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重组乙型肝炎疫苗了阻断HBV母婴传播临床观察

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重组乙型肝炎疫苗了阻断HBV

母婴传播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分析孕期注射HBIG及新生儿HBIG联合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对HBV母婴阻断效果。方法将648例HBV携带者孕妇随机分2组,研究组332例,对照组316例,研究于20、24、28、32、36周肌肉注射HBIG200 u共5次,对照组不同药,所有新生儿出生后6 h内注射HBIG100 u,出生后第15天再次注射HBIG100 u,且按0、1、6个月龄接种乙肝疫苗,分别为30 μg、20 μg、10 μg。出生后满10个月时取静脉血检测乙肝二对半。结果研究组小儿至10个月时HBV 感染率为(9.0%),对照组感染率为88.6%,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联合免疫有助于减少母婴垂直传播,提高婴儿保护率和免疫成功率。

【关键词】乙肝免疫球蛋白; 联合免疫;母婴传播; 重组乙型肝炎疫苗

乙型肝炎的流行,严重威胁人类的身心健康。胎儿宫内感染HBV,不仅易形成以后慢性携带状态,而且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的高危因素。阻断HBV母婴传播是控制乙肝流行预防HBV相关肝病的关键[1]。我院自2002~2010年5月,对乙肝病毒携带孕妇新生儿实施孕期干预及新生儿联合免疫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从而提高母婴传播阻断治疗技术水平,造福人类。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自2002~2010年5月,在我院检查与分娩的孕妇648例,年龄23~36岁,20周前初检HBSAg(+)、HBeAg(+)、HBCAb(+)大三阳,肝、肾功能正常,无其他脏器损害。孕期未使用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剂,随机分2组。648例孕妇(HRV携带)共分娩出新生儿648例,均成长至满10个月,并能跟踪随访。

1.2 方法

1.2.1 分组采用了随机分组法:研究组,共332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S)阳性,乙肝e抗原(HBEAg)阳性,乙肝核心抗体(HBCAb)阳性,接受乙肝病毒母婴传播联合治疗;对照组共316例,乙肝表面抗原(HBEAg)阳性;乙肝核心抗体(HBEAg)阳性,乙肝C抗原(HBeAg)阳性大三阳,不接受阻断治疗。

1.2.2 乙肝病毒母婴传播阻断治疗的方法研究组:孕妇接受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联合治疗措施。具体方法:孕妇于怀孕20、24、28、32、36周分别肌肉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200u,用以阻断乙肝经胎盘传播导致宫内感染。婴儿出生后6 h内肌注HBIG100u进行被动免疫,之后于15日后复注HBIG100u,用于阻断哺乳及与母亲密切接触导致的母婴传播。

1.2.3 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结果研究组332例中,新生儿出生当日取末稍血检测GBSg阴性者326例(98.2%),阳性者6例(1.8%);小儿满10个月时取静脉血检测HBSAg阴性者302例(91.0%),阳性者30例(9.0%);对照组3例中,小儿出生当日取末稍血检测HBSAg 阴性者276例(87.3%),阳性者40例(12.7%);小儿满10个月时取静脉血检测HBSAg 阴性者36例(11.4%),阳性者280例(88.6%)。

2.2 不良反应研究组孕妇及婴儿用药期间均无不良反应。

表1

HBV宫内感染率与产后感染率的对比(例)

分组HBSAg(+)HBSAg(-)合计HBV感染(%)

宫内感染4027631612.66

产后感染2403627686.96

注:宫内感染与产后感染比较:χ2=326.22P<0.01

表2

两组婴儿出生后当日检测HBSAg结果对比(例)

分组HBSAg(+)HBSAg(-)合计阴性率(%)

研究组632633298.2

对照组4027631687.3

注:两组比较χ2=28.91P<0.01

表3

两组小儿满10个月检测HBSAg结果比较(例)

分组HBSAg(+)HBSAg(-)合计阴性率(%)

研究组3030233291.0

对照组2803631611.4

注:两组比较:χ2=410.75P<0.01

3 讨论

3.1 联合免疫的作用机制母婴传播乙型肝炎病毒是指HBV 经胎盘、分娩、哺乳,以产后母亲与婴儿密切的接触等途径,由母亲传播给婴儿,导致婴儿被感染HBV。

从表1对照组HBV小儿宫内感染与产后感染对比来看,宫内感染HBV为12.66%,而出生后感染HBV为86.96%,说明HRV母婴传播,主要通过产后经哺乳或者母亲与婴儿密切的生活接触导致被感染。HBV也可以通过胎盘屏障导致宫内感染。时间主要发生在孕晚期,这可能是由于妊娠发展至孕晚期滋养细胞层逐渐变薄并形成绒毛一血管膜,使HBV容易突破胎盘屏障[2]。

HBIG属于被动抗体,其中的抗HBS抗体可与HBSAg、HBSAg同时结合激活补体系统,增加体液免疫,消除HBV,降低母血中的病毒含量,可防止和减少正常细胞的感染,也可能减少HRV在体内的复制。孕晚期胎盘有主动从母体输送IgG 型抗体给胎儿的功能。孕妇妊娠20周开始予以肌肉注射HBIG,通过结果显示:研究组孕妇的新生儿的HBSAg阳性率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孕妇多次注射HBIG,抗HBS经胎盘输给胎儿,使其在宫内即获被动免疫保护和预防了HBV的宫内感染。HBIG对乙肝孕妇阻断宫内感染的控制和预防非常重要。

3.2 加强对婴儿的随访对HBV携带者所生的婴儿的随访非常重要,免疫失败不仅与宫内感染有关,而且与婴儿是否对疫苗产生反应有关。本研究发现未经阻断情况下HBsAg(+)、HBeAg(+)、HBcAb(+)大三阳的母亲,其子女至10个月感染HBV的机率为88.6%,运用联合阻断HRV母婴传播综合措施后,HBsAg(+)、HBeAg(+)、HBcAb(+)大三阳的母亲,其子女至10个月后感染HRV的机率为9.0%,说明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综合措施,能高效阻断HBV母婴传播,且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故应大力提倡联合免疫阻断母婴传播,提高人类身心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彭军,赵志惠.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联合应用对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疗效观.华西医学,2005:2.

