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感染性疾病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肺炎支原体引起小儿呼吸道感染的研究进展

肺炎支原体引起小儿呼吸道感染的研究进展

78肺炎支原体引起小儿呼吸道感染的研究进展李函洁,陈春花*(新疆医科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摘 要:近年来,肺炎支原体的感染与小儿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息息相关,支原体在多种呼吸道感染疾病中扮演举足轻重的作用,感染率高达20%~25%。

支原体感染不仅与患儿所在的环境有关,而且与环境污染及小分子粉尘的吸入有关,对学龄期患儿的生长发育及成长造成严重的影响。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是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毛细支气管炎样肺间质性改变,顽固性剧烈干咳是其主要的肺部表现,除此之外,病变还累及多个系统。

经过多年对支原体感染的认识,对其检出率也逐渐升高,对其治疗系统化、规范化,但仍有一部分患儿病情进展为难治性支原体感染并产生严重的并发症,经久治疗效果欠佳,严重影响孩子的生活,在临床工作中对支原体感染的早期认识、早期治疗显得尤为重。

关键词:支原体;呼吸道感染;肺炎;病变;治疗中图分类号:R725.6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李函洁,新疆医科大学。

1 病原学肺炎支原体主要寄生于人类第一道免疫防御体系--粘膜,主要寄生于呼吸道粘膜,借助其特殊顶端结构与宿主更好地粘合在一起,阻碍呼吸道纤毛的摆动和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降低其自清道夫的作用。

然而支原体的致病力主要与粘附因子有关,此因子系分子质量为170000的表面蛋白,联合P30、高分子量蛋白(high molecular weight protein,HMW)粘附于宿主粘膜,从而致病。

2 流行病学特点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在全世界各个国家及地区都存在的一种普遍感染性疾病,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及脏器,呼吸系统感染率最高。

其中MP 感染的患者为主要传染源,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不同季节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都对其有不同的易感性。

有文献报道[1]1986~2004间3~4年间就有一次MP 感染的爆发(血清抗体检测),也有文献显示不同年份MP 感染率也不尽相同,主要与不同地区的环境因素有关,如人口密度与空气湿度关系甚密[2]。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预防与护理研究进展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预防与护理研究进展

【摘要】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是指在单位时间内上、下呼吸道感染反复发作超过规定次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多见于6岁以内的婴幼儿,学龄前反复感染儿童患病率为29.69%,其中城市为32.61%,农村为24.19%,近年来仍有不断上升的趋势[1]。

如治疗不当或治疗不及时,容易导致哮喘、心肌炎、关节炎、肾炎等。

营养状况异常、免疫功能低下、环境因素变化、基础疾病及慢性感染病灶的存在等因素均可导致呼吸道感染的反复发生[2]。

因其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严重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

临床上本病重在防而非治。

因此,做好胎儿期孕妇的健康教育及护理,及时补充小儿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改善小儿生活环境状况,可有效预防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减少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患儿生活起居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以及推拿、穴位按摩等中医疗法,在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中有较大优势。

【关键词】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预防;护理反复呼吸道感染(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RRTI)是指1年内发生呼吸道感染次数超过7次,其发病机制多与先天性因素、营养素缺乏、居住环境等因素有关[3]。

报道显示[4],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病率高达20%,且病情迁延、久治不愈,严重威胁患儿身心健康。

给患儿的日常生活、学习带来极大的不便,给家庭、社会造成很的负担,因此,对的防治及护理研究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广泛重视。

笔者就近年来在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预防与护理进行综述。

1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预防1.1胎儿期的预防措施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预防该病的发生尤其重要。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与先天性因素关系密切,如早产、宫内感染、宫内缺氧、低体重儿等都会导致的发病率增高。

早产儿出生时机体各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尤其是免疫功能较低,如孕期母亲患肝炎、结核等疾病,病原体可通过胎盘导致胎儿营养不良或免疫功能受损。

小儿感染性腹泻病的研究新进展

小儿感染性腹泻病的研究新进展
占 1. % 。R 35 V毒株 G血清型 主要为 G 2
( 44 ) G (2 8 ) P基 因 型 主 要 为 3. % 、 3 3 . % ,
P 4 % )P 2 . % ) G与 P型组合 主要 (5 、(21 、
为 P 2 4 . % ) P 3 2 . % ) s 血 G ( 36 、 G (5 6 。A t V
子 阳性率 9 . % ;类整 合子 阳性志 贺菌 02 I
R V感染 的肠 道 外并 发 症 逐渐 受 到
2 俞蕙 , 王晓红, 叶颖 子 , 儿 童福 氏志贺菌 等. I 类整合子的检测及其耐药性 的关系. 中华
儿科杂志 ,0 6, 9)60— 8 . 20 4 4( :8 6 3 3 叶新华 , 金玉 , 方肇寅 , 兰州地 区 20 等. 0 4— 20 05年度婴 幼儿 病毒 性 腹泻 的病原 学研 究. 中华流行病学杂 志,0 6 2 ( ) 17— 2 0 ,7 2 :1
E IC对 呋喃 唑 酮 、 孢 哌 酮 敏感 率 为 SE 头 8 % 一 0 , 哌 嗪 青霉 素 的敏 感率 为 5 9% 氧
5.% , 7 1 而对复方新诺 明、 红霉 素、 乙酰螺 旋霉素 、 氨苄西林 表现 出极高 的耐药 性 , E E 、 IC E E P C EE 、 T C的敏 感率 与 E IC类 SE
1 22
关注 。黄晓磊 等报 道 8 例腹泻 患儿 中大 3
便R V—R A阳性 8 N 2例 , R 血 V—R A 阳 N
性 1 ( 9 3 , 中单个核 细胞 中检 6例 1. %) 其 出 8例 , 血浆 中检 出 8例 , 8例 同时 在 有
单核 细胞 和血浆 中检出 , 4份血 液来源 的

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研究进展

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研究进展

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研究进展摘要:在临床中小儿呼吸道感染属于十分常见的一项疾病,其中肺炎支原体感染导致的肺炎在小孩人群中极为高发。

目前得此病的治疗中主要以药物为主,以阿奇霉素为例,只要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较低,也是当前小儿支原体肺炎一线用药。

