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发病机制最新国内外研究进展_国华

帕金森病发病机制最新国内外研究进展_国华
帕金森病发病机制最新国内外研究进展_国华

帕金森病模型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帕金森病模型研究进展 作者:邓兴力, 刘如恩, 雷德强, 冯忠堂, DENG Xing-li, LIU Ru-en, LEI De-qiang,FENG Zhong-tang 作者单位:邓兴力,冯忠堂,DENG Xing-li,FENG Zhong-tang(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昆明,650032), 刘如恩,LIU Ru-en(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北京,100029), 雷德强,LEI De- qiang(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武汉,430022) 刊名: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MEDICINE 年,卷(期):2008,18(7)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24条) 1.Jackson-Lewis V;Smeyne BJ MPTP and SNpc DA neuronal vulnerability:role of dopamine,superoxide and nitric oxide in neurotoxicity[外文期刊] 2005(03) 2.Fernagut PO;Chesselet MF Alpha-synuclein and transgenic mouse models[外文期刊] 2004(02) 3.Whitworth AJ;Wes PD;Pallanck LJ Drosophila models pioneer a new approach to drug discovery for Parkinson's disease[外文期刊] 2006(3-4) 4.Fahn S;Sulzer D Neurodegeneration and neuroprotection in Parkinson disease 2004(01) 5.Kitamura Y;Kakimura J;Taniguchi T Protective effect of talipexole on MPTP treated planarian,a unique parkinsonian worm model[外文期刊] 1998(01) 6.Watanabe Y;Himeda T;Araki T Mechanisms of MPTP toxicity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herapy of Parkinson's disease 2005(01) https://www.360docs.net/doc/8f17449102.html,ngston JW;Ballard P;Tetrud JW Chronic parkinsonism in humans due to a product of meperidine-analog synthesis[外文期刊] 1983(4587) 8.Litvan I;Halliday G;Hallett M The etiopathogenesis of Parkinson disease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期刊论文]-Journal of Neuropathology and Experimental Neurology 2007(04) 9.Lester J;Otero-Siliceo E Parkinson's disease and genetics 2006(05) 10.Logroscino G The role of early life environmental risk factors in Parkinson disease:what is the evidence[外文期刊] 2005(09) 11.Allam MF;Del Castillo AS;Navajas RF Parkinson's disease risk factors:genetic,environmental,or both[外文期刊] 2005(02) 12.Fornai F;Lenzi P;Gesi M Recent knowledge on molecular components of Lewy bodies discloses future therapeutic strategies in Parkinson's disease[外文期刊] 2003(03) 13.Saunders-Pullman R Estrogens and Parkinson disease:neuroprotective,symptomatic,neither,or both 2003(01) 14.Jellinger KA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pathology of Parkinson's disease 2002(62) 15.Burn DJ Parkinson's disease dementia:what's in a Lewy body 2006(70) 16.Hurley MJ;Jenner P What has been learnt from study of dopamine receptors in Parkinson's disease 2006(03) 17.Vernier P;Moret F;Callier S The degeneration of dopamine neurons in Parkinson's disease:insights from embryology and evolution of the mesostriatocortical system[外文期刊] 2004(dec)

帕金森病常见药物

帕金森病常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在提高脑内多巴胺的含量及其作用以及降低乙酰胆碱的活力,多数患者的症状可因而得到缓解,但不能阻止病变的自然进展。现多主张当患者的症状已显著影响日常生活工作表示脑内多巴胺活力已处于失代偿期时,才开始投药,早期尽量采取理疗,体疗等方法治疗为宜。 (一)抗胆碱能药:此类药物有抑制乙酰胆碱的活力,相应提高脑内多巴胺的效应和调整纹体内的递质平衡。适用于早期轻症患者的治疗和作为左旋多巴的辅助药物。常用药物有:安坦2~4mg,2~3次/d;苯甲托品(Benzatropine)1~3mg,2~3次/d;开马君2.5~5mg,3/d,有口干、眼花、恶心等付作用,有青光眼忌用。 (二)多巴胺能药:藉此类药物以补充脑内多巴胺的不足。外源性多巴胺不能进入脑内,但左旋多巴则可通过脑屏障,入脑后经多巴脱羧酶的脱羧转变成多巴胺,以补充纹状体内多巴胺的严重不足而发挥效用。复方左旋多巴则系左旋多巴与本身不能透过血脑屏障的脑外脱羧酶抑制剂的混合制剂,可减少左旋多巴的脑外脱羧,从而增加左旋多巴进入脑内的含量以减少左旋多巴的日剂量,减轻左旋多巴的周围性付作用。 1.左旋多巴:开始剂量125~250mg,3次/日,每隔3~5天增加250mg,通常日剂量为3g,一般不超过5g,分4~6次于饭后服,日用剂量大小以疗效较明显而付作用较小为度。有效率约80%,对肌强直和运动徐缓较震颤效果为好。一般在用药后的前3~5年内疗效较满意,以后越来越差以致失效。 2.美多巴:又称苄丝肼多巴,是左旋多巴和脑外脱羧酶抑制剂甲基多巴肼的混合剂。美多巴“125”含左旋多巴100mg和苄丝肼25mg,相当于左旋多巴500mg。第一周日服一片,以后每隔一周每日增加一片,一般日剂量8片,分次服用。 3.信尼麦(Sinemet):是左旋多巴和脑外脱羧酶抑制剂甲基多巴肼即卡比多巴的混合剂。两者分别以10:1或4:1的比例,有10/100,25/250,25/100三种片剂,分母为左旋多巴含量,分子为甲基多巴肼含量均以mg计。信尼麦以10/100半片,3次/d开始,以后每2-3天增加1片,一日剂量为6~8片。顽固难治病例可用25/100片剂,日剂量不超过4片。 左旋多巴和复方左旋多巴的副作用可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类。周围性副作用多发生在服药后近期,表现为中枢神经以外各系统的症状,如恶心、呕吐、厌食、肤痛、心悸、心律不齐、位置性低血压、尿失禁或尿潴留、血尿素氮增高等,因周围各组织中多巴胺过多引起。复方左旋多巴对周围性副作用相对较轻。中枢性副作用可有失眠、不安、抑郁、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各种不随意运动,如舞蹈、手足徐动样动作以及运动症状波动现象等。后者可有开关现象(on-off phenomenon)是指突然的不能活动和突然的行动自如,可在几分钟至几十分钟内交替出现。以上的神经症状多在长期治疗中出现,有的患者严重副作用而不得不被迫停药。 应用左旋多巴或复方左旋多巴期间不宜与维生素B6、A型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吩噻嗪类、萝芙木类以及利眠宁、安定等药合用。凡有严重肝、肾、心脏功能障碍、精神病患者、青光眼、溃疡病时忌用。 (三)多巴胺能受体激动剂:此类药物直接作用于纹状体上的多巴胺受体而起到治疗作用,

