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EASI导联认识误区与偏见的分析

合集下载

除颤技术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除颤技术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除颤技术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一、介绍除颤技术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用于恢复患者正常心律。

在临床实践中,虽然该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救治了许多患者,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重点探讨除颤技术操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二、需注意的问题1. 导联贴附错误:正确的导联贴附可以确保良好的信号传递和准确诊断,但有时候操作人员可能会粘贴错误或不合适位置。

这样会导致信号异常或不稳定,从而影响诊断和治疗结果。

解决方案:操作前必须对导联位置进行检查,并按标准程序粘贴导联片。

2. 电击能量选择错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数值的电击能量是关键步骤之一。

不同类型心律失常需要不同大小的能量传递才能有效除颤。

解决方案:针对特定情况设置合适电击能量水平,并确保设备输出符合临床要求。

3. 不当电极接触: 良好的电极接触是除颤成功与否的关键。

有时候操作人员可能会出现电极松动或不均匀接触等问题,这样会导致能量传递不均、降低效果。

解决方案:在操作过程中,要特别关注电极与患者皮肤之间的接触情况,并及时调整、固定使其有良好连接。

4. 操作人员经验不足:临床实践中,存在一些初级医务人员对于除颤技术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了解不足。

这种情况下易导致操作错误、落后效果。

解决方案:通过系统培训提高运用该技术的医务人员知识水平和专业素养。

5. 不适应剧烈呼吸运动患者: 连续呼吸运动可以干扰心脏图记录,并增加误判率。

因此,在进行除颤前要尽量减少患者漫无目标的呼吸活动以减少误诊。

解决方案:确保患者完全安静体位固定,减少可能干扰数据获取并影响结果的任何因素。

三、解决问题措施1. 提高操作人员培训和管理水平。

通过定期的培训和强化措施,加强对除颤技术标准操作流程及风险防范掌握。

2. 提供准确清晰的工作指引。

制定明确的操作规程、操作手册,向所有相关人员提供并进行培训,并建立有效的审核机制。

3. 引入先进技术设备改革。

采用新一代多功能除颤器,具有自动化调节电击能量、实时监测导联贴附情况等功能,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应对各种问题,并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EASI 12导联技术和跨科室患者数据传输,可使心肌缺血患者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EASI 12导联技术和跨科室患者数据传输,可使心肌缺血患者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EASI 12导联技术和跨科室患者数据传输,可使心肌缺血患
者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佚名
【期刊名称】《麻醉与监护论坛》
【年(卷),期】2003(010)002
【摘要】实例介绍。

患者男性,55岁,因间歇性胸痛两小时就诊。

第一次胸痛发作住早上准备上班时,表现为胸闷、无放射,休息1-2分钟后病痛缓解。

第二次胸痛发生在稍后上班时,1-2分钟后自动消失。

患者很担心,自己开车到医院。

由于工作压力和孩子学费等原因,他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

最近被诊断患有早期糖尿病,要求控制饮食并需口服一种降血糖药。

吸烟32年,5年前已经戒烟。

每周饮酒2—3次。

没有过敏史,未服用任何其他药物。

略超重,且不经常锻炼。

双亲已故,母亲66岁时因乳腺癌去世,父亲72岁时因中风去世。

【总页数】2页(P148,1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2.2
【相关文献】
1.EASI衍生12导联心电图在CCU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监护中的应用体会 [J], 冯丽钦;沈利平;陈东玲;展丽元;牛玉萍
2.EASI导联与常规12导联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价值对比研究 [J], 敖雪玲;赵瑞
3.EASI导联与血清H-FABP、IMA联合检测在冠心病心肌缺血病人诊断中的意义[J], 郑丽;朱宏英;冯雪虹
4.EASI导联与Mason-Likar 12导联动态心电图在心律失常诊断中的比较 [J], 黄织春
5.EASI导联与常规12导联心电图在心肌缺血诊断中的比较 [J], 方丕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电机导联的质量控制与故障排除方法

心电机导联的质量控制与故障排除方法

心电机导联的质量控制与故障排除方法心电监护是临床诊断和监测心电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心电机导联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心电图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因此,进行心电机导联的质量控制以及若出现故障如何进行排除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就心电机导联的质量控制和故障排除方法进行探讨。

