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3课《《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愚公移山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愚公移山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典型例题讲解
1.例题一: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
答案:愚公家住在太行山、王屋山附近,由于山北道路阻塞,出入非常不便。于是,愚公决定率领儿孙们,将两座大山挖平,一直挖到海边,以便于交通。他们每天挖山不止,经过几年才挖了一点点。邻居智叟嘲笑愚公的做法,愚公却说,即使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孙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总有一天会把这两座大山挖平的。
5.人文关怀:通过学习愚公移山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意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并概括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要点。
(2)词语的理解与运用: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将其运用到实际情景中,如:巍巍、方七百里、惩山北之塞等。
-难点:对愚公移山精神内涵的深入理解。
板书设计要求简洁明了,重点突出,通过关键词和句子来概括故事情节和精神内涵。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板书中加入一些艺术性和趣味性的元素,如插图、符号等。例如,在愚公移山的决心部分,可以使用一个坚定的眼神符号来表示愚公的决心;在精神内涵部分,可以使用不同颜色标注不同的品质,如坚定的信念可以用红色表示,勇于挑战可以用蓝色表示,敢于担当可以用绿色表示。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愚公移山》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类似愚公移山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愚公移山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愚公移山的基本概念。愚公移山是……(详细解释概念)。它是……(解释其重要性或应用)。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读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3、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的精神的深刻含义。

重难点: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2、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的精神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播放歌曲《愚公移山》。

这是一首同学们十分熟悉的歌曲,它述说了中国古代有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后代人对愚公精神的崇敬。

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列子》的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2、简介《列子》及作者《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

《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

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郑国人。

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3、释题:“愚”(愚蠢、蠢笨、傻)公又是什么意思?(对年老男子的尊称)愚公又是什么意思?(愚蠢的老头)4、自由读课文,如果有不认识的字圈出来,用自己的办法学一学,然后把它多读几遍,(读课文)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再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理解文意。

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指通豫南“指”通“直”始一反焉“反”通“返”汝之不惠“惠”通“慧”亡以应“亡”通“无”一厝朔东无陇断焉“厝”通“措”(2) 虚词“而”的用法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笑而止之表顺承:聚室而谋何苦而不平?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其”的用法1、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帝感其诚“他”:惧其不已也2、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之”的用法1、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以君之力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京城氏之孀妻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操蛇之神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汝之不惠虽我之死汝心之固3、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4、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3)一词多义方七百里年且九十曾不若孀妻弱子方其远出海门且焉置土石曾益其所不能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河曲智叟亡以应惧其不已也其如土石何吾义固不杀人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帝感其诚其妻献疑以君之力。

九年级语文下册23愚公移山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23愚公移山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3《愚公移山》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积存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明白得课文深刻的寓意。

(2)能力目标:反复朗诵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讨文章的内涵,培育文言文自读能力;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照、衬托手法的表达到效。

(3)德育目标: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巨险阻,勇往直前。

2.教学实录(一)媒体辅助,导入新课以动漫flash——愚公移山导入。

学生欣赏画面,体味美好的乐曲。

(二)朗诵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

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3)学生依照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形。

多媒体展现内容如下: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说明。

始一反焉汝之不惠亡以应一厝朔东无陇断焉对加点字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惩.山北之塞 A.惩罚 B.警戒 C.苦于出入之迂.也 A.绕远 B.迂腐 C.困难指.通豫南 A.指向B.手指 C.一直杂然相许.A.许诺 B.同意 C.许诺且焉.置土石 A.哪里 B.乃、才C.语气助词一词多义方:方七百里方其远出海门曾: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益其所不能以君之力。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吾义固不杀人亡:河曲智叟亡以应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其:其如土石何惧其不已也帝感其诚其妻献疑焉: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

有子存焉之:甚矣。

汝之不惠告之于帝翻译下列句子:①甚矣。

汝之不惠!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学生自由回答,其余学生评判或补充。

答案略写。

](5)教师播放教学图片,每显示一幅,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或朗诵课文相关片断。

