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重大事件对城市和城市规划的影响
战争对社会公共空间与城市规划的影响

战争对社会公共空间与城市规划的影响战争是人类历史中常见的现象,它对社会公共空间和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各个方面分析战争对社会公共空间和城市规划的影响,并探讨其带来的变化。
一、战争破坏和重建战争不仅会对城市空间造成破坏,还会对城市的建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等进行破坏,给城市带来巨大的物质损失。
因此,在战争结束后,城市需要进行重建和修复,以恢复正常的社会公共空间和城市规划。
二、城市防御体系的建设战争使城市防御成为重要任务,城市规划需要考虑到城市的防御体系。
在古代,城墙是城市防御的主要方式,城市规划中需要考虑城墙的建设和布局。
而在现代,城市规划需要考虑到城市的防空能力和应急设施,以应对现代战争的威胁。
三、人口流动和城市扩张战争会导致人口的流动,很多人从战乱地区逃离到相对安全的地区。
这会带来城市人口的剧增,城市规划需要考虑如何容纳更多的人口。
此外,战争还可能导致城市的扩张,为了满足战争后人口增加和重建的需要,城市规划需要考虑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并规划新的城市区域。
四、城市功能的转变战争会导致城市功能的转变。
在战争期间,城市可能成为战略目标,军事设施和基地会集中在城市中,城市的功能转向军事化。
另外,在战争结束后,战地医院、庇护所和临时避难所等设施可能会在城市中建立起来,以应对战争带来的伤亡和无家可归者。
这些变化需要在城市规划中进行合理考虑。
五、社会心理影响和城市规划战争会给社会心理带来巨大的冲击,人们可能会感到恐惧、焦虑或无助。
城市规划需要考虑到这些社会心理的影响。
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为居民提供安全感和心理疏导的空间,如公园、纪念馆和社区活动中心等,以帮助人们逐渐恢复正常的生活。
总结:综上所述,战争对社会公共空间和城市规划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战争的破坏需要城市重建,城市规划需要考虑到城市防御体系,人口流动和城市扩张也需要在规划中合理安排。
此外,城市功能的转变以及社会心理影响也是城市规划需要注意的方面。
极端天气事件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与城市规划的应对策略

极端天气事件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与城市规划的应对策略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不断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在全球范围内频繁发生,对城市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城市规划作为解决和减轻这些影响的重要手段,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来适应和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极端天气事件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城市规划的应对策略。
一、极端天气事件对城市环境的影响1. 暴雨引发的城市内涝极端降雨事件是近年来城市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大量暴雨会导致城市内涝,给城市交通带来困扰,阻碍市民的出行。
同时,水涝还会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造成严重影响,损毁房屋,破坏道路和桥梁等,给城市的正常运行带来严重影响。
2. 高温天气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增强极端高温天气导致城市出现热岛效应的加剧。
城市高密度建筑、大量人口以及机动车辆的排放等因素会导致城市内部的温度升高,进而影响城市的热舒适度和生活质量。
热岛效应还会加剧城市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对环境保护造成压力。
3. 干旱和水资源短缺一些地区面临长期干旱和水资源短缺的挑战。
极端气候事件,如持续的高温和缺乏降水,会导致水资源供应不足,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困扰。
此外,干旱还会导致农作物歉收,影响城市的粮食供应和价格稳定。
二、城市规划的应对策略1. 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能力城市规划应注重改善和提升城市排水系统的能力。
加强城市排水管网的建设和改造,提高排水设施的容量和抗洪能力,以应对暴雨引发的城市内涝。
同时,合理规划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资源用于植被覆盖和城市绿化,以减少雨水排放对城市环境的负面影响。
2. 优化城市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中,应注重优化城市建筑设计,减少热岛效应。
合理安排建筑布局和高度,增加绿色植被覆盖率,提高建筑的能源效益和隔热性能。
此外,可以采用节能建筑材料和技术,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3. 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节约利用城市规划需要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节约利用。
