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非物质遗产现状与传承结题报告

合集下载

非遗文化传承——苏州园林的保护与传承

非遗文化传承——苏州园林的保护与传承

非遗文化传承——苏州园林的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传承——苏州园林的保护与传承2023年,苏州园林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先锋之一,也是国际上备受赞誉的园林景观之一。

苏州园林的独特风格和精细工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了中国文化的久远历史和精神。

然而,近年来许多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面临挑战和威胁,苏州园林也不例外。

因此,非遗文化传承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非遗文化的传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苏州园林是历史上留下的重要文化遗产,因此,保护苏州园林需要多种方式。

首先,需要加强政府的管理和保护,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上加强对苏州园林的保护,在人行通道和交通道路建设上也应对苏州园林进行考虑和规划,以减少人为破坏的发生。

另外,需要通过严格的法律和制度来维护苏州园林的权益,同时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治理,确保苏州园林的完整性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非遗文化的传承需要依靠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推动。

在传承过程中,传承人的培养和选拔是非常关键的。

应该注重挖掘和发掘苏州园林中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提高对乡村的认识,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的保护和传承。

并且,在苏州园林的传承中,需要发掘并开发传承人才,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这个行业中来,不断传承和发扬这种传统文化。

此外,非遗文化传承的保护和传承还需要借助现代技术的力量。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保护非遗文化需要借助各种高科技手段来提高传承效率和保护力度。

比如,利用3D扫描和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苏州园林的历史和文化数字化保存,以便后人了解这些传统文化。

利用智能辅助园艺师完成一些疲劳重复的工作,也能减少传承人的劳动强度并增强苏州园林的发展能力。

最后,要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非常有必要加强与世界各地的非遗文化传承机构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各种方式交换文化和经验,共同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和推广。

同时,也需要加强国内各园林类机构的联合工作,共同推动苏州园林传承工作的开展。

总之,苏州园林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非常宝贵的一部分,保护和传承它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苏州昆曲艺术的当代传承情况如何

苏州昆曲艺术的当代传承情况如何

苏州昆曲艺术的当代传承情况如何昆曲,这一古老而优雅的艺术形式,发源于苏州,被誉为“百戏之祖”。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苏州昆曲艺术的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在苏州,昆曲的传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

政府部门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投入资金支持昆曲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例如,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昆曲剧团的运营、剧目创作、演员培养等方面。

一些昆曲剧团也得到了政府的扶持,能够稳定地进行演出和传承工作。

昆曲艺术的传承离不开专业的昆曲演员。

在苏州,有一批坚守昆曲艺术的专业演员,他们自幼接受严格的训练,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出色的表演能力。

他们在舞台上演绎着经典剧目,传承着昆曲的精髓。

同时,也有一些年轻演员投身于昆曲事业,为昆曲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教育在昆曲传承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苏州的一些学校将昆曲纳入课程体系,让学生从小接触和了解昆曲。

通过开设昆曲兴趣班、社团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对昆曲的兴趣。

一些高校还设有昆曲相关的专业课程,为昆曲的研究和传承培养专业人才。

昆曲的传承也离不开观众的支持。

在苏州,有一批忠实的昆曲观众,他们热衷于观看昆曲演出,对昆曲艺术有着深厚的感情。

然而,与其他流行文化形式相比,昆曲的观众群体仍然相对较小。

为了吸引更多观众,昆曲剧团和相关机构积极开展宣传推广活动,通过网络、媒体等渠道让更多人了解昆曲。

同时,降低票价、举办公益演出等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更多观众走进剧场。

在剧目创新方面,苏州的昆曲界也在不断努力。

一方面,对传统剧目进行精心整理和复排,保留其原汁原味;另一方面,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和观众的需求,创作新的剧目。

这些新剧目在题材、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为昆曲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苏州昆曲艺术的当代传承仍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昆曲演员的培养周期长、难度大,人才短缺的问题依然存在。

其次,昆曲的演出市场相对有限,商业运营面临一定的困难。

再者,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多元化的娱乐方式使得昆曲在年轻人中的吸引力相对不足。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丝绸罗的保护与传承现状分析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丝绸罗的保护与传承现状分析

