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北缘北西(西)向断裂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柴达木盆地北缘北西(西)向断裂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柴达木盆地北缘北西(西)向断裂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柴达木盆地的重力、地震等资料显示,柴达木盆地北缘发育众多的北西(西)向断裂构造带.平面上,这些断裂带自北向南成排成带展布,与重力异常反映的构造格局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控制着褶皱带的走向和发育;剖面上,这些断裂表现为上、下"两层楼"式结构,分别控制着上、下第三系的沉积与演化.研究表明,北西(西)向断裂带对区内油气的聚集与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①烃源岩的展布明显受北西(西)向断裂的控制;②形成多种与断层有关的构造样式,圈闭类型以与逆断层有关的断背斜和断块型构造圈闭为主;③既可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也可作为油气运移的遮挡物.可见,北西(西)向断裂带对本区油气的运聚成藏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作者:高长海查明 GAO Changhai ZHA Ming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东营,257061 刊名:地球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GEOSCIENTICA SINICA 年,卷(期):2007 28(3) 分类号:P61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北缘北西(西)向断裂构造样式油气地质意义

柴达木盆地

第十九章柴达木盆地 第一节地质概况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省两北部,东北为祁连山脉,南边为昆仑山脉,西北为阿尔金山脉与塔里木盆地分界。盆地总面积121000平方公里,中、新生代沉积岩分布面积96000平方公里,最大沉积厚度16000米,沉积岩总体积60万立方公里。 一.基底岩性与时代 柴达木盆地周边三大山系主要出露一套元古代中深——浅变质碎屑岩、碳酸盐岩和古生代花岗岩及花岗闪长岩类。根据边缘露头、重力以及45 口钻达基岩井的资料综合解释结果,盆地东部基岩以元古代花岗片麻岩结晶基地为主,西部主要为下古生代变质岩系组成,北部为结晶岩系,古生代变质岩以及火成岩相间组成(图-)。这一特点对盆地断坳形成、沉积及演化均有控制作用。 图柴达木盆地基岩性质分布图(具范连颐,1984) 1-古生界花岗岩;2-下古生界变质岩;3-元古界花岗片麻岩;4-古生界杂岩; 5-上古生界变质岩;6-古生界绿色片岩 二.边界条件及断裂 盆地周边与老山边界地质体呈断层接触。边界断裂有2 1条,它们分属于三组组断裂体系,即昆仑山北缘的昆北断裂体系,祁连山南缘的祁连断裂体系和阿尔金山东南缘的阿尔金断裂体系。三组断裂的主要特点是: (1)断裂的走向与褶皱山系基本平行,大体圈定了盆地形态; (2)多为长期发育的逆断层,断层面倾向老山,断裂规模较大,断达层位较老,均断达岩基,上盘为岩基拾出的老山或有很薄的沉积,下盘为沉积数千米的沉积盆地; (3)三组边枢断裂不是中生代沉积边界,主要是控制第三纪沉积。以赛南——绿南等为主的祁连山前断裂体系,其上、下盘均有中生代地层;阿尔金山前断裂体系上、下盘均有白垩系和侏罗系。说明这两组断裂不是中生代的边界断裂。三组断裂的下盘沉积有巨厚的中、新

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页岩油气成藏条件地质地球化学分析

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页岩油气成藏条件地质地球化学分析付小东;邱楠生;饶丹;秦建中;申宝剑;许锦;陈迎宾 【摘要】In order to discuss shale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and predict favorable prospect areas and exploration layers within the Lower-Middle Jurassic strata in the north margin of the Qaidam Basin, the thickness, organic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physical properties, oil and gas content of shale from the Huxishan Formation (J1h) and the Dameigou Formation (J2d) were studied systematically.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thickness of organic-rich shale of J1h and J2d are large, and their TOC values are generally greater than 1.5%. The kerogen types of organic matters are mainly type Ⅱ and type Ⅲ. The maturity of organic matters varies from immature stage to over-mature stage. Brittle mineral content is approximately 50%, porosity mainly from 1%to 8%. Shales from J1h and J2d show strong adsorption capacity to gas, and abnormal total hydrocarbon were observed in many wells in gas logging of J1h and J2d shale layer. It indicates that J1h and J2d are essential for the formation of shale oil and gas reservoir. The Middle-Upper Group of J1h is the favorable layer for shale oil and gas, and the favorable prospect area should be mainly located in the Lenhu No.4-5 tectonic belt. The 5th Member of J2d is favorable layer for shale gas while the 7th Member is favorable layer for shale oil. The favorable prospect areas are mainly located in the Suganhu Depression, the Yuka Fault Depression, the Hongshan Fault Depression, the Ounan Sag, the eastern part and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柴达木盆地北缘新元古代?前中生代几个重要不整合面地质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柴达木盆地北缘新元古代?前中生代几个重要不整合面地质特 征及其构造意义 马帅;陈世悦;孙娇鹏;贾贝贝;汪峰;崔绮梦 【摘要】地层不整合接触是研究地质发展历史中构造演化及鉴定地壳运动特征的重要依据.通过大范围的野外露头观察与分析,根据不整合面(包括风化铝土层及铁质层)的发育特征,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岩性、产状、变质与变形程度等地质信息,在柴达木盆地北缘(简称\"柴北缘\")地区前中生界沉积地层中共识别出新元古界全吉群?达肯大坂群、下寒武统欧龙布鲁克组?全吉群、泥盆系牦牛山组?下古生界以及中生界?前中生界4个大的区域性角度不整合接触面(即4个Ⅰ级构造层序界面).这4个角度不整合面的形成均对应着区域性的构造反转事件,与周边大地构造边界的汇聚事件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构造带内地层、不整合的发育及分布特征,结合古生物、同位素年代学资料明确4个构造层序界面以及其制约的3个构造层序的时间跨度,建立地层(包括不整合面)?时间对应关系,并与前人建立的构造?岩浆?热年代格架进行对比,以此限定俯冲作用和碰撞造山的时限. 【期刊名称】《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年(卷),期】2018(042)006 【总页数】14页(P974-987)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北缘;不整合面;新元古代‒前中生代;构造意义 【作者】马帅;陈世悦;孙娇鹏;贾贝贝;汪峰;崔绮梦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 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 266580;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陕西西安 710069;中国石化胜利油田东胜公司,山东东营 25710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 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 26658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42 不整合面作为地层接触之间的大陆剥蚀面, 具有明确的构造意义。它不仅记录了一个地区在不同地质历史中的沉积间断, 并反映了各种尺度沉积单元的缺失, 同时作为划分构造层序及构造演化阶段的重要事实依据, 是盆地原型恢复的关键标志(马云等, 2013; Zhao, 2016)。按照Mitchumhe and Vail的时间跨度划分方案, Ⅰ级层序、也称构造层序, 时间跨度为120~60 Ma, 单一构造层序的底、顶界面均为区域范围构造成因的角度不整合面, 这些不整合面均为构造演化过程中应力场转换的地质响应, 每个Ⅰ级层序均可视作“包括盆地演化各阶段的原形盆地完整的沉积充填序列”(Cross an d Lessenger, 1998; 郑荣才等, 2000)。从构造层序的定义及主要控制因素来看, 一个特定构造层序形成于特定的大地构造环境, 具有近乎一致的盆山格局以及沉积充填特征(Lu et al., 2002; Rogers and Santosh, 2002)。通过对关键构造不整合界面的识别进行Ⅰ级层序划分, 以构造层序为基础分析单元, 进一步讨论盆地类型、盆‒山格局及转换, 是初级含油气盆地勘探阶段盆地分析以及构造‒古地理研究的重要研究内容(Potter and Pettijohn, 1963; Allen and Allen, 2005; 陈为佳等, 2014; 田树刚等, 2016)。为此, 本文在大范围野外露头及填图尺 度的Ⅰ级构造层序不整合面识别基础上, 结合前人研究成果, 从不同类型造山过程中沉积响应的角度去探讨各不整合面的成因及以此限定俯冲作用和碰撞造山的时限,