本文对阿奇霉素在小儿支原体肺炎中的治疗展开深入研究,为后续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阿奇霉素;支原体肺炎;疗效肺炎支原体入侵会导致什么呼吸道感染,不仅仅会造成肺部的病变,同时还可能造成心肌、消化系统等多个组织的损伤,严重时危及小孩的生命[1]。

此病的发病机制是由于感染肺炎支原体后破坏了患儿的呼吸道黏膜,进一步会导致免疫损害。

由于在小儿人群中发病率高,所以近年来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1肺炎支原体的发病机制肺炎支原体的入侵人体后,会黏附于宿主细胞表层,进一步导致细胞破坏,释放核酸酶,导致细胞溶解,进一步则会引起严重反应[2]。

一般此病感染后潜伏期大约在2~3周,患病后持续数周不等。

2支原体肺炎的诊断目前在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中,主要通过实验室检查来明确病情,很多患儿在发病后,主要表现为体温上升以及阵发性咳嗽,在进行检查时发现,体内的白细胞指数无明显变化。

考虑到肺炎支原体生长十分缓慢,所以对于肺炎支原体不进行常规培养,相比之下,血清血检测则更为有效,例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在进行肺部 X线检查时,可见模糊云雾罩状阴影[3]。

3阿奇霉素在支原体肺炎患儿中的应用现状由于支原体属于十分微小的微生物,会导致患儿出现急性呼吸道反应,目前此病在女性儿童中发病率要高于男性,尤其在季节交替时,发病率明显升高,合并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风险极高。

在目前大量临床研究中指出,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在选择不同抗生素治疗时,疗效存在一定差异性。

阿奇霉素作为当前十分常用的一项抗生素,这一药物是在红霉素的化学结构上加以修改而制定的一种药物,目前在呼吸道感染中应用极其广泛。

部分情况下,也被用于治疗衣原体导致的感染疾病中、从阿奇霉素的应用来看,这一抗生素的耐药菌产生往往和不规范的治疗有密不可分的关联,而支原体耐药株的产生在临床大量的研究中指出,与抗菌药的不规律使用以及不规范次数呈正相关,一旦发现支原体耐药株感染后,合并肺外并发症的概率将大大提升,而且并发症相对极其严重,在治疗方面十分棘手。

感染性疾病研究进展与展望2023

感染性疾病研究进展与展望2023

感染性疾病研究进展与展望2023急诊科是感染性疾病诊治的主战场。

感染性疾病指机体感染细菌、真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后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

患者可表现为多种不同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近年来,感染性疾病发病率寨升,且给全球带来巨大经济负担。

随着对感染性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化,尤其是遭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的新形势下,医务工作者应更加注重感染性疾病的精准诊断和规范化治疗。

本文主要就血清标志物、病原体检测、细菌耐药、急诊常见的感染部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简要介绍。

1血清标志物研究进展1.1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4亚型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4亚型(soluble CD14, sCD14)是新型感染性诊断的血清标志物,尤其在脓毒症早期诊断和预后中相比C-反应蛋白((-reactive protein, 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入外周血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WBC)等常规生物标志物更具优势,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热点。

多项研究已验证,sCD14在脓毒症、细菌感染和表现为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患者中明显高千正常患者,在脓毒症中更高。

除此之外,sCD14也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在感染性休克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和85%,明显优于PCT和CRP。

同样也有研究表明,sCD14和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呈正相关(r=083,P=0004), sCD14水平越高,预后越差,且将sCD14和PCT联合使用后在诊断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均大大提高。

因此,sCD14可作为脓毒症诊断和预后评价的新型指标。

1.2 CD64CD64是免疫球蛋白C:(IgG庄段亲和力最高的受体在机体感染后的3~6 h,即可出现活化的中性粒细胞CD64达上调,因此可作为早期感染的评价指标之一。

儿科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的科研进展与前沿

儿科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的科研进展与前沿
病理学诊断在儿科疾病中具有重要价值,尤其 对于肿瘤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03
儿科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 进展
药物治疗
抗生素使用
01
随着对抗生素耐药性的认识加深,新型抗生素的研究和开发成
为重点,以减少对现有抗生素的依赖。
靶向药物
02
针对特定疾病机制的靶向药物研究正在进行,旨在更精确地治
疗疾病并减少副作用。
康复治疗
物理疗法
物理疗法在儿科康复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包括运动疗法、按摩 等。
心理疗法
针对心理疾病的康复治疗研究不断深入,如儿童焦虑、抑郁等心理 问题的干预措施。
高压氧治疗
高压氧治疗在儿科重症康复中的研究与应用逐渐增多,对于脑损伤 等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04
儿科常见疾病的预防策略 与前沿理念
未来展望
结合当前科研进展和前沿技术,对儿科常见疾病的诊 疗进行展望,提出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和挑战。
06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转化研究
转化研究是连接基础科学和临床应用 的关键环节,未来的研究应加强转化 医学的实践,将实验室研究成果转化 为临床应用,提高儿科疾病的诊疗水 平。
重点研究领域包括:疾病发病机制的 基础研究、新药研发及临床试验、诊 断技术的创新与推广等。
儿科常见疾病的预防策略与前沿理念
• 请输入您的内容
05
典型病例分享与讨择具有代表性的儿科常见疾病 ,如感冒、肺炎、腹泻等,以便 更好地反映疾病特点和诊疗现状 。
病例多样性
考虑不同年龄段、性别、病情严 重程度等因素,确保病例的多样 性,以便更全面地了解疾病诊疗 情况。
高危疾病筛查和早期干预是降低儿科 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措施。未 来的研究应关注高危疾病的筛查技术 及早期干预策略的制定和实施,提高 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水平。

219492776_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用于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诊断的应用进展

