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及分析第一章
无机及分析化学超详细复习知识点(大一,老师整理)

无机及分析化学超详细复习知识点(大一,老师整理)第一章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1. 物质和化学变化物质:具有质量和体积的实体。
化学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新的物质。
2.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元素: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
原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3. 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化学键:原子之间通过共享或转移电子而形成的连接。
分子间作用力: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范德华力、氢键等。
4.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过程的方程式。
化学反应速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的浓度变化。
化学平衡:反应物和物浓度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
5.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物质失去电子的过程。
还原:物质获得电子的过程。
氧化还原反应:同时发生氧化和还原的反应。
6. 酸碱反应酸:能够释放H+离子的物质。
碱:能够释放OH离子的物质。
中和反应:酸和碱反应盐和水。
7. 溶液溶质:溶解在溶剂中的物质。
溶剂:能够溶解溶质的物质。
溶液的浓度: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溶剂中溶解的溶质的量。
8. 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平衡常数:表示化学反应平衡状态的常数。
计算方法:根据反应物和物的浓度计算平衡常数。
9. 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电极电位:表示氧化还原反应进行方向的电位。
计算方法:根据电极电位计算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
10. 酸碱反应的平衡pH值:表示溶液酸碱性的指标。
计算方法:根据酸碱的浓度计算pH值。
11. 溶液的酸碱滴定滴定:通过滴加已知浓度的溶液来确定未知溶液的浓度。
计算方法:根据滴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滴定数据计算未知溶液的浓度。
12. 气体定律波义耳定律:在一定温度下,气体的压力与体积成反比。
查理定律:在一定压力下,气体的体积与温度成正比。
阿伏伽德罗定律: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等体积的气体含有相同数量的分子。
13. 气体混合物的计算分压定律:气体混合物中每种气体的分压与该气体在混合物中的摩尔分数成正比。
计算方法:根据分压定律计算气体混合物中每种气体的分压和摩尔分数。
无机及分析化学01-分散体系

分散质 粒子直径/nm <1
(小分子、离子 或原子 )
分散系
真溶液: 食盐水 高分子溶液: 血液 溶胶: AgI溶胶
主要特征
均相,稳定,扩散快, 颗粒能透过半透膜。 均相,稳定,扩散慢, 颗粒不能透过半透膜, 粘度大。
1~100 胶体分散系
(为大分子或分 子的小聚集体)
单 相 体 系
分散系的分类
第3 页
节目录
上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下一页
章目录 章目录
1.1 1.2 1.3 1.4 1.5 1.6 1.1.1 何谓分散系?
由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 形成的体系。 分散质(相)(dispersion phase)被分散的物质 分散剂 (dispersed medium)起分散作用的物质
分散在分散剂中所形成的分散系。
溶液
低分子或离子 分散系
溶液属于分散体系,是一种特殊的分散体系