通过合理规划水源保护区,优化供水系统,推广节水设施和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抗战胜利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

抗战胜利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这场长达八年的残酷战争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伤痛,但同时也对中国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抗战胜利后,中国开始了一系列城市规划的改革和建设,这些改革不仅改变了城市的面貌,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抗战胜利后,中国城市规划开始注重城市的防御功能。
抗战期间,中国许多城市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城市规划者深刻认识到城市的防御能力的重要性。
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加强城市的防御设施成为一个重要的方面。
城市开始修建城墙、防空洞、地下避难所等设施,以应对可能的战争威胁。
这些设施的建设不仅提高了城市的安全性,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好的保护。
其次,抗战胜利后,中国城市规划开始注重城市的功能布局。
在抗战期间,中国城市的发展相对混乱,许多城市的功能布局不合理,导致交通拥堵、资源浪费等问题。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中国城市规划者开始注重城市的功能布局。
他们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例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以合理利用城市资源,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
这种功能布局的改变使得城市的发展更加有序,也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此外,抗战胜利后,中国城市规划开始注重城市的绿化和环境保护。
在抗战期间,中国城市的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许多城市的空气和水质都严重污染。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中国城市规划者开始注重城市的绿化和环境保护。
他们在城市规划中增加了公园、绿地等绿化设施,同时加强了环境保护措施。
这些改变不仅美化了城市的面貌,也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
最后,抗战胜利后,中国城市规划开始注重历史文化保护。
在抗战期间,中国许多城市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遭受了严重破坏。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城市规划者开始注重历史文化保护。
他们在城市规划中保留了许多历史建筑,修复了许多文化遗址,同时加强了对历史文化的研究和保护。
这些改变不仅保护了中国的历史遗产,也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
总之,抗战胜利对中国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重大事件对城市发展和景观建设的影响研究

影响程 度
聚集性
临时 性 水 性 周斟性特质
晰 地“识和利J 事件 H
仆通过分析 畦 大 仆的寨例 城 市 发
操 建 世 带求事情 所
啦 事』 的 呐 也 j I
微 响 消帆
探讨 如何 自救地控捌 j
林,重人事件
^事什H 垃 j 习 发艉 . 使其 成为 动 j 推 代城』 发腱和骷碰建泄n 一个 t 鲤 々 垂 机
Ab¥ r e ;W i h a i r  ̄ 1 at t te rpd po h
s o r a l a i n h r q e t 0 c e … of c n b i g n f u b n z t t e f e u n c u r n o r v I r s c o… n
e e 0 l a e e o me l o h … vn nkb nd v lp n t a [
d v l p m n a s a  ̄c n I l l n e e o me a d l d c p 0 s n c 1 a 0 Ke y… d l n s a m I c u s a d c pe a e I ,l … 1 … n i a l u b n d v l 1 n ; a d c p O S [ c i n 1 mp c ; r a e g o ) m ̄ t l n s a e C B t L I I o
0 1 he p 0 c e r y n e a d a d u eI e e e ( t r u h( e a a y i 0 h a … o v n 5 o a v l p e (a d l n s a e c n t c 【 n I l  ̄t l a l d I n n s h v n h o g h n l s ft e c s s f c tf r u n de e o m n n a d c p 。 s Ⅲ t 0 I a b i g… ht r n l s i f u n  ̄a ‘  ̄ n a n p s t e a d n g t e e ' c s o l f e t e y c  ̄ r n u d u h s o l c m a g — c l a e n g c nl o ti o iv n e ai f t nf l i v f h w o e c i l o l o d g i e s c h r 一 F l r e s a  ̄u b n  ̄ v L a ( r l s n n o i v mp c i e pl e , i h c ul b a t g a d p s i ei a t s x o d wh c o d … i t r 。aI p ui u … l p n n p oK n l [ p o y t d m i y c mo e c t