219492776_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用于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诊断的应用进展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用于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诊断的应用进展赖丁香,㊀郑吉善,㊀潘云,㊀周颖,㊀李海波基金项目: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项目(2023K Y1118);宁波市社会公益项目(2022S035);宁波市品牌学科(P P X K2018G06);宁波市医疗卫生高端团队(2022020405)作者单位:315000浙江宁波,宁波大学医学部(赖丁香);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儿科(郑吉善),出生缺陷综合防治中心(潘云,周颖,李海波)作者简介:赖丁香(1987-),女,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与研究通讯作者:郑吉善,EGm a i l:z j s222@163 c o m;李海波,EGm a i l:l i h a i b oG775@163 c o m㊀㊀ʌ摘要ɔ㊀呼吸道感染是儿童最常见的感染,严重威胁儿童生命健康,早期明确病原体对于该类疾病的临床诊治有重要意义.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 N G S)具备无偏倚㊁全覆盖㊁高效率等优势,正被应用于临床感染性疾病诊断.本文通过一系列实例来介绍m N G S在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ʌ关键词ɔ㊀呼吸道感染;㊀宏基因组二代测序;㊀应用;㊀儿童d o i:10.3969/j.i s s n.16743865.2023.03.004ʌ中图分类号ɔ㊀R725.6㊀ʌ文献标识码ɔ㊀A㊀ʌ文章编号ɔ㊀16743865(2023)03019904A p p l i c a t i o no fm e t a g e n o m i cn e x t g e n e r a t i o ns e q u e n c i n g i nt h ed i a g n o s i so fr e s p i r a t o r y i n f e c t i o u sd i s e a s e s i nc h i ld re n㊀L A ID i n g x i a n g,Z H E N GJ i s h a n,P A N Y u n,Z H O UY i n g,L IH a i b o S c h o o l of M e d i c i n e,N i ng b oU n i v e r s i t y,N i n g b o315000,C h i n aʌA b s t r a c tɔ㊀R e s p i r a t o r y t r a c ti n f e c t i o ni st h e m o s tc o m m o ni n f e c t i o ni nc h i l d r e n,w h i c hs e r i o u s l yt h r e a t e n s t h e l i f e a n dh e a l t ho f c h i l d r e n.E a r l y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o f p a t h o g e n s i s o f g r e a t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f o r t h e c l i n i c a ld i a g n o s i s a n d t re a t m e n t of s u c hd i s e a s e s.M e t ag e n o m i c n e x t g e n e r a t i o n s e q u e n c i n g(m N G S)h a s t h e a d v a n t a g e s o fu n b i a s e d n e s s,f u l l c o v e r a g e a n d h i g h e f f i c i e n c y,a n d i s n o wb e i n g a p p l i e d t o c l i n i c a l d i a g n o s i s o f i n f e c t i o u s d i s e a s e s.T h i s a r t i c l e i n t r o d u c e s t 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v a l u e o fm N G S i n c h i l d r e nᶄs r e s p i r a t o r y i n f e c t i o u sd i s e a s e s t h r o u g has e r i e s o f e x a m p l e s.ʌK e y w o r d sɔ㊀R e s p i r a t o r y i n f e c t i o n;㊀M e t a g e n o m i c n e x t g e n e r a t i o n s e q u e n c i n g;㊀A p p l i c a t i o n;㊀C h i l d r e n㊀㊀呼吸道感染是儿童最常见的感染.其中,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如肺炎和细支气管炎是5岁以下儿童住院和院内死亡的主要原因,给家庭以及医疗卫生系统造成了沉重的负担[1].引起呼吸道感染的病原种类繁多,常见的有病毒㊁细菌㊁肺炎支原体㊁真菌等,不同病原体感染可有相似的临床表现,对于儿科医生来说,快速精确识别呼吸道病原体对临床决策至关重要.呼吸道病原微生物常用检测方法包括分离培养㊁抗原抗体检测㊁核酸检测等,各有各的优势和缺点.培养虽作为微生物鉴定的金标准,但其存在耗时长㊁灵敏度低的不足,且易受抗生素使用的干扰;抗原㊁抗体检测快速准确,但可覆盖的病原数量有限,且抗体检测存在窗口期;核酸检测则需要事先了解或假设病原微生物的类型[2].上述检测方法虽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但在时效性㊁特异性㊁敏感性等方面存在局限,尤其在评估多种病原体感染病人时,已无法满足临床需求.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 e t a g e n o m i c n e x t g e n e r a t i o ns e q u e n c i n g,m N G S)作为一种新的诊断技术,被认为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其主要优点在于无需分离培养,无需经验预判,直接获取临床样本(血液㊁痰液㊁脑脊液㊁肺泡灌洗液等),通过生物信息分析,获得疑似致病微生物的种属信息,具有无偏倚㊁全覆盖㊁高效率的特点[3],具有传统检测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本综述从m N G S的发展背景㊁检测流程以及在儿991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23年6月第15卷第3期㊀C h i nP e d i a t r I n t e g rT r a d i tW e s tM e d,J u n2023,V o l15,N o.3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童呼吸道感染诊断的应用现状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㊀m N G S的发展背景宏基因组这一概念最初是在1998年由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J o H a n d e l s m a n等提出,即生境中所有微生物基因组的总和[4],后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K e v i nC h e n和L i o rP a c h t e r将其定义为 应用现代基因组学技术直接研究自然状态下的微生物的有机群落,而不需要在实验室中分离单一的菌株 的科学[5].由于样本量巨大,早期测序技术存在低通量㊁高成本的缺点,限制了宏基因组学的普遍应用.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迅猛发展,下一代测序技术的出现推动了宏基因组学的进一步研究.下一代测序又叫高通量或大规模并行测序,可在单次运行中对数千至数十亿个单独的D N A片段进行测序.下一代测序技术在临床微生物学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可以无差别地检测患者临床样本中的病原微生物的m N G S技术就是其中之一.2014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道了一则通过下一代测序协助临床成功诊断钩端螺旋体脑膜炎的病例,并促使患者进行敏感抗生素治疗后获得康复,首次证明了m N G S可为临床提供可靠的病原体信息[6].由此, m N G S从基础研究转向临床实验室.2016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下一代测序可用于微生物鉴定㊁抗菌药物耐药性及毒力分析[7].2018年,高通量测序技术被写入我国成人医院获得性肺炎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8].