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 表现主义与象征主义
文学中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解析

文学中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解析引言: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至中期的一种文学流派,它以突破传统文学形式、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为特征。
本文将对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几个重要流派进行解析,包括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和意识流小说。
一、象征主义象征主义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它强调通过象征和隐喻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象征主义文学作品通常具有模糊的意象和复杂的象征体系,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例如,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酒与血》中,他通过描绘酒和血的象征意义,表达了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
二、表现主义表现主义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另一个重要流派,它强调通过夸张和变形的手法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表现主义文学作品通常具有激烈的情绪和冲突,以及对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
例如,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的《威鹏史》中,他通过对主人公威鹏史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现了对社会压迫和个人自由的思考。
三、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它强调通过梦幻和幻想来探索超越现实的境界。
超现实主义文学作品通常具有离奇的情节和奇特的形象,以及对潜意识和梦境的深入挖掘。
例如,法国作家布列东的《香水》中,他通过对主人公格雷诺瓦尔的嗅觉感知和独特的创作方式,展现了对人性和欲望的探索。
四、意识流小说意识流小说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强调通过流畅的意识流来展现人物内心的思想和感受。
意识流小说作品通常以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为主要表现手法,以及对时间和空间的非线性处理。
例如,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中,他通过对主人公布鲁姆和斯蒂芬的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现了对人生和存在的思考。
结论: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出现和发展,为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和意识流小说都是对传统文学形式的突破和创新,它们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探索了人类内心世界的奥秘和现实社会的困境。
在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下,文学创作逐渐摆脱了传统的束缚,展现出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的面貌。
俄国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俄国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俄国现代主义文学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在俄国兴起的一种文学
流派,它的出现与当时俄国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多元化密切相关。
以
下是俄国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些主要流派:
1. 象征主义:象征主义是俄国现代主义文学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它强调通过象征和隐喻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象征主义的代表作
家包括安德烈·别雷、亚历山大·布洛克等。
2. 未来主义:未来主义是一种强调速度、力量和科技的文学流派,它试图通过对未来的想象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希望。
未来
