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自信理论2
过度自信理论文献综述

过度自信理论文献综述过度自信理论文献综述摘要:过度自信是指个体对自身能力、实际表现和结果持有过高的信心和评价。
这种现象在个体决策、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通过综述过度自信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文献,探讨了过度自信的概念、形成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可能的后果,并进一步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过度自信、自信、决策、心理健康、社会交往引言:过度自信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力和表现过高估计的一种心理现象。
过度自信的存在和表现常常导致个体在决策过程中做出不理性的选择、对自己的漏判和误判、与他人沟通的障碍以及对失败的不适应。
过度自信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吸引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
本文旨在系统综述现有的过度自信理论和研究文献,深入探讨过度自信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和潜在的后果,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一、过度自信的概念过度自信是指个体对自身能力、实际表现和结果持有过高的信心和评价。
相比于正常的自信,过度自信具有过高的自我评价和对自己能力的夸大估计。
过度自信包括两个方面的偏差,即评价偏高和判断失误。
评价偏高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和表现有过高的估计,往往低估自己的失败风险。
判断失误则是指在决策过程中,个体由于对自己能力的过高估计而导致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二、过度自信的形成机制过度自信的形成涉及多种认知、情绪和社会因素。
首先,过度自信与个体的自我认知有关。
研究表明,个体往往会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在因素,而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这种内部-外部归因偏差有助于个体形成过度自信的信念。
其次,过度自信也受个体的情绪状况的影响。
积极的情绪能够提高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估计,进而增加过度自信的可能性。
此外,社会因素也对过度自信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个体的社会环境和社会交往方式都会影响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和信心。
三、过度自信的影响因素个体的过度自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个体的自我认同对过度自信具有重要作用。
个体的自我认同程度越高,越容易产生过度自信现象。
过度自信理论概述-经济心理学共30页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过度自信理论概述-经济心理 学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过度自信理论2

过度自信理论2第一篇:过度自信理论2过度自信摘要:过度自信理论(overconfidence theory),金融学的四大研究成果之一,大量的认知心理学的文献认为,人是过度自信的,尤其对其自身知识的准确性过度自信。
人们系统性地低估某类信息并高估其他信息。
本文对过度自信及模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并通过博弈模型说明了过度自信是博弈均衡的结果。
关键词:行为金融过度自信博弈均衡对于过度自信理论,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是过度自信的,尤其对其自身知识的准确性过度自信。
Gervaris、Heaton和Odean将过度自信定义为,认为自己知识的准确性比事实中的程度更高的一种信念,即对自己的信息赋予的权重大于事实上的权重。
行为金融放松了传统金融学的理性人假设,认为人并非是完全理性的,行为人在决策时常受各种心理信念的影响,从而影响金融市场。
过度自信理论,投资者过度自信会对金融市投资者和证券分析师们在他们有一定知识的领域中特别过于自信。
然而,提高自信水平与成功投资并无相关。
基金经理人、股评家以及投资者总认为自己有能力跑赢大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现有研究表明,许多基于投资者过度自信假定的行为金融学模型能够解释传统经典金融学理论无法解释的一些异常现象。
譬如,在某种程度上,过度自信模型能够解释交易量之谜、波动性之谜、长期反转效应和短期动量效应等等。
同时,以西方发达国家成熟市场为研究对象的经验研究和实验研究也表明,证券市场上确实存在投资者过度自信现象。
因此,De Bondt和Thaler(1995)甚至认为过度自信是判断心理学(Judgment psychology)中最有力的发现。