特征:均相,稳定,扩散快,颗粒能透过半透膜
第8 页 节目录 上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下一页 章目录 章目录
1.1 1.2 1.3 1.4 1.5 1.6 1.2.2 溶液组成的量度方法
1)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1)物质的量: 表示物质所含基本单元数目多 少的物理量,用符号“n”表示。
m( B ) w( B ) m(液)
例2
注意:溶质的质量和溶液的质量单位必须相同 质量分数也可以用百分数表示,即质量 百分数或质量百分百浓度。
第14 页 节目录 上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下一页 章目录 章目录
1.1 1.2 1.3 1.4 1.5 1.6
溶液组成的量度方法 1.2.2 (5)其他表示方法 ①体积分数 φ(B):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一章第一节气体

例 1-3
• 在 25 ℃下,将 0.100m ol 的 O 2 和 0.350mol 的 H 2 装入 3.0 0L 的容器中,通电后氧气 和氢气反应生成水,剩下过量的氢气。求反应前后气体的总压和各部分的分压。 •
解:反应前 0.100mol 8.315kPa L mol-1 K -1 298K p(O 2) 82.6kPa 3.00L 0.350mol 8.315kPa L mol-1 K -1 298K p(H 2) 289kPa 3.00L p 82.6kPa 289kPa 372kPa( 四舍五入) 通电时0.100mol O 2只与0.200molH2 反应生成0.200molH2 O,而剩余0.150molH 2。 液态水所占的体积与容 器体积相比可忽略不计 ,但由此产生的饱和水 蒸气却必须考虑。 因此反应后 0.150mol 8.315kPa L mol-1 K -1 298K p(H 2) 124kPa 3.00L P(H 2 O) 3.17kPa p 124kPa 3.17kPa 127kPa(四舍五入)
无机及分析 化学
第一章 气体和溶液
1.1 气体 1.1.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概念:分子本身不占体积,分子间没有相互作用力的气体称为理想气体。 低压状态下可以看做理想气体,所遇到的实际情况都不是理想气体。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pV=nRT p 代表了气体的压力 V 代表了气体的体积
T 代表了气体的温度
• 解:
mRT 0.118g 8.315kPa L mol-1 K -1 298K -1 M 16 . 0 g mol pV 73.3kPa 250 10-3 L 所以该气体的相对分子 质量为 16.0g mol-1。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件第四版第一章

电动电势
ζ是衡量胶粒所带净电荷多少 的物理量,吸附正离子为正,
负离子则为负
电解质对电 动电势影响 很大
1.3.4 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
溶胶是多相、高分散系统、表面能很大,是热 力学不稳定系统。
✓ 布朗运动 为何往往能稳定存在? ✓ 胶粒带电
✓ 溶剂化作用
溶胶的稳定性可用ζ的绝对值来衡量,越大,胶体所带 电荷量越多,扩散层后,溶剂化层也厚,溶胶也越稳定
这部分中学计算,训练较多,在此不再赘述。
1.1.2 道尔顿理想气体分压定律
1 分压的概念
组分气体: 理想气体混合物中每一种气体叫做组分气体。
分压: 组分气体B在相同温度下占有与混合气体相同
体积时所产生的压力,叫做组分气体B的分压。
N2,O2
2L容器内盛1L O2,1L N2
PN2,PO2: 组分气体单独占据容器时所产生的压力。
实验表明,难挥发非电解质溶液的 沸点总是高于纯溶剂的沸点。这一 现象称为溶液的沸点升高(boiling point elevation)。
溶液的沸点升高(△Tb) =溶液的沸点(Tb) -纯溶剂的沸点(Tb0)
即: △Tb=Tb- Tb0
难挥发性非电解质稀溶液的沸点升高的原因是溶液 的蒸气压低于纯溶剂的蒸气压。
Δp = pBo xA =K b
ΔTb = Kb b ΔTf = Kf b Π = cRT
1.3 胶体溶液
胶体:是一种物质以一定的分散程度 存在的状态。
胶体分散系
胶体溶液(溶胶)是由小 分子、原子或离子聚集成 较大颗粒而形成的多相体 系。
高分子溶液:是由一些高分子 化合物所组成的溶液。
分子或离子分散系
