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发展之不平衡关系

合集下载

关于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讨论

关于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讨论

关于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讨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导言》中曾提出“物质生产的发展例如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的重要论断,恩格斯也在一些书信中对此作过多次论述,这就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的理论。

关于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物质生产同艺术生产的关系不是直接的,中间需通过经济基础的中介,文艺反映经济基础,却并不直接反映生产力。

二是经济基础是文艺发展的决定因素,决不是唯一的因素,文艺发展的直接因素是上层建筑的各因素,特别是阶级斗争的因素,阶级斗争是文艺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是文艺的历史继承性也是文艺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法律、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艺思潮对文艺的发展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文艺发展的各原因中,政治是最主要的因素。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上层建筑的核心,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比其它意识形态与政治关系更为密切,因此在研究不平衡的原因时必须着眼于政治。

马克思说:“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繁盛时期决不是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胳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

这就是说,在社会发展的较低阶段,生产力和一般文化知识水平相对低下的历史条件下,也曾出现过艺术上的繁盛时期。

例如,古希腊的神话、史诗,中世纪英国莎士比亚的诗、戏剧等就是。

而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资本主义欧洲,虽然物质生产有了很高发展,却没有出现艺术上如古希腊那样“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的繁荣景象。

马克思在本文中还指出,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

”至此,马克思揭示了两个层次的不平衡。

一是艺术发展的繁荣状况与一般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二是某种艺术形式与整个艺术的一般发展之间的不平衡。

那么,怎样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归根到底总是这样或那样地反映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呢?诚然,“困难只在于对这些矛盾作一般的表述。

物质生产艺术生产不平衡性

物质生产艺术生产不平衡性

浅析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性(湖北省荆州市长江大学(东校区)文学院湖北荆州 434023)摘要:关于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不平衡的问题一直是文学理论界一个经久不衰的议题。

文学是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并且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但是,文学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这种不平衡关系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一个矛盾面,同时也佐证了“艺术独立性”对物质决定性的反抗,更是一场现象与规律之争。

关键词:物质生产;艺术生产;不平衡;矛盾;现象;规律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9-0000-01一、不平衡与矛盾的较量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阐述了物质生产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种情况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的发展历程就是如此;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地域偏远、经济相对落后的挪威开创了现实主义戏剧的先河,完成了由性格悲剧向命运悲剧的过渡。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物质决定意识,而这种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性显然是和物质决定意识的哲学基本原理是相矛盾的,同样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理论的原理也受到了这种不平衡性的挑战,因为文学的发展繁荣并不总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一致。

但是,其实,这种不一致也正好体现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的哲学定律。

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对矛盾体,他们相互依存,共同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大层面里。

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这一对矛盾的普遍性,而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性则是其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就不平衡的第一种类型来说,它进行的是历时性的探究。

简述物质生产的发展与艺术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简述物质生产的发展与艺术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简述物质生产的发展与艺术发展的不平衡关系邓小平在艺术观点上强调:“一部中国文化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精神发育史。

”他指出:“中国美学的优良传统之一是体现了重视联系、运动、变化,这是它最可宝贵的东西。

离开这个传统,就谈不到什么‘中国特色’,也就没有什么创造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现实主义进入美学。

杜威的《哲学史讲演录》以及随之兴起的实用主义都反映了物质生活与审美关系的深刻变化,体现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杜威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美学观为我们今天研究美学提供了十分丰富的材料。

马克思主义美学则是在批判继承上述资产阶级美学的基础上,经过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美学遗产的批判继承而发展起来的。

我国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著作,即具有十分丰富的美学内容。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尤其是在20世纪30年代,以胡适、梁漱溟、林语堂等为代表的一批美学家,强调把艺术放在整个人类文化发展中来考察,注意吸取古今中外一切有益的文化营养。

这就是我国近现代美学,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美学。

从创立者看,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包括中国美学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从继承的范围看,它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成果,又广泛吸取了西方美学成果,使自己的理论显示出中西贯通的气派。

从所处的时代环境看,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本质上属于科学的实践的美学,这是由它的创始人所决定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就是为了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种种丑恶现象,解决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矛盾,他们强调美的社会性功能,这和近现代资产阶级唯美主义的艺术观是根本不同的。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者要善于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认识艺术,要善于对待美学问题,认真地解决问题,创造美好的生活。

否则,对待艺术的态度和方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艺术的发展。

例如,片面夸大了物质生产的作用,片面夸大了技术、科学的作用,不相信或否定艺术的意义,必然会造成生产力与艺术发展不平衡的状况。

正确地认识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正确认识艺术在生产斗争中的地位,同样也是在改革中需要正确认识的一个重要问题。

简述物质生产的发展与艺术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简述物质生产的发展与艺术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简述物质生产的发展与艺术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物质生产和艺术发展的不平衡关系长久以来一直是困扰着我们的问题。

从经济
角度看,物质生产的发展是改善人们生活水平,提升购买力以及创造就业机会的重要手段。

艺术发展则更多体现了人类文明进步,激发人们创新思维和理解世界的能力。

但是,艺术发展和物质生产发展间的比重依然处于不平衡状态,科技发展造成
的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优先地位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人们的重视。