柴达木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同盆共存及其地质意义

柴达木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同盆共存及其地质意义 0 引言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缘青海省境内,面积12.1 X 104 km2,是中国西部一个重要的中新生代大型陆相沉积盆地,资源储量极为丰富,目前发现的能源矿产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煤和砂岩型铀矿。 柴达木盆地石油勘探潜力巨大,截至2006 年,石油探明率仅为15.3%[1] 。王永卓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柴达木盆地含油气系统及其分布范围,认为侏罗系含油气系统分布在柴达木盆地北缘(简称“柴北缘”)块断带EW向展布的条带,第三系含油气系统以茫崖坳陷为主,第四系含油气系统以三湖坳陷为主;并对柴北缘侏罗系煤系烃源岩演化历史进行了模拟和油气源对比[23] 。徐凤银等认为柴达木盆地烃源岩的分布演化, 圈闭的 形成以及油气运移、成藏和保存都受构造演化的影响,构造演化控制了油气的分布[46] 。曾春林等对柴北缘侏罗系烃源岩的微量元素进行了分析测试,认为柴北缘侏罗系烃源岩中Mo、Sc、Ti 、Cs、Ni 等元素含量明显高于其克拉克值[7] 。 天然气在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北缘和三湖地区均富集成藏[811] 。张晓宝等认为柴达木盆地西北地区具备深层气藏形成的条件,因为该区有4 套有机质丰度中等到好的气源岩且气源岩均达到高过熟阶段,气源充足等,并且其源岩主要为下侏罗统地层,储层为古近纪―新近纪[12] 。田光荣等提出柴北缘煤成气具有晚期成藏的特征[13] ;马峰等分析了柴北缘煤成气的

成藏条件和勘探领域[14] 。 柴达木盆地可开采的煤炭资源主要分布于柴北缘地区。曹代勇等分析了煤田构造特点,并结合煤系基底构造特征、主干断裂构造特征及煤系赋存特征,确定了柴北缘煤系展布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区的基本规律,有利的成煤环境主要有湖侵过程中古隆起、断陷台地和废弃的辫状河冲积平原等[15] 。占文锋等运用构造控煤分析方法,探讨了柴北缘煤系赋存的基本规律,并圈定柴北缘东西分区的中、东段为勘探开发的重点区段[16] 。邓文诗等对柴北缘中下侏罗统含煤岩系沉积特征、聚煤作用以及含煤性等进行了分析,指出中下侏罗统大煤沟组、小煤沟组为主要含煤段[1718] 。 路耀祖对柴北缘冷湖地区古近系―新近系的可地浸砂岩型铀矿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成矿的有利因素,包括来源于周边高山蚀源区的铀以及泥砂泥互层产出铀的迁移富集等[19] 。刘林等指出柴北缘层间氧化带主要发育在鱼卡、北大滩等地区的中侏罗统大煤沟组和石门沟组,厚度较大,比较稳定,具明显的氧化带、过渡带、还原带特点,铀矿化主要分布在层间氧化带的上、下翼及前锋线附近,呈板状或薄层状产出[2022] ;在此基础上,刘林等明确了铀矿化层位主要是中侏罗统的大煤沟组、石门沟组,另外还有下侏罗统湖西山组和渐新统下干柴沟组,并预测柴北缘鱼卡、北大滩地区是砂岩铀矿的有利远景区[23] 。杜善青等指出柴达木盆地西北缘铀矿化发育在油气藏顶部的渐新统下干柴沟组岩层中,铀矿化与油气还原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24] 。 柴达木盆地石油、天然气、煤和砂岩型铀矿等单种能源矿产的研究已日趋成熟,但各能源矿产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铀矿与油气煤的关系