战争对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的影响分析

战争对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的影响分析战争是人类社会长期以来的一种现象,对城市的发展和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战争对城市的影响,并分析其对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的影响。
一、人口迁移和城市流动性增加战争往往导致人口的大量流动和迁移,这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在战争爆发期间,许多人会逃离战争的区域,迁徙至相对安全的城市。
这种人口迁移导致了城市人口的剧增,城市的流动性也随之增加。
为了满足更多人口的需求,城市规划需要调整,包括扩建住房、提供基础设施以及改善交通状况等。
二、基础设施破坏与重建战争中的破坏往往导致城市基础设施的严重破损。
重要的公共设施如道路、桥梁、电力和供水系统等可能被炮火或爆炸摧毁。
这对城市的正常运行造成了阻碍,需要进行重建和修复工作。
城市规划师需要重新评估城市的基础设施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
此外,对于那些持续遭受战争影响的城市,规划人员需要采取措施来提高基础设施的抗战能力,以减少未来战争对城市的破坏影响。
三、社会结构与经济形态重塑战争不仅对城市的物质状况产生了影响,还影响了城市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形态。
战争往往造成失业率的上升,因为许多工厂被摧毁,企业关停,很多人失去了工作来源。
这导致城市的社会结构发生调整,可能出现社会问题和犯罪率上升等问题。
城市规划师需要重新评估城市的经济布局,通过规划新的产业和经济中心,促进城市的发展与经济复苏。
四、规划战略调整与城市重建战争结束后,城市规划师需要对受战争影响的城市进行重新规划,以恢复城市的正常秩序和功能。
通过规划战略调整,可以重建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城市环境和民生条件。
此外,规划人员还可以利用城市规划的机会来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的环境保护水平,提供更好的居住和就业条件。
总结:战争对城市的发展和城市规划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从人口迁移和城市流动性增加、基础设施破坏与重建、社会结构与经济形态重塑以及规划战略调整与城市重建等方面来看,城市规划师需要根据战争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相关规划策略,以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城市空间和城市文化的塑造

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城市空间和城市文化的塑造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它不仅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中国城市空间和城市文化的塑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城市空间和城市文化两个角度来探讨辛亥革命对中国城市的影响。
一、城市空间的塑造1. 城市规划的变革辛亥革命期间,武昌、南京等城市成为了革命的发源地和大本营,这些城市逐渐成为了新政权的中心。
面对战乱频发、交通不便等问题,革命指导者和政府开始注重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
在南京,革命政府设立了城市规划部门,对城市街道、市场、公共设施等进行重新规划,使城市更加有序和便于管理。
2. 城市交通的改善辛亥革命后,交通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但是,革命的胜利促进了城市交通的改善。
南京成为了新政府的首都,相应地建设了南京站,兴建了南京城隍庙街和昆仑关街等主要街道。
同时,南京的路灯也成为了影响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这些都为城市交通的流畅和城市的规模发展建立了基础。
3. 城市建筑的升级辛亥革命之前,中国的建筑物以低矮、平民和古老为主。
但是革命后,中国也开始学习西方的建筑方法,开始建造高档楼房和大型建筑物。
这些多层建筑都有电梯,方便人们出行。
二、城市文化的塑造1. 中国近代文化的崛起辛亥革命注重知识分子的地位,提倡依靠知识分子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
因此,中国近代文化在此时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一批优秀的作家和思想家在这个时期应运而生。
2. 文化交流的推进中国曾在过去长时间地与世界相隔绝,这导致了中国的文化较为封闭。
但是,随着辛亥革命的发生,中国在政治和经济方面与世界接轨,随之而来的是文化的交流和合作。
这样的选择也使得中国的城市文化开始新的一章。
3. 体育活动的提升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体育活动不受重视。
但是辛亥革命后,许多人开始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并开始提高自己的健身水平。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加篮球、网球、足球等体育活动,此时中国的体育文化也开始了开花。