[2] 周永平,徐志忠,等.胎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宫内传播的关系.中华妇产科杂志,1999,34(7):392.

乙肝16810

我院进行乙肝母婴阻断已近17年,形成从孕前到产后一整套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模式。积极进行孕前管理、选择最佳受孕时期,孕期针对乙肝病毒感染者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免疫调节治疗,分娩过程中注重细节隔离,最大限度减少通过血液传播的机会,新生儿出生后根据乙肝病毒感染程度分别进行药物免疫治疗和预防接种。根据母亲情况指导母乳喂养。母婴阻断成功率达到97%。 新生儿的分型免疫进一步提高了阻断成功率。 存在的问题:宫内感染仍然存在。 研究方向: 乙肝母婴传播与HBV变异株的关系。 乙肝疫苗与HBIG能否引起HBV突变。 妊娠合并乙肝 [ 2011/4/24 22:58:22 | By: glen ] 我国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高发区,HBV母婴传播是病毒慢性携带的主要原因之一。 自从采取新生儿注射乙肝疫苗和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以来,婴儿感染率已明显下降,但仍然有10%婴儿阻断失败。 研究表明:联合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宫内感染,而发生宫内感染的婴儿目前尚无补救措施。 阻断母婴传播是乙肝的源头预防 母婴传播的概念:指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母亲,尤其是表面抗原、e抗原双阳性的母亲,在妊娠、分娩、产后母婴密切接触及母乳喂养的过程中,将乙肝病毒传播给胎儿或者新生儿,引起婴儿HBV感染的过程。 母婴传播的高危因素: 1、孕妇体内乙肝病毒含量与母婴传播成正相关

高风险:HBV-DNA>1x106 copeis/ml 低风险:HBV-DNA 1X103-4 copeis/ml 极低风险:HBV-DNA<1x103 copeis/ml 2、胎盘屏障的完整性 3、胎儿的遗传易感性 4、e抗原的相关性 ·母婴乙肝阻断技术研究进展: 主被动免疫和抗病毒药物的应用: .血源性乙肝疫苗 .基因疫苗 .酵母重组疫苗 ·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应用 新生儿联合免疫 孕期阻断+新生儿联合免疫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应用 孕期抗病毒治疗+新生儿联合免疫 分娩方式的探讨: 有研究认为,HBV阳性母血渗漏入胎儿血循环的机率与产程长短关系密切;而剖宫产的胎儿不经过产道,可避免或者减少胎儿与母亲的体液接触,从而减少感染机会。术前,产妇尚未进入产程,因此宫缩强度较弱,时间较短,或者没有宫缩,减少了由于胎盘血管破裂而引起母血进入胎儿血循环的机会。 但是,王建设等,采用联合免疫阻断母婴传播的观察到,HBsAg阳性率和慢性HBV感染率在不同分娩方式间无统计学差异,认为阴道分娩虽能增加产时感染的机会,但由于目前采用生后联合免疫,对产时感染可以采取较好的阻断效果, 故并不主张采取剖宫产分娩的方式减低乙肝母婴的传播。 降低产时传播的措施: 1.避免和降低胎儿宫内窘迫的发生 2.减少阴道操作,尽量避免困难的阴道助产,预防胎儿头皮损伤。 3.胎儿娩出后更换无菌手套或有另一人实施新生儿处理。 4.吸粘液时动作轻柔,避免过度吸引造成黏膜损伤。 5.断脐前用干净的纱布清楚断脐部位的粘液和羊水。 6.短脐带后用无菌纱布覆盖脐带断端。 7.注射前彻底清洁局部皮肤的血液和羊水,无菌纱布覆盖注射针孔。 生后阻断措施: 1.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在出生后24h内尽早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最好在出生1 2h内,剂量应≥100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u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

最新: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

最新: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 摘要 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是我国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的主要原因,预防HBV母婴传播是控制慢性乙肝的关键。本指南在《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第1版)》基础上,更新了推荐建议,主要包括:(1)所有孕妇产前需筛查乙肝血清学指标;(2)HBsAg阴性母亲,其新生儿按“0、1、6月”方案接种乙肝疫苗,通常不需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3)HBsAg阳性母亲,其新生儿出生后12 h内(越快越好)肌内注射1针HBIG,并同时肌内注射第1针乙肝疫苗(越快越好),1月和6 月龄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3针疫苗;(4)为进一步减少母婴传播,孕妇HBV DNA>2×105 IU/ml或HBeAg阳性,从妊娠28~32周可开始服用抗病毒药物,分娩当日停药;(5)不推荐以减少HBV母婴传播为目的的剖宫产术。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母婴传播是我国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的主要原因,预防HBV母婴传播是控制慢性乙肝的关键。诊断HBV感染的主要依据是HBsAg阳性。所有孕妇均需在产前检测HBsAg 和其他乙肝血清学指标,目前,我国育龄期妇女HBsAg 的总体阳性率为5%~6%。HBsAg 阳性孕妇的新生儿是HBV 感染的高危人群,务必在出生后12 h内(越快越好)肌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和乙肝疫苗,即联合免疫预防接种。而HBsAg 阴性孕妇的新生儿通常仅需接种乙肝疫苗。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于2013年发表了《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第1版)》[1],对促进我国HBV母婴传播预防措施的落实,减少母婴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在预防HBV母婴传播方面取得了较多进展,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和围产医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以妊娠前、妊娠期、分娩和分娩后这一临床时间顺序为主线,在第1版指南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本指南。 一、HBV感染的临床诊断 1.诊断标准 孕妇HBsAg阳性,诊断为HBV感染。 2. 相关名词含义 (1)慢性HBV感染,即HBsAg阳性持续>6个月,肝功能正常,既往称慢性HBV携带。 (2)慢性乙肝,即HBsAg阳性,肝功能异常且排除其他原因。慢性HBV 感染与慢性乙肝为动态性疾病,慢性HBV感染者出现肝功能异常时,即