近年来,随着过度自信在行为金融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投资者过度自信已经成为金融学家的研究热点和标准假定之一。
目前有许多关于过度自信的模型和理论,如DHS模型。
DHS模型是Daniel Hirshleifer和Subrahmanyam等1998年提出的,简称DHS是对于短期动量和长期反转问题提出的一种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解释。
过度自信理论概述-经济心理学

过度自信理论概述 - 经济心理学引言过度自信理论是一种在经济心理学领域中常被研究的理论,它描述了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有过高估计的倾向。
这种过度自信现象在金融市场、投资决策和创业领域中非常普遍,不仅对个体决策产生影响,而且也对整个市场和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过度自信理论进行概述,介绍其主要特征、原因和影响,并探讨如何管理和减轻过度自信现象。
过度自信理论的主要特征1.高度自我评价:过度自信的人往往高度评价自己的能力和知识。
他们往往认为自己的技能比实际要好,过于乐观地看待可能的结果。
2.低估风险:过度自信的人倾向于低估风险和可能的失败。
他们对失败的可能性感到不敏感,并往往对当前市场情况或投资项目的潜在风险视而不见。
3.遗忘和忽视信息:过度自信的人通常会遗忘或忽视与他们的观点或决策相矛盾的信息。
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和记住与他们已有信念相一致的信息,并对其他信息不予理会。
4.过分自信:过度自信的人对自己的判断和决策过于自信,往往过分相信自己的直觉和经验,忽视客观的证据和分析。
过度自信的原因过度自信现象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认知偏差、社会因素和个性特征等。
1.认知偏差:人类决策过程中存在多种认知偏差,如过度乐观偏差和确认偏差。
过度乐观偏差使人们过高估计自己和他人的能力,而确认偏差使人们更容易接受支持已有观点的信息。
2.社会因素:社会文化和环境对过度自信的形成和维持起到重要作用。
社会对自信的推崇和奖励促使人们变得过度自信,并忽视潜在的风险和负面结果。
3.个性特征:个人特征也可以影响过度自信的发展。
一些人天生更加自信和乐观,更容易陷入过度自信的状态。
过度自信的影响过度自信的影响在个体和市场层面上都非常显著。
1.个体层面:过度自信使个体更倾向于冒险,追求高回报的机会,但也容易忽视潜在的风险。
这可能导致投资损失、创业失败和估计错误。
2.市场层面:在金融市场中,过度自信会导致投资泡沫的形成和崩溃。
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往往会投资于过高估值的资产,从而推高市场价格。
过度自信理论文献综述

过度自信理论文献综述【摘要】标准金融学对金融市场的解释与市场实际的差异早已被学者和投资者观察到,行为金融学的诞生与发展提供给了学者和投资者研究金融市场的崭新道路。
行为金融学这一新的理论框架刚刚起步,存在很多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行为金融学中一种心理偏差--过度自信理论的发展进行梳理,展现了过度自信理论的发展脉络、过度自信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在资本市场上的理论和实证的研究等。
【关键词】行为金融,过度自信,心理学实验,市场异向一、引言现代金融经典理论对理性人在金融市场中的规范行为做出了很好的解释,然而,现实当中的个人是有限理性的,有限理性的个人在金融市场中的实际行为与现代金融经典理论的差异甚至是矛盾,促成了行为金融学的产生和发展:利用认知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与投资者偏好,决策等相结合来解释现实金融市场中的现象(Statman,1999)。
本文行为金融学理论中投资者的过度自信理论,对相关领域内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
二、过度自信的心理研究人们在生活中、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的过程中,都会对自己自身的知识、能力水平以及自己获得的信息的准确程度表现出过度自信的倾向(Fischhoff等,1977)。
可以认为,过度自信就是对于事情的判断过于肯定了,即低估了后验分布的判断范围。
Oskamp在他的心理学实验中,把过度自信简单的定义为超出正确范围的自信。
在他的实验中,心理医生的自信程度与其诊断的准确性极不相称,过度自信的程度随着任务重要性的上升而升高。
后来,Fischhoff把这一实验的现象定义为对“正确性没有保证的信念”。
在另一系列的关于常识性问题的实验中,Fischhoff进一步证明人们对自己的答案几乎是肯定的,即人们常常高估自己所掌握的常识和信息的正确性。
(Fischhoff,1977)。
同时,他也定义了难度效应(Fischhoff,1977),这一效应意在说明过度自信在越困难的任务中越明显,而在容易的任务中则会表现出过度的不自信。
过度自信

研究人员分别问丈夫和妻子做了百分之多少的家务,调价结果统计,丈夫 和妻子平均认为自己做的家务百分比之和为130%。
68%的民事诉讼律师都认为自己代理的一方会赢得诉讼。
斯文森(Svenson)在1981年的一个研究里发现,如果要就自己的驾驶 技术做一个评价,90%的人都说自己的驾驶技术要在平均水平以上,很少有 人说自己比平均水平要差。
是如何得来的,500万就是500万,不会有什么差别。
为什么意外之财会使人产生不同往常甚至不可思议的行为呢?