之后几年,我国先后发布多部关于下一代测序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为宏基因组分析和诊断技术的应用指明方向[9G12].2㊀m N G S的检测流程m N G S整个流程分为三部分:即采集有价值的标本㊁湿实验(实验室检测)和干实验(生物信息学分析)[13].其中湿实验主要包括:核酸的提取,文库的构建,及将构建好的文库放在仪器上进行自动化测序的过程.干实验是将下机的测序数据进行质控,去除宿主核酸序列,再与病原微生物数据库进行比对鉴定物种,最后出具报告的过程.在检测流程中的每个步骤均采取质量控制措施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3㊀m N G S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3 1㊀病原微生物的鉴定㊀m N G S能够对所有潜在病原体进行无偏倚检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报道了该技术在病原诊断中的优势,但针对儿童病例的文献相对较少,现我们将对m N G S在儿科的应用效能进行概述.3 1 1㊀病毒感染㊀病毒是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种类繁多,易发生变异,可引起传染病的暴发与流行.目前临床用于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检测方法主要以核酸扩增试验㊁快速抗原检测以及直接荧光抗体检测为主,其中核酸扩增试验以其高灵敏度和特异性,且不需要校准,被视为临床病毒学诊断的 参考标准 [14].然而,上述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包括靶标数量有限可同时检测的病原数量不多㊁靶向病毒序列的保守区域发生突变可致敏感性下降或假阴性㊁仅测定包含的目标病原体,出现非典型或未知病毒逃脱检测[13].m N G S不需要已知核酸序列,在检测常见病原体的同时,还能高效发现各种罕见及未知的病原体类型[15G16].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暴发初期,Z h u等[17]运用m N G S对不明原因肺炎患者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进行分析,发现一种新型β冠状病毒(2019Gn C o V),并获得了三种新型冠状病毒的完整基因组序列,大大缩短了识别未知病原体的时间.在散发病毒感染时,同样体现了m N G S作为诊断工具的优越性.有报道显示,m N G S在重症无应答肺炎患儿检测致病病原体的灵敏度显著提高,除了证实直接荧光抗体检测到的9例腺病毒感染外,还检测出16例腺病毒感染病例,此外1例初诊为白血病的患者被检测出巨细胞病毒感染,转为抗病毒治疗后,发热等症状迅速改善[18].3 1 2㊀细菌感染㊀细菌是引起儿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培养被认为是细菌鉴定的 金标准 ,但某些病原体培养条件苛刻㊁体外生长缓慢㊁抗生素经验性使用等因素限制了培养的检出率,无法满足临床需求.研究证实,m N G S技术在分析多种微生物感染的样本时比标准培养更为快捷㊁全面㊁准确[19].在对112例肺炎儿童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样本进行m N G S评估时,阳性检出率为91 07%,而培养阳性率仅40 18%,明显低于m N G S(P<0 01),研究者将抗菌药物暴露同时纳入分析后发现,抗菌药物使用对m N G S的影响小于传统培养,结果有助于临床对诊疗方案的调整,改善预后并降低死亡率[20].与传统微生物检测的对比中,m N G S 诊断细菌感染的敏感性㊁准确性㊁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均有明显优势,但在诊断常见细菌感染方面,例如肺炎链球菌㊁金黄色葡萄球菌㊁流感嗜血杆菌,与传统微生物检测没有显著差异,体现出m N G S更大的检测范围和检出率,可作为传统微生物检测的有力补充[21].在罕见菌的鉴定中,宏基因组检测同样有其独有的价值.黄美霞等[22]首次通过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宏基因测序协助确诊放线菌感染,克服了放线菌培养难㊁阳性率极低,需通过穿刺㊁手术等手段获得阳性病理标本确诊的难点,为肺放002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23年6月第15卷第3期㊀C h i nP e d i a t r I n t e g rT r a d i tW e s tM e d,J u n2023,V o l15,N o.3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线菌病的临床诊断提供了更为安全快速的途径.3 1 3㊀肺炎支原体感染㊀肺炎支原体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每隔3~7年出现一次流行高峰,是儿童呼吸道感染常见的病原体之一[23G24].肺炎支原体的检测方法主要分病原学检测和血清学检测两大类,方法众多,各有优势,但近来有研究发现,肺炎支原体存在健康儿童呼吸道内携带现象,故尚无单一诊断方法区分其携带或感染[25].m N G S作为无偏㊁全覆盖的检测手段,在肺炎支原体诊断中同样具有意义.W a n g等[18]的研究中m N G S诊断肺炎支原体的敏感性与P C R相似;在另一项回顾性研究中,支气管肺泡灌洗液m N G S对肺炎支原体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性均较高,但敏感性低于传统病原学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P C R㊁血清抗体检测),但该研究中入院前肺炎支原体血清学抗体阳性患者进行了抗感染治疗,因此可能导致检出率下降[21].虽然m N G S不能作为确诊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单一诊断方法,但不失为常规检测方案的有力补充,尤其在复杂呼吸道感染中有明显优势.3 1 4㊀其他病原体感染㊀除上述病原体外,儿童呼吸道病原体还包括真菌㊁寄生虫等.真菌侵袭性感染常见于免疫功能受损时,尤其是接受免疫抑制剂㊁抗肿瘤药物㊁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以及留置各种导管的儿童.及时准确地确定真菌感染并鉴定种属,是侵袭性真菌病诊断和治疗的关键.T s a n g等[26]对319例通过下一代测序诊断的真菌感染病例进行分析,仅不足三分之一的真菌培养结果为阳性,其中经m N G S诊断的耶氏疟原虫感染者中只有不到20%的病例在染色和显微镜检查中呈阳性,展示了m N G S在真菌诊断领域的巨大潜力,尤其那些培养困难的真菌以及真菌载量低的病例.近年来,有关m N G S诊断罕见病原体的报告逐渐增多,例如:什曼原虫[27]㊁肺诺卡菌[28]㊁鹦鹉热支原体[29]㊁羌虫病[30]等.杜彦强等[28]通过m N G S确诊了3例肺诺卡菌病,仅1例痰培养呈阳性,确诊后给予利奈唑胺联合复方磺胺甲口恶唑抗感染治疗,最终2例好转出院,证实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另1例死亡可能与该患儿存在肺部感染重㊁抗生素耐药等因素有关.综上所述,m N G S在单次检测中具有更广泛的病原体检测范围,与传统检测相比,在诊断新型或罕见病原体中具有独特的优势.3 2㊀耐药性检测㊀原则上,m N G S可通过获取致病微生物耐药基因来预测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且已有研究报道展示了其在临床应用的潜力.W a n g 等[31]对免疫功能低下的重症肺炎患者进行m N G S 分析,通过结合M i n I O N和B G I S E QG500测序平台的优势,在培养阴性的肺组织样本中快速鉴定了肺炎克雷伯菌,并提供了b l a S H VG12,b l a K P CG2,b l a T E MG1, b l a C T XGMG65等抗性基因,此外还检测到了铜绿假单胞菌等其他细菌序列,结合临床后及时调整了抗感染策略,患者治疗好转后出院,m N G S对抗生素耐药基因的分析为指导精准抗感染治疗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另外,有研究者使用m N G S分析63份呼吸道标本,在鉴定病原体的同时,证实了耐药基因的存在与药敏试验结果一致,同时发现某些细菌的耐药基因型与某些特定抗菌药物间存在密切相关性,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推断抗菌药物敏感性的新方法[32].尽管m N G S检测耐药基因的发展前景美好,但目前依旧属于探索研究阶段,仍有很多障碍需要克服.例如:大多数m N G S诊断平台存在读长偏短,难以获取耐药基因的全长序列信息;m N G S无偏倚㊁全覆盖的特点,结果易受标本质量㊁背景基因组等影响,无法准确定位耐药基因的来源[33].4㊀小结m N G S可在单次检测中对临床样本中所有遗传物质进行测序,可作为病原体鉴定的重要工具,尤其在急危重呼吸道感染时,能快速获得疑似感染微生物的基因信息,检出罕见的㊁新发的和混合感染的病原体,协助指导抗微生物药物的选择.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m N G S尚缺乏统一的检测标准,不同的实验室和检测平台可导致检测结果的不确定[34G35].其次,采样标本的高背景导致检测敏感性降低,主要受人类宿主背景序列或者采样标本中的微生物菌群影响,尤其是低载量病原体[3].