2019版:中国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防治指南(全文版)

2019版:中国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防治指南(全文版) 母婴传播是HBV感染的最主要传播途径。新生儿期感染后,90%以上表现为慢性感染[1],是家族聚集性HBV感染的主要原因[2]。母婴传播聚集性家族中,感染子代患肝硬化、肝癌风险显著升高,且发病年龄逐代提前[3]。阻断母婴传播可显著降低HBsAg流行率,是降低HBV相关疾病负担的关键。 在乙型肝炎疫苗广泛接种之前,我国HBV母婴传播率约为50%,在HBeAg阳性孕妇中高达72%~91%[4]。新生儿接受乙型肝炎疫苗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后,母婴传播率降至6%,但在HBeAg阳性高病毒载量孕妇中仍高达11%[4]。妊娠期抗病毒治疗进一步显著降低了高病毒载量孕妇的母婴传播,但抗病毒治疗的阈值、药物选择、起始时间和停药时机等问题仍存在诸多争议。 制订符合中国国情、多学科共同参与且结合患者意愿的循证HBV母婴传播防治指南,对规范防治措施、提高我国HBV母婴传播预防水平起到重要的作用。鉴于此,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遵循国际指南制订方法和步骤,基于当前最佳证据,综合感染科、肝病科和妇产科等多学科专家临 床经验,平衡干预措施的利弊,制订本指南,指导HBV母婴传播的防治 。本指南中的证据质量和推荐意见分级采用评估、制订和评价(Grades of Recommendation, Assessment, Development,and Evaluation,GRADE)分级系统[5],证据质量分为A、B、C和D四个级别,推荐意见分为强推荐(1)和弱推荐(2)两个级别。见表1。

2021年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临床管理流程(完整版)

2021年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临床管理流程(完整版) 注:HBsAg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ALT为丙氨酸转氨酶;ULN为正常值上限;HBV为乙型肝炎病毒;TDF为富马酸替诺福韦酯;抗-HBs为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图1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管理流程图 2016年5月,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全球卫生部门病毒性肝炎战略(2016—2021)》,这一战略提出至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包括至2030年,要在2015年数据的基础上将新发病毒性肝炎感染率降低90%,并将病毒性肝炎引起的病死率减少65%)。其中,消除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对公共卫生的威胁需要将5岁儿童的HBV感染率降至0.1%。母婴传播是HBV的重要传播途径,阻断HBV母婴传播是消除乙肝的关键,加强慢性HBV感染孕妇及其所分娩婴儿的规范化管理是切断HBV母婴传播的有效措施。近年来,国内外实施的消除病毒性肝炎策略为消除HBV母婴传播提供了有利时机。为进一步规范我国阻断HBV母婴传播的临床管理,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于2017年组织专家编写并发表了《乙型肝炎母婴阻断临床管理流程》。该管理流程已在阻断HBV母婴传播的临床实践中广泛采纳,对预防HBV母婴传播的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阻断HBV母婴传播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热点,围绕这一热点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现参照近期国内外发表的预防HBV母婴传播的指南或共识和最新研究成果,对第1版《乙型肝炎母婴阻断临床管理流程》进行更新,以帮助临床医师更新观念,并为阻断HBV母婴传播提供规范的临床管理流程。 一、感染HBV孕妇的筛查

乙肝免疫球蛋白

乙肝免疫球蛋白 乙肝免疫球蛋白是什么 乙肝免疫球蛋白是一种浓缩的预防乙肝病毒入侵复制的被动免疫制剂。是从健康人的血浆中筛选出来的,通过对这些血浆进行超免疫后,采集滴度较高的乙肝表面抗体血浆,再用低温乙醇方法提纯而制得的血液制剂。 乙肝免疫球蛋白可用于预防具有感染HBV危险的乙肝易感者,临床主要用于预防医务人员以及接触HBV感染者前血清表面抗原滴度小于10IU/L的人群,例如医生、护士和检验人员等。 乙肝易感者在某种场合意外地遇到乙肝病毒感染的危险时,可以单独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 乙肝免疫球蛋白让人体被动地接受这种高效价的外源性抗体,可使机体迅速获得被动保护免疫力,能短期内迅速起效,中和并清除血清中游离的乙肝病毒,避免乙肝病毒定位感染。 乙肝免疫球蛋白的作用 在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后,血液表面的抗体水平会迅速增高,在剂量充分的条件下,保护功能是立即开启的。不过乙肝免疫球蛋白的作用的短暂的,多在特定时期用到。 乙肝免疫球蛋白的作用主要有: 1、阻断母婴传播。 2、肝移植前后,防止乙肝病毒的感染和复发。

