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歌曲《最后一个梦》的曲式结构与艺术特点
浅析陆在易的创作历程和创作风格

浅析陆在易的创作历程和创作风格作者:赵璐平王叶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08期摘要:陆在易的音乐创作涉及多种题材和体裁,他创作的佳作数不胜数,而其中影响较深、流传较广、比重较大的要数他的合唱作品了。
陆在易在不同的时期创作了时代背景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不同的合唱作品,这些作品有的体现了时代的精神,有的浸透了民族的神韵,有的洋溢了民众的情怀、有的抒发了可爱纯真的童心。
本文即是对他的创作历程和风格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陆在易;合唱作品;创作特色一、创作历程:陆在易是为一直孜孜不倦尽心创作的作曲家,在他音乐的道路上一直奋斗不息,勇于超越自己,他的音乐创作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是人民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憧憬和向往。
陆在易在儿时就喜欢音乐,并且学习了二胡、笛子、箫等中国民族乐器,为他奠定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底蕴;接着他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的和声、曲式、复调、作曲技法等专业课为他日后的写作技能打下了坚实基础;再加上他经常去民间各地采风,切身体会到了当地的民俗民风并进行研究,亲耳听到了各地的原生态音乐并进行记录和思考,所以他能够把欧洲传统的作曲技法很好的融入到中国元素的音乐创作中来。
陆在易曾在二十世纪60年代的文革中下放到贫困的乡村进行劳动改造,体验了人民的疾苦和艰辛。
二十世纪 70 年代他仍然坚持不懈的学习研究和总结,到了80年代,随着他的创作日渐成熟和完善,他写出了多部经典佳作:如:家喻户晓的作品《祖国,慈祥的母亲》、《桥》、《家》、《盼》等;在合唱作品方面有《水乡船歌》、《青春圆舞曲》《雨后彩虹》等明朗抒情的曲子。
正是因为他写作的这部《雨后彩虹》的合唱作品,他被人们誉为写作具有“阳光风格”的作曲家。
到了二十世纪 90 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随着陆在易人生阅历的增长和知识的沉淀,他的创作风格有了转变,就像人们经常总结的说,一个时代造就了一个作曲家,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人文气象、生活情趣、内心情感都有很大的关系。
最后一个梦西南师大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2)

一个梦西南师大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一个梦——西南师大版八年级音乐下册》的第五章“民族音乐欣赏”,具体内容包括:了解我国西南地区民族音乐特点,学习欣赏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四川民歌《康定情歌》和贵州民歌《茉莉花》。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西南地区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情,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欣赏,发现不同地区民族音乐的魅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西南地区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学会欣赏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四川民歌《康定情歌》和贵州民歌《茉莉花》。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地区民族音乐的特点,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音响、钢琴、黑板学具:音乐课本、笔、纸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实践情景引入:播放一段云南民歌《小河淌水》,让学生感受其优美的旋律,引导学生关注西南地区民族音乐。
