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方言

合集下载

安徽土话—淮南方言大全

安徽土话—淮南方言大全

安徽土话—淮南方言大全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安徽土话—淮南方言大全1、好(所有一个字的都可以加嘛比)--叫嘛比的好。

2、不行--叫毛比吧。

也叫也熊吧。

3、好吃--叫好吃的羊熊样。

4、不怎么样--叫马虎熊。

5、行不行--叫可照。

6、好--叫好的羊熊样,嘛比的好。

7、不是那样的--叫你胡几吧吊扯。

8、是、是--叫旧地、旧地。

9、(坏)了--叫考了。

10、怪好的(非常好)11、一嘴:一句话好说的意思12、管:行可以的意思13、可是的该:为疑问短语“是不是的呢”之意14、麻灿:为副词短语常置于形容词前起修饰作用很非常的意思例句:麻灿的好15、喽喽吧:为感叹词得了吧行了吧的意思例句:喽喽吧就你那熊样16、胡吊搞:动词短语为乱来胡做非为之意18、搞哄黄子该!(搞什么搞)19、哧花了吧!(失误、失手、完蛋、搞砸了)20、腌喳人!(恶心人)21、吊烟(狗屁)22、打吊腰(心不在焉)23、你看把你倨地(倨傲,你看把你宠的)24、你洋唬什么(你来劲什么)25、你这人真叽一裤(见不得人的恶心本质)26、那大驴熊!(骂人的话)27、杠路、杠家、杠腿(走、回)28、七叶子(二青头、缺叶子肺、楞头青)29、不照器(不行、效果不好)30、能吊台(自作聪明)31、不管台、不管筋(不行)32、恶咽人、搁咽人(恶心人)33、扯地跟袄套子样(胡扯)34、遮鼓劲(装模作样、掩饰)35、猫吊喽、猫水吧你!(完了吧、算了吧你)36、过劲!(厉害)37、你搁哪喝(读音:豁)地该!(语无伦次、搞不清状态)38、各、各饭(吃)39、喝朗朗地(游刃有余、象摩象样)40、细比扣(吝啬)41、狗比羊眼(骂人的话)42、鬼子六(不诚实的人)43、精豆屁(狡猾的人)44、呵大蛋(拍马屁、巴结)45、掘事(赌咒)46、嘛熊(意同“麻灿”、“麻比”)47、掘人(骂人)48、迟鱼(迟:古代刑罚“凌迟”,知道啥意思了吧)49、冲会(民间的小范围融资)50、马子(身材。

各地方言分布图及概述

各地方言分布图及概述

各地⽅⾔分布图及概述各地⽅⾔分布图及概述江苏⽅⾔分布地图安徽⽅⾔分布图南通地区⽅⾔江苏⽅⾔就本省⽽论,分为三个⽅⾔区,即江淮⽅⾔区、吴⽅⾔区、北⽅⽅⾔区。

江淮⽅⾔区⼜分扬淮⽚、南京⽚、通泰⽚;吴⽅⾔语区⼜分苏州⽚,常州⽚;北⽅⽅⾔⼜分徐州⽚、赣榆⽚。

把本省⽅⾔分为四区,与本书对照,第⼀区江淮⽅⾔区,第⼆区吴⽅⾔区,第三区通泰⽚,第四区北⽅⽅⾔区,依《中国语⾔地图集》把第三区并⼊第⼀区,作为⼀个⽅⾔⽚,是符合⽅⾔性质的。

本省⽅⾔的分布,三⼤区在地域上是集中的,但都不是完整的,⽽是⼤⽅⾔区的⼀部分,分属官话⼤区和吴⽅⾔区,⽽且都偏在⼀⽅,因此⽅⾔间的边界交错,有很长的边界线。

边界线上的⽅⾔交互影响,语⾔现象多种多样,这就增加了本省⽅⾔的复杂性。

溧⽔、⾦坛两县原本都在吴⽅⾔区,但是半个世纪以来,江淮⽅⾔逐步渗⼊,现今县城已普遍说江淮⽅⾔,公共交际已不再说吴⽅⾔,⽼年⼈之间和农村还有吴⽅⾔的存在,但已⽇见衰微了。