总之,辛亥革命虽然短暂,但其给中国城市空间和城市文化的塑造产生了很大影响。
大事件影响下城市道路环境整治规划探讨

大事件影响下城市道路环境整治规划探讨摘要: 在全球化的激烈竞争环境中,重大城市事件已经成为城市政府提升城市能级的战略性资源,我国诸多区域性中心城市在参与全球化竞争的过程中也无不对此倾注了巨大投入。
重大城市事件促成了城市发展轨迹的跃迁,也给城市规划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本文分析了重大城市事件与城市规划的关系,以2013年沈阳市“迎全运”白塔大街街路环境整治为例,对规划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概述,并提出整治措施。
关键词:重大事件;城市规划;整治措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区域性中心城市显著地表现出以重大城市事件的运作来整合自身禀赋和外来发展机遇的趋势。
同时,地方城市政府的领导权威、政策导向以及不断强化的发展信心给“大事件”的争取和运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在此背景下,城市规划作为一门政策性、实践性、综合性、空间性很强的工作,与重大城市事件的运作密切关联。
1 大事件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大事件”往往指那些对一座城市或一个国家产生重大社会和经济影响的事件。
法国著名城市学家F.Ascher认为:“大大小小的事件不仅是城市活力的指示器,而且地方政府也可以通过‘制造事件’来影响城市的发展,因此事件也是城市活力的‘调节器’。
”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工具,“大事件”已成为一个频繁出现的关键词。
蒙特利尔、巴塞罗那、亚特兰大、巴黎、东京、卡迪夫等所有善于利用重大事件推动城市发展的事例都在表明:大事件虽不能最终成就一座城市,却可以让城市在短期内发生嬗变。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城市为“大事件”精彩上演而搭建的华丽舞台背后的那些恢弘建设和盛大庆典,往往会极大地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举办城市的知名度。
在重大城市事件的运作过程中,城市空间重组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据此,我们可将城市规划与城市大事件的关系划分为三种类型:(1)城市规划成为城市大事件运作全过程的保障手段以城市为主题的各重大事件要求城市规划贯穿于“事件前策划”、“事件运作”以及“事件后运行”的全过程。
城市重大事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重大事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摘要:目前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很多城市为了城市的发展已经逐渐主动的参与到城市之间的竞争之中,很多能够推动城市发展的重大事件也伴随着竞争的激烈而发生。
重大事件的频繁发生给城市发展带来了诸多影响,重大事件的发生会带来怎样的影响以及怎样合理有效的利用这些影响,使其成为能够推动城市发展的动力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重大事件、城市发展、城市规划、影响自城市形成以来,就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就其发展的历史过程来说,既有人类文明发展这些内生性因素,同时也不缺乏因为某些事件而促使城市不断发展的外生性因素的存在。
在人类文明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任何一座城市的兴亡成败都与二者息息相关。
在现今全球化的条件下,重大事件意境发展为城市之间除了人才竞争、资金竞争、信息竞争和自然资源竞争之外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发展因素。
今天重大事件已经成为城市和城市间竞争中的重要历史性抉择。
重大事件已经发展成为全世界城市之间除了竞争人才、竞争资金、竞争信息和竞争自然资源以外一项非常重要的外部发展因素。
1、重大事件的概念重大事件由英文mega-event翻译而来,在广义上,城市发展过程中,对城市具有长远性、全局性、战略性影响的关键事件都构成该城市的重大事件。
而狭义的城市重大事件则具有长远性、全局性、稀缺性、主动性和活动性等特性[1]。
随着飞速加快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城市之间的竞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逐渐的由被动竞争转为主动的参与到竞争当中来,越来越多的由城市政府部门主办或政府授权主办的事件成为了影响城市发展的重大事件。
城市从原来的开发利用资源转向从经济、管理等发面来加速城市的发展。
大都市委员会在《重大事件对大城市影响》的专题报告中提出了重大事件的5个标准:第一,事件的独特性:第二,需要大量投资;第三,影响城市持续的转变;第四,吸引大量游客;第五,吸引国际媒体报道[2]。
重大事件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引擎,其能量甚至不亚于19世纪的工业化,重大事件给城市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但无论是哪一种,都会对城市产生集中甚至持久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梁陈方案”评析重大事件对城市和城市规划的影响摘要:历史上的“梁陈方案”为我们现代的城市规划提供了一个值得思考和学习的规划方案,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重大事件对城市规划的影响的思考和分析。