2. 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介绍西南地区民族音乐特点。
(2)欣赏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歌词特点。
(3)学习四川民歌《康定情歌》,了解其风格特点。
(4)学习贵州民歌《茉莉花》,分析其与江苏民歌《茉莉花》的区别。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选择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西南地区民族音乐作品,如《康定情歌》,进行详细分析,讲解其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的特点。
4. 随堂练习(5分钟)让学生模仿演唱《康定情歌》,并尝试分析其音乐特点。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强调西南地区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六、板书设计1. 西南地区民族音乐特点旋律优美节奏鲜明歌词朴实2. 《小河淌水》云南民歌旋律流畅歌词描绘生活3. 《康定情歌》四川民歌旋律悠扬歌词表达爱情4. 《茉莉花》贵州民歌旋律优美歌词寓意美好七、作业设计1. 欣赏一首其他地区的民族音乐作品,分析其风格特点,并写出300字左右的感想。
示例答案:我选择了一首内蒙古民歌《天边》。
门德尔松《无词歌》Op.62No.1的创作解析

门德尔松《无词歌》Op.62 No.1的创作解析门德尔松的经典钢琴小品集《无词歌》在浪漫主义钢琴作品中占据重要地位,它继承了古典主义音乐作品传统形式,同时在文学性、标题性和描绘性方面显示出浪漫主义的根本特征。
作品号Op.62发表于1844年,是门德尔松创作成熟期的优秀作品。
一、次级结构的非对称性西方共性创作中结构的平衡性源自于次级结构的呼应原则,即“乐汇-乐节-乐句-乐段”通常呈现出规模上的倍数关系,而这首作品在各部分的结构层次上都体现出非对称特点:(1)呈示部分中平行乐句的非对称结构关系呈示部分两乐句中,后乐句形成两小节扩充结构。
因此形成了非对称乐句的结构特点。
其中a句的4个小节,采用“双核动机+音程扩大、溯型”的方式,构成的2+2的两个等长乐节组合而成的主题句。
第二句主体部分仍为4小节,但由于转入b小调后,K6 4-D2-T6的线性低音形态及旋律落点位置#F-B四度上行跳进所带来的不稳定性,导致必须通过重复后一乐节以获得更加完满的终止状态。
谱例1:门德尔松《无词歌》Op.62 No.1呈示部分a1乐句和声缩谱如图所示,技术层面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其一,法兰西增六和弦(b5D4 3/D)代替之前第二乐节中的的sii4 3,以此获得下属功能递进关系中的语气强化,这种强化是源自于和弦本身所带来的半音化的声部倾向。
其二,终止四六和弦+原位属七、主和弦”是构成完满终止的显性条件,相较于第二乐节D2-T6的线性低音,显然具有截然不同的结构功能表现。
其三,旋律形态上,在最后乐节的收束乐思当中再次变成了由环绕式邻音构成的级进旋律走向,相较于a1主体部分的跳进式旋律,呈现出更为完满的终止感。
另外,在门德尔松的《无词歌》当中,如果说通过重复尾部材料形成扩充的后乐句模式随处可见,那么通过裁截模进并关联收束乐思形成扩充的创作模式,则较少出现,而这种写法本身就带有了一定的展开性。
综上,后乐句为获得完满收束的意图,导致乐段内的非对称结构关系。
舒伯特艺术歌曲《夜与梦》的艺术特征和演唱探析

舒伯特艺术歌曲《夜与梦》的艺术特征和演唱探析
郑嘉豪
(赣南师范大学,江西 赣州 341000)
摘 要:本文以舒伯特的《夜与梦》这首歌为例子,从歌曲的艺术特征及演唱要求等方面入手,分析歌曲的曲式结 构、演唱技巧等,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夜与梦》这首歌曲的内涵及表现方式。 关键词:舒伯特;《夜与梦》;艺术特征;演唱探析