第三,如何区分m N G S所提供的微生物属于定植还是感染,对于报道的解读需要检测人员㊁临床医生等共同参与.最后,m N G S复杂的检测程序和高昂的检测成本尚无法在临床普及.总之,m N G S在感染性疾病的应用价值获得了更多研究者以及临床医生的肯定,随着技术平台的完善和临床研究的增加,m N G S将在临床实践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参考文献[1]㊀L i uL,O z aS,H o g a n D,e ta l.G l o b a l,r e g i o n a l,a n dn a t i o n a lc a u s e s o f u nde rG5m o r t a l i t y i n2000G15:a n u p d a t e d s y s t e m a t i ca n a l y s i sw i t hi m p l i c a t i o n sf o rt h eS u s t a i n ab l e D e v e l o p m e n tG o a l s[J].L a n c e t,2016,388(10063):3027G3035.[2]㊀曹清,唐铭钰,杜白露.儿童呼吸道病原检测应用进展及相关研究[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9,34(10):721G725.[3]㊀C h i uC Y,M i l l e r S A.C l i n i c a lm e t a g e n o m i c s[J].N a tR e vG e nG102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23年6月第15卷第3期㊀C h i nP e d i a t r I n t e g rT r a d i tW e s tM e d,J u n2023,V o l15,N o.3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e t,2019,20(6):341G355.[4]㊀H a n d e l s m a nJ,R o n d o n M R,B r a d y S F,e ta l.M o l e c u l a rb i oGl o g i c a l a c c e s s t ot h ec h e m i s t r y o fu n k n o w ns o i lm i c r o b e s:an e w f r o n t i e r f o r n a t u r a l p r o d u c t s[J].C h e mB i o l,1998,5(10):R245G249.[5]㊀S h a r o nI,B a n f i e l d J F.M i c r o b i o l o g y.G e n o m e sf r o m m e tGa g e n o m i c s[J].S c i e n c e,2013,342(6162):1057G1058.[6]㊀W i l s o n M R,N a c c a c h eS N,S a m a y o aE,e t a l.A c t i o n ab l ed i a gGn o s i s o f n e u r o l e p t o s p i r o s i s b y n e x tGg e n e r a t i o n s e q u e nc i n g[J].NE n g l JM e d,2014,370(25):2408G2417.[7]㊀U.S.D e p a r t m e n to fH e a l t ha n d H u m a nS e r v i c e s,F o o da n dD r u g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C e n t e rf o r D e v i c e s a n d R a d i o l o g i c a lH e a l t h,O f f i c e o f I n V i t r o D i a g n o s t i c s a n d R a d i o l o g i c a lH e a l t h,D i v i s i o no f M i c r o b i o l o g y D e v i c e s.I n f e c t i o u sD i s e a s eN e x tG e n e r a t i o n S e q u e n c i n g B a s e dD i a g n o s t i cD e v i c e s:M i c r oGb i a l I d e n t i f ic a t i o na n dD e t e c t i o no fA n t i m i c r o b i a lR e s i s t a n c ea n d V i r u l e n c e M a r k e r s[E B/O L].(2016G05G13).h t t p s://w w w.r e g u l a t i o n s.g o v/d o c u m e n t/F D AG2016GDG0971G0002.[8]㊀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中国成人医院获得性肺炎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年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8,41(4):255G280.[9]㊀宏基因组分析和诊断技术在急危重症感染应用专家共识组.宏基因组分析和诊断技术在急危重症感染应用的专家共识[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9,28(2):151G155.[10]«中华传染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宏基因组学第二代测序技术检测感染病原体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中华传染病杂志,2020,38(11):681G689.[11]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临床微生物学组,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分会临床微生物学组,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分会.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技术应用于感染性疾病病原检测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21,44(2):107G120.[1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新生儿肺表面活性物质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1版)[J].中华儿科杂志,2021,59(8):627G632.[13]G u W,M i l l e r S,C h i uC Y.C l i n i c a lM e t a g e n o m i cN e x tGG e n e r aGt i o n S e q u e n c i n g f o r P a t h o g e n D e t e c t i o n[J].A n n u R e vP a t h o l,2019,14:319G338.[14]孙宇,赵林清.正确分析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检测结果[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1,36(24):1856G1860.[15]T h o r b u r nF,B e n n e t t S,M o d h a S,e t a l.T h e u s e o f n e x t g e n e rGa t i o n s e q u e n c i n g i n t h e d i a g n o s i s a n d t y p i n g o f r e s p i r a t o r y i nGf e c t i o n s[J].JC l i nV i r o l,2015,69:96G100.[16]L e f t e r o v aM I,S u a r e zC J,B a n a e iN,e t a l.N e x tGG e n e r a t i o nS eGq u e n c i n g f o r I n f e c t i o u sD i s e a s eD i a g n o s i sa n d M a n a g e m e n t:A R e p o r to f t h e A s s o c i a t i o nf o r M o l e c u l a rP a t h o l o g y[J].JM o lD i a g n,2015,17(6):623G634.[17]Z h uN,Z h a n g D,W a n g W,e ta l.A N o v e lC o r o n a v i r u s f r o m P a t i e n t sw i t hP n e u m o n i a i nC h i n a,2019[J].N E n g l J M e d,2020,382(8):727G733.