帕金森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帕金森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帕金森病(PD)由英国学者James Parkinson(1817)首先描述,又称为震颤麻痹(Shaking palsy)。临床以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和姿势障碍为特征,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 1、帕金森病的病因尚未清楚 1.3 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自由基生成、氧化反应增强、谷胱甘肽含量降低以及线粒体功能异常、内源性和外源性毒物等因素,导致黑质DA神经元细胞变性,其中线粒体功能异常起主导作用。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有关的酶和基因片段的研究亦支持这种看法。研究发现黑质组织线粒体复合物Ⅰ基因缺陷、遗传异常,会导致易患性,在毒物等因素的作用下,黑质复合物Ⅰ活性艿接跋欤 贾律窬 赴 湫浴⑺劳觥R虼? 大多数学者认为认为遗传和环境因素可能在PD发病中起主要作用。 鉴别诊断: 肌炎型炎性假瘤:典型表现为眼外肌肌腹和肌腱同时增粗,上直肌和内直肌最易受累,眶壁骨膜与眼外肌之间的低密度脂肪间隙为炎性组织取代而消失。 动静脉瘘(主要为颈动脉海绵窦瘘):常有多条眼外肌增粗,眼上静脉增粗,增强后增粗的眼上静脉增强尤为明显,一般容易鉴别,如在CT 上鉴别困难,可行DSA 确诊。 转移瘤:眼外肌有时可发生转移瘤,表现为眼外肌呈结节状增粗并可突入眶内脂肪内,如果表现不典型,鉴别困难,可行活检鉴别。 淋巴瘤:眼外肌肌腹和肌腱均受累,一般上直肌或提上睑肌较易受累,此肿瘤与炎性假瘤在影像上较难鉴别,活检有助于鉴别。 【影像学】 CT 和MRI 均能较好地显示增粗的眼外肌,但在MRI 上很容易获得理想的冠状面和斜矢状面,显示上直肌和下直肌优于CT ,而且根据MRI 信号可区分病变是炎性期还是纤维化期,对于选择治疗方法帮助更大。 2 、帕金森病的特异性病理指标-路易氏体 主要为黑质致密区含黑色素的神经元变性、丢失及细胞破碎、色素颗粒游离;细胞内出现玻璃体样同心样包涵体(Lewy小体)(见图1);包涵体也见于兰斑、迷走神经背核、下丘脑、中缝核、交感节等。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胶质纤维增生。黑质神经元细胞内铁含量增高,也主要在黑质致密部,即神经元变性、坏死的部位。帕金森的特异性病理指标-路易氏体,见图1 3 、帕金森病的临床诊断 3.1 发病年龄:中老年隐袭性发病, ≥50 岁占总患病人数的90 %。 3.2 首发症状以多动为主要表现者易于早期诊断。首发症状依次为:震颤

氧化应激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氧化应激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parkinsondisease PD)主要的病理特征是黑质致密部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显著缺失,尚存的神经元出现路易体(lewybody)。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氧化应激通过各种途径引起黑质多巴胺神经元的死亡,氧化应激是帕金森病(PD)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深入研究其损害机制对于帕金森病的治疗有重要价值。 在细胞正常代谢过程中产生活性氧基团(ROS),发挥重要的生理功能。当ROS的水平超过细胞生理需要时,由于其高度的活性,可通过关键分子如DNA、蛋白质及脂质的氧化降解,影响细胞结构及功能完整性。当ROS的水平超过体内抗氧化防御的水平时可产生氧化应激。一些组织尤其是脑组织对氧化应激尤为易感。尸检结果表明帕金森病(PD)中存在氧化应激机制。但氧化应激与神经变性的时程及与PD其他发病机制,如线粒体功能紊乱、一氧化氮(NO)毒性、兴奋毒性及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PS)等之间的关系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文对PD中氧化应激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ROS的生物学活性及病理生理作用 ROS是由外源性氧化剂或细胞内有氧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具有很高生物学活性的含氧分子,如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及羟自由基等。ROS可发挥重要的生理功能,但当其水平超过细胞生