一、《夜与梦》的艺术特征 艺术歌曲通常取材于诗词歌赋,所以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通 常是依据诗词的篇幅,音调变化来进行谱曲,而不受传统的曲式限 制。《夜与梦》正是一首典型的浪漫主义抒情艺术歌曲,它的结构 细致精巧,情感细腻,音乐与诗词紧密结合。其曲式结构如下: Int4+ A 11{A5+A5}+Re1+ A´13{A´8+A5}+Coda2 该首作品采用二段曲式结构,主调为B大调。整首作品织体比较 单一,篇幅短小,旋律比较平缓,仅通过调性的变换即伴奏织体之 间的配合营造出浪漫宁静的氛围。 (一)歌词文本 舒伯特这首《夜与梦》歌词选自德国诗人马太•冯•科林的诗 歌,原作分为两节,每节四行,歌词通过深邃的意境,感人至深的 笔触深刻反映出了诗人浓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及高度的文学修养。另 一方面,因为歌词本身取材于诗词,使得歌词本身就具有诗歌的韵 律,具有“叙述性朗诵”的特点,音调上的变化也更好的契合了作 曲家的谱曲工作,使得整首作品的歌唱如朗诵般娓娓道来。舒伯特 将冯•科林的这首诗歌赋予了新的生命,通过创造美妙恰当的艺术形 象,实现了词,曲,唱三者的完美结合,用听觉的形式将诗人笔下 的艺术形象,艺术境界表现了出来。这也正是浪漫主义时期艺术歌 曲创作的一大特点,即高境界的文学诗词与完全按照诗词歌赋内容 采用恰当音乐创作手法配于曲调的一种音乐与诗词的完美结合。 (二)钢琴伴奏与旋律 第一小节将全曲的伴奏织体形式展现了出来,第二小节运用两 小节的连续向下模进旋律,推动音乐趋于平静,在第四小节后半拍 通过重复B大调属音来巩固调性并为演唱声部的进入做好准备。 第五小节演唱声部进入,形成了“瀑布形”的旋律外形,具有 很浓郁的浪漫气息和抒情性。这首作品的开头通过一连串的下行旋 律及犹如叹息般的长音演唱来契合冯•科林这首诗歌的前两句“神圣 的夜马上要消逝,温馨的梦也将要沉沦”所要传达的意境。最后一 句旋律先上后下,给人营造出一种意犹未尽的意境后进入间奏。 经过一小节的间奏后,乐曲进入了下一段,值得一提的是在第 十五小节,乐曲调性由B大调转入G大调,演唱声部也出现上行旋律 甚至是大跳音程力度和音色上都与前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二十一小节,调性转回主调B大调并在次出现“瀑布形”的旋 律外形,再一次通过下行的旋律线条来表达对美梦的留恋并反映了 作曲家和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和追求。 《夜与梦》这首作品钢琴伴奏织体比较单一,整首歌曲高声部 只采用了半分解和弦而低声部则一直采用的四度、五度及八度等协 和旋律音程来营造夜晚宁静,安逸的氛围。且在整首作品的钢琴伴 奏中左右手的节奏型保持一致,同时也一直保持反向进行,以此来 突出作者内心的情感波动与外界事物变化的相互交融。 二、《夜与梦》演唱的探析 前文从曲式结构,钢琴伴奏,旋律等方面对《夜与梦》这首作 品进行分析后,我们在演唱这首作品时还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2024版最后一个梦西南师大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一个梦西南师大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一个梦——西南师大版八年级音乐下册》的第四章“梦幻旋律”,具体内容包括:欣赏与分析《一个梦》合唱曲,学习合唱技巧,了解作品背景及作曲家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感受和欣赏《一个梦》的优美旋律,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2. 学习合唱技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3. 了解作品背景及作曲家相关知识,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合唱技巧的掌握,如音准、音色、呼吸等。
2. 教学重点:《一个梦》的旋律欣赏与分析,作品背景及作曲家相关知识的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钢琴、音响设备、合唱谱、PPT等。
2. 学具:合唱谱、笔、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曾经做过的美好梦境,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梦幻旋律。
2. 欣赏与分析:a. 播放《一个梦》合唱曲,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美感。
b. 分组讨论: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和声等特点。
3. 合唱技巧学习:a. 教师示范:演唱《一个梦》并讲解合唱技巧。
b. 学生练习:分组练习合唱技巧,教师指导。
c. 集体合唱:全班同学共同演唱《一个梦》,体验团队协作的乐趣。
4. 随堂练习:a. 学生自主练习合唱技巧。
b. 教师挑选部分学生进行展示,给予评价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一个梦》2. 内容:a. 作品背景及作曲家相关知识。