不管在城镇还是在农村都有双语现象,其间有各种过渡词语和说法,是⼗分丰富多彩的。

类此情况,⼀县之内在语⾳上有等级差别,泗洪具的⼊声字,⾃南向北逐步减少,最南部⼊声基本齐全,最北部⼊声已不存在,中部则相当混乱,⽼年⼈和青年⼈⼤不相同;通州市的浊辅⾳,⾃西向东逐步增多,“通东活”是江淮⽅⾔和吴⽅⾔的过渡区。

此外,省内许多地⽅有外来移民,他们聚居成⽚,说着原籍的⽅⾔,形成⼤⼩不等的⽅⾔岛,这种⽅⾔岛和周边⽅⾔同样是处于边界线上,所不同的是⽅⾔岛⼈数少,在被包围之中,岛内的⼈不得不实⾏双语制,岛内外的话都会说。

全省有⽅⾔岛数⼗处,主要分布在黄海沿岸响⽔、滨海、⼤丰地区和苏南丘岭地带宜兴、溧阳、丹阳、句容地区。

⽬前关于江苏⽅⾔边界上和⽅⾔岛的⽅⾔调查研究,已经取得相当的成绩,但是还不够全⾯和深⼊。

25个在本地区是中⼼城市,语⾔影响较⼤的重点⽅⾔是:苏州、吴江、常熟、⽆锡、常州、海门、丹阳、⾼淳、南通、如皋、泰州、盐城、⾩宁、镇江、扬州、宝应、盱眙、淮阴、泗洪、连云港、东海、南京、赣榆、邳州、徐州。

江苏淮安-淮安方言

江苏淮安-淮安方言

江苏淮安-淮安方言淮安方言淮安方言概述淮安话即江苏省淮安地区所使用的方言,是江淮官话的代表方言地点之一。

淮安话有广义狭义之分,亦有古今地域之差异。

广义的淮安话也即明清时期所谓的“清淮方言”,指以明清淮安府城山阳县(今淮安市楚州区)和清江浦(今淮安市清浦区)两地及其附近区域所使用的方言(江淮方言扬淮片两淮小片)。

狭义的淮安方言因为淮安政区调整和地名更替而指代不同,一般而言(尤其是2001年淮阴淮安地名调整前),狭义淮安方言特指原县级淮安市、也即古山阳县今楚州区所使用的方言;近年来由于地级淮阴市更名淮安市,狭义淮安方言也指淮安市城区(清河区)所使用的方言,而楚州区一带所用方言又被称为楚州方言。

以淮安方言为载体的曲艺有淮剧、淮书等。

这些曲艺部分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淮安方言广义的淮安方言区今日除了清河区、清浦区、开发区和楚州区外,还包括邻近的洪泽县高良涧、黄集、岔河、朱坝等镇和淮阴区王营、新渡,涟水保滩等部分乡镇,地域范围北起废黄河两岸,南到白马湖,西至二河,东到苏嘴--复兴--博里--流均一线,人口200余万。