第一幅:二山雄立图第二幅:在家庭会议上第三幅:毕力平险图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第五幅:神灵移山图(三)研读课文,明白得寓意(1)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下第六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优秀教案(1课时3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下第六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优秀教案(1课时3页)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全文内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2.有感情朗读课文,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教学重、难点:1.愚公与妻子、智叟的对话。

2.理解愚公移山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欣赏歌曲: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想先跟大家分享一首歌曲,想听吗?(播放歌曲,愚公移山)师:谁知道这首歌叫什么名字?师:《愚公移山》就是刚才咱们欣赏这首歌的名字,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题目,(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看到题目,你有什么疑问?生述疑问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价值,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生的识字成果师:老师找几名同学来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 指名读课文,指名回答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因为()愚公决定()结果三、精读课文、体验感悟1、移什么山?2、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呢(第一自然段)师:是啊,王屋、太行两座大山,方圆七万里,高七八千丈,给愚公他们带来了很多困难。

(板书:出行不便)3、师:同学们想想可能带来哪些困难?4、师:面对着艰难的生活,面对着给他们带来困难的两座大山,凭借一身肝胆,愚公做出了一个怎样的决定?(板书:决定移山)5、师:愚公是一个90岁的老人,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90岁的老人应该是怎样的?(生答)6、师:面对这件事,其他人的看法又是怎样呢?拿出笔在课文中找一找,画一画谁支持移山,谁反对移山?生汇报(子孙妻子智叟)品读句子:课件出示“只是妻子不同的看法······”①妻子是反对态度吗?(商量、建议)②你觉得他是怎样的人?师:是的,妻子的话体现了他的细心和周到。