b. 合唱技巧要点。
c. 课堂小结。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小组为单位,录制一首完整的《一个梦》合唱曲,并至班级群。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
2. 拓展延伸:a. 邀请专业合唱团进行交流演出,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合唱的魅力。
b. 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的合唱团,提高自身音乐素养。
c. 推荐学生课后欣赏其他梦幻旋律的音乐作品,拓宽音乐视野。
艺术歌曲《最后的歌》创作特点与演唱分析

《最后的歌》全曲采用单二部曲式结构,1-10小节为该曲的前奏,但在这短短10个小节的旋律中却经历了三次调性的变化,丰富的调性变化带来的不稳定感预示着不好的消息将来临。
A段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乐句a1是从第11小节开始第19小节结束。
20-21小节经过一个短暂的过渡,进入第二乐句a2(22-30小节)最后是7小节的连接句(31-37小节),这四个部分构成了该歌曲的呈示部(A段)。
在整个A段中全部采用的是e和声小调,速度为Allegro(快板)速度是在132左右,小调的色彩配合上这样一个叙事性的速度揭示了主人公的复杂内心活动。
B段由三个乐句构成,第一乐句b(38-41小节)共四小节;第二句b1(42-47小节)共6小节;第三乐句b2(48-54小节)共7小节,由这三部分构成整个歌曲的对比段(B段)。
整个B段都是采用E自然大调,与A段的小调形成了很明显的对比,并且在进入B段时托斯蒂使用连音以及对节奏的拆分,把整个旋律线拉开,形成了与A段截然不同的风格特点。
纵观全曲都是含有八分休止的切分节奏,极具拿波里那种浪漫的风格。
虽然在这样悲伤的主题中运用到了浪漫的风格,但我们却可以听出主人公深刻的爱与不舍。
悲伤的歌曲不一定都是慢节奏,孤独患者不一定不是外向的,托斯蒂正是运用了这种反衬的方式,将人内心最细腻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样的写法比起用长音节奏表达更能打动人心。
三、演唱特点分析(一)气息的运用气息的运用在声乐作品中的作用,想必已然成为不言而喻的事了。
著名声乐教育家李维渤就曾说到:“气息是动力,千万莫忘记”,在一首歌的演唱中气息几乎是该歌曲生命力的最底层逻辑。
在9小节前奏时,就该调整好呼吸,待到第9小节伴奏结束时开始吸气,这时候的吸气速度要适中,使自己在第10小节第一拍结束时吸好足够的气息。
第二个需要注意的是:在歌曲的第33-36小节以及85-88小节处,是两句模仿叹息的节奏,在唱这样的节奏时,为了充分表达歌曲的情感,我们需要在唱每一句的时候都用上全部的气,但是又不能发出很大的声音。
最后一个梦西南师大版八年级音乐下册优质教案

一个梦西南师大版八年级音乐下册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教材西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民族音乐欣赏》第二节《一个梦》,主要内容包括:欣赏和分析《一个梦》这首歌曲的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元素,了解其创作背景和民族特色。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一个梦》的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知识,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创作灵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歌曲中复杂的节奏和和声处理。
2. 教学重点:歌曲的旋律、民族特色和创作背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钢琴、音响设备、教学课件。
2. 学具:课本、笔记、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梦”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欣赏歌曲:播放《一个梦》,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节奏、和声。