理需要时,很容易与生物大分子反应,可直接损害或通过一系列过氧化链式反应引起广泛生结构的破坏。 1.1 ROS的生理作用研究表明,ROS参与抵制外来物质的入侵,也充当内部生物学过程的调节因子,包括信号转导、转录或程序性细胞死亡[1]。细胞内存在许多信号系统,这些信号系统依赖复杂的激酶级联、蛋白酶级联和(或)第二信使调节胞浆及核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再激活转录因子如AP-1及NκB等,调节细胞的生长和(或)凋亡[2]。 例如,膜受体产生的信号通常经由小的蛋白质ras偶联胶浆信号转导。被激活的ras能直接刺激小G蛋白ras,返过来结合并激活膜连接的NADPH氧化酶复合体以产生ROS。ROS可影响线体激活的蛋白质激酶(如MAP酶)级联及由这些激酶级联控制的转录因子,如AP-1和NF-Κb[3]。此外,ROS还可激活JNK 细胞凋亡途径,若使用JNK通路特异性阻断剂CEP1347/KT7515可有效抑制氧化应激引起的细胞凋亡[4]。 1.2 ROS和氧化应激因为其高度的化学活性,当ROS的水平超过细胞正常的需要,无疑将损害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尽管细胞拥有许多针对ROS的防御机制及修复系统,但当ROS的产生超过生物体的抗氧化防御能力时将导致氧化应激。氧化应激可被认为是氧化增强剂/自由基产物和抗氧化防御系统间的失衡。急性氧化应激及慢性氧化应激涉及许多人类变性疾病,如动脉硬化症、糖尿病、癌症及神经疾病等。

中医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P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中医属于“颤证”、“振掉”等。西医治疗本病虽已有190多年的历史,但治疗方法单一,且副作用多。祖国传统医学对颤证的认识自古有之,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本病上疗效显著,且可延缓病情进展。本文将对近年来中医治疗帕金森的治疗近况总结归纳,为中医对帕金森的治疗提供参考。 标签:帕金森病;颤证;中医 帕金森病(PD)又称为称为震颤麻痹,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以中脑黑质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变性死亡为主要的病理改变。由此而引起纹状体DA含量显著性减少而致病。发病年龄多见于50岁以上,男性患病率稍大于女性。临床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步态异常[1]。其病情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重,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称本病为“颤证”、“颤震”、“振掉”等,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对本病的描述,古代医家对治疗本疾患有着独到的经验,多数医家认为本病病位主要在脑,多与肺、肝、脾、肾相关[2]。现代医家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近年来中医对于本病的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可延缓病情发展及减少西药的副作用。本文概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1.1 肝肾阴虚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阐明了风邪侵及人体为标,肝肾亏虚是本。孙一奎《赤水玄珠》言:“非寒禁鼓栗,乃木火上盛,肾阴不充,下虚上实,实为痰火,虚则肾亏”阐明气血亏虚,筋失濡养而发病。陈建宗,黄晨[3]等认为本病常见于中老年,进入中老年后肾精逐渐亏虚,加上调养不当,久病耗气,使更加匮乏,肝肾同源,终致肝肾俱亏的病机关键。胡玉英[4]认为该病多因摄养失调,肾精暗耗,而致肝肾俱亏,髓海失充,神机失养,经脉肢体失主而发本病。 1.2 气血两虚 韩景献[5]认为本病责之年老体弱,久病耗气,气虚则血无以生,故血虚,血虚则生风,而致震颤。徐金辉,伦九红[6]等认为本病在老年时期发病率高,责之其年老病多,久病内竭气血,气血虚少筋脉失养,终则虚风内动而得之。陈梦云,刘毅[7]提出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言:“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故中年以后气血衰半,气主温煦,血主濡润,气血两虚,四末不荣,经脉失养发为本病。赵冠英[8]认为本病常见老年,年老则气血虚,一则脏腑气血阴液不足,筋脉失养,一则阴虚不能敛阳,阳亢而化风,故发本病。