历史与文化DOI:10.3969/j.issn.1001 ̄7003.2018.10.013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丝绸罗的保护与传承现状分析牛建涛1ꎬ2ꎬ胡㊀绮3ꎬ黄紫娟1ꎬ张小英1(1.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纺织服装与艺术传媒学院ꎬ江苏苏州215009ꎻ2.浙江理工大学材料与纺织学院㊁丝绸学院ꎬ杭州310018ꎻ3.苏州科技大学人文学院ꎬ江苏苏州215009)摘要:苏州作为中国传统丝绸业中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ꎬ拥有众多的丝绸品种ꎬ尤其罗织物的织造技艺也在当地得到了较好地传承与发展ꎮ通过实地调研和人物访谈ꎬ对苏州丝绸罗的传承人及其丝绸企业的现状㊁织造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分析ꎬ概述了丝绸罗产品的开发与应用ꎻ经过实证分析与研究ꎬ指出丝绸罗在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着传承人老龄化㊁织造工艺效率低成本高㊁产品在国内几乎没有消费市场等问题ꎻ最后针对这些困境ꎬ从高校传承㊁创新设计㊁技艺革新等方面提出了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丝绸罗的保护与传承策略ꎮ关键词:罗ꎻ非物质文化遗产ꎻ传承ꎻ丝绸ꎻ保护中图分类号:TS941.12ꎻK892.23㊀文献标志码:B㊀文章编号:1001 ̄7003(2018)10 ̄0078 ̄05㊀㊀引用页码:101302Analysisonprotectionandinheritancestatus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silklenoinSuzhouNIUJiantao1ꎬ2ꎬHUQi3ꎬHUANGZijuan1ꎬZHANGXiaoying1(1.SchoolofTextileandClothingandArtsandMediaꎬSuzhouInstituteofTradeandCommerceꎬSuzhou215009ꎬChinaꎻ2.SilkInstituteꎬCollegeofMaterialsandTextilesꎬZhejiangSci ̄TechUniversityꎬHangzhou310018ꎬChinaꎻ3.CollegeofHumanitiesꎬSuzhou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ꎬSuzhou215009ꎬChina)Abstract:AsoneoftheimportantproductionbasesoftheChinesetraditionalsilkꎬSuzhouhasvarietiesofsilkꎬandespeciallytheweavingskillsofLenofabricsgainbetterheritageanddevelopmentthere.ThroughthefieldinvestigationandinterviewꎬtheinheritorsofsilklenoꎬthecurrentsituationofthesilkenterprisesinSuzhouꎬinheritanceanddevelopmentofweavingskillswereanalyzed.Besidesꎬthedevelopmentandapplicationofsilklenoproductsweresummarized.AccordingtotheempiricalanalysisandresearchꎬitpointedoutthatthereweremanyproblemsintheprotectionandinheritanceofsilklenoꎬsuchastheagingofinheritorsꎬthelowefficiencyandhighcostoftheweavingprocessandnoconsumptionmarketinChina.Finallyꎬtosolvethesedifficultiesꎬtheprotectionandinheritancestrategy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silklenoinSuzhouwereputforwardfromseveralaspectssuchastheuniversityinheritanceꎬinnovativedesignandtechnicalinnovation.Keywords:lenoꎻ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ꎻinheritanceꎻsilkꎻprotection收稿日期:2017 ̄12 ̄14ꎻ修回日期:2018 ̄08 ̄30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5YJC850009)ꎻ江苏省教育科学 十三五 规划重点资助项目(C ̄a/2016/03/01)作者简介:牛建涛(1980)ꎬ男ꎬ讲师ꎬ博士研究生ꎬ主要从事丝绸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研究ꎮ㊀㊀关于罗的生产历史ꎬ经考古挖掘ꎬ1984年在河南荥阳青台村出土了由蚕丝织成的丝绸罗织物ꎬ距今有5000多年的历史[1 ̄3]ꎮ虎丘塔的考古显示ꎬ在吴越时期就出现了四经绞罗[4 ̄5]ꎬ可谓是古代丝制品中的巅峰之作ꎮ经过隋唐的发展ꎬ到了宋代ꎬ进入了罗织物的鼎盛时期ꎬ出现了菊花罗㊁春满园罗㊁宝香花罗㊁金纱罗等名目繁多的罗织物ꎮ但 罗 