3. 分析歌曲: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元素,了解其民族特色。
4. 讲解创作背景: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加深学生对歌曲内涵的理解。
5. 互动环节:邀请学生上台演示歌曲的节奏,其他同学跟随学习。
6. 例题讲解:分析歌曲中的难点节奏,通过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掌握。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跟随音乐,独立完成歌曲的节奏练习。
六、板书设计1. 《一个梦》2. 内容:a. 歌曲背景b. 旋律、节奏、和声分析c. 民族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个梦》的旋律、节奏、和声,并谈谈你对民族音乐的认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自主欣赏其他民族音乐作品,提高音乐素养。
同时,组织学生参加音乐实践活动,如合唱、民族乐器演奏等,丰富学生的音乐生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歌曲中复杂的节奏和和声处理。
2. 例题讲解:分析歌曲中的难点节奏。
3. 作业设计:分析《一个梦》的旋律、节奏、和声。
一、教学难点解析1. 节奏:歌曲中的节奏具有一定的难度,如切分音、附点音符等。
浅谈中职音乐拉赫玛尼诺夫《幻想小品集》Op3.No1的艺术特征

浅谈中职音乐拉赫玛尼诺夫《幻想小品集》Op3.No1的艺术特征一、作品背景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是作品产生的根基,是作曲家从无到有创作音乐的思想源泉,是演奏好作品所必须了解的部分。
然而,对于学生来说,了解乐曲的创作背景往往是非常被忽略的一部分。
因为目前的音乐教育还是以演奏技巧的教育为主,即使有关于音乐史学,理论方面的西方音乐史及音乐欣赏的课程,其主线也是以西方音乐体系发展的大脉络来进行探讨,而不会针对具体某一音乐家的某个作品进行详细讲述。
然而,了解作品的背景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直接关系到演奏者对于作品情绪,作品风格及演奏特点等方面的把握。
因此笔者认为,在介绍本曲的音乐结构与演奏重点之前,有必要就作曲家及乐曲创作的背景进行简要叙述。
二、艺术特征如果说音乐背景是作品产生的根基,那么音乐结构及特点就是这首作品的骨架。
与乐曲的创作背景一样,乐曲的音乐结构也是在练习乐曲之前必须了解的一个部分。
乐曲的曲式结构决定了作曲家以何种形式对音符及旋律进行合理的组织与分配,是判断乐曲音乐风格,乐句特征及演奏重点的重要依据。
因此,正确分析作品的音乐结构是必不可少的。
下面,笔者将从本乐曲的和声、织体及曲式结构等三方面入手,对艺术特征进行分析探讨。
1.浓郁的和声在乐曲的开头第1到9小节,首先由两小节的引子引入,第4小节由四级和弦为随后的七级七和弦作预备,之后解决进入主和弦。
由建立在四级音上的属和弦接入下属和弦,后接属和弦及六级和弦。
这一乐句因多处运用跨小节连线,所以直接为一气呵成的乐句,为全曲奠定了沉重的基调。
2.多变的调性本曲作为拉赫玛尼诺夫悲剧性音乐的代表之作,在乐曲和声的运用上显得特别的浓郁且厚重。
通过分析,笔者看到在本曲的引子,A部分,B部分及再现的A1部分等四个部分中,旋律主要分布在降e小调及G大调等两个调上。
作曲家由两小节主调性上的降e小调开始了全曲,乐曲充满了忧郁的气息。
随即在第三小节处,配合钟声元素的出现将音乐转为了降G大调,仿佛是苦难的命运之声敲响一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 钢琴伴奏的配合
音 乐 形 象 的 塑 造 不 仅 仅 只 靠 人 声 的 演
绎,钢琴作为最优 美和谐 的伴奏乐器 ,在艺
术 歌 曲中 的 作 用 可 想而 知 。 《 最后一个梦 》 艺 术 形 象 的 的 充 分 表现 和钢 琴伴 奏 的景 致 衬 托 是 分 不 开 的 。 尤 其在 歌 曲 的第 二 部 分 钢 琴 伴 奏 部 分 和 弦 织体 、和 弦分 解 式 织 体 、琶 音
地 》等 。
一
始部分,结束感明显 。
= .歌曲 ( 《 最后一个梦》的艺术特点 1 . 题材选择方面 《 最 后一个 梦》创作 于1 9 8 8 年, 在 当时
那个年 代祖 国统一, 繁 荣 富 强 成 为 时代 的 主 题, 全 国各 行 各 业 通 过 实 际 行 动 来 表 达 着 对 祖 国的 热 爱 , 作 者 更 是 将 这 种 热 爱 和 愿 望 请 速与 歌 曲之中, 用艺 术歌 曲的形式 , 以 一 个 中 国 人 的 自豪 来 打 动 着 海 峡 两 岸 的 听 众 , 将 重 阳节 、端 午 节 具 有 中 国 民族 特 色 的 符 号 用 音 乐展 现 , 有 歌 曲抒 发 , 慈母、 儿 女 的情 结 ,