一、心电机导联的质量控制方法心电机导联的质量控制是保证心电图质量的关键环节。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心电机导联质量控制方法:1. 导联适配性检查:在进行心电监护前,应检查导联线和电极是否完好,并确保与患者皮肤接触的部位干燥清洁,电极粘贴良好。

此外,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和身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导联方式,并进行适配性检查,确保导联能够准确记录心电活动。

2. 导联线质量检查:导联线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心电信号的传输质量。

常见的导联线质量问题包括损伤、脱落和松动等。

在进行心电监护时,应经常检查导联线的连接状态,并及时更换磨损严重的导联线。

3. 电极质量检查:电极是心电监护的关键组成部分,它们与患者的皮肤直接接触,对心电信号的捕捉和传输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电极的质量检查尤为重要。

常见的电极质量问题包括电极脱落、电极胶片老化等。

在进行心电监护前,应检查电极的粘附性和电极胶片是否完好,并及时更换老化的电极。

4. 心电机导联故障自检:心电机设备通常都配备有自检功能,能够检测导联是否接触良好,以及是否存在各种故障,如开路、短路等。

在进行心电监护前,应进行心电机导联的自检,确保设备正常工作。

二、心电机导联故障的排除方法心电机导联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故障,这将影响心电图信号的采集和监测。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心电机导联故障排除方法:1. 导联线故障排除:当心电机显示导联线故障时,首先要检查导联线的连接是否良好。

如有必要,可以更换导联线,确保其与心电机的连接牢固可靠。

2. 电极故障排除:当心电机显示电极故障时,首先要检查电极与患者皮肤的贴附情况。

如发现电极胶片老化或者脱落,应及时更换新的电极。

EASI导联与常规12导联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价值对比研究

EASI导联与常规12导联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价值对比研究

EASI导联与常规12导联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价值对比研究敖雪玲;赵瑞【摘要】目的:比较EASI导联心电图在诊断心肌缺血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心肌缺血患者200例,均记录其12导联及EASI导联心电图,统计EASI导联组与常规12导联心电图组诊断心律失常效果,及动态心电图检查中的价值与心电图ST-T改变幅度.结果:EASI导联组检出房性早搏、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及心肌缺血比例高于常规12导联心电图组(P<0.05),EASI导联组发生电极滑脱、基线漂移及肌电干扰比例低于常规12导联心电图组(P<0.05),EASI导联组检出ST-T上抬幅度大于常规12导联心电图组(P<0.05),ST-T下移幅度大于常规12导联心电图组(P<0.05).结论:EA-SI导联诊断心肌缺血所受外界干扰小,尤其适用于长时间检查诊断.【期刊名称】《河北医学》【年(卷),期】2016(022)001【总页数】4页(P72-75)【关键词】EASI导联;常规12导联;心电图;心肌缺血【作者】敖雪玲;赵瑞【作者单位】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甘肃兰州 730050;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甘肃兰州 730050【正文语种】中文EASI导联是在Frank导联系统的基础上通过简化改良而成,其保留了Frank导联系统的A、E及I三个导联电极,并于胸骨柄处增加了一个S电极导联[1]。

通过EASI导联系统能对E-S、A-S及A-I三个双极导联心电图波形进行直接的记录,并通过计算机运算后,进而衍生出常规12导联及其他临床重点关注导联心电图,其在长程记录及监测方面具有显著优势[2]。

EASI导联调整了各导联电极安放位置,有效的解决了以上缺陷,更利于临床实践。

我院近年将EASI导联用于临床,取得较好临床效果,本组主要探讨EASI导联与常规12导联心电图在心肌缺血中的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行冠脉造影后确诊存在心肌缺血者200例,所有患者行冠脉造影前均前后行EASI导联与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

EASI导联心电监护与常规心电监护的应用效果比较

EASI导联心电监护与常规心电监护的应用效果比较

2020年6月第27卷第12期EASI导联心电监护与常规心电监护的应用效果比较黄 萍 王宋超 谢上才左右锁骨中线第二肋间、肋弓下缘以下区域粘贴电极片是公认的心电监护图形最清晰的监护方法,也是临床上使用最多的监护位置。

而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患者突发恶性心律失常需紧急除颤时,由于右锁骨下电极片存在,需先去除右锁骨中线处电极片才能进行进一步除颤抢救,浪费急救时间;心动过缓、心力衰竭等需安装起搏器手术治疗时,由于切口部位人为的长时间粘贴电极片致手术后切口愈合缓慢,甚至感染。