3、预防特殊情况下的意外暴露于乙肝病毒的感染危险者。 需要说明的是,乙肝免疫球蛋白只能清除血清中游离的乙肝病毒,对肝细胞内寄生的乙肝病毒,特别是cccDNA的乙肝病毒复制模板是起不到任何治疗作用的,对孕妇减少宫内感染的预防和阻断效果也可能是无效的。对机体长久持续的保护,还必须靠自动免疫的乙肝疫苗预防注射。 乙肝免疫球蛋白的价格 目前市场上主要有两种规格的乙肝免疫球蛋白,一种是100IU/ML的剂量,价格在135元作用,另一种是200IU/ML的剂量,价格在250元左右。 由于乙肝免疫球蛋白在市场上还是比较稀缺的,所以价格会比较贵,另外乙肝免疫球蛋白的价钱跟产地有关,一般可以分为华兰生物产的,上海产,深圳产和进口。 并且,乙肝免疫球蛋白的价格目前尚未统一,由于地域差异,医院规模的大小等众多因素,免疫球蛋白价格可能有所不同,具体价格以当地医院为准。另外,根据市场供求关系,乙肝免疫球蛋白的价格也会有所调整。 哪些人需要打乙肝免疫球蛋白 在对乙肝免疫球蛋白有一定的了解之后,最让人关心的就是哪些人群有必要打了,因为它毕竟不同于乙肝疫苗,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打的。 需要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蛋白的人群有: 1、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以及HBsAg和e抗原双阳性的母亲和其所生婴儿。

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重组乙型肝炎疫苗了阻断HBV母婴传播临床观察

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重组乙型肝炎疫苗了阻断HBV母婴传播临床观察 作者:元光喜金丽华蔡正爱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0年第29期 【摘要】目的分析孕期注射HBIG及新生儿HBIG联合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对HBV母婴阻断效果。方法将648例HBV携带者孕妇随机分2组,研究组332例,对照组316例,研究于20、24、28、32、36周肌肉注射HBIG200 u共5次,对照组不同药,所有新生儿出生后6 h内注射HBIG100 u,出生后第15天再次注射HBIG100 u,且按0、1、6个月龄接种乙肝疫苗,分别为30 μg、20 μg、10 μg。出生后满10个月时取静脉血检测乙肝二对半。结果研究组小儿至10个月时HBV感染率为(9.0%),对照组感染率为88.6%,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联合免疫有助于减少母婴垂直传播,提高婴儿保护率和免疫成功率。 【关键词】乙肝免疫球蛋白; 联合免疫;母婴传播; 重组乙型肝炎疫苗 乙型肝炎的流行,严重威胁人类的身心健康。胎儿宫内感染HBV,不仅易形成以后慢性携带状态,而且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的高危因素。阻断HBV母婴传播是控制乙肝流行预防HBV 相关肝病的关键[1]。我院自2002~2010年5月,对乙肝病毒携带孕妇新生儿实施孕期干预及新生儿联合免疫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从而提高母婴传播阻断治疗技术水平,造福人类。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自2002~2010年5月,在我院检查与分娩的孕妇648例,年龄23~36岁,20周前初检HBSAg(+)、HBeAg(+)、HBCAb(+)大三阳,肝、肾功能正常,无其他脏器损害。孕期未使用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剂,随机分2组。648例孕妇(HRV携带)共分娩出新生儿648例,均成长至满10个月,并能跟踪随访。 1.2 方法 1.2.1 分组采用了随机分组法:研究组,共332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S)阳性,乙肝e抗原(HBEAg)阳性,乙肝核心抗体(HBCAb)阳性,接受乙肝病毒母婴传播联合治疗;对照组共316例,乙肝表面抗原(HBEAg)阳性;乙肝核心抗体(HBEAg)阳性,乙肝C抗原(HBeAg)阳性大三阳,不接受阻断治疗。 1.2.2 乙肝病毒母婴传播阻断治疗的方法研究组:孕妇接受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联合治疗措施。具体方法:孕妇于怀孕20、24、28、32、36周分别肌肉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200u,

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对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的分析

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对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的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采用产前孕妇注射HBIG,产后新生儿HBIG联合乙肝疫苗双重阻断方法阻断母婴乙型肝炎传播的效果,探讨免疫失败的原因和对策。方法:选用2003年3月开始产前健康查体,显示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sAg阳性、HBeAg、HBcAb单阳或双阳性的孕妇92例作为研究对象。新生儿分为联合免疫组[A组,其母亲在孕28、32、36周肌注过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 200Iu/ml]和对照组(B组),分别为45例和47例。A组(孕妇在28、32、36周肌注过HBIG,每次剂量200Iu/ml):新生儿出生24h内肌注HBIG200Iu/ml,同时在不同部位肌注乙肝疫苗10μg,1月龄、6月龄再接种10μg乙肝疫苗;B组(孕妇只进行过乙肝病毒感染状态等统计,未用药物):新生儿单纯接种乙肝疫苗,按0,1,6方案,剂量为每次10μg。两组新生儿均采用人工喂养。随访1年后比较:HBsAb阳性率A组明显高于B组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sAg阳性率B组明显高于A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乙肝母婴传播有宫内感染、产时传播、产后传播3种方式,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是宫内感染。不论是单阳或双阳性孕妇及其婴儿,多次注射HBIG并联合接种乙肝疫苗,均能提高婴儿HBsAb应答率及滴度,有效阻断HBV 宫内感染;婴儿接种HBIG并按常规的0,1,6方案接种乙肝疫苗,既获被动免疫保护,又获主动免疫保护,可以弥补人工自动免疫建立之前的免疫空缺,降低了慢性感染的发生率,提高免疫效果。对于HBsAg阳性、HBeAg、HBcAb单阳或双阳性的孕妇,产前孕妇注射HBIG,产后新生儿HBIG联合乙肝疫苗预防乙型肝炎病毒垂直传播效果好,值得推广。 【关键词】乙肝疫苗;乙肝病毒;乙肝免疫球蛋白;被动免疫联合主动免疫;乙肝母婴阻断 乙型肝炎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并有明显的家庭聚集现象。其中母婴传播是其最主要的原因。我们采用产前孕妇注射HBIG,产后新生儿HBIG联合乙肝疫苗双重阻断方法阻断母婴乙型肝炎传播,取得了良好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我们自2003年3月开始产前健康查体,使用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检测试剂盒(乳胶法)检测,显示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sAg阳性、HBeAg、HBcAb单阳或双阳性的孕妇92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选孕妇孕前均无肝功能异常史;孕期未使用抗乙肝病毒治疗药物。分娩后,新生儿分为联合免疫组[A组,其母亲在孕28、32、36周肌注过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 200Iu/ml]和对照组(B组),分别为45例和47例。两组新生儿均采用人工喂养。两组母亲肝功能状态、新生儿体重、男女比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P>0.05)。

