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历史的主体汇总
高二政治教案 社会历史的主体9篇

高二政治教案社会历史的主体9篇社会历史的主体 1一、学习指导(一)知识网络(二)课程标准要求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框要求掌握的主要内容有:识记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分析社会历史的发展;运用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分析我党的各项政策和决议。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群众、服务群众、向群众学习的精神,走与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三)学法指导1.培养情感。
学生要培养自己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有了这种情感,就能够热爱群众,服务群众,向群众学习,走与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2.投身实践。
本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积极投身到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活动中去。
学生可以组织各种活动,在实践中服务群众。
在实践活动中,把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结合起来。
3.参观学习。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学生可以组织参观活动,深入了解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通过这样的活动,进一步培养自己对人民群众的情感。
二、知识点拨(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概念。
从质上说,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从量上说,劳动群众始终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首先,从理论层次来说: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
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而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因此,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力量,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其次,从历史的实际情况来看: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例题:尼采说:“我的学说是:有上等人,也有下等人,一个人是可以使千万年的历史出色的,也就是说,一个充实的、雄厚的、伟大的、完全的人,要胜过无数残缺不全的、鸡毛蒜皮的人。
社会历史的主体知识

社会历史的主体知识
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每个人都是历史活动的参与者,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
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
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
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和发展。
5.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胜利并成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也是推动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社会历史的主体说课稿

社会历史的主体说课稿社会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记录和反映,它以社会群体为主体,反映了社会的变迁、演进和发展。
社会历史的主体包括了人类社会群体、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
人类社会群体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之一。
人类是社会的基本元素,社会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社会群体的存在和作用。
人类社会群体包括家庭、部落、国家等各种不同规模和形式的组织。
这些社会群体通过互动和合作,形成了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社会制度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之一。
社会制度是指社会组织和社会规范的总和,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和框架。
社会制度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教育制度等各个方面。
不同的社会制度反映了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关系的演变。
例如,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等都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制度形态。
社会文化也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之一。
社会文化是指社会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习俗。
它包括语言、宗教、价值观念、艺术、科学等各个方面。
社会文化反映了社会群体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文化的变迁和演进不仅影响着社会历史的走向,也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变化和发展。
社会历史的主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着社会历史的进程。
人类社会群体通过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的塑造和传承,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
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又反过来影响着社会群体的行为和思想,促使社会历史的演进。
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研究的重要对象,也是我们理解和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
通过深入研究社会群体、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历史的变迁和发展,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类社会群体、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
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着社会历史的进程。
深入研究社会历史的主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1.2社会历史的主体

11.2 社会历史的主体引言社会历史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学科,旨在揭示社会的演化、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社会历史的主体是指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本文将讨论社会历史的主体,包括人类自身及其活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制度等因素。
人类自身及其活动人类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
人类作为社会动物,通过不断的活动创造出社会历史。
人类的活动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政治活动包括政府的建立、统治方式的形成等;经济活动包括生产、交换等;文化活动包括宗教、艺术等。
人类通过这些活动塑造了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轨迹。
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技术进步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生产力,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技术进步可以包括农业的发展、工业化的进程、信息技术的革新等。
这些技术进步都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
技术的进步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具和设备的发展,还包括知识、科学的进步和应用。
科技的进步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带来了医疗、教育、通信等领域的巨大变革。
技术进步不仅提升了社会的生产效率,也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经济制度经济制度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对社会经济关系和生产关系进行组织、调节和管理的制度安排。
经济制度是社会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种经济制度,如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制度等。
每一种经济制度都有其特定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分配方式。
不同的经济制度对社会发展产生着不同的影响和作用。
经济制度的变革常常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例如,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转变,标志着社会生产力、劳动关系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工业革命和现代化进程。
结论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多个因素的综合结果。
人类自身及其活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制度等因素共同作用,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
社会历史的主体高考知识点

社会历史的主体高考知识点社会历史是高中历史学科中的重要一部分,也是高考中必考的内容之一。
社会历史主要涉及社会结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传承等领域,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为我们理解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本文将围绕着社会历史的主要知识点展开讨论。
社会历史的核心要素之一是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各个群体的相互关系,包括社会阶层、社会团体、社会等级等。
社会结构的变迁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脉络和趋势。
在中国历史中,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相对固定,以皇帝为核心的封建皇室统治阶级,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等在社会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
这种社会结构的特点和演变过程是高考中经常涉及的知识点。
另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是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决定了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分配方式。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农耕经济是主导,它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础。
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是主要的经济活动,同时也存在商业交流和海外贸易。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制度经历了从封建主义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每一个阶段的经济制度变迁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政治制度也是社会历史重要的知识点之一。
政治制度是社会中组织政治生活的组织形式和原则,包括君主制、共和制、专制制度等。
中国的政治制度也是多样化的,历史上出现过封建君主制、民主共和制、军阀混战等。
建国以后,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目前实行的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这也是高考中常常要求考生掌握的知识点。
文化传承是社会历史不可或缺的部分。
文化传承是指社会中对于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艺术形式等的传承和演变。
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涵盖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多种思想流派,以及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形式。
这些文化传承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精神风貌,也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社会历史是高考中常考的内容之一,涉及了社会结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知识。
理解社会历史不仅有助于我们对过去的了解,也为我们理解现实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社会历史的主体》课件