在大家情绪热烈时提醒他们冷静思考,把移山中的困难考虑充分,提前做好准备。

③愚公妻子对丈夫的话该什么语气读?(心平气和)④是向妈妈对爸爸那样,还是老奶奶对老爷爷那样说呢?⑤指名读妻子的话⑥面对妻子的建议,愚公是怎样说的?⑦分角色朗读7、师:虽然可以把土石倒进渤海,但是真正移起山来会容易吗?(不容易)从哪能看出不容易呢?(8.9自然段)在移山的过程中愚公他们家遇到了哪些困难呢?读8,9自然段。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3《愚公移山》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3《愚公移山》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课设计愚公移山教师寄语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文中常有的文言实 .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认识本文的思想内容和庄子的平生与哲学思想 .教课能力目标:培育学生阅读简易文言文的能力;拓展学生阅读视线,目标自学庄子作品 .感情目标:使学生认识到个人看法有限,若骄傲自满,就不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教课指引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 .要点教课指引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 .难点教课自主.合作. 研究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二.预习检测 .1. 字音.泾()涘()渚()殆()弗()2.词语 .(1)通假字 .泾流之大不辩牛马(2)古今异义 .东面而视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3)词类活用 .顺水而东行,至于北海轻伯夷之义少仲尼之闻以天下之美3.句子 .(1)古汉语句式 .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2)翻译 .闻道百,认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4. 作者.庄子名周,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系统 . 他片面夸张全部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 . 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全部适应自然. 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异,构思奇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拥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 《庄子》今存三十三篇,此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 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量相对性”的问题. 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看法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假如骄傲自满,就不免见笑于人 .三. 研读课文 .1.用原文回答以下问题 .①河伯在什么状况下欣然自喜?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③河伯为何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2.组织学生背诵课文,谈论以下问题 .① 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层次间的关系是什么?② 文顶用两个“于是焉”有什么作用?③河伯引“闻道百,认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④ 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⑤ 这篇课文说了然一个什么道理?⑥ 经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色?四. 总结. 扩展《秋水》我们学的不过开头的一段 . 《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谈论“价值判断的无量相对性” 的问题 . 庄子采纳寓言形式,用河伯 . 海若的对话来谈论奥妙的哲学问题 . 课文这一段河 . 海的比较,实质不过引出大小 . 多少 . 贵贱之类的看法,而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沿的认识的大海 .读了这篇寓言后,你遇到了哪些启示?五. 体验活动朗文部分,领会此中比的含.望洋向若而曰:“⋯⋯吾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行以于海者,拘于虚(住地)也 . 夏虫不行以于冰者,(拘限)于也 . 曲士(曲之士,指寡陋的人)不行以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出于崖涘,于大海,乃知丑(里指浅陋) . 将可与大理矣 .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之,不知何止,而不盈;尾(中的海水排放)泄之,不知何已,而不虚(尽) . 春秋不,水旱不知 . 此其江河水流,不行量数 . 而吾未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 . 吾在天地之,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正)存(在)乎少,又奚以自多?四海之在天地之也,不似空(穴)之在大乎?中国之在国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乎?号(称号)物之数之万,人一焉 . 人卒(通“萃”,齐集)九州,谷食之所生,舟之所通,人一焉 .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体乎?五帝之所(承),三王之所争(指争天下的事),仁人之所,任士(担的人)之所,尽此矣 . 伯夷辞之以名,仲尼之以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向之自多于水乎?”六. 牢固1.以下加点字注音:流()渚崖()仲尼()伯夷()2. 以下加点字注有的是()A. 不水端端:尽.B. 旋其面目旋:旋,掉.C.望洋向若而曰望洋:看着大海.D.大方之家方:道.3. 以下句子翻有的是()A. 河伯欣然自喜:河伯滋滋的高起来.B. 吾笑于大方之家:我必定会永遇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讥笑.C. 望洋向若而叹曰:仰头仰望向着河神若叹说.D.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认为天下的美事自己都占了.4.填写:⑴《秋水》中写河伯傲慢自傲的句子是.⑵河伯见到海神若后自我反省的句子是:野语有之曰:“,,.”⑶由本文引出的两个成语是..5.用现代汉语写出你对以下词语的理解 .⑴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⑵于是焉(于:)⑶百川灌河(灌:)⑷秋水时至(时:)6.写出以下句子的意思 .⑴顺水而东行 .⑵河伯始旋其面目 .⑶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7.学习这篇文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附:参照译文秋季的雨水按季节抵达了,许好多多的小水流都注入黄河. 畅达无阻的流水是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清是牛是马了 . 这时候,河神乐融融地高流行来,感觉天下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 他顺着河流往东走,到了北海,面对东面一看,看不到水的终点 . 这时候,河神才转过脸来,对着海神若诱惑地惋惜说:“俗语有这种说法:‘听到的道理好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 ’说的就是我啊 . 我以前听说过,有小看仲尼的学问. 小看伯夷的义的人,开始我还不相信;此刻我亲目睹到您的广阔无边,我要不是抵达您的门前,就危险了. 我将长远地被大方之家讥笑. ”教学反思。

九年级下册语文《愚公移山》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语文《愚公移山》教案、教学设计
2.提交作业时,检查是否有遗漏,确保作业质量。
3.作业完成后,主动与同学交流,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背景。
2.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成语进行详细讲解,如“山不加增”、“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等,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
3.分析愚公形象,引导学生了解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如坚定信念、持之以恒、勇往直前等。
4.讲解古代寓言故事的特点,让学生明白寓言故事通过简单的故事情节,传达深刻的道理。
4.组织小组间辩论赛,让学生就“愚公移山是否值得”展开辩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设计课堂练习时,我将注重以下方面:
1.编写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检测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2.创设实践性任务,如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成语编写一个小故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文素养。
2.重点: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坚持、团结、积极进取等品质,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3.重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
难点:针对不同学情,因材施教,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二)教学设想
1.运用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愚公移山的图片、视频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愚公移山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准备一份小组报告,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
4.实践题:
(1)与家人、朋友分享愚公移山的故事,了解他们对待困难的态度和解决方法。
(2)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愚公移山的精神,如坚持锻炼身体、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等,记录自己的成长过程。