中国地质大学 构造实习作业 断陷盆地典型构造特征、成因及油气地质意义

含油气盆地构造学文献调研报告 断陷盆地典型构造特征、成因及油气地质意义 班级: 021103 学号: 20101003393 姓名:陈雨石 日期: 2013.1.1

摘要断陷盆地的构造形式十分复杂,对断陷盆地典型构造的特征和成因的研究在油气勘探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部分。从近年来的研究结论中可以得出,断陷盆地在发生伸展作用的同时,伴生走滑作用,因此,断陷盆地既非一个典型的伸展盆地,亦非一个典型的走滑盆地,而是 伸展和走滑联合作用的盆地,只是在构造运动的不同阶段,其作用的 强度是不同的。断陷盆地时间上的阶段性、幕式性和空间上的差异沉降,造成盆地内构造古地貌的极大变化,并由此导致了盆地内不同构造部位发育不同类型的构造坡折带及其控制的层序边界类型、构成样式发生显著的变化。不同的构造样式对油气分布控制作用有明显区别,在对渤海湾盆地、辽河盆地、柴达木盆地、松辽盆地、塔里木盆地等大型盆地和一些中小型盆地的构造研究中可以发现,断陷盆地的典型构造主要有断裂构造、背斜构造、潜山构造、断鼻状构造、走滑伸展构造、不整合构造、底辟构造、反转构造、火成岩构造、构造坡折带和箕状断陷构造,对油气藏的形成和演化均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研究这些典型构造特征、成因和油气地质意义对于油气勘探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断陷盆地典型构造油气成藏地质意义

目录 一、断陷盆地及其典型构造样式概述 (4) 二、典型构造特征、成因及油气地质意义 (7) 1、断裂构造 (7) 2、背斜构造 (9) 3、潜山构造 (12) 4、断鼻状构造 (15) 5、走滑伸展构造 (18) 6、不整合构造 (19) 7、底辟构造 (21) 8、反转构造 (23) 9、火成岩构造 (24) 10、构造坡折带 (27) 11、箕状断陷构造 (30) 三、结论 (30) 参考文献 (31)

论柴达木盆地古生界油苗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论柴达木盆地古生界油苗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摘要】近年来,随着地质勘测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关学者及科研机构对于盆地古生界的考究越来越重视。本文就柴达木盆地古生界油苗的发现及地质意义问题对古生界烃源岩进行了介绍,对柴北缘石炭系烃源岩与油气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就古生界中的油气苗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古生界油苗地质意义 我们知道,柴达木盆地的古生界广泛被认为是盆地的基底,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近年来,研究发现柴达木盆地的古生界周边界山出露齐全,在井下只钻遇到了石炭系和奥陶系。因此,可以判定在柴东地区以及柴北缘的石炭系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本文就柴达木盆地古生界油苗的发现及地质意义问题主要介绍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古生界烃源岩介绍 1.1 石炭系烃源岩 对德令哈地方附近坳陷周缘的露头探测发现,其含有的石炭系烃源岩多为碳质页岩、泥岩和灰黑色灰岩等煤系地层,且厚度可达1000米;石炭系海相沉积有浅海陆棚相、碳酸岩台地相、槽盆相、滨岸相和台地边缘斜坡相等,坳陷内石炭系海相沉积的厚度高达800米,分布的面积大约为5000平方千米;对野外露头样品进行研究发现,暗色泥岩中含有机碳约为1.13%,碳酸盐岩含有机碳约为0.26%,总体上看属于中等-好烃源岩;干酪根镜质体的平均反射率为1.11%;Ⅰ+Ⅱ型有机质的含量占到45.72%,Ⅲ型含量约为54.28%;柴北缘绿梁山前带尕丘构造上的尕丘1井1284—1908.1米处钻遇厚度为600米的海陆交互相石炭系,灰岩有机碳均值约为0.42%,泥岩有机碳均值约为1.85%,干酪根镜质体的平均反射率为1.10%;柴东地区霍参1井1876—2150米处钻遇厚度为274米的下石炭统怀头他拉组,其岩性基本为深灰色灰岩、砂岩和灰-深灰色泥岩,深灰色灰岩的厚度达101.4米,含有机碳0.2%~0.42%,均值为0.3%,发育暗色泥岩44层的厚度为104.5米,为总厚度的38.14%;井下样品与野外露头所分析的干酪根镜质体反射率均值基本一致,均在 1.1%左右,有机质处于成熟的阶段。对石炭系烃源岩综合评价可知,灰岩类烃源岩属于较差的烃源岩,泥岩类烃源岩属于较好的烃源岩。 1.2 奥陶系烃源岩 欧龙布鲁克山下奥陶统多泉山组,其总厚度约为431.6米,暗色地层基本由泥晶灰岩组成,厚度达到168.97米,含有机碳的均值为0.21%;石灰沟组的总厚度约为537.4米,其中含暗色泥岩220米,含残余有机碳的均值为0.88%,原始生烃潜量在3.18~12.71mg/g之间,基本属于较好-好的烃源岩;对于石灰沟组来说,其暗色泥岩中的有机质以Ⅱ2类型为主,Ⅱ1类型次之,而多泉山组中暗色