声母特点(1)古全浊声母在淮安话里全部清化,逢塞音、塞擦音,平声读送气清音,仄声读不送气清音,与多数官话方言以及普通话一致。

但是普通话的平卷舌,淮安话里是不分的,淮安话用z,c,s来代替zh,ch,sh,。

淮安方言的声母归类与普通话大致相同。

(2)古见系的开口二等字,多有声母不颚化(开口呼)、颚化(齐齿呼)两读。

文读念j,q,x,白读念g,k,h。

(3)影母和疑母混同,皆读为零声母。

与普通话一致。

这里从略。

(4)淮安话中…l?与…n?相混,但并不是简单的把“l”念成“n”,“n”发成“l”,而是一般洪音韵母前发“l”,细音韵母前发“n”。

(5)淮安方言不区分尖音与团音。

韵母特点淮安方言的韵母与普通话大致是相对应的,普通话中的双元音,淮安话里往往读成单元音韵母。

这里简要介绍一下和普通话不同的情况。

中国最美方言排行榜

中国最美方言排行榜

中国最美方言排行榜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有各地的乡土民风,各地有各地的方言。

方言是贴在乡情上的标签。

方言是一朵朵奇葩。

但从韵律上分析,还是有好听与不好听的说法,但总是月是家乡的明,话是家乡的好。

普通话是中国的官话,它是以北方话(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延庆语音为标准音,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标准汉语。

既然是官方语言,就不能说是方言了。

TOP.10 湘语湘语,又称湘方言或湖南话,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是生活在湘江流域及其支系一带湖湘民系使用的主要语言。

湘语分为新湘语和老湘语,新湘语以长沙话为代表,老湘语以双峰话为代表。

古楚语核心区位于长江中游一带,楚语是湘语的祖语。

现代湘语的使用者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湖南省相当部分地区,包括长沙、株洲、湘潭、岳阳、益阳、娄底、衡阳、邵阳、永州等。

2010年统计约为4500万人口,占汉族人口的4%左右。

湘语是湖南省的主体方言,湖南省是一个方言复杂地区,湖南省外有一些湘语方言岛。

TOP.9 唐山话、山东话、河南话、陕西话、山西话既然是方言评比,就离不开唐山话,山东话,陕西话、山西话和河南话。

这几种地方语言随都属北方方言体系,但各自均匀特点。

唐山话说起来挺有趣,外地人听唐山人说话就像在听唱歌:听山东人讲话就自带憨厚和耿直,河南古称中州、中原、中国,为南宋以前中国历朝历代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自唐代以来,历朝文人墨客均把天地之中“洛阳”一带的方言当做通行全国的通用语,但是目前已经被北京官话所取代;陕西省境内包含多种方言,狭义的'陕西话'仅指陕西中部渭河流域的关中平原所使用的方言,听陕西人讲话,就像吃一碗油泼面,纯、香。

而听山西人讲话,浓浓的老醋的味道,一种自然美。

TOP.8 江淮话江淮话,又称下江官话、南方官话,属于官话方言。

以前把南京话作为江淮官话代表音,现在一般把扬州话作为江淮官话的代表音。

江淮官话主要分布在江苏省、安徽省中部,此外还有江西省九江市部分地区、湖北省黄冈市部分地区及其它省份的个别方言岛,使用人口大约为7000万,主体分布于江苏、安徽两省中部的江淮地区。

江苏方言分布情况

江苏方言分布情况

江苏方言分布情况数据内容仅供参考学习,遗漏的请留言区补充江苏地跨长江、淮河,地域文化和方言文化有明显差别。

江苏省分为三个方言区,即江淮方言区、吴方言区、中原官话方言区。

江淮官话区又分扬淮片、南京片、通泰片。

吴语区同属太湖片,细分苏州小片、毗陵小片。

中原官话区又分徐州片、赣榆片。

江淮官话的历史江淮官话,又称下江官话、南方官话,以前把南京话作为江淮官话代表音,现在一般把扬州话作为江淮官话的代表音。

通行于江苏省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徐州、宿迁部分地区、连云港北部地区除外),长江南岸镇江以上、南京以下地区;安徽省淮河南部、长江两岸地区,以及江西省沿江地带。

包括江苏省南京(除溧水南部、高淳)、扬州(高邮)、淮安、盐城、泰州(除靖江)、镇江(除丹阳和丹徒区的一小部分)、南通(除海门、启东、通州部分)以及连云港和宿迁两市部分地区;安徽省合肥、安庆(小部分)、芜湖(除繁昌和芜湖县全部、南陵部分地区)、六安、滁州、马鞍山(除博望区)、池州(除部分地区)、淮南(东部上窑、洛河地区)、蚌埠怀远县(县城周边)、五河县(浍河以南地区);江西省九江市区、九江县、瑞昌市;湖北省东部的孝感市和黄冈市等地,使用总人口7000多万。