因其织造工艺的繁琐和效率低下ꎬ于清末民初时基本失传ꎬ其技艺能够一直保留下来的较少ꎮ罗ꎬ按照绞经根数可分为二经绞罗㊁三经绞罗㊁四经绞罗ꎬ按照加工方法也可分为横罗㊁直罗㊁花罗和素罗等品种[6]ꎮ为了区别于 杭罗 或 浙罗 ꎬ苏州地区的丝绸生产者习惯上把当地生产的真丝罗称为 苏罗 或 吴罗 ꎬ主要品种为素罗与花罗ꎮ罗织造技艺的恢复与发展ꎬ四经绞罗的再现ꎬ一直是传统丝绸研究者的追求ꎮ1986年ꎬ苏州丝绸博物馆经过研究ꎬ成功恢复了 素罗 ꎻ20世纪90年代ꎬ周家明又成功地恢复了 四经绞罗 ꎬ如图1所示ꎮ苏州的吴罗织造技艺于2013年被苏州市政府列为第六批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ꎬ2016年入选江苏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ꎬ关于丝绸罗传统技艺的传承人与保护单位见表1ꎮ本文主要对苏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罗的保护与传承现状进行分析ꎮ图1㊀四经绞罗织物Fig.1㊀Lenofabricsformedbywringingagroupoffourwarpsilkleftandrightmutually表1㊀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吴罗传统技艺Tab.1㊀Thetraditionalskill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WuLenoinSuzhou现状1.1㊀丝绸罗的社会生产企业目前吴罗织造技艺在苏州的传承情况并不乐观ꎬ主要有5家企业能够生产吴罗丝织品ꎬ如表2所示ꎮ目前ꎬ在生产织造丝绸罗织物规模相对较大的是苏州锦达丝绸有限公司ꎬ年产量可达50多万mꎮ1.2㊀丝绸罗的加工织造技艺丝绸罗织物的传统加工织造主要采用手工木织机ꎬ例如周家明自制了四经绞罗的手工木织机ꎬ重现表2㊀苏州丝绸罗的主要生产企业Tab.2㊀ThemainproductionenterprisesofsilklenoinSuzhou周家明苏州工业园区家明织造坊(原名苏州工业园区家明缂丝厂)新在中国出现ꎻ但是目前家明织造坊企业规模较小ꎬ该厂内仅有16台自制的木织机和8名60岁左右的员工ꎬ其中有两台生产四经绞罗的木织机ꎬ主要根据客户要求加工定单ꎬ生产织锦㊁缂丝㊁漳绒和丝绸罗李海龙苏州圣龙丝织绣品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吴罗㊁宋锦面料及丝绣制品ꎬ早期专注古丝绸制品的研究ꎻ目前有5台手工木织机㊁25台有梭织机专门用于生产吴罗丝绸制品朱立群苏州锦达丝绸有限公司有108台有梭织机ꎬ主要生产苏罗产品ꎬ有横罗㊁直罗㊁变化罗㊁提花罗等真丝制品ꎬ产品主要出口日本㊁韩国ꎻ该公司比较重视新产品的开发ꎬ开发了蝴蝶花罗织物㊁萱花缠枝罗织物等提花罗产品ꎬ又与苏州大学合作ꎬ开发了 丝罗 木槿繁花 丝绸面料ꎬ获得了 2015中国四季丝绸面料大赛 春夏组的唯一金奖李德熙苏州天翱特种织绣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宋锦㊁罗等丝绸面料或制品ꎬ用于生产丝绸罗织物的有梭织机有10多台李国平苏州新区中兴丝绸织造有限公司最早生产宽幅(幅宽1.14m)丝绸罗的企业ꎬ目前主要生产锦㊁缎㊁绡㊁罗等真丝产品ꎬ专门用于生产丝绸罗织物的有梭织机有25台了四经绞罗织物的织造ꎬ如图2所示ꎮ从图2可以看出ꎬ该木织机主要有开口(绞综和素综)㊁投梭㊁打纬(木筘)㊁送经(经轴)㊁卷取(织轴)等五大主要机构组成ꎮ该木织机没有花楼机构ꎬ只能生产素罗织物ꎬ图1中的四经绞罗即为四经绞素罗织物ꎮ图2㊀周家明和四经绞罗手工木织机Fig.2㊀ZhouJiamingandthehand ̄woodloomoflenobywringingfourwarps胡德银等曾在汪永享丝绸科技文化有限公司工作ꎬ为了开发新的丝绸罗织物产品ꎬ在传统的素罗织机上增加了花楼机构ꎬ设计与制作了提花罗织机ꎬ如图3所示ꎮ通过改变织物的花本ꎬ可以生产具有一定图案结构的提花罗织物ꎬ便于开发丝绸新产品ꎮ图3㊀含有花楼装置的提花罗木织机Fig.3㊀Thewoodloomwiththeflowerchambersdeviceforweavingjacquardleno传统的木织机结构复杂ꎬ生产效率低ꎬ例如含有花楼装置的提花罗木织机需要两个人才能完成织造ꎬ制约了丝绸罗织物的快速生产加工ꎮ后来通过技术工人对有梭织机进行相应的改造ꎬ增加了提花开口机构和绞综ꎬ实现了丝绸罗织物的铁制织机织造ꎬ提高了生产织造效率ꎮ苏州锦达丝绸有限公司织造提花罗织物采用的就是有梭织机ꎬ如图4所示ꎮ图4㊀织造提花罗用的有梭织机Fig.4㊀Theshuttleloomusedforweavingjacquardleno1.3㊀丝绸罗产品的开发与应用通过实地调研与分析ꎬ关于苏州丝绸罗产品的开发与应用ꎬ目前可划分成以下几个类别:1)古丝绸产品的研究与仿制ꎮ例如吴家明的工业园区织造仿制了苏州丝绸博物馆内的四经绞罗ꎮ2)应用于服饰ꎮ主要是和服㊁韩服面料ꎬ这也是目前罗产品的最主要销路去向ꎬ其次是围巾㊁披肩㊁旗袍等服饰产品ꎮ例如朱立群开发了多款罗制印花丝巾㊁唐装㊁旗袍等ꎻ李德熙团队开发的男士领带㊁女士围巾㊁衣服等ꎮ3)应用于装饰壁饰ꎮ例如苏州天翱特种织绣有限公司开发的提花罗壁画产品ꎮ4)新型苏罗面料㊁新产品的开发ꎮ苏州锦达丝绸有限公司开发了很多提花罗产品ꎬ比如 丝罗 木槿繁花 丝绸面料ꎬ如图5所示ꎮ图5㊀ 丝罗 木槿繁花 丝绸面料Fig.5㊀ Silklenohibiscusflower