结果,对于难挥发性的非电解质稀溶液,得出如 下规律:
无机及分析化学01.第一章-绪论ppt课件

Chapter One
32
(2) 随机误差:由测量过程中一系列有关因 素的微小的随机波动而引起的误差,具有统 计规律性,可用统计的方法进行处理。多次 测量时正负误差可能相互抵消。无法严格控 制,仅可尽量减少。
A. 精度高且准确度也好 B. 精度不高但其平均值
的准确度仍较好 C. 精度很高但明显存在
负的系统误差 D. 精度很差,且准确度
也很差,不可取
Chapter One
30
2. 定量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1)系统误差 由某种固定因素引起的误差,是在测量过
程中重复出现、正负及大小可测,并具有单向 性的误差。可通过其他方法验证而加以校正。
Chapter One
11
传统化学按研究对象的内在逻辑不同,分为无机 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四大分支。
现代化学已经渗透到很多领域,形成了许多应用 化学的新分支和边缘学科,如农业化学、生物化 学、医药化学、环境化学、材料化学、核化学、 等;另一方面,原有的“四大分支”中的某些内 容,已经发展成为一些新的独立分支,如热化学、 配位化学、化学生物学、稀有元素化学等。
Chapter One
31
系统误差的分类
➢ 方法误差:由所选择的方法本身(分析系统的化学或物理化学性质) 决定的,无法避免。
➢ 操作误差:操作者本人所引起的,可通过提高 操作者技能来消除或 减少(所选试样缺乏代表性、溶样不完全、观察终点有误、观察先 入为主等)
➢ 仪器及试剂误差:由仪器性能及所用试剂的性质(仪器准确度不够、 器皿间不配套、试剂不纯等)所决定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一章 气体、溶液和胶体

设有一混合气体,有 i个组分,pi和ni分别表示各组 分的分压力和物质的量,V为混合气体的总体积,则
pi=(ni/V) ·RT p=pi=(ni/V)·RT =(n/V)·RT pi/p=ni/n pi = ( ni/n )·p
第二节 溶 液
第一章第二节
广义地说,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均匀混合而且彼 此呈现分子(或离子或原子)状态分布者均称为溶液, 溶液可以气、液、固三种聚集状态存在。
ppb(十亿分浓度):表示溶质的质量占溶液质量 的十亿分之几,即每kg溶液中所含溶质的g数。如:
1ppb:1g/1,000,000,000g溶液=1g溶质/1kg溶液。 8ppb:8g/1,000,000,000g溶液=8g溶质/1kg溶液。
例 题 1-1
第一章第二节
在100 mL水中,溶解17.1 g蔗糖(C12H22O11),溶液 的密度为1.0638 g ·mL1,求蔗糖的物质的量浓度、质 量摩尔浓度、摩尔分数各是多少?
LOGO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一章 气体、溶液和胶体
化学学科的分类
1. 无机化学 2. 分析化学 3. 有机化学 4. 物理化学 5. 高分子化学
化学学科的重要性
化学学科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形成新 的学科,如生物化学、环境化学、环境分析化 学、食品化学、农药化学、土壤化学、植物化 学、配位化学、放射化学等。
第一章第二节
在100 mL水中,溶解17.1 g蔗糖(C12H22O11),溶液 的密度为1.0638 g ·mL1,求蔗糖的物质的量浓度、质 量摩尔浓度、摩尔分数各是多少?
解:
( 2 )b ( C 1 2 H 2 2 O 1 1 )= n ( C m 1 ( 2 H H 2 2 O 2 O ) 1 1 ) 1 0 0 0 .0 1 5 0 3 0 .5 m o lk g 1
无机及分析化学复习资料

N:1s2 2s2 2p3 Z = 26 Fe:1s2 2s2 2p6 3s2 3p6 3d6 4s2
•半满全满规则:
当轨道处于全满、半满时,原子较稳定。
Z 24 Cr: 1s 2s 2p 3s 3p 3d 4s
2 2 6 2 6 5
1
Ar3d 4s
5
1
Z 29 Cu:1s 2s 2p 3s 3p 3d 4s
[(SiO2)m • n HSiO3- • (n-x) H+]x- • x H+
胶粒带电,胶团不带电 (电中性)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
1、熵(S):是反映体系内部质点运动 混乱程度的物理量。热力学第三定律: T = 0K时,纯净物质的完美晶体的熵 值为零,表示为S。= 0.