[18]W a n g H,L uZ,B a oY,e t a l.C l i n i c a l d i a g n o s t i c a p p l i c a t i o no f m e t a g e n o m i cn e x tGg e n e r a t i o ns e q u e n c i n g i nc h i l d r e nw i t hs eGv e r en o n r e s p o n d i n gp n e u m o n i a[J].P L o SO n e,2020,15(6): e0232610.[19]C u m m i n g sL A,K u r o s a w aK,H o o g e s t r a a tD R,e ta l.C l i n i c a l N e x tG e n e r a t i o nS e q u e n c i n g O u t p e r f o r m s S t a n d a r dM i c r o b i oGl o g i c a l C u l t u r e f o rC h a r a c t e r i z i n g P o l y m i c r o b i a l S a m p l e s[J].C l i nC h e m,2016,62(11):1465G1473.[20]Y a n g A,C h e n C,H u Y,e ta l.A p p l i c a t i o no f M e t a g e n o m i c N e x tGG e n e r a t i o nS e q u e n c i n g(m N G S)U s i n g B r o n c h o a l v e o l a rL a v a g eF l u i d(B A L F)i nD i a g n o s i n g P n e u m o n i ao fC h i l d r e n[J].M i c r o b i o l S p e c t r,2022,10(5):e0148822.[21]D e n g W,X uH,W uY,e t a l.D i a g n o s t i c v a l u e o f b r o n c h o a l v e oGl a r l a v a g ef l u i d m e t a g e n o m i cn e x tGg e n e r a t i o ns e q u e n c i n g i np e d i a t r i c p n e u m o n i a[J].F r o n tC e l l I n f e c t M i c r o b i o l,2022,12:950531.[22]黄美霞,叶贝,姜源,等.儿童肺放线菌病一例并文献复习[J].中华儿科杂志,2021,59(1):33G36.[23]W a i t e s K B,X i a o L,L i u Y,e ta l.M y c o p l a s m a p n e u m o n i a ef r o mt h e R e s p i r a t o r y T r a c ta n d B e y o n d[J].C l i n M i c r o b i o lR e v,2017,30(3):747G809.[24]J a c o b sE,E h r h a r d t I,D u m k eR.N e wi n s i g h t s i n t h eo u t b r e a k p a t t e r no fM y c o p l a s m a p n e u m o n i a e[J].I n t JM e d M i c r o b i o l,2015,305(7):705G708.[25]S p u e s e n sE B,F r a a i j P L,V i s s e rE G,e t a l.C a r r i a g eo f M y c oGp l a s m a p n e u m o n i a ei nt h eu p p e rr e s p i r a t o r y t r a c to fs y m pGt o m a t i ca n da s y m p t o m a t i cc h i l d r e n:a no b s e r v a t i o n a ls t u d y[J].P L o S M e d,2013,10(5):e1001444.[26]T s a n g C C,T e n g J L L,L a uS K P,e t a l.R a p i dG e n o m i cD i a g n oGs i s o fF u n g a l I n f e c t i o n s i nt h e A g eo fN e x tGG e n e r a t i o nS eGq u e n c i n g[J].JF u n g i(B a s e l),2021,7(8):636.[27]G u oF,K a n g L,X uM.Ac a s e o f p e d i a t r i c v i s c e r a l l e i s h m a n i aGs i sGr e l a t e dh e m o p h a g o c y t i c l y m p h o h i s t i o c y t o s i sd i a g n o s e db ym N G S[J].I n t J I n f e c tD i s,2020,97:27G29.[28]杜彦强,楚建平,王娟,等.儿童肺诺卡菌病三例报道并文献复习[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21,28(12):1115G1118.[29]W a n g L,Z h aP,W a n g Y,e t a l.T h eV a l u eo fM a c r o g e n eS e cGo n dGG e n e r a t i o n S e q u e n c i n g i n t h e D i a g n o s i s,G u i d a n c e o fD r u g U s e,a n dE f f i c a c y M o n i t o r i n g o f I n f e c t i o u s P n e u m o n i a i nP r e m a t u r eI n f a n t s[J].C o m p u t M a t h M e t h o d s M e d,2022,2022:4398614.[30]林威,林蓓蓓,唐震海,等.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协助诊断3例无焦痂儿童恙虫病[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2,37(3):210G213.[31]W a n g K,L i P,L i nY,e t a l.M e t a g e n o m i cD i a g n o s i s f o r aC u lGt u r eGN e g a t i v eS a m p l eF r o maP a t i e n tW i t hS e v e r eP n e u m o n i ab y N a n o p o r e a n dN e x tGG e n e r a t i o nS e q u e nc i n g[J].F r o n tC e l lI n f e c tM i c r o b i o l,2020,10:182.[32]L i u H,Z h a n g Y,Y a n g J,e ta l.A p p l i c a t i o no fm N G Si nt h eE t i o l o g i c a lA n a l y s i so fL o w e r R e s p i r a t o r y T r a c tI n f e c t i o n sa n d t h eP r e d i c t i o no fD r u g R e s i s t a n c e[J].M i c r ob i o lS p ec t r,2022,10(1):e0250221.[33]梁文炎,施毅,孙文逵.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技术在革兰阴性菌耐药表型检测中的研究进展[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2,45(2):209G213.[34]T h o e n d e l M,J e r a l d o P,G r e e n w o o dGQ u a i n t a n c e K E,e ta l.C o m p a r i s o n o f T h r e e C o m m e r c i a l T o o l sf o r M e t a g e n o m i cS h o t g u nS e q u e n c i n g A n a l y s i s[J].JC l i n M i c r o b i o l,2020,58(3):e00981G19.[35]B u r dE M.V a l i d a t i o n o f l a b o r a t o r yGd e v e l o p e dm o l e c u l a r a s s a y sf o r i n f e c t i o u s d i s e a s e s[J].C l i n M i c r o b i o lR e v,2010,23(3):550G576.(收稿日期:20230302)㊀㊀(本文编辑:刘颖;外审专家:韩晓华)㊀㊀202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23年6月第15卷第3期㊀C h i nP e d i a t r I n t e g rT r a d i tW e s tM e d,J u n2023,V o l15,N o.3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治疗的研究进展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治疗的研究进展