silkfabric5)其他商业用品ꎮ苏罗丝制品也可应用到商业包装与设计中ꎬ例如苏州锦达丝绸有限公司最近新开发的苏罗丝制礼品包装盒等产品ꎮ2㊀苏州丝绸罗传承与发展面临的困境2.1㊀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严重ꎬ缺乏接班人目前ꎬ丝绸罗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周家明㊁李海龙㊁朱立群等都是60多岁的老人ꎬ虽然在企业的生产实践中他们都培养了一些徒弟与技术人员ꎬ但是真正能懂罗织造原理和技能㊁能独立工作的人很少ꎮ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严重ꎬ急需一批年轻人接班[7]ꎬ充实罗织造技艺传承队伍ꎮ2.2㊀缺乏色彩㊁图案设计人员ꎬ制约吴罗新品开发随着时代的变迁ꎬ古老传统的丝绸图案和样式可能已经不符合大众审美和需求了ꎬ因此要在确保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进行非遗产品的创新设计与发展ꎬ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ꎮ目前懂丝绸罗传统织造技艺的人大多是从企业的生产实践中成长起来的ꎬ专注于某些工序的技术ꎬ而不懂产品的色彩搭配与织物图案设计ꎬ并且这些企业中也没有专门的图案设计人员ꎬ限制了丝绸罗非遗新产品的开发与创新设计ꎮ2.3㊀织造工艺复杂ꎬ效率低ꎬ生产成本高丝绸罗相对其他织物ꎬ存在着绞经部分ꎬ增加了绞综ꎬ以及绞经相对于地经纱线的来回相绞ꎬ增加了织造时的工艺难度ꎮ在工业园区家明织造坊ꎬ1个工人1天仅可织出40cm的面料ꎬ并且幅宽也不到50cmꎬ即使在采用有梭织机的生产企业里ꎬ其织机车速也不过80~110r/minꎬ生产效率仍然比较低ꎬ人工成本高ꎮ由于绞经时ꎬ开口机构要承受较大的张力ꎬ导致目前所能生产的丝罗织物的幅宽最宽也仅为1.28mꎮ另外ꎬ近年来年轻工人都不愿意到传统纺织企业工作ꎬ招工越来越难ꎬ企业用工成本越来越高ꎮ2.4㊀产品主要出口日本ꎬ国内消费趋于小众市场苏州企业生产的丝绸罗织物早期主要都是出口到日本㊁韩国ꎬ用来制作传统服装ꎬ近年来随着这些国家经济下滑ꎬ人民币升值ꎬ企业产品订单数量起来越少ꎬ有时一个样只有几米的订单ꎮ对于企业来说ꎬ一个产品花型就要制作一套花本ꎬ产量越低ꎬ意味着成本越高ꎬ企业利润降低ꎮ而国内市场ꎬ除了帮故宫㊁丝绸博物馆等单位仿制与加工古丝绸产品外ꎬ新开发的丝巾㊁领带㊁衣服等产品在市场上销量不大ꎬ目前受众市场较小ꎬ有待开拓ꎮ3㊀苏州丝绸罗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建议3.1㊀在地方高校中传承丝绸非遗技艺和文化ꎬ充实传承人队伍根据教育部㊁文化部㊁国家民委«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3]2号)和«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13第125号)相关规定ꎬ鼓励和支持地方高校㊁职业院校将优秀的丝绸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纳入专业课程教学体系[8 ̄9]ꎬ让更多的人了解丝绸类非物质文化遗产ꎬ培养更多的丝绸专门人才ꎮ因此ꎬ拥有纺织与艺术类专业的相关地方高校需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与义务ꎬ开设丝绸类相关专业或者将丝绸类非遗传统技艺与文化嵌入到相近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ꎬ将丝绸类非遗传统技艺和文化传承发扬下去ꎮ鼓励与支持更多的纺织与艺术类高校㊁职校毕业生到丝绸企业工作ꎬ充实丝绸罗传承人队伍ꎮ3.2㊀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ꎬ推动产品开发与创新设计企业是丝绸罗传承与发展的主体ꎬ也是研发创新活动的主体ꎬ但是当前这些企业对于织造理论㊁新型织造技术了解偏少ꎬ不利于传统技艺与产品的科技创新ꎮ因此ꎬ可由企业与高校㊁研究所进行合作ꎬ共同建设研发平台ꎻ利用高校资源ꎬ开设相关课程ꎬ以多种形式为企业人员培训相关知识ꎻ利用纺织㊁艺术类高校教师和学生ꎬ为企业开发图案ꎬ创新产品设计ꎬ推动罗非遗产品的创新与发展ꎮ鼓励丝绸类非遗织物生产企业与更多的产品设计公司进行对接ꎬ打通产品设计与织物生产两道环节之间的隔膜ꎬ开发出更多能够适应市场需要的丝绸类非遗产品ꎮ3.3㊀将传统织造技艺与现代技术结合ꎬ推动科技创新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结合ꎬ进行 非遗 项目的传承与创新ꎬ实现技术现代化ꎬ才会有更多的人进入这个行业[10]ꎮ目前ꎬ罗采用传统木织机或有梭织机织造ꎬ生产效率低ꎬ幅宽窄ꎬ而宋锦早已采用剑杆织机织造ꎬ其车速可达350r/minꎬ幅宽近2.8mꎮ因此ꎬ可对罗的织造设备进行更新ꎬ有必要研究新型织造方式ꎬ例如采用电子提花开口机构ꎬ减轻工人劳动强度ꎬ提高织造效率ꎮ政府相关部门可设立专项资金ꎬ鼓励企业革新技术ꎬ改造织机设备ꎮ技术革新后ꎬ生产效率提高ꎬ也会吸引更多的人才进入丝绸行业ꎮ3.4㊀宣传丝绸文化ꎬ打造品牌ꎬ拓展市场通过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节㊁创博会㊁技艺演示等活动ꎬ通过广播㊁报纸㊁电视㊁杂志等各种媒体对丝绸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大规模的宣传[11]ꎮ提升苏州罗丝绸质量和知名度ꎬ打造苏州丝绸品牌ꎮ创新开发丝绸非遗新产品ꎬ扩展产品种类ꎬ拓展国内外产品销售市场ꎮ4㊀结㊀语罗与宋锦㊁缂丝㊁漳缎㊁苏绣都是苏州的传统丝绸精品ꎬ更是丝绸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精品ꎮ苏州市政府于2012年就制定并实施了«苏州市丝绸产业振兴发展规划»ꎬ2013年公布了«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ꎬ致力于传承丝绸产业ꎬ振兴丝绸文化ꎮ随着苏州丝绸产业的振兴与丝绸文化的发展ꎬ相信传统丝绸技艺会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ꎮ参考文献:[1]李世超.经济新常态下丝绸转型与升级:以苏州丝绸为例(上)[J].