2、 自由能
定义:等温等压下,体系中可作有用 功的能量称为自由能(自由焓),符号G , G = H -TS,自由能是体系的状态函数。
第四章 物质结构
1、四个量子数的意义和取值
2、 核外电子排布
核外电子分布三规则: • 最低能量原理 电子在核外排列应尽先分布在低能级轨 道上, 使整个原子系统能量最 低。
• Pauli不相容原理 每个原子轨道中最多容纳两个自旋方式 相反的电子。
• Hund 规则 在 n 和 l 相同的轨道上分布的电子,将尽 可能分占 m 值不同的轨道, 且自旋平行。
当KI过量时,胶粒带负电荷 ,胶团结构如下:
[(AgI )m • n I- • (n - x ) K+] x- • x K+ Fe(OH)3溶胶: { [ Fe (OH)3]m • n FeO+ • (n - x) Cl-}x+ • xClAs2S3溶胶: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件(第四版)第一章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分析化学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按分析对象可以分为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这是根据被测物质中是否含有碳元素来划分的。按分析方式可以分为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前者依赖于化学反应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后者则利用各种精密仪器对物质进行测量。另外,根据待测组分的含量,分析化学可分为常量分析、微量分析和痕量分析。
分子结构
分子由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分子的几何构型和成键方式决定了分子的性质。常见的分子结构有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
晶体结构
晶体是由原子或分子在空间周期性排列形成的固体,晶体的性质与原子或分子的排列方式密切相关。晶体分为金属晶体、离子晶体、共价晶体和分子晶体等。
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
酸和碱之间的反应称为酸碱反应,反应中质子转移是酸碱反应的本质。酸和碱的相对强弱可以通过电离常数来衡量。
实验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
实验安全
01
实验安全是实验过程中的首要问题,需要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和防护用品。
环境保护
02
环境保护是每个实验者应尽的责任,需要合理处理实验废弃物,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实验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实验实例
03
通过具体的实验实例,如实验室安全规定、废液处理等,来掌握实验安全和环境保护的方法。
04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基础
1
2
3
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技术是进行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的基础,包括称量、加热、冷却、萃取、蒸发、结晶等操作。
实验基本操作技术
在进行实验基本操作时,需要注意安全、准确、快速、环保等原则,避免误差和事故的发生。
实验基本操作技术的注意事项
通过具体的实验实例,如硫酸铜晶体的制备、碘的萃取等,来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周 期
Ⅰ A Ⅱ A Ⅲ A Ⅳ A Ⅴ A Ⅵ A Ⅶ A 0族
1 氢
氦
(1)得电子能力越强,元素的单质 与H2越容易反应,生成的氢化物越 稳定,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
2 锂 铍 3 钠 镁 4 钾 钙 5 铷 锶 6 铯 钡 7 钫 镭
硼 碳 氮 氧 氟 氖 铝 硅 磷 硫 氯 氩
周期表中,主族元素原子半径、元素原子得失电子、最 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氢化物的稳定性,氢 化物生成难易有何规律? 同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碱 性 碱性减弱、酸性增强、氢化物稳定性增强 减 0族 弱 Ⅰ 周 A 期 , 从 从 Ⅱ Ⅲ Ⅳ Ⅴ Ⅵ Ⅶ 酸 上 下 1 氢 A A A A A A 氦 性 到 到 增 下 上 2 锂 铍 硼 碳 氮 氧 氟 氖 强 , , , 原 原 3 钠 镁 铝 硅 磷 硫 氯 氩 氢 子 子 化 半 半 4 钾 钙 镓 锗 砷 硒 溴 氪 物 径 径 稳 5 铷 锶 铟 锡 锑 碲 碘 氙 增 减 定 大 小 6 铯 钡 铊 铅 铋 钋 砹 氡 性 增 同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强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He