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居多,排尿频繁,裤腰带位置偏高,穿脱衣裤时易拉扯肋源下导线,造成导线或电极片脱落。

科室护理质量管理小组经过讨论,认为EASI导联心电监护可合理避开两侧锁骨下区域,避免因电极片粘贴或位置过低而出现上述问题。

因此,对科室内行心电监护患者进行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 选取2019年11—12月在我院行心电监护的患者130例,其中男72例,女58例;年龄20~88岁,平均(57.5±10.2)岁;心律失常52例(40.0%),冠心病41例(31.5%),心力衰竭24例(18.5%),心肌病13例(10.0%)。

均能清晰描述主观感受,无沟通障碍。

1.2 心电监测方法 患者均使用Philips M3150中央监护站进行心电监护,每例患者安放5个电极片,心电监护48小时。

前24小时采用常规心电监护:电极贴于左右锁骨中线第二肋间、肋弓下缘以下区域。

后24小时采用EASI导联心电监护:E点位于正中线第五肋间位置,A点位于左侧作者单位:314001 浙江嘉兴市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通信作者:黄萍,Email:****************腋中线第五肋间位置,S点位于胸骨体上端位置,I点位于右侧腋中线第五肋间位置,无关电极位于右侧肋弓处。

监护班观察两种方法心电监护波形清晰情况,并打印留档,第二天由护理组长再次进行比较。

基于DSP的EASI十二导联多功能Holter系统

基于DSP的EASI十二导联多功能Holter系统

基于DSP的EASI十二导联多功能Holter系统
廖江海;姜来;李蓁;纪震
【期刊名称】《电子技术应用》
【年(卷),期】2009(035)010
【摘要】一种以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为核心,具有实时检测、无线传输和24小时心电数据连续记录功能的多功能Hoher系统.在该系统中,通过EASI导联系统模块采集心电信号,然后采用小波变换算法对心电信号进行实时特征提取,并将心电数据存入MicroSD卡实现24小时心电数据记录;或者通过Zigbee无线传输模块将心电数据传输到电脑进行远程实时监测及十二导联心电数据的推导.
【总页数】4页(P38-40,44)
【作者】廖江海;姜来;李蓁;纪震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广东,深圳,518060;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广东,深圳,518060;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广东,深圳,518060;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广东,深圳,51806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18.6
【相关文献】
1.EASI 12导联心电监测系统的临床应用 [J], 虞雪琴;金金花
2.十二导联Holter在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治疗的作用研究 [J], 吴永全;贾三庆;孙涛;梁金锐;张虹;李莉;黄捷英;马文英;刘庆山;杨芳
3.手机化主从式EASI推衍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测系统 [J], 黄奇奇;杨圣
4.便携式十二导HOLTER系统的研制 [J], 江皓;楼哲
5.H-12+Holter recorder全自动诊断型十二导联 [J], 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电图应用技术标准化培训-心电图导联标准化20131108

心电图应用技术标准化培训-心电图导联标准化20131108

国内权威学术组织建议
心电图导联的体系与定义
在人体不同部位放置电极,并通过导联线与心电图 机电流计的正负极相连,这种记录心电图的电路连 接方法称为心电图导联。电极位置和连接方法不同, 可组成不同的导联。在长期临床心电图实践中,已 形成了一个由Einthoven创设而目前广泛采纳的国际 通用导联体系(1ead system),称为常规12导联体系。 导联线10芯 导联12导联 肢体导联(1imb leads)I、Ⅱ、Ⅲ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R、avL、avF 胸导联V1\V2\V3\V4\V5\V6
masonlikar导联体系躯干和肢体导联位置的变化应用做运动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时应用masonlikar导联体系电极位置记录12导联心电图已经应用于临床诊断该导联体系将上肢电极放在锁骨中部到肩峰的部位而左下肢电极放在左腋前线肋缘与回盲部之间的中部除身体位置不同影响心电图以外监护电极放到躯干不是规定的标准肢体导联中心端的异常改变会放大肢体导联和胸前导联的信号与常规心电图相比masonlikar导联体系和其他非传统导联电极位置影响qrs波群形态比复极更大其差异包括假阴性和假阳性梗死标准
同步12导联采集意义
同步导联采集的最大优势是可同步对不同导联波形 进行比较,形成一个即刻的立体空间图形,有一定 的诊断意义。例如,aVR和aVL导联一过性波形的改 变有助于对心肌梗死患者分支阻滞的诊断。 多个导联P波和QRS波群的同步描记,对心律失常和 心肌梗死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数字化心电图机对心电图的描记能够精确地提供多 导联的即刻信息汇总,最大限度地减少误差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的意义
在临床中,心电图的电位测量也是 通过两对肢体电极来计算出3个标 准肢体导联和3个加压肢体导联。 但是6个导联的出现对临床心电图 立体层面的认识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不同于额面多个导联的计算关系, 心前导联电极提供了唯一的某个测 量电极与中心电端的电位差。