物质生产投入越大,市场流动性越强,政府鼓励投资回报率越高,艺术发展却依然低迷不振,缺乏投资支持。

于是,艺术发展受限,文艺作品流行短暂,难以把握市场,很多新锐艺术家也毫无生计收入保障。

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我们要改变对艺术发展产生经济利益这一认知,政府应该
出台激励艺术发展的政策,充分考虑和支持艺术家的生活和创作需要,多发行补贴、补助、税收优惠等,以确保艺术家的生存和社会压力。

此外,社会各界要多加投入艺术发展,将艺术融入到日常便利生活里,更重要的是,初步建立起一套有效的艺术资助制度,从而有效改善物质生产与艺术发展不平衡问题。

因此,物质生产和艺术发展不平衡问题无疑应该加以深入思考。

只有通过合理
化的策略,加强物质生产和艺术发展的各项资源性管理,两者有机融合,携手共进,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与进步。

试论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同艺术生产不平衡关系的问题

试论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同艺术生产不平衡关系的问题

试论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同艺术生产不平衡关系的问题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早就指出,工业生产和艺术生产存在着不平衡的关系,物质财富扩大了,但是精神财富却得不到足够扩张。

高等教育更具体地体现了这一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不平衡的客观事实,相较于焦点化、市场化的物质生产,艺术生产依然处于竞争者较少、需求者不足的发展阶段。

物质生产受到了行业标准化等多种因素的推动,以“快速、节省”为原则,对于它的生产的显著特征是生产力的大大提高,把物质财富的生产能力放大;而精神生产却没有明确的硬性规则,更多的是个体的努力,其最终的贡献主要体现的是其生活的意义的完善和文化的升华,使人们的精神获得一种全新的升华。

当然,正如马克思所说,精神生产也有其客观的定律,但它必须要求以它特有的方式为其他物质活动提供精神支持。

艺术生产在某种程度上依然是一项体力劳动,它不仅需要创造者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且更需要恒久的激情和努力,这便是为什么马克思将物质和精神生产比作一种不平衡的权衡。

事实上,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艺术生产依然是不可或缺的,从生活质量、文化环境、社会发展等方面来看,艺术生产的价值越来越得到重视,因此高校应采取实施有效措施加强精神生产、加强艺术生产素质,改变不平衡状态,尽快正确地实现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之间的和谐一致。

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不平衡关系的再探讨

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不平衡关系的再探讨
点 出发 , 述 了 物 质 生 产 与 精 神 生 产 的 关 系 。他 说 : 论 “ 想 、 念 、 识 的 生 产 最 初 是 直 接 与 人 们 的 物 质 交 思 观 意 往 , 现 实 生 活 的 语 言 交 织 在 一 起 。 观 念 、 维 、 们 与 思 人 的 精 神 交 往 在 这 里 还 是 人 们 物 质 关 系 的直 接 产 物 。表 现 在 某 一 民族 的 政 治 、 律 、 德 、 教 、 而 上 学 等 的 法 道 宗 形 语 言 中 的精 神 生 产 也 是 这 样 。 人 们 是 自己 的 观 念 、 思
言》 稿 , 篇 《 导 言》 是 《 政 治 经 济 学 批 判 ) 草 这 总 就 ( 导
言 》 可 是 , 进 入 写 作 过 程 后 , 克思 突 然 改 变 了 自 。 在 马 己原 来 的 计 划 , 把 已 经 写 出 来 的 第 一 篇 前 两 章 作 为 他 《 治经济学批 判》 一 册 于 15 政 第 8 9年 先 行 出 版 。从 写
要 , 说 明 《 言 》 的许 多 观 点 并 不 成 熟 , 者 其 中 的 它 导 中 或
某 些 观 点 在 马 克 思 当 时 的 思 考 中 只 是 一 种 未 经证 明 的
结 论 , 结 论 必 需 经 过 证 明 , 则 就 只 能 算 是 一 种 理 论 而 否
时 的“ 然 ” 现 。 1 5 偶 发 8 7年 8月 至 9月 , 克 思 为 他 正 马
《 言 》 出版 《 治 经 济 学 批 判 》 第 一 分 册 ) 历 时 两 导 到 政 ( ,
年 之久。有意味 的是 , 《 治经济学批判》 在 政 出版 时 , 马
学 ) 是 一 个 具 有 革 命 意 义 的发 现 。 n ( ’ 实 , 在 都 ”】 " 其 早 《 意 志 意 识 形 态 》 , 克 思 就 从 历 史 唯 物 主 义 的 观 德 中 马

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文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活动,在于物质生产及以之为基础的社会发展,但要看到其中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这突出地表现在,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具有总体上的平衡性和局部的不平衡性。

(1)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在总体上具有平衡性。

一定社会的文学是以这个社会的物质生产为基础的,文学的发生、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并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2)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在局部上又具有不平衡性。

这是指文学发展与物质生产发展之间在局部也会出现不一致。

体现在,某些文艺体裁只能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兴盛,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成为了过去;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总是同步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局部“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有两方面:其一是文学发展在受到物质生产的根本性制约的同时,也会反过来对其产生一定的作用,并体现出一定的独立性。