江苏丝绸ꎬ2015(5):4 ̄10.LIShichao.Researchonsilkcrossoverandupgradingwitheconomicnewnormal:intheperspectiveofSuzhousilk(up)[J].JiangsuSilkꎬ2015(5):4 ̄10.[2]李海龙.拯救纱罗:记非物质文化遗产 纱罗 工艺的开发[J].中国纺织ꎬ2011(7):60 ̄63.LIHailong.Salvationofsilkleno:developmentofthe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skillsofsilkleno[J].ChinaTextileꎬ2011(7):60 ̄63.[3]邱述学.重构长江文明[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ꎬ2008(3):90 ̄98.QIUShuxue.ReconstructionoftheYangtzeRivercivilization[J].JournalofSouthwest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ꎬ2008(3):90 ̄98.[4]苏州丝绸行业协会.苏州丝绸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二)[J].江苏丝绸ꎬ2013(6):1 ̄4.SuzhouSilkIndustryAssociation.Aintroductionofthe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ofsilkindustryinSuzhou(two)[J].JiangsuSilkꎬ2013(6):1 ̄4.[5]张蓓蓓.宋代汉族服饰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ꎬ2010.ZHANGBeibei.TheStudyofHanChineseClothingintheSongDynasty[D].Suzhou:SoochowUniversityꎬ2010.[6]张蓓蓓.论宋代纺织技术与丝绸服饰质料[J].丝绸ꎬ2010(2):47 ̄51.ZHANGBeibei.DiscussionabouttextilestechnologyandsilkdressmaterialintheSongdynasty[J].JournalofSilkꎬ2010(2):47 ̄51.[7]王卓亚ꎬ李惠英.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现状及对策[J].知识经济ꎬ2010(9):154.WANGZuoyaꎬLIHuiying.Presentsituationandcountermeasures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educationincollege[J].KnowledgeEconomyꎬ2010(9):154.[8]高慧玲ꎬ秦莹ꎬ李昶罕. 非遗 视角下的技艺传承人培养与知识产权保护:以云南省为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ꎬ2015ꎬ9(1):30 ̄33.GAOHuilingꎬQINYingꎬLIChanghan.Skillinheritorstrainingandknowledgepropertyrightsprotectionundertheperspectiveofintangible:acaseofYunnanprovince[J].JournalofYun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ꎬ2015ꎬ9(1):30 ̄33.[9]龚春英ꎬ叶勇明.高校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的路径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ꎬ2014ꎬ32(1):107 ̄110.GONGChunyingꎬYEYongming.Thestudyonhowtopromotetheprotectioneducation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inuniversities[J].JournalofQuanzhouNormalUniversityꎬ2014ꎬ32(1):107 ̄110.[10]洪文进ꎬ苗钰ꎬ吴艳ꎬ等.山越麻绣传统技艺的特征研究[J].丝绸ꎬ2016ꎬ53(4):52 ̄56.HONGWenjinꎬMIAOYuꎬWUYanꎬetal.StudyonfeaturesoftraditionalShanyueramieembroidery[J].JournalofSilkꎬ2016ꎬ53(4):52 ̄56.[11]王凤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ꎬ2008.WANGFengli.TourismDevelopmentofthe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D].Wuhan:CentralChinaNormalUniversityꎬ2008.。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现状研究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现状研究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现状研究苏州市位于江苏省中部,素有“江南水乡”之称。

