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勒烯LB膜的研究进展
富勒烯及其衍生物生物学效应的研究进展

都对 富勒 烯及其 衍生 物产生 了浓 厚 的兴趣 , 已报 道 的生 物 学
报告 。该研究 成果 拉开 了开发 低毒 性 、 功能 基 因植 入 法 的 高
制率 可达 5 , 富勒烯一 5 而 五肽则 为 4 。 O Ueg n 等 发 现富勒 醇能 使单 加 氧 酶 , N D H( 酶 如 A P 辅
摘要
富勒烯及其衍生物的生物学效应成为富勒烯研 究非 常有潜 力的领 域和 方向。介绍 了富勒烯 及其衍 生
物的 5种生物学效应, 即与蛋 白和酶的相互作 用、 自由基清除作用、 光敏化作用 、 菌作 用和对生物膜 的双重作用 , 抗 提
出 了富 勒 烯 及 其衍 生 物 可 能被 开发 为 一 类 新 型 药 物 。
效 应包括 DNA的光 剪切作 用 、 酶抑 制效 应 和细胞 毒 性等 [ 。 1 ]
近期 还报 道 了一则 科技新 闻 : 日本学 者野 人英 世 和 中村 荣一
等成 功地 向动物体 内植入 了可 运载基 因 的富勒烯 ( ) 以用 C。,
于医学治疗 。这是 世 界 上 以 富勒 烯 为载 体 植 入 基 因 的 首 次
Anma R s a c e tr B in 0 0 2 i l e e rh C ne , e ig 1 0 1 ) j
Ab ta t sr c Th t d n b o o ia c i iiso u lr n n t e ia i e e o s v r o e t lf l n i e s u y o i lg c la tvte ff l e e a d is d rv tv s b c me e y p t n i i d a d d — e a e
LB技术在制备纳米薄膜方面的应用及进展

LB技术在制备纳米薄膜方面的应用及进展
徐斌;王英;张亚非
【期刊名称】《微纳电子技术》
【年(卷),期】2007(44)10
【摘要】纳米材料由于其特有的优异性能,在许多重要领域都有着诱人的应用前景,因而如何有效地操纵和组装纳米材料,成为纳米材料应用的关键问题之一。
LB技术组装纳米材料具有均匀性好、稳定性高以及高度有序等优点,所以逐渐发展成为组装纳米材料的一种重要方法。
综述了利用LB技术对各种纳米材料制备纳米薄膜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的制备方法,并结合本实验室的研究内容介绍了其在纳米加工、纳电子等方面的应用前景及存在的问题。
【总页数】7页(P933-939)
【关键词】LB技术;纳米材料;薄膜
【作者】徐斌;王英;张亚非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微纳米科学技术研究院,微/纳米加工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薄膜与微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B43
【相关文献】
1.电沉积技术在制备纳米薄膜方面的应用 [J], 郭燕妮;黄丽;季常青;叶志勇;林志坚
2.优质纳米晶硅薄膜的低温制备技术及其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进展 [J], 陈城钊;
邱胜桦;刘翠青;吴燕丹;李平;余楚迎;林璇英
3.LB技术制备的ZrO2纳米薄膜摩擦学行为 [J], 张晓峰;叶滨;戴树玺;杜祖亮;张平余
4.LB技术制备SnO2-TiO2无机交替纳米薄膜 [J], 曹立新;袁迅道;席时权
5.氧化钛纳米颗粒薄膜制备技术及制氢应用进展研究 [J], 程飞帆;倪晓昌;王雅欣;李彤;芦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富勒烯制备的研究进展_吴昊

C60是由 12个 正 五边 形 和 20 个正 六 边形 镶 嵌而成, 具有 32 个 面 和 60 个 连 接 点的 球 形 分 子。在 C60中每个碳 原子都 以两个 单键 和一 个双 键 彼此 相 连, 整 个 分子 具 有 芳香 性, 直 径 约 为 7. 2nm。除了 C60外, 碳富勒烯还有 C24, C36, C70,
CVD 是制备富 勒 烯的 另 一 种典 型 方 法。催 化热分 解 反应 过 程 一 般是 将 有 机 气 体 ( 通 常 为 C2H2 )混以一 定比例 的氮 气作为 压制气 体, 通入 事先除 去氧的石英管 中, 在一 定的温度下, 在催 化剂表面裂 解形成 碳源, 碳 源通 过催 化剂 扩散, 在催化剂后表面长出碳纳米管, 同时推 着小的催 化剂颗粒前移。直到催化剂颗粒全部被石墨层包 覆, 碳纳米管生长结束。
度, 全过程监控污泥的运输、贮存和处置等环节。
参考文献
[ 1 ]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及污染防止技术政策 ( 试 行 ) [ Z] . 环境保护部、建设部、科技部. 2009.