通过查阅资料以及了解历史可得,梁成方案并未得以实施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的政治因素,所以在城市规划中,先进而科学的城市规划理念、场地的因素、政治经济都在或多或少的影响城市规划。
对于重大事件这个偶然性、不确定性的因素来说,笔者通过其联系机制来分析,并简单构想了一种新的数学模型来考虑重大事件对于城市规划影响因素的权重赋值,从数字技术的方面来评析重大事件对城市和城市规划的影响。
关键词:梁陈方案重大事件联系机制数学模型1.概念阐述1.1城市重大事件的概念“重大事件”被《新华词典》解释为“历史上或者社会上发生的不平常的大事情”。
同时英文event在《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的定义是Event,a happening,esp.an important,interesting, or unusual one(特指重要,有趣,不寻常的事件)在本篇论文的研究中,重大事件的研究范围是能够对城市规划产生影响、指导或者改变城市规划要素的重大事件,即由政府主办的或者政府授权主办,依靠一定的政府资源,在城市举办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有助于实现城市发展目标的,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大型活动[1]。
1.2城市重大事件的分类及影响因素城市的重大事件可以分为政治、经济、体育、文化等几个方面,且涵盖了许多类型。
在当今社会,城市重大事件的案例也有许多,比如区域或国际性的大型博览会或展销会,如世博会、中国——东盟博览会、广交会等。
大型运动会如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
大型投资项目,如迪斯尼乐园、科学城、大学城等。
重大节事,如国际艺术节、电影节、旅游节等等。
不同的分类中,影响城市重大事件的因素各有侧重,其中在新政中心的规划中,则以政治因素占主导,大型投资项目之类则是以经济为主导,重大节日则是突出的文化主导。
所以在探讨一个事件的影响,应该分析该事件的主要因素,然后评析主要因素的影响。
而在梁陈方案所处的时代,政治中心的确立是对于北京城来说的重大城市事件,其政治的因素占主导地位,经济因素是不可少的影响,再加之当时中国条件特殊,所以国际因素也是对该重大事件形成影响的一个条件。
1.3城市规划概念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在确保城市空间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土地合理利用的基础上,是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2]。
在中国城市规划发展的过程中,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3]。
而在西方的城市规划发展以及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中,其中沙里宁提出有机疏散的理论对梁陈方案城规思想形成一定的影响。
梁陈方案的预见性以及超前性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有机和疏散。
1.4城市规划与政治的意义城市规划中,尤其是首都,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并且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的规划。
规划往往会受到政府的影响。
比如美国首都的确定,在选址的初期因为南方和北方的争执不断,最后双方作出让步才将政治中心确定在的位于中间的华盛顿地区。
可见在一些关于政治因素的重大事件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在华盛顿的规划设计中,朗方所采用的巴洛克布局手法[4]显露出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文历史及其思维,并且在建筑物的布局以及设计上,也是体现出了华盛顿“管理国家”的城市主要职能。
反观北京,一座前朝古都,同时承载了中国古时元、明、清的政治中心。
并且新中国,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宣布了国家成立。
可见,北京的政治意义是相当重要的,并且在影响城市规划的因素中占了决定性的位置。
梁陈方案之所以不能够得以实施正是因为如此。
所以这也对我们进行城市规划进行了一两点的提示,即在重大事件所影响的城市规划中,我们首先应该遵循的是政府的意思,深究政策方针,在规划时合乎重大事件的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划。
2.梁陈方案解析2.1梁陈方案及其意义梁陈方案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由陈占祥和梁思成提出的在北京城西郊新建行政中心的建议,方案开篇提出“早日决定首都行政中心区所在地,并请考虑按实际的要求,和在发展上有利条件,展拓旧城与西郊新市区之间地区建立中心,并配合目前财政状况逐步建造。
”然后方案对其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一、尽早决定行政中心选址的理由。
二、开发西郊,建立新行政中心的理由。
三、发展西郊可实施的逐步实施程序。
[5]方案算得上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城市发展理念。
它贯彻了“有机”、“疏散”的城市规划理念,以及坚持了“古今兼顾、新旧两利”的原则。
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全面且系统的城市规划设计建议。
通过阅读梁陈方案可以看见,梁思成和陈占祥是从整体保护的构思出发,这点是我们学习城市规划应该贯彻的一点。
