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武汉大学-03-刘耀林-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信息技术系列课程建设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设计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设计
刘耀林;刘艳芳
【期刊名称】《地理信息世界》
【年(卷),期】2003(001)004
【摘要】围绕如何依托工科测绘学科优势办理科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建设问题,重点讨论了包括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试等重要环节的地理信息系统人才培养过程的优化设计.
【总页数】4页(P31-34)
【作者】刘耀林;刘艳芳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430079;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43007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相关文献】
1.双重视角下社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设计 [J], 岳雪莲
2.地方高校面向春季高考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设计——以泰山学院为例 [J], 侯新平;彭观明
3.成教GIS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设计 [J], 徐丰;张王菲;牛继强
4."双高"背景下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设计 [J], 刘小英
5.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设计 [J], 周丽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的公告

关于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的公告发布时间:2017-11-13 作者(文号):来源:高教处浏览数:10352次根据《湖北省教学成果奖励办法》(湖北省人民政府令第292号)和《省教育厅关于做好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励工作的通知》(鄂教高函〔2016〕34号)精神,经省政府同意,近期,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评审委员会对各校推荐申报的教学成果进行评审,提出拟获奖项目、人选以及奖励等级的建议。
根据湖北省人民政府令第292号规定,现将评审结果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公示时间:2017年11月13日至2017年12月12日。
公示期间,单位或个人如有异议,请以书面形式向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励委员会办公室提出,写明成果名称和异议内容。
单位提出的异议,须写明联系人的姓名、通信地址、邮政编码和电话,并加盖单位公章;个人提出的异议,须写明本人的真实姓名、工作单位、通信地址、邮政编码和电话,并有本人的亲笔签名。
不符合上述规定的异议不予受理。
反映情况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励委员会办公室联系电话:027-********;通信地址:武汉市武昌区洪山路8号,湖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邮政编码:430071。
附件:拟授予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项目名单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励委员会办公室2017年11月13日附件拟授予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项目名单-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双层驱动与改革路径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双层驱动与改革路径孔雪松;刘耀林;王静【摘要】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与行业大类调整形成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双层驱动力,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改革需要体现“三三制”,即培养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三种素质,塑造管理能力、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三种能力.以大类招生的素质教育为目标,以行业大类的能力需求为主线,构建标准化专业知识模块,塑造学生创新思维,形成“知识-思维-能力-素质”渐进式联动优化体系,实现学生素能一体化的双向提升.【期刊名称】《中国地质教育》【年(卷),期】2019(028)002【总页数】5页(P11-15)【关键词】大类招生;土地资源管理;教育改革【作者】孔雪松;刘耀林;王静【作者单位】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武汉大学教育部地理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 43007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正面临着专业培养模式单一化与社会人才需求多样化的双向矛盾。
为解决这一供需矛盾,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应运而生,该模式促进了单一学科背景下的专业教育向多学科交叉的通识教育转型,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1]。
尽管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在一些高校推广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并不意味着该模式具有普适性,地方高校以大众化教育为主导,重点高校以精英化教育为方向,且不同院校相同专业之间发展水平差异显著;此外,行业的发展与需求也引领着专业培养方向,如何针对高校的不同层次、专业发展定位及行业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亟须解决的热点问题[2]。
近年来,国土资源事业发展迅速,土地、矿产资源、海洋、测绘和地理信息等相关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行业规模和从业人员均大幅增长。
2017年10月,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新修订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土地管理业作为行业大类首次纳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也是本次修订唯一调整的行业大类,堪称最大亮点。
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3年度湖北高校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名单的通知

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3年度湖北高校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名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14.01.09•【字号】鄂教高[2014]1号•【施行日期】2014.01.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3年度湖北高校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名单的通知(鄂教高〔2014〕1号)各普通高等学校:根据《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2013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推荐申报工作的通知》(鄂教高办〔2013〕6号)的有关要求,经学校申报、资格审查、网络评审,我厅审核同意武汉大学《微机系统与接口技术》、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船舶气体保护焊工艺设计与实作》等149门课程(其中本科课程128门、高职课程21门)为2013年度湖北高校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现予以公布。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需按照教高厅〔2012〕2号文及《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有关要求进行建设,各高校要进一步加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组织和制作,对课程内容实行严格的审查,课程视为职务作品。
所有批准立项的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均应按照规定上网,向所有高校师生免费开放。
我厅将不定期对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进行跟踪和复核,根据复核情况决定是否保留或取消其称号。
各高等学校要加强政策引导,加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经费投入,推进优质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共享,把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推广、应用、共享与教育创新结合起来,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附件:2013年度湖北高校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名单湖北省教育厅2014年1月9日附件:。
自然资源全要素概念模型构建