Be
B
C
N
O
F
Ne
Na K
Mg Ca
Al
镓
Si
锗
P
砷
S
Se 碲
Cl
Br I
Ar
氪
最高价氧化物 最高价 最高价氧化物 SiH PH H HCl 4 Mg(OH) Al(OH) H SiO H PO H SO HClO 气态氢化物 NaOH NaOH Mg(OH) Al(OH) H SiO H PO H SO HClO 44 34 2S 4 2 3 4 3 2 2 3 4 4 3 4 2 4 4 对应水化物 Na O MgO Al O SiO SiH P PH O H SO S Cl HCl 氧化物 同周期主族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减弱,酸性增强 对应水化物 2 2 3 4 2 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 2 3 5 2 3 2O 7
OVER
元素周期律复习
周 期
Ⅰ A Ⅱ A
金属
非金属
过 渡 元 素
在同周期、同族中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电子层、最 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元素的化合价变化规律。
Ⅲ A Ⅳ A Ⅴ A Ⅵ A Ⅶ A
0族
1 氢
氦
2 锂 铍 硼 碳 ⅠB ⅡB Ⅷ 3 钠 镁 ⅢB ⅣB ⅤB ⅥB ⅦB 铝 硅 4 钾 钙 钪 钛 钒 铬 锰 铁 钴 镍 铜 锌 镓 锗 5 铷 锶 钇 锆 铌 钼 锝 钌 铑 钯 银 镉 铟 锡 6 铯 钡 镧 铪 钽 钨 铼 锇 铱 铂 金 汞 铊 铅 系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锕 7 钫 镭 系 Rf Db Sg Bh Hs Mt
周 期
Ⅰ A Ⅱ A Ⅲ A Ⅳ A Ⅴ A Ⅵ A Ⅶ A 0族
1 氢
氦
2 锂 铍 硼 碳 ⅠB ⅡB Ⅷ 3 钠 镁 ⅢB ⅣB ⅤB ⅥB ⅦB 铝 硅 4 钾 钙 钪 钛 钒 铬 锰 铁 钴 镍 铜 锌 镓 锗 5 铷 锶 钇 锆 铌 钼 锝 钌 铑 钯 银 镉 铟 锡 6 铯 钡 镧 铪 钽 钨 铼 锇 铱 铂 金 汞 铊 铅 系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锕 7 钫 镭 系 Rf Db Sg Bh Hs Mt
同位素原子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 自然界中包括人造原子(核素)有上千种。 按质子数相同归类,有一百多类,同一类原 子总称一种元素,也就是说有一百多种元素。 同一类原子中质子数和中子数都一样的就是 同种原子,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则互 为同位素。
1.决定原子种类的微粒是
A.质子 B.中子 C.电子 D.质子和中子 选 D
K 2
L 8
M 18
N 32
O 50
P
Q
个
某元素原子核外共三个电子层,那么M层的电子数最多是
8
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密切相关 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最外层只有两个电子), 属于稳定结构。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小于4,较易失去电 子形成阳离子。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于或等于4,活
Uun Uuu Uub
氮 氧 氟 氖 磷 硫 氯 氩 砷 硒 溴 氪 锑 碲 碘 氙 铋 钋 砹 氡
镧 铈 镨 钕 钷 钐 铕 钆 铽 镝 钬 铒 铥 镱 镥 锕 钍 镤 铀 镎 钚 镅 锔 锫 锎 锿 镄 钔 锘 铑
四、元素周期表
周 期
Ⅰ A Ⅱ A
金属
非金属
过 渡 元 素
周期表共(18 最后一列 仅由长周期元素组成的族称为副族 由长、短周期元素组成的族称为主族 18列, 列)稀有气体称为 8、9、10三列叫Ⅷ族 0族 (B) (A) ,都是金属 ,共7个
物质结构
食品工程学院 杨瑞锋
一、原子结构
中子(不带电) 原子核
原子
质子(带正电)
电子(带负电)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Z)+中子数(N)=质量数(A) 核组成符号:A ZX 表示原子核内有Z个质子,质量数为A 计算