[ 2 ] 浙江省污水处理设施污泥处 置工作实施意 见 [ Z]. 浙 江省环保厅、建设厅、科技厅. 2009.
[ 3 ] G B4284 84, 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 [ S] . [ 4 ] 史俊. 城市污水污泥处理处置系统的 技术经济分 析与评
电弧等离子体蒸发法 激光蒸发石墨法 太阳能法
炭黑 石墨, 催化剂为 N ,i Co 石墨
直流电流 80A ~ 100A, 氦气压力为 0. 018~ 0. 020M Pa。 将激光蒸发置于 1200 高温炉内, 可制备直径均匀的碳纳米管和微量的富勒烯。 利用 2kW 立式 O deillo太阳炉在氮气氛下直接蒸发石墨, 温度可达 3000K。
富勒烯基超分子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应用研究进展

富勒烯基超分子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应用研究进展周成飞【摘要】具有独特结构和化学物理性质的富勒烯可以借助于氢键相互作用、配位相互作用等与聚合物、有机小分子化合物相复合而得到超分子复合材料.富勒烯基超分子复合材料作为富勒烯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而深受人们的重视.本文综述了富勒烯基超分子复合材料的合成方法,并介绍了富勒烯基超分子复合材料在太阳能电池、药物传输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期刊名称】《合成技术及应用》【年(卷),期】2018(033)003【总页数】5页(P18-22)【关键词】富勒烯;超分子;复合材料;太阳能电池;药物传输【作者】周成飞【作者单位】北京市射线应用研究中心,辐射新材料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324富勒烯(fullerene)是继石墨、金刚石之后碳的第三种同素异形体,是由五元环和六元环组成的球状分子。
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化学物理性质,作为一种具有良好实用化前景的新材料而获得了长足的发展[1-3]。
并且,富勒烯可以借助于氢键相互作用、配位相互作用等与聚合物、有机小分子化合物相复合而得到超分子复合材料。
为此,本文主要就富勒烯基超分子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应用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1 合成方法有关富勒烯基超分子复合材料的合成方法可分为与聚合物的超分子复合、与有机小分子化合物的超分子复合及金属配位体参与的超分子复合。
1.1 富勒烯与聚合物的超分子复合富勒烯可以通过氢键相互作用、配位相互作用等与聚合物发生超分子复合而获得其复合材料。
Ouyang等[4]通过侧链羧基化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与1-(4-甲基)-哌嗪基富勒烯(MPF)的复合混合物的溶液浇铸制备了含富勒烯的超分子组装聚(二甲基硅氧烷)复合材料。
研究结果发现,在富勒烯和聚(二甲基硅氧烷)之间存在着强离子相互作用,MPF分散在PDMS基体中形成富勒烯纳米微区。
与纯的聚合物相比,这种MPF交联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热力学稳定性,并且,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都显著增加。
LB膜的原理及应用

3.1.1 头基
一些头基不是羧基的长链有机化合物也可以在气液界 面上形成压缩不溶性单分子膜。头基的极性决定膜的 稳定性。没有极性头基或头基极性较弱的化合物在水 表面上将以油珠或凸镜壮形式存在。但头基的极性较 大则易溶于水而不能成膜。
3.1.2 烷基链
用氟取代脂肪链中的部分或全部氢原子,则变的 更为疏水,则对某一特定的头基较短的链长即能 形成单分子膜。
叶绿素a
3.8.3 肽和蛋白质
许多多肽和类似的材料可以在水面上成膜,如缬氨酶 素。
蛋白质分子的组装可以用吸附法或单分子扫动法来实 现。吸附法就是利用先在气液界面上形成悬浮的类脂 单分子膜,利用类脂分子与亚相中的蛋白质分子的相 互作用将蛋白质分子吸附到类脂膜上就可以了。
3.7.1 两亲聚合物
1、两亲性聚合物的成膜特点:才能在水面上铺展扩 散并形成稳定的单分子膜。 并不要求有很强的不溶性。 对于一些聚合物,虽然在水 面上能够形成单分子膜,但 难以转移到基片上,是因为: 分子量太高、主链刚性太强、 疏水侧基之间有过强的相互 作用。 2、典型的两亲聚合物:聚 (甲基)丙烯酸类两亲衍生 物。