愚公移山(人教版九年级下教案设计)共3篇

愚公移山(人教版九年级下教案设计)共3篇

愚公移山(人教版九年级下教案设计)共3篇愚公移山(人教版九年级下教案设计)1愚公移山(人教版九年级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愚公移山”的故事,了解其内涵和意义。

2.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

3.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步骤:教学内容:1.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背景。

2.让学生朗读故事,了解故事情节。

3.通过阅读,“愚公移山”故事的中心思想。

4.通过课堂讨论,深入了解故事内涵和意义。

5.课堂小组合作活动,模拟“愚公移山”的故事。

6.总结故事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培养学生责任和担当感。

教学步骤:1.引导学生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背景,介绍故事起源和发展历程。

2.让学生读一下故事,了解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3.通过课堂阅读,理解“愚公移山”的主旨和中心思想。

4.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分享自己的观点,展开深入探讨故事内涵和意义。

5.根据故事“愚公移山”的情节和主题,组织课堂小组合作活动,模拟故事场景,让学生通过互动与合作体验到故事的深层含义。

6.总结故事的主题和现实生活中的关联,培养学生责任和担当感,鼓励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积极探索、奋斗和创造。

三、教学方法:1.讲授和解读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故事意义和价值。

2.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并通过讨论与交流深入挖掘故事内涵和意义。

3.课堂小组合作,让学生通过合作实践,体验“愚公移山”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4.思维导图和总结,归纳和总结故事的主题和价值,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学生参与度,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

2.口头表达能力,是否能够清晰、流畅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3.团队合作能力,是否能够积极配合组内合作,完成任务。

4.思维能力,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总结。

5.责任担当感,是否能够将故事中的奋斗精神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并贯彻在自己的行动中。

九年级语文下册 23 愚公移山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 23 愚公移山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④ 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⑤ 这篇课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⑥ 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四、总结、扩展
《秋水》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若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贵贱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的海洋。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愚公移山
教师寄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庄子的生平与哲学思想。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拓展学生阅读视野,自学庄子作品。
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
⑷秋水时至(时: )
6、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⑴顺流而东行。
⑵河伯始旋其面目。
⑶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7、学习这篇文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附:参考译文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了,许许多多的小水流都注入黄河。畅通无阻的流水是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清是牛是马了。这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觉得天下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他顺着河流往东走,到了北海,面对东面一看,看不到水的尽头。这时候,河神才转过脸来,对着海神若迷茫地感叹说:“俗语有这种说法:‘听到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我曾经听说过,有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义的人,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我亲眼见到您的广阔无边,我要不是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紧扣本文“寓言”的特点,通过学生丰富的学习活动,重点分析讨论课文的对比写法和人物形象。

教学步骤:
一、美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如:荷、箕畚、龀、匮、亡、厝
2.学生自读课文及注释,要求读懂课文。

注意积累重要词语:惠、反、亡、厝、且、惩、迂、聚、指、于、许、以、之、曾、焉、诸、尾荷、箕畚、龀、其、匮、苦、感
掌握特殊句式:
甚矣,汝之不惠。

(倒装句)
帝感其诚。

(被动句)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反问句)
3.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得节奏鲜明、顺畅达意,能够理清文章脉络。

4.学生演读课文,要求演读好人物语气。

如: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用商量、劝说的语气读,读出愚公之妻担忧、热心谋划的心理。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用嘲讽、鄙视的语气读,读出智叟鄙夷的心理。

5.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

二、精析课文。

1.把握本文的寓意。

学生浏览全文,思考: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教师明确:“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终会取得成功”或“人定胜天”。

2.学生联读文中所有的对话,找出文中的对比处,朗读文章结尾,思考讨论:
①这些对话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②这些对比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③怎样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明确:
①第一段有三处对话: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这是愚公一家在商量“移山”事宜,特别是解决了土石问题。