美 、 舒 缓 ,两 小 节 模 进 的 写 作 手 法 用 哼 鸣 “ M ”表 现 , 气 息 控 制 着 半 声发 出 去 表 达 着
一
感情又是表现 艺术歌 曲的源泉 。 《 最后一个
梦 》 要做 到 真情 流 动 ,感 染 听 众 就 要 先 感 动 自 己 , 想 要 唱 好 这 首 歌 曲就 要 细 心 体 会 作
投稿热线
0 1 0 - 6 3 5 6 5 7 3 1 \ 6 3 5 6 3 0 1 3
投稿邮箱 :h h z s z z s @s i n a c o m
浅谈歌曲 最后一个梦 的曲式结构与艺术特点
■ 王林林
【 摘 要】: 歌曲 《 最后 一个梦》创作于 1 9 8 8 年 由陆在易作 曲。张鸿西作词 。她是一个夙愿 ,一种 乡音 ,盼望着海峡 两岸的亲人早 日团聚 ,表达了作者热切 的爱 国情感 。此 曲感情深厚 、旋律优美 , “ 最后一个梦 ”就是家人 团聚 , 祖国统
八度 的上行,带 出了作者少许 的悲壮之感 。
作 品 的 第 一 部 分A ( 6 l 3 / J , 节 )柔 和 、
的创作前提和创作理念 充分表达 ,要将艺术
特 点 的 连 贯 性 、 统 一 性 、和 谐性 充分 体 现 。
含 蓄 ,“ 做 了多少 回梦 ,回回梦相 同,慈母
艺 术 歌 曲创 作 领 域 的 艺 术 成 就 尤 为 令 人 称
种憧 憬 和 希 望 。伴 奏 形 式 又 重 复 了歌 曲开
者 的处境 、歌 词蕴 含 的感情 和想要 表达 的
意 境 。 投 入 到 音 乐 的 情 景 当 中 ,用 歌 声 来
赞 ,例如 《 桥 》、《 家》、《 盼》、《 我爱这 土
一
的美好希 望。
【 关键 词】: 艺术歌 曲;渴望 ;曲式 ;特点
《 最 后一 个 梦 》这 首作 品是 一 首抒 情
性 的艺 术 歌 曲 , 并带 有 童 谣和 摇 篮 曲 的 音 乐
的 团 聚 在 故 乡 明月 中 , 故 乡 明 月 中 , 似 呼
喊 ,似 叹 息 。
技巧都是 为音 乐服务 的,是表达音乐情感的
表 达着 作 为一位 中国人 眼睁 睁看着 骨 肉分
离 ,海峡 两岸 亲人 泪光 涟涟 ,心 中急 切 , 满怀盼望。
歌曲 《 最后一个梦 的曲式结构
这 首 歌 曲 的 曲 式 结 构 为 带 有 补 充 句 的 二 部 曲 式 ,b e 羽 民族 五 声 调 式 , 旋 律 柔 和 , 作 曲手 法 多 为 一 字 一 音 并 贯 穿 全 曲 ,音 乐 与 歌 词 所 蕴 含 的 思 想感 情 发 展 一 致 , 表 达 了作 者 对 海 峡两 岸 早 日实 现 统 一 的 美 好 愿 望 。 曲 式 结 构 :A + A1+ 补 充 歌 曲 的前奏 部 分 ( 1 —5 小 节 ) 是 钢 琴 对 整 部 歌 曲 风格 的 提 前 演 绎 , 它 用 了简 单 的 五 个 分解 和 旋 , 引 出 了一 种 绵 绵 的 思 绪 和 浅 浅 的惆 怅 。 前 三 小 节 下 行 到 第 五 小 节 突 然 高
爱 , 儿 女 泪 ,骨 肉喜 相 逢 ” 四小 节 点名 了主 题 : 真 切 的 怀 念 对 远 方 的亲 人 与 渴 望 着 祖 国 的 统 一 结 合 起 来 。第 十 一 小 节 是 一 个 小 小 的
相互融合的过程 。艺术歌 曲的歌词塑造 出的
艺 术 形 象 应 该 是 准 确 的 ,生 动 的 ,它 使 演 唱 者 仿 佛 置 身 其 中 ,发 挥 出 强烈 的艺 术 魅 力 。
工 具 。 艺术 歌 曲是 个 人 情 感 的 抒 发 ,思 想 和
风格 ,羽调式 。柔和 的旋律 ,内涵 的深 刻以
及 情 感 丰 富 是陆 在 易 先 生 的 创 作 特 点 。 陆 在
易 的音 乐创 作 涉 及 多种 题 材 和 多 个 领 域 , 在
作 品的最后一部 分补充句 ( 3 0 3 4 )柔
三 结语
通 过对 中国艺 术作 品 《 最后 一个 梦 》 曲式 结 构 和 艺 术 特 点 的 分 析 ,我 们 了解 了 陆
《 最后一个梦》张鸿西词 ,他是我 国著名词
人 ,这 首 歌 的歌 词 感 情 深 厚 易懂 通 俗 , 内容 塑 造 了海 峡 人 民热 切 盼 望 回归 祖 国 ,眷 恋 故 土 的形 象 。
最后一个 梦的盼望激起 人们 心中的共鸣 。 2 . 歌词 的特点 艺 术 歌 曲对 歌 词 的 选 择 是 非 常 严 格
的 ,一 个 歌 曲 的创 作 是 歌 词 与 曲子 相 互 交 流
织体再加上节奏型的密集 改变,将歌者迅速
带 入 情 绪 。 歌 者 与 钢 琴 伴奏 的配 合 要 将 作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