【案例2】 做煤炭生意的张老板在上世纪90年代就家产过千万,他的孩子学习跟不
上班。找到我给他介绍一个好家教,我告诉他家教要15元/小时的报酬,他
觉得太贵了。那晚他为了跟我见面,以便好谈找家教之事,他叫了几个朋友, 在北湖市场对面的帝都大酒店豪华订了晚餐。喝了三瓶五粮液,一桌海鲜, 一顿晚餐下来花费将近3000元。饭后,他的几个朋友和他围在一起搓起了麻
转向网上委托之前,他们的投资都获得了较好的收益,且偏好市场风险高的小
盘成长股。这些投资者在转向网上交易之后,买卖就较为频繁,交易更富投机 性,而所获的投资收益率则较低。当然,其中的理性投资者不会如此,只有过 度自信投资者才会出现过度交易的倾向。他们认为,过度自信投资者在网上交 易时,容易产生几种认知偏差,从而导致他们的过度自信: 一是这些投资者将此前的良好投资收益(网上委托前的交易)归功于自已 的投资能力(而不是运气),因而会过度自信; 二是这些投资者在网上可以接触到大量的投资数据,这些数据会引致他们 的知识幻觉,从而增强了过度自信; 三是这些投资者在网上通常可以自己掌握股票的投资组合情况,且可利用
时候曾经说过:“在心理学领域有关个人判断的研究成果中,最强的结论就是 人们是过度自信的。”
过度反应、前景、遗憾和过度自信,这四大投资心理每个人都有!

过度反应、前景、遗憾和过度自信,这四大投资心理每个人都有!金融学的四大研究成果,即过度反应理论、前景理论、遗憾理论及过度自信理论。
跟着小编一起来学学它们。
过度反应理论过度反应理论(Overreaction Theory)是西方投资心理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该理论说明了市场总是会出现过度反应的现象。
人们由于一系列的情绪与认知等心理因素,会在投资过程中表现出加强的投资心理,从而导致市场的过度反应。
在1985年的一个研究中发现,投资者对于受损失的股票会变得越来越悲观,而对于获利的股票会变得越来越乐观,他们对于利好消息和利空消息都会表现出过度反应。
当牛市来临时,股价会不断上涨,涨到让人不敢相信,远远超出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而当熊市来临时,股价会不断下跌,也会跌到大家无法接受的程度。
人类非理性的情绪状态,以及由此产生的认知偏差。
当市场持续上涨时,投资者倾向于越来越乐观。
因为实际操作产生了盈利,这种成功的投资行为会增强其乐观的情绪状态,在信息加工上将造成选择性认知偏差,即投资者会对利好消息过于敏感,而对利空消息麻木。
这种情绪和认知状态又会加强其行为上的买入操作,形成一种相互加强效应:当市场持续下跌时,情况刚好相反,投资者会越来越悲观。
因为实际操作产生了亏损,这种失败的投资操作会加强其悲观情绪,同样也造成了选择性认知偏差,即投资者会对利空消息过于敏感,而对利好消息麻木。
因而,市场也就形成了所谓的过度反应现象。
前景理论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认为人们通常不是从财富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从输赢的角度考虑,关心收益和损失的多少。
面对风险决策,人们会选择躲避还是勇往直前?这当然不能简单绝对的回答,因为还要考虑到决策者所处的环境,企业状况等情况,我们先抛开这些条件来研究在只考虑风险本身的时候,人们的心理对决策的影响。
这时候我们会得出很有意思的结论。
卡尼曼关于前景理论有两大定律:(1)人们在面临获得时,往往小心翼翼,不愿冒风险;而在面对损失时,人人都变成了冒险家。
过度自信与情绪基础

predictions about the future tend
to be more optimistic when:
• Goals are far off
• A course of action has been committed to
• When these conditions are met, excessive
如何理解股票市场的投资者的心理倾向?