苏州市实施了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保护成效。

本文从政策法规、组织机构、考核评价三个方面对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现状进行研究。

一、政策法规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始于 2007 年,先后出台了《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实施细则》、《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管理办法》、《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用经费管理办法》等文件。

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实施细则明确了保护范围、保护原则、保护措施、保护责任等方面的内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

同时,本市设立了非遗保护基金,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力度。

二、组织机构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组织机构主要包括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等机构。

其中,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主要承担机构,负责编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和评审等工作。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非营利性组织,旨在推广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保护,同时还承担着组织培训和宣传活动的重要任务。

三、考核评价苏州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考核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保护成果:根据非遗名录申报和认定情况、非遗传承人发展、非遗活态传承成果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价,反映保护工作的实际成效。

2.非遗创意开发利用:通过衍生品、体验式文化旅游、非遗文化市集等方式,挖掘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融合。

3.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层组织的建设和管理,促进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顺利开展。

综上,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政策法规的完善、组织机构的健全和考核评价的科学性等方面有待继续深入推进,以进一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现状研究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现状研究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现状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为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关注的焦点之一。

苏州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苏州园林、传统手工艺、戏曲艺术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反映了苏州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是苏州独特的文化品牌和重要的旅游资源。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现状研究对于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一、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苏州作为江南文化的代表城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苏州园林是苏州的标志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建筑风格、种植方式和设计理念体现了江南园林的特色,被誉为“天下园林之都”。

苏州的传统手工艺如刺绣、苏绣、绣球、园林建筑、瓦当、陶瓷、秀色绢等,也是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州的戏曲艺术如苏州评弹、苏州评话、梅花评、薛涛笛等,也是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丰富了苏州的文化底蕴,也是苏州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对于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1. 保护机制建设:苏州市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政策文件和法规,如《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且成立了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如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具体的保护工作。

苏州市政府还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的资金支持,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2. 保护工作措施:为了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苏州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保护措施。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调查和收集工作,建立了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对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的普查和评定。

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计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分类和分级保护,并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和保护技术标准。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和传承,建立了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数据库,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现状研究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现状研究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现状研究近年来,随着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许多国家都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聚集地,苏州也在积极探索和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

苏州市文化局成立了一个专门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机构,负责组织和协调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该机构下设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收集、整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材料和资料,同时还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培训工作,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苏州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政府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和相关从业者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同时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和奖励。

政府还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资金投入,以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苏州市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加强与国内外相关机构和组织的交流与合作。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UNESCO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组织研修、培训和交流活动,学习国际先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和方法。

苏州市还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的结合。

通过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保护和传承,营造一个具有苏州特色的旅游环境,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和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非法贩卖和侵权行为,破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常传承。

由于资金和人力资源的限制,苏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仍然有一定的滞后性,无法完全满足保护需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数量不足,传承人的年龄普遍偏大,缺乏年轻一代的参与和传承。

苏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提高保护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昆曲传承与发展问题调查报告——以北京苏州为

昆曲传承与发展问题调查报告——以北京苏州为

昆曲传承与发展问题调查报告——以北京,苏州为篇一:苏州评弹昆曲调研报告苏州评弹和昆曲(调研报告)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也是我们人类历史遗存中的瑰宝。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于研究历史,发掘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体现遗产的价值,使之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和建筑效益,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经辉煌,再现璀璨”。

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们做得还很不够,还有相当多的问题。

以评弹和昆曲为例,在遗产保护方面既有不足,在遗产的开发利用上又有很大的潜力有待发掘。

加强遗产保护重在开发利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弹、昆曲、苏州评弹昆曲学校一、苏州评弹和昆曲的重要地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也是我们人类历史遗存中的瑰宝。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于研究历史,发掘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体现遗产的价值,使之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和建筑效益,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经辉煌,再现璀璨”。

二、评弹和昆曲的现状1.现状苏州弹词的书目十分丰富,有目可稽的传统长篇有65部,新编历史题材172部,还有一些现代题材的新长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记录了大量的演出本,并作录音、录像,整理出版了周玉泉的《玉蜻蜓》和《中篇弹词选》。

有关历史艺术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也次第展开,出版了《苏州弹词旧闻钞》、《评弹艺人谈艺录》。