柴北缘冷湖七号—南八仙地区构造特征及油气勘探方向

柴北缘冷湖七号—南八仙地区构造特征及油气勘探方向白亚东;杨巍;马峰;石正灏;王兆兵 【摘要】冷湖七号—南八仙地区是柴达木盆地北缘主要的含油气区带,南八仙地区含油气层系多,从基岩到浅层均有油气发现,而冷湖七号地区目前仅在古近系中获得工业气流.利用地震资料解释、构造演化史恢复及含油气性分析等方法,对该地区的构造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认为:冷湖七号地区和南八仙地区均发育深、浅2套构造样式;但南八仙为古隆起背景下的早期构造,其深层挤压隆升构造和浅层滑脱构造均易形成油气富集区,而冷湖七号古构造背景不明显,其构造高点在深、浅层发生偏移,认为深层背斜或断背斜圈闭更有利于油气成藏.基于上述构造特征及成藏差异性研究,提出了冷湖七号基岩天然气勘探的新方向,拓宽了该区油气勘探领域,对该区今后的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期刊名称】《特种油气藏》 【年(卷),期】2019(026)001 【总页数】5页(P75-79) 【关键词】冷湖七号;南八仙;构造特征;成藏模式;柴达木盆地 【作者】白亚东;杨巍;马峰;石正灏;王兆兵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甘肃兰州 730020;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甘肃兰州 730020;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甘肃兰州 730020;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甘肃敦煌 736202;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甘肃敦煌 7362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1 0 引言 冷湖七号—南八仙地区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后文简称柴北缘),是柴北缘主要的含油气区带。近年勘探发现多个侏罗系的原生油气藏以及古近系—新近系次生油气藏,其中,南八仙油气田已进入油气开发阶段,该油气田烃源岩来自伊北凹陷侏罗系[1-2],以古近系—新近系为主要开发层段。 冷湖七号地区和南八仙地区均位于该构造带上,但南八仙从基岩到新近系均获油气发现,而冷湖七号目前仅在中浅层古近系获得工业气流,可见其成藏差异性明显。前人研究发现[3-6],柴北缘区域上发育古近系—新近系碎屑岩储集层和基岩储集层,且上覆泥岩盖层大面积均有分布;同时,冷湖七号—南八仙地区紧邻柴北缘侏罗系生烃凹陷,其油气源条件充足,因此,构造特征是该地区油气成藏的主要影响因素。该文以前人研究及油田勘探实践为基础,探究冷湖七号—南八仙地区的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意在揭示其构造成藏差异性,为拓宽该区油气勘探领域提供借鉴,对今后的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现今构造样式 冷湖七号—南八仙地区位于柴北缘东段(图1),夹持于祁连山和阿尔金山之间,被伊北凹陷、赛什腾凹陷、昆特依凹陷等紧密环绕,由老至新沉积侏罗系(J),古近系路乐河组(E1+2)、下干柴沟组(E3),新近系上干柴沟组(N1)、下油砂山组(N21)、上油砂山组(N22)、狮子沟组(N23)及第四系(Q)。该构造带在中、新生代受到多期次构造运动影响,其中,燕山运动晚期的差异抬升及区域剥蚀,使其整体呈现向南西倾的斜坡形态;之后受到喜马拉雅运动时期的侧向挤压作用,地层逐渐填平补齐并

解析柴达木盆地基底构造特征及其控油意义

解析柴达木盆地基底构造特征及其控油意义 摘要:柴达木盆地受祁连山和昆仑山的相向挤压控制,因此发育了柴北缘断裂、昆北断裂、祁连南缘断裂等区域性断裂构造。同时在阿尔金构造带的重大影响下,发育形成了阿南断裂、格尔木——锡铁山断裂等区域性构造。在两组不同方向上断裂构造的叠加作用力下,使柴达木中后期盆地呈现出北东——南西向以及北东——南西向分带的特征,同时在油气资源的形成、分布等方面产生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构造特征控油意义 一、概述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处于青藏高原北部,四周分别是祁连山、昆仑山以及阿尔金山,是我国西部油气勘探中发现的三大盆地之一,是我国重要的油气资源库。然而,因为柴达木盆地的特殊构造位置以及构造过程,导致盆地在形成与演变过程中,不仅受周边自然条件的影响,而且深受基底构造的控制影响。 二、基底构造特征 1.重力 柴达木盆地的重力异常等值线在轴向上呈现出北北西方向特征,负异常中心处于三湖地区,盆地内部异常值变化较小。盆地边缘出现非常密集的重力梯级带,反映了昆北断裂、柴北边缘断裂以及祁连山南部边缘断裂的存在必然性。在重力异常图的剩于区域上,塔尔丁——鱼卡这条线存在一条北东方向的重力梯级带,异常值自西向东呈现增大趋势,西部较东部埋藏浅,中间存在基底断裂。 2.磁场 在航磁异常方面,柴达木盆地与昆仑山没有明显的界限,因此可以理解为昆仑山北部大量的具有较强磁性的变质岩可以无限延伸至柴达木盆地下,从而构成盆地的结晶类基底。据有关专家研究结果显示,柴达木盆地被布伦台——鱼卡断裂一分为二,西部较东部沉积厚度大。 3.大地电磁测深 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的西部基底呈现出凹凸有致的整体格局,大致分为茫崖凹陷、大风山隆起、一里坪坳陷、昆北断阶、阿南断阶等构造单元。并且在盆地东部区域发现断裂两侧的磁异常现象有很大的差异性,表现为北侧的异常值比南部低很多。专家推测这种磁性异常极有可能体现了盆地的基底差异。在盆地东部区域,基底的发育形成逆冲断层,将东部地区划分成昆北断阶、欧南断陷、花海子山间盆地等小构造单元。