江淮官话可分为洪巢片、通泰片和黄孝片,洪巢片的分布范围广,涵盖大半江苏省和安徽省。

江淮官话洪巢片,在语言学上是指淮语以中国五大淡水湖(五湖)之洪泽湖和巢湖为两端的大片区域,包括今江苏江淮之间地区:扬州、淮安、盐城等;江苏沿江西部地区:南京(溧水南及高淳除外)、镇江(丹阳除外)、常州市金坛西部;安徽省中部地区:合肥、滁州、六安南部等;安徽南部沿江诸市:马鞍山、芜湖的部分城镇地区等。

洪巢片四面分别与中原官话(北)、淮语通泰片(东)、吴语太湖片(东南)、吴语宣州片(南)、赣语怀岳片(西南)、淮语黄孝片(西)等方言接壤,在方言交接地区与各方言互相影响,呈现出丰富的过渡特征。

以江淮官话的代表扬州话为例,以扬州市区(老城区)方言为标准。

江淮官话

江淮官话

概述⑴、江淮官话和普通话相比最大的语音特点就是有入声:绝大多数地区都只有喉塞音[-?]一个入声韵尾;安庆市的桐城、枞阳两地只有[-l]韵尾;唯有宝应一地有[-?]、[-l]两个韵尾;还有极少地区入声韵尾弱化或失去入声韵尾的,如南京、新海连等地。

⑵、咸山摄三分:即:“关”与“官”不同音、“站”与“战”不同音。

此两摄北方话一般都已经合流,今只有一类韵母[an](不计介音)。

而在淮语中,绝大多数都有两组或者三组读音。

一般的演变规律是:一等合口呼归桓欢韵;一等开口呼、二等归寒山韵;三四等同归先天韵。

在具体分合上各地又有所出入,在此不一一赘述。

⑶、阴平调值多为31或21的低降调:除海州一地的阴平调值为214曲折调,其他地区阴平调值多为31或21。

⑷、部分地区阴阳声韵合流:即阳声韵韵尾弱化变为鼻化韵,阴声韵鼻化变成鼻化韵,这样阴阳声韵之间有了交叉关系。

例如:在泰州方言中:“梅”≈“棉”、“悲”≈“边”;在盐城方言中:“姐”≈“剪”、“哥”≈“官”。

近年来由于普通话的影响,部分已合流的阴阳声韵又有了分离的迹象。

⑸、部分地区知三章三在咸山摄和假摄中保留j、q、x的读法:例如:淮阴、扬州、泰州等地,“遮”、“缠”、“扇”的声母分别为“j”、“q”、“x”。

⑹、大部分地区无儿化韵。

洪巢片的语音特点除了具备江淮官话的共同特征外,洪巢片淮语又具有许多独立的特征:⑴、声母方面:①除了滨阜的少数点外,绝大多数地区n/l不分。

②有些地区平卷舌能分,有些地区平卷舌不分:其中全部念为平舌的占多数。

③无疑母“ng”:除了滨阜方言有疑母“ng”之外,其他的方言疑母大多数均已的脱落或消失,疑母字归入零声母。

⑵、韵母方面:①大部分地区能区分an/ang。

由于普通话的影响,不分an/ang的地区正在减少。

例如:南京等地的新派口音已有an/ang的对立。

②en/eng,in/ing相混,其中以念en、in者为多。

通泰片的语音特点除了保留了独立的入声之外,和洪巢片相比,通泰片保留了更多的古音特征,也有许多不同于洪巢片的独特地方,比如:①,古全浊声母遇塞音、塞擦不分平仄一律送气。