帕金森病的最新国内外研究进展

应羞笠螳垒盎痘数量堑国内窆E盈窒迸基筮!塑 帕金森病的最新国内外研究进展 卢芳刘树民杨婷婷(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关键词】发病机制;临床治疗;帕金森病 [中图分类号】R7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202(2009)09?1171.,04 帕金森病(PD)是一种以黑质纹状体通路的退变为主要特 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基本病理特征是黑质致密区多巴 胺(DA)神经元变性伴胞浆内嗜酸性包涵体即Lewy小体形成, 导致黑质纹状体通路破坏及尾状核、壳核中DA含量减少。该 病典型临床症状为静止震颤、肌肉僵直、运动迟缓和姿势反射 受损。PD病情呈进行性加重,严重限制病人的活动能力及影 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如果不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病人生存期 明显缩短,晚期因长期卧床而死于肺炎和尿路感染等并发症。 目前PD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已有研究表明与遗传、环境因 素、感染、衰老、氧化应激、过多的自由基形成及神经生长因子 缺乏等有关,是多种机制协同作用的结果…。PD至今仍无有 效的治疗措施。 1PD的发病机制 1.1DA、乙酰胆碱(ACh)等神经递质失衡学说DA为纹状 体内的抑制性递质,ACh为兴奋性递质,正常时两者处于动态 平衡状态。患PD时,黑质的DA神经元变性、脱落及黑质-纹状 体系统神经通路的神经纤维变性,导致DA显著减少,而ACh 含量却无明显变化,DA的抑制作用降低,ACh的兴奋作用相对 增强,两者动态平衡受到破坏,从而出现PD的症状B’。 1.2线粒体功能障碍PD患者普遍存在着线粒体复合物I 活性下降,活性氧(ROS)生成增加。线粒体上的质子泵功能下 降,膜电压降低和渗透性通道开放,从而触发凋亡过程。线粒 体复合物I缺失可导致氧化应激和增加神经元对兴奋性毒性 死亡的易感性po。 1.3氧化应激与脑内其他部位相比,黑质致密部暴露于较 高水平的氧化应激状态,原冈有:①DA的代谢过程中产生大量 的自由基;②DA自身氧化形成的神经黑色索中含大量的铁离 子,这种还原型铁离子可与DA代谢中产生的过氧化氢反应生 成高度毒性的羟自由基,进而导致脂质过氧化,黑质神经元凋 亡。正常情况下,DA毒性产生的过氧化氧被还原璎谷胱甘肽 清除,故不会造成危害。但在PD病人残存的DA神经元中,可 基金项目:教育部2006年度“春晖计划”科研合作项目;黑龙江省杰出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JC200705);黑龙江省教育厅海外学人科 研资助项目(1153h18) 通讯作者:刘树民(1963.),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药 临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及中药药性理论研究。 第一作者:卢芳(1979一),女,博士,主要从事中药临床药效物质基础 研究及中药药性理论研究。?117l? 能因代偿作用,使得DA的毒性加速,或单胺氧化酶(MAO)一B (降解DA生成H:02)活性增高,或还原型谷胱甘肽缺乏,导致 H:0:不能有效清除,并与还原型铁离子通过Fenton反应,生成 高度毒性的羟自由基。 氧化应激与线粒体功能障碍互为因果,恶性循环。氧化应 激产生的大量自由基可损伤线粒体复合物I。另一方面,线粒 体复合物I的抑制导致更多自由基的生成。这构成了目前PD 发病机制中最为多数学者认同的学说。 1.4谷氨酸的毒性作用在PD中,谷氨酸的神经毒性作用 机制如下:①亲离子型谷氨酸受体中的N?甲基一D一天冬氨酸 (NMDA)型受体受谷氨酸激活后,导致大量的细胞外ca+内 流,胞内Ca+大量增加,激活Ca+依赖性蛋白酶,导致神经元坏 死和/或凋亡。②谷氨酸可激发线粒体自由基的生成,引起线 粒体功能障碍,这种毒性作用与NMDA受体无关。谷氨酸的神 经毒性作用与PD发生之间的关系渐被重视。目前应用NMDA 受体拮抗剂和谷氨酸释放抑制剂治疗PD也是PD研究的热点 之一[”。 1.5免疫炎性机制已有多项研究认为免疫炎性机制可能参 与了PD神经变性的发病过程。临床发现PD患者血液和脑脊 液中淋巴细胞数目增多,其脑脊液可引起体外培养的DA能神 经元的死亡,同时患者体内免疫球蛋白复合物、细鲺因子和C一 反应蛋白等多项指标发生改变。因此,目前免疫炎症机制已成 为PD发病机制研究的又一热点…。 1.6细胞凋亡学说神经递质、自由基、化学毒物、营养缺乏、 物理性损害等都能诱发细胞凋亡。导致PD患者黑质细胞凋亡 的可能原因:①线粒体功能缺陷与氧化应激;②细胞色素C:细 胞色素c在细胞凋亡的启动中作为凋亡起始因子,起着重要作 用;③凋亡诱导因子:它是一种57kD的双功能黄索蛋白,除具 有电子供体/受体功能外,还可独立作用于核染色质,具有促凋 亡作用。④金属离子:研究显示中脑黑质含色素的神经元具有 蓄积金属元素的特性,此部位多种金属元素的蓄积已被证实有 促黑质细胞凋亡的作用,有锰离子、ca“、铁离子、镁离子等。 (DCaspase:它是一种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已经证 实Caspase的激活都发生在细胞凋亡之前,属于凋亡起始因子。 被活化的Caspase蛋白酶激活后通过级联反应激活下游的 Caspase效应分子,最后水解一系列底物,造成DNA降解,进入 细胞凋亡的最终通路。⑥受细胞内多种基因调节物影响.主要 是bcl-2家族(C—mye,C—los,C-jun,ICE,p53,Fas等)t5,6]。 1.7转运体失调学说转运体失调学说能解释DA能神经元 选择性缺失的机制。对DA毒性作用机制的研究以及能产生万方数据