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新生代构造隆升及沉积响应

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新生代构造隆升及沉积响应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北缘最大的沉积盆地,新生代盆内沉积演化与周缘山体及青藏高原的隆升密切相关。柴北缘西段位于南祁连山前柴北缘的西段,区内山体主要有赛什腾山和小赛什腾山。多年来,尽管在这个地区开展了很多石油地质的工作和研究,但由于受盆地复杂的结构和构造影响,构造演化过程和油气成藏赋存规律等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因此,落实柴北缘西段山体隆升时限、盆内沉积演化历史、及二者的耦合关系,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本文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分析和热史模拟方法,在调研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地质观察,结合沉积学,构造地质学等对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新生代以来的构造事件期次进行了划分,以及结合区域性的沉积和构造变形记录探讨了柴北缘西段主要构造事件的沉积响应。初步得到以下几点认识:(1)本文对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小赛什腾山前中生代变质岩和火成岩5个样品进行了磷灰石裂变径迹的测试,样品的冷却年龄依次为27.4±2.0Ma,29.0±2.0Ma,32.2±2.3Ma,32.8± 2.0Ma,34.5±2.4Ma。5个样品的冷却年龄相差不大,全部在渐新世范畴内。对其中两个样品进行裂变径迹热史模拟得出,柴北缘西段至少经历2期快速构造隆升事件,时间分别为12Ma左右和2.5Ma以来。(2)通过对柴北缘西段垂直山体的3条地震剖面进行平衡剖面恢复,得出在12.9Ma和2.5Ma以来,该区缩短率较大的认识,其中2.5Ma以来的缩短速率达到最大值。(3)通过对柴北缘西段新生代沉积岩中氯离子含量的研究,发现在下油砂山组到上油砂山组沉积过渡时期(12.9Ma)

和第四系(2.5Ma以来)沉积时期,地层中氯离子含量呈现突增趋势,与该区两次构造隆升事件相对应。(4)柴北缘西段山体隆升时限与盆内沉积事件在时间上吻合较好,在12Ma和2.5Ma左右,小赛什腾山强烈隆升,造成盆地新生代晚期快速缩短抬升,地层氯离子含量增加。(5)小赛什腾山在12Ma左右快速抬升,并导致苏干湖盆地抬升、沉积中断,并与柴达木盆地分割;直至第四纪(2.5Ma)时期,小赛什腾山快速抬升,苏干湖盆地强烈沉降,接受沉积。

柴北缘南八仙油气田主要断裂特征

柴北缘南八仙油气田主要断裂特征 摘要:结合三维地震精细构造解释及区域钻井地质等资料,对构造特征和断裂系统进行认识,研究表明:南八仙构造整体为断背斜,上、下盘两种构造特征,且深层构造简单、浅层构造复杂;断层主要分为逆断层、正断层、走滑断裂、花状断裂等4个体系,断裂发育,不同断裂体系对构造发育、构造特征具有不同的控制作用。 关键词:断裂特征构造特征南八仙构造柴达木盆地 南八仙构造是柴达木盆地北缘断块带大红沟隆起亚区马海-南八仙背斜带上的一个三级构造,是夹持在陵间断裂与马仙断裂之间的一个中生代古隆起。西北紧邻冷湖七号构造,东与马海构造相邻,南以陵间断裂与伊克雅乌汝凹陷为界。南八仙构造的形成主要经历了印支、燕山末期、喜山运动一幕、二幕、三幕5次构造运动,其中喜山运动一幕、三幕对其影响最大。 一、构造基本特征 南八仙构造的基本特点为南八仙长轴断背斜在中深层形态较完整,浅层背斜核部受断层破坏严重,构造复杂。 1.整体为断背斜,上、下盘两种构造特征 南八仙构造为一近东西向的被断层复杂化的断背斜构造。浅层(N)构造高点位于仙北断裂南侧,深层(E、Mz)构造高点位于仙南断裂北侧。在构造轴部发育众多的东西、南东东向正、逆断层,以及近南北向或南南东向走滑断层,从深向浅,断层逐渐增多,构造破碎程度增加。由下向上,南八仙构造圈闭面积逐渐增大,而圈闭幅度逐渐减小,构造高点则逐渐向北偏移。 2.深层构造简单、浅层构造复杂 深层是以仙南断层为代表的基底卷入式背冲断垒与断展褶皱相结合的构造样式,浅层是以仙北断层为代表的盖层滑脱型构造样式。前者受控于仙南断层,构造相对简单。仙南断层深切古近系、侏罗系及其基底,到E32消失,断面倾角较大,该断层与基底活动有关,是一个持续活动的生长逆断层,对南八仙地区古近系沉积有控制作用,是燕山末期运动与喜山一幕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断裂特征 燕山末、喜山一幕、喜山三幕在该区均为表现为挤压应力场,形成了对南八仙构造起控制作用的仙南与仙北断裂,二者均为逆断层,但同时形成了大量的正断层。仙北、仙南断层控制了南八仙构造的形成与发展,但主要影响南八仙构造的西段与中段。深层构造(K10以下)主要受仙南断层控制,浅层构造主要受仙