关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生孩子的那些纠结事

关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生孩子的那些纠结事 作者:哈丽达·夏尔甫哈孜 来源:《肝博士》 2016年第4期 文·哈丽达·夏尔甫哈孜(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科) 经常有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者面对怀孕生子的问题,担心HBV传染给宝宝的临床咨询者。社会上有各种传闻,准爸准妈们,到处道听途说,不知如何好,这里告诉大家HBV携带者 们阻断全攻略: 1、首先,阻断母婴传播的事情,就是妈妈和宝宝之间的问题,准爸爸们不要太着急。只要老婆没有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爸爸们状态如何,对宝宝没有影响。 2、其次,关于适合于做阻断的准妈妈的范围,仅限于HBsAg阳性者,不包括HBsAg呈现阴性而其他指标各种阳性的。理清了这两个概念,才开始进入中国卫生部2010年版慢性乙肝母婴传播阻断方案。 阻断方案非常简单实用:即在原有新生儿常规处理流程基础上,给宝宝注射1支100 IU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1个月1支,连续3个月,就可以了。 该方案不建议下列阻断措施:(1)怀孕期间口服抗病毒药物阻断母婴传播:(2)不主张选择 手术方式阻断母婴传播,手术和自然分娩乙肝传播水平没有差异:(3)不主张把人工喂养作为阻断母婴传播的措施。 不主张的原因有两个方面:(1)这些措施不能降低HBV携带者母亲对婴儿的传播水平:(2) 自然分娩和母乳喂养对孩子的健康益处远远高于现有知识的认知程度。 下一个问题是回答保护率问题,即正规阻断措施的保护水平有多高?也就是大约有多少孩 子会感染,有多少孩子可以免于感染。数据统计:HBV复制活跃的,阻断率约82%,仍然有18% 的孩子会感染,这种感染多发生在怀孕期间。对于HBV复制不活跃的,阻断率约95%,只有5% 的孩子会感染。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HBV感染最有效的措施,孕妇HBsAg阳性时,无论HBeAg是阳性 还是阴性,新生儿必须及时注射HBIG和全程接种乙型肝炎疫苗(O、1、6个月3针方案),HBIG需要在出生后3h内(理论上越早越好)使用。 很多证据证明,即使孕妇HBeAg阳性,母乳喂养并不增加感染风险。因此,正规预防后, 不管孕妇HBeAg阳性还是阴性,其新生儿都可以母乳喂养,无需检测乳汁中有无HBV DNA。 HBsAg阳性孕妇的新生儿,需随访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且选择适当时间,目的在于明 确免疫预防是否成功,有无HBV感染,以及是否需要加强免疫。随访的适当时间是第3针疫苗 后1个月(7月龄)至12月龄;如果未随访,12月龄后仍需随访。预防成功后,无需每年随访。 要点: 1、孕妇产前都需要检测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HBsAg阳性,说明已经HBV感染,有传染性:HBeAg阳性,传染性强:抗-HBs阳性,对乙型肝炎有免疫力。

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母婴阻断效果评价

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母婴阻断效果评价 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乙肝)疫苗与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55例婴儿出生后12 h内接种10 ?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及100 IU免疫球蛋白,分析阻断 效果。结果255例婴幼儿中,6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阻断失败率为2.4%;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的阻断失败率为6.7%,阴性的阻断失败率为0.6%;喂养方式与分娩方式等与阻断效果无相关性;且随着婴幼儿月龄的增加,其乙肝病毒核心抗体阳性率不断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中采用乙肝疫苗与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能对乙肝病毒的垂直传播产生阻断作用,且不受喂养方式及分娩方式的影响。 关键词乙型肝炎;母婴传播;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阻断 我国乙肝发生率较高,而乙型肝炎病毒重要传播途径之一是母婴传播。母亲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婴儿感染乙肝病毒的几率为30%~40%[1]。在新生儿出生24 h内,对其实施乙肝疫苗与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能达到良好的预防乙肝病毒传播效果,保护率高达85%~100%[2]。为深入探讨乙肝疫苗与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效果,对255例孕产妇所产婴儿资料进行了分析了,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2年6月~2015年6月255例孕产妇所产婴儿,其监护人均知情同意。男138例,女117例;年龄8~35个月,平均年龄(16.8±7.0)个月;所有婴幼儿均实施母婴阻断的主被动联合免疫,即在出生后12 h内接种10 ?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及100 IU免疫球蛋白。 1. 2 方法 1. 2. 1 调查方法由经过培训的调查人员对本组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母亲人口学信息;查阅分娩医学记录收集母亲分娩前乙型肝炎感染状况、分娩方式等信息;查阅分娩医学记录和免疫接种相关记录收集婴幼儿的出生体重、乙肝免疫球蛋白免疫接种史、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史信息;调查喂养方式。 1. 2. 2 检测方法使用雅培公司ARCHITECTi2000全自动化学发光检测仪器及试剂。采集研究对象3 ml静脉血,血清分离后进行免疫学检测。乙肝表面抗原采用微粒子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乙肝病毒核心抗体实施定性检测。所有研究对象均在8个月龄后检测。 1. 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 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妊娠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研究