L-B技术
吸附法:
这是拓宽成膜材料上的一个重要进展.所谓 吸附方法,就是利用带电的双亲分子吸附带相 反电性的非双亲性分子,而利用双亲性分子来 成膜和转移.这就是说,本来无法成膜的非双亲 性分子,可以通过能成膜的双亲性分子利用静 电吸附,将非双亲性分子带到单分子膜中.
具体实施有两种办法:
(1) 若双亲性分子可以形成电荷转移络合物,则可 先将它们一起溶解在有机溶剂中,然后按常规方法拉 膜.
若在烷基链中引入一个或多个碳碳双键或三键, 就形成了不饱和化合物。双键引入后由于连接在 双键两端的两部分不能围绕双键旋转,破坏了链 的有序性,从而给分子带来了张力。而且由于双 键比单键强,同时也比单键活泼,所以一些不饱 和化合物形成单分子膜或LB膜后,可以在适当的 条件下聚合,形成聚合物LB膜。
富勒烯的超分子体系研究进展

富勒烯的超分子体系研究进展作者:徐祥云朱丽琴周林宗刘立平来源:《工业技术创新》2018年第01期摘要:富勒烯是碳的第七种同素异形体。
在超分子体系中,富勒烯既可以作为主体也可以作为客体。
作为主体,它们具有与石墨烯相似的插入行为;也可以把物种包结在其闭合的腔内,形成金属内嵌富勒烯、金属氮化物内嵌富勒烯等。
作为客体,富勒烯代表一个大的缺电子模板,可以与富π电子化合物和大环化合物形成包结分子体系。
氢键、π-π堆积作用、静电力、范德华力和金属配位作用,均是实现富勒烯超分子自组装的驱动力。
多种超分子作用力的协同、富勒烯基自组装聚集态体系的优化,是富勒烯的未来研究热点。
关键词:富勒烯;超分子;主体化学;客体化学;自组装中图分类号:O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412 (2018) 01-096-06工业技术创新 URL: http: // DOI: 10.14103/j.issn.2095-8412.2018.01.023引言自碳元素以其独特的sp、sp2和sp3三种杂化方式,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碳质材料。
富勒烯(fullerene)是碳的第七种同素异形体(此外还有无定形碳、石墨、金刚石、碳纳米管、石墨烯和石墨炔),是五元环和六元环构成的封闭笼状分子原子团簇的统称。
碳纳米材料的发展与富勒烯相关。
组装是指基本结构单元在一定的条件下自发地形成有序结构的过程,它是创造新物质和产生新功能的重要方式。
随着近代纳米技术应用的迅速发展,自组装技术普遍被应用在纳米尺度物质的维数、形貌和功能等参数的调控。
鉴于其结构特点,不是所有的富勒烯分子都能稳定存在。
理论上富勒烯分子须符合所谓的“独立五元环规则”才能稳定存在,即球面上所有的五元环要被六元环所隔离,而最小富勒烯分子C60刚好能满足这个规律。
1985年,Kroto、Curl和Smalley等发现,在大功率脉冲激光蒸发石墨的气相实验中,会自发形成一种稳定的、由60个碳原子组成的全碳分子C60,并提了由12个五元环和20个六元环组成的足球结构分子模型。
内嵌金属富勒烯的研究进展

内嵌金属富勒烯的研究进展引言富勒烯的碳笼内能够包入各种不同的金属或金属原子簇,形成一类具有特殊结构和性质的化合物,通常被称为内嵌金属富勒烯[1]。
内嵌金属富勒烯有许多优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这使得它们有可能发展成为超导、有机铁磁体、非线性光学材料、功能分子器件、核磁造影剂、生物示踪剂等新型材料,它的研究成果对于电子学、电磁学、光学和药学将产生重大影响[2]。
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内嵌金属富勒烯的主要发现者之一,Smalley教授(已故)建议使用M@C2n形式来表示内嵌金属富勒烯的结构,目前这一建议已得到各国科学家的公认[1]。
实际上,早在1988年Smally等就以石墨和镧系金属混合物制成的棒作靶,从激光超声速喷方法中获得的烟灰中发现了La@C60、La@C62等内包配合物的存在。
1991年以后,随着第一个宏观量的La@C82被合成出来,进而得到了富勒烯内包金属配合物的详尽波谱表征,掀起了富勒烯内包金属配合物的研究热潮[3],内嵌金属富勒烯也成为国际上化学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
1 内嵌金属富勒烯的结构及其性质目前,富勒烯金属内包配合物的通用表达式为M@C2n,这一表达形式一方面代表英文单词“at”,另一方面形象地说明金属原子包含在富勒烯碳笼里[4]。