简析南京方言从吴方言到江淮方言的历史变迁

简析南京方言从吴方言到江淮方言的历史变迁

简析南京方言从吴方言到江淮方言的历史变迁摘要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经历了千年变迁,历史上有六朝古都之称。

而南京方言也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南京方言目前属于北方方言下的江淮次方言,然而根据史料记载,南京话在魏晋时期以及魏晋以前都是隶属于吴方言的。

本文从南京方言的起源开始,通过史料记载的纵向对比和其语言特点与周围的吴方言的横向对比,在几个重点历史时期找出南京方言的历史变迁,论证南京方言是由吴方言向北方方言转化的。

并探求出影响南京方言转变的外部原因,分析南京方言的现状,寻求保护南京方言的方法。

关键字吴方言;江淮方言;历史变迁;语言融合一绪言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与北京、安阳、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同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七大文化古都。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在今天南京的中华门西南侧建城,开创了南京的城垣史,迄今已有2471年。

公元3世纪以来,先后有东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史称六朝)以及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共10个朝代和政权在南京建都立国,留下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南京地理位置优越,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依钟山而扼长江。

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称。

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地理位置的南京,其文化和语言也经历了漫长的变化,根据史书记载和后人的推断,南京话最早是属于吴方言的,而目前南京话被划分为北方方言下的江淮次方言,这其中的变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还原历史面貌探求个中缘由并提出可靠有力的证据。

而追溯南京方言的变迁和发展也对现代南京话的保护与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二南京方言的历史演变商代末期,周太王之子泰伯、仲雍来到江南建立吴国,以今天苏州为都城,逐渐发展壮大,领长江下游两岸地区。

春秋时期吴国强大,向北扩张,最早的南京城在这种情况下建立。

据《建康实录》里记载:“越王筑城江上镇,今淮水一里半废越城是也。

”淮水指秦淮河,废越城在今南京中华门外右侧,越城筑于周元王四年,这是南京城最早的起源。

江淮方言

江淮方言

江淮方言的演变与发展我国自古地分南北,江淮居其中,江淮之间,气候物产、语言风土,其特点也都居南北之中。

语云:“桔逾淮而北为枳”,应是地理环境使然。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云:“方言差别,固自不同,河北江南,最为巨异。

或失在浮清,或滞於重滞。

”扬雄《方言》记载显示,早在汉代本省境内偏西地区,西接淮河南北是一个方言区。

这个方言区居南北之中,受南北方言和其他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逐步发展演变成为江淮方言区,横亘江苏、安徽中部、全省遂成为三个方言区。

从商周两代开始,黄河流域的华夏族向东向南两个方向发展,现今江苏方言的分布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经过长期演变形成的。

华夏族向南发展,从关中、中原出发首先到达江汉流域,《诗经》国风中《周南》有《汉广》,《召南》有《江有记》,都是江汉地区的诗,可以称为“楚风”,说明殷周之际这里已被视为诸侯国之列,语言文化已经华夏化了。