对导致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呼吸系统疾病因素、环境因素
方法较多。目前主要依赖于抗菌药物的使用。抗菌药物对于 及营养因素应尽量去除,要积极、系统地治疗全身疾病。提倡 急性感染期的 RRTI是有效的,但不能有效预防感染的复 增强体质,加强体育锻炼以适应外界环境。要提供平衡膳食,
发,且反复使用抗菌药物可导致细菌耐药,这严重危害儿童 改变挑食、偏食、吃零食的习惯。患儿定期检测微量元素 ,及
是雾化吸入治疗 ,均取得较好的疗效 ,可使患儿呼吸道感染 迁延期和恢复期)进行辨证用药。还有内治法,如健脾益肺
次数明显减少。用法:肌肉注射 100万 U,隔日1次,5 d为 1 法、疏肝健脾法、益气活血法、清补并举法、固卫祛痰法;外治
个疗程。雾化 100万U加入 15 mL生理盐水中雾化吸入,隔 法,如推拿穴位、拔罐和穴位注射等。另外,一些专方、中成药
(12):946—948.
E4J 覃蔚 .口服 细 菌 溶 解 产 物 对 支 气 管 哮 喘 合 并 反 复 呼 吸 道 感 染 的 双 盲 随 机 对 照 研 究 [J].中 华 儿 科 杂 志 ,
2次口服,每周连服 2~3 d,3个月为 1个疗程。 近年 出现 的左 旋咪 唑涂布剂 L7],通过局部 皮肤 给药 ,透
IJ,JL生理病理特点、体质特征、遗传及其他先天 因素是 呼吸道局部 slgA水平,能有效减少 RRTI儿童呼吸道感染
发病的主要原因,如身体虚弱、正气亏损的小儿发病率高;父 次数。用法:早餐前和临睡前各 7滴,治疗 4周,间歇 2周,再
母体质虚弱、妊娠时患病次数多、早产、双胎等肾虚型4,JL易 治疗 2周 。
2004,l8(12):79—81.
E73 孙 凌 昕 ,刘 兴 国 ,赵 艳 梅 ,等.左 旋 咪 唑 涂 布 剂 辅 治 小 儿反 复 呼 吸道 感 染 及 哮 喘 67例 临 床 分 析 【J].}l缶床 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感染性疾病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8-08-24T15:51:31.037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12期作者:赵云杨翠霞[导读] 一直以来,儿童感染性疾病严重危害儿童健康,是造成5岁以下儿童发病和死亡的最重要原因,经过长期不懈努力钻研和实践,特别是疫苗的应用和不断改进,儿童感染性疾病与传染性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青州市人民医院 262500
一直以来,儿童感染性疾病严重危害儿童健康,是造成5岁以下儿童发病和死亡的最重要原因,经过长期不懈努力钻研和实践,特别是疫苗的应用和不断改进,儿童感染性疾病与传染性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如今一些新的感染性疾病及各种病原微生物的耐药问题成为儿童感染性疾病治疗中面临的日趋严重的问题。
一、儿童感染性疾病
1儿童结核病
随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感染增多,成人结核病的发病率也有所增加。3岁以下儿童及严重营养不良或免疫系统受损患儿罹患结核病风险大。由于儿童结核病具有结核菌数量少、抗酸染色涂片及结核菌培养阳性率均低,因此与成人结核病相比,儿童结核病的诊断更困难,其病情现状被严重低估。近年来,在儿童结核病病原诊断方面,通过改进采集标本方法提高了抗酸杆菌及结核菌培养阳性率:高渗盐水(5%)雾化后,促进排痰采样,可使结核菌培养阳性率提高到20%~30%;连续3次清晨洗胃进行结核菌培养,可大大提高检出率,特别是婴儿结核菌培养阳性率可达到42%~92%。在结核菌特异性抗原或核酸诊断研究方面有两个进展:一个是γ干扰素(IFN-γ)释放试验(interferon-gammareleaseassays,IGRAs),利用测定结核分枝杆菌表达的抗原早期分泌性抗原靶6(ES⁃AT-6)、培养滤液蛋白10(CFP-10)和(或)TB-7.7(是一种结核杆菌复合体肽抗原),刺激外周血单核细胞产生IFN-γ,可有效区分结核感染、结核病与卡介苗接种后、非结核的分枝杆菌感染,也用于儿童结核感染及结核病的诊断,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目前应用于临床的有T.SPOT.TB和QuantiFERON-TBGold两种试剂盒。WHO推荐应用该试验诊断结核感染、结核病,但在诊断结核感染与活动性结核病时,两者仍然具有一定的交叉反应,特别是在结核感染高发地区更易出现假阳性。另一个是核酸扩增试验(nucleicacidamplificationtests,NAATs),可检测结核菌核酸并可进行耐药基因检测分析,确定耐利福平结核菌rpoB基因突变位点。由于对耐利福平耐药菌株往往也对异烟肼耐药,因此,rpoB基因突变位点可作为一个耐多药结核分支杆菌检测的标志。在儿童抗结核病治疗一线药物中,由于低-中等级别研究证据证实链霉素的有效性,同时因链霉素耳毒性,故目前推荐儿童抗结核病治疗一线药物去除链霉素,而采用的是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4种药物[1]。 2疫苗预防疾病
随着免疫学的进展和生物技术的不断提高,可用疫苗预防的疾病逐渐增多,包括白喉、麻疹、甲型肝炎、乙型肝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脊髓灰质炎、风疹、破伤风、轮状病毒肠炎、水痘、流感及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所导致的疾病等。b型流感嗜血杆菌是引起5岁以下儿童严重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的临床效果可达95%~100%。随着该疫苗的广泛应用,b型流感嗜血杆菌导致的婴幼儿肺炎、脑膜炎发病率大大减少,在欧美等国家婴幼儿接种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免疫后发生侵袭性b型流感嗜血杆菌疾病已很少见。肺炎链球菌常引起5岁以下儿童中耳炎、乳突炎、肺炎和脑膜炎。
为了减少接种次数,现在研制出很多联合疫苗,即多联疫苗、多价疫苗。多联疫苗由多种病原抗原组成,用来预防多种疾病;多价疫苗是包含同一种细菌或病毒的不同亚型或血清型的疫苗。目前已使用的多种疫苗有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及b型流感嗜血杆菌四联疫苗(DTaP-HIB),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乙型肝炎及b型流感嗜血杆菌五联疫苗(DTaP-HB-HIB),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乙型肝炎、脊髓灰质炎灰及b 型流感嗜血杆菌六联疫苗(DTaP-HB-IPV-HIB),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麻腮疫苗等。多价疫苗如A+C流脑疫苗等。 3抗生素耐药日趋严重