富勒烯内包金属配合物既具有金属原子的性质,又具有富勒烯的性质[5],并且内嵌金属富勒烯内部的金属(团簇)和富勒烯碳笼之间的电子转移导致它的化学反应性比空心富勒烯更加活波[6],其性质的特殊性为其发展提供了动力。
迄今为止报道的富勒烯内包金属配合物的金属主要集中在第二和第三族,如:Ca、Sr、Ba、Sc、Y和La以及镧系金属(Ce~Lu)和部分锕系金属(Th~Am),包含金属的富勒烯不仅仅限于C60,而更多的是高碳富勒烯,如C82、C80等。
用13C NMR、同步加速X射线衍射、超高真空的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发现,金属原子的确被包在了富勒烯的中空碳笼里,同时理论计算也证实了这一点,但是碳笼中的金属并不是位于笼的中心,而是位于靠近笼内壁的一侧,碳笼的结构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形,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金属原子和富勒烯碳笼之间存在着较强的作用力[7]。
富勒烯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研究

第 6 卷 第 5 期2020 年 10 月生物化工Biological Chemical EngineeringVol.6 No.5Oct. 2020富勒烯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研究王晓蕾(时代顺成(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北京100070)摘要:富勒烯结构、性质独特,具有抗氧化性和自由基清除能力,已被广泛应用于化妆品领域。
本文从灭杀病毒细菌、抑制肿瘤细胞、防护外源性辐射、保护内源性生理代谢等方面进行综述,分析富勒烯对细胞的防护作用,旨在为富勒烯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富勒烯;肌肤防护;美白淡斑中图分类号:TQ658 文献标志码:AMulti Functional Study of Fullerene on Skin ProtectionWang Xiao-lei(Time Shuncheng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100071)Abstract:Fullerenes are widely used in various fields due to their unique structural properties. Man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fullerenes have unparalleled effects in antioxidant and free radical scavenging, so they have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in the field of cosmetic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ullerene virus, such as bactericidal activity of bacteria, inhibition of tumor cells, protection of exogenous radiation, and protection of endogenous physiological metabolism, its derivatives can effectively remove free radicals, anti-aging, lighten skin spots and restore skin firmness.Key words: Fullerene; Skin protection; Whitening and spot lightening皮肤衰老是渐进性身体机能衰退的显著标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 m o g B l t c n l g o ek yo C6 lc lr v c s T i r v e i r d c st rp r t , h rc e i t n p l t f r o o y o fl t r u h L f m e h o o yi n e f 0 o e u a e i e . h s e iw to u e ep e a ai n c a a tr ai n a d a p iai n o t b lg fC6 L h i s m d n h o z o c o i o B i m n lc lr n mi s u isi p l t o fC 0 fl a dm o e u a y a c t d e nt ea p iai n o 6 l s n Chn d s h c LB f m i a i i K e w o d : u lrn ; L l ;  ̄ b lg r p r y r s fl e e e B fm i i oo yp o et m o e u a y a is y; lc lrd n m c