其二,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对于文学发展的推动,要经过一些复杂的中介环节:政治治乱、社会心理、文化变革和各民族文学的相互交流。

总之,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总体上的“平衡”与局部的“不平衡”两种关系,这是符合历史实际的,是一种带有规律性的文学现象。

物质生产或经济生活归根到底在文学发展中起着最终的支配作用,是决定文学发展的最根本因素。

浅析19世纪俄国艺术和物质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浅析19世纪俄国艺术和物质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浅析19世纪俄国艺术和物质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艺术生产力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历史继承性与时代性、物质性与精神性、审美性与商品性相结合的基本特征。

艺术生产力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艺术生产,说到底不过是生产的一种特殊形态,它必然要受到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艺术生产力有多种形式:文学,美术,音乐、雕塑,建筑、舞蹈,戏剧,曲艺等。

19世纪俄国艺术和物质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印证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理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导言》中曾提出“物质生产的发展例如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的重要论断,后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的理论。

从哲学的角度抽象地考察关于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之间的关系,通常认为,物质生产力是精神生产力的基础,为精神生产力提供物质前提和物质手段,同时,随着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又不断提出新的课题和大量新的材料,促进和推动精神生产力的发展;精神生产力受物质生产力制约或决定,同时对物质生产力又有巨大的反作用,推动和促进物质生产力的发展。

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形成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物质生产同艺术生产的关系不是直接的,中间需通过经济基础的中介。

二是经济基础是艺术发展的决定因素,决不是唯一的因素。

这种不平衡也是两方面的:一是艺术发展的繁荣状况与一般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二是某种艺术形式与整个艺术的一般发展之间的不平衡。

随着物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即随着物质财富的积累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有可能用更多的剩余劳动时间从事精神财富的生产,于是导致了以满足物质生活需要以外更高级的生产活动,可以进行审美艺术活动。

二、19世纪的俄国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表现19世纪的俄国艺术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发展的总体形势是:尽管艺术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但艺术生产力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在物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艺术生产力也可以取得很大的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生产与文艺生产发展的不平衡
黎青洋2016370335 16汉语言文学专业三班
艺术的发展,是个复杂而历史悠久的过程。

不论是古希腊,还是古代中国,都在生产力相比于今天较为低下的时代,孕育了即使放到今天也依然璀璨夺目的艺术成果。

尽管文艺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基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经济基础只是起决定性的、最后的作用,并不是文艺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

那么,古代的希腊、中国,又何以凭着“较低的生产力”孕育了较高水平的艺术成果呢?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这样提到:
“物质生产的发展例如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


在此,马克思提出了“文艺的发展与社会的一般发展不平衡关系”的理论。

马克思以古代希腊艺术为例,在古希腊时期,正处于氏族解体,奴隶制正在上升地时期,其生产力的水平正处于不发达的阶段。

但就是在这一时期,却产生了古希腊的神话和史诗,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这种情况显然与我们一般认为的“物质基础决定艺术形式”不相符,这就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这种不平衡关系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首先,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某些意义重大的艺术形式只能在不发达的时期形成。

如中国古代的《诗经》和古希腊的神话、史诗,它们都以朴素的艺术形式,表达了古代人类对宇宙的直观把握。

正是由于处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时期,人们的幻想经过不自觉地加工,才能诞生出这样的艺术,来表达他们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渴望。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认识世界的条件也随之进步,古希腊人这种对世界的认识也就不存在了。

其次,艺术是属于一定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它与经济基础存在这必然的联系。

但这种联系是间接的,经济基础对文学艺术的影响往往要通过政治、文化等其它上层建筑“表现出来”,属于上层建筑范围类的一些社会关系比物质生产更直接决定艺术的生产。

比如苏联后期的解冻文学与“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国现当代文学出现的第三个高潮,都是受政治环境的影响。

另外,哲学与社会思潮等“中介因素”,也是造成这种不平衡现象的原因。

18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欧洲大陆上的资本主义正处于发展时期,此时掀起了一股“浪漫主义”的思潮,雨果、歌德、普希金等一大批文学巨匠皆在此时闪耀着他们的光辉。

艺术发展的自身规律也造成了这种不平衡。

艺术本身是具有独立性的,同时有具有历史继承性,中西方的文学传统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中国古代的文学
从“诗言志”开始,就注重的是文学作品的抒情功能,看重作家的情感表达。

而西方从最初的“模仿论”,就走向了文学艺术更偏重叙事的道路。

马克思在《导言》中还接着指出,物质生产发展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的关系的存在是有条件的,必须具体地、历史地考查这两者之间地联系。

文艺的发展与物质生产的发展之间的不平衡关系,是有条件的存在的。

不能说在任何物质生产水平很低的历史条件下,都能诞生出水平极高的艺术成果;也不能说在任何物质生产水平很高的社会中,艺术也必定繁荣。

这种不平衡的关系,是两者在宏观上平衡,微观上不平衡。

从辩证法的角度深究其原因,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这一宏观平衡、微观不平衡的辩证统一关系,是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一项重要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