妊娠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研究 目的对妊娠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妊娠晚期乙肝病毒携带者孕妇127例。对这些孕妇进行分组,将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的为实验组,将未进行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的设为对照组。化验患者血液,根据其血液中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含量将孕妇可能把病毒传染到胎儿的概率分为高风险、低风险和极低风险三个等级,这些孕妇分娩后要第一时间对新生儿做脐带血检验,判断新生儿是否为乙肝病毒携带者。观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对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结果风险评测中高风险组的孕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后其新生儿病毒感染率降低,其差异性较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风险组和极低风险组则无明显差异性。结论妊娠后期对高风险乙肝病毒携带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能有效的阻断乙肝病毒经母婴途径传播。 标签: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 乙型性肝炎是一种传播途径较广的疾病,在世界范围均有分布。我国虽然现阶段人们的卫生行为习惯较以前有所提升,但我国的乙肝人群在世界范围内属于发病大国,其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数量也非常庞大。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较多,但母婴传播途径带来的伤害最大,若在妊娠期不及时采取措施,则新生儿很有可能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为阻断乙肝病毒通过母婴传播途径传染给新生儿,现阶段可采用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1],通过有关报道发现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对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十分有效。我院现就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乙肝病毒的影响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11月在我院进行分娩的孕妇127例,经常规检测发现这些孕妇为乙肝病毒携带者,乙肝病毒血清检测为阳性,在其他项目的检测中未发现感染到其他类型的肝炎,在怀孕期间身体状况良好,无其他病毒感染。孕妇年龄在23~33岁,平均年龄为(26±1.2)岁。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同时按照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含量分为高风险,低风险和极低风险3个等级。 1.2方法对所有患者进行静脉取血,然后将血浆进行离心,保留上清液,检测其中乙肝病毒表志物的含量。观察组患者在妊娠后期进行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对照组不作处理。患者分娩后采取脐带血对新生儿进行乙肝病毒的检测。若检测结果为阳性则说明该新生儿为乙肝病毒携带者。 1.3统计学处理此次试验所用到的数据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1.2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若两组数据的差异性P<0.05时说明其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若P>0.05,则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

别把乙肝当病-第六章

第六章怎样预防乙型肝炎 目前乙肝的预防主要是通过注射乙肝疫苗或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 乙肝疫苗是主动免疫,主动免疫的特点是具有记忆,所以在注射乙肝疫苗后产生抗体,即使抗体滴度下降或消失,并非久代表一定失去了保护,再次感染到病毒或注射疫苗,免疫系统会迅速的作出反应,清除病毒,并出现保护性抗体。所以,也有国外专家认为:乙肝疫苗三针保护一生。 乙肝免疫球蛋白是被动免疫,人体被动的接受外源性抗体,乙肝免疫球蛋白是从健康献血员中筛选出来的,其血浆含有滴度较高的乙肝表面抗体,经过浓缩工艺,最后制成高效价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作为被动免疫的特点,其有效保护作用持续的时间短,长久持续的保护还是要靠乙肝疫苗,但是能有效的清除血清中游离的病毒,避免感染。其具体应用于: 1、阻断母婴传播:母亲是携带者,必须在出生后24小时之内(越早越好,最好在6小时以内)肌肉注射一支乙肝免疫球蛋白,间隔1月再注射一支,然后联合应用乙肝疫苗,对婴儿的保护率可达97%以上,但是母亲的DNA较高,即病毒载量较高的情况下,有效率会随之下降。 2、预防特殊情况下的乙肝病毒感染:乙肝易感者在某种场合意外地遇到乙肝病毒感染的危险时,可以单独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例如医生、护士和检验人员等在给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作治疗、护理或取血检验过程中,不慎手指被针尖刺破,或被手术刀割伤,病人带有乙肝病毒的血液就可以通过皮肤创伤进入上述人员的体内。在这种情况下,应立即(12小时之内)给受感染人员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支,1个月后再重复注射一次,可起到预防感染的效果。 应该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有很多医院和患者盲目滥用HBIG的情况,不排除高价推销的企图,HBIG只能清除血清中游离的病毒,而不能对肝脏的病毒起到作用,CCCDNA的存在,能保持病毒的持续复制,所以HBIG对乙肝患者起不到任何的治疗作用。反而滥用HBIG,会造成病毒变异或免疫复合物的损伤,现在鉴于很多医院在阻断母婴传播的过程中,给孕妇大量的使用HBIG,以期减少宫内感染的比例,据最新的专家共识,认为这样做,有弊无利,阻断的效果也有待观察。 一。什幺叫乙型肝炎?