抗生素耐药近年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儿童抗生素耐药也日趋严重,已严重威胁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抗生素耐药由原来的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发展成为现在以“ES⁃KAPE”即屎肠球菌(enterococcusfaecium)、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pneumo⁃nia)、鲍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baumannii)、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及肠杆菌属(enterobacterspe⁃cies)为主。其中屎肠球菌中有60%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耐药,而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耐多药,这些细菌感染后缺乏有效药物治疗,特别是发生在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的严重感染。
一个来源于13个国家(未包括中国)的19项研究共收集了4000份社区获得性儿童脓毒症血培养结果发现,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感染约占55%(从39%~70%),其次为肺炎链球菌、沙门菌感染,占4%;在新生儿中,对青霉素、庆大霉素和3代头孢不敏感或敏感性减低者超过40%,而在1~12个月婴儿中,对青霉素、庆大霉素和3代头孢不敏感或敏感减低者也超过35%[3]。因此,有学者悲观地认为,近期内已无法依靠研究机构和药物制造商生产出新的抗生素药物来为临床提供杀灭耐药菌的武器,惟一的解决办法只有依靠我们改变使用抗生素药物的策略[4]。
二、儿童感染性疾病分类
1手足口病
HFMD是由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引起的儿童常见急性传染病。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病毒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Coxasckievirus)A组4、5、7、9、10、16型,B组2、5、13型;埃可病毒(ECHOviruses)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其中以EV71及CoxAl6型最为常见,EV71感染易导致重症HFMD。重症HFMD的临床表现、危重病例的救治方案、EV71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及EV71分子流行病学特征等研究为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由于重症HFMD病例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首诊时容易忽略,而病情进展凶猛,一旦出现肺水肿、肺出血等呼吸、循环并发症,患儿可短时间内死亡。
因此,临床实践中如何早期、及时地识别出重症病例并作出相应的处理尤为重要。重症HFMD累及神经系统受累时,最多出现的症状是持续发热和四肢抖动,病情重者皮疹相对少;脑干病变伴肺水肿者常出现心动过速>200次/min、血压升高、外周血白细胞增高、血糖增高;脑脊液细胞数、C-反应蛋白(CRP)与病情轻重无关;神经系统受累与EV71感染高度相关;神经系统受累的HFMD重症病例,及时合理使用甘露醇、甲基泼尼松龙、丙种球蛋白以及其他对症支持措施,可能对阻止重症病例向危重状态发展和降低危重症病死率有益。胸片提示进展迅速的肺实变影。 2甲型H1N1流感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表现为典型的流感症状(发热、咳嗽、咽痛、食欲不佳、腹痛等),无呕吐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大多数临床过程轻微,经奥司他韦抗病毒和对症治疗痊愈,预后良好;奥司他韦治疗无明显副反应发生。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降低或升高,多伴有肝肾功能及出凝血指标异常。X线胸片提示双肺多肺叶受累,大片透过度降低影。中国是全球第一个在甲型H1N1流感疫情爆发后开始给国民接种疫苗的国家。今后,对儿童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研究需关注:(1)儿童甲型H1N1流行特征,临床特点、预后;(2)抗病毒治疗的效果以及病毒耐药情况;(3)甲型H1N1疫苗接种、不良反应以及疫苗效果的相关研究。 3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急性呼吸道感染是儿童常见病、多发病,其中下呼吸道感染是导致儿童死亡的最常见原因。病毒感染是4个月至4岁小儿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原因。除常见的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A型流感病毒(IA)、B型流感病毒(IB)、副流感病毒1、2、3型(PIV1、PIV2、PIV3)外,随着实验室检测技术方法的改进,新发现了引起人类呼吸道感染的致病病毒。主要报道了人偏肺病毒(humanmetapneumovirus,hMPV)以及人博卡病毒(HumanBocavirus,HBoV)与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关系。参考文献:
[1]刘春艳,谢正德,Richard Gonzalez,等.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学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4(4):270-273.
[2]张学兰,季正华,丁云芳,等.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流行特点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4(11):876-877.
[3]余嘉璐,邓力,张建涛,等.腺病毒3型感染489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4(12):957-958.
[4]王宇清,季伟,陈正荣,等.2006-2007年苏州地区儿童呼吸道人类偏肺病毒感染的流行和临床特征[J].中华儿科杂志,2009,47(8):617-6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