然20世纪末期以来,苏州弹词听众锐减,书场萎缩,艺人大量流失,生存发展面临危机,亟待抢救和扶持。

图一林冲雪夜上梁山的《宝剑记·夜奔》(苏州昆曲博物馆)昆曲之入选“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于它是我国古典表演艺术的经典。

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昆曲的辉煌与落败都与其特性有关。

浅析苏州相城地区传统手工技艺的现状和保护传承

浅析苏州相城地区传统手工技艺的现状和保护传承

浅析苏州相城地区传统手工技艺的现状和保护传承作者:施俊杰来源:《群文天地》2017年第06期苏州相城,历史悠久,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因春秋吴国大臣伍子胥在阳澄湖畔“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相其他,欲筑城于斯”而得名。

相城历史悠久,文化氛围浓郁,而久居于此的相城人民更是在两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传统手工技艺,制作了闻名遐迩的诸如砖雕、缂丝、御窑金砖、陆墓蟋蟀盆等工艺品,它们不仅文化特色鲜明、技艺风格突出,更具有极高的实用和美学价值。

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随着地区片面强调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忽视了对传统文化和手工艺的保护,一些传统手工技艺的生存和发展遭遇了严峻的挑战。

作为古代小农经济背景下诞生的手工技艺,其与机械化产品相比,耗时更长,难度更大,规模更小。

另外,由于缺乏得力的市场营销手段和宣传,导致整个行业入不敷出,难以为继,因而不少传统手工技艺面临人才流失、后继乏人的困境。

如何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手工技艺,让传统手工技艺在工业化时代体现出独特的价值,是我们主要探讨的问题。

一、苏州相城地区传统手工技艺的生存现状相城的传统手工技艺,长期根植于民间,其产品多以土石、竹木等为材。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观念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在很多民俗被简化、淡忘的情况下,那些与民俗伴生的传统手工艺品逐渐失去了实用价值,渐渐从老百姓的生活中退出,目前相城地区的传统手工技艺存在以下问题:1.人才断层现象严重,后继乏人。

砖雕大师刘一鸣曾讲过,传统手工艺是一门家族的手艺,为了传承他曾收过徒弟,但是由于这门手艺工序繁杂,活又累,收入少,所以没有人愿意去做。

由于传统手工技艺多为家族、个体或作坊式的生产结构,家庭成员就是主要的人力资源,大都沿袭世代相传、子承父业这种传承方式。

但在今天,多少年的生活习俗受到质疑和挑战,既有的生活模式迅速发生变化,日新月异的外部环境与陈旧的农村形成强烈反差;传统工艺被现代农村青年视为落后可笑的东西,其潜在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并没有明显地凸现;民间艺术及艺人的地位,没有得到充分认可和肯定,他们的生活状态也没有因此得到实质性的改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非物质遗产现状与传承调查报告 ---以苏州刺绣为例我们小组的研究课题为:苏州非物质遗产现状与传承。

开始时拿到这个题目,觉得题目很大无从下手,姑苏城绵延几千年,又岂是一朝一夕凭我们4个人能调查清楚的。

所以,我们决定选择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其中一种做重点研究,经过小组成员的交流讨论,我们决定将苏州刺绣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此为例来反应苏州各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以及它们的传承问题。

从五月十二日确认主题开始,我们经历了收集资料、实地调查、随机问卷调查、指定问卷调查、归纳分析、总结成文这六大步骤。

说实话,由于我们组四位同学有三位不是苏州本地的,所以在此之前,我们也不知道苏州到底有哪些是被收入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录的。

通过多渠道的调查,我们知道有昆曲、评弹、苏绣、桃花坞木版年画、御窑金砖、苏州端午节习俗等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大家的讨论及反复对比,最终决定深入调查苏绣。

另外,苏州有一个苏州刺绣博物馆,这样也方便我们做更深一步的研究。

6月17日,星期五。

因为下午正好没有课,我们一行三人顶着烈日来到了位于苏州景德路的苏州刺绣博物馆。

一到里面,开始时的抱怨完全被一件件精美的刺绣艺术品冲出脑门。

有谷堂内展出西汉到元代的部分绣品实样,其中最为珍贵的是从苏州虎丘塔中获得的苏绣经袱。

四面厅中展出的是明清时期的苏绣绣品和近、现代绣品,其中不乏精品,如清乾隆皇帝高宗弘历朝服等等。

近代苏绣作品展出了我国杰出的刺绣艺术家沈寿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虽有艺术品和精品之分,但在
我们眼中他们每一件都是那么逼真绝美。

山水刺绣大气俊美有飘渺之感;骏马刺绣奔腾呼啸灵气十足;金鱼荷叶栩栩如生;牡丹花亭亭玉立;毛茸茸的猫咪似乎是玻璃里的活物......每看一样我们都被牢牢吸引,我们只能凭外观来评判,实在惭愧。