第33卷 第3期2019年3月Vol.33 No.3Mar.,2019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自然资源是个综合体,资源大国如美、澳、俄等,运用系统科学理念,对各类自然资源实行综合管理[1-3]。
中国土地辽阔,“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丰富而复杂,面临着自然资源合理统筹与利用的问题[4]。
在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高速发展的当下,为完成自然资源信息化统筹的时代任务,满足自然资源综合服务的需求,需要以测绘地理信息相关技术为手段,以地理空间统一为基础,结合泛地图的空间信息呈现方式,以此实现对自然资源全要素的统筹管理[5-6]。
概念数据模型表达了对象以及对象间关系,是描述现实世界的抽象概念集[7],属于现实世界到信息世界建模三阶段(概念数据模型→逻辑数据模型→物理数据模型)的基础阶段[8]。
过去,多数研究从“它在哪”“它是什么”“它属于谁”去描述单一的自然资源要素,而忽略了自然资源的整体性、关联性和系统性。
因此,在当代自然资源信息化统筹的需求下,急需建立自然资源全要素概念模型,以描述“它们在哪”“它们是什么”“它们属于谁”以及“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本文由自然资源全要素出发,从信息化过程、土地空间转变、要素统一、泛地图式服务等方面考虑其相关问题,进而构建自然资源全要素概念模型,最后依托自然资源全要素概念模型对各类自然资源进行建模分析和总结,表明本文所提模型对自然资源全要素的支撑能力。
1 管理自然资源全要素的相关问题1.1 测绘地理信息与自然资源信息化自然资源在现实世界中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各界对自然资源没有统一的定义。
我们认为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并能为人类利用的自然要素和以自然要素为基础形成的环境都属于自然资源[9],如土地、矿产、森林、草原、湿地、农耕、海洋等。
各类自然资源有其独立的特征、体系、管理单位和手段,但都以土地空间(如山、地)或依附于土地空间(如林、草)的形式存在。
试阶段同等学力考生加试两门本科主干科目名称及参考书目

试阶段同等学力考生加试两门本科主干科目名称及参考书目101 地球科学学院070500 地理学任选两门(与初试复试科目不同)1。
地学遥感概论:遥感概论,彭望琭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2.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曾克峰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3。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曹伯勋,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 04。
经济地理学导论:经济地理学导论,杨万钟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第四版070702 海洋化学、070704 海洋地质不招同等学力考生070900 ☆地质学01 方向(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1. 结晶学与矿物学:结晶学及矿物学,潘兆橹等,地质出版社,1998 ,第三版2. 晶体光学:晶体光学及光性矿物学,曾广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02 方向(地球化学):任选两门(与初试复试科目不同)1. 应用地球化学:应用地球化学,蒋敬业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62. 分析化学:分析化学,武汉大学化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3. 地球科学概论:地球科学导论(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刘本培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03 方向(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任选两门(与初试复试科目不同)1。
地球科学概论:地球科学导论(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刘本培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2。
古生物地史学:古生物地史学概论,杜远生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8 ,第二版3。
生物化学:生物化学,沈同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04 方向(构造地质学):1。
板块地质学:中国及邻区区域大地构造学,车自成等,科学出版社,20022。
地球科学概论:地球科学导论(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刘本培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05 方向(第四纪地质学):任选两门(与初试复试科目不同)1.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曹伯勋,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 02。
1土地信息系统概述

1.1 土地系统与土地信息
2、土地信息系统——特征:
16
1.1 土地系统与土地信息
2、土地信息系统——内容体系: 专题土地信息系统 土地信息系统工具
17
1.1 土地系统与土地信息
2、土地信息系统——服务对象:
地籍管理 土地定级评估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耕地保护 土地利用规划 建设用地管理 土地整理
6
1.1 土地系统与土地信息
7
1.1 土地系统与土地信息
1、数据与信息 数据(data):数据是一种未经加工的原始资 料,是通过数字化或记录下来可以被鉴别的 符号。数字、文字、符号、图像都是数据。
8
1.1 土地系统与土地信息
信息(Information)是用文字、数字、符号、语言、图像 等介质来表示事件、事物、现象等的内容、数量或特征,从 而向人们(或系统)提供关于现实世界新的事实和知识,作 为生产、建设、经营、管理、分析和决策的依据。信息具有 客观性、适用性、可传输性和共享性等特征。信息来源于数 据(Data),是数据的高级体现形式,是数据有意义的内涵 解释。 特征: 客观性 适用性 可传输性 共享性
24
1.2 土地信息系统构成与功能
按照管理数据的区域层次划分
国家级土地信息系统
省(区)级土地信息系统
市县级土地信息系统
按照系统执行的业务过程分类
办公自动化系统
专题分析工具系统
成果管理查询系统
按照系统软件运行环境
单机版土地信息系统和网络版土地信息系
统
25
1.3 土地信息系统的学科关系
土地信息表征土地系统诸要素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 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字、文字、图像和图形等的总称。
GIS国家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探索