2017年帕金森病十大研究进展

2017年帕金森病十大研究进展 2017年帕金森病十大研究进展 第一位:Nature报道α-synuclein可能是引起PD中T细胞免疫异常的关键抗原,提示PD的发生可能与自身免疫机制相关。Sulzer et al. T cells from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disease recognizeα-synuclein peptides.Nature. 2017 Jun29;546(7660):656-661. AbstractGenetic studies have shown the association of Parkinson'sdisease with alleles ofthe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Here we show that a defined set ofpeptides that are derived from α-synuclein, a protein aggregated in Parkinson'sdisease, act as antigenic epitopes displayed by these alleles and drivehelper and cytotoxic T cell responsesin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These responses may explain theassociation of Parkinson's disease withspecific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alleles. 第二位:Lancet临床试验证实糖尿病治疗药物Exenatide(GLP-1激动剂)可以用于治疗帕金森病Athauda et al. Exenatide once weekly versus placebo in Parkinson'sdisease: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Lancet. 2017 Oct7;390(10103):1664-1675. AbstractBACKGROUND:Exenatide, a glucagon-like peptide-1

2017年NICE帕金森病指南:运动症状的药物治疗

2017年NICE帕金森病指南:运动症状的药物治疗导读:近日,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发布了最新的成人帕金森病指南,内容涵盖了18岁以上帕金森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要点。该指南是自2006年以来的首次更新,增加了关于帕金森病症状治疗、脑深部电刺激、冲动控制障碍的监测和控制以及姑息治疗方面的新建议。本文(2017年)首先为大家带来帕金森病运动症状药物治疗的推荐要点。 ?在对帕金森病患者进行治疗之前,需讨论: ?患者个人的临床情况,如患者的症状、合并症和联合用药的风险; ?患者个人的生活方式、偏好、需求和目标; ?不同种类药物的潜在获益与风险。 ?抗帕金森药物不可突然撤药,或由于吸收不良(如胃肠炎、腹部手术)而突然减量,以避免发生急性运动障碍或恶性综合征。

?由于恶性综合征的风险,不应使用停止抗帕金森药物(即“休药期”)的方法来减少运动并发症。 ?鉴于突然更换抗帕金森药物的风险,所有住院治疗或在家接受护理的帕金森病患者均应做到: ?在恰当的时候给药,一些情况下这意味着需要自己用药; ?通过帕金森病专家调整用药,或仅在与帕金森病专家讨论过后方可调整用药。 一线治疗 ?当早期阶段的帕金森病患者运动症状影响其生活质量时,给予左旋多巴治疗。 ?对于早期阶段的帕金森病患者,当运动症状不会影响生活质量时,考虑选择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左旋多巴或单胺氧化酶B(MAO-B)抑制剂。 ?不要给予患者麦角衍生类多巴胺激动剂作为帕金森病的一线治疗。 信息与支持 ?帕金森病患者开始接受治疗时,请将以下风险信息以口头和书面信息的形式告知患者家属及护理人员,并记录讨论情况:

?所有多巴胺能治疗都可引起冲动控制障碍,且多巴胺激动剂风险增加; ?所有帕金森病治疗都可引起精神症状(幻觉和妄想),且多巴胺激动剂风险增加。 运动症状的辅助治疗 ?如果帕金森病患者出现异动症和/或运动症状波动,包括剂末现象,则在对治疗进行调整之前,应先咨询帕金森病专家。 ?尽管已经提供了最佳左旋多巴治疗,但患者仍然发展为异动症或运动症状波动,则提供多巴胺激动剂、MAO-B抑制剂或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OMT)抑制剂,作为帕金森病患者左旋多巴的辅助治疗。在此之前需讨论: ?患者个人的临床情况,如患者的症状、合并症和联合用药的风险; ?患者个人的生活方式、偏好、需求和目标; ?不同种类药物的潜在获益与风险。 ?在大多数情况下,应选择非麦角衍生的多巴胺激动剂,因为麦角衍生的多巴胺激动剂需要进行监测。 ?仅在下列情况下考虑使用麦角衍生多巴胺激动剂,作为帕金森病患者左旋多巴治疗的辅助:

中国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2016版)