但展出的现代苏绣艺术作品充分说明苏绣艺术的辉煌前景,双面异色绣、双面异色异样绣等体现了苏绣艺术正在不断创新开拓。

关于刺绣,回来后我们也微有了解: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布很多地区。

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

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

苏绣注重运针变化,截至目前为止,苏绣教程里常用的苏绣针法有:齐针、散套、施针、虚实针、乱针、打点、戳纱、接针、滚针、打子、擞扣针、集套、正抢、反抢等。

从原来常用的10多种增加到目前的四五十种。

苏绣按用途分可分为:装饰类(单面绣、双面绣)实用类(手帕、荷包)苏绣按观感分可分为:单面绣与双面绣两类。

苏绣针法至近代分为:乱针绣绣与平绣两大类。

山水、亭台、花鸟、人物,无所不能,无所不工。

苏绣后来吸收上海"顾绣"以及西洋画的特点,创造出光线明暗强烈、富有立体感的风格。

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

绣技具有“平、齐、和、光、顺、匀”的特点。

“平”指绣面平展;“齐”指图案边缘齐整;“细”指用针细巧,绣线精细;“密”指线条排列紧凑,不露针迹;“和”指设色适宜;“光”指光彩夺目,色泽鲜明;“顺”指丝理圆转自如;“匀”指线条精细均匀,疏密一致。

在种类上,苏绣作品主要可分为零剪、戏衣、挂屏三大类,装饰性与实用性兼备。

其中以“双面绣”作品最为精美。

初步了解了些刺绣的知识,我们一致的感觉是,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如果有一天它会从社会上消失,那真是太可惜啦!我们意识到了保护这些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却不知道它们在广大的人民群众心中的地位怎么样。

于是乘热打铁,我们满怀热情的做了份调查问卷,于第二日兴冲冲的去观前街地铁乐桥站门口的新华书店,随机邀请看书的市民做调查问卷。

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发现最了解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应该是苏州本地的有文化的中老年市民,他们很多人都会唱昆曲,喜欢听评弹,对于一些外人不了解的文化习俗也比较了解。

一些紧跟着所谓的潮流的青少年对于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知之甚少,更有外地的青年甚至不知道昆曲、评弹是发扬于苏州的。

这让我们调查小组十分担忧这些绝美的艺术品将来的命运。

为了防止以偏概全,我们还在学校,针对高校大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问卷相同)。

虽然无论是否为苏州本地人均多少了解些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十分了解的却很少。

令人惊奇的是,他们两者对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前景却都不是太看好,既然知道它们的危机,可为什么不愿意用自己的行动去保护去拯救这些祖宗们的智慧结晶呢?
对于保护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问卷表明,群众希望地方政府及民间团队定期举办非物质文化活动并且加大宣传,还可以拨专款来修建博物馆、研究所等,我们小组认为,苏州市政府在这个问题上做的还是很好的。

将心比心,要想人们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首先先要让人们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知道它们的华丽外表和深厚内涵。

所以,被调查者一致认为想要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必须宣传它们,认为有必要拍成纪录片和认为应该多举办活动的人数一半一半。

当被问到:“您认为在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制作工艺,曲艺流失的原
因是什么?”时,很多人认为“市场前景”是其一大主要原因。

其实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也容易,就以刺绣为例,可以成批生产,甚至可以作为政府官方的礼物,在办完大型活动或者开完大型会议后赠送给各地来宾以及外宾。

也可以绣精品,这样既有收藏价值,也不会落下刺绣工艺。

这样一来,前景不可限量,而且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刺绣活动。

只有古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才会促成适应潮流的新文化的产生,中华文化广博精深,其包容度使其源远流长,所以大胆的创新。

然后再建立有效的传承机制,让世人因为喜欢而传承,而非为了表面利益而盲目利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物价之瑰宝,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不能亵渎它们,我们应该善待它们。

我们应该科学的让它的价值自己散发。

只要我们能够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能善待它们,那这些所谓的问题都不再将是问题。

相同的,我们可以举一反三,苏州的刺绣如此,那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差不多的。

不要因为它们不能为我们提供财富而抛弃它们,因为它们本身就是财富之源,因为爱它们所以善待它们,这样一来,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不再是“遗产”,它们会永生!
通过这次对“苏州非物质遗产现状与传承”的研究,我们小组了解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别样的魅力,并为之深深吸引。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令人堪忧,青少年的不了解和没兴趣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景令人堪忧,尤其是传承问题。

所谓传承,并不是一沉不变的照搬照旧,而要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变其本色的前提下与现代文明相交融,形成新的产业链以促成它们的永生。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活态文化,不仅蕴涵着华夏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更承载了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它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宝贵
的文化财富。

然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确实真的不容乐观,它们的传承问题更是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很多珍贵的遗产已经消失或者濒临消失。

我们大家都知道想要留住这些先人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需要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努力,而不是某些人。

人们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有着深刻的意识,同时应该真正付诸于行动中。

同时,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健全的有效的保护机制,鼓励更多人去关于和传承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这次社会调查研究,我们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也有了更多的担忧,希望我们研究的课题能够使人们对有关问题投去更多关注的目光,并且改变目前的状况,让中国的非物质文化能够薪火相传,源远流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