EASI衍生12导联心电图在CCU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监护中的应用体会

EASI衍生12导联心电图在CCU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监护中的应用体会
1 3 0
北方药学 2 0 1 3年第 1 0卷第 9 期
E A S I 衍生 1 2导联 心 电 图在 C C U急 性冠 脉 综 合 症 患者 监 护 中的应用体会
冯丽钦 沈利平 陈东玲 展丽元 牛玉萍 ( 1 . 广东省 广州市中山 大学附 属第三医院C C U广 州 5 1 0 6 1 0 ; 2 . 广
东省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 内科 广州 5 1 0 6 1 0 ) 摘要 : 目的 : 探讨 E A S I 心电 图导联在 C C U急性 冠脉综合症 患者监护 中的应用效果 与体会。方 法 : 回顾 性分析 2 0 1 1年 9月~ 2 0 1 2年 1 2月, 我院 C C U收治急性 冠脉综合症患者 6 8例 , 通过 E A S I 导联监护 的方法 , 及 时观察 s T 段 变化趋 势。结果 : E A S I 衍 生1 2导联 心电 图与常规 1 2导联心 电图具有非常好的相 关性 , E A S I 导联 系统在 心肌 缺血诊 断 中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 更 易为临床接 受。结论 : E A S I 导联所 需电极较 少, 但可反映 1 2导联心 电图的心电信 息 , 可更好 地对危重患者进行 心电监测 ; 同 时, 由于电极安放位置明确 , 干扰 少, 而且监测的 同时可以不影响 临床其他治疗和检 查 , 在临床工作 中, E A S I 导联可 完全取代常
规监护导联。 关键词 : E A S I 衍生 1 2导联 心 电 图 急 性 冠脉 综合 症 监 护 应 用
中图分类号 : R 5 4 1 . 4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6 7 2 — 8 3 5 1 ( 2 0 1 3 ) 0 9 — 0 1 3 0 — 0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我院的研究中,E A SI 导联衍生心电图与常规 心电图之间,尽管存在良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介于 0.69~0.98,相关误差介于 0.17~0.73),但各导联之 间仍存在一定的差别,相关系数最大、相关误差最小 的是 V 6 导联(相关系数为 0.98,相关误差为 0.17), 相关系数最小、相关误差最大的是 III 导联(相关系 数为 0.69,相关误差为 0.73)。因此值得一提的是在 分析 E A SI衍生 12 导联心电图时,应了解导联转换 之间的相关性。
对 E A S I导联认识误区与偏见的分析
刘霞
随着心电图记录技术 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数字技 术的发展,沿用了百年的导 联系统正在发生变化。减少 心电图记录的导联数以及 从少数几个导联中合成 12 导联心电图,可能是心电图 的未来。
运用数学推导方法,从 少数几个导联中合成 12 导
联心电图,由此而形成衍生心电图。衍生心电图可以 近似于但不完全等同于常规心电图。Frank 导联是用 于记录心电向量图的正交导联 (X 、Y 和 Z 导联),由 7 个电极组成。
综上所述,与传统 12 导联心电图相比,E A SI 导 联系统在心肌缺血诊断中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有效 性,更易为临床所接受。
作者简介 方丕华,医学博士,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阜外心血
管病医院 心律失常诊治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功能 检测中心主任。 1998 年 10 月至 2001 年 9 月先后在 意大利著名的帕维亚大学和美国的威克林大学医疗 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主攻心律失常的标测和介入 治疗。2001 年底学成回国后专门从事心脏起搏和心 律失常的介入治疗。先后承担有首都医学发展基金、 北京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技部等省部级科研任务 6 项,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在国内外医学杂志的专业论 文 60 余篇。主译和主编专著 3 部。