周初周公旦曾率军东证,战胜东夷,但是南面今江苏安徽境内的徐夷、淮夷仍很顽犟,曾多次与周互有攻伐:战争使敌对双方进行了语言文化的交流。

到春秋时期,徐夷、淮夷才被吴国征服,今江苏全境几为吴国所有。

这时吴国与中原诸国关系密切,与蛮夷各族共同接受华夏文化。

东周以来楚国向东扩张,吴楚连年战争,虽然楚国失败,但是由中原入楚的先进文化反倒因战争更多更快的传入吴国,加速其华夏化的进程。

这时吴国与中原内地的往来也颇为频繁,公子季札访问鲁、齐、郑、卫、晋诸国,表现了很高的华夏语言文化修养。

晋国助吴攻楚,还派去战车队,教以战法。

齐国军事家孙武训练吴军,齐景公还把小女儿嫁给吴王阖闾的长子。

孔子有一位大弟子言偃(子游〕是吴人,曾在鲁国任武城宰。

此外,楚人伍子胥奔吴,过江时渔父唱歌示意,语言可通。

还有文种、范蠡也是楚人,他们到越国做官,出谋划策,语言上也没问题。

所有这些都表明吴越两国已经放弃原来的蛮夷语言,成为与楚方言相近的华夏语的一个方言。

战国时期,楚国中心逐步东移,最後都城迁到寿春(今安徽寿县〕,楚语对东方特别是江淮间的语言影响更大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演变
• 晋代中原汉民衣冠南渡定都南京以后,中 原雅音成为南京上层社会的用语。在以后 的历代变迁中,南京语音也在发生变化。 雅语和吴语融合,逐渐形成南方的江淮官 话。 在东晋时代,汉族正统朝廷及南迁汉 民带来中原洛阳雅言,又称“士音”,金 陵本地居民的语言称为“吴音”,又称 “庶音”。此后中原雅言和吴音在金陵融 合。
2011年,《刘顺三十年来的南京方言研究》 朱晓丹《南京方言语气词研究》 马栋才《南京方言浅析》 张志凌《言语社区的层次性和可变性—— 南京方言鼻尾韵研究》 张薇《南京方言程度副词“蛮”》 李梅平《南京方言词汇三本著述比较分析》 汪婷婷《南京方言中反复问句的研究》 李玲洁《南京方言中的“连V是V”结构》 黄灵燕《开口呼字的声母在清末官话和现 代方言中的分化》
南京方言
• 南京话,又称南京官话,南京官话特指曾 作为中国官方语言的以南京语音为标准的 国音。现代南京话主要通行于南京市主城 11区、溧水县北部和句容市。南京话在历 史上长期是中国的官方语言。明代及清代 中叶之前中国的官方标准语一直是南京官 话。
• 周边国家如日本、朝鲜所传授、使用的中 国语也是南京官话。明清时期来华的西方 传教士所流行的是以南京官话为标准的中 国话,民国初年西方传教士主持的“华语 正音会”,也以南京音为标准。长久以来, 南京话以其清雅流畅、抑扬顿错的特点以 及独特的地位而受到推崇。
• 隋朝统一中国定都长安,编著《切韵》, 音系为江东金陵雅音和中原洛阳雅音的综 合系统,因以南朝为正统政权而以金陵士 音为重。唐着《唐韵》,沿隋《切韵》; 宋编广韵,袭隋唐切韵、唐韵。 宋为元灭, 旋明灭元,明以古中原雅音为正,鉴于中 原地区更多融合了北方少数民族,遂以由 六朝金陵雅音演化而来的南京音为基础音 系确立标准国语
• • • • • • •
1991年,卢海鸣《六朝时期南京方言的演变》 1992年,邓兴锋《明代官话基础方言新论》 1993年,费嘉《南京方言社会学初探》 《南京方言志》 20世纪90年代 刘丹青主编《南京方言词典》 1994年,刘丹青《<南京方言词典>引论》 邓兴锋《<南京官话>所记南京音系音值研究—— 兼论方言史对汉语史研究的价值》
• 2003年,孙华先《南京方言声调若干问题》 • 黄进《南京方言儿化合音的演化与语法意 义的磨损》 • 《南京方言儿化现象探究》 • 2005年,黄进,《南京方言儿化语音机理 分析》 • 2006年,宋益丹,《南京方言声调实验研 究》
• 柏莹,《南京方言中的高密声调》 • 宋益丹《南京方言入声实验研究》 • 2007年,柏莹,《轻声音高模式的特性— —以南京方言轻声和入声音变为例》 • 张锦文《南京方言中”X得—Y“句式解析》 • 王曦《明代南京作家南曲用韵研究》