最新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三版)(转载) 发表者:谢安木1015人已访问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制订的《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三版)》正式发布,发表在中华神经科杂志第六期,指南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陈生弟教授执笔。 学组在2006年和2009年分别制定了第一、二版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对规范和优化我国帕金森病 的治疗行为和提高治疗效果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5年来,国内、外在该治疗领域又有了一些治疗理念的更新和治疗方法的进步。为了更好地适应其发展以及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指南制订组对中国帕金森病 治疗指南第二版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和更新。 新版指南明确提出,对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采取全面综合治疗的理念,同时强调了“早诊断、早治疗”的用药原则。陈生弟教授呼吁:“广大神经科医生须在临床实践中参考新指南,以控制帕金森 病症状、延缓疾病进展为治疗目标,使患者获得改善生活质量的长期获益。” 【治疗原则】 一、综合治疗 应该对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采取全面综合的治疗。治疗方法和手段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运动疗法、心理疏导及照料护理等。药物治疗为首选,且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主要治疗手段,手术治 疗则是药物治疗的一种有效补充。目前应用的治疗手段,无论是药物或手术治疗,只能改善患者的症状, 并不能阻止病情的发展,更无法治愈。因此,治疗不仅要立足当前,并且需要长期管理,以达到长期获益。 二、用药原则 用药原则应该以达到有效改善症状、提高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为目标。提倡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不仅可以更好地改善症状,而且可能会达到延缓疾病进展的效果。应坚持“剂量滴定”以避免产生药物的急性副 作用,力求实现“尽可能以小剂量达到满意临床效果”的用药原则,避免或降低运动并发症尤其是异动症的 发生率。 治疗应遵循循证医学的证据,也应强调个体化特点,不同患者的用药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疾病特点(是以震颤为主,还是以强直少动为主)和疾病严重程度、有无认知障碍、发病年龄、就业状况、有无共病、药物可能的副作用、患者的意愿、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尽可能避免、推迟或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和运

帕金森病教案定稿版

帕金森病教案精编 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帕金森病教案课程名称:帕金森病 课时:10分钟 授课者:湖北中医药大学王东 授课对象:李玉洁胡欣玫方惠东王梦梦李丽君邹杰 授课媒体:PPT 授课地点:内科2号楼神经内科10楼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掌握:帕金森病的概念、临床表现、护理诊断和护理要点 熟悉:帕金森病的辅助检查、治疗方法和健康教育 了解:帕金森病的病因病理 【教学重点】 帕金森病的概念 帕金森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难点)

临床表现-- 一般特点 主要临床表现概括 临床表现详细 帕金森病的辅助检查 帕金森病临床诊断标准 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分类 帕金森病的治疗(重点) 帕金森病的护理要点(重点) 帕金森病的健康教育(重点) 【教学安排】 时间内容 3min介绍概念,帕金森病的病因病理及临床表现 3min帕金森病的辅助检查和治疗方法 3min讲解帕金森病的护理诊断、护理要点和健康教育1min结束语、布置课后思考题

【教学过程】 1、引言介绍相关内容,与听课者达成互动,进入状态 2、讲解帕金森病相关知识 3、布置课后思考题、结课 【教学小结】 通过本次的小讲课,对帕金森这一疾病做了简单的介绍,让大家对帕金森病这一疾病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在以后的实习工作中遇到了此类疾病希望大家能够知道如何判断此疾病以及如何护理和如何向病人做健康教育。希望大家能将此知识普及,让更多的人了解帕金森病。谢谢大家的聆听! 【引言】 各位同学,大家好,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161床吴恒舫这位爹爹,他静止性震颤的表现让我们印象深刻。今天我将向大家讲解帕金森病的相关知识,随着人类生活质量的改变和各种感染因子的存在,神经系统疾病也逐渐频繁发生,下面带着大家并和大家一起学习和了解神经系统疾病的疾病——帕金森病。 【教学内容】 1.帕金森病概念

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三版)

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三版) 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退变和路易小体形成的病理变化,纹状体区多巴胺递质降低、多巴胺与乙酰胆碱递质失平衡的生化改变,震颤、肌强直、动作迟缓、姿势平衡障碍的运动症状和嗅觉减退、便秘、睡眠行为异常和抑郁等非运动症状的临床表现为显著特征。 我国65 岁以上人群总体患病率为1700/10 万,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近些年来,无论是对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的认识以及对早期诊断生物学标志物的发现,还是对其治疗方法和手段的探索,都有了显著的进步。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的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给予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和帮助。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在2006 年和2009 年分别制定了第一、二版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对规范和优化我国帕金森病的治疗行为和提高治疗效果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5 年来,国内、外在该治疗领域又有了一些治疗理念的更新和治疗方法的进步。 为了更好地适应其发展以及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我们现对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二版进行必要的修改和更新。 1. 治疗原则 1.1 综合治疗 每一例帕金森病患者都可以先后或同时表现出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但在整个病程中都会伴有这两类症状,有时会产生多种非运动症状。不仅运动症状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和日常生活能力,非运动症状也明显干扰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我们应该对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采取全面综合的治疗。 治疗方法和手段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运动疗法、心理疏导及照料护理等。药物治疗为首选,且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主要治疗手段,手术治疗则是药物治疗的一种有效补充。目前应用的治疗手段,无论是药物或手术治疗,只能改善患者的症状,并不能阻止病情的发展,更无法治愈。因此,治疗不仅要立足当前,并且需要长期管理,以达到长期获益。 1.2 用药原则 疾病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都会影响患者的工作和日常生活能力,因此,用药原则应该以达到有效改善症状、提高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为目标。我们提倡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不仅可以更好地改善症状,而且可能会达到延缓疾病进展的效果。 应坚持“剂量滴定”以避免产生药物的急性副作用,力求实现“尽可能以小剂量达到满意临床效果”的用药原则,避免或降低运动并发症尤其是异动症的发生率,事实证明我国帕金森病患 者的异动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国外的帕金森病患者。 治疗应遵循循证医学的证据,也应强调个体化特点,不同患者的用药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疾病特点(是以震颤为主,还是以强直少动为主)和疾病严重程度、有无认知障碍、发病年龄、就业状况、有无共病、药物可能的副作用、患者的意愿、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尽可能避免、推迟或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和运动并发症。 进行抗帕金森病药物治疗时,特别是使用左旋多巴时不能突然停药,以免发生撤药恶性综合征。 2. 药物治疗 根据临床症状严重度的不同,可以将帕金森病的病程分为早期和中晚期,即将 Hoehn-Yahr1~2.5 级定义为早期,Hoehn-Yahr3~5 级定义为中晚期。以下我们分别对早期和中晚期帕金森病提出具体的治疗意见。 2.1 早期帕金森病的治疗