GIS国家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探索张传喜;刘耀林【摘要】在特色专业的建设过程中,武汉大学地理信息系统(GIS)专业依托学校的办学资源和学科群优势,充分利用科技创新体系和科研创新成果,以国际化的办学视野,协同创新促进人才的培养,为高等学校开展特色专业建设探索出了一条有效途径.【期刊名称】《地理空间信息》【年(卷),期】2013(011)005【总页数】3页(P166-167,174)【关键词】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特色专业;教学与科研协同互动【作者】张传喜;刘耀林【作者单位】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 730079;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 73007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208地理信息产业自形成以来,始终处于加速发展的状态。
随着信息产业本身及其带动的相关产业的技术演进和产业变革,对创新型GIS人才的特殊要求也在不断变化。
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应充分利用优势学科的支撑、科技创新体系和科研创新成果,充分发挥集“创新性、行业性、协同性”于一体的资源优势,协同创新促进人才的培养。
近年来,武汉大学的GIS专业在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武汉大学GIS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是武汉大学较为独特、成色较高的专业,具有品牌效应[1]。
经过多年的建设,建立了以地理信息获取、管理、更新、分析、处理、可视化和应用等的专业建设主线,教学科研相长的具有特色的地理信息系列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形成了面向国家需求和学科发展的理工结合的GIS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了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和条件,与国际一流大学有着良好的学生及教师持续培养和交流项目渠道。
武汉大学GIS专业的建设已经被国内外同行作为中国地理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述评的典型案例和依据,具有示范作用。
1 GIS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协同创新设计根据地理信息学科理工结合的特点和社会对GIS人才的需求,结合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发展,GIS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方案应从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来设计理工结合的创新人才,一方面要突出人才的地理信息科学的基础理论,另一方面,要注重人才的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技能[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
推荐学校(盖章):武汉大学成果科类:管理学
申报等次:一等奖
1、提出了行业导向-知识贯通-创新驱动的土地信息技术系列课程建设理念,创建了三位一体的土地信息技术系列课程体系。
出版了与土地信息获取、土地信息表达、土地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等链条知识配套的系列课程教材。
2、科研引领、教学科研互动的土地信息技术系列课程教学模式。
将大量的科研成果转化到课堂教学和教材建设中,同时通过指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形成了教学科研良性互动的课程教学模式。
3、创新实践教学理论,建设了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的多元化教学环境。
集课堂教学、课程网站学习、教学基地工程实训、创新创业项目设计、科研项目参与于一体,校企协同,产学研结合,为培养领军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4、以课程建设为依托,建设和培育土地信息技术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建设了由国家名师领衔的具备领域发现与技术前瞻、系统架构与系统设计、系统开发与算法设计和数据挖掘与技术应用等土地信息技术课程特色需求的教学团队。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1000字以内)
1、提出了行业导向-知识贯通-创新驱动的土地信息系列课程建设理念,创建了三位一体的土地信息技术系列课程体系。
提出行业导向—知识贯通—创新
驱动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建设思想:面向土地资源管理行业需求导向,构建土地信息技术系列课程的架构体系;以土地科学新理论和信息新技术为引领,提出土地信息技术系列课程信息流框架;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土地信息技术系列课程体系。
2、科研引领、教学科研互动,创新土地信息技术系列课程教学模式。
团队承担了国家86
3、国家科技支撑和自然科学基金等大量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 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
坚持“科研引领、教学科研互动”的理念,将科研成果转化到课堂教学和教材建设中,同时通过指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多名学生在Land Use Policy、Applied Geography 等期刊发表土地信息技术论文,多名学生获得省优秀学士论文、全国学科竞赛奖励,形成了教学科研良性互动的课程教学模式。
3、强调教学资源的精品化建设,打造土地信息技术国家级精品课程与教材。
建设了《土地信息系统》国家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出版了《土地信息系统》等土地信息技术核心课程教材、《地籍测量学》等土地信息获取类教材、《数字测图与制图基础教程》等土地信息表达类教材、《土地信息系统设计与建立》等设计与开发类教材等10多部。
其中《土地信息系统》国家规划教材被选作全国相关专业的土地信息系统课程指导性教材。
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了“土地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等20多篇教学研究论文。
将研究成果及时运用到课程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创新实践教学理论,建设了课内课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的多元化教学环境。
将课内课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完善土地信息技术系列课程教学的软硬件环境。
通过建设课程网站、实习基地、科学研究和课外交流等方式进行多元化教学环境建设,拓展了教学途径。
5、以课程建设为依托,建设和培育土地信息技术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针对课程建设在领域发现与技术前瞻、系统架构与系统设计、系统开发与算法设计和数据挖掘与技术应用等方面的需求,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进行教学团队建设。
教学团队中,1人获国家教学名师,1人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1人入选万人计划,1人获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1人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科技领军人才,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高、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综合素质好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三、成果应用推广情况(400字以内)
1)提出的三位一体的土地信息技术系列课程体系,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被作为中国土地信息技术与土地管理教育发展述评的典例和依据,武汉大学成为国土资源部指定的高级人才继续教育培训基地。
2)建设的《土地信息系统》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站实现了课程全程现代化手段教学,被全国近100所高校相关专业广泛使用,受到学生欢迎。
3)国家级教材《土地信息系统》被选作全国相关专业的土地信息系统课程指导性教材,发行6万多册,已被中国人民大学等近百所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使用;《地籍测量学》、《土地信息系统设计与建立》等教材应用于全国相关专业,得到了同行的高度评价。
4)提出的教学科研互动课程教学模式,坚持科研引领、教学科研互动的理念,融国土资源管理行业需求、新理论新技术发展、人才培养质量于一体,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该成果已被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多所大学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