主义的代表作家包括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鲍里斯·扎米亚京等。
3. 表现主义:表现主义是一种强调内心体验和情感表达的文学流派,它试图通过夸张和变形的手法来表现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表现主
义的代表作家包括安娜·阿赫玛托娃、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等。
4. 意识流:意识流是一种强调内心体验和意识流动的文学流派,
它试图通过自由联想和内心独白来表现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意识流的
代表作家包括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马雅可夫斯基、瓦西里·格罗斯曼等。
这些流派在俄国现代主义文学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们的出现标志着俄国文学的一次重大变革,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表现主义

卡夫卡是在极度的痛苦、忧郁、苦闷、恐识和孤独屮, 终其一生的。使他域早而且持久地尝到痛苦体验的是他 的父亲。他父亲的蛮横暴躁、专制权威对他形成巨大威 压,使他终生都生活在他父亲的阳影和难以摆脱的恐讥 和痛苦之中,他甚至产生过自杀的想法。在《给父亲的 信》里,卡夫卡把父亲称做“坐在靠背椅见主宰世界” 的“暴君”,他把自己的恐饥、负疚感以及不善生计都 归咎于父亲。他在信中告诉父亲:“我写的书都与您有 关,我在书里无非是倾诉了我当着您的面无法倾诉的 话。”在他的《美国》、《审判》、《城堡》、《变形 记》等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到暴君似的父亲形象或^为 专制父亲的象征。
“昨天夜里,我辗转反侧,难以成寐,我在阵阵作痛
的头脑里,反复考虑自己所遇到的一切事情。那时,
我重新认识到,我是生活在非常贫瘠的土地上,或者 说,我是生活在一片黑暗之中,在一片漆黑中,黑色 的暴力随心所欲地猛冲过来,不管我怎样结结巴巴为 自己辩护,它还是毁了我的一生。只是写作保存了我。
没有写作,生活将变得不可忍受,我会以发疯来结束
卡夫卡与婚姻
情感经历
菲莉斯:公司职员, 两次订婚,两次取消 婚约 密伦娜:翻译家
朵拉:公益服务人员
菲莉斯将卡夫卡理解为
一个有着独特的业余爱好 的保险公司的高级职员;密伦娜将卡夫卡理解为一个 不得已而上班工作的具有独特个性的作家;朵拉则将 卡夫卡理解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生命的个体。
“但是,我为什么没有结婚呢?这也同其他问题
“ 与你强壮的体魄相适应的是,你在精神 上也高人一等。你完全是通过自己的努 力奋斗才得以发迹的。因此,你极端地 自信。我在孩提时对此迷惑不解,长大 成人后才茅塞顿开,在你看来,只有你 自己的想法才是正确的,其他的想法都 是荒诞古怪的、偏执的、疯癫的、不正 常的。”
表现主义

1910年至1925年间是德国表现主义戏剧最繁荣的时期。
其时德国社会的屡次变革和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为剧作家们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灵感和题材。
表现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期以德国为中心兴起的一场国际性文学运动。
表现主义文学是表现主义艺术在文学领域的体现,涉及到文学的各个领域,其中戏剧和诗歌的成就最为突出。
“表现主义”一词源自拉丁文“expressus”,具有“抛掷出来”、“挤压出来”的意思。
表现主义思潮最先出现在绘画界,其后波及文学界。
“表现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最早确立于1913年。
表现主义文学重视主观世界,特别是精神、情绪、思想的赤裸的强烈的呈露。
他们不重视对外在客观事物的忠实描绘,而要求突破事物的表象而表现事物内在的实质。
在诗歌领域,表现主义文学与同时发展着的后期象征主义文学有很大程度的相似。
但和象征主义不同,表现主义者对社会现实和人类前途有很大的关注,显现出一股干预生活的热情;而象征主义者则往往对宏大的社会题材表示冷漠。
在技巧上,表现主义文学相对粗野豪放,不似象征主义文学精雕细琢。
表现主义戏剧可以看作是对以易卜生为代表的欧洲自然主义、现实主义戏剧的继承和反拨。
表现主义戏剧经常采用内心独白、梦景、假面具、潜台词等手法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表现主义文学首先崛起于德国,并在20世纪20年代初达到高潮。
其时的德国正经历近代历史上比较动荡的一段时期。
工业的腾飞和发达导致知识分子对机械文明的憎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也加剧了德国社会固有的矛盾。
在哲学上,此时康德、尼采、叔本华的唯心哲学和直觉主义美学大行其道,这对表现主义文学的兴起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表现主义诗歌在规模和范围上不及法国的象征主义诗歌,其发展的范围基本局限于德语国家。
但20世纪20年代,表现主义戏剧却传入美国,出现了以尤金·奥尼尔为代表的一批表现主义剧作家,其影响力一直持续到20世纪40年代。
Georg Kaiser格奥尔格·凯泽(,1878年11月25日-1945年6月4日),德国多产作家,一生共创作了70多部剧作,许多短篇小说和电影剧本、两部完整的长篇小说、一部未完成的片段以及一些散文作品。
表现主义与象征