柴北缘鄂博梁Ⅰ号地区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柴北缘鄂博梁Ⅰ号地区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摘要:在综合地震、测井、地质等各类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鄂博梁Ⅰ号的构造特征及其演化。鄂博梁Ⅰ号地区的处于构造斜坡带,其形成和演化以挤压作用为主,区内断层主要为挤压性逆断层,早期断层控制鄂博梁Ⅰ号地区在挤压作用下形成断背斜构造,后期断层使该区地层在走滑作用下导致背斜西翼进一步抬升。平面上断层主要分为两类,大型断裂主要以北北西走向为主,主要控制该区的基本构造格局,小型断层以东西走向为主,进一步切割鄂博梁Ⅰ号构造带,有利于形成构造圈闭。本区构造具有较好的继承性,整体构造形态表现为自西向东的低—高—低的特征,研究成果对鄂博梁Ⅰ号地区后续勘探开发以及其他类似地区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鄂博梁Ⅰ号;构造特征;构造演化 0 引言 鄂博梁Ⅰ号地区位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西北部阿尔金山前牛鼻子梁斜坡带东北部,为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缘鄂博梁—葫芦山构造带上的一个三级构造。该区整体表现为早第三纪以来持续发育的大型盆缘古隆起,南倾北抬升,被分隔形成多个台阶,存在多个构造圈闭,可以形成构造—岩性等多种类型的油气藏。理清构造特征有利于进一步认识该区的资源潜力和勘探潜力。 1 构造背景 柴达木盆地是中国西部一个大型中生代、新生代陆相含油气盆地。在其形成过程中周边环绕发育有阿尔金走滑断裂带、南祁连断裂带和东昆仑断裂带。柴达木盆地的形成和发展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强烈活动密切相关,中生代、新生代特提斯构造域几经开启与闭合,并不断向古亚洲大陆俯冲和挤压,导致柴达木地块以南一系列微型板块与古亚洲大陆的多次拼贴,最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形成从昆仑山到喜马拉雅山等一系列褶皱山系以及青藏高原最终的大幅度隆升。 早、中侏罗世,柴达木地块由原来的挤压构造环境转变为伸展构造环境产生断陷,从而形成了中下侏罗统的断陷盆地。晚侏罗—白垩纪,柴达木盆地再度发生构造环境变化,即由伸展构造环境转变为挤压构造环境,发生沉积间断,并且使区域地层抬升剥蚀。进入早第三纪后,盆地由原来的强烈挤压转变为相对松弛状态,在间歇性应力状态下,盆地以整体沉降为主,这种作用一直持续到早第三纪晚期,并形成了一些逆冲断层,鄂东、鄂西等主要断层已经形成,柴达木盆地进入前陆盆地发育阶段,鄂博梁Ⅰ号构造已见雏形,但幅度很小。进入晚第三纪以来,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之间持续的碰撞作用,不仅造成柴达木盆地两侧造山带的强烈隆升,同时还导致西北侧阿尔金山断层的大规模左行走滑和阿尔金山的隆升,在地壳挤压和走滑的共同作用下,导致盆地内大规模的褶皱和断裂活动,尤其是在晚第三纪中晚期,鄂博梁Ⅰ号构造幅度进一步加大,发生沉积间断,并遭受强烈剥蚀,呈现出现今的构造面貌。 2 断裂特征 多年的勘探实践证明,盆地内部的断层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圈闭的形成,也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与断层有关的圈闭也是研究区主要的含油气单元。 区内断层发育,从断层的断距来看,全区断层的最大断距为2200m,最小断距为200m,一般为300~1400之间;从断层的延伸长度看,全区断层的最大延伸长度约为30.9km,最短延伸长度月为1.3km,大多数断层的延伸长度均在5~

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现状与发展趋势

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西部地区四大含油气盆地之一,也是国家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重要战略基地。然而,柴达木盆地地下地质条件非常复杂,沉积中心大多为烃源岩和多套储盖的组合,储层类型多样。经过半个世纪的勘探历程表明,柴达木盆地的勘探工作有着明显的阶段性和复杂性。尤其是“十五”计划以来,本着“加强前期、注重技术、突出重点、积极有效”的勘探方针,经过大家认真解放思想并积极转变观念,依靠新技术新工艺,柴达木盆地的油气勘探成果较为明显,尤其在柴西岩性油藏勘探方面成果较为突出。本文从柴达木盆地的油气分布规律进行阐述,介绍了柴达木盆地的油气勘探开发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并进一步提出了油气勘探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油气勘探开发现状发展趋势柴达木盆地 1 柴达木盆地地质概况及油气分布规律 柴达木盆地位于我国青藏高原北部,隶属于塔里木-中朝板块,属于大型叠合含油气盆地,东西长约850千米,南北宽约150-300千米,沉积岩总面积为12.1万平方千米。柴达木盆地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基本构造格局,可划分为北部块断带、盲崖坳陷、三湖坳陷、德令哈坳陷4个一级单元和21个二级单元。盆地中分别形成了三大含油气系统,分别为柴北缘含油气系统、柴西含油气系统及柴东三湖含气系统,三大系统中油气分布各自有其独特的特征:柴北缘煤系烃源岩为中下侏罗统,此系统具有的有机质丰度较高,成熟度较低,属于一套较差或中等的烃源岩;柴西第三系烃源岩层系多,且分布广,厚度大,有机丰度总体偏低,但是烃转化率较高,有机质的总体热演化程度较低,且大多处于生油高峰期;柴东三湖含气系统气源岩面积较大,其有机质类型主要是陆源为主的腐殖型和含腐泥腐殖型,处于未成熟阶段,只在厌氧细菌的作用下生产天然气。另外还有8个油气聚集带控制着油气藏的分布。晚期成藏特点中喜马拉雅运动晚期形成的圈闭,及喜马拉雅中期发育古隆起的构造带对于形成大的油气田非常有利。柴达木盆地的地层岩性类油气藏类型较多且分布的范围广,所以在寻找油气藏时,可以将与地层岩性有关的油气藏作为勘探依据。 2 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概况及勘探潜力2.1 勘探概况 柴达木盆地自1954年开始进行地面地质情况的调查以来,截至2005年底,经过50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共计钻各类探井2019口,总进尺2738.6千米,累计探明的石油地质储量约3.35亿吨,控制石油地质储量约5954.5万吨,预测到的石油地质储量约3.97亿吨;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约2900.35亿立方米,控制天然气地质储量约635.86亿立方米,预测到的天然气地质储量约2345.64亿立方米;共完成二维数字地震62291千米,三维地震2754平方千米;共发现地面构造140个,总面积为26984平方千米,圈闭总面积为4809平方千米等。截至2006年底,累计生产原油225.84万吨,天然气41.5亿立方米,炼油和甲醇的年生产能力分别达到了100万吨和10万吨,而且还建成了花土沟至格尔木长达438千米的输