历史来源
• 我国自古地分南北,江淮居其中,江淮之间,气 候物产、语言风土,其特点也都居南北之中。语 云:“桔逾淮而北为枳”,应是地理环境使然。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 序录》云:“方言差别,固 自不同,河北江南,最为巨异。或失在浮清,或 滞于重滞。”扬雄《方言》记载显示,早在汉代 本省境内偏西地区,西接淮河南北是一个方言区。 这个方言区居南北之中,受南北方言和其他政治 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逐步发展演变成为江淮方 言区,横亘江苏、安徽中部、全省遂成为三个方 言区。
• 孙华先认为南京方言的入声特色可以从四 个方面来考察:一是高。在南京话的五个 调类中,入声的调值最高,这一点是南京 话入声自成一调类的区别性特征。二是短。 南京话入声较短,但也不是非此不可。三 是入声字的喉塞韵尾[?]。现在喉塞韵尾 趋无的倾向更加明显。四是紧。南京话入 声字的元音是紧元音,单念时喉头肌肉和 口腔肌肉紧张
• 2012年,朱晓农《南京方言不是明代官话 的基础 》 • 张志凌《南京方言阳声韵变异研究》 • 陈婷《南京方言语音考察 》 • 李梅平《南京方言词汇考察》 • 费涵妮《南京方言时体助词“到”字的用 法分析》
语音研究
• 从研究方法看,南京方言的语音研究大致可以分 为两类:一类是传统语音学视角下的研究,一类 是实验语音学及西方语音学视角下的研究。前者 的代表性成果有《南京方言志》、刘丹青的 《〈南京方言词典〉引论》、孙华先的《南京方 言声调的若干问题》和《南京方言的轻声和入 声》、柏莹的《轻声性质探赜———以南京方言 轻声为例》和《轻声音高模式的特性————以 南京方言轻声和入声音变为例》、黄进《南京方 言儿化合音的演化与语法意义的磨损》等。后者 的代表性成果有马秋武的《南京方言两字组连读 变调的优选论分析》、宋益丹的《南京方言中的 入声喉塞尾实验研究》等
• 巢湖市:市区,含山,无为,庐江县,约 453万 • 马鞍山市:市区,当涂县,约124万 • 池州市:市区,青阳县,约91万 • 总计2700万
江西
九江市:市区,九江(北部)县,约142万
江淮官话湖北省黄孝片,由于存在较大争议, 未列入其内。
音系概况
• (1)江淮官话的声母数量一般在17个到24 个之间 • (2)江淮官话的韵母数量一般在36个到54 个之间,以45个韵母左右为多 • 江淮官话的声调数目是5个到7个之间
• 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鲍明炜的《六十年来南京方 音向普通话靠拢情况考察》。作者考察了自1928 年赵元任《南京音系》以来南京话向普通话的靠 拢情况,主要有[n]、[l]的分混,尖团音的 分混,[a]、[ai]两韵的开齐问题,撮口韵的 有无,e韵的读法,鼻音韵尾的读法等问题。与 20年代的南京话相比,操南京方言的青少年有些 能够区分[n]、[l],已经不再分尖团音, [a]、[ai]两韵的开齐情况基本上与普通话相 同,有撮口韵的人大大超过无撮口韵的人
音系
• • • • • • • • 声母21个 韵母47个 声调5个 阴平: 31 帮端今西花灰江哥播 阴平: 31 帮端今西花灰江哥播 上声: 22˨ 米摆假悔鲁港蟹里敏 去声: 44˨ 动静弄痛病重信卫练 入声: 5 ʔ˨ 黑白赤脚接吃喝乐铁
• 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南 京成立,,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发表 了《南京音系》[1],深入细致地讨论了 南京方言的音系系统 • 20世纪50年代,全国各地进行了一次大规 模的方言普查,南京方言音系的调查成果 发表在《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2] 一书中