作者: NULL
出版物刊名: 文艺理论研究
页码: 93-93页
主题词: 象征性;表现自我;外部世界;外国文学研究;象征主义;主观感受;美学观;变形记;象征着;资本主义
摘要: <正> 林一民在《表现主义的美学观》(《外国文学研究》86年4期)一文中指出:表现主义艺术是以表现主观感受为宗旨的。
这个流派主张在作品中表现自我,表现外部世界在人们内心世界的折光。
他们的口号是:不是现实,而是精神。
表现主义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用象征性手法表现抽象的真理。
表现主义可以说是戏剧和小说领域里的象征主义。
在表现主义的作品里,可以看到象征性的环境、人物、情节和场面。
卡夫卡的城堡就是一个象征性的环境,主人公一进入城堡管辖的范围,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虚幻和无能为力的感觉,因为构成主人公活动环境的城堡,象征着虚幻的世界和官僚的政治。
《变形记》中人变成甲虫虽然荒诞,但它象征着资本主义世界人异化为非人这一普遍事实。
托勒的《群众与人》中的人物也是象征性。
象征主义与表现主义

绘画领域的象征主义
《俄狄浦斯和斯芬克斯》是法国画家古斯塔夫·莫 罗(Gustave Moreau)早期的代表作。画家将恶怪斯芬克 斯的人头妖身处理得自然、得体。斯芬克斯那丑恶的兽 身、张开着雄健的翅膀,野性勃发,而她那张少女般美 丽而冷酷的脸,和那坚挺诱人的丰腴乳房则洋溢着青春 的气息。斯芬克斯紧紧缠绕着俄狄浦斯,用诱惑的胸脯 抵住美男子健壮的胸膛,扬起眸子似乎在念着神秘的咒 语。而俄狄浦斯被画成手持兵器,英俊、健壮的裸体青 年,他的眼睛带着一种沉着、坚定以及男性对美丽异性 那种无可奈何的眷恋俯视着斯芬克斯。这一对厮缠一处 的人儿既像是一对情侣又像是两个仇敌。但是,画的下 方露出的死人发黑的肢体,则表现了恶怪的凶残。尽管 斯芬克斯美丽而又淫荡,然而她的眼睛却像迷蒙中的一 团黑雾,喷吐着毒焰。这一点莫罗用俄狄浦斯身旁那个 圆形的柱子作了最好的注释。
艾略特是美国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创作上都 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代表作《荒原》(1922)已经被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 的英语诗歌之一。《荒原》取材自关于“圣杯”的古老传说,把丧失了信 仰的现代世界比作一个荒原。在诗中,艾略特旁征博引,涉及到了大量神 话传说和象征意象,并运用了多种古语言和现代语言。尽管诗人自己为之 加注了50多条注释,却还是鲜有人能读懂。
将具体的“路”提高到抽象的人生道 路上来,用“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作结束,简洁有力而余味无 穷,既饱含哲理又富有诗意。
作者没有把《药》的悲剧仅仅看作两个家庭的悲剧,而是看成整个中华民族的悲 剧,是全民族千千万万个家庭的悲剧。因此,在写实之外,又增加了一点象征的色彩:特 意安排两个悲剧的主人公一家姓“华”,一家姓“夏”,合起来恰恰是中国的古称 “华夏”。这是淡淡的不显眼的一笔,然而这一笔把悲剧的普遍而深广的意义提到了一 个新的高度。
表现主义课后总结

表现主义课后总结1. 简介表现主义是一种艺术运动,于20世纪初兴起于德国,之后迅速扩散到其他国家。
表现主义强调个体内心感受并以独特的形式来表达。
它在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就表现主义的背景、特点、影响以及相关艺术家进行探讨。
2. 背景表现主义起源于德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时的德国社会充满不安,人们对社会现实感到绝望。
表现主义通过艺术来反映这种绝望和不安,表达个体内心的焦虑和恐惧。
同时,表现主义与意识流文学、象征主义等艺术流派发生了交叉影响,鼓励艺术家对内心深处的情感进行探索,超越现实的表面来揭示真实的本质。
3. 特点3.1 概念性表现主义着重于传达情感和思想,不过多关注真实的外部表象。
艺术家将内心感受与外在形象相联系,通过夸张、扭曲、简化的手法来表达内心情感。
3.2 没有客观标准表现主义拒绝事物的客观表现,它追求艺术家个人独特的表达方式,允许艺术家通过自己的视角和情感去创作。
3.3 强调主观体验表现主义将情感、思想和经验视为个体独有的,鼓励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表达。
这种个体主义的态度使得表现主义艺术作品充满了情感强烈和个人化的风格。
3.4 表现内心冲突表现主义常常探索内心的冲突和矛盾。
艺术家通过画面、音乐或者戏剧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冲突,让观众深刻体验到情感的残酷和矛盾。
4. 影响表现主义对后世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1 绘画表现主义对绘画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
表现主义的绘画常常使用鲜明的色彩和夸张的形状,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著名的表现主义画家如马克·夏加尔、埃尔奇等,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内心的痛苦和苦闷。
4.2 音乐表现主义对音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旋律、和声和节奏的突破。
表现主义音乐强调个体的情感体验,追求音乐的独特性和个性化。
