“山僧后檐茶数丛 ,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 自傍芳全摘鹰嘴。斯须炒米满室香,便 酌砌下金沙水,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 满碗花徘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安世高的另一译经 《阴持入经》宣说 禅数。 《阴持入经》 顾名思义,着重分 析的是佛教的阴、 持、入这三个基本 概念。阴、持、入, 后来分别被译为蕴、 处、界。
❖ 通过止息各种杂念和运用智慧观照,就 能明了人在生死轮回中的各种因果关系, 破除对自我的执著,从无明与爱欲中解 脱出来。因此,经中特别强调“止观双 俱行”,这是通过慧观入定的禅法。
❖ 3、禅有让位之义,禅让。
❖ 4、替代之义。同擅。《庄子》言“万物皆 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 莫得其伦, 是为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 显然,意译的禅中,前两义都与通天地 鬼神相关,此大概用禅翻译Dhyāna的重 要原因。汉代以来禅定方法被作为呼吸 吐纳,养身成神之术,即通过修习可以 与道合,得神通,此为禅法流行原因之 一。故与翻译尚可相连。
❖胡适引竺法护译《修行道地经》
❖ 擎钵大臣的故事——定
❖ 二、“禅”的翻译
❖ 汤用彤说,“禅定”一语不见于《四十二章 经》,然经中有“睹天地,念非常,是谓无 常观也。”又言“诵经”“行道”,似行禅 之误,恐为禅定之古译。但禅最早作为译名 见于佛经于何时,未能断言。安世高译《安 般守意经》《阴持入经》时,习禅者已渐多, 这说明,公元2世纪时,印度禅法已在中土流 行。
单那、禅那,东晋庐山慧远记载, 此可能类似胡音Dhyāna,非梵音。
因此,玄奘用“静虑”来翻译Dhyāna, 对其意译而非音译,也可见在读音上 “禅”与梵音不类。
❖ 意译:
❖ 1、《说文解字》解释禅,从示,示者: “天垂象以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三垂,日 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事神事也。”
❖ 2、禅与壇,封土为壇,祭天为禅,因此又 指封禅,是祭祀天地的活动。
慧皎《高僧传》卷十一: 禅也者,妙万物而为言,故能无法不缘,
无境不察。然缘法察境,唯寂乃明。其犹渊 池息浪,则彻见鱼石,心水既澄,则凝 照无隐。
这说明,禅的方法是“寂——明——妙万 物”,定能通慧。这即当时禅法流行的原因 之四。
❖因此,胡适说:“印度的禅都是入 定”、“重在定”;中国的禅重在 慧。
❖ 佛教建立后纳瑜伽于佛法,名之 Dhyāna。
❖ 因此,禅是印度古代宗教中相当普遍的 修行方法,不是佛教独有。根据专一静 虑而关注的对象不同,思维的对象各异, 有大乘、小乘、外道、凡夫禅法的不同。 佛教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方法,使禅修成 为佛教最重要的修行法门之一。
❖ 禅,又常称为“定”,要求修行者保持 头脑专一、清净、安宁,以此生发智慧 觉悟,故又称“思维修”、“静虑”。 修禅者在静虑情况下意识进入深层,反 思人生根本问题,对种种现象进行本质 观照,发展为对西方极乐世界、净土的 观想。这样最终达到一种智慧,这种智 慧是对现象的本质观照,又被称为“般 若”,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 等正觉。
推动了禅学的发展。
❖ 汤用彤分析汉晋禅法流行的原因有四: ❖ 一者,禅定之果能修六神通,得殊胜神力;
❖ 二者,能灭欲去奢,断贪嗔痴三毒,即清心 寡欲之谓;
❖ 三者,能因禅定而得见诸佛,或可生佛国补 处,得寂灭乐;
❖ 四者,能禅智双运,寂(禅)照(智)相济, 穷神返本,洗静心乱。
❖ 故而,坐禅成为汉晋风行之法。
❖ 2、不净观 ❖ 通过观想自身与他身的肉体之肮脏污秽,
以对治贪欲烦恼的一种观法。
❖ 观自身不净、观他身不净、白骨观
❖ 3、念佛
❖ 支娄迦谶译《般舟三昧 经》,般舟即现前、佛 立之义,在一特定期间 (七日至九十日)内, 修行三昧,得见诸佛。 据般舟赞载,以九十日 为一期,常行无休息, 除用食之外,均须经行, 不得休息,步步声声, 念念唯在阿弥陀佛。东 晋庐山慧远甚倡此法。
❖如前所言,以定解释Yoga, Dhyāna 是意译,而将“禅”挖出来,实为一种 创造性翻译。
❖ 安般者,数息,类似吐纳,庄子有云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 通此谓坐忘”。达摩面壁留影的传说当 以此为原形。
❖禅从示,单声,音shan ,以禅翻译 Dhyāna,既与音译,也与意译相关。
❖ 音译:
❖ 三、禅与禅宗 ❖ 楞伽禅
❖ 菩提达摩被称为中国禅宗初祖,于南朝宋时 抵达中土,后度北魏。南天竺人,或说波斯 人。最早见于《洛阳伽蓝记》:
❖ “起自荒裔,来游中土,自云150岁。 ❖ 修梵寺有金刚,鸠鸽不入,鸟雀不栖。 ❖ 菩提达摩云,得其真相也。”
❖ 唐道宣《续高僧传》:
❖ “达摩禅师以四卷《楞伽》授可曰:我 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 世。”当时宣讲四卷《楞伽经》的即为 菩提达摩,跟道 育、僧副等。
第二章 禅宗概要
❖第一节 什么是禅
❖ 一、禅与定
❖ 禅是对梵文Dhyāna的翻译,原意是冥 想、静虑、思维修习。 Dhyāna来源甚 古,与古《奥义书》瑜伽(Yoga)类似。 有枷、驾之义,英文曰牛轭,即管束之 义,也有相应的意思。“三业相应,故 曰瑜伽”。
❖ 瑜伽之法有二:苦行和持心,后者便是 禅定。释迦牟尼菩提证道之前也曾学道 瑜伽师。
❖ 一切禅定、解脱、三昧、神通、如意、无碍、 智慧,皆摄在首楞严中。包括五种名:首楞 严三昧、般若波罗蜜、金刚三昧、狮子吼三 昧、佛性。随其所作,处处得名。
❖ 总之,不论是通过定来发慧,或者止观双修, 或者强调悟也好,戒、定、慧三学必不可少。 首先要守戒,在此基础上坐禅、入定,最后 达到慧。
❖ 佛教传入中国时,正值汉代道教兴起,数息 与道术吐纳相类而得发展,佛教被看作黄老 道之流。魏晋时期,禅数观念与玄学相合, 般若法兴起,慧解并重,禅智双运,
❖ 唐道宣《续高僧传》
❖ 达摩在习禅篇第五:
❖ “菩提达摩者,神化居宗,阐导江洛, 大乘壁观,功业最高。”
❖ 4、首楞严三昧
❖ 三昧: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昧。三昧 即心定于一处的一种安定状态。首楞严者, 健相、勇伏定之义,因威力最大而得名,指 坚固摄持诸法的一种状态。鸠摩罗什译《首 楞严三昧经》说:“首楞严三昧非初地、二 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八地、 九地菩萨所能得。唯有住在十地菩萨乃能 得”,即大乘成佛之金刚心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