帕金森病药物治疗五原则

帕金森病药物治疗五原则帕金森病药物治疗五原则有:1、长期用药,2、左旋多巴低剂量和剂量滴定原则,3、协同用药,4、重视神经保护剂的原则,5、用药的个体化原则。 原则1,这是条死原则,对于经济拮据的患者来说是条非常严峻的原则。 原则2,就值得大家注意了,这个低剂量不是越低越好,不是个绝对值。实际上这是个动态值,是一个经过从少量开始逐渐增加到达一个刚好能控制症状的剂量值,象化学实验的滴定过程。在经过“滴定”后得到这个最低值,就是低剂量。但我们会发现,这个量值也不是一个固定值,经过一段时间后,症状又加重了,又必须重新滴定,再往上加,加到能消除症状为止,这又是一个新的低剂量值。我有这样的体会:不但左旋多巴类药品和激动剂的量值要跟着病情变,连吃药的时间间隔都需要自己“滴定”,开始时每次吃药后“开”的时间长,慢馒地这个时间会缩短,这样就要求患者吃药的时间间隔也要跟着变。 原则3,单用左旋多巴类药就象步兵作战,加了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就象增加了导弹部队,当然效果会不一样。但是,这类药物都很贵,更需要我们小心地“滴定”剂量和次数,一天增加十几、二十几元钱,对于一般患者家庭来说是个非常沉重的负担。 原则4,神经保护剂多为一些维生素,这类药物相比其他药物不是太贵,农村的病友如果平时青菜、杂粮食物复杂,一般都

具有此类维生素,不一定要另买,可以节省一点。不过,在没有弄清楚之前,医生的指导还是必要的。 原则5,这个原则很重要,不要听到某病友说什么药最好,什么药不好,自己也跟着,这种做法绝对错误。每个人病情、体质、对药物的适应性、敏感度、耐受度都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要特别注意。这个原则要求患者听从专科医生的指导。 通过上述对帕金森的了解,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积极的做好早期的预防工作。对于已患有帕金森的患者要积极的进行治疗,科学有效的治疗是帕金森康复的关键。细胞渗透修复疗法治疗帕金森效果最好。

帕金森病治疗研究进展(全文)

帕金森病治疗研究进展(全文)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病理改变为黑质内多巴胺能神经元的选择性丢失。临床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张力增高、运动迟缓和姿势平衡障碍等运动症状,以及嗅觉减退、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目前P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PD的防治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超过1%的60岁以上人口受PD影响,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治疗PD 的传统药物,主要是基于增加脑内多巴胺递质,包括复方左旋多巴(L-dopa,LD)、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抑制剂,其中左旋多巴复方制剂是最有效的对症治疗药物,对PD 整个病程均有一定疗效。但传统药物治疗PD的作用是有限的,只能改善症状并不能阻止病情的进展,而且还存在诸多不良反应,随着病程进展以及多巴胺神经元的丢失治疗效果也逐步降低。随着基础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PD的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对当前PD传统药物治疗以外治疗方面,包括药物剂型的转变、免疫疗法、基因疗法、干细胞疗法、脑深部电刺激术、磁共振引导下聚焦超声术、运动疗法七个方面对PD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01、药物剂型的转变

迄今为止,PD的治疗主要是基于纹状体内的外源性多巴胺替代,LD 仍是治疗PD的首选药物。口服制剂因其肝脏首过效应显著,生物利用率低,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进入脑内的药量较少,影响其临床疗效。近年来一些新的药物剂型逐渐涌现,它可以通过改变药物结构、改变给药途径等增加药物利用。 1.1 药物结构的转变研究者设计了许多方法来增加此类药物的中枢神经系统渗透性:(1)脑室内直接给药:脑室内直接给药是通过将导管直接插入脑室的脑脊液中,将药物输送于脑内,经回流入静脉循环作用于脑实质,除了高昂的手术费用以外,还有对手术技术要求高以及感染的风险。(2)暂时破坏血脑屏障:通过高渗溶液、血管活性药物等暂时打开血脑屏障促进药物渗透,目前安全性尚未可知。(3)制备具有亲脂性表面的载体,包括脂质体、纳米颗粒、树枝状聚合物以及胶束;(4)将化学基团添加到所需物质中以增强其渗透性(前药途径)。 由于PD患者需长期服药,上述前两种方式在PD中治疗的应用均受到限制。目前研究最多的是载体以及前药途径。Kuma等研究发现鼻内递送司来吉兰纳米乳剂用于改善抗氧化剂缺陷和多巴胺水平,这种途径可使药物有效递送至大脑而不通过血脑屏障,研究表明载药纳米乳剂是无毒的,输送入脑内是安全的。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前药方法的使用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酯、酰胺、二聚酰胺及环状结构的化学修饰来合成多巴胺和LD前药,这类药物能溶于水和脂质,可完全被胃肠道吸收而无任