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试题

2015第五节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 一、A2 1、5-某护士在给HBeAg阳性的慢性肝炎患者采血时。不慎刺破左手拇指,此时急需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A、立即注射乙肝疫苗 B、立即进行酒精消毒 C、定期复查肝功能和HBV-IgM D、立即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查血HBsAg及HBsAb E、立即接种乙肝疫苗,1周内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 2、5-患者女性,25岁,既往体健,体检时发现肝功能正常,抗-HBs阳性,反复查HBV其他血清标记物均为阴性。表示此患者为 A、乙型肝炎有传染性 B、乙型肝炎病情稳定 C、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D、乙型肝炎恢复期 E、对乙型肝炎病毒有免疫力 3、5-某学校3周内有六位学生相继出现乏力、食欲减退、巩膜黄染,ALT增高,HBsAg(-),抗HAV-IgM(+)、抗HAV-IgG(-)。最可能的诊断是 A、急性甲型病毒肝炎 B、急性乙型病毒肝炎 C、急性丙型病毒肝炎 D、急性丁型病毒肝炎 E、急性戊型病毒肝炎 4、5-患者男性,37岁,因近1周食欲减退、上腹部不适、疲乏无力,伴巩膜及皮肤黄染2天。既往体健。入院3天后出现嗜睡,有扑翼样震颤,肝未扪及。血清总胆红素200μmol/L。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50U /L,血清HBsAg(+),此患者的肝炎类型是 A、急性黄疸型乙型肝炎 B、瘀胆型肝炎 C、急性重型乙型肝炎 D、亚急性重型乙型肝炎 E、慢性重型乙型肝炎 5、5-一孕妇,29岁,既往体健,近1年来发现HBsAg阳性,但无任何症状,肝功能正常。此孕妇目前病情所处状态是 A、无症状HBsAg携带者 B、轻度慢性乙型肝炎 C、中度慢性乙型肝炎 D、HBV既往感染 E、急性无黄疸型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0年更新版)》要点汇总

76.《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0;;年更新版)》要 点 内容介绍: 本指南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CHB)的预防、诊断和抗病毒治疗而制订。该版内容相对2020年版内容删除了参考文献75,对推荐意见5,推荐意见7,推荐意见8,推荐意见20,推荐意见21等具体推荐内容有更新。 1术语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HBsAg和(或)HBVDNA阳性6个月以上。 慢性乙型肝炎(CHB)——由HBV持续感染引起的慢性肝脏炎症性疾病。可分为HBeAg阳性CHB和 HBeAg阴性CHB。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血清HBsAg阳性、HBeAg阳性、HBVDNA阳性,ALT持续或反复升高,或有肝组织学病变。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血清HBsAg阳性、HBeAg阴性、HBVDNA阳性,ALT持续或反复升高,或有肝组织学病变。 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血清HBsAg阳性,HBeAg阴性,HBVDNA 低于检测下限,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每次至少间隔3个月,ALT 均在正常范围。肝组织学检查显示:组织学活动指数(HAI)评分<4分或根据其他的半定量计分系统判定病变轻微。

乙型肝炎康复——既往有急性或CHB病史,HBsAg阴性,抗HBs阳性或阴性,抗-HBc阳性,HBVDNA低于检测下限,ALT在正常范围。 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排除其他肝损伤因素后ALT升高至正常值上限(ULN)10倍以上。 乙型肝炎再活动——在HBVDNA持续稳定的患者,HBVDNA升高≥2log10IU/ml,或基线HBVDNA阴性者由阴性转为阳性且≥100IU/ml,缺乏基线HBVDNA者HBVDNA≥20000IU/ml。往往再次出现ALT升高和肝脏炎症坏死。常发生于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或乙型肝炎康复者,特别是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或化疗时。 HBeAg阴转——既往HBeAg阳性的患者HBeAg消失。 HBeAg血清学转换——既往HBeAg阳性的患者HBeAg阴转,出现抗-HBe。 HBeAg逆转——既往HBeAg阴性、抗-HBe阳性的患者再次出现HBeAg。组织学应答——肝组织炎症坏死降低≥2分,且无肝纤维化评分的增高;或按Metavir评分,肝纤维化评分降低≥1分。 完全应答——持续病毒学应答且HBsAg阴转或伴有抗-HBs阳转。 临床治愈——持续病毒学应答且HBsAg阴转或伴有抗-HBs阳转、ALT 正常、肝组织病变轻微或无病变。 原发性无应答——核苷(酸)类药物(NAs)治疗依从性良好的患者,治疗12周时HBVDNA较基线下降幅度<1log10IU/ml或24周时HBVDNA 较基线下降幅度<2log10IU/ml。 应答不佳或部分病毒学应答——NAs抗病毒治疗中依从性良好的患者,

2021德保卫生系统考试备考知识点汇总part8

题目 第1题:孕妇HBEAg(+),对其新生儿最好应注射()。 A、丙种球蛋白 B、HBIg+乙型肝炎疫苗 C、干扰素 D、胎盘球蛋白 E、乙型肝炎疫苗 【解析】正确答案:答案B。 第2题:一孕妇,29岁。既往体健,近1年来发现HBsAg阳性,但无任何症状,肝功能正常。经过十月怀胎,足月顺利分娩一4500克男婴。为阻断母婴传播,对此新生儿最适宜的预防方法是 A、乙肝疫苗 B、丙种球蛋白 C、乙肝疫苗+丙种球蛋白 D、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 E、乙肝疫苗+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 【解析】正确答案:答案E。 第3题:亚硝酸盐中毒的机制是()。 A、与胺作用形成亚硝胺 B、使亚铁血红蛋白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 C、转化为硝酸盐 D、抑制乙酰胆碱酯酶 E、溶血 【解析】正确答案:答案B。 第4题:患者,男性,52岁。有消化性溃疡病史10余年,有多次出血史。本次出血后出现神志恍惚、四肢厥冷,无尿。查体:血压80/60mmHg,心率120次/分,脉搏细弱。提示出血量为 A、300~600ml B、600~800ml C、800~1000ml D、1000~1500ml E、>1500ml