42 20
Ca中的质子数 20 ,
电子 20 个,中子数 22 。
二、元素、核素和同位素
Ⅲ A Ⅳ A Ⅴ A Ⅵ A Ⅶ A
0族
1 氢
氦
2 锂 铍 硼 碳 ⅠB ⅡB Ⅷ 3 钠 镁 ⅢB ⅣB ⅤB ⅥB ⅦB 铝 硅 4 钾 钙 钪 钛 钒 铬 锰 铁 钴 镍 铜 锌 镓 锗 5 铷 锶 钇 锆 铌 钼 锝 钌 铑 钯 银 镉 铟 锡 6 铯 钡 镧 铪 钽 钨 铼 锇 铱 铂 金 汞 铊 铅 系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锕 7 钫 镭 系 Rf Db Sg Bh Hs Mt
碳 氮 氧 氟 氖
硅 锗 锡 铅
磷 砷 锑 铋
硫 硒 碲 钋
氯 溴 碘 砹
氩 氪 氙 氡
同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从上到下,电子层数依次增加 最外层电子数与族的序数相同 元素周期表中,同族、同周期原子 同主族元素,最高正价和最低负 价相同,化学性质相似且递变 核外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化 合价变化规律都可联系1~18号元 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掌握记忆。原子 半径的变化规律需好好记忆。请指 出右图框内半径最大和最小的元素
泼非金属元素原子较易得电子形成阴离子。
四、元素周期律
+1 +1
+2 +2
+3 +3
+4 -4 +4 -4
+5 -3 +5 -3
-2 +6 -2
-1 +7 -1
研究发现,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最外层电 子排布、原子半径、元素的化合价呈周期性的变化。
元素的性质随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 性变化,这个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氦
铍
硼
碳
CH4
氮
NH3
氧
H2O
氟
HF
氖
钠
镁
铝
镓
硅
SiH4
磷
PH3
硫
H2S
氯
HCl
氩
氪
钾
钙
锗
砷
AsH3
硒
H2Se
溴
HBr
5 6
铷 铯
锶 钡
铟
锡
锑
碲
碘
氙
铊
铅
铋
钋
砹
氡
总结
元素周期表中,同族、同周期原子核外电子层数, 最外层电子数,化合价变化规律都可联系1~18号元素 原子结构示意图掌握记忆。
记忆
碱 性 增 强 , 酸 性 减 弱 , 氢 化 物 稳 定 性 减 弱
Uun Uuu Uub
氮 氧 氟 氖 磷 硫 氯 氩 砷 硒 溴 氪
锑 碲 碘 氙 铋 钋 砹 氡
同主族元素特点
主族元素最高化合价=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序数
主族元素最低化合价=最外层电子数-8
周 期
Ⅰ A Ⅱ A Ⅲ A Ⅳ A Ⅴ A Ⅵ A Ⅶ A 0族
1 氢
氦
2 锂 铍 硼 3 钠 镁 铝 4 钾 钙 镓 5 铷 锶 铟 6 铯 钡 铊 7 钫 镭
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本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 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四、元素周期表
周 期
Ⅰ A Ⅱ A
金属
非金属
过 渡 元 素
1 共七个周期,周期序数等于电子层数 周期表中,行称为周期,列称为族 第七周期称为不完全周期 2 、 ~ 2 6 、 周期元素,从碱金属开始 3周期称为短周期,4、5 → 、 卤素 6称为长周期 →稀有气体
镓 锗 砷 硒 溴 氪 铟 锡 锑 碲 碘 氙 铊 铅 铋 钋 砹 氡
酸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
(2)失电子能力越强,元素的单质 与水或酸生成H2越容易,最高价氧化 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金属性 越强)
第三周期主族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气态氢化物
周 期
ⅠA 0族
1 2 3 4
H Li
ⅡA
Ⅲ A Ⅳ A Ⅴ A Ⅵ A Ⅶ A
0族
1 氢
氦
2 锂 铍 硼 碳 ⅠB ⅡB Ⅷ 3 钠 镁 ⅢB ⅣB ⅤB ⅥB ⅦB 铝 硅 4 钾 钙 钪 钛 钒 铬 锰 铁 钴 镍 铜 锌 镓 锗 5 铷 锶 钇 锆 铌 钼 锝 钌 铑 钯 银 镉 铟 锡 6 铯 钡 镧 铪 钽 钨 铼 锇 铱 铂 金 汞 铊 铅 系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锕 7 钫 镭 系 Rf Db Sg Bh Hs M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