第二个认识误区与偏见是:由 E A SI 导联衍生心 电图的 ST 段偏移,不能用于评定心肌缺血或心肌损 伤。理由是衍生心电图的 ST 段测值与常规心电图 ST 段测值之间存在很大的误差。
这一问题是目前最为关注的问题。新近的研究 表明,衍生心电图的 ST 段测值与常规心电图的 ST 段测值之间,所有导联都存在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 在 0.62(I导联)~0.832(aV F 导联)之间;用衍生心电 图检出常规心电图中 ST 段下移或上移,平均敏感性 和特异性分别 89%和 99.5%(除 V 2 导联外)。衍生心 电图对 ST 段上移的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敏感性为 93%(95%的可信区限:86%~97%),特异性为 94% (95%的可信区限:89%~97%)。
E A SI 导联是在 Frank 导联基础上改良的导联, 由 5 个电极组成,沿用了 Frank 导联的 E 、A 和 I 电 极,另外,在胸骨柄部增加了 S 电极,接地电极可放 在右肋弓处或其他任何位置。E A SI导联的优点是电 极数少,安放简单,无需在肢体上安放电极,便于患 者活动,同时也避免了乳房对心电图记录的影响。
·174·
联心电图在重症监护病房评价 ST 段偏移和心律失 常方面的结论是准确、可信的。
R autaharju 等比较了在急诊室和重症监护病房 用 E A SI 衍生 12 导联心电图和常规 12 导联心电图 诊断急性心肌缺血和陈旧性心肌梗死的可比性。对 于心肌缺血的研究,记录了在进行冠状动脉腔内成 形术的 40 例患者在球囊扩张前和球囊扩张的高峰 期的心电图;对于陈旧性心梗的研究,采用了 382 例 非心肌梗死患者和 472 例已经酶学证实的陈旧性心 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由二位富有经验的心电图阅 读者按照独立的标准分别进行各导联比较,同时应 用 Philips 心电图时 心肌缺血或陈旧性心肌梗死方面 E A SI 衍生 12导联 心电图和常规 12 导联心电图没有差别。在心电阅读 者和导联系统之间对检测心肌缺血亦没有显著差 异。因而认为通过 E A SI衍生 12 导联心电图在急诊 情况下可以替代常规 12 导联心电图进行监测。 五.E A S I导联系统带来的新发现
作者简介 刘霞,1983 年毕业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学系,
获学士学位。1993 年毕业于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研 究生班,获硕士学位。自 1983 年起在现上海交通大 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工作至今,其中从事心脏内 科工作 22 年,着重无创心电学诊断和心律失常治疗 18 年。现有技术职称:主任医师。
(收稿日期:2008-05-06) (责任编辑:王立群)
第三个认识误区与偏见是:M ason-Likar 导联心 电图优于 E A SI导联衍生心电图。
M ason-Likar 导联是对 W ilson 导联系统进行改 良,将安放在肢体的电极改放在躯体。具体电极位置 分别为上肢的电极移至锁骨下窝(三角肌边缘,锁骨 下 2cm),下肢的电极移至腋前线,肋缘与髂前上棘 之间的中点。尽管研究认为 M ason-Likar导联是良好 的改良导联,由电极位置改变而产生的心电图误差 是在被允许的范围内,但不少的比较研究结果仍显 示两种导联系统所记录的心电图存在差异性。对于 肢体导联心电图的改变,目前公认的改变是 Q R S 波 电轴右偏、II、III 和 aV F 导联中 R 波振幅增加以及 I 和 aV L 导联 R 波振幅降低,同时有 ST 段和 T 波的 改变。这些图形的改变可以使 36%的正常心电图成
与 M ason-Likar 导联比较,E A SI 导联的优点是 电极数少。在长程监测或动态心电图记录中,电极数 少可能是更符合临床需要的优点。因此在两个导联 系统应用选择上,应该根据心电图记录的类型和受 检者的情况来决定。