【解析】正确答案:答案C。 第5题:患者,女性,25岁。因外伤致肾损伤住院治疗。应特别引起护士注意的信息是 A、血尿颜色变浅 B、血色素增加 C、腹围增加 D、持续疼痛 E、体温稍高 【解析】正确答案:答案C。 第6题:有机磷杀虫药对人体的毒性主要是()。 A、增加乙酰胆碱的产生 B、抑制乙酰胆碱酶活力 C、抑制中枢神经系统 D、血液凝固障碍 E、急性肾功能衰竭 【解析】正确答案:答案B。 第7题:细辛中毒的症状有 A、脉数心悸 B、体温升高 C、血压升高 D、胸闷气短 E、下肢水肿 【解析】正确答案:答案A,B,C,D,E。本题考查对细辛中毒症状的掌握。细辛中毒的症状有体温血压均升高,或出现胸闷、气短,脉数心悸,双下肢水肿等。 第8题:伤寒宜选()。 A、四环素 B、多西环素 C、氯霉素 D、氨苄西林 E、白霉素 【解析】正确答案:答案C。 第9题:鉴定维生素C.营养状况时,能反映组织中贮备水平的较好生化指标为()。 A、血浆维生素C.含量 B、白细胞维生素C.含量 C、24小时尿维生素C.排出量

中医执业传染病学习题

中医执业传染病学习题 您的姓名:填空题]* 1.4不属于传染病基本特征的是单选题]* A、传染性 B、流行性 C、传染途径正确答案) D、感染后免疫 E、病原体 答案解析: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包括: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 2.5对传染病预防起关键性作用的是革选题]* A、尽早隔离患者 B、儿童计划免疫正确答案) C、必要的空气消毒 D、坚决捕杀有害动物 E、改善营养、锻炼身体 答案解析:儿童计划免疫对传染病预防起关键性的作用。 3.12下列有关甲肝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单选题]* A、为嗜肝DNA病毒 B、只有一个血清型(正确答案) C、不耐酸

D、对紫外线照射不敏感 E、只有1个基因型 答案解析:HAV的抗原性较稳定,仅有一个血清型。 4.13属于DNA病毒的是革选题]* A、甲肝病毒 B、乙肝病毒正确答案) C、丙肝病毒 D、丁肝病毒 E、戊肝病毒 答案解析:乙型肝炎病毒简称乙肝病毒,属嗜肝DNA病毒。 5.14丙型肝炎病毒易发生变异的是革选题]* A、编码区 B、核蛋白区 C、包膜蛋白区 D、非结构区正确答案) E、变异区 答案解析:HCV的基因编码区可分为结构区与非结构区两部分,编码区从5'端依次为核心蛋白区(C区)、包膜蛋白区(E区)El, E2/NS1和非结构区(NS区),后者又分为NS1-5等区。非结构区易发生变异。基因组5'端由241-324个核苷酸组成,十分稳定,极少变异,临床上常据此区的基因序列设计PCR引物,检测HCVRNA,检出率较高。 6.15不属于丙型肝炎传播途径的是革选题]* A、粪-途径正确答案) B、静脉注射 C、性接触传播

(整理)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是用于预防乙肝的特殊药物。疫苗接种后,可刺激免疫系统产生保护性抗体,这种抗体存在于人的体液之中,乙肝病毒一旦出现,抗体会立即作用,将其清除,阻止感染,并不会伤害肝脏,从而使人体具有了预防乙肝的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乙肝感染的目的。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方法。药品名称乙肝疫苗 外文名称hepatitis B vaccine 主要适用症预防乙肝感染 用法用量肌肉注射 不良反应注射部位可能有红肿,疼痛,发热等反应 主要用药禁忌乙肝、麻疹疫苗不可同时 乙肝疫苗分为血源乙肝疫苗及基因重组(转基因)乙肝疫苗两种,其中基因重组(转基因)乙肝疫苗又可分为哺乳动物表达的疫苗和转基因酵母疫苗,乙肝血源疫苗系统由无症状HBsAg携带者血浆提取的HBsAg,经纯化,灭活及添加佐剂氧化铝制成。目前我国多采用基因重组(转基因)乙肝疫苗。 基因重组乙肝疫苗是利用转基因技术,构建含有乙肝病毒HBsAg基因的重组质粒,转入酵母(啤酒酵母.毕赤酵母或汉逊酵母)或重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表达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在繁殖过程中产生于未糖基化的HBsAg多肽,经破碎酵母菌体,颗粒形未糖基化的HBsAg多肽释放,经纯化,灭活,加氢氧化铝后制成。 治疗性乙肝疫苗

治疗性疫苗是指在已感染病原微生物或已患有某些疾病的机体中,通过诱导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达到治疗或防止疾病恶化的天然、人工合成或用基因重组技术表达的产品或制品。 乙肝疫苗 治疗性乙肝疫苗可分为蛋白疫苗、DNA疫苗和多肽疫苗。治疗性乙肝疫苗其不同于预防性乙肝疫苗的地方在于它可克服机体的免疫耐受,提高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对乙肝起到治疗作用。 研究已经表明,治疗性乙型肝炎疫苗效地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效应。因此,治疗性疫苗以打破免疫耐受、重建免疫应答,激发慢性乙肝患者体内产生中和抗体和以CTL应答为主的细胞免疫应答,从而达到清除肝细胞内病毒的目的。 治疗性乙肝疫苗的问世将为治疗慢性乙肝提供了新的手段,带来了希望和憧憬。但治疗性乙肝疫苗尚在研究之中,结构的改变、疫苗的稳定性、佐剂的选择、乙肝病人的个体差异、乙肝病毒的突变、疫苗的剂量、远期疗效、毒副作用等问题的解决尚有待时日,因此治疗性疫苗还不可能马上投入临床使用。治疗性乙肝疫苗的研发还需要进行长期的研究和临床试验观察,即使治疗性乙肝疫苗问世后,疫苗疗法也不能取代药物治疗,最后很有可能形成一种综合疗法。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批准进行临床试验的有且只有以下4种: ①高剂量乙型肝炎疫苗60μg/1.0ml),估计二期B(IIb期)临床试验已完成,现进度未明; ②抗原抗体复合物治疗性乙型肝炎疫苗(乙克60μg/1.0ml),三期临床试验开展中;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