夏日哈—温泉断裂带的新活动特征及在大地构造中的意义

夏日哈—温泉断裂带的新活动特征及在大地构造中的意义 摘要:位于都兰县东北部的夏日哈—温泉断裂带具有十分重要的构造位置,是柴达木盆地北缘残山褶带与柴达木盆地台坳的分界断裂带。最近调查成果表明,该 断裂为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具有发生强震的潜能,应引起高度重视。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夏日哈—温泉断裂带;构造特征 Abstract: The Xiariha—Wenquan fault zone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 of Dulan county has a very important tectonic position, which is separated fault zone between the northern margin and its depression of Chaidamu basin. Recent results show that the fracture is a late quaternary activity and has the potential of strong earthquakes, which should be highly attentioned. Key words: Chaidamu basin; Xiariha—Wenquan fault zon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 0引言 位于都兰县北东方向的夏日哈—温泉断裂带是一条十分重要的地质构造断裂带,该断裂 带全长50㎞。有资料显示,该断裂带以错接的方式与柯柯赛沟断裂带衔接,并继续向东南 方向延伸,在马里木吾卡一带与鄂拉山断裂斜交复合,其北端有继续向北西方向延伸之势。 断裂总体走向北西310°,断面倾向北东,倾角50-60°,为压扭性逆冲断裂,具右旋走滑及多 期活动性(图1)。 图1 夏日哈—温泉断裂带地理分布图 1夏日哈—温泉断裂带新活动特征 从获取的野外调查资料来看,该断裂带的新活动特征明显,控制了一系列的沟谷及第四 纪构造盆地,如沿断裂带分布的科龙沟断谷、英特尔沟源头盆地、桃斯托河源头盆地及柯柯 赛沟源头盆地。该断裂带两侧的地貌差异也十分显著,北东盘为高山分布区,夏日哈山主峰 海拔4 026 m,哈次谱山主峰海拔4 937 m,温泉东北部的尼哈鄂加岗山主峰高达5 014 m,而 断裂带西南的平原及丘陵分布区3 000 - 3 200 m,两者高差悬殊,是不同地貌的构造分界。 综合野外调查工作,得到如下结果: (1)沿夏日哈山边缘冲-洪积扇上,分布着一些规模较大的断裂残丘,尤其是沿山前分 布的坡脊被断裂右旋平移切割,形成规模宏大的坡脊断错带,连同坡脊上覆盖的洪积层 (Q22pl)被同时断移。 (2)科龙沟分水岭处位置较高,为晚更新世晚期(Q32pl)洪积层分布区。在洪积扇上 明显的分布一条长约100余米的断坎,坎高8 m左右,是断裂垂向运动所形成的。 (3)在英特尔沟源头盆地的北端,分布着一些被厚达数米的黄土覆盖的山丘,地质资料显示这层黄土为粉砂质黄土,形成时间为晚更新世末期。调查发现,这些山包连同上覆土层 被右旋平移约8m左右。 (4)沿着桃斯托河源头盆地北缘,由断层右旋平移形成的坡脊断错带十分显著,单个断坡脊的长度在数十米至数百米不等,坡脊下部大多由上第三系组成上覆2-3 m的黄土层。如 在桃斯托河源头沟口右岸,见一断错坡脊长约500 m,宽约350 m,断槽宽约50 m,槽底被 坡积碎石填埋。从断坡的西侧冲沟形成的自然剖面显示,坡脊主体由上新世红色砂砾层组成,上覆厚约2-3m的黄土,断裂北部火山沉积岩逆冲到第三系及其黄土之上该黄土层经热释光 测年形成年代为16.9±2.7ka。对坡脊顶面调查发现,在顶面黄土之上,断头沟至今保存完好,显然最新的断裂运动应发生在这些冲沟形成之后。 (5)柯柯赛沟源头盆地的控制断层与夏日哈山—温泉断裂呈雁行分布,为同一断裂带的 组成部分。区域地质调查资料显示,断裂切割于上第三系及中更新世冰碛层。野外调查,印 支期花岗岩在巴颜郭勒沟口和拉聂根耶沟口分别逆冲到中更新世冰碛层和第三纪红层之上。

《柴达木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分析报告》4000字

柴达木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分析报告 目录 第一章前言 (1) 第二章柴达木盆地石油地质特征 (2) 2.1 烃源岩特征 (2) 2.1.1 第三系烃源岩 (2) 2.1.2 侏罗系烃源岩 (3) 2.2 储层特征 (3) 第三章油气勘探前景分析 (4) 3.1 剩余油气资源分布 (4) 3.2 有利勘探区预测 (4) 3.2.1 柴西南构造岩性区 (5) 3.2.2 阿尔金山前带 (5) 第四章结论 (6) 第一章前言 柴达木盆地是中国西部唯一一个以新生界为主的大型含油气盆地。与中国其他含油气盆地相比,高原的上升背景和多期盆地的形成背景使其具有复杂而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石油地质条件。柴达木盆地自1954年油气勘探开始以来,经历了早期勘探、一般认识、外部勘探和开发勘探四个阶段。它经历了从结构到岩性、从传统到非传统、从浅到深三个阶段。近年来,随着对油气地质认识的提高,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取得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和重要进展。九龙山及九龙山地区取得重大勘探突破和新发现。盆地内各种油气资源的发现数量、分布和水平发生了显著变化。在英东、东坪等地已发现油气资源。