著名的表现主义音乐家如斯库伯、贝尔格等,他们的作品充满了紧张、不和谐的音乐元素。
4.3 戏剧表现主义对戏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舞台和剧本的改变。
艺术本质的四种主流学说

艺术本质的四种主流学说一、表现主义学说表现主义学说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情绪。
艺术家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对世界的看法和感受,将内心的情感与观察到的现实相结合,创造出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作品。
表现主义追求真实感人的艺术形式,通过夸张、变形和色彩的运用,突出作品中的情绪表达。
例如,范·高和蒙克的作品中常常出现扭曲的形象和夸张的色彩,以强烈的表现力传达作者内心的情感。
二、形式主义学说形式主义学说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作品的形式和结构。
艺术家通过对形式元素的运用和组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形式。
形式主义强调作品的内在结构和形式的完整性,追求形式上的美感和艺术的纯粹性。
例如,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作品将现实对象分解为各个不同的形态,通过构图和色彩的变化来表达艺术家的观点和情感。
三、象征主义学说象征主义学说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象征和隐喻。
艺术家通过符号和象征的运用,将作品中的意义和情感传达给观众。
象征主义追求超越表面现实的意义,通过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来表达深层次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达利的超现实主义作品中常常出现的钟表和融化的物体,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现实的扭曲。
四、认知主义学说认知主义学说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认知和思维的过程。
艺术家通过作品来激发观众的思考和认知,引发对世界的思考和理解。
认知主义追求艺术作品中的思辨和启示,通过创造性的形式和内容来挑战观众的思维方式。
例如,奥地利画家埃舍尔的作品中常常出现不可能图形和透视变化,通过视觉错觉来引发观众对空间和形态的思考。
艺术的本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和理解。
表现主义强调情感的表达,形式主义注重形式和结构,象征主义强调象征和隐喻,认知主义关注认知和思维的过程。
这些不同的学说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思考艺术的方式,丰富了我们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
无论哪种学说,艺术都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独特的语言,通过艺术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类内心的情感、思想和智慧。
通过对艺术本质的探索和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和启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讲表现主义与象征主义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文化艺术学院潘纯琳目录现代主义概述第一节象征主义第二节表现主义现代主义概述•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上半期欧美诸多具有反传统特征的文学流派的总称,它同时也涉及绘画、音乐、戏剧、电影等艺术领域,是20世纪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艺思潮。
•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是: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和意识流小说等。
•(一)现代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基本特征•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是动荡不安的20世纪欧美社会之时代精神的艺术表述。
•(一)现代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基本特征•从文化思想的角度看,现代主义文学正是西方现代非理性哲学和现代心理学结合后的产物。
•(一)现代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基本特征•现代主义文学也是西方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