LB f m c n lg saf b ia in tc n lg o to l g p e i l i t ik e s n ra g me t t h lc l v l l t h o o y i rc t e h oo y c nr ln rc s y f m c n s d a r n e n e mo e ua l e Ho t r p r oo g n z dmo e u a i e a o i e l h a at re w o p e ae C6 r a i e lc lr
[ 圈分类号]Q 中 T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0 — 6 ( 1) - 0— 1 71 5 000 0 0 2 0 8 2 22 0
A d a e n S ud f v nc si t y o lr neLB l Ful e e Fim
Xu Lia n
பைடு நூலகம்
(c o l f h m s ya dMa r lE gnei , nh uU ies y Wez o 2 0 0 C ia S h o o e i r n t i s n ier g We z o nv ri , n h u3 5 0 , hn) C t ea n t
度和分 子排列 的制膜 技术 何将 C 0分 子通过 L 如 6 B膜 技术 制成分 子有序 膜是 制备 C 0 子器件 的关键 之一 。 章综述 了 国内 C 0L 6分 文 6 B膜 的制备、 表征及 共在摩 擦学 中的应 用 ,以及 分子 动力 学在 C 0L 6 B膜研 究 中的应甩 。 【 关键词 ] 烯 ;L 富勒 B膜 ;摩 擦性能 ;分 子动力 学
控制薄膜厚度和分子排列的制膜技术 。 该技术是 由美国表面化 学家 I ig L n mu r n ag i v r及其学生 Ka a n . ld e t r eB Bo g t hi t建立的 种 分 子有 序 膜 沉 积 技 术 。 用 L 利 B膜 技 术 , 以将 一头 亲 水 、 可 头疏水 的两亲化合物在分 子水平 上组装成 单层 或多层分 子 有序排列 的有机超薄膜 , 它具有独特 的准二维结构 。 随着纳电 子学、仿 生电子学及分子 电子学的迅速发展 ,L B膜技术对研 制新型 电子器件及仿 生元件等有广泛 的应用前景 , 已成为物理 学、 化学、材料 学和 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渗透 的新的研究领域
发现 者 H rl . rt、R br FC r和 Rc a . mae aodW K o o o et .ul i r E S ly hd l
三人 因此而获得 19 9 6年度诺贝尔化学奖。研究 已初步表 明, co 6 及其随后发现的系列富勒烯( 、碳纳米管( N ) c) C T 在半导 体、导体、超导、磁学、非线性光学、催化、摩擦学等方面均 表现出优越的性能,应用前景十分广阔_ J J。 。
广
20 0
东 化
工
21 0 0年 第 2期 第 3 卷 总第 2 2 7 0 期
www. d h m . r g ce cn o
E
【= l =
田
勒烯 L B膜 的研 究进展
徐 丽娜
( 温州大 学 化 学与材料 工程学 院 ,浙 江 温州 350 ) 200
[ 摘 要16 C 0因其特殊的分子结构和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能,已经g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L l B膜技术是一种在分子水平上精确控制薄膜厚
富勒烯(ulrn ,Co F l e e 6 是继金刚石、石墨之后发现 的第三 e ) 种碳 的同素异形体 。 6是 由 6 c0 O个碳原子构成的球形 3 面体 , 2 其中 l 个为正五边形 ,2 2 O个为正六边形 ,它是一种封 闭的笼 状结构 ,有很高的分子对称性( 1oC 0因其特殊 的分子结 图 6 构和优 良的物理化学性能 ,已经引起 了科学界 的广泛关注。 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