并且方案建议将中央行政中心放到西郊,为未来北京城的持续不断的发展准备好更充裕的空间。
以避免大规模拆迁的发生,重在延续城市社会结构及文化生态。
另一方面,按平衡发展城市的原则,增加城市各个部分居住与就业的统一。
以防止跨区域交通的发生。
[6]然而梁陈方案并没有实施,其原因很复杂。
从城市中心区变迁及其对城市发展和规划的影响上看,重大事件的效应必然要受到当时、当地条件的支持或约束。
首先,重大事件在相同城市的不同历史时期,受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政治形势、理论思潮及城市体制和城市化发展方面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效应。
[7]梁陈方案首先受到的是政治的不支持,因为国家领导人在当时已经以故宫作为新中国的行政中心,并且在天安门广场宣布了新中国成立,如果要再次划分一个行政中心,则会显得政治的分离,所以毛泽东所讲“有一个教授,要把我们从北京城里赶出去。
”其次是经济上的不支持[8],新中国在建国初期,经济建设并不发达,要达到方案中所提出的新建政治中心并没有足够的经济来支持。
同时梁陈方案的提出受到了苏联专家方案的冲击,更是没有被国家领导人采纳了。
但是梁陈方案的超前性和它提出的许多城市规划思想,仍是值得现代城市规划所学习和借鉴的。
梁陈方案指明“这个区域在何位置将决定北京市发展的方向和今后计划的原则,为计划最主要的因素。
”可见梁陈非常明确这次行政中心区的选址将会对北京的城市结构产生的影响,“不仅仅是建设一个新的行政中心问题,而是关于北京城市空间未来发展的一种战略思考”。
[9]]所以梁陈方案谨慎的处理了保护古城、多城市中心、以及行政中心建设的一系列问题。
它的预见性在现代的城市规划中仍然十分可贵。
2.2梁陈方案与保护古城的思想“无论穷国还是富国,只要其经济处在比较平稳发展阶段,历史名城保护对于他们都不是主要问题.这说明在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是历史名城保护面临最大危险的时期.”[10]梁陈方案就在这个“危险的时期”提出,但是却兼顾了保护古城的思想,这一点是现代历史名城保护与城市结构调整方面值得学习和思考的。
在梁陈方案中,为了避免北京古城的破坏,提出“北京为故都及历史名城,许多旧日的建筑已成为今日有纪念性的文物,而且它们的位置部署上的秩序和整个文物环境,正是这座名城壮美特点之一,也必须在保护之列,不允许随意掺杂不调和的形体,加以破坏。
”梁陈方案对于古城的保护是一种全局性质的保护,除开北京著名的故宫、天坛之类,老城墙、建筑、布局与形制仍然值得保护,并且这些都是一视同仁的珍贵[11]。
然而在同时期的苏联专家提出的保护方案,明显很有局限性。
梁陈方案中历史环境整体保护的观念可见于1964年《威尼斯宪章》、1976年《内罗毕建议》、1987年《华盛顿宪章》等,从今天来看梁陈方案,更能见到其比苏联专家的预见性和整体性。
几十年的时间北京建成区扩大了6~7倍[12],苏联专家所担心的新市区难以形成是一个错误的判断,并且一个更大的错误就是提出的“只保留故宫、天坛等具有代表性的构筑物”这个决议使得北京这只剩下一部分老房子,其余大量的“历史性与建筑性”统统不复存在了。
2.3梁陈方案与两轴多中心城市规划思维梁陈方案提出:“因政府中心在城内,人口增加,则供应商业亦必更加发展,城内许多已经繁荣的地区必更加繁荣起来,或是宁静的住宅区变成嘈杂的闹市。
世界上许多工业城市所犯的错误,都是因人口增加而又过分集中所产生的。
”梁陈预见到了北京城市单中心发展的后果,即皇城两侧王府井和西单形成繁华的商业区,人口增加、城市面积变大,中心的吸引力更强,地价更高[13]。
会把历史街区的面积占领,并且随着时间的发展,高空之中的建筑也会越来越多。
梁陈方案表示了政府中心如果在旧城以外,人口和商业会随之在城外形成新区,在方案的规划草图中可以发现行政中心区以南规划了一个商务区[14]。
这个规划被南京的城市规划所采用。
并且方案提到:“如东单、王府井大街等又将更加繁荣,街上经常的人口车辆都要过度拥挤,且发生大量停车困难。
”“日后如因此而继续在城内沿街造楼,造成人口密度太高,交通发生问题的一系列难以纠正的错误,则这次决定将为扰乱北京市体形秩序的祸根。
”现在交通成为困扰居民的严重问题,围绕旧城的三四五环,一圈一圈地缓解却又加强着单中心结构和堵车问题,甚至2008年的交通解决办法在申奥过程中受到了奥委会的关注[15]。
所以方案所预见的一系列城市发展矛盾,与必定增加人口、大量拆迁、大量建造新时代高楼,这些必会改变整个北京街区形象,并且破坏其外貌[16]。
如果增加交通流量及复杂性,由于没有调整城市结构,以旧城为核的单中心城市结构确立下很难解决这些问题的[17],所以梁陈所担心的情况大多没有避免.假如形成了方案所设想的行政中心区、商务中心区、旧城文化中心三个功能区分又有联系的中心区域的城市结构,那么有多少拆除破坏和建设性破坏可以避免、多少城市问题和矛盾可以缓解,老城看起来多么象传说中的古都,新区可以在风貌、高度、地价、交通等方面获得多大的发展自由。
2.4梁陈方案与政治中心设置如方案所讲,政治中心是在原有的故宫旁边设置一个新的行政中心,使得北京成为一个双中心的城市,以避免以后城市发展中因为单中心而拥挤的城市格局。
这个方案对当时北京的城市功能[18]、发展条件和空间结构调整的客观认识,是立足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分析的,因为当时北京城是一个完整的古都,新区的建设不仅可以有效缓解旧城的压力,保住古都,而且可以形成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新形象[19]。
如果“梁陈方案”得以实施可以说是当时北京空间结构调整[20]的一个最好方案。
再者,它成功地借鉴了当时先进的规划理论。
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艾伯克隆比(Abercrobie)1944年大伦敦规划都是当时规划理论界对大城市发展的最新认识,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通过有机疏散可以完整地保护北京这么一个人类伟大的文化遗产,应该说理论的应用是正确的和富有远见卓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