•19世纪以前的欧洲文学受亚里斯多德的“摹仿说”影响较大,尤其是19世纪中期的现实主义文学,强调真实再现客观世界,认为艺术不仅可以摹仿自然,而且所摹仿的现实本身是真实的,把文学对现实世界描写之真实性的追求,强调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现代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基本特征•19世纪后期一些作家开始感觉到,以往的文学,尤其是现实主义文学,在摹仿自然理论的指导下过于强调再现外部客观世界,使得文学自身应有的表现功能相对萎缩,艺术形象中的客观外部因素过于突出,而主观内在因素一定程度上遭排挤了。
于是,他们开始反其道而行之,抛弃传统文学对客观外在真实的刻意追求,转而重视对主观内心世界的真实展示。
•(一)现代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基本特征•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则基本上倾向于表现一种超现实的真实。
随着作家的文学观念的变化,现代主义文学在内容、形式和审美功能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具有明显的反传统特征。
•(一)现代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基本特征•现代主义的“反传统”显示了对传统文学的超越,但这种超越本身又是传统文学演变的结果。
一些浪漫主义作家以后转向了象征主义,如波德莱尔、马拉美等。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中一些作家,像司汤达、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已经开始关注人的内宇宙,现代主义作家则大大发展了这种倾向。
•(二)现代主义的思想特征•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社会处在急剧的文化转型时期。
世界的混乱、战争的恐怖、社会道德的衰落,使人们深感失望与不安,作为西方精神支柱的传统文化观念开始崩溃,表现出了虚无主义的倾向。
➢现代主义文学倾向于文化批判,本质上是基于对人的生存状况、人的本质问题的探索。
这种异化主题主要从自然与个人、社会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个人与自我的关系四方面表现出来:➢A自然与人的关系的异化主要是物质世界对人的异化,表现了物质与精神的对立;➢B社会与人的关系的异化主要是社会对个体的人的异化,表现了整体的人与个体的人的对立;➢C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就是他人对个人的异化,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关系;➢D人与自我的关系的异化主要指人的个性的异化、自我的消失,表现出现代主义作家对自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怀疑。
•(三)现代主义的艺术特征•第一,现代主义文学强调表现内心生活和心理真实,具有主观性和内倾性特征。
对主观真实和内倾性的刻意追求,拓展了文学表现的领域,改变了传统的艺术思维模式。
喻的神话模式,使文学对生活的描写从表象走向本质,从表层走向深层,从现实走向超现实,从所指走向能指,形成一种文学艺术的深度模式。
•第三,现代主义文学提倡“以丑为美”、“反向诗学”,大量描写丑的事物。
•第四,现代主义文学热衷于艺术技巧的革新与实验,某些作家的创作具有形式主义倾向。
•(四)主要流派•1、后期象征主义•2、表现主义•3、未来主义•4、超现实主义•5、意识流小说•未来主义•20世纪初从意大利流行到欧洲各国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它的基本特征是:否定传统文化,主张彻底抛弃艺术遗产和传统文化;歌颂机械文明和都市混乱,赞美“速度美”和“力量”;主张打破旧有的形式规范,用自由不羁的语句随心所欲地进行艺术创造。
未来主义有明显的文化虚无主义倾向,但它的创新性试验却丰富了文学创作的艺术表现手法。
以意大利的马里奈蒂和俄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为代表。
•超现实主义•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从法国流行到欧美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超现实主义是从达达主义发展而来的,它试图将文艺创作从理性的樊篱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一种自发性的心理活动过程,以表现一种更高更真实的“现实”,即“超现实”。
•超现实主义文学一般具有下列特征:强调表现超理性、超现实的无意识世界和梦幻世界;主张用纯精神的自动反应进行文学创作,广泛使用“自动写作法”和“梦幻记录法”进行创作,具有晦涩艰深的风格;追求离奇神秘的艺术效果。
超现实主义对后来的荒诞派、黑色幽默和魔幻现实主义产生了重大影响。
以法国的安德烈·布勒东和保尔·艾吕雅为代表。
•一、概述•象征主义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越出法国,在欧美广泛流行,继而在20世纪20—40年代形成具有国际性影响的后期象征主义流派。
后期象征主义继承并发展了前期象征主义的传统,使象征主义更趋完美,内涵更深广,更富有现代主义的特征。
它仍然坚持以象征暗示的方法表现内心“最高的真实”,反对过多强调主观精神的自由与无限,以至于走向过分抽象化,也反对过于强调客观事物的形象、具体而走向平淡无意蕴,同时又反对前期象征主义的隐晦艰深,主张情与理、主观与客观、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