第二段集中写愚公和智叟唇枪舌剑的较量(对话略)。

对话推动了故事情节:“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是故事的开端,“其妻献疑曰”和“杂曰”是故事的发展,愚公和智叟的辩论更是把故事推向高潮。

②第一组对比:愚公和智叟的对比。

愚公有造福后代的宏伟抱负,坚信人力无穷。

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

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

作者在命名上也是用意良深:愚公大智大勇却命名为“愚”,智叟愚蠢僵化却命名为“智”。

这一颠倒,加重了对比色调,且增强了讽刺效果。

第二组对比:京城氏之子和智叟的对比。

京城氏之子很幼稚,却“跳往助之”;河曲智叟是“笑而止之”,一“助”一“止”,一热情活泼一保守僵化,河曲智叟可以说连个小孩都不如。

第三组对比: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之妻对丈夫可谓客气率真,河曲智叟对愚公是挖苦讽刺:“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之妻是献计献策,河曲智叟是大泼冷水,愚公之妻是心地善良,考虑周至,河曲智叟是好为人师,鼠目寸光。

③关于文章结尾。

这是一个想像式的结尾、夸张式的结尾,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

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像,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

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4.教师小结“寓言”的特点:寄寓深刻的道理于故事之中;常运用对话展开情节;大
胆运用想像和夸张构置故事情节。

三、评价人物。

1.学生分小组探究:
愚公很愚蠢吗?智叟很有智慧吗?你怎么评价这两个人物?
2.学生发言,教师提示:
愚公不“愚”,因为:①目标远大,造福子孙——“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②意志坚定,毫不动摇——虽然“年且九十”却坚信移山大业必成。

③凝聚人心,克难有方——“聚室而谋”、“(土石)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④高瞻远瞩,思想灵活——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⑤精神感天动地,移山成功——“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是一个大智大勇的古代英雄。

智叟不“聪明”。

表面看起来,智叟好像是聪明。

因为愚公毕竟“年且九十”了,两座山又这样大,很难移走。

但是,他思想僵化,以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没有看到愚公一家子子孙孙不断挖下去,“山不加增”,终于会成功的道理。

他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更说明他不是“智”,而是真正的“愚”。

智叟是一个鼠目寸光、愚蠢僵化的人。

3.教师小结,全课收束。

[第二方案]
设计理念:学生围绕辩题“愚公应该(不应该)移山”,展开辩论,让学生的辩才得以磨砺,思想发生碰撞,智慧闪烁光芒,深度解读文章主题。

教学步骤:
一、朗读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注释,读好人物语气,读出丰富的情感。

2.重点朗读课文第二段,体会唇枪舌剑论辩的力量。

二、展开辩论。

1.教师简介辩论知识:辩论比赛由队员陈词、盘问、现场提问、自由辩论、总结陈词
五部分组成。

2. 出示辩题:正方:愚公应该移山。

反方:愚公不应该移山。

3.学生展开辩论。

正方观点摘要:
一、愚公移山可解决“出行难”的问题,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移山开路可改善愚公的家境,可造福子孙万代。

三、“人心齐,泰山移”,愚公眼量长远,思想积极开通,相信人力无穷,能够创造性地发掘人力资源的潜在价值;愚公移山看似一点一点地搬动,却是量变的体现,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愚公移山”是中国人的大智慧。

四、愚公移山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怕困难、持之以恒、奋斗不息的精神早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主体,“愚公精神”鼓舞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也必将鼓舞人民去开创美好的未来。

反方观点摘要:
一、愚公不尊重发展规律,愚公移山劳民伤财,遗害无穷。

愚公和他的子孙们年复一年地实践着“征服自然”的愿望,却破坏了自然生态,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二、“愚公移山”反映的是“人是万物之主”“人定胜天”的陈旧观念,已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搬家体现了创新意识,破除守土重迁的传统观念,以坦荡的胸襟面对世界。

搬家体现了中华民族务实之中求应变,应变之中求发展的科学精神。

4.教师表示支持正方观点,并就文章主题进行小结,全课收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