“内幕消息”、“内部关系”、“书,读得比别人多”、 “曾经在股市上赚了钱”……让他更加“有信心”
10
过度自信的其它表现
• 自我感觉良好效应(better-than-average effect)
• 认为自身的特质优于平均水平
8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驾驶技术位居被调查组的前30%...
• And they are underdiversified.
• Managers because of overconfidence:
• Are too ready to enter markets
• Overinvest • Allow cashflows to dictate investment • Acquire other companies too quickly • Take on too much debt
9、一架波音747的重量 〔不到150吨〕〔超过150吨〕 答对的概率 ( )
10、美国平均每年被鲨鱼咬伤至死的人数 〔超过5人〕〔不到5人〕 答对的概率 ( )
7
6.1 过度自信
问题的答案: 1、上海到芝加哥的航线里程 〔12000公里〕 2、贝多芬出生的时间 〔1770年〕 3、耶鲁大学成立的时间 〔1701年〕 4、曾在芝加哥大学任教或学习的教授或学生中获得诺 贝尔奖的人数 〔73人〕 5、莫扎特完成的交响乐曲数量 〔41首〕 6、马丁.路德.金去世的年龄 〔39岁〕 7、一头亚洲象妊辰的时间 〔645天〕 8、尼罗河的长度 〔6770公里〕 9、一架波音747的重量 〔177吨〕 10、美国平均每年被鲨鱼咬伤至死的人数 〔少于2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度自信
摘要:过度自信理论(overconfidence theory) ,金融学的四大研究成果之一,大量的认知心理学的文献认为,人是过度自信的,尤其对其自身知识的准确性过度自信。
人们系统性地低估某类信息并高估其他信息。
本文对过度自信及模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并通过博弈模型说明了过度自信是博弈均衡的结果。
关键词:行为金融过度自信博弈均衡
对于过度自信理论,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是过度自信的,尤其对其自身知识的准确性过度自信。
Gervaris、Heaton和Odean将过度自信定义为,认为自己知识的准确性比事实中的程度更高的一种信念,即对自己的信息赋予的权重大于事实上的权重。
行为金融放松了传统金融学的理性人假设,认为人并非是完全理性的,行为人在决策时常受各种心理信念的影响,从而影响金融市场。
过度自信理论,投资者过度自信会对金融市投资者和证券分析师们在他们有一定知识的领域中特别过于自信。
然而,提高自信水平与成功投资并无相关。
基金经理人、股评家以及投资者总认为自己有能力跑赢大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现有研究表明,许多基于投资者过度自信假定的行为金融学模型能够解释传统经典金融学理论无法解释的一些异常现象。
譬如,在某种程度上,过度自信模型能够解释交易量之谜、波动性之谜、长期反转效应和短期动量效应等等。
同时,以西方发达国家成熟市场为研究对象的经验研究和实验研究也表明,证券市场上确实存在投资者过度自信现象。
因此,De Bondt和Thaler(1995)甚至认为过度自信是判断心理学(Judgment psychology)中最有力的发现。
近年来,随着过度自信在行为金融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投资者过度自信已经成为金融学家的研究热点和标准假定之一。
目前有许多关于过度自信的模型和理论,如DHS模型。
DHS模型是Daniel Hirshleifer和Subrahmanyam等1998年提出的,简称DHS是对于短期动量和长期反转问题提出的一种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解释。
DHS模型在分析投资者对信息的反应程度时更强调过度自信和有偏差的自我归因。
假定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存在两种偏差,其一是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其二是有偏自我评价(Biased Self Attribution)或归因偏差。
投资者通常过高地估计了自身的预测能力,
低估自己的预测误差;过分相信私人信息,低估公开信息的价值。