• 1995年,邓振明《南京地名讹变初探》 • 1997年,刘丹青《<红楼梦>姨类称谓的语 义类型研究》 • 张升余《从日文唐音看明清时期的南京官 话与江南方言音》 • 戎文敏《各地方言词典的引论》 • 马学仁《何为”建康七妙“》 • 群一《<儒林外史>与云南方言词汇集》
• 1998年,鲍明炜主编 ,《江苏省志· 方言志》 • 2000年,孙华先 ,《吴烺<五声反切正韵>》 的韵母系统》 • 卢偓《南京语音向普通话语音过渡的理论依 据和阶段》 • 2001年,孙华先,《南京方言的轻声和入 声》 • 颜逸明,蒋冰冰《江苏方言研究的世纪硕 果——评<江苏省志-方言志>》
• 2008年,刘顺,潘文,《南京方言的VVR 动补结构》 • 姚伟嘉《南京方言反复问句使用情况调查》 • 常丹丹《南京方言中的”到“》 • 柏莹的《轻声性质探赜———以南京方言 轻声为例》 • 刘存雨《<南京方言中的亲密高调>商榷》 • 马秋武,洪薇《南京方言两组字组连续变 调的优选论分析》
• 王萍《南京方言态度差异研究》 • 王越越《南京方言儿化音使用中的社会差 异》 • 刘存雨《江宁方言的地理地理语言学研究》 • 孙华先《赵元任<南京音系>研读》 • 2009年,马秋武《南京方言两字组连续变 调的优选论分析》 • 张薇《南京方言选择问研究》
• 2010年,刘瑞明《六朝乐府“风人体”对 后世方言的影响——以南京方言为例》 • 朱晓艳《浅谈“还+VP”在南京方言和普通 话中的差异》 • 金鑫《南京方言“[t 5]雨”本字调查》 • 王伟超; 许晓颖《南京言语社区语言态度调 查报告》 • 聂平《江宁方言语音研究》
• • • • • • • • •
刘丹青《〈南京方言词典〉引论
• 讨论了南京方言的语音系统。作者认为南 京话有21个声母,49个韵母和5个声调,在 韵母的数量上与《南京方言志》的描写有 所不同。而且作者还具体描写了新老南京 语音的不同,对南京方言的一些音变现象 也进行了阐释[4]81102。从总体上看, 《〈南京方言词典〉引论》中描写的南京 方言
语音特点
• ⑴江淮官话和普通话相比最大的语音特点 就是有入声:绝大多数地区都只有喉塞音[?]一个入声韵尾; • ⑵咸山摄三分:即:“关”与“官”不同 音、“站”与“战”不同音。 • ⑶阴平调值多为31或21的低降调:除海州 一地的阴平调值为214曲折调,其他地区阴 平调值多为31或21。
• ⑷、部分地区阴阳声韵合流:即阳声韵韵 尾弱化变为鼻化韵,阴声韵鼻化变成鼻化 韵,这样阴阳声韵之间有了交叉关系 • ⑸、部分地区知三章三在咸山摄和假摄中 保留j、q、x的读法:例如:淮阴、扬州、 泰州等地,“遮”、“缠”、“扇”的声 母分别为“j”、“q”、“x”。 • ⑹、大部分地区无儿化韵。
• 镇江市:市区、句容市、扬中市,约187万 • 南通市:市区,如皋市,如东县,海安县, 约430万 • 泰州市:市区,兴化,姜堰,泰兴,约 438.5万 • 连云港市:市区,东海县(西北部除外), 灌云县,灌南县,约304万 • (总计约3812安,定远,全椒县,明 光,天长市,约433万 • 合肥市:市区,肥东,肥西,长丰县,约 456.5万 • 淮南市:市区,约139万 • 六安市:市区,寿县,金寨(西北部除 外),霍山,舒城县,约499万 • 安庆市:市区,枞阳县,桐城市,约231.5 万
• 民国以来,南京城区语言的格局发生了较 多变化。长久以来,南京话以其清雅流畅、 抑扬顿错的特点以及独特的地位而受到推 崇。即便到了清末,在上海滩依然有“申 话不如京话好,南京土白更堪嘉”的说法。 清末汉语拼音的创制者卢戆章,仍然倡议 以南京话为“各省之正音”。近百年来, 南京城区语言的格局发生了较多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