后期象征主义跳出个人情感的小圈子,努力表现社会与时代的总体精神。
•与前期象征主义相比,后期象征主义在创作方法上,从简单象征发展到意象象征,从个别象征发展到普遍象征,以揭示普遍的真理,从情感象征发展到情感与理智并举,具有思辨性与哲理性。
后期象征主义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诗歌创作。
以艾略特、叶芝、瓦莱里、里尔克、梅特林克和庞德为代表。
•(一)生平及主要创作•1888年9月26日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一个大砖瓦商家庭里。
他的家庭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而且一直保持了新英格兰加尔文教的传统。
1906年艾略特入哈佛大学,攻读哲学和英法文学。
1910年赴巴黎大学研究柏格森的哲学,同时广泛接触了波德莱尔、马拉美、拉福格等象征主义诗人的作品。
1927年加入英国国籍,并参加了英国国教。
1965年1月4日在伦敦去世,葬于西敏斯特教堂“诗人之角”。
•第一时期(1915-1922)•主要作品:《普鲁弗洛克的情歌》(1915)、《诗集》(1919)和《阿拉·鲍斯·普雷克》(1920)。
•艾略特这一时期的创作通常被称为“通往《荒原》的历程”。
•第二时期(1922年-1925)•主要作品:《荒原》和《空心人》•《荒原》是其代表作。
•第三时期(1930-1964)•一般认为,《灰星期三》标志着艾略特最终转向了天主教。
长篇组诗《四个四重奏》是其后期的重要作品。
•3、代表作品•诗《普鲁弗洛克及其他》(P r u f r o c k a n d O t h e r O b s e r v a t i o n s,1917年)《诗集》(P o e m s,1919年)《荒原》(T h e W a s t e L a n d,1922年)《诗集1909-1925》(P o e m s1909-1925,1925年)《圣灰星期三》(A s h W e d n e s d a y,1930年)《老负鼠的猫经》(O l d P o s s u m`s B o o k o f P r a c t i c a l C a t s,1939年)《焦灼的诺顿》(B u r n t N o r t o n,1941年)《四个四重奏》(F o u r Q u a r t e t s,1943年)《诗集》(C o l l e c t e d P o e m s,1962年)•散文《圣林》(T h e S a c r e d W o o d,1920年)《安德鲁·马维尔》(A n d r e w M a r v e l l,1922年)《但丁》(D a n t e,1929年)《当代文学的传统和尝试》(T r a d i t i o n a n d E x p e r i m e n t a t i o n i n P r e s e n t-D a yL i t e r a t u r e,1929年)《朗伯斯后的沉思》(T h o u g h t s A f t e r L a m b e t h,1931年)《约翰·德莱顿》(J o h n D r y d e n,1932年)《古典与现代散文》(E s s a y s A n c i e n t a n d M o d e r n,1936年)《诗与剧》(P o e t r y a n d D r a m a,1951年)•剧本《岩石》(T h e R o c k,1934年)《大教堂中的谋杀》(M u r d e r i n t h e C a t h e d r a l,1935年)《家庭聚会》(T h e F a m i l y R e u n i o n,1939年)《鸡尾酒会》(T h e c o c k t a i l P a r t y,1950年)《老政治家》(T h e E l d e r S t a t e s m a n,1958年)•4、艾略特的文艺批评观点艾略特是英美形式主义批评的鼻祖。
“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
”“客观对应物”理论•(二)《荒原》时代意义的杰作。
•1、费解的原由•首先,这是时代决定的。
1920年前后是人类自己也无法理喻的时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从物质上毁灭了欧洲,而且从精神上彻底埋葬了人们心中的上帝。
对理性科学的怀疑、对传统道德文化的失望、对大规模战争的恐惧、对经济危机的焦虑、对现代化生产中人被异化的担忧等等。
使上帝存在便剥夺了世界的意义,上帝不存在则剥夺了万物的意义。
在这一片神秘莫测的荒漠面前,人们什么也不能理解。
•其次,由于艾略特的哲学思想,即直觉主义认识论和悲观主义的不可知论。
•再次,他的文艺观也决定了他的创作的难以理解。
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理论将诗看成是一种象征。
人们要理解作品不能只限于理解字词的意义,而应该掌握事物的场景的象征意义。
•2、解读《荒原》•西方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的《金枝》和魏登女士的《从祭仪到神话》为《荒原》提供了象征结构的总体框架和意象语言。
•《荒原》共分为5章:•第一章——“死者的葬仪”共76行。
这一章表现现代人的生活无异于出殡,而葬仪的意义又在于使死者的灵魂得救。
•第二章——“对弈”,共96行。
这一章通过引征莎士比亚、维吉尔、弥尔顿和奥维德的作品,将人类昔日的昌盛和今日的颓败加以对照,突出了现代人纵情声色、形同僵尸的可悲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