在DHS 模型中,过度自信的投资者是指那些过高地估计私人信息所发出的信号的精度,过低地估计公开信息所发出的信号的精度的投资者。
过度自信使私人信号比先验信息具有更高的权重,引起反应过度。
当包含噪声的公开信息到来时,价格的无效偏差得到部分矫正。
当越来越多的公开信息到来后,反应过度的价格趋于反转。
在DHS模型中,归因偏差是指当事件与投资者的行动一致时,投资者将其归结为自己的高能力;当事件与投资者的行为不一致时,投资者将其归结为外在噪声。
即把成功归因于自己英明;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
如果一个投资者基于私人信息进行交易,买进股票之后得到好的公开信息,卖出股票之后得到坏的公开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的自信心增加。
但是当相反的情形出现时,投资者的自信心并不是同等程度地减少。
即把证实自己判断的消息作为信息予以重视,把证伪自己判断的消息作为噪声予以怀疑甚至抛弃。
这样,归因偏差一方面导致了短期的惯性和长期的反转,另一方面助长过度自信。
我们也可以通过博弈模型来说明过度自信是博弈均衡的结果。
金融机构与其雇佣的经纪人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委托一代理关系,正如一般委托一代理理论所揭示的那样,二者之间也同样会产生利益冲突和存在道德风险问题。
Bhattacharya在金融机构能够确切地知道经纪人承担的风险水平的假设条件下,推导出了二者之间的委托一代理模型。
随后,Starks推导出了经纪人选择更高努力水平同时也选择超过投资者偏好的更大风险投资组合的条件;Ad-mati考察并设立对经纪人行为的影响基准,认为在一般情况下设立基准与获得最优投资组合是一致的,但将趋向于降低经纪人选择努力工作的动机:Dia-mond研究表明如果代理人的控制空间有足够的维度,即委托人在设定激励措施方面的自由度少于代理人相应的回应自由度,那么,随着代理人努力成本的减小,最优合同将趋向于一个线性合同;Palomino考察了经纪人有有限责任的情况,证明存在一个表现为奖金合同形式的最优合同。
这为金融市场中金融机构与经纪人之间的委托一代理研究提出了一个问题:经纪人的过度自信对金融机构与经纪人之问的委托一代理合同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借鉴Palomino和sarlrieh等人提出的过度自信表示方法,可利用随机最优规划建立数学模型研究基金经理过度自信条件下的金融市场委托一代理合同。
过度自信的表示方法:a表示基金经理的能力,A表示
基金经理自己认为的能力,d=A—a表示基金经理过度自信的水平,合同形式为r+RV。
利用随机最优规划建立数学模型研究基金经理过度自信条件下的委托一代理合同,其目标函数为基金的收益,约束条件为基金经理按其投资策略即买卖风险资产的数量来最大化其效用,基金经理的效用大于其保留效用,基金承受的风险小于其保留预期风险(Y)。
在研究基金经理风险中性的情况需要加入基金经理的努力成本和基金经理的努力选择两个参数。
基金经理的效用函数为:H(R)一cw,c是努力成本,w是基金经理努力选择,w取1或0,分别表示基金经理努力工作和不努力工作。
努力成本的增加,基金经理的效用将下降,在均衡时,一定有个努力成本的临界值K,c>k时,w=0,即基金经理不努力工作;c计算出基金经理努力即W=L时和基金经理不努力W=0时的概率,假设努力成本服从0-V的均匀分布,在相同的努力成本下,基金经理有相同的投资策略,都将买卖最大量的风险资产,与过度自信水平无关。
因为此时基金经理的效用函数是风险资产数量的单调函数。
相同的努力成本下,基金经理的实际业绩与过度自信水平无关。
利用随机最优规划建立数学模型研究基金经理过度自信条件下的委托一代理合同。
目标函数为基金的收益,约束条件为基金经理按其最优努力成本来最大化其效用和基金经理的效用大于其保留效用。
假设基金实施监督时,可以观测到基金经理的努力选择。
基金经理的效用函数为:H(R)-cw,c是努力成本,w是基金经理的努力选择,w分别取1或0时表示基金经理努力工作和不努力工作。
利用随机最优规划建立数学模型研究基金经理过度自信条件下的委托一代理合同。
目标函数为基金的收益,基金按最优监督成本最大化其效用,约束条件为基金经理按其最优努力成本来最大化其效用和基金经理的效用大于其保留效用。
由于人类的心理活动具有随意性和可变性,受人类心理活动影响的经济决策过程和决策结果也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在“基金经理过度自信”的假设前提条件下,可根据预期效用最大化原则决定过度自信基金经理的决策过程和决策结果,以揭示过度自信的基金经理和理性的基金经理之间的决策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