2020年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更新要点(全文)

2020年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更新要点(全文) 近年来,国内外无论是对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的认识,对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的发现,还是对治疗理念的更新以及治疗方法和手段的探索,都有了显著的进步。为了更好地适应其发展,指导临床实践,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和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对2014年制定的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三版)(以下简称“2014年指南”)进行了修改和更新,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四版)(以下简称“2020年指南”)于2020年12月重磅发布!两版指南进行了对比,重点总结了指南的更新亮点,下面带大家快速了解一下新版指南! 指南的更新亮点2020年第四版指南较2014年第三版指南: 更加详细地提出了帕金森病的单药治疗和联合用药治疗、症状波动处理和异动症处理的治疗方案和流程; 疾病早期不建议刻意推迟使用左旋多巴,根据需要可以作为首选,但应维持满足症状控制前提下尽可能低的有效剂量; 新增了开-关现象的处理方法; 更加详细地介绍了非运动症状的治疗方案; 新增了治疗进展的若干新药物;

新增了人工智能及移动技术应用于帕金森病的治疗管理; 更新了许多药物在治疗作用方面的循证证据。 1、治疗原则 2020年指南中帕金森病的治疗原则与2014年指南一致,强调了多学科治疗模式。 ?坚持综合治疗,应对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采取全面综合治疗。 ?强调多学科治疗模式,药物治疗仍为首选,并结合手术、运动与康复、心理干预等多种治疗手段;同时,提倡在临床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建神经内科、功能神经外科、神经心理、康复乃至社区全科医生等多学科的医生团队。 ?明确全程管理,目前的治疗仍以改善症状为主,不能阻止病情的发展,治疗不仅立足当前,而且需长期管理,以达到长期获益。 2、药物治疗 一、帕金森病的用药原则 2020年指南中帕金森病的用药原则与2014年指南基本一致,在治疗目标中增加了“避免或降低不良反应”。

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一)

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一) 作者:张艳玲,苏炳银,文灿,梁亚杰 【关键词】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病因 帕金森病(parkinsondisease,PD)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一种变性疾病,中老年发病,起病缓慢,慢性进行性发展,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姿势异常和运动减少为主要表现。主要病变在黑质致密带,可累及蓝斑、迷走神经背核等。尽管病理改变位置明确、局限,但帕金森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本文就PD发病机制的进展作一综述。1遗传因素 1.1PD致病基因的研究 在对家族性PD相关基因的研究中,已经发现10个染色体位点以孟德尔遗传方式与PD连锁,分别命名为。其中5个涉及常染色体显性遗传,4个以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传递,另外1个可能与晚发性散发PD有关。此外,以下位点的克隆也进一步确认了基因异常在家族性PD发病中的作用。Polymeropolous等首次成功地将一个意大利PD 家系的致病基因定位于。进一步的研究中,仅有G88C、G209A 两个错义突变Ala53Thr和Ala30Pro)被确认。研究发现:突变的基因即为致病基因,可能有利于形成淀粉样纤维结构,参与Lewy小体形成。其他的种族和PD家系中未发现的突变〔〕。基因于1987年被克隆,定位于4p14染色体,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一种基因。目前,仅发现一个来自德国的PD家系的

姐弟两人的单个突变(I93M)。有研究对11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PD家系进行了的整个编码区测序,发现了3号外显子区S18Y多态性。随后的研究也证实S18Y多态性与PD发病呈负相关〔3〕。Parkin 基因异常首先在日本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青少年型家族性PD(ARJP)家系中被发现。parkin基因的突变频率随着发病年龄的增加明显下降;而parkin相关性PD在全世界范围的广泛分布,也说明parkin基因突变对PD发病机制方面的重要作用〔〕。 1.2PD易感基因的研究 目前,多数认为PD散发病例是在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双重作用的结果。现已发现多种易感基因,如羟化缺陷相关基因(异哇胍羟化酶,CYP2D6)、氧化应激过度相关基因(CYP2E1、单胺氧化酶B、超氧化物歧化酶)、芳香胺的解毒障碍相关基因(乙酰转移酶,NAT)等。这些易感基因的功能改变,将通过影响氧化应激及芳香胺类和肼类物质的代谢等途径,使PD的发病增加〔〕。 1.3线粒体DNA与PD PD患者黑质和血小板线粒体复合物Ⅰ活力下降,动物实验证实MPTP 的毒性作用机制是MPP+选择性地抑制了黑质细胞线粒体呼吸链中复合物Ⅰ的活性,ATP合成障碍,最终导致细胞变性死亡。因此研究者一直重视线粒体功能与PD关系的研究。线粒体复合物Ⅰ由核DNA(nDNA)和线粒体DNA(mtDNA)共同编码。有研究表明mtDNA异常参与引起PD 患者线粒体复合物Ⅰ活力下降。但是研究没能证实PD患者mtDNA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