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总结词
社会历史主体通过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详细描述
社会历史主体通过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如生产商品、提供服务等,同时也创造精神财富 ,如艺术、文化、科学等。这些财富的创造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也推动了
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历史主体与全球化的相互关系
社会历史主体与全球化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THANKS
感谢观看
组织主体通过组织内部的协作和协调,实现共同的目标 和利益,对社作用,是实现社会 目标和社会管理的重要力量。
组织主体具有规范性和效率性,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协调 资源,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国家主体
国家主体是指国家政权及其代表的阶级利益,是社会历史中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主 体。
04
社会历史主体的作用
推动社会历史发展
总结词
社会历史主体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社会形态的演进 。
详细描述
社会历史主体包括个人和群体,他们通过实践活动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 矛盾运动中,主体通过创新和改革,打破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从而推动社会形态的演进。
《社会历史的主 体》课件
目录
• 社会历史的主体概述 • 社会历史的主体类型 • 社会历史主体的特征 • 社会历史主体的作用 • 社会历史主体的未来发展
01
社会历史的主体概述
社会历史的定义
社会历史是指人类社会发展的历 史过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
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和演变。
社会历史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形成的
政治:4.11.2《社会历史的主体》课件(新人教必修4)

1 、“没有群众的实践经验,任何个人 的‘创造’活动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不可能取得有价值的成果。”这主要说明: A 劳动群众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
B 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产 生的源泉 C 劳动人民的物质生产实践为个人提供了 衣食住行等条件 D
. 2 、人区别动物的根本特征在于人具有社 会性,人的活动具有“先思而后行”的特点。 人们常说,做事要“三思而行”。这表明
/ 家政公司
弓箭,提起佩剑朝东舌走咯过去,嘴中满是讥讽嘲笑之话.木儒の剑锋,冷冷地指着东舌の背后,冷然讥笑道:"钱塘王啊钱塘王,想否到您也有今天,今日您の人头是我の,在您死之前,我要好好地羞辱壹番,我要让您尝受壹下宫刑の痛苦/"东舌脑江中怒火中烧,顿时壹股暖流贯穿全身,胸腔の伤口很 快随即愈合,痛苦之感很快消失."滚/老子送您上天/"说时迟,那时快.刀光壹闪/东舌拔出咯腰刀,登时寒光四射,刀刃破空袭出,所有人瞬间失色.唰/壹声惊鸿匹练过后般の裂帛声,东舌壹瞬间将木儒の二弟给解决咯.望着下体鲜血迸流,壹股痛彻心扉の痛苦油然而起,木儒瞬间如同死猪壹般哀嚎 咯起来.东舌趁势壹个旋风回腿横扫,扫倒身边の甲士,提起手中の流光冥火枪,壹个鱼跃滚到咯滑坡之中,直滚滚の滚下咯山林.众人壹脸呆滞地望着东舌逃走,连神都没什么回过来/木儒面如死灰,破空痛苦地大骂:"壹帮废物/快去通知奉先,给我召集精兵精将,我誓要将那小王八蛋碎尸万段/"东 舌滚下山坡,因为饥饿过度,暂时昏迷咯过去.此时,只见壹个女子身着壹袭白衣,背着草药背篓从另外壹边林间刚好出来,看见晕倒在大石头旁の东舌,连忙跑咯过去.PS:(那两天要回乡下过年啦,同时也预祝各位兄弟姐妹新の壹年财源滚滚,家和万事兴/最后厚着脸皮求壹下打赏和推荐月票) (未完待续)叁百壹十部分欺人太甚/斜阳缕缕,透过窗户.慢
社会历史的主体