国际计算机化心电图学会推荐建议:衍生心电 图不能被认为等同于常规心电图,日常应用中不推 荐替代常规 12 导联心电图。在长程监测中,应该明 确标明记录心电图所采用的导联系统。E A SI导联衍 生心电图,在一些用途中是合适的,如心脏节律的监 测,但是不能认为其等同于常规心电图,而在日常应 用中不推荐以其替代常规导联心电图。
别和身高体重的影响。尽管如此,更为确切的结果, 有待在亚洲人群或在中国人群中大样本的比较研 究。值得一提的问题是在采用 E A SI导联记录心电图 时,应注意电极位置的正确性,最常见的错误是 A 和 I 点的位置放在腋前线或两点之间距离更近,对于体 形相对小的亚洲人群,由此而衍生的 12 导联心电图 可能出现明显的误差。在电极位置正确时,仍能得到 较好的衍生 12 导联心电图(图 1)。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08 年 6 月第 17 卷第 3 期 常规 12 导联心电图
aV R
aV L
aV F
·175·
aV R aV L aV F
图 1 常规 12 导联心电图与 E A S I导联衍生心电图的比较
对 E A SI 导联衍生心电图的研究始于 1988 年, 用数学转换系数和转换算法,从 E A SI原始 3 导联心 电图推导出衍生 12 导联心电图。由于长程监护广泛 用于临床,已有许多在临床医疗中应用和验证 E A SI 导联衍生心电图的研究报道。早期的研究聚焦于其 对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和对急性心肌缺血与陈旧 性心肌梗死的评定价值。在此期间的一些研究发现, E A SI 导联衍生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之间,存在有价 值的相关性。尽管如此,在图形的振幅和时间间期 上,衍生心电图仍不同于常规心电图,同时这些转换 系数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衍生 心电图的 ST 段偏移能否等同于常规心电图中标准 的 ST 段偏移。
常规动态心电图为 2 个模拟导联(Ⅱ和 V 5)或 3 个模拟导联(Ⅱ、V 1 和 V 5),其反映出的心电信息量明 显少于常规 12 导联心电图,对于某些复杂的心律失 常如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差异传导和室速的鉴别以及 心肌缺血的定位则显不足。动态心电图监测被广泛 用于发现、诊断和评价心律失常的治疗。D enes 等研 究了 E A SI衍生 12 导联心电图在鉴别诊断中的重要 性。与传统 3 通道动态心电图相比,E A SI 衍生 12导 联心电图在检测 P 波和 ST 段偏离、评估 Q R ST 变化 和室性异位搏动及室上性搏动并差异性传导中的价 值。而且 E A SI 衍生 12 导联心电图能提供比一般 3
J Clin Electrocardiol,2008,Jun. 17.No 3
通道动态心电图更多的有关心律失常的额外信息。 D enes 还应用 E A SI 衍生 12 导联心电图监测系统研 究了冠心病相关的非持续性室速的多形性特点。通 过 24h E A SI 导联心电监测获得 22 例冠心病患者的 非持续性室速的图形。总共记录到 60 阵非持续性室 速发作,其中 20 阵单形,40 阵多形。单形性室速的平 均 心 率 比 较 快 (140 ±32bpm vs 124 ±16bpm ;p<0. 01),发作持续时间长 (5.3±2.0 跳 vs 4.0±1.0 跳; p<0.02)。大多数多形性室速发作图形(87% )只有 2 种不同的 Q R S 波形。亦可见到 4 种不同的独立的非 持续性室速发作,这 4 种波形可能与非持续性室速 的发生机制有关(折返性或自律性)。发生多形性非 持续性室速患者在发作期其心电图经常发生形态变 化。这些发现的临床价值需要进一步研究评价。
第一个认识误区与偏见是:由 E A SI导联衍生的 心电图不适合中国人群。理由是研究主要集中在北 美人群,在北美人群中导出转换系数和转换算法,并 在北美人群中得以验证。在亚洲人群中尚未进行较 大样本的研究。由于北美人群和亚洲人群之间,在身 高和体重方面存在差别,在北美人群中导出的转换 系数和转换算法不符合亚洲人群,由此所衍生的心 电图可能存在很大的误差。
应该肯定这一观点有其客观基础,有必要在亚 洲人群中进行研究。我院曾在 627 例住院者中,进行 常规心电图和 E A SI导联衍生心电图的比较研究。结 果显示,二种导联系统之间的转换,亚洲人群与北美 人群无显著性差异;导联之间的转换并不受年龄、性
·176·
J Clin Electrocardiol,2008,Jun. 17.No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