在第三次资源评价中,资源量已接近或超过资源量,以往的油气资源评价结果已不再适合当前的勘探形势。为了明确柴达木盆地油气资源类型、水平、数量和分布,有必要开展新一轮柴达木盆地油气资源评价与研究。根据柴达木盆地的烃源岩和储层条件,传统的油气积累模式的建立和狭窄的油气累积模型进行了总结,油气资源的潜力和分布预测,并指出油气勘探的方向。为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规划部署和井位解释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二章柴达木盆地石油地质特征 2.1 烃源岩特征 有多种烃源岩、复杂的生烃机制和各种生烃的形成、生产、生烃的主要来源的单一来源供应以及相对较低的生烃的生产和排放强度不重叠;主要的沉淀物被深埋,外围沉淀物被浅埋,中央气体产生,外围生油主要产生,油、气的分配模式很清楚。 (l)开发各种不同的烃源岩,如淡水湖相、湖沼相,这些可能构成天然天然湖面,包括原油、燃煤烃、不成熟的石油和低成熟的石油、微生物气和其他不同来源的油气。低丰度源岩在低温下产生烃,并直接转换。没有经过干酪根的热进化阶段,也没有通过生烃的阈值加以控制。 (2)自中新生代时代以来,沉降中心已猛烈迁移,生烃凹陷不叠合,油气系统是唯一碳单源供烃的来源,烃的生产和排放强度较低。 (3)在控制盆地的三个断裂带和骨盆结构动态的控制下,盆地周围的沉降中心有强烈的移徙和浅埋深度,中央坳陷烃源岩具有高度的热进化,主要是生气。周边坳陷的热进化程度相对较低,主要生油。大型油和气的分配模式很明显,中央生气,外围生油。 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例如快速沉降、干旱和以及盆地的盐水环境中,油气具有不同的生烃生成机制和发展程度。迄今为止在盆地北缘和西部发现的两类源岩(侏罗纪和第三系)已开发开发,各有各自的特点。 2.1.1 第三系烃源岩 第三系被称为低有机碳。模拟实验显示,当源岩中的有机碳质量为0.38%时,初始

柴西地区新生代构造变形时空次序及油气意义

柴西地区新生代构造变形时空次序及油气意义 邵绪鹏;靳久强;沈亚;孟庆洋;王鹏;伍坤宇;任灵 【摘要】落实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简称柴西地区)新生代构造变形时空次序对完善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亦为勘探实践提供一种"构造找油"的新方法. 利用柴西地区近几年最新采集的地震、钻井和岩心等资料,基于生长地层法,对新生 代构造变形时空次序进行研究,并进行有利区带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柴西地区新生代构造变形时序总体由SW向NE方向变新;新生代构造变形在时间域和空间域上的 分布具有层次性,是构造位移沿着滑脱面递进传递产生的;英雄岭构造带西部与昆北、乌南地区为最有利的勘探区,阿拉尔、英雄岭构造带东部与柴西北地区北部为次有 利勘探区,而鄂博山至黄瓜梁地区为风险勘探区. 【期刊名称】《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年(卷),期】2018(025)001 【总页数】8页(P14-21) 【关键词】新生代构造变形时空次序生长地层有利勘探区柴西地区 【作者】邵绪鹏;靳久强;沈亚;孟庆洋;王鹏;伍坤宇;任灵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 京100083;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河北涿州072751;中国石油勘探开 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公司,甘肃敦煌736202;中国石油青海油 田公司,甘肃敦煌736202;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公司,甘肃敦煌7362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11.2 青藏高原隆升变形过程是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前人在此方面虽然做过很多研究,但在高原隆升变形时间、机制等方面尚存争议[1-5]。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青藏高原最大的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其新生界沉积厚度大,记录了青藏高原隆升的过程[6-7]。前人主要针对柴达木盆地边界断裂或区域范围进行了构造变形过程的研究[8-12],缺乏对柴达木盆地内部局部构造变 形的研究。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简称柴西地区)油气资源丰富,是柴达木盆地至今为止油气分布最广泛的地区[13-14]。由于受到高原戈壁地表情况以及复杂地下构造特征的影响,地震成像难度大,造成地震资料品质差[13],制约了柴西 地区局部构造形成期的研究,导致构造形成期与油气成藏期的匹配关系不明确,制约了柴西地区油气勘探部署的深化。笔者基于近几年最新的地震勘探技术所采集处理的地震资料,结合对油气分布规律的分析,基于生长地层法,厘清柴西地区新生代构造变形的时空次序,明确构造变形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旨在完善青藏高原隆升变形过程,同时为柴西地区油气勘探实践指明有利方向。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中国西北部地区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属于特提斯构造域的一部分,以阿尔金山、东昆仑山和祁连山为界,面积约为12×104 km2,平均海拔约为3 000 m[1,15-19]。柴西地区位于柴达木盆地西部,西北以阿尔金山东缘为界,西南以东昆仑山为界,东以鄂博梁—甘森一线地区为界,勘探面积约为3.68×104 km2[20-21]。依据构造特征的差异性,柴西地区分为昆北断阶带、茫崖凹陷(浅层为英雄岭反转构造带)、大风山凸起和一里坪凹陷4个二级构造单元[20,22-24](图1)。 柴西地区新生界沉积分布范围广、厚度大。前人利用多种方法对柴西地区新生界进行了划分和定年[25-29],由下到上分别为路乐河组(E1+2l)、下干柴沟组下 段(E31xg)、下干柴沟组上段(E32xg)、上干柴沟组(N1sg,)、下油砂山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