你同意以上的观点吗?义从社会意识决定社 会存在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历史是少数 英雄人物创造的,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的决定作用。
两种基本形式: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2)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 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因而物质资料 的生产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
1、材料一、二说明什么道理?材料三说明什么道理? 2、上述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①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②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 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 ③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创造和 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地推动社会历史的进 步和发展。
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 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原生态民歌是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 “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音乐形式,它 们是中华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重要部分。是百姓的杰作,是大众语 言的精华。
我国民歌的种类极为丰富,主要有 陕北和山西的山曲、信天游,甘、青、 宁地区的花儿,江浙一带的吴歌,赣、 闽、粤交汇地区的客家山歌以及其他各 民族的山歌等。
年画
人民群众直接创造 了精神财富
剪纸 虎头鞋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 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②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 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③人民群众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材料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都是伟大的人民战争,没 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就没有三大战役的胜利。 --毛泽东 材料二: 在所有资产阶级大起义中,如果没有自耕农和城市平 民,单靠资产阶级决不会把斗争进行到底。 --恩格斯 材料三: 1978年12月,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秘密签下一份合 同,打破了大锅饭。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命名的农村改革迅速在 全国推开,给中国农村带来了举世公认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命运我把握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政治学科学案
课题:第十一课第二框社会历史的主体
时间:1课时
主备:张广学复备:王娟周兰备课组长:魏新春张广学教研员:张广学
【使用说明】
1、课前25分钟根据课前预习案部分,把握教材体系,掌握重点内容。
2、课堂上学习小组积极合作,互相交流探讨,高效展示点评,分层达成目标。
3、检测题限时8分钟内完成;附加题A层做,带※C层可不做。
【学习目标】
识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基本内容
情感、态度目标: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
【重点、难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课前预习案】
要求:利用课前25分钟时间,自主复习,完成下列学案内容,并熟记、理解课本重点知识,找出自己还不明白的问题。
【创设情境】
歌唱《众人划桨开大船》:一支竹篙难渡汪洋海,众人划桨开动大帆船,一棵小树弱不经风雨,百里森林并肩耐岁寒, 耐岁寒。
一加十,十加百,百加千千万,你加我,我加你,大家心相连,同舟共济海让路,号子一喊浪靠边,百舸争流千帆进,波涛在后岸在前。
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一个巴掌拍不响,万人鼓掌声震天。
思考讨论:歌曲形象地说明什么哲理?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
1.人民群众含义:
注意:(1)人民群众的主体是。
英雄人物也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
(2)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它具有不同的内涵。
(3)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
2.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
(1)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社会历史首先是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2)具体表现:
在合作中提升学习的兴趣在探索中追求知识的真谛
①人民群众是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的决定力量。
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
2.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实践意义:
【课内探究案】
要求:1.小组内讨论交流预习成果,互相解疑答惑,完善问题答案,并标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准备展示。
2.思考、讨论、展示以下活动。
探究活动:读材料,揭本质
2009年3月9日,某市市委书记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让老百姓生活更舒适,更幸福。
因此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该市也非常注重对环境生态的保护,力争在大项目大发展的同时,青山绿水仍美,碧海蓝天更醉。
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让老百姓生活更舒适,更幸福”的原因。
★有效训练(限时8分钟完成)
1.重民生、促和谐是今年政府工作的原则之一。
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注民生,越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其哲学依据是
A.我国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B.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C.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草根道德是我们社会健康的道德细胞,草根人物理应是“道德中国”建设的主体。
从历史唯物主义看,这是因为
A.正确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
B.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C.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2008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组委会将感动中国特别奖授予全体“中国人”。
组委会认为,2008年的中国经历了太多悲怆和喜悦,在抗击暴风雪、抗震救灾、举办奥运会、神七航天员太空漫步等事件中,中国人用坚韧、勇敢、智慧向中国和世界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上述材料
充分表明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4.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A.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是劳动群众
B.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唯一力量
C.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D.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构成社会历史
5.在我国农村改革中,农民首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选了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创办了第一批乡镇企业,被称为我国农民的三大创举。
这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是
A.社会历史的创造者B.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社会变革的引导者D.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6.1978年12月,小岗村18户农民签定了“分田到户”的“秘密协议”,从此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这场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这说明A.社会存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B.社会意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C.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D.群众的首创精神解决了社会基本矛盾邓小平同志说:“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
”据此回答7~10题。
7.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包括
①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③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8.我们党坚持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
①一切为了群众②一切依靠群众③从群众中来④到群众中去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9.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哲学依据是
A.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B.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
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D.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10.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大意义有
①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②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④是保证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唯一因素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课后拓展案】
11.下面对人民群众认识,正确的是:
你说我讲,快乐课堂;你争我抢,放飞梦想①人民群众指广大劳动群众
②人民群众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③人民群众在不同的国家范围不同
④人民群众在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范围不同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2.下面对劳动群众的认识,正确的有:
①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②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③是人民群众中的主体部分④劳动群众就是指体力劳动者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3.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时,设立茶馆,通过群众讲故事来搜集素材。
这说明了: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③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④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D.②③④
14.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发展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这说明了:
①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之源、执政之基、胜利之本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④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A.①④B.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15.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下面属于党的群众路线内容的是:
①相信群众②一切为了群众③一切向群众负责
④一切依靠群众⑤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A.①④⑤B.③④⑤C.②③⑤D.②④⑤
16.西方一位哲人说,历史是“上帝的作坊”。
事实上,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我们的上帝就是人民。
依据上述材料,请回答:
(1)“历史是上帝的作坊”和“我们的上帝就是人民”这两种观点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说明“我们的上帝就是人民”。
★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在知识梳理、认真听讲的基础上,构建知识结构体